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1张PPT)
第三单元 生命的诗意 文学阅读与写作
进阶一 教材单元文本学习
第9课 念奴娇 赤壁怀古 永遇乐 京口北固 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
篇目一 |念奴娇 赤壁怀古
01
预习任务单
鉴赏活动单
上片着重写景,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
下片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
业无成的感慨。
篇目二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02
预习任务单
鉴赏活动单
上片借怀念孙权、刘裕,表达对英雄业绩的向
往之情。
下片先是对南朝宋元嘉年间的一段历史的评议,
接着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愤慨以及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
篇目三 |声声慢(寻寻觅觅)
03
预习任务单
鉴赏活动单
上片写作者滞留南方的孤独生活和悲苦心情。
下片进一步表达作者的凄苦之情。
点击右图进入…
文
本
对
应
练
谢谢观看 THANK YOU!
W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长江朝东流去,波浪滚滚,冲洗掉了千古的英雄豪太,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
壁。
那旧日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大江:指长江。淘:冲洗。故垒:旧
乱
石
穿空,
时军队营垒的遗迹。周郎:指周瑜。」
陡哨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
惊涛拍
岸,卷
起
千堆
雪
惊人的巨流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江山
如画,一时
多少豪
杰
江山像一幅绮丽的图画啊,那一时期出现了多少英雄豪太。
雪:比喻浪花。一时:一
1个时期,指赤壁大战之时。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长江朝东流去,波浪滚滚,冲洗掉了千古的英雄豪太,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
壁。
那旧日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大江:指长江。淘:冲洗。故垒:旧
乱
石
穿空,
时军队营垒的遗迹。周郎:指周瑜。」
陡哨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
惊涛拍
岸,卷
起
千堆
雪
惊人的巨流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江山
如画,一时
多少豪
杰
江山像一幅绮丽的图画啊,那一时期出现了多少英雄豪太。
雪:比喻浪花。一时:一
1个时期,指赤壁大战之时。
遥想公瑾
当年,小乔初嫁了,雄
姿英发。
遥想当年的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容威武摊壮。
羽
扇
纶
巾,
谈
笑
间,樯
橹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
灰飞烟灭。
遥想:远想。纶(guan)巾:配有青丝
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带的头巾。樯橹:代指曹操的战船
故
国
神
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
发。
神游于赤壁古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
生
如
梦,
尊还
酹
江
月
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倒杯酒来祭奠江中的明月吧。
故国:指赤壁古战场。多情:多愁善感。华发:花白的头发。
尊:同“樽”,一种盛酒器。这里指酒杯。酹( ):将酒洒在
地上,表
示凭吊。」1.赏析词作中的景物描写及人物形象。2.赏析词作的语言及表达技巧。3.赏析词作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宋词之美,美在雄浑苍凉、豪迈悲壮,美在清丽淡雅、婉约多情。“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让我们看到了苏轼的气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让我们看到了辛弃疾抗战救国的情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让我们看到了李清照凄苦悲酸的内心世界。现在,让我们走近他们的作品,感悟宋词之美。
(第1层)大江(长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请概括层意:上片着重写景,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
(第2层)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姿容雄伟)英发(英气勃发)。羽扇纶巾(配有青丝带的头巾),谈笑间,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灰(像灰一样)飞烟(像烟一样)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同“樽”,一种盛酒器。这里指酒杯)还酹(将酒洒在地上,表示凭吊)江月。
请概括层意:下片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一、辨识通假
一尊还酹江月(“尊”同“樽”,一种盛酒器。这里指酒杯)
二、一词多义
1.故
2.当
三、词类活用
1.大江东去(名词作状语,向东)
2.樯橹灰飞烟灭(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四、古今异义
1.大江东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千古风流人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国神游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指长江。今义:泛指流量较大的河流。2.古义:有功业的,有文采的。今义:轻浮放荡。3.古义:指赤壁古战场。今义:历史悠久的国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进士,曾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他性情旷达,才华横溢,诗词文赋之外,对书画也很擅长,其书法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苏轼游览黄冈城外赤鼻矶后。当时,苏轼因诗文讽喻新法,被新派官员诬陷论罪,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苏轼此时深感年岁渐老,事业功名未成,抑郁于心。观景顿生种种联想,眼前浮现出赤壁古战场鏖战的场景、周瑜“雄姿英发”的形象,遂有了赞颂其功业,并借以抒发自己有志报国、壮志难酬的感慨。
[情境活动]
苏轼豁达乐观的心胸历来为人们所称颂,他的词作也尽显豪放之风。请结合苏轼的遭遇及对其作品的感悟写一段文字,抒发自己的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你站在中国文坛的黄金马车上翘首远瞻,你立在宦海沉浮的风口浪尖上踯躅向前。你年少成名,初露锋芒,文惊四座;中年坎坷,远谪异地。可正是在你官途暗淡之际,却真正唤醒了你人生璀璨的群星,面对灰暗肃杀的寒冬,你从容的轻挥兰手,抽出了早春第一枝新绿。
(示例二)谪仙的挥毫洒脱与诗圣的铿锵有力,在天地自然的鬼斧神工下,熔铸成你不屈的豁达魂灵。那夜空中熠熠闪光的银河是对你最佳的溢美之词,这大地上奔腾豪迈的长江是对你无上的礼赞之章,这一切的繁华与辛酸,都汇聚成为五千年一个词坛巨人的名字——苏轼。
豪放派
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
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宏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
《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抒发了作者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仰慕之情,表达了因年岁将老而产生的人生苦短和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江山如画 ②感慨年岁将老,壮志难酬
任务探究一 赏析诗歌的景物描写
[任务导引]
景必缘情而绘,物必因人而设。情景交融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作者往往把丰富的情感巧妙地融入所描绘的景物中。这首词缘情绘景,缘景明情,因人设物,情景交融,使笔下的意境意味幽远。
[任务设计]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这十三个字,从形、声、色几个方面正面描写赤壁形势险要、景色雄奇壮丽,把读者带进一个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为下面歌颂周瑜做了铺垫和蓄势。②“穿”“拍”“卷”几个动词使画面声形兼备,又有磅礴的气势,从而使“豪杰”的出场有一个与之匹配的环境和氛围。
任务探究二 赏析诗歌的人物形象
[任务导引]
苏轼笔下的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江山美人兼得,春风得意,且有儒将风度,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概豪迈。正史上的周瑜意气风发,胸襟广阔,年少有为,是苏轼心中十分仰慕的英雄,应该说,《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才是历史上真正的周瑜。
[任务设计]
2.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轻有为、英气不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词刻画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苏轼此时已近50岁,不但功业没有建树,反而戴罪被贬黄州。故而怀古思今,感慨万千。
任务探究三 赏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任务导引]
这首词上阕咏赤壁,下阕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作者吊古伤怀,缅怀古代豪杰,感慨自己历遭挫折,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词作抒发了他内心忧愤的情怀。
[任务设计]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奠定了全词怎样的感情基调?是怎样引起下文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词的开篇“大江东去”,即将一条浩浩荡荡、不舍昼夜、奔腾不息、向东疾逝的长江推到读者的面前,奠定了全词雄浑大气、壮阔磅礴的感情基调。接着用“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自然而然引出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追慕之情。
4.有人认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貌似超脱,实是无可奈何的慨叹,是一种惆怅失意的感情,是作者思想消极的一面”;但也有人认为,“这是作者渴望得到君主的信任,能像周瑜那样大展宏图、建功立业的一种情感抒发”。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词人此时已年近半百,功业未成,眼望着奔流不息的长江,感叹自身生命的短暂、韶光的流逝,“人生如梦”之感慨纯属人之常情。
(观点二)“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词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之中荡漾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这里寄寓着作者入世、出世的双重矛盾心理,看似是“出世”——清静无为、超脱凡尘的老庄思想,实质是“入世”——渴望建功立业的儒家思想。
(第1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英雄业绩)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街道),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请概括层意:上片借怀念孙权、刘裕,表达对英雄业绩的向往之情。
(第2层)元嘉草草(轻率),封狼居胥,赢得(落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哪堪,怎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请概括层意:下片先是对南朝宋元嘉年间的一段历史的评议,接着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愤慨以及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
一、一词多义
1.顾
2.望
二、词类活用
1.赢得仓皇北顾(名词作状语,向北)
2.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名词作动词,吃饭)
三、古今异义
1.元嘉草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赢得仓皇北顾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轻率。今义:匆忙仓促的样子。2.古义:落得。今义:博得,获得。
四、文言句式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倒装句,应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了。2.倒装句,应为“扬州路烽火” 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远望中原仍然记得扬州一带烽火连天的战乱景象。
名“佛狸”。公元450年,他反击刘宋,兵锋南下,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后称“佛狸祠”。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南宋时期,当地老百姓只把佛狸祠当作一般祠庙来祭祀供奉,而不知道它过去曾
如列传》,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后来赵王想重新起用他,派人去探看他的身体状况。廉颇在使者面前吃下饭一斗、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尚可大用。使者受廉颇仇人郭开的贿赂,回来报告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写于1205年作者在镇江任知府时,此时的作者已经66岁。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当政的韩侂胄意欲以北伐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辛弃疾任镇江知府。镇江毗邻战争的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为北伐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他不同意韩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立即北伐的主张。韩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从某种意义上说,相当于是给韩的一封“谏书”。
[情境活动]
辛弃疾主张抗击金军,收复失地,但被保守派排挤,壮志难酬,心中常常郁闷难平。但这些丝毫不能抹杀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请结合以上材料,运用第三人称,写一段文字,抒发你的感慨,表达对辛弃疾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他是一把倚天巨剑,被历史的烈焰烧红过,被人世的无情锤打过,力量与霸气因此得到完美地结合,剑指过处莫不俯首称臣;他又是一枝修长饱满的墨笔,笔尖下可以流淌出风格迥异的词句,豪放洒脱可如滔天巨浪势不可挡,清新隽永如妙龄少女婀娜多姿。他随时间的长河大起大落:辉煌时立马横刀指点江山,失落时如墙角之花般寂寥。他完美地将文韬与武略集于一身,令后世无数文人墨客与将士自惭形秽。皇帝可以冷遇他,朝廷可以冷遇他,人民也可以冷遇他,但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不可以冷遇那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他要用万丈豪情点燃熊火,烧退来犯的金军,烧毁那纸醉金迷的虚荣,用心灵无限的光芒照亮世间黑暗的角落。他——辛弃疾,一位侠之士者,一位傲立于天地间的英雄!
辛派词
辛派词,是南宋时受辛弃疾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诗词流派。代表人物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他们继承辛弃疾的豪放词风,意象宏大肆意,风格雄豪悲壮,意境慷慨激昂,以抗敌爱国、感时抚事为主要创作内容,使词更进一步散文化、议论化。
用 典
用典,又称用事,是古典诗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指将古代人物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融会在文句或诗句中,以曲折委婉地表达思想情感。用典是辛弃疾词的一大艺术特色。典故可以丰富诗歌内容,扩大诗歌意境,使诗歌辞约而意丰,含蓄蕴藉,但也有人认为用典容易造成语言的晦涩难懂。
词人通过写登上北固亭,追忆古人孙权建功立业、刘裕北伐的英雄壮举,表达了对英雄的仰慕之情;又通过回想刘义隆草率北伐惨遭失败的情景,告诫当今的北伐者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再回忆当年南归时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虽年事已高,却雄心不老,仍希望为国尽力的爱国热情。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②反思现实
任务探究一 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任务导引]
这首词中,用典虽多,却能做到自然贴切,恰到好处。用典与形象、意境和情理有机结合,体现了词的精练性和含蓄性,使词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统一。同时,作者还多处运用对比,这些对比使内容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任务设计]
1.用典是辛弃疾词的特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用典极具代表性。请在文中找出典故,并指出这些典故的作用,把它们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
典故 典故的作用
[答案]
典故 典故的作用
孙权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打败曹操军队,保卫了家园 表现了作者心中渴望抗敌救国的热情
刘裕在京口起兵,最后建立政权,为恢复中原,他曾大举北伐 表达了作者决心收复中原的远大抱负
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遭到重创 借鉴历史,委婉劝诫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
拓跋焘反击刘宋,兵锋南下,在长江北岸瓜步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表达了对南宋当权者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同‘屎’)矣。” 以廉颇自比,虽已年老仍想为国效力,但不得实现,抒发了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多处运用对比手法丰富意旨,表达情感,请找出并体会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比 作用
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 突出南宋统治者的萎靡不振
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 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对比 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用廉颇遭谗尚有赵王派人探问与自己被冷落的处境对比 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慨
任务探究二 赏析诗歌的思想情感
[任务导引]
这首词开篇即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接下来讽刺今日用事者(韩侂胄),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我有的感慨,最为沉痛。
[任务设计]
3.“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三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看到眼前局势,极为感慨。人心麻木,几年已过,执政者仍不准备收复失地,由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表达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的话,人民将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自己是宋室的臣民。表现出词人对失去半壁江山的当政者仍然偏安自乐的嘲讽之意。
4.有人说《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最后三句话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你是怎样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最后三句话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作者借用廉颇的典故,表达了自己虽已年过花甲,但壮志未减、雄心犹在的豪迈气概。
(观点二)最后三句话蕴含的是悲情怨语。“凭谁问”三字抒发了作者想到赵国有用廉颇之意,还派人去探问,而朝廷却无重用自己之心,更无探问之人,空有报国之志,却只能坐视髀肉复生的悲愤之情。
(第1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乍(忽然)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养息,休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请概括层意:上片写作者滞留南方的孤独生活和悲苦心情。
(第2层)满地黄花堆积,憔悴(凋零、枯萎)损(极),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怎么、怎样)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光景,状况),怎一个愁字了得!
请概括层意:下片进一步表达作者的凄苦之情。
一、一词多义
将
二、词类活用
乍暖还寒时候(形容词作动词,变暖;变寒)
三、古今异义
1.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凋零、枯萎。今义: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2.古义:光景,状况。今义:次序;依次,一个挨一个地。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章丘区西北)人。她好学多才,通晓金石鉴赏,能诗善文,词的成就尤其突出。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词主要是反映她早期的美满生活,表达她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以及对丈夫的相思之情。这些词格调优美,热情明快,天真活泼,委婉含蓄。后期的词主要写她在离乱中的孤独生活和国破家亡后的悲苦心情,深厚的故国之思,凄苦的身世之感,使她的作品风格突变,社会意义也随之扩大。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李清照的晚期作品,词情凄清。李清照写这首词时,正值金兵南下,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寻寻觅觅)》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婉约派
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等。
易安体
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大家。她的词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易安体”既保持了南唐以来抒情词的传统词风,又创造了以时代悲剧为背景的、表现作者个人的深沉感受和巨大不幸的艺术风格。
[情境活动]
《历代诗余引吹剑录》中记载,有一幕士善歌,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这个故事可以引用到饮酒上来,喝淡酒,宜读李清照;喝甜酒,宜读柳永;喝烈酒,则大歌东坡词;至于李太白,则浓淡皆宜,狂饮细品皆可。
结合上文,你对豪放词风和婉约词风有何认识?请尝试总结其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豪放词风视野独特,境界宏大,气势恢弘;婉约词风含蓄婉转,表情细腻,情调柔美。
《声声慢(寻寻觅觅)》这首词通过对残秋景象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表现了词人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憔悴损 ②怎一个愁字了得
任务探究一 赏析诗歌的语言
[任务导引]
这首词以朴素清新的口语入词,开头连用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发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诵读时,要注意体会叠字所包孕的情感及其递进层次。
[任务设计]
1.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开篇使用多处叠词,请简要分析这些叠词是如何表现词人情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叠词 内容 情感
寻寻觅觅 描摹了词人的动作 表现出国破、家散、夫亡带来的悲痛、哀伤以及孤独寂寞、茫然无措的情感
冷冷清清 渲染了环境的悲凉
凄凄惨惨戚戚 描摹了词人的伤痛
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写出了怎样的意境?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描绘出一种凄凉愁苦的意境。梧桐叶落,细雨霏霏,细雨落在梧桐上,又点点滴滴洒到地上。这是梧桐在落泪,也是词人的心在滴泪!词人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情景交融更添愁绪,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3.全词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作结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对前面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细雨”等情景,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痛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
任务探究二 赏析诗歌的感情
[任务导引]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面对的是国破、家亡、夫死。这时期她的作品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境况。这首词抒写词人在国破家亡、遭受劫难后的忧愁苦闷,通篇写“愁”,徘徊低迷,婉转凄楚。
[任务设计]
4.《声声慢(寻寻觅觅)》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三句流露出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花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虽然人不摘花,花也当自萎;花儿已损,则更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词人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出词人惜花将谢的情怀。
1/19文本对应练(十二)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樯橹灰飞烟灭 樯橹:樯,挂帆的桅杆。
橹,一种摇船的桨。
这里代指曹操的战船
早生华发 华:花白
B.一尊还酹江月 酹:将酒洒在地上,表示凭吊
凭谁问 凭:靠
C.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风流:英雄业绩
千古风流人物 风流:有功业的、有文采的
D.怎敌他、晚来风急 敌:对付、抵挡
舞榭歌台 榭:楼台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B.独自怎生得黑
C.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D.赢得仓皇北顾
3.下列诗句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A.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举酒欲饮无管弦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阕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除写峻峭的山崖外,还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声色方面写滔滔的江流。
(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词人洒酒祭月,寄予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可以推测出,作者可能也了解此“赤壁”并非历史上发生赤壁之战的赤壁,但这并不影响作者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怀。
(4)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面对壮美的河山,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由衷地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赞美。
(5)诗词讲究借鉴,温庭筠有“梧桐树,三更雨”句,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其相近。
(6)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词人直抒胸臆,化繁为简,把所有的凄苦,所有的孤独,所有的无奈,所有纷繁的说不尽的思绪,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之。
(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孙权的典故来表达英雄难寻之情。
(8)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时叱咤风云、驰骋战场、所向披靡,立下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
①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
②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
③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
④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
⑤作为女人
⑥作为一个知识分子
A.⑤②④①⑥③ B.⑤④⑥①②③
C.⑥①④⑤③② D.⑥①②③⑤④
6.阅读下面这篇短文,在文后的横线上填写结论性的句子。
辛弃疾以杰出的爱国词,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其传世词六百多首,抒发爱国情怀的作品占三分之二以上,数量之大,自有“词”这种诗体以来,一千四百年间,尚无人能望其项背。
爱国是辛词的一大主题。生态则是辛词的又一大主题。一册稼轩词,展卷读去,从卷首到卷末,满纸山川之美,草木之秀,让人目不暇接,间以风雨之声,鸟虫之鸣,让人心动神驰。还有词人与青山的深情对视,与苍松的幽默调侃,与鸥鹭的真诚结盟,更有对白鹭的生态建议,让人的心灵受到难得的洗礼和升华。辛弃疾的生态词,是我们尤其应该珍惜的人文精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菊花”“梧桐”“雨”是李清照诗词中常用的意象,请将这三个词语扩展成一段话。要求:语句通顺,语意连贯,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点绛唇·再和送钱公永
苏 轼
莫唱阳关,风流公子方终宴。秦山禹甸①。缥缈真奇观。
北望平原,落日山衔半。孤帆远。我歌君乱②。一送西飞雁。
【注】 ①秦山禹甸:指会稽。《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上会稽,祭大禹”。②乱:古代乐曲、辞赋的末章。此处作动词,唱和。
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莫唱阳关”,以“莫唱”一词渲染出与友人分别时的眷眷难舍,显出二人情谊之深厚;词人歌唱着充满离情别绪的《阳关曲》,更增添了难舍难分的心绪。
B.“风流”二字在此恰切生动,是说钱公永才学超众,英俊杰出,倜傥不羁而不拘礼法,正与自己的个性意趣相投合。
C.“秦山禹甸。缥缈真奇观”,由于分别在即,眼睛已经为之湿润了,他不忍心再去看友人的眼睛和面容,而有意把视线转向了窗外,这两句写词人想象的景象。
D.“北望平原,落日山衔半。孤帆远”,一个“远”字,预示出友人起身的茫茫旅程,而且是孤独远去,更加令人难分难舍。
9.古人认为这首词下片末三句“超脱(高超脱俗)”,“超脱”体现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词内容单纯,上片主要写秋日无聊秋夜凉,孤寂之感自生。
B.下片写重阳独酌,倍觉销魂,人比菊瘦。
C.词中作者善于以正侧结合点染之笔来塑造自我形象,词中对人物的容貌、服饰进行了简约的描述,便使一个闺阁佳人的形象呼之欲出。
D.全词正笔、点笔是实中有虚,情中有态,因此人物意态、形象立现,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11.“佳节又重阳”中的“又”字对句意表达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13题。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①
辛弃疾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楼观才成人已去②,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注】 ①此词是辛弃疾离开扬州溯江上行将赴南昌新任,途中抒怀的作品。②楼观才成人已去:此句化用了苏轼诗句“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送郑户曹》),意思是说三国时吴国基业始成,而孙权就匆匆离开人间。
1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中“过眼”,是作者江行时对景物的感觉;“怪”,是不能认定的惊疑感,往事虽然记得,却模糊,表现久别重逢的感触。
B.“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不仅有烘托虚实之妙,也是心理感受的真实写照,这种恍惚的神思,乃是多年来归隐田园未能实现而形成的。
C.“长为客”,长期客居他乡,不但表现了词人长期为官他乡而深怀忧愤,而且也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之感。
D.“吴楚地,东南坼”表现江行所见东南一带景象之壮阔。如此之山川,使作者想到三国英雄,尤其是立足东南北拒强敌的孙权,最令他钦佩景仰。
13.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本对应练(十二)
1.
D [D项,“榭”指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2.
D [D项,赢得:古义,落得;今义,博得,获得。]
3.
B [A项,“烽火”代指战争;C项,“金戈铁马”代指精锐的部队;D项,“管弦”代指音乐。]
4.
[答案] (1)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2)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3)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4)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5)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6)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7)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 孙仲谋处 (8)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5.
B [文段分析了李清照的两种社会角色:“作为女人”的她对应的是④的“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她对应的是①的“社会思想的制高点”。由此可知⑤④、⑥①应分别连接。②③为排比句式,且②中包含主语,故此两句应紧密相连,且顺序为②③。]
6.
[解析] 这两个语段写了两个内容,第一个语段写辛弃疾对爱国词的贡献,第二个语段写辛弃疾对生态词的贡献。因此,我们就可以整体把握文意,找到结论句的答案了。
[答案] 辛弃疾是我国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之一,也是我国最伟大的生态词人之一。
7.
[解析] 将三个意象串联起来,选取合适的意境,结合李清照的性格或经历,描写一个场景。
[答案] 站在庭院中,听着孤雁的悲鸣,李清照,一个比黄花更瘦的女子,在滴雨的季节里愁苦寂寞。红烛摇影,摇出一片晕黄;梧桐低泣,滴滴到天明;微风低拂,飘落一地菊花。
8.
C [C项,“这两句写词人想象的景象”有误,从词中看,这应为作者看到的眼前景。]
9.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这首词的语言风格。题干要求非常明确,关键在于要具体分析“超脱”是如何体现在具体的词句中的。
[答案] 体现在意境开阔,情韵高远。“孤帆远”,写出送别情境的开阔辽远,情意的绵长;“我歌君乱”“一送西飞雁”,写作者和钱公永一唱一和,一同目送西飞之雁,表现出二人心意相通,洒脱旷达,使本词的离情别意不流于悲伤,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词。
10.
C [C项,词中没有描述人物的容貌、服饰。]
11.
[解析] 本题考查炼字。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应放到句中、全词中,并结合意象、意境、表达技巧来作综合分析。“又”字表明再一次,又一次,强调词人与丈夫分离已久,已不是第一次在佳节时独守空房了,写出的分离之悲更深。
[答案] 这一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日“佳节又重阳”,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况,“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共用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
12.
B [B项,“归隐田园”错误,应是“雄心壮志”。]
13.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首词虽是“江行”,却没有写景,全词都是兴感,将现实政治感慨与怀古之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往昔英雄人物的追忆与今朝他们“了无陈迹”的哀叹,表达了作者一方面渴望能如古代英雄一样建立伟业,但另一方面又倦于宦游的失意矛盾之情。
[答案] 作者一方面觉得人生如梦,一方面又对不如愿的大半生耿耿于怀;一方面认为自己是一个匆匆过客,一方面又深深担忧国家民族的命运;一方面苦于世事,倦于宦游,想寄情山水,一方面又不愿计较个人得失,坚持复国理想。
7/7文本对应练(十二)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樯橹灰飞烟灭 樯橹:樯,挂帆的桅杆。
橹,一种摇船的桨。
这里代指曹操的战船
早生华发 华:花白
B.一尊还酹江月 酹:将酒洒在地上,表示凭吊
凭谁问 凭:靠
C.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风流:英雄业绩
千古风流人物 风流:有功业的、有文采的
D.怎敌他、晚来风急 敌:对付、抵挡
舞榭歌台 榭:楼台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B.独自怎生得黑
C.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D.赢得仓皇北顾
3.下列诗句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A.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举酒欲饮无管弦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阕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除写峻峭的山崖外,还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声色方面写滔滔的江流。
(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词人洒酒祭月,寄予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可以推测出,作者可能也了解此“赤壁”并非历史上发生赤壁之战的赤壁,但这并不影响作者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怀。
(4)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面对壮美的河山,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由衷地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赞美。
(5)诗词讲究借鉴,温庭筠有“梧桐树,三更雨”句,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其相近。
(6)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词人直抒胸臆,化繁为简,把所有的凄苦,所有的孤独,所有的无奈,所有纷繁的说不尽的思绪,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之。
(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孙权的典故来表达英雄难寻之情。
(8)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时叱咤风云、驰骋战场、所向披靡,立下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
①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
②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
③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
④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
⑤作为女人
⑥作为一个知识分子
A.⑤②④①⑥③ B.⑤④⑥①②③
C.⑥①④⑤③② D.⑥①②③⑤④
6.阅读下面这篇短文,在文后的横线上填写结论性的句子。
辛弃疾以杰出的爱国词,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其传世词六百多首,抒发爱国情怀的作品占三分之二以上,数量之大,自有“词”这种诗体以来,一千四百年间,尚无人能望其项背。
爱国是辛词的一大主题。生态则是辛词的又一大主题。一册稼轩词,展卷读去,从卷首到卷末,满纸山川之美,草木之秀,让人目不暇接,间以风雨之声,鸟虫之鸣,让人心动神驰。还有词人与青山的深情对视,与苍松的幽默调侃,与鸥鹭的真诚结盟,更有对白鹭的生态建议,让人的心灵受到难得的洗礼和升华。辛弃疾的生态词,是我们尤其应该珍惜的人文精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菊花”“梧桐”“雨”是李清照诗词中常用的意象,请将这三个词语扩展成一段话。要求:语句通顺,语意连贯,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点绛唇·再和送钱公永
苏 轼
莫唱阳关,风流公子方终宴。秦山禹甸①。缥缈真奇观。
北望平原,落日山衔半。孤帆远。我歌君乱②。一送西飞雁。
【注】 ①秦山禹甸:指会稽。《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上会稽,祭大禹”。②乱:古代乐曲、辞赋的末章。此处作动词,唱和。
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莫唱阳关”,以“莫唱”一词渲染出与友人分别时的眷眷难舍,显出二人情谊之深厚;词人歌唱着充满离情别绪的《阳关曲》,更增添了难舍难分的心绪。
B.“风流”二字在此恰切生动,是说钱公永才学超众,英俊杰出,倜傥不羁而不拘礼法,正与自己的个性意趣相投合。
C.“秦山禹甸。缥缈真奇观”,由于分别在即,眼睛已经为之湿润了,他不忍心再去看友人的眼睛和面容,而有意把视线转向了窗外,这两句写词人想象的景象。
D.“北望平原,落日山衔半。孤帆远”,一个“远”字,预示出友人起身的茫茫旅程,而且是孤独远去,更加令人难分难舍。
9.古人认为这首词下片末三句“超脱(高超脱俗)”,“超脱”体现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词内容单纯,上片主要写秋日无聊秋夜凉,孤寂之感自生。
B.下片写重阳独酌,倍觉销魂,人比菊瘦。
C.词中作者善于以正侧结合点染之笔来塑造自我形象,词中对人物的容貌、服饰进行了简约的描述,便使一个闺阁佳人的形象呼之欲出。
D.全词正笔、点笔是实中有虚,情中有态,因此人物意态、形象立现,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11.“佳节又重阳”中的“又”字对句意表达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13题。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①
辛弃疾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楼观才成人已去②,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注】 ①此词是辛弃疾离开扬州溯江上行将赴南昌新任,途中抒怀的作品。②楼观才成人已去:此句化用了苏轼诗句“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送郑户曹》),意思是说三国时吴国基业始成,而孙权就匆匆离开人间。
1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中“过眼”,是作者江行时对景物的感觉;“怪”,是不能认定的惊疑感,往事虽然记得,却模糊,表现久别重逢的感触。
B.“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不仅有烘托虚实之妙,也是心理感受的真实写照,这种恍惚的神思,乃是多年来归隐田园未能实现而形成的。
C.“长为客”,长期客居他乡,不但表现了词人长期为官他乡而深怀忧愤,而且也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之感。
D.“吴楚地,东南坼”表现江行所见东南一带景象之壮阔。如此之山川,使作者想到三国英雄,尤其是立足东南北拒强敌的孙权,最令他钦佩景仰。
13.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