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上册 第3单元 进阶1 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 高 琵琶行并序(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上册 第3单元 进阶1 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 高 琵琶行并序(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08 21:57:39

文档简介

(共144张PPT)
第三单元 生命的诗意 文学阅读与写作
进阶一 教材单元文本学习
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 高 琵琶行并序
篇目一 |梦游天姥吟留别
01
预习任务单
鉴赏活动单
写入梦之由。
写梦游奇景。
写梦醒长叹,揭示主题。
篇目二 |登 高
02
预习任务单
鉴赏活动单
这四句写登高所见。在极其萧瑟的景象中,充
满着一种雄浑奔放的气势。
这四句写登高所感。诗人通过描绘登高所见秋
江景色,表达了内心的情感。
篇目三 |琵琶行并序
03
预习任务单
鉴赏活动单
这是序言部分,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以及
写诗的动机。
写浔阳江边夜送客,叙写离别之情,渲染凄清氛围。
写与琵琶女相见及听她弹琵琶的情形。
写琵琶女的身世,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在封
建社会中被抛弃、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
写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
写琵琶女重新弹奏,全场听之而动容,诗人泪
洒青衫,无限感伤。
点击右图进入…





谢谢观看 THANK YOU!
W
殷:震动。栗、惊:均为使
云青青兮欲
雨,水
澹澹兮生
动用法。层巅:层层山峰
云黑沉沉啊将要下雨,水波摇动啊升起
烟。
青青:黑1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列缺:闪电。列,同
烟雾。L沉沉的。」电闪雷鸣,山峦崩塌。“裂”,分裂。缺,指云
的缝隙。电光从云中
洞天石扉,
訇然

开。
决裂而出,故称“列缺”。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客谈
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航海的人淡起海上仙山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
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菜方丈。烟涛:波
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确实实在。
越人语
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越人:指今浙江一带的
越人谈起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或许可以看到。L人。明灭忽明忽暗。」
天姥连
天向天横,势拔
五岳掩
赤城。
天姥山直插云霄横向天边,山势超出了五岳,遮蔽了赤城山。
向天横:遮住天空。横,遮蔽。拔:超出。五岳: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的总称。赤城:
和下文的“天台(tai)”都
天台
四万八千丈,
是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北。那高达四万八千多丈的天台山,




东南
倾。
面对着天姥山,就好像要拜倒在它的东南面一样。1.赏析诗歌的意象、景物形象及人物形象。2.结合诗歌中的经典名句,赏析诗歌的语言。3.结合景物及对音乐的描写,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4.在把握诗歌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其丰富的情感。   飘逸的李白,“梦游天姥”醒来之后,豪迈地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言;忧郁的杜甫,晚年重阳登高发出了“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悲凉慨叹,奈何世间无情,只能独自叹息;流落的白居易,一次偶然的机会,被一位漂泊江湖的琵琶女精湛的技艺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琵琶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体悟他们的情感世界。
(第1段)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确实、实在)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遮蔽),势拔(超出)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偏斜、倒下)。
请概括段意:写入梦之由。
(第2段)我欲因(依据)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清澈)水荡漾清(凄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昏暗)。熊咆龙吟殷(震动)岩泉,栗(使……战栗)深林兮惊(使……震惊)层巅。云青青(黑沉沉的)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同“裂”)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天空)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泛指驾乘云彩的神仙)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因惊惧而心跳)以魄动,恍(猛然惊醒的样子)惊起而长嗟。惟觉(jiào,醒)时之枕席,失向来(原来)之烟霞。
请概括段意:写梦游奇景。
(第3段)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等到)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低眉,低头)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请概括段意:写梦醒长叹,揭示主题。
一、辨识通假
列缺霹雳(“列”同“裂”)
二、一词多义
1.欲
2.行
3.忽
4.事
三、词类活用
1.对此欲倒东南倾(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2.云青青兮欲雨(名词作动词,下雨)
3.栗深林兮惊层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战栗;使……震惊)
4.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作动词,弹奏)
5.古来万事东流水(名词作状语,向东)
6.訇然中开(名词作状语,在中间)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25岁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饱览名山大川,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天宝初曾因诗名供奉翰林,但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赐金还山,离开长安。其诗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当时政治的腐败作了尖锐的批判;对人民的疾苦表示同情;对安史叛乱势力予以斥责,讴歌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战争;又善于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李白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他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情境活动]
结合以上材料,以及对李白及其作品的了解和感受,为李白写一则颁奖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时过境迁,不变的是你的浪漫;沧海桑田,赞美的是你的洒脱;时隔千年,怀念的是你的才华,你的洒脱,你的柔情,你的不羁。
我看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伤感,我念你“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不舍,我恋你“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我更痴你“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的洒脱。
(示例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面对无数人向往的科举,你却表示一脸的不屑。国忠磨墨,力士脱靴,你是何等的凛然。挥金如土,行侠仗义,你是令人尊敬的剑客。少了你,大唐诗坛便会少一位自由洒脱,文采横溢,轻视权贵的世外仙人,你,便是诗仙李白,无人册封的君王。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后诗人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的。这已是离开长安后的第二年。政治上的失意使他胸中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
古体诗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除楚辞外各种诗歌体裁的通称,亦称“古诗”“古风”。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诗句字数不整齐的古诗,称为“杂言古诗”。杂言,也就是长短句,从三言到十一言,可以随意变化。古体诗不讲究对仗,平仄和用韵也较自由。
诗人借游仙诗的形式,托梦言志,通过梦幻中的美好仙境与黑暗现实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权贵的蔑视,对污浊社会的抗议,对自己崇高人格的护卫,表现了诗人傲岸的性格和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安能摧眉折腰 ②不事权贵
任务探究一 赏析诗歌的意象
[任务导引]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意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格调昂扬振奋,潇洒出尘,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诵读时,要品味组成梦境的意象以及梦境所隐含的精神追求。
[任务设计]
1.本诗中,作者在梦境中塑造了众多意象,如“熊咆龙吟”“列缺霹雳”“云之君”“仙之人”等。试分析这些意象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作者在梦境中塑造了众多意象,这些意象组成的意境愈美,它与现实之间的反差便愈大,即现实社会便愈加丑陋、黑暗。②作者借如此美妙的梦境(理想世界)反衬现实生活的残酷与虚幻,这样更能表现出梦醒之后痛苦之深切。
任务探究二 赏析诗歌的语言
[任务导引]
这首诗句式参差错落,语言抑扬顿挫,富于音乐节奏感。全诗句式从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直至九言,风、骚、骈、赋、散各体俱备,运用自如,变化多姿,不拘一格。赏析时,要反复揣摩其情感基调和音韵节奏,体会其音韵美。
[任务设计]
2.“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这两句是过渡句,承上启下。②一个“梦”字,作用有三:一点题目之“梦”,二言“梦”之所由,三述“梦”之所向。一个“飞”字,既写出了诗人梦翔月夜的飘逸之态,也表现了诗人梦游天姥的急切之心。
3.请赏析“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这两句诗点明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②“折腰”一词出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兮辞》。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封建君主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杀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投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任务探究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任务导引]
法国美学家狄德罗曾经说过:“美在关系。”而虚与实便是一种关系。在诗歌当中如果能处理好虚与实之间的关系,便能使诗歌焕发出无穷之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正是虚实结合的杰作。
[任务设计]
4.虚实手法在诗歌中时常用到。《梦游天姥吟留别》开篇两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能不能删掉,改用“越有名山曰天姥,云霞明灭即可睹”开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能。①此处是以虚衬实。诗歌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将天姥与充满神秘意味的仙山瀛洲并举,暗示天姥胜景。②同时以“信难求”的瀛洲衬托“或可睹”的天姥,突出了天姥的可亲可赏,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同时这样写比较富有神奇色彩,能够引人入胜。
5.拟人是诗歌表现的一种重要方法,《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是怎样到达天姥山的呢?“飞”表现了什么追求?“照”和“送”写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一夜飞度镜湖月”。②“飞”字表明诗人追求自由自在,也夸张地表现了诗人游天姥山的急切心情,体现了他豪放飘逸的风格。③这里采用了拟人手法。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第1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盘旋)。
无边落木(落叶)萧萧(草木摇落的声音)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请概括层意: 这四句写登高所见。在极其萧瑟的景象中,充满着一种雄浑奔放的气势。
(第2层)万里(指远离故乡)悲秋常作客,百年(这里借指晚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极恨)繁霜鬓,潦倒(衰颓,失意)新停(刚刚停止)浊酒杯。
请概括层意:这四句写登高所感。诗人通过描绘登高所见秋江景色,表达了内心的情感。
一、一词多义

二、词类活用
1.无边落木萧萧下(名词作动词,落下)
2.艰难苦恨繁霜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增多)
三、古今异义
1.万里悲秋常作客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百年多病独登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远离故乡。今义:一万里的距离。2.古义:借指晚年。今义:很多年或很长时期;人的一生;终身。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杜甫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登高》一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重阳节。当时诗人卧病夔州,身体的病痛、生活的艰辛、时局的动荡、兵乱不断、壮志未酬,所有这些都像沉重的阴云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使诗人备受摧残。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以排遣心中的郁闷与愁苦。
[情境活动]
李白和杜甫,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圣”,这些名号似乎就在说他们一个是天上飞的,一个是地上走的。天上飞的“诗仙”浪漫飘逸,地上走的“诗圣”沉重凄凉。有人说“李白没有暮年,杜甫没有青年”,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结合他们的生平和诗作,谈一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同意。李白没有暮年。李白豪放潇洒,他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而进入仕途。他用烈酒和着盛唐香艳的脂粉,把佛道心境融进歌舞声色,描绘出一幅幅天上人间;他用浪漫的胸怀,以诗歌开路,闯进了大唐圣殿。在不得志的时候,他吼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而走进江湖。杜甫没有青年。他用诗歌见证苦难的历史,如《兵车行》《春望》《月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秋兴八首》等,他一生将自己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深切地同情人民的苦难。
近体诗
近体诗与古体诗(又称古风)相对,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律诗格律要求严密,常见的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它们在格律上的规定如下:
限字句:一般每首八句,分为四联。分别叫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定韵脚: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
调平仄:诗句中每个字用平声或仄声,都有基本的规定,一般按照平仄相间的原则处理。
讲对仗: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对仗又分工对和宽对,工对要求词性和意义严格对偶,宽对只要求词性相近,意义大体相对即可。
本诗写登高所览之景,雄浑苍莽;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渗透着一股勃郁之气。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秋天景象 ②艰难
任务探究一 赏析诗歌的景物描写
[任务导引]
这首诗首联在写法上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绘画上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颔联在写法上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好比绘画上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去补充。这两联写景视角不一,境界不同,很能表现杜甫对诗歌艺术的追求。
[任务设计]
1.《登高》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了哪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哀”字在首联及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猴、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②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③“哀”字让诗句中的天、风、沙、猿啸、鸟飞顿时带上了伤感色彩,为首联营造的画面增加了不尽的悲怆意味。同时,这个“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不仅写出了自然之悲象,而且写出了人生之艰难。
任务探究二 鉴赏诗歌的语言
[任务导引]
这首诗语言凝练,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特别是不乏经典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意蕴丰厚,显示出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
[任务设计]
2.诗歌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为千古名句,试分析其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此联从大处着笔,境界壮阔,融视觉、听觉于一个画面,情景交融。②写秋天肃穆肃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落木萧萧”引起诗人“悲秋”之感,“长江滚滚”引起诗人对身世的感慨。“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诗人对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③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偶句,显示出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
3.本诗颈联哪些字眼富有表现力?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万”字,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常”字,表明了流落他乡的时间之久。“作客”,客居他乡,抒发了羁旅之愁。“百年”,有迟暮之感。“独”字,表明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②颈联蕴含了作者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悲凉之情。
4.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②从尾联句式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序)元和(唐宪宗的年号)十年,予左迁(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歌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当时对技艺高超的乐师的称呼),年长色衰,委身(托身)为贾人(商人)妇。遂命酒,使快(畅快)弹数曲。曲罢悯然(忧郁的样子),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漂泊流落)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京官贬黜往地方任职)二年,恬然(宁静安适的样子)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意。因为(创作)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请概括段意:这是序言部分,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写诗的动机。
(第1段)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指音乐)。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请概括段意:写浔阳江边夜送客,叙写离别之情,渲染凄清氛围。
(第2段)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低声询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新掌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音低沉)声声思(深长的情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随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扣弦)慢捻(揉弦)抹(顺手下拨)复挑(反手回拨),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形容声音沉重舒长)如急雨,小弦切切(形容声音轻细急促)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形容鸟鸣婉转)莺语花底滑,幽咽(形容乐声梗塞不畅)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请概括段意: 写与琵琶女相见及听她弹琵琶的情形。
(第3段)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显出端庄的脸色)。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节拍)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平常,随随便便)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容貌)故(旧、老)。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年纪大了)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走了以后)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请概括段意:写琵琶女的身世,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在封建社会中被抛弃、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
(第4段)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音乐)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独自饮酒)。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忽然,一下子)明。莫辞更(再)坐弹一曲,为君翻作(写作)《琵琶行》。
请概括段意:写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
(第5段)感我此言良久立,却(退回)坐促(紧、迫)弦弦转(更加,越发)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掩面哭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请概括段意:写琵琶女重新弹奏,全场听之而动容,诗人泪洒青衫,无限感伤。
一、一词多义
1.命
2.数
3.辞
4.为
5.于
二、词类活用
1.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2.商人重利轻别离(形容词作动词,看重;轻视)
3.梦啼妆泪红阑干(名词作状语,在梦中)
4.江州司马青衫湿(形容词作动词,被浸湿)
5.浔阳江头夜送客(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6.歌以赠之(名词作动词,作歌)
三、古今异义
1.因为长句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铁骑突出刀枪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于是创作。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2.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3.古义:突然爆发出。今义:鼓出来;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4.古义:整理。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5.古义:容貌。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6.古义:年纪大了。今义:排行第一的人。
左迁: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九江郡:设于隋代,唐代称为江州或浔阳郡,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已有职无权了。湓(pén)浦口:湓江流入长江的地方,在今九江西。其:那。铮铮:模拟琵琶清脆的声音。然:形容词词尾,……的样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北)。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风雅比兴”的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和元稹齐名,世称“元白”。
《琵琶行并序》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喻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此时已离开了谏官的位置,情急之中上疏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被诬陷所作“赏花”和“新井”的诗“甚伤名教”,再贬为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打击。次年他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情境活动]
结合以上材料及对《琵琶行并序》内容的初步感知,围绕“知音”为中心,写一段抒情性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弹琴的人在水上,听琴的人在马上,弹琴的人和听琴的人相遇在一条船上。这条船便是一张琴了,被水的手指拨响。所谓知音,便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心事被琴说穿,被水流传。人人都在世上寻找知音,却不知道在何时会偶然出现机缘。今夜,谁在那一钩残月下,独自临风抚琴?大音如霜降于四野,飘向远处的琴声比远处更远。寒夜秋月,千古心情,在玉指和琴弦上泛漫。庐山多愁善感的情怀,在一个古代的夜晚,被诗与琵琶说尽。
歌行体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主要特点有:
(1)篇幅可短可长。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琵琶行并序》则有八十八句。
(2)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3)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由内容所决定的。
(4)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
本文描写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寄托了诗人对琵琶女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并借琵琶女的身世来观照自己被贬受屈的不幸境遇,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才子之悲。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才华横溢大诗人 ②相逢何必曾相识
任务探究一 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任务导引]
《琵琶行并序》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在当时互相倾轧、仕途险恶的政治背景下,琵琶女和诗人的形象,都具有其现实的典型意义。学习时,要注意琵琶女与诗人境遇的相通之处。
[任务设计]
1.诗中塑造了两个形象,一个是琵琶女,一个是诗人自己。这两个形象各有什么特征?又有哪些相似之处?请填写下表。
早年的境况 现在的境况 不同点 相同点
琵琶女 “艺压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 ② 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诉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 ③
诗人 ① “谪居卧病、飘零天涯”(沦落凄凉) 用文学艺术形象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技艺,又尽情地倾诉了自己的悲愤之情
[答案] ①“身居高位、名动京师”(高官厚禄)
②“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 ③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况凄凉)
任务探究二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任务导引]
《琵琶行并序》这首诗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述说自己的人生际遇。全诗以秋江月夜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音乐描写贯穿整首诗歌,人物感情丰富、性格鲜明。赏析本诗,要着重欣赏其音乐描写、对比映衬等表达效果。
[任务设计]
2.诗歌第二段对音乐的描写非常出色,试分析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具体描写乐声的。请填写下表。
手法 例句 效果 总结
①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 写出乐声由急骤粗重转为急促轻细、纷繁清脆,感情由悲愤转为凄苦,倾泻而出,达到演奏的第一个高潮 ④
② 描写乐声由高潮转入婉转低回,滞涩难通,感情由悲愤凄苦倾泻而出,转为抒发满怀哀怨,进而凄楚难表,以至无声,达到演奏的低潮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四弦一声如裂帛 ③
[答案] ①比喻 ②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 ③写出突然发出的乐声雄壮、激越,进而猛然煞住,感情由凄楚无声,转入激昂愤慨、恣肆奔腾,进而凄厉无尽,演奏在高潮中陡然结束 ④这段乐声描写,运用一系列的贴切形象的比喻来描写琵琶声,可谓声情并茂,犹如江潮迭涌,奇峰层出,不愧为古典诗歌中描写乐声的绝唱
3.《琵琶行并序》中有多处写到月,其中“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这些对月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②“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余味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仿佛江心秋月也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③“绕船月明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是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中,凄美、哀伤、动人。
任务探究三 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任务导引]
《琵琶行并序》作于诗人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赏析时,要注意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感慨。
[任务设计]
4.“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领会《琵琶行并序》全诗思想感情的关键诗句,请比较诗人与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理解诗句中“同”的意义,体会诗人的写作动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与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在以下几个方面是相同的:①两人同由京城流落江州,都有天涯沦落之感;②两人都曾有过欢乐富足的生活,如今生活境遇一落千丈;③两人同居穷乡僻壤,举目无亲,知音难觅,倍感凄凉寂寞;④两人前程未卜,对未来都怀着深深的忧虑。
由于这几方面的相同,尽管诗人与琵琶女之间的地位相距甚远,诗人仍然把对方引为同道,由此可体会到诗人被贬江州苦闷忧愁、郁郁寡欢的心情,也反映出诗人对被迫害、被压迫女性的同情。
1/29文本对应练(十一)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失向来之烟霞  向来:原来
B.万里悲秋常作客 作客:客居他乡
C.弦弦掩抑声声思 掩抑:声音低沉
D.我欲因之梦吴越 因:于是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烟涛微茫信难求 B.万里悲秋常作客
C.老大嫁作商人妇 D.门前冷落鞍马稀
3.下面是杜甫一首题为《宿江边阁》的小诗,中间两联语序已乱,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①孤月浪中翻 ②鹳鹤追飞静 ③豺狼得食喧 ④薄云岩际宿
A.①④③② B.④①②③
C.②④①③ D.②③④①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体现海日东升、浮光跃金、天鸡破晓的壮美晨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高》中表明自己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又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琵琶行并序》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琵琶行并序》中以类似情景表现琵琶女高超技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李商隐的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了身不能共处,心却能相通的意思。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通过空间的广度和时间的长度写出了作者晚年漂泊他乡、疾病缠身的凄苦生活。
(8)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这两方面写出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声音哀怨凄惨,色彩艳丽清淡,渲染了悲凉的氛围。
(9)杜甫的《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伤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从苏轼、杜甫、范仲淹、鲁迅等人中任选两个人,仿照画线句,写两个句子,与画线句构成排比句。要求:①所写句子必须符合所选人物的经历;②语意连贯;③句式相似。
中华大地,名胜繁多,人才辈出,瞻仰遗址,领略风光,拜谒先贤,亦为惬事。去采石矶,可染一点仙人气。诗仙李白,仙风道骨,采石矶是其终老之地。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中国古代诗人在创作时,大多是因感情需要选择词牌,按照词牌决定韵脚。 ① ,对词的情感基调影响较大。一般来说, ② ,越容易表现昂扬之情;韵字的开口度越小,音阻越大者,则易与凄婉之情吻合。平声韵合于慷慨之意, ③ 。我们在朗读、吟诵时,要充分尊重词的音韵搭配规律,注意字音所蕴含的感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一组词语包含了三副对联,其中有两副对联的对象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请写出相关人名并组合出相应的对联。(上下联各填3个序号)
①诗史数千言 ②浔阳千尺水 ③韦白以来 ④别离情 ⑤秋天一鹄 ⑥野老心 ⑦成别调 ⑧枫叶四弦秋 ⑨是奇才 ⑩先生骨  枨触天涯  功名起刀笔  春水群鸥  草堂三五里  迁谪恨  萧曹自古  勾留江上  姓字播弦歌
(1)诗人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图
李 白
百丈素崖裂,四山丹壁开。
龙潭中喷射,昼夜生风雷。
但见瀑泉落,如潈①云汉来。
闻君写真图,岛屿备萦回。
石黛刷幽草,曾青②泽古苔。
幽缄③傥相传,何必向天台。
【注】 ①潈:众水相会处。②曾青:铜之精,形如珠者,其色极青,故谓之曾青。③幽缄:幽密缄封。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中“素崖裂”“丹壁开”属于画作内容,写出了瀑布图的壮美。
B.“生风雷”“瀑泉落”动静结合,起到“砯崖转石万壑雷”的震撼效果。
C.本诗的五、六句与“疑是银河落九天”在手法运用和表达效果上相同。
D.诗人运用想象描摹画面,语言豪迈奔放,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9.诗歌最后两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归 梦
杜 甫
道路时通塞,江山日寂寥。
偷生唯一老,伐叛①已三朝。
雨急青枫暮②,云深黑水遥。
梦魂归未得,不用楚辞招③。
【注】 ①伐叛:讨伐乱臣贼子,指安禄山、史思明等。②③“雨急青枫暮”和“不用楚辞招”均化用自《楚辞·招魂》。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联写历史、叹身世,后两联述梦境、发感叹,全诗以虚衬实,感人至深。
B.诗人通过对道路时通时阻,以及江山日见冷寂萧条的描写,揭示了战争带来的灾难。
C.诗的颈联写梦魂在急雨中难辨方向,难以飞越遥远的路途,隐喻着现实的艰难。
D.最后两联运用典故,暗示了诗人和屈原有相似的处境、命运和相同的忧国忧民情怀。
11.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13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12.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颔联“灯火”“星河”,颈联“风吹古木”“月照平沙”都是“夕”中之景。
B.诗歌的颔联,下写江城万家灯火在四面闪烁,上写天际星斗在银河两边闪烁,同首联所写的海天茫茫、山高水阔之景相互辉映。
C.诗中用寻常景物组合出一幅幅清新优美的画面,就像一幅疏朗悠远的山水画,最后以人的心情作结,使整幅画更增加了人情之美。
D.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颔联是俯瞰所见;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
13.“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一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本对应练(十一)
1.
D [D项,“因”,依据。]
2.
D [A项,“信”,古义为确实、实在;今义为书信。B项,“万里”,古义为远离故乡;今义为一万里的距离。C项,“老大”,古义为年纪大了;今义指排行第一的人。]
3.
B [这首五律以时间为顺序写所见所闻所感。首联写暝色已至,颔联写初夜江上的山容(岩际)水态(浪中),颈联写深夜所见所闻(鹳鹤夜伏、豺狼猎食),尾联写彻夜无眠是因为忧心国事。]
4.
[答案] (1)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3)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4)曲罢曾教善才服 妆成每被秋娘妒 (5)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6)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7)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8)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9)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5.
[答案] (示例)①去长江赤壁,可沾一点豪爽气。文人苏轼,豪迈俊朗,长江赤壁是其突围之地 ②去杜甫草堂,可分一点慈悲气。诗圣杜甫,心念苍生,杜甫草堂是其本色之地
6.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①处,由前面“大多是因感情需要选择词牌,按照词牌决定韵脚”和后面“对词的情感基调影响较大”可知,此处应填与“作者用什么样的韵脚”意思相近的内容。②处后面的句子具体阐释韵脚与情感基调的关系,由后文“韵字的开口度越小,音阻越大者,则易与凄婉之情吻合”可知,此处应填与“韵字开口度越大”意思相近的内容。③处,由前文韵脚与情感基调的关系及“平声韵合于慷慨之意”可知,此处应填与“仄声韵合于悲抑之情”意思相近的内容。
[答案] ①作者用什么样的韵脚 ②韵字开口度越大 ③仄声韵合于悲抑之情
7.
[解析] 对联的基本要求是:上下联字数要相等;上下联词组要相同;上下联词性要相同;上下联句法要一致;上下联声律要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先确定对联的写作对象,由“诗史”“草堂”可确定杜甫,由“浔阳千尺水”可确定白居易。接着筛选与杜甫、白居易有关的内容。与杜甫有关的内容有:诗史(杜甫诗作被称为“诗史”)数千言、野老(杜甫自号“少陵野老”)心、草堂(杜甫在成都的寓所)三五里、春水群鸥(杜诗“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其中,“诗史数千言”与“草堂三五里”相对,“秋天一鹄”可与“春水群鸥”相对,“先生骨”可与“野老心”相对。据此,可组合成对联: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与白居易有关的内容有:浔阳(白诗“浔阳江头夜送客”)千尺水、枫叶四弦秋(白诗“枫叶荻花秋瑟瑟”“四弦一声如裂帛”)、枨触(感触)天涯(白诗“同是天涯沦落人”)、迁谪恨,由此可以组成对联: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答案] (1)杜甫 ①⑤⑩  ⑥
(2)白居易 ⑧  ② ④
8.
B [B项,“动静结合”错,没有动静结合,只有动态,“生风雷”“瀑泉落”都是动态。所以选B项。]
9.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中句子作用的能力。此类题目可从内容、结构、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结构方面的作用要具体看诗句所在的位置来分析,如在开头有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埋设伏笔、做铺垫、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等作用;在中间有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在结尾有总结全诗、照应开头、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本题诗歌最后两句“幽缄傥相传,何必向天台”的意思是:你别老把画藏起来!送给我好了,那样我就不用老想着去登天台山了。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希望崔山人将画赠予自己,表达了诗人对画家高超技艺的赞美之情;同时也照应了标题“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图”。
[答案] ①照应标题,与“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图”相照应。②直抒胸臆,点明目的,希望崔山人将画赠予自己。③表达了诗人对画家高超技艺的赞美之情。
10.
A [A项,诗的前两联是写“现实”而不是“历史”,而且全诗是虚实结合,不是“以虚衬实”。]
11.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抓住诗中对现实的描写、典故的运用,以及关键词如“寂寥”“偷生”“梦归”等分析思想感情即可。
[答案] ①感时伤世。因为战乱,人民不能安于生计,江山日见冷寂萧条。②感叹身世。迟暮之年,孤独地四处漂泊,苟且求活。③忧国忧民。借用有关屈原的典故,去国怀乡,忧思成梦。
12.
B [B项,“上写天际星斗在银河两边闪烁”错误,应是俯瞰之景,“天际银河倒映在江心”。]
13.
[解析] 可从几个“结合”考虑,如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听结合、正侧结合等,还要从修辞角度考虑。答题步骤:手法—回到原诗诗句—解说这一手法—手法运用的效果。
[答案] ①动静结合,“风吹古木”为动景,“月照平沙”为静景。②视听结合,“风吹古木”从听觉写景,“月照平沙”从视觉写景。③比喻新奇,“晴天雨”将风吹古木时树叶的萧瑟声比作雨声,“夏夜霜”将皓月临照平沙的银白色比作霜色。
7/7文本对应练(十一)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失向来之烟霞  向来:原来
B.万里悲秋常作客 作客:客居他乡
C.弦弦掩抑声声思 掩抑:声音低沉
D.我欲因之梦吴越 因:于是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烟涛微茫信难求 B.万里悲秋常作客
C.老大嫁作商人妇 D.门前冷落鞍马稀
3.下面是杜甫一首题为《宿江边阁》的小诗,中间两联语序已乱,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①孤月浪中翻 ②鹳鹤追飞静 ③豺狼得食喧 ④薄云岩际宿
A.①④③② B.④①②③
C.②④①③ D.②③④①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体现海日东升、浮光跃金、天鸡破晓的壮美晨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高》中表明自己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又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琵琶行并序》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琵琶行并序》中以类似情景表现琵琶女高超技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李商隐的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了身不能共处,心却能相通的意思。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通过空间的广度和时间的长度写出了作者晚年漂泊他乡、疾病缠身的凄苦生活。
(8)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这两方面写出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声音哀怨凄惨,色彩艳丽清淡,渲染了悲凉的氛围。
(9)杜甫的《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伤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从苏轼、杜甫、范仲淹、鲁迅等人中任选两个人,仿照画线句,写两个句子,与画线句构成排比句。要求:①所写句子必须符合所选人物的经历;②语意连贯;③句式相似。
中华大地,名胜繁多,人才辈出,瞻仰遗址,领略风光,拜谒先贤,亦为惬事。去采石矶,可染一点仙人气。诗仙李白,仙风道骨,采石矶是其终老之地。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中国古代诗人在创作时,大多是因感情需要选择词牌,按照词牌决定韵脚。 ① ,对词的情感基调影响较大。一般来说, ② ,越容易表现昂扬之情;韵字的开口度越小,音阻越大者,则易与凄婉之情吻合。平声韵合于慷慨之意, ③ 。我们在朗读、吟诵时,要充分尊重词的音韵搭配规律,注意字音所蕴含的感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一组词语包含了三副对联,其中有两副对联的对象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请写出相关人名并组合出相应的对联。(上下联各填3个序号)
①诗史数千言 ②浔阳千尺水 ③韦白以来 ④别离情 ⑤秋天一鹄 ⑥野老心 ⑦成别调 ⑧枫叶四弦秋 ⑨是奇才 ⑩先生骨  枨触天涯  功名起刀笔  春水群鸥  草堂三五里  迁谪恨  萧曹自古  勾留江上  姓字播弦歌
(1)诗人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图
李 白
百丈素崖裂,四山丹壁开。
龙潭中喷射,昼夜生风雷。
但见瀑泉落,如潈①云汉来。
闻君写真图,岛屿备萦回。
石黛刷幽草,曾青②泽古苔。
幽缄③傥相传,何必向天台。
【注】 ①潈:众水相会处。②曾青:铜之精,形如珠者,其色极青,故谓之曾青。③幽缄:幽密缄封。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中“素崖裂”“丹壁开”属于画作内容,写出了瀑布图的壮美。
B.“生风雷”“瀑泉落”动静结合,起到“砯崖转石万壑雷”的震撼效果。
C.本诗的五、六句与“疑是银河落九天”在手法运用和表达效果上相同。
D.诗人运用想象描摹画面,语言豪迈奔放,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9.诗歌最后两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归 梦
杜 甫
道路时通塞,江山日寂寥。
偷生唯一老,伐叛①已三朝。
雨急青枫暮②,云深黑水遥。
梦魂归未得,不用楚辞招③。
【注】 ①伐叛:讨伐乱臣贼子,指安禄山、史思明等。②③“雨急青枫暮”和“不用楚辞招”均化用自《楚辞·招魂》。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联写历史、叹身世,后两联述梦境、发感叹,全诗以虚衬实,感人至深。
B.诗人通过对道路时通时阻,以及江山日见冷寂萧条的描写,揭示了战争带来的灾难。
C.诗的颈联写梦魂在急雨中难辨方向,难以飞越遥远的路途,隐喻着现实的艰难。
D.最后两联运用典故,暗示了诗人和屈原有相似的处境、命运和相同的忧国忧民情怀。
11.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13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12.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颔联“灯火”“星河”,颈联“风吹古木”“月照平沙”都是“夕”中之景。
B.诗歌的颔联,下写江城万家灯火在四面闪烁,上写天际星斗在银河两边闪烁,同首联所写的海天茫茫、山高水阔之景相互辉映。
C.诗中用寻常景物组合出一幅幅清新优美的画面,就像一幅疏朗悠远的山水画,最后以人的心情作结,使整幅画更增加了人情之美。
D.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颔联是俯瞰所见;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
13.“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一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7主题素养练(三)
一、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1~2题。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一)①
陶渊明
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
屡空②既有人,春兴岂自免。
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
鸟哢欢新节,泠风送馀善。
寒竹被荒蹊,地为罕人远;
是以植杖翁③,悠然不复返。
即理愧通识④,所保讵⑤乃浅。
【注】 ①此诗是诗人归隐之前参加春耕后的作品。怀古田舍即田舍怀古。②屡空:食用常缺。③植杖翁:荷蓧丈人。《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④通识:通明的见识,指儒家仕而不隐的思想。⑤讵:难道。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诗人当年未能践行躬耕南亩的愿望,流露出了诗人的遗憾和惋惜之情。
B.三、四两句写由于家中食用常缺,因此春天下地耕种就不能自免,这是说躬耕之必要。
C.五、六两句写早晨整理农耕的牛车和农具,启程时生出缅怀之情;“缅”字照应了标题。
D.七至十句既描绘出鸟儿欢鸣、春风和畅的情景,也写出“寒”“荒”所映衬出的忧虑之情。
2.诗歌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矛盾心理?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楼 上①
杜 甫
天地空搔首,频抽白玉簪。
皇舆三极北,身事五湖南。
恋阙劳肝肺,论材愧杞楠②。
乱离难自救,终是老湘潭。
【注】 ①这首诗为唐代宗大历四、五年(769、770)诗人漂泊长沙时所作。②杞楠:都是高大乔木,材质坚硬,此指栋梁之材。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立意高远,冠以“天地”二字,喻指搔首太息非为诗人的穷通,而是为了社稷苍生的安危。
B.颔联写远望之状,是全诗关键,领起三、四联。诗人漂泊五湖之南,离朝廷极远,自叹无补国事。
C.颈联从反面写恋阙之情,自愧不是栋梁之材,无力整顿乾坤,把忧国忧民的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
D.全诗感情深婉悲切,取境阔大,描摹细腻,塑造出鲜明的抒情形象,是杜甫忧国忧民的真实反映。
4.明代王嗣奭在《杜臆》中,称赞本诗的尾联“苦语次骨(即入骨)”。请赏析诗的尾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苏 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①,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注】 ①琢玉郎:指王巩,字定国,跟随苏轼学写文章,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到广西宾州,歌女柔奴同行。三年后王定国北归,让柔奴给苏轼敬酒。苏轼见她眉目娟丽,善应对,于是写了这首词。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描绘王定国丰神俊朗,柔奴天生丽质,两人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双璧人。
B.“自作清歌”写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流转而出。
C.“风起”“雪飞”驰骋想象,运用比喻的手法,构成奇美的境界,写出王定国贬所的艰苦环境。
D.最后一句,受白居易诗的启发,但又明显地带有王巩和柔奴遭遇的烙印,有着词人的个性特征,完全是苏东坡式的警语。
6.试简析“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思想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
满江红·和卢国华
辛弃疾
汉节东南①,看驷马、光华周道。须信是、七闽还有,福星来到。庭草自生心意足,榕阴不动秋光好。问不知、何处著君侯,蓬莱岛。
还自笑,人今老。空有恨,萦怀抱。记江湖十载,厌持旌纛②。濩落我材无所用,易除殆类③无根潦④。但欲搜、好语谢新词,羞琼报。
【注】 ①汉节东南:指卢国华时任福建提刑使。②旌纛(dào):军中之旗。③易除殆类:指南宋朝廷中那些不以金人为意,专事享乐的人。④根潦:指浮萍。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节东南”几句写卢国华任福建提刑使时,乘坐四匹马拉的车子光彩满路,仕途上春风得意。
B.“须信是”几句写相信友人为官之处的七闽大地会有福星来到,也是期望友人在任能有所作为。
C.“庭草”两句描述卢国华做官闲暇时光的惬意生活,闲看秋草自生、秋阳照在榕树上而心满意足。
D.“但欲搜”几句紧扣标题中的“和卢国华”,写“我”现在只想寻找一些好的词语来答谢您的新词。
8.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湖亭望水
白居易
久雨南湖涨,新晴北客①过。
日沉红有影,风定绿无波。
岸没闾阎少,滩平船舫多。
可怜心赏处,其奈独游何。
【注】 ①北客:北方来的人,诗人自指。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诗人游湖的情景,下了很久的雨,湖水涨了起来,天刚刚放晴,北客南来。
B.颈联写湖水淹没原先湖岸,人家稀少;沙滩平整,聚集许多船舫,呈现水乡特色。
C.尾联借景抒情,诗人借傍晚独自游览南湖时所见之景,抒发了惬意悠闲的感受。
D.全诗抓住“新晴”“湖涨”的特点,描写南湖傍晚的景色,展现出浩渺壮阔的景观。
10.诗的颔联在表达上富有特色,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
送湖南部曲①
辛弃疾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
愧我明珠成薏苡②,负君赤手缚於菟③。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注】 ①部曲:部属,属官。②薏苡(yì yǐ):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果仁叫薏米,形似珍珠,可入药。“薏苡明珠”语出《后汉书·马援传》,后世用以指因涉嫌而受诬谤的人。③於菟(wū tú):楚人称虎叫於菟。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当年接到紧急军令,身穿青色制服,跨上骏马,在万众欢呼声中腾跃向前,表现出惊人的勇毅。
B.颔联用典言事,表明诗人自己因为遭受他人的诬谤而离职,并为有功部属未能得到应有的奖赏而深感愧疚。
C.颈联表明诗人自己既有知人之明,又有论事之胆,点明他受谗被谤的原因,暗含对湖南部曲的赞赏和勉励。
D.全诗既申明己志,又慰勉部属,襟怀坦荡,层次井然,诗中充满豪宕不平之气,显得悲壮苍凉、雄健沉郁。
12.本诗尾联化用了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二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3~14题。
正月二十日往歧亭,郡人潘、古、郭三人
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①
苏 轼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注】 ①本诗写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二年,潘、古、郭三人是作者在黄州结识的好友。歧亭,在今湖北麻城西北,苏轼在黄州期间时常往游。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春天来得很快,诗人因“春寒”,仅仅十天不出门,而江边柳树已是一片嫩绿。
B.颔联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既拟写了溪流潺潺之声,又描写了小草新绿之色,写出了春的生机。
C.颈联是写送别的情形,作者用“留”“待”两字表达了朋友们为其饯行的深情厚谊。
D.尾联的“细雨梅花正断魂”,写出了去年的今日,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时的悲伤心情。
14.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尾联貌似与送别没多大关系,实际却紧扣送别,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题壁上韦偃画马歌
杜 甫
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
戏拈秃笔扫骅骝①,歘见②麒麟出东壁。
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
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
【注】 ①骅骝:赤色的好马。②歘(xū)见:忽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开头两句交代了韦偃作画的原因,“怜君” 二字表现了诗人对朋友遭际的深切同情。
B.诗人先总体评价韦偃“画无敌”,然后通过用笔和作画过程表现他画技的高超。
C.三、四两句“扫”和“出”用得十分贴切,形象地表现出画家挥毫作画、下笔有神的情态。
D.五、六两句写画中一匹马低头吃草, 而另一匹马却昂首长嘶,透露出进取的渴望。
16.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9主题素养练(三)
一、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1~2题。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一)①
陶渊明
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
屡空②既有人,春兴岂自免。
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
鸟哢欢新节,泠风送馀善。
寒竹被荒蹊,地为罕人远;
是以植杖翁③,悠然不复返。
即理愧通识④,所保讵⑤乃浅。
【注】 ①此诗是诗人归隐之前参加春耕后的作品。怀古田舍即田舍怀古。②屡空:食用常缺。③植杖翁:荷蓧丈人。《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④通识:通明的见识,指儒家仕而不隐的思想。⑤讵:难道。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诗人当年未能践行躬耕南亩的愿望,流露出了诗人的遗憾和惋惜之情。
B.三、四两句写由于家中食用常缺,因此春天下地耕种就不能自免,这是说躬耕之必要。
C.五、六两句写早晨整理农耕的牛车和农具,启程时生出缅怀之情;“缅”字照应了标题。
D.七至十句既描绘出鸟儿欢鸣、春风和畅的情景,也写出“寒”“荒”所映衬出的忧虑之情。
2.诗歌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矛盾心理?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楼 上①
杜 甫
天地空搔首,频抽白玉簪。
皇舆三极北,身事五湖南。
恋阙劳肝肺,论材愧杞楠②。
乱离难自救,终是老湘潭。
【注】 ①这首诗为唐代宗大历四、五年(769、770)诗人漂泊长沙时所作。②杞楠:都是高大乔木,材质坚硬,此指栋梁之材。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立意高远,冠以“天地”二字,喻指搔首太息非为诗人的穷通,而是为了社稷苍生的安危。
B.颔联写远望之状,是全诗关键,领起三、四联。诗人漂泊五湖之南,离朝廷极远,自叹无补国事。
C.颈联从反面写恋阙之情,自愧不是栋梁之材,无力整顿乾坤,把忧国忧民的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
D.全诗感情深婉悲切,取境阔大,描摹细腻,塑造出鲜明的抒情形象,是杜甫忧国忧民的真实反映。
4.明代王嗣奭在《杜臆》中,称赞本诗的尾联“苦语次骨(即入骨)”。请赏析诗的尾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苏 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①,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注】 ①琢玉郎:指王巩,字定国,跟随苏轼学写文章,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到广西宾州,歌女柔奴同行。三年后王定国北归,让柔奴给苏轼敬酒。苏轼见她眉目娟丽,善应对,于是写了这首词。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描绘王定国丰神俊朗,柔奴天生丽质,两人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双璧人。
B.“自作清歌”写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流转而出。
C.“风起”“雪飞”驰骋想象,运用比喻的手法,构成奇美的境界,写出王定国贬所的艰苦环境。
D.最后一句,受白居易诗的启发,但又明显地带有王巩和柔奴遭遇的烙印,有着词人的个性特征,完全是苏东坡式的警语。
6.试简析“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思想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
满江红·和卢国华
辛弃疾
汉节东南①,看驷马、光华周道。须信是、七闽还有,福星来到。庭草自生心意足,榕阴不动秋光好。问不知、何处著君侯,蓬莱岛。
还自笑,人今老。空有恨,萦怀抱。记江湖十载,厌持旌纛②。濩落我材无所用,易除殆类③无根潦④。但欲搜、好语谢新词,羞琼报。
【注】 ①汉节东南:指卢国华时任福建提刑使。②旌纛(dào):军中之旗。③易除殆类:指南宋朝廷中那些不以金人为意,专事享乐的人。④根潦:指浮萍。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节东南”几句写卢国华任福建提刑使时,乘坐四匹马拉的车子光彩满路,仕途上春风得意。
B.“须信是”几句写相信友人为官之处的七闽大地会有福星来到,也是期望友人在任能有所作为。
C.“庭草”两句描述卢国华做官闲暇时光的惬意生活,闲看秋草自生、秋阳照在榕树上而心满意足。
D.“但欲搜”几句紧扣标题中的“和卢国华”,写“我”现在只想寻找一些好的词语来答谢您的新词。
8.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湖亭望水
白居易
久雨南湖涨,新晴北客①过。
日沉红有影,风定绿无波。
岸没闾阎少,滩平船舫多。
可怜心赏处,其奈独游何。
【注】 ①北客:北方来的人,诗人自指。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诗人游湖的情景,下了很久的雨,湖水涨了起来,天刚刚放晴,北客南来。
B.颈联写湖水淹没原先湖岸,人家稀少;沙滩平整,聚集许多船舫,呈现水乡特色。
C.尾联借景抒情,诗人借傍晚独自游览南湖时所见之景,抒发了惬意悠闲的感受。
D.全诗抓住“新晴”“湖涨”的特点,描写南湖傍晚的景色,展现出浩渺壮阔的景观。
10.诗的颔联在表达上富有特色,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
送湖南部曲①
辛弃疾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
愧我明珠成薏苡②,负君赤手缚於菟③。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注】 ①部曲:部属,属官。②薏苡(yì yǐ):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果仁叫薏米,形似珍珠,可入药。“薏苡明珠”语出《后汉书·马援传》,后世用以指因涉嫌而受诬谤的人。③於菟(wū tú):楚人称虎叫於菟。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当年接到紧急军令,身穿青色制服,跨上骏马,在万众欢呼声中腾跃向前,表现出惊人的勇毅。
B.颔联用典言事,表明诗人自己因为遭受他人的诬谤而离职,并为有功部属未能得到应有的奖赏而深感愧疚。
C.颈联表明诗人自己既有知人之明,又有论事之胆,点明他受谗被谤的原因,暗含对湖南部曲的赞赏和勉励。
D.全诗既申明己志,又慰勉部属,襟怀坦荡,层次井然,诗中充满豪宕不平之气,显得悲壮苍凉、雄健沉郁。
12.本诗尾联化用了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二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3~14题。
正月二十日往歧亭,郡人潘、古、郭三人
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①
苏 轼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注】 ①本诗写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二年,潘、古、郭三人是作者在黄州结识的好友。歧亭,在今湖北麻城西北,苏轼在黄州期间时常往游。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春天来得很快,诗人因“春寒”,仅仅十天不出门,而江边柳树已是一片嫩绿。
B.颔联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既拟写了溪流潺潺之声,又描写了小草新绿之色,写出了春的生机。
C.颈联是写送别的情形,作者用“留”“待”两字表达了朋友们为其饯行的深情厚谊。
D.尾联的“细雨梅花正断魂”,写出了去年的今日,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时的悲伤心情。
14.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尾联貌似与送别没多大关系,实际却紧扣送别,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题壁上韦偃画马歌
杜 甫
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
戏拈秃笔扫骅骝①,歘见②麒麟出东壁。
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
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
【注】 ①骅骝:赤色的好马。②歘(xū)见:忽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开头两句交代了韦偃作画的原因,“怜君” 二字表现了诗人对朋友遭际的深切同情。
B.诗人先总体评价韦偃“画无敌”,然后通过用笔和作画过程表现他画技的高超。
C.三、四两句“扫”和“出”用得十分贴切,形象地表现出画家挥毫作画、下笔有神的情态。
D.五、六两句写画中一匹马低头吃草, 而另一匹马却昂首长嘶,透露出进取的渴望。
16.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