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上册 第6单元 进阶3 单元主题群文阅读(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上册 第6单元 进阶3 单元主题群文阅读(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09 06:01:11

文档简介

(共68张PPT)
第六单元 学习之道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进阶三 单元主题群文阅读
点击右图进入…





谢谢观看 THANK YOU!
W
浅仰芹学习求真知,此生永不辍
阅读导引
学习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是人类的一种生存状态;没有学习,就没有社会的延续,就没有文明的传播。 在当今,学习对于我们有一种更加重要的意义。每时每刻所面临的新挑战,都需要我们靠学习去充实自己。
毛泽东同志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他持之以恒地学习,注意学思结合,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和精神财富。周文彰也告诉我们,要善于学习,通过学习改变观念,改进作风,指导工作,促进发展。杨绛的《读书苦乐》,体现了她的读书苦乐观,告诉我们读书不是为了追求名利,而是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性的需要;而梁启超也在《学问之趣味》中,谆谆告诫我们只有为获得知识的趣味做学问,才能品尝到学问的趣味。
篇目
毛泽东的学习人生(节选)
胡为雄
积学贵有恒
毛泽东在长沙求学时曾说:“少年学问寡成,壮岁事功难立。”因而他立言以身心之修养、学问之研求为主,用功读书,持之以恒。毛泽东还曾写过一副自勉联:“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它是化用明代学者胡居仁所撰的对联: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这副对联体现了毛泽东对积学贵有恒精神的称道。在1917年为同学萧子升自订的读书札记本《一切入一》作的序中,更显露出了毛泽东的积学贵有恒的观念。他写道:“予维庄生有言:吾生也有涯,而智也无涯。今世学问之涂愈益加辟,文化日益进步,人事日益蕃衍,势有不可究诘者。惟文化进矣,人之知慧亦随而进,则所以究诘之者,仍自有道也。顾究诘也同,而有获有不获,则积不积之故也。”在说明积不积学问与有获有不获的重要关系后,毛泽东进而把读书积学比作修筑百丈之台,需从一砖一石开始。他说:“今夫百丈之台,其始则一石耳,由是而二石焉,由是而三石四石,以至于万石焉。学问亦然。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高以下基,洪由纤起,在乎人之求之而已。等积矣,又有大小偏全之别,庇千山之材而为一台,汇百家之说而成一学,取精用宏,根茂实盛,此与夫执一先生之言而姝姝自悦者,区以别矣。”毛泽东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一生读书、积学,恒久而不间断。他的似百丈高台的渊博学识,正是日积月累、一砖一石地筑起来的。毛泽东自幼时起饱读诗书,且终生吟诗、赋诗,后来成就为伟大诗人。这中间他付出了常人未曾付出的努力。例如,在湖南一师读书期间,毛泽东曾把屈原的《离骚》一丝不苟地抄录到笔记本上。1958年,已是大诗人的毛泽东在游览成都武侯祠时,曾将祠中的数十副对联全都让随行人员抄写下来。毛泽东之所以成就为哲学家,也是他终生注意研习哲学的结果。在延安时期,已是中国共产党的实际领袖、身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毛泽东,在读艾思奇的《哲学与生活》一书时,曾亲笔作了3000余字的摘录,还致信艾思奇虚心求教。
书要反复读
毛泽东提倡读书要“三复四温”。三复四温地读书能读出品味、读出与众不同的心得。在日常生活中,毛泽东对喜欢读的书,一遍又一遍地研读,一次又一次地加深理解。每读一遍书,他习惯在封页上画上一个圈。从中南海故居保留下来的书籍中,可以看到许多书的封页上画有四五个圈,这说明毛泽东对书读了四五遍。有些书,页面上留有红、蓝、黑各色笔迹的圈画批注,这是毛泽东不同时期反复阅读留下的手迹。毛泽东最喜欢读的是中国历史书,如《史记》《资治通鉴》等,这类书他在青少年时期就多次读过,对一些篇目能背诵如流,但他对之长读不厌,晚年仍在反复阅读。一些重要的马列著作、哲学和党史类以及文学类的著作,他更是反复研读。如《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都读了十遍以上。如《昭明文选》,他阅读批注过的版本,存留的就有三种。此书他青年求学时代读过,20世纪50年代他又读,60年代再读,70年代仍又读了好几遍。对《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古典小说,毛泽东几乎是从小读到老。对于这些古典小说,毛泽东同时把它们当作历史来读。而对于《红楼梦》,毛泽东读得更仔细,并且至少读过10种不同版本。毛泽东曾说,《红楼梦》要读过五遍以后才能有发言权。由于有独特的阅读视角,毛泽东从书中看出了当时社会激烈的阶级斗争。对于《韩昌黎诗文全集》,除少数篇章外,毛泽东都曾一篇篇仔细琢磨,从词汇、章句到全文意义,他都有很好的研究。对于全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背诵如流。
学思结合
毛泽东提倡多思,在学习方面也是这样。这与孔子的名言“学而不思则罔”一致。在《〈伦理学原理〉批语》中,青年毛泽东就曾批评学而不思的陋习。他这样写道:“吾国二千年之学者,皆可谓之学而不思。”与这种陋习相反,毛泽东在读书时善于独立思考。尤其是在读历史书的时候,毛泽东把所读之书放置在一个恰当的历史背景中,注意把握所读之书形成的时代特点、社会条件和作者成书条件、写作动机、指导思想和目的,弄通读透书的内容。他以自己特殊的价值取向,从书中鉴取历史兴亡之道,通过品评历代政事,臧否人物,吸取经验教训,悟出自己所需的为政方略,并在同古人的对话中激发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念。毛泽东以自觉的清醒的批判意识来读书,从不为书所俘虏。在恰当评价书中所言风物政事、以明利害得失时,总是显露出自己的独具智慧。毛泽东凭借自己渊博的知识,善于以历史学家的眼光对所读之书作认真考证,辨别史学真伪,甚或勘正文字错误,校改和添加标点符号,这是一般人尤其是知识菲薄的人难以做到的。例如,毛泽东喜欢读史,但他却又这样说:“一部《二十四史》,大半是假的,所谓实录之类,也大半是假的。”“正确的态度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它、批判它。把被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毛泽东不仅对中国历史有根本的把握,也对历史上忠奸贤庸各式人物及其行为有中肯评价。在《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他对一些杰出人才的赞誉比比皆是:“臧质豪杰之士”,“生子当如李亚子”,“伟哉虞公,千古一人”。对一些历史人物,毛泽东进行认真比较,如“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李恪英物,李治朽物”,“袁凯无能”,“袁粲死节”。对于一些无能、昏庸、奸佞之辈,毛泽东也丝毫不掩饰自己的厌恶,给予客观评价,如(刘表)“虚有其表”,“‘专听生奸,独任成乱’,梁武有焉”,“王建庸人,不知政治”,“笑里藏刀李义府”。读书时严于考证是毛泽东的一大特点。他像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甚至对所读书中的史实哪怕是一些别人认为微不足道的细节也不予忽略。在读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等书时,毛泽东也表现出了独立思考、不盲从的精神。毛泽东认为,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商品存在的条件阐述得不完整,回避了“集体所有制如何过渡到单一的全民所有制问题”。他还指出“斯大林说,苏联的‘特种的商品生产’的‘活动范围只限于个人消费品’。这看来很不妥当。”对于产品分配问题,毛泽东认为:“苏联教科书写得最不好,要重新另写,换一种写法。”总之,在学习态度上,毛泽东认为有两种:“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另一种是“学习的时候用脑筋想一下”。他认为前一种态度不好,需要的则是后一种态度。
(选自《天津日报》,2010年4月12日,有改动)
篇目
善于学习
周文彰
同做其他事情一样,学习也有善于与不善于的问题。善于学习,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不善于学习,其结果或者事倍功半,或者劳而无功,甚至会适得其反。习近平同志为第五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作序时强调:“善于学习,就是善于进步。”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善于学习的重要性,也揭示了学习与进步之间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既重视学习又善于学习的政党。我们党既善于向书本学习,也善于向实践学习,还善于向群众学习;既善于从成功经验中学习,也善于从失败教训中学习;既善于学习历史上的智慧,也善于学习国外的有益经验。从马克思主义中找到救国救民的真理、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这是善于学习的结果;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把握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战略和战术,最终打败敌人,这是善于学习的体现;根据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我们党超越本本,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让中国走上发展的快车道,这也是善于学习的表现。善于学习,是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的有力武器。
善于学习,首先要明白该学什么。比如,我们必须懂得,学习马克思主义重在学习其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而不能拘泥于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关于特定事物的具体结论。因为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关于特定事物的具体结论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又如,向外国学习,就要取各国之长补自己之短,而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一切采取“拿来主义”,更不能引进落后腐朽的东西。再如,向古代先哲学习,也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善于学习,要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无论是学习书本,还是学习他人的经验,都贵在为我所用,必须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而不能以本本或他人经验为中心。以本本为中心,就是照着本本上写的做,本本上没有的就不做,这是教条主义的表现。以他人经验为中心,就是不顾自身实际,照搬照套,这是经验主义的变异。教条主义、经验主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在历史上都曾让我们吃过苦头。这样的学习,当然要不得。
善于学习,还要懂得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通过学习转变观念、改进作风、指导工作、促进发展。学了不用,束之高阁,看不到任何学习成效,就等于没学,当然谈不上善于学习。延安整风时,毛泽东同志曾批评一些学风不正的人,把马列主义之“箭”拿在手里搓来搓去,“连声赞曰:‘好箭!好箭!’却老是不愿意放出去”。不懂得运用的学习,学了等于没学。今天,党员、干部善于学习,就是要不断增强自身适应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的能力,不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
没有全党大学习,就没有事业大发展。善于学习,对今天的党员、干部来说,重中之重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党员、干部要坚持理论同实际相结合,悟原理、求真理、明事理,真正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以全党大学习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大发展。
篇目
读书苦乐
杨 绛
①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 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
②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不过,“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啪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
④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
⑤说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连脚底下地球的那一面都看得见,而且顷刻可到。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真正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谁说读书人目光短浅,不通人情,不关心世事呢!这里可得到丰富的经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各种各样的人。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我们看到道貌岸然、满口豪言壮语的大人先生,不必气馁胆怯,因为他们本人家里尽管没开放门户,没让人闯入,他们的亲友家我们总到过,自会认识他们虚架子后面的真嘴脸。一次我乘汽车驰过巴黎塞纳河上宏伟的大桥,我看到了栖息在大桥底下那群捡垃圾为生、盖报纸取暖的穷苦人。不是我眼睛能拐弯儿,只因为我曾到那个地带去串过门儿啊。
⑥可惜我们“串门”时“隐”而犹存“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还不是孙大圣毫毛变成的虫儿),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个“乐”和“追求享受”该不是一回事吧?
篇目
学问之趣味
梁启超
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我觉得天下万事万物都有趣味,我只嫌二十四点钟不能扩充到四十八点,不够我享用。我一年到头不肯歇息。问我忙什么,忙的是我的趣味,我以为这便是人生最合理的生活,我常常想动员别人也学我这样生活。
凡属趣味,我一概都承认他是好的。但怎么才算趣味?不能不下一个注脚。我说:“凡一件事做下去不会生出和趣味相反的结果的,这件事便可以为趣味的主体。”赌钱有趣味吗?输了,怎么样? 吃酒,有趣味吗? 病了,怎么样?……诸如此类,虽然在短时间内像有趣味,结果会闹到俗语说的“没趣一齐来”,所以我们不能承认他是趣味。凡趣味的性质,总是以趣味始,以趣味终。所以能为趣味之主体者,莫如下面的几项:
一、劳作,二、游戏,三、艺术,四、学问。诸君听我这段话,切勿误会:以为我用道德观念来选择趣味。我不问德不德,只问趣不趣。我并不是因为赌钱不道德才排斥赌钱,因为赌钱的本质会闹到没趣,闹到没趣便破坏了我的趣味主义,所以排斥赌钱。我并不是因为学问是道德才提倡学问,因为学问的本质,能够以趣味始,以趣味终,最合于我的趣味主义条件,所以提倡学问。
学问的趣味,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句话我不能回答。凡趣味总要自己领略,自己未曾领略得到时,旁人没有法子告诉你。我这题目:《学问之趣味》,并不是要说学问是如何如何的有趣味,只是要说如何如何便会尝得着学问的趣味。
诸君要尝学问的趣味吗? 据我所经历过的,有下列几条路应走:
第一,无所为。趣味主义最重要的条件是“无所为而为”。凡有所为而为的事,都是以另一件事为目的而以这一件事为手段。为达目的起见,勉强用手段;目的达到时,手段便抛却。例如学生为毕业证书而做学问,著作家为版权而做学问,这种做法,便是以学问为手段,便是有所为。有所为虽然有时也可以为引起趣味的一种方法,但到趣味真发生时,必定要和“所为者”脱离关系。小孩子为什么游戏?为游戏而游戏。人为什么生活? 为生活而生活。为游戏而游戏,游戏便有趣;为体操分数而游戏,游戏便无趣。
第二,不息。凡人类的本能,只要哪部分搁久了不用,它便会麻木,会生锈。十年不跑路,两条腿一定会废了。每天跑一点钟,跑上几个月,一天不跑时,腿便发痒。人类为理性的动物,“学问欲”原是固有本能之一种,只怕你出了学校便和学问告辞,把所有经管学问的器官一齐打落冷宫,把学问的胃口弄坏了,便山珍海味摆在面前也不愿意动筷了。诸君啊!诸君倘若现在从事教育事业或将来想从事教育事业,自然没有问题,很多机会来培养你的学问胃口。若是做别的职业呢?我劝你每日除本业正当劳作之外,最少总要腾出一点钟,研究你所嗜好的学问。一点钟哪里不消耗了,千万不要错过,闹成“学问胃弱”的征候,白白剥夺了自己一种人类应享之特权啊!
第三,深入的研究。趣味总是慢慢地来,越引越多,像倒吃甘蔗,越往下才越得好处。假如你虽然每天定有一点钟做学问,但不过拿来消遣消遣,不带有研究精神,趣味便引不起来。或者今天研究这样,明天研究那样,趣味还是引不起来。趣味总是藏在深处,你想得着,便要进去。这个门穿一穿,那个门张一张,再不曾看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如何能有趣味? 我方才说:“研究你所嗜好的学问。”“嗜好”两个字很要紧。一个人受过相当教育之后,无论如何,总有一两门学问和自己脾胃相合,而已经懂得大概,可以作加工研究之预备的。请你就选定一门作为终身正业(指从事学者生活的人说),或作为本业劳作以外的副业(指从事其他职业的人说)。不怕范围窄,越窄越便于聚精神;不怕问题难,越难越便于鼓勇气。你只要肯一层一层往里面钻,我保你一定被他引到“欲罢不能”的地步。
第四,找朋友。趣味比方电,越摩擦越出。前两段所说,是靠我本身和学问本身相摩擦,但仍恐怕我本身有时会停摆,发电力便弱了。所以常常要仰赖别人帮助。一个人总要有几位共事的朋友,同时还要有几位共学的朋友。共事的朋友,用来扶持我的职业,共学的朋友和共玩的朋友同一性质,都是用来摩擦我的趣味。这类朋友,能够和我同嗜好一种学问的自然最好,我便和他搭伙研究。即或不然,他有他的嗜好,我有我的嗜好,只要彼此都有研究精神,我和他常常在一块或常常通信,便不知不觉把彼此趣味都摩擦出来了。得找一两位这种朋友,便算人生大幸福之一。我想只要你肯找,断不会找不出来。
我说的这四件事,虽然像是老生常谈,但恐怕大多数人都不曾这样做。唉!世上人多么可怜啊! 有这种不假外求,不会蚀本,不会出毛病的趣味世界,竟没有几个人肯来享受!古书说的故事“野人献曝”,我是尝冬天晒太阳滋味尝得舒服透了,不忍一人独享,特地恭恭敬敬地来告诉诸君,诸君或者会欣然采纳吧? 但我还有一句话: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你晒不来。
(略有改动)
圆木警枕
司马光从小就坚持不懈地学习,做官之后更加刻苦。他住的地方除了图书和卧具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珍贵的摆设了。卧具很简单:一张木板床,一条粗布被子,一个圆木枕头。为什么要用圆木枕头呢?说来很有意思,司马光读书太困倦时,往往一睡就是一大觉,于是他把圆木枕头放到硬邦邦的木板床上,圆木枕头极容易滚动,睡觉时只要稍微动一下,它就滚走了,头跌在木板床上发出“咚”的一声,惊醒了就会立刻爬起来读书。司马光给这个圆木枕头起了个名字叫“警枕”。
闻一多“醉书”
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自幼爱好读书,在中学时代就“读毕”了各个朝代的诗。在掌握外语以后,他又大量阅读济慈、雪莱、拜伦等世界著名诗人的作品。
闻一多读书经常会读到入迷的程度,他新婚那天,张灯结彩,全家喜气洋洋,贺喜的亲人们一大早就拥进家门,却不见新郎,以为他更衣打扮去了。直到花轿快进门了,才在书房里找到他,只见他还是身穿旧长袍,手里拿着一本书,读兴正浓呢!家人说他只要一看书就入迷,就“醉”了,把别的事情全忘了。
鲁迅卖奖章
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顿时,周身发暖,困意消除,于是又捧起书攻读。
陶行知的“八个顾问”
被誉为“平民教育家”的陶行知先生终生从事教育工作,潜心摸索读书方法,曾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地把多读、多想、多问的读书“诀窍”写成一首《八个顾问》的现代诗:“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问、何时、何地、何去,好像弟弟与哥哥。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员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陶先生的“八个顾问”,就是我们读书求知时的良师益友。如果我们在读书时能与这“八个顾问”结缘,能有这“八个顾问”带路,就会敢想善问,能思会辨;就会开卷有益,学以致用;就会开拓创新,不断进步。
伽利略好奇善问
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在力学上的贡献是建立了落体定律,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的等时性、抛物运动规律,确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就非常好奇,也经常提出一些问题。
比如“行星为什么不沿着直线前进?”一类的问题,有的老师嫌他问题太多了,可他从不在乎,该问还问。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数学家利奇来比萨游历,他就准备了许多问题去请教利奇。这一次可好了,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就没完没了地问。
伽利略很快就学会了关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深入地掌握了阿基米德的关于杠杆、浮体比重等理论。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齐聚巴黎。有人问其中一人:“你在哪个大学或实验室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出乎意料的是,这位满头白发的学者回答说:“在幼儿园。”再问:“你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学者回答说:“把你一半的东西给你的朋友;不要拿任何不是你自己的东西;保持物品整洁,饭前洗手,午饭后休息;为做错事道歉;多思考学习,仔细观察大自然。基本上,这就是我所学到的。”那位学者的回答代表了在场科学家的普遍看法。总结科学家的普遍观点,他们认为他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幼儿园老师为他们培养的好习惯。培根,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鼻祖,科学归纳法的奠基人,一生成就卓著。当他谈到习惯时,他深深地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们的生活。因此,人们应该从小就通过教育培养良好的习惯。”把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联系起来,仔细分析,我们会觉得科学家和培根的话确实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尤其是在学习上,几乎适用于每个人。如果你渴望得到更好的成绩,如果你渴望有效利用时间,如果你渴望在学术上有所成就,那么请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学习永远不晚。
——高尔基
2.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爱因斯坦
3.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
——毛泽东
4.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贝尔纳
5.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
——法布尔
6.学习要有三心,一信心,二决心,三恒心。
——陈景润
7.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
——洛克
8.重复是学习之母。
——狄慈根
9.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
10.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
——歌德
11.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周恩来
感悟:                                    
                                    
                                    
1.《毛泽东的学习人生(节选)》一文中多处引用名言、列举数据、引用名人著作,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文章多处引用名言、列举数据、引用名人著作,既能表明毛泽东对于学习、读书勤恳的态度,更能说明通过勤奋读书,才能造就盖世之雄,才能铸就宏图伟业的道理。
2.《善于学习》一文,认为应该怎样才能做到“善于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①善于学习,首先要明白该学什么。②善于学习,要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③善于学习,还要懂得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通过学习转变观念、改进作风、指导工作、促进发展。
3.针对《读书苦乐》中作者的读书苦乐观,结合自己的读书实际,谈谈读书的苦与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作者认为为了追求功名而苦读是真苦,而为了精神愉悦和心性需要而读书则是快乐的。人生短暂,知识无涯,我们每个人应为张扬生命、提升心智而潜心读书。
4.《学问之趣味》中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尝到学问的趣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①不带功利目的,仅为追求知识的乐趣而做学问。②持之以恒,养成做学问的嗜好。③选择自己嗜好的学问深入研究。④结交富有研究精神的共学朋友、共同研究、交流学问。
5.请简要分析四篇文章各自的写作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毛泽东的学习人生(节选)》从“积学贵有恒”“书要反复读”“学思结合”三个角度切入,体现了一代伟人对于读书学习踏实勤恳的态度,对真理、对知识执着追求的精神。
《善于学习》一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提出为什么要善于学习,接着阐述怎样做才是善于学习,最后总结全文。在阐述“怎样才能善于学习”时,采用了并列式思路。
《读书苦乐》前两段立论。通过比较读书之苦和读书之乐,含蓄地指出:为功利目的而读则苦,为精神需要而读则乐。第③至⑤段是本论部分。作者以生动形象、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论述读书之乐。第⑥段是全文结论,含蓄表达了全文主旨:人生短暂,知识无涯,故应为提升心智而潜心读书。
《学问之趣味》一文的论证思路符合议论文的基本结构。首先提出做学问要有兴趣,接着论述为什么要有兴趣,主体部分,从四个方面分条阐述如何找寻做学问的趣味。总体上按照总—分—总的结构行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