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第八单元 语言家园 词语积累、梳理与探究
进阶一 情境导入——在兴趣中学习
谢谢观看 THANK YOU!
思考
●
浅仰芹人文主题
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美,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语文素养
1.了解汉语词汇的构成和词语的特点,通过多种方式积累词语。
2.学习辨析词义的方法,把握词义变化的规律,认识古今汉语的联系和差异。
3.探究语言表达中词语选择的艺术,提高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4.学会梳理语言现象,探究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1.《语言的演变》是一篇介绍古今汉语变化发展规律的事理型说明文,第一部分用《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例子具体说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差别,第二部分介绍语汇的变化有哪几个方面,对我们了解语言的演变过程有很大的指导性意义。
2.《词义》一文对“词的意义”作了条分缕析,常犯的错误分布在两大类——选词(本身)、词的搭配(相互关系)运用中;对错误类型都举出了实际运用的话语实例,整理出27条词语运用产生错误的情况。能让我们学会正确的词语运用的规律。
3.《资料摘编一组》:(1)语言很重要,词汇是语言的基础。(2)要做到用词准确。掌握词的本义,了解词义引申的规律。注意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同时注意词语的色彩。(3)词语的色彩最主要的就是褒义、贬义的区别。词语也是与时俱进的,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辨析词语色彩的决定因素是约定俗成的,就是要尊重社会实际运用。(4)注意词语的多义性,只有做到细致分析,才能准确运用词语,传递真实思想。
1.沉李浮瓜
解释:吃在冷水里浸过的瓜果。形容暑天消夏的生活。
出处:[三国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
成语故事:吴质,字季重,山东定陶人,三国时著名文学家,曹魏大臣。公元217年,曹丕被立为太子,吴质出任朝歌(今河南淇县)长,又迁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令。曹丕为巩固太子地位,常与吴质书信来往,商量对策。在书信中,曹丕回味着旧时经常在一起谈天说地、结伴游玩的美好回忆,天热时把瓜果用冷水浸后食用,山风动翠竹,清泉石上流,树荫浓茂,不仅水果凉得透彻,人也十分爽利与安适。
2.吴牛喘月
解释:吴牛指江淮一带的水牛,吴地天气多炎暑,水牛怕热,见到月亮以为是太阳,故卧地望月而喘。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形容天气酷热。
出处:[北宋]《太平御览》卷四引《风俗通》:“吴牛望见月则喘,彼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
成语故事:在晋武帝时,有一个叫满奋的人,向来怕吹冷风,尤其更怕寒冷刺骨的冬风。有一天,风很大,他刚好进宫朝见武帝,看见宫里的窗户是透明的琉璃做成的,好像很不坚固,不禁发起抖来,脸色变得很苍白。武帝觉得奇怪,就问他原因。满奋照实回答。武帝一听,便笑着说:“琉璃窗本是密不透风的。”满奋觉得很不好意思,便也笑着说:“臣犹吴牛见月而喘。”意思是说:我就好像吴地的牛一样,一看到月亮就吓得喘起气来了。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一名外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周恩来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这个记者的用意是把中国人比作牛马,和牲口走一样的路。如果你真的从“马路”这种叫法的来源去回答他,即使正确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周总理把“马路”的“马”解释成马克思主义,恐怕是这位记者始料不及的。
少年时期,纪晓岚就聪颖过人。据说,有一次,他和小伙伴们在街上玩球。恰好府官乘轿经过。一不小心,球被掷进轿内。孩子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纪晓岚壮起胆子上前讨球。
府官戏弄地出了个上联,“童子六七人,惟汝狡”,让纪晓岚对下联。对得出,就还球给他。
纪晓岚一寻思,“太守二千担,独公……”
“怎么不说完?”府官问。“你要是还我球,就是独公廉,不然就是独公贪。”府官一愣,只得把球还给了纪晓岚。小伙伴们都从心里佩服这个机敏聪慧的孩子。
你了解的语言方面特别是词语运用方面的趣事还有哪些?请搜集几则,大家一起来欣赏吧!
1/4文本对应练(二十九)
1.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道”的本义是________,“本”的本义是________。确定多义词的本义的关键是看该字的________,从________上推导出本义。另外,在字典、词典上列为第一条的往往是其本义。
[答案] 路 树根 造字方法 其构造的字形
2.“涉”在文言文中有下列义项:①进入,到;②渡水;③经历;④学习,阅览;⑤步行渡水。
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出相应的序号,看看该词由本义到引申义演变的特点。
―→―→―→―→
[答案] ―→―→ ―→―→
3.试写出下面两个多义词在各句中的含义,并指出其本义以及各义项间的联系。
(1)鄙:①蜀之鄙有二僧(《为学一首示子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______________
④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轲刺秦王》):______________
⑤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哪个义项是其本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各义项间有怎样的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①扶辇下除,触柱折辕(《苏武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此情无计可消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___________________
⑤爆竹声中一岁除(《元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哪个义项是其本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各义项间有怎样的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边邑 ②以……为边邑 ③鄙陋、见识短浅 ④粗俗、未开化 ⑤轻视、看不起
A.“鄙”的本义是“边邑”。可从“鄙”的构字法看出来,“鄙”为形声字,左声右形,“阝”放右边,表示“邑”。B.“鄙”的本义是“边邑”,那么,“边邑”之人大多是“粗俗、未开化”之人;既然“未开化”,肯定是“见识短浅”之人;“见识短浅”之人一般要被人“轻视、看不起”。
(2)①台阶 ②拜官授职 ③修治、清理 ④清除、废除、除掉、去掉 ⑤过去、逝去
A.“除”的本义是“台阶”。“除”是形声字,左形右声,“阝”放左边,与“小土堆”有关。B.“除”的本义是“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而“拜官授职”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修治、清理”“清除、废除、除掉、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过去、逝去”了。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凌万顷之茫然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暮去朝来颜色故
D.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 [A项,“茫然”,旷远的样子;今义指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B项,“众人”,一般人;今义指大家,许多人。C项,“颜色”,面貌,容貌;今义指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D项,“须臾”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指极短的时间。]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已在括号内作了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看见的地方很远)
②苏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全面学习)
④戊申晦(农历每月第一天)
⑤无以至千里(没有用来……的,无从)
⑥其远古刻尽漫失(模糊或缺失)
⑦击空明兮溯流光(月光下的清波)
⑧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大的方面遗忘)
A.②③④⑤⑦ B.②③⑤⑥⑦
C.①③⑤⑦⑧ D.③④⑥⑦⑧
B [①“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意思是“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见者远”的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④“戊申晦”的“晦”应是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农历每月第一天”指“朔”。⑧“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意思是“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大遗”意思是“大的方面放弃”。①④⑧解释错误。故选B。]
6.解释下面语境中加点词的含义。
李蟠求学于韩愈,始或( )于嬉,嗜玩,或( )逃。愈惩其曰:“为学,贵在恒也。为学或( )匪恒,则或( )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李蟠闻后,方心定,乃有所成。众人以为愈之功。后或( )责愈,以为童为学,当顺自然,后功或( )未易量。
[答案] 同“惑”,迷惑 有时 倘若 有的 有人 或许
7.解释下面语境中加点词的含义。
王昭君天生丽质,入宫后籍籍无名。后匈奴朝见( )汉元帝,求和亲。元帝见( )昭君,方知其绝色,有悔,乃悟见( )欺,而事成定局,遂放行。昭君行胡地,风吹草低见( )牛羊,忆与父母无见( )之日,悲从中来,不由叹道:“昔日入宫时,父母见( )叮咛,嘱我早还家。今日一去,永生不得见父母矣!”泪落,大雁见( )之,亦为之落,以此见( )其美貌也。
[答案] 拜见 召见 表被动 同“现”,显现 见面 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 看见 知道
8.解释下面语境中加点词的含义。
刘备欲振汉室,招贤才,三顾( )孔明之庐。初始,其见远地有一草庐,以为孔明之庐,叩门问之,僮仆曰非也。刘备疑孔明之计,临行顾( )之,后顾( )反,再求之。如此再三,乃见。孔明因顾( )其家人,则曰:“顾( )吾念之,家人无以为托。”刘备令从安之,孔明方许。
[答案] 拜访 回头看 还 顾念 不过
9.解释下面语境中加点词的含义。
楚人爱( )其子,虽爱( )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 )菊,众人爱( )其高洁,称之。约其茶亭见之,其竟爱( )而不见。
[答案] 宠爱 吝惜 欣赏、喜欢 爱慕 同“薆”,隐藏
10.解释下面语境中加点词的含义。
战国间,诸侯欲觅安( )闲之地,得旦夕安( )寝,常与邻国相安( ),以为无患。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 )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 ),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 )军,败矣。逝者如斯,而今安( )在哉?
[答案] 安全 安逸 安抚 安稳 养 安置 哪里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任延字长孙,南阳宛人也。年十二,为诸生,学于长安,明《诗》《易》《春秋》,显名太学,学中号为“任圣童”。值仓卒,避兵之陇西。时隗嚣已据四郡,遣使请延,延不应。
光武引见,赐马杂缯,令妻子留洛阳。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阯,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延视事四年,征诣洛阳,以病稽留,左转睢阳令,九真吏人生为立祠。拜武威太守,帝亲见,戒之曰:“善事上官,无失名誉。”延对曰:“臣闻忠臣不私,私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节。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善事上官,臣不敢奉诏。”帝叹息曰:“卿言是也。”
(节选自《后汉书·循吏列传》)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值仓卒,避兵之陇西 仓卒:急迫,匆忙
B.民常告籴交阯 告籴:请求买粮
C.延视事四年 视事:任职
D.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 雷同:附和
A [A项,“仓卒”是古今异义词,理解它的意思要结合上下文,其前面的“值”是“正逢、赶上”的意思;其后文是“避兵之陇西”,即到陇西躲避战乱。综上可知,“仓卒”应指“兵祸,乱难”,而不应理解为“急迫,匆忙”。B项,“告籴”中的“告”有“请求”的意思,“籴”是会意字,从入从米,“买进粮食”的意思。据此可知,选项把“告籴”解释为“请求买粮”是正确的。C项,“视事”有“治事,任职”的意思,多指官员到任开始处理政事。D项,“雷同”,由其后文“善事上官,臣不敢奉诏”,可推知其义应为“附和”。]
【参考译文】
任延字长孙,是南阳宛县人。十二岁时,他就成了太学的学生,在长安学习,他通晓《诗经》《易经》《春秋》,在太学中有名气,在学府中被称为“任圣童”。赶上兵荒马乱,他到陇西躲避战乱。当时隗嚣已经占领陇西四郡,派人去请任延,任延置之不理。
光武召见他,赐给他马匹和各种丝织品,让他的妻子儿女留在洛阳。九真以打猎为业,不知道耕地种粮,老百姓经常请求到交阯去买粮,往往弄得穷困不足。于是任延要他们造农具,教他们垦荒种地。这样耕地年年增多,百姓自给富足。
任延(在九真)任职四年,皇帝召他去洛阳,由于生病耽搁了行程,被降为睢阳令,九真的官员和百姓在他活着时就为他建了祠堂。到京后他被任命为武威太守,皇帝亲自召见他,告诫他说:“好好侍奉上级,不要坏了名声。”任延回答说:“臣听说忠臣无私,有私的臣子则不忠。履行正直,克己奉公,这是臣子的本分。上下附和,不是陛下的福气。好好侍奉上级官员,臣不敢接受您的指示。”皇帝叹息说:“你说得对。”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宪宗立,转(窦群)膳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出为唐州刺史。节度使于頔闻其名,既谒见,群危言激切,頔甚悦,奏留充山南东道节度副使、检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宰相武元衡、李吉甫皆爱重之,召入为吏部郎中。元衡辅政,举群代己为中丞。群奏刑部郎中吕温、羊士谔为御史,吉甫以羊、吕险躁,持之数日不下,群等怒怨吉甫。
群性狠戾,颇复恩雠,临事不顾生死。是时征入,云欲大用,人皆惧骇,闻其卒方安。
(节选自《旧唐书·窦群传》,有删改)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吉甫以羊、吕险躁 险躁:轻薄浮躁
B.群等怒怨吉甫 怒怨:怨恨
C.群性狠戾,颇复恩雠 恩雠:恩泽和仇恨
D.临事不顾生死 生死:死的危险
C [A项,是同义复词,从上下文看,应该是形容两人性格方面的不足,“躁”是“浮躁”的意思,“险”有“冒险,犯险”之意,都指性格不稳重,即“轻薄浮躁”。该项解释正确。B项,是同义复词,从上下文看,任命被李吉甫压下,窦群等人心里当然不高兴。“怒”是“发怒”的意思,而“怨”有“怨恨”的意思,二者意思相近。该项解释正确。C项,是偏义复词,“颇复恩雠”中的“复”是“报复”的意思,因此“恩雠”一词,更偏向“雠”,即“仇恨”的意思。该项解释不正确。D项,是偏义复词,“生死”更偏向“死”,就是不顾及自己会遭遇“死的危险”。该项解释正确。]
【参考译文】
宪宗即位,调任(窦群)膳部员外郎、兼任侍御史知杂事之职。出任唐州刺史。节度使于頔闻知窦群的名声,谒见时,窦群言语率直激切,于頔很喜欢,奏请朝廷授窦群留任山南东道节度副使、检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紫服金鱼袋。宰相武元衡、李吉甫都喜欢和器重窦群,召他入朝任吏部郎中。后武元衡任辅政大臣,举荐窦群顶替自己做御史中丞。窦群奏请刑部郎中吕温、羊士谔为御史,李吉甫认为羊、吕二人轻薄浮躁,接到奏表数日不予批复,窦群等人因此愤恨李吉甫。
窦群性情狠毒暴戾,喜欢复仇,碰到事情不考虑死的危险。当时召他入朝,说要重用,朝中人人惊骇,听说他死了方才心安。
6/6文本对应练(二十九)
1.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道”的本义是________,“本”的本义是________。确定多义词的本义的关键是看该字的________,从________上推导出本义。另外,在字典、词典上列为第一条的往往是其本义。
2.“涉”在文言文中有下列义项:①进入,到;②渡水;③经历;④学习,阅览;⑤步行渡水。
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出相应的序号,看看该词由本义到引申义演变的特点。
―→―→―→―→
3.试写出下面两个多义词在各句中的含义,并指出其本义以及各义项间的联系。
(1)鄙:①蜀之鄙有二僧(《为学一首示子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______________
④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轲刺秦王》):______________
⑤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哪个义项是其本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各义项间有怎样的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①扶辇下除,触柱折辕(《苏武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此情无计可消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___________________
⑤爆竹声中一岁除(《元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哪个义项是其本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各义项间有怎样的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凌万顷之茫然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暮去朝来颜色故
D.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已在括号内作了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看见的地方很远)
②苏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全面学习)
④戊申晦(农历每月第一天)
⑤无以至千里(没有用来……的,无从)
⑥其远古刻尽漫失(模糊或缺失)
⑦击空明兮溯流光(月光下的清波)
⑧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大的方面遗忘)
A.②③④⑤⑦ B.②③⑤⑥⑦
C.①③⑤⑦⑧ D.③④⑥⑦⑧
6.解释下面语境中加点词的含义。
李蟠求学于韩愈,始或( )于嬉,嗜玩,或( )逃。愈惩其曰:“为学,贵在恒也。为学或( )匪恒,则或( )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李蟠闻后,方心定,乃有所成。众人以为愈之功。后或( )责愈,以为童为学,当顺自然,后功或( )未易量。
7.解释下面语境中加点词的含义。
王昭君天生丽质,入宫后籍籍无名。后匈奴朝见( )汉元帝,求和亲。元帝见( )昭君,方知其绝色,有悔,乃悟见( )欺,而事成定局,遂放行。昭君行胡地,风吹草低见( )牛羊,忆与父母无见( )之日,悲从中来,不由叹道:“昔日入宫时,父母见( )叮咛,嘱我早还家。今日一去,永生不得见父母矣!”泪落,大雁见( )之,亦为之落,以此见( )其美貌也。
8.解释下面语境中加点词的含义。
刘备欲振汉室,招贤才,三顾( )孔明之庐。初始,其见远地有一草庐,以为孔明之庐,叩门问之,僮仆曰非也。刘备疑孔明之计,临行顾( )之,后顾( )反,再求之。如此再三,乃见。孔明因顾( )其家人,则曰:“顾( )吾念之,家人无以为托。”刘备令从安之,孔明方许。
9.解释下面语境中加点词的含义。
楚人爱( )其子,虽爱( )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 )菊,众人爱( )其高洁,称之。约其茶亭见之,其竟爱( )而不见。
10.解释下面语境中加点词的含义。
战国间,诸侯欲觅安( )闲之地,得旦夕安( )寝,常与邻国相安( ),以为无患。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 )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 ),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 )军,败矣。逝者如斯,而今安( )在哉?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任延字长孙,南阳宛人也。年十二,为诸生,学于长安,明《诗》《易》《春秋》,显名太学,学中号为“任圣童”。值仓卒,避兵之陇西。时隗嚣已据四郡,遣使请延,延不应。
光武引见,赐马杂缯,令妻子留洛阳。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阯,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延视事四年,征诣洛阳,以病稽留,左转睢阳令,九真吏人生为立祠。拜武威太守,帝亲见,戒之曰:“善事上官,无失名誉。”延对曰:“臣闻忠臣不私,私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节。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善事上官,臣不敢奉诏。”帝叹息曰:“卿言是也。”
(节选自《后汉书·循吏列传》)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值仓卒,避兵之陇西 仓卒:急迫,匆忙
B.民常告籴交阯 告籴:请求买粮
C.延视事四年 视事:任职
D.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 雷同:附和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宪宗立,转(窦群)膳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出为唐州刺史。节度使于頔闻其名,既谒见,群危言激切,頔甚悦,奏留充山南东道节度副使、检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宰相武元衡、李吉甫皆爱重之,召入为吏部郎中。元衡辅政,举群代己为中丞。群奏刑部郎中吕温、羊士谔为御史,吉甫以羊、吕险躁,持之数日不下,群等怒怨吉甫。
群性狠戾,颇复恩雠,临事不顾生死。是时征入,云欲大用,人皆惧骇,闻其卒方安。
(节选自《旧唐书·窦群传》,有删改)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吉甫以羊、吕险躁 险躁:轻薄浮躁
B.群等怒怨吉甫 怒怨:怨恨
C.群性狠戾,颇复恩雠 恩雠:恩泽和仇恨
D.临事不顾生死 生死:死的危险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