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0张PPT)
第六单元 学习之道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进阶一 教材单元文本学习
第10课 劝 学 师 说
篇目一 |劝 学
01
预习任务单
鉴赏活动单
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
论述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不足。
论述学习的方法态度,强调要逐步积累、坚持
不懈、专心致志。
表二:
点击右图进入…
文
本
对
应
练
篇目二 | 师说
02
预习任务单
鉴赏活动单
提出中心论点,并以老师的职能总论从师的必
要性和择师的原则。
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
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赞许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
作缘起。
点击右图进入…
文
本
对
应
练
谢谢观看 THANK YOU!
W
浅仰芹
君子日:学不可以已。「
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养的人。已:动词,停止。
青,取
之
于四蓝,而青于回蓝;冰,水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可是比蓝草颜色更深;冰,是水
为之,而
寒于水。
青:靛(diàn)青,一种染料。
所凝冻成的,但比水更寒冷。①于:介词,从。蓝:草名,
叶子可提取靛青。2于:1
木
直
中绳,糅
介词,比。为:冻结成。
」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用煣
以为
轮,
其曲
中
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它的弯度(就能)符合圆规(画出的
规。「
中(zhòng):合乎。鞣(r6u):同“煣”,用火烘烤木材
圆圈)。
使之弯曲。以:把。为:做成。其:它的。规:圆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
者,糅
使
之然也。
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火烤使它变成这样的。
君子日:学不可以已。「
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养的人。已:动词,停止。
青,取
之
于四蓝,而青于回蓝;冰,水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可是比蓝草颜色更深;冰,是水
为之,而
寒于水。
青:靛(diàn)青,一种染料。
所凝冻成的,但比水更寒冷。①于:介词,从。蓝:草名,
叶子可提取靛青。2于:1
木
直
中绳,糅
介词,比。为:冻结成。
」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用煣
以为
轮,
其曲
中
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它的弯度(就能)符合圆规(画出的
规。「
中(zhòng):合乎。鞣(r6u):同“煣”,用火烘烤木材
圆圈)。
使之弯曲。以:把。为:做成。其:它的。规:圆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
者,糅
使
之然也。
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火烤使它变成这样的。人文主题——学习之道
把握学习的价值、意义、原则和方法,通过读书和学习提升自身修养,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借助理性思维,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和美丑。
语文素养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古代思辨性作品,探究其中蕴含的文化内容和传统思维方式。
2.准确把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学习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
3.学会发现问题,从合适的角度、以恰当的方式阐述自己的看法,论述合理,语言准确,以理服人。
1.两篇古代议论文:《劝学》《师说》
这两篇文章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作者都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论述,并且采用了多样的论证方法。其中有关学习的观点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一篇讲话稿:《反对党八股(节选)》
本文是毛泽东于1942年在延安干部会上的讲话。针对延安政治工作、宣传工作中出现的不当学风和文风,分析问题的根源,指出问题的本质,有高度的理论概括性。全文论证方法多样,论证结构清晰。本文的观点对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具有指导意义。
3.一篇杂文:《拿来主义》
本文是一篇探讨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杂文。作者针对几种对待外来文化的极端做法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先破后立,论证方法多样。
4.两篇随笔:《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
这是两篇有关读书的随笔。两位作者用灵活自由的笔触,讲述了自己求学读书的生活与感悟,表达了鲜明的立场和观点。
1.把握作者阐述的学习之道和从师之道。2.体会作者借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的方法。3.分析对比论证的运用并体会其作用。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注重学习和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荀子首倡“劝学”,指出学习的意义,强调贵在积累、重在坚持、用心专一的学习方法和态度;韩愈直面“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倡言师道,触犯流俗,体现出一位智者的勇气。阅读时,要注意联系作者的思想主张和写作背景来理解文章的观点。
(第1段)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曰:学不可以已(停止)。
请概括段意: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第2段)青,取之于(从)蓝,而青于(比)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合乎)绳(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以为轮,其曲(弯曲的弧度)中规。虽(即使)有(同“又”)槁暴(晒干),不复挺(直)者,使之然(这样)也。故木受绳则直,金(指金属制的刀斧等)就(接近、靠近)砺(磨刀石)则利,君子博学(广泛地学习)而日参(检验)省(省察)乎(相当于“于”)己,则知(同“智”,见识)明而行无过矣。
请概括段意: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
(第3段)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踮起脚后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劲疾)也,而闻者彰(清楚)。假(借助)舆马者,非利足(善于奔走)也,而致(到达)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游泳)也,而绝(横渡)江河。君子生(同“性”,天性)非异也,善假于物(外物,包括各种客观条件)也。
请概括段意:论述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不足。
(第4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相当于“于此”);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非凡的智慧)自得(获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跨出一脚)步(跨出两脚),无以(没有用来……的,无从)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一天的行程),功在不舍(停止、止息)。锲(刻)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地下的泉水),用心(因为心思)一(专一)也。蟹六跪(腿)而二螯(蟹钳),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藏身)者,用心躁(浮躁,不专心)也。
请概括段意:论述学习的方法态度,强调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一、辨识通假
1.以为轮/使之然也(“”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2.虽有槁暴(“有”同“又”)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见识)
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性)
二、一词多义
1.绝
2.假
3.劝
4.望
5.而
6.利
7.于
三、词类活用
1.木直中绳,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2.其曲中规(形容词作名词,弯曲的弧度)
3.故木受绳则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天)
5.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6.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走得快)
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作动词,游泳)
8.积善成德(形容词作名词,善事)
9.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10.用心一也(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四、古今异义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为轮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今义:品格高尚的人。2.古义:把它做成。今义:认为。3.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4.古义:特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5.古义:(鸟兽的)爪子和牙齿。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6.古义:地下的泉水。今义:借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7.古义:藏身。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五、文言句式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断句,“……也,……也”表判断 君子的资质禀性并没有特异之处,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2.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冰,水为之,而于水寒”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可是比蓝草颜色更深;冰,是水所凝冻成的,但比水更寒冷。3.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4.固定句式,“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没有用来到达千里之外的办法。
eq \f( 木 直 中绳,,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用煣)
eq \b\lc\[\rc\](\a\vs4\al\co1(中(zhònɡ):合乎。(róu):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以:把。为:做成。其:它的。规:圆规。))
eq \f(虽有 槁暴,不 复挺 者, 使 之 然 也。,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火烤使它变成这样的。)
舍:停止、止息。锲(qiè):刻。镂(lòu):雕刻。“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句。上、下: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游学于齐,后三为稷下学宫祭酒。继赴楚国,由春申君用为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全书现存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荀子五十岁游齐,曾三为稷下学宫祭酒。祭酒是学宫的最高长官。三为祭酒可见其主持稷下学宫时间之长。稷下学宫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的机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来自四面八方,要求学生受业求学是祭酒考虑的重要问题。另外,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必须经过外界改造才能变得有礼。为此,荀子写下了著名的传世之作《劝学篇》。
[情境活动]
自古以来,人们对学习有着不同的看法。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劝学》主张:“学不可以已。”你还了解哪些有关学习的名言诗句?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学然后知不足。 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④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 ⑤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诸子百家
诸子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管子、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术流派。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法家、道家、儒家、墨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许多学派纷呈,众多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学术术语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或百家争鸣时期。
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取譬设喻,生动而深刻地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对学习应持有的态度,说明学习可以增长才干,培养品德,以及学习必须勤于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道理。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答案] ①提高改变自己 ②学习的作用 ③正反对比设喻
任务探究一 把握文章观点
[任务导引]
“学不可以已”是荀子对后学者的谆谆教诲,他在《劝学》一文中,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对学习的精神做了完美的阐释,在今天仍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任务设计]
1.结合下面的句子,说出其中的学习道理以及句子是从哪个角度阐述学习道理的。
知识链接: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②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③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陶行知)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学习是没有终点的。要成为圣人,需要用人的一生去学习、去实践,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该句是从学习的观念角度阐述的。
(2)这句话阐述了学习的方法和作用。学习的方法——博学和反省,学习的作用——知明、行无过。这是从学习的作用角度阐述的。
(3)这句话是说君子的本性与常人无异,而他之所以能成为君子,在于他善于凭借外物而已,这里的“物”即学习。学习可以使自然意义上的人改变为文化意义上的人。这是从学习的必要性角度阐述的。
2.荀子认为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请结合文中语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他认为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成为君子。这从“君子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生非异也”等句子中反复强调的“君子”可以看出。而要成为君子,先要通过学习改变本性,智慧明达,行为无过,进而“具备圣心”,最终成为“君子”。
任务探究二 分析文章表达技巧
[任务导引]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在比喻论证中,喻体是形象的事物,本体则是抽象的道理;喻体和本体虽然是两类不同的事物,但在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一般性原理,因此它们之间具有推理关系。运用这种论证方法,能够以事喻理,形象生动地论证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易于被读者接受和理解。
[任务设计]
3.采用比喻论证进行形象化的表述,是为了阐明深刻的道理。请细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表一:
形象化的表述 设喻角度 阐明的道理(用文中句子回答)
木受绳则直 ①连用两个喻体(博喻)②正面
金就砺则利
跂而望 比较
不如登高之博见
登高而招 ①博喻②正面
顺风而呼
假舆马者
假舟楫者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正反结合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
表二:
形象化的表述 设喻角度 阐明的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
青出于蓝 ①正面②博喻
冰寒于水
木直而化为车轮 正面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①正反对比②博喻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①正反对比②博喻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答案] 表一:
形象化的表述 设喻角度 阐明的道理(用文中句子回答)
木受绳则直 ①连用两个喻体(博喻)②正面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金就砺则利
跂而望 比较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
登高而招 ①博喻②正面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顺风而呼
假舆马者
假舟楫者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正反结合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
表二:
形象化的表述 设喻角度 阐明的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
青出于蓝 ①正面②博喻 学习可以提高人
冰寒于水
木直而化为车轮 正面 学习可以改变人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①正反对比②博喻 学习贵在坚持(有恒)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①正反对比②博喻 学习贵在专心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第1段)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师者,所以(用来……的)传道受(同“授”,传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它们,指不跟从老师学习而遗留下的问题)为惑(困惑的问题)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知道,懂得)道也固(本来)先乎吾,吾从而师(以……为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用作动词,学习)道也,夫庸(表示反问语气)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没有)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请概括段意:提出中心论点,并以老师的职能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原则。
(第2段)嗟乎!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超出)人也远矣,犹且(尚且,还)从师而问焉(之,代指老师);今之众人(一般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以……为耻)学于师。是故圣益(更加、越发)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的原因)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大概)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对于)其身(自己)也,则(却)耻师焉,惑(糊涂)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代词,指代“句读之不知”)师焉,或不(同“否”)焉,小学(小的方面学习)而大遗(放弃,舍弃),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类),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与同列,看不起),今其智乃(竟)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请概括段意: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第3段)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同类的人),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一定)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专门学习或研究),如是而已。
请概括段意: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第4段)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经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皆通(全面)习之,不拘于(被)时,学于余。余嘉(赞许)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赠送)之。
请概括段意:赞许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缘起。
一、辨识通假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不(向老师学习)]
二、一词多义
1.师
2.道
3.相
4.传
5.其
三、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孔子师郯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学习)
四、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从而师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年十七,好古文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今之众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小学而大遗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2.古义:用来……的、凭它(他)来……的。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3.古义:跟随并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4.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5.古义: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今义:五四运动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6.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大多数人。7.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初级正规教育学校。
五、文言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耻学于师。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2.状语后置句,状语“于师”置于中心词“学”之后 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羞耻。3.固定句式,“庸……乎”表反问,译为“难道……吗”“哪里……呢” 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4.宾语前置句,宾语“句读”“惑”置于动词“知”“解”之前,“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不明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官职的名称。苌弘:周敬王时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过音
乐方面的事情。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曾跟他学过琴。
韩愈(768—824),唐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进士。历任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职。因从裴度平淮西吴元济有功,升为刑部侍郎。两年后,又因上疏谏迎佛骨,触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即位,奉召回京,为兵部侍郎。卒谥“文”。与柳宗元共同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和“文道合一”的观点,反对因为追求声律和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偶文风。有《昌黎先生集》。
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写下了《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情境活动]
唐代文学家韩愈,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三岁而孤,靠兄嫂养育成人。满腹经纶却功名蹭蹬,历尽艰辛方进士及第。走入仕途后又因性格耿直、直言无忌而遭祸,一贬阳山,再贬为博士,三贬潮州,颠沛流离,身心交瘁,但他能做到宦海浮沉而荣辱不惊。从政为官,鞠躬尽瘁,有惠及民;执笔为文,泻玉飞珠,成为一代宗师。
韩愈的经历和成就,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与同学探讨,各抒己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这是作家梁衡对韩愈的评价,是韩愈为官的写照。他的为官之道从侧面可反映出韩愈本人有极高的素养,这与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文针对当时社会士大夫“耻于相师”的不良社会风气,鲜明地提出了学者必有师的主张;通过反复论辩,申明了为师的性质与作用、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途径;明确阐述了“传道受业解惑”是为师的职责;深刻论证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进步观点,表现出作者不合于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答案] ①立:圣人无常师 ②今之众人 ③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任务探究一 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任务导引]
《师说》是一篇阐述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原则的论说文。此文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
[任务设计]
1.文章开头段中有哪些观点句?是针对教师说的,还是针对学生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一观点句主要针对学生;最后又得出观点“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该观点句主要强调从师的重要性,也是针对学生来说的。
2.如何理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句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一句鲜明地点出了择师的态度和标准。而当时的士大夫之族认为,年龄相近的不该相师,对道的认识相近的不该相师,官大的不该以官小的为师。作者的这一观点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阶层的门第观念和“耻学于师”的陋习,这不仅表现出作者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还体现了作者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辩证思想。
3.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是否适合于现代社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适合。古代虽有尊师重道,但在封建社会“官本位”意识中,是看不起教师的,到了唐代,士族子弟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之事。在这种恶劣风气盛行的情况下,韩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疾呼“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确实有很大威慑力。今天,教育有了空前发展,但教师的职能、地位、从师的必要性和为师的荣耀感,都未从根本上解决。重读此名作,其实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观点二)适合。“尊师”与“重道”的内涵应该体现在学生内心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衍生出对老师的感激、敬佩之情——便是先“重道”,后“尊师”。情感有了,面对老师时流露的言行细节,必然是真正而明确的“尊师”。在现代社会,“尊师”与“重道”的意识在加强,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尊师”与“重道”会做得越来越好。
任务探究二 分析文章的对比论证
[任务导引]
对比论证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通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阅读本文,要注意分析对比方法在阐发观点上的作用。
[任务设计]
4.《师说》第二段运用了哪几组对比?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第二段中对“耻学于师”,文章连续用了三组对比。第一,将“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相比,阐明耻学于师违背圣人之道,其后果只能是更加愚昧。第二,将同一个人既明于择师教子的必要,却又不明于自己从师的必要,把这两种完全矛盾的做法加以对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揭示那些人的不通道理。第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对比,进一步道出士大夫的错误心理,发人深省地指出两种人的地位与做法的反差,更令人幡然醒悟。②通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从而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批判了不从师的社会风尚,而作者的观点也不言自明了。
1/25文本对应练(十七)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 [A项,“知”同“智”。B项,“生”同“性”。D项,“有”同“又”。]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D [A项,“日”,名词作状语。B项,“上”“下”,名词作状语。C项,“水”,名词作动词。]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全都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①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A.②③⑤ .①②③
C.①③④ .③④⑤
C [①古今义都指“上到高处”。②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③古今义都指“极短的时间,片刻”。④古今义都指“风和雨”。⑤古义:寄居,存身。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eq \b\lc\{(\a\vs4\al\co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C.
D.
C [A项,介词,表示比较,比/介词,从。B项,用在动词、形容词等词语后面,指人或事物/语气词,引出原因、解释等。C项,均为连词,表并列。D项,兼词,相当于“于此”/语气词,相当于“啊”。]
5.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甚矣,汝之不惠
D.马之千里者
D [D项和例句均为定语后置句。A项,宾语前置句。B项,状语后置句。C项,主谓倒装句。]
6.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舆,原指造车的工匠,后多指车厢,并泛指车,又引申为“众人之论”。
B.“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是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如本课“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中的“君子”即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C.“骐骥”是千里马的别称。千里马的别称还有“赤兔”“的卢”等。
D.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引申为举步、迈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C [C项,“千里马的别称还有‘赤兔’‘的卢’等”错。“赤兔”“的卢”都只是古代名马的名字,并非千里马的别称。]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印证了这句话。
(3)孔子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荀子·劝学》篇中,也有两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才能提升自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荀子·劝学》中强调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荀子在《劝学》中以“雕刻打磨”为例来说明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学不可以已 (3)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6)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7)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
(二)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学记》)
(三)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B.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C.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D.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C [“父兄不可常依”与“乡国不可常保”是对称结构,中间应断开,排除A、B两项;“无人庇荫”是没有人来庇护之意,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选C。]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金,古代金属的通称,本文指的是金属制的刀斧等。
C.《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D.《颜氏家训》是唐朝时期颜之推创作的家训。
D [D项,《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颜之推创作的家训。]
10.下列对以上三则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则材料中,作者首先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继而论述了学习在提高人的素质等方面有重大意义。
B.第(二)则材料中,作者提倡在求学时,要做“善学者”和“善问者”,这样可以更有效地解决学习问题。
C.第(三)则材料中,作者强调容易学会而又值得推崇的技艺就是读书。广泛涉猎书籍可以助世人安身立命。
D.这三则材料围绕“学习”的话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发。只有第(一)则材料使用了比喻和对比论证。
D [D项,“只有第(一)则材料使用了比喻和对比论证”错误,第(一)则材料中只使用了比喻论证。第(二)则材料有比喻和对比论证。]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它的弯度(就能)符合圆规(画出的圆圈)。
(2)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3)即使不能增强道德操行,敦促劝励世风习俗,也仍然不失为一种才艺,可借此自谋生计。
12.以上三则材料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学习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善于提问,善于回答问题,学习效果会更好;要明白读书的价值。
【参考译文】
(一)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可是比蓝草颜色更深;冰,是水所凝冻成的,但比水更寒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它的弯度(就能)符合圆规(画出的圆圈)。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火烤使它变成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具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二)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轻松而效果加倍,学生又归功于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辛勤而效果减半,学生又埋怨老师。善于提问的人,好比攻伐坚硬的木材,要先从容易的部位开始,然后再砍伐坚硬的关节处,等到时间一长,木材就脱落分解了;不善于发问的人正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好比撞钟,用小的力气敲打,钟声就小,用大的力气敲打,钟声就大,从容不迫地敲打,钟声就渐渐止息;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正与此相反。这都是推进学习的方法。
(三)
通晓《六经》要旨,涉猎百家著述,即使不能增强道德操行,敦促劝励世风习俗,也仍然不失为一种才艺,可借此自谋生计。父亲兄长是不能长期依靠的,家乡邦国不能常保无事,一旦流离失所,没有人来庇护资助你时,就应该自己设法了。俗语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各种技艺中最容易学会而又值得推崇的本事,无过于读书。世人不管愚蠢还是聪明,都希望认识的人多,见识的事广,但却又不肯读书,这就好比想要吃饱却懒得做饭,想要身体暖和却又懒于裁衣一样。
6/6文本对应练(十七)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 [A项,“知”同“智”。B项,“生”同“性”。D项,“有”同“又”。]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D [A项,“日”,名词作状语。B项,“上”“下”,名词作状语。C项,“水”,名词作动词。]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全都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①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A.②③⑤ .①②③
C.①③④ .③④⑤
C [①古今义都指“上到高处”。②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③古今义都指“极短的时间,片刻”。④古今义都指“风和雨”。⑤古义:寄居,存身。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eq \b\lc\{(\a\vs4\al\co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C.
D.
C [A项,介词,表示比较,比/介词,从。B项,用在动词、形容词等词语后面,指人或事物/语气词,引出原因、解释等。C项,均为连词,表并列。D项,兼词,相当于“于此”/语气词,相当于“啊”。]
5.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甚矣,汝之不惠
D.马之千里者
D [D项和例句均为定语后置句。A项,宾语前置句。B项,状语后置句。C项,主谓倒装句。]
6.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舆,原指造车的工匠,后多指车厢,并泛指车,又引申为“众人之论”。
B.“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是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如本课“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中的“君子”即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C.“骐骥”是千里马的别称。千里马的别称还有“赤兔”“的卢”等。
D.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引申为举步、迈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C [C项,“千里马的别称还有‘赤兔’‘的卢’等”错。“赤兔”“的卢”都只是古代名马的名字,并非千里马的别称。]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印证了这句话。
(3)孔子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荀子·劝学》篇中,也有两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才能提升自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荀子·劝学》中强调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荀子在《劝学》中以“雕刻打磨”为例来说明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学不可以已 (3)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6)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7)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
(二)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学记》)
(三)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B.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C.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D.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C [“父兄不可常依”与“乡国不可常保”是对称结构,中间应断开,排除A、B两项;“无人庇荫”是没有人来庇护之意,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选C。]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金,古代金属的通称,本文指的是金属制的刀斧等。
C.《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D.《颜氏家训》是唐朝时期颜之推创作的家训。
D [D项,《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颜之推创作的家训。]
10.下列对以上三则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则材料中,作者首先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继而论述了学习在提高人的素质等方面有重大意义。
B.第(二)则材料中,作者提倡在求学时,要做“善学者”和“善问者”,这样可以更有效地解决学习问题。
C.第(三)则材料中,作者强调容易学会而又值得推崇的技艺就是读书。广泛涉猎书籍可以助世人安身立命。
D.这三则材料围绕“学习”的话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发。只有第(一)则材料使用了比喻和对比论证。
D [D项,“只有第(一)则材料使用了比喻和对比论证”错误,第(一)则材料中只使用了比喻论证。第(二)则材料有比喻和对比论证。]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它的弯度(就能)符合圆规(画出的圆圈)。
(2)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3)即使不能增强道德操行,敦促劝励世风习俗,也仍然不失为一种才艺,可借此自谋生计。
12.以上三则材料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学习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善于提问,善于回答问题,学习效果会更好;要明白读书的价值。
【参考译文】
(一)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可是比蓝草颜色更深;冰,是水所凝冻成的,但比水更寒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它的弯度(就能)符合圆规(画出的圆圈)。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火烤使它变成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具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二)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轻松而效果加倍,学生又归功于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辛勤而效果减半,学生又埋怨老师。善于提问的人,好比攻伐坚硬的木材,要先从容易的部位开始,然后再砍伐坚硬的关节处,等到时间一长,木材就脱落分解了;不善于发问的人正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好比撞钟,用小的力气敲打,钟声就小,用大的力气敲打,钟声就大,从容不迫地敲打,钟声就渐渐止息;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正与此相反。这都是推进学习的方法。
(三)
通晓《六经》要旨,涉猎百家著述,即使不能增强道德操行,敦促劝励世风习俗,也仍然不失为一种才艺,可借此自谋生计。父亲兄长是不能长期依靠的,家乡邦国不能常保无事,一旦流离失所,没有人来庇护资助你时,就应该自己设法了。俗语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各种技艺中最容易学会而又值得推崇的本事,无过于读书。世人不管愚蠢还是聪明,都希望认识的人多,见识的事广,但却又不肯读书,这就好比想要吃饱却懒得做饭,想要身体暖和却又懒于裁衣一样。
6/6文本对应练(十八)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C [A项,超出/产生。B项,疑惑/糊涂。C项,学习。D项,道理/方法。]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古之学者必有师
B [A项,所以:古义,用来……的、凭它(他)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B项,古今义均为“学术技艺”。C项,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D项,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3.下列对各句中加点的“师”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则耻师焉 ⑤孔子师郯子 ⑥吾师道也 ⑦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⑧不耻相师 ⑨或师焉,或不焉
A.①②③④/⑤⑥⑨/⑦⑧
B.①③⑧/②⑤/④⑦⑨/⑥
C.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
D.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
B [①名词,老师;②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把……当作老师;③名词,老师;④名词用作动词,拜师学习;⑤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把……当作老师;⑥名词用作动词,学习;⑦名词用作动词,拜师学习;⑧名词,老师;⑨名词用作动词,拜师学习。]
4.下列各组句子中,“之”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D [A项,代词,指知识和道理/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代词,译为“那些”/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C项,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D项,皆为助词,译为“的”。]
5.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何陋之有
D [D项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2)韩愈在《师说》中用对比手法揭示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形成巨大差距的原因。古代圣人在自身已经很优秀的前提下,还不断地为自己“充电”,而时下一般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中打破老师的神秘地位,客观地表述了弟子和老师之间关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着他还解释了弟子和老师在学问方面只是领悟有先后,各有所长,如是而已。
(4)韩愈在他的散文名篇《师说》中表达了从师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择师的标准,其中明确择师标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韩愈在《师说》中批评了士大夫之族在拜师求学上的浅见,即“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4)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5)或师焉 或不焉 (6)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一)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二)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三)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B.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C.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D.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A [原句标点: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如苏轼的《赤壁赋》。
B.先达,对前辈的尊称。“先达”中的“先”字与“先哲”“先贤”中的“先”字意思一样。
C.字,古代对一个人的称呼,可与名的意义一致,也可相关,甚至相反。如韩愈,字退之,名与字意义相反。
D.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分三等,称三甲。考中一甲者称“进士及第”,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B [B项,“先达”指有德行有学问的前辈,而不是“对前辈的尊称”。]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不畏时俗,敢为人师。他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宣扬从师之道。
B.柳宗元痛恨流俗,心存顾虑。他对为人师者遭受谩骂而深感不满,又担心自己和韦中立被人诟骂而生病。
C.宋濂现身说法,勉励后学。他在给马生的文章中,用自己早年勤苦学习和虚心求教的经历勉励他潜心向学。
D.杨时求学心诚,尊师重道。他曾特意到颍昌向程颢学习,四十岁拜见程颐时,久立雪中,以免打扰他休息。
B [B项,对“病”的理解有误,此处“病”是“责备、不满”的意思。]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饭都来不及煮熟,又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
(2)杨时被选调官职却不赴任,以学生拜见老师的礼仪在颍昌谒见程颢,师生相处很是快乐。到他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时说:“我的主张现在向南传播了。”
11.柳宗元用“蜀犬吠日”“越犬吠雪”揭露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揭露当时不尊师从师,对敢为人师者、从师学习者妄加非议的社会现实。(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一)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给别人当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当今时代,没听说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饭都来不及煮熟,又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
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恰好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责备吗?不仅我会被责备,人们也会因此责备您。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罪过吗?只不过感到惊怪而狂叫的是狗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闹和恼怒呢?
(二)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录。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三)
杨时,字中立,南剑州将乐县人。幼年时特别聪明,能写文章。稍长大以后,潜心于经典史书。熙宁九年,考中进士。河南人程颢与弟弟程颐讲授孔子、孟子绝学于熙宁、元丰一带,河、洛两地的读书人都集结在那里拜他们为师。杨时被选调官职却不赴任,以学生拜见老师的礼仪在颍昌谒见程颢,师生相处很是快乐。到他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时说:“我的主张现在向南传播了。”四年以后程颢去世,杨时知道后,就在寝门设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转告与他一起跟随程颢学习的人。到这时,又到洛阳拜见程颐,杨时大概已有四十岁了。有一天去见程颐,程颐偶然闭着眼睛坐着休息,杨时侍立门外一直没有离开,程颐醒来后,发现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7/7文本对应练(十八)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古之学者必有师
3.下列对各句中加点的“师”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则耻师焉 ⑤孔子师郯子 ⑥吾师道也 ⑦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⑧不耻相师 ⑨或师焉,或不焉
A.①②③④/⑤⑥⑨/⑦⑧
B.①③⑧/②⑤/④⑦⑨/⑥
C.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
D.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
4.下列各组句子中,“之”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5.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何陋之有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2)韩愈在《师说》中用对比手法揭示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形成巨大差距的原因。古代圣人在自身已经很优秀的前提下,还不断地为自己“充电”,而时下一般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中打破老师的神秘地位,客观地表述了弟子和老师之间关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着他还解释了弟子和老师在学问方面只是领悟有先后,各有所长,如是而已。
(4)韩愈在他的散文名篇《师说》中表达了从师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择师的标准,其中明确择师标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韩愈在《师说》中批评了士大夫之族在拜师求学上的浅见,即“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一)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二)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三)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B.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C.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D.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如苏轼的《赤壁赋》。
B.先达,对前辈的尊称。“先达”中的“先”字与“先哲”“先贤”中的“先”字意思一样。
C.字,古代对一个人的称呼,可与名的意义一致,也可相关,甚至相反。如韩愈,字退之,名与字意义相反。
D.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分三等,称三甲。考中一甲者称“进士及第”,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不畏时俗,敢为人师。他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宣扬从师之道。
B.柳宗元痛恨流俗,心存顾虑。他对为人师者遭受谩骂而深感不满,又担心自己和韦中立被人诟骂而生病。
C.宋濂现身说法,勉励后学。他在给马生的文章中,用自己早年勤苦学习和虚心求教的经历勉励他潜心向学。
D.杨时求学心诚,尊师重道。他曾特意到颍昌向程颢学习,四十岁拜见程颐时,久立雪中,以免打扰他休息。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柳宗元用“蜀犬吠日”“越犬吠雪”揭露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