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4张PPT)
第七单元 自然情怀 文学阅读与写作
进阶一 教材单元文本学习
第16课 赤壁赋 登泰山记
篇目一 |赤壁赋
01
预习任务单
鉴赏活动单
写作者与友人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这一段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以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俱佳。
写作者饮酒纵歌的欢乐和客人箫声的悲凉。箫声起,悲意生,主客触景生情,引出下文的主客问答。
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由景入事,主客问答,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这一段的主客问答使文章的思想情感跌入低谷。
苏子针对客人之人生短促无常的感慨表达自己
的见解。
客人听了作者的观点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兴尽睡去。这一段再写游赏之乐,与开头照应,再次将读者引入到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点击右图进入…
文
本
对
应
练
篇目二 |登泰山记
02
预习任务单
鉴赏活动单
介绍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写登泰山的经过。重点写登山的艰难和登上山顶后见到的雄浑开阔的景象,突出泰山的高峻。
描写观日出的情景。
介绍泰山的名胜古迹。
介绍泰山冬季的景色。
作者署名。
点击右图进入…
文
本
对
应
练
谢谢观看 THANK YOU!1.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情感、情趣和人生态度。2.学习课文景、情、理交融的写法及烘托手法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3.分析文章写景的特点及语言特色。 散文家余秋雨曾说过:“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落在了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因为文人墨客往往会在跋涉千山万水时感慨历史人生。大文豪苏轼似乎对赤壁情有独钟,在贬谪黄州期间两次登临便写下了“两赋一词”。姚鼐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同上泰山之后写下了这篇游记。“创作就是倾诉,阅读就是倾听”,让我们通过阅读和感悟来聆听作者们在文中所寄托的心声吧!
(第1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起)。举酒属(劝请)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一会儿),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之间。白露(指白茫茫的水汽)横(笼罩,覆盖)江,水光接天。纵(放任)一苇之所如(往),凌(越过)万顷(广阔的江面)之茫然(旷远的样子)。浩浩乎如冯(同“凭”,乘)虚(太空)御(驾)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飞升成仙)而登仙。
请概括段意:写作者与友人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这一段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以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俱佳。
(第2段)于是饮酒乐甚,扣舷(敲着船边,指打着节拍)而歌之。歌曰:“桂棹(一种划船工具,形似桨)兮兰桨,击空明(指月光下的清波)兮溯(逆流而上)流光。渺渺(悠远的样子)兮予怀,望美人(所思慕的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循、依)歌而和(同声相应,唱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不绝如缕(细丝)。舞幽壑(深谷)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寡妇)。
请概括段意:写作者饮酒纵歌的欢乐和客人箫声的悲凉。箫声起,悲意生,主客触景生情,引出下文的主客问答。
(第3段)苏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正襟危坐(端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同“缭”,盘绕、围绕),郁乎(茂盛的样子)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被)周郎者乎?方(当)其破荆州,下(攻占)江陵,顺流而东(向东进发)也,舳舻(船头和船尾的并称,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千里,旌旗蔽空,酾酒(斟酒)临江,横槊(长矛)赋诗,固(本来)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捕鱼砍柴)于江渚(江中小洲)之上,侣(以……为伙伴)鱼虾而友(以……为朋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小船),举匏(葫芦的一种)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片刻),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一下子,很轻易地)得,托遗响(余音,指箫声)于悲风。”
请概括段意: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由景入事,主客问答,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这一段的主客问答使文章的思想情感跌入低谷。
(第4段)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往)者如斯(此,这里指水),而未尝往也;盈(满)虚(缺)者如彼(那,这里指月亮),而卒(终究)莫消长(消减和增长)也。盖(这里表示假设语气)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同“已”,停止)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这)造物者(自然)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
请概括段意:苏子针对客人之人生短促无常的感慨表达自己的见解。
(第5段)客喜而笑,洗盏更酌(重新斟酒)。肴核(菜肴和果品)既尽,杯盘狼籍(即“狼藉”,凌乱)。相与枕藉(枕着垫着)乎(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已经)白(明亮)。
请概括段意:客人听了作者的观点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兴尽睡去。这一段再写游赏之乐,与开头照应,再次将读者引入到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一、辨识通假
1.冯虚御风(“冯”同“凭”,乘)
2.山川相缪(“缪”同“缭”,盘绕、围绕)
二、一词多义
1.歌
2.如
3.然
4.而
5.之
三、词类活用
1.扣舷而歌之(名词作动词,歌唱)
2.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名词作动词,攻占)
4.顺流而东也(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发)
5.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6.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7.正襟危坐(形容词作动词,整理)
8.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
9.哀吾生之须臾(形容词的为动用法,哀叹,为……哀伤)
10.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捕鱼砍柴)
11.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伙伴;以……为朋友)
12.渺沧海之一粟(形容词作动词,渺小得像)
四、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露横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游戏方式。2.古义:指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3.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4.古义:指所思慕的人。今义:美貌的女子。
五、文言句式
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相与枕藉乎舟中。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凌万顷之茫然。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渺渺兮予怀。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断句 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2.省略句 (它的声音)像是哀怨,像是思慕,像是啜泣,像是倾诉。3.省略句 (洞箫乐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4.状语后置句、省略句 (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5.状语后置句 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6.状语后置句 明月从东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7.定语后置句 越过那茫茫的江面。8.主谓倒装句 我心里想得很远。9.状语后置句、被动句 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10.状语后置句 何况我与你在江边捕鱼砍柴。
刺史刘表已死,刘表的儿子刘琮投降曹操。破,占领。下江陵:刘琮投降曹操以后,曹操又在当阳的长坂击败刘备,进
扁(piān)舟:一只小船。一叶,形容船小。匏(páo)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匏,葫芦的一种。蜉蝣(fú yóu):一种小飞虫,夏秋
见第9课《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识作者”栏目。
1079年,苏轼被贬黄州。在黄州生活的这几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有俸禄,而且不得签署公事、擅离任所。当时苏轼多次在信中叮嘱友人“看讫,火之”“传闻京师,非细事也”。黄州的生活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他看问题变得更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能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倾向黄老,产生了较为严重的消极避世思想。1082年,苏轼两次游览赤鼻矶,望着滚滚江水,想到功业抱负如水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感慨万千,写下了千古名篇《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赋
赋体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是赋的渊源。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赋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另外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之意,御史李定也曾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情境活动]
苏轼生活在新旧两党纷争的漩涡中,备受牵连,宦海沉浮,贬谪数次。不过,常言道:“国家不幸诗家幸。”仕途的不幸也成就了伟大的苏轼,苏轼的大多数优秀作品都写于被贬期间。仅被贬黄州期间,苏轼就创作了三篇千古杰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根据你的积累,试再举几例说明“国家不幸诗家幸”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楚国的衰亡与爱国诗人屈原;②中晚唐的衰落与著名诗人杜甫、李商隐、杜牧的诞生;③南唐的丧亡与李煜的诗词;④南宋的丧亡与大诗人陆游、辛弃疾等爱国诗人;等等。
此赋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的思想变化过程,表现了作者虽身处逆境却仍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写景 ②议论
任务探究一 分析文章表达技巧
[任务导引]
《赤壁赋》一文,写景、抒情、说理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文章寓情于景,借景明理,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为后世散文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任务设计]
1.第1段写作者开始游赤壁时的情景,此时景色如何?是怎样描写的?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景色: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澈,如梦境一般。②作者以传神的笔墨,描述了秋夜赤壁的美丽、静谧以及与客人夜游的逸兴。本段写赤壁夜景,突出了月出前的“清风”“水波”和月出后的“白露”“水光”,既烘托了游人自由愉悦的心绪,又为后文对“水”“月”的变与不变的议论做了铺垫。③作者的这一段描写蕴含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一下子把人带进了诗的国土,沉醉在山水风月之中,同作者一起去领略那深蕴的人生意义。这种境界和意蕴是过去的赋从来没有表现的。
2.这篇赋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表现了苏轼被贬黄州之初自己思想上的激烈斗争,作者是怎样显示自己两种思想的斗争的?请简要说明斗争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将自己的两种思想,借主客问答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是赋体文常用的表现手法。
客(悲观沮丧) 问题 苏子(乐观豁达)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人生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功业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欢乐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任务探究二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任务导引]
从苏轼的《赤壁赋》可看出他豁达淡然的人生态度。苏轼当时的心境极其复杂:消极隐退与积极进取,疾世愤懑与逍遥山水的双重情绪,在与世无争的思想背后,却流露出对世道不平的满腔愤怒、不甘妥协的积极进取精神,以及鄙弃富贵、傲然独立的旷达情怀。
[任务设计]
3.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主客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玩赏之乐;再以主客问答的方式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寻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
4.针对客所发出的人生悲叹,苏轼是如何说服客的?这表现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阐发观点。从变的角度来看,人生就像天地间万事万物一样在不停地变化着;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人生是可以永恒存在的;从“物各有主”的角度,提出“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即人要顺其自然。②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第1段)泰山之阳(山的南面),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山南面山谷中的水)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在)其(那,代指阳谷和阴谷)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请概括段意:介绍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第2段)余以(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这里是“冒”的意思)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界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石阶),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顺着)以入,道少半(不到一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像门槛一样的山崖)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助词,无实义)。道中迷雾冰滑,磴几(几乎)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背)雪,明烛(照)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停留)雾若带然。
请概括段意:写登泰山的经过。重点写登山的艰难和登上山顶后见到的雄浑开阔的景象,突出泰山的高峻。
(第3段)戊申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五鼓(五更),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天边)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同“彩”)。日上,正赤如丹(朱砂),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有的)得日或否,绛(大红)皓(白)驳(杂)色,而皆若偻(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的样子)。
请概括段意:描写观日出的情景。
(第4段)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模糊或缺失)。僻(偏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请概括段意:介绍泰山的名胜古迹。
(第5段)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同“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裂缝),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请概括段意:介绍泰山冬季的景色。
(第6段)桐城姚鼐记。
请概括段意:作者署名。
一、辨识通假
1.须臾成五采(“采”同“彩”,颜色)
2.少圜(“圜”同“圆”,圆形的,指山石)
二、一词多义
1.当
2.以
3.道
4.及
三、词类活用
1.汶水西流(名词作状语,向西)
2.济水东流(名词作状语,向东)
3.崖限当道者(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4.道少半(名词作动词,走,走路)
5.明烛天南(名词作动词,照)
6.山多石,少土(形容词作动词,多有;少有)
四、古今异义
1.至于泰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多平方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2.古义:摇动。今义:不稳固、不坚定。3.古义:方方正正的,指山石。今义:数学名词。
五、文言句式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生石罅。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余始循以入。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2.判断句,用副词“皆”表示判断,“皆”相当于“都是” 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3.定语后置句,“崖限当道者”中“限当道”为定语,放在“崖”的后面 现在所经过的从中岭到山顶的那些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4.省略句,“苍山”前面省略谓语“见”,后句省略主语“雪” 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5.省略句,“生”前面省略主语“树”,“生”后面省略介词“于” 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6.省略句,“循”后面省略宾语“之” 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山。
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诗人、散文家,安徽桐城人。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著有《惜抱轩全集》《古文辞类纂》《五七言今体诗钞》。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櫆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因为三人都是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故世称“桐城派”)。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
[情境活动]
根据上面内容,并动手查阅相关资料,简介“桐城派”的散文风格以及姚鼐在“桐城派”的地位及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桐城派”散文风格以雅洁著称,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姚鼐为“桐城三祖”之一,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形、色、光 ②略写
任务探究一 赏析文章的语言
[任务导引]
姚鼐作为“桐城派三祖”之一,在散文的创作上有着很高的成就。无论是在用词炼句上,还是在句式的选用上,都有着鲜明的特色。展卷而读,口齿留香,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任务设计]
1.第5段描述泰山的特点多用两三字短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短句写出了泰山的鲜明形象,突出泰山苍劲峻峭的面貌;同时又描绘了泰山严冬的景观:“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2.请分析“半山居雾若带然”的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神来之笔,它使这幅雪山晚晴图神采顿现,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特殊风韵,这一笔给整个画面以无限的生机和情趣。这一切令作者心旷神怡,而作者的兴奋和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
任务探究二 分析文章内容及表达技巧
[任务导引]
《登泰山记》是一篇中国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游记佳作。经作者精心剪裁,全文不足五百字,却容量很大。整体介绍了泰山,叙说了登山经过,描写了泰山夕照和日出佳景,综述了名胜古迹,再现了隆冬时节泰山的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赞颂之情。
[任务设计]
3.请结合文本理解,画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4.第3段集中描写了泰山日出的景象,请根据文本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与作者一起赏泰山日出。
时间 景色
出前 五鼓 ①
稍见 ②
出时 须臾 ③
日上 ④
出后 回视 ⑤
[答案] ①大风扬积雪击面;足下皆云漫 ②山:白若樗蒱;云:一线异色 ③五采 ④日:正赤如丹;海:动摇承之 ⑤色:绛皓驳色;山:而皆若偻
5.《赤壁赋》《登泰山记》都是古代写景抒情的名篇,在景与情关系的处理上各具特色。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赤壁赋》:直接抒情
《登泰山记》:间接抒情、融情入景、景中含情。
23/23文本对应练(二十六)
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D.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D [A项,“冯”同“凭”,乘。B项,“受”同“授”,传授。C项,“缪”同“缭”,盘绕、围绕。D项,没有通假字。]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劝请)客
纵(放任)一苇之所如
B.苏子愀(容色改变)然
正襟危(危险)坐
C.舞(使……起舞)幽壑之潜蛟
泣(使……哭泣)孤舟之嫠妇
D.则天地曾(竟,简直)不能以一瞬
相与(交错)枕藉乎舟中
B [B项,“正襟危坐”中的“危”,应该解释为“端正地”。]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C [C项,都是介词,在。A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B项,形容词词尾/语气词,表示疑问。D项,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
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B.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C.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D.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D [A项,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我国民间使牛与牛相斗的一种习俗。西班牙斗牛是一种人跟牛相斗的娱乐活动。B项,古义:指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C项,古义:指所思慕的人;今义:美貌的女子。D项,古义今义相同,都形容时间极短。]
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活用情况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D [①下:名词作动词,攻占;②西:名词作状语,向西;③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④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答案为D项。]
6.下列句子中,和其他句子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月出于东山之上 B.游于赤壁之下
C.而今安在哉 D.徘徊于斗牛之间
C [C项,宾语前置句;A、B、D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形容洞箫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通过音乐引起想象,运用比喻来描写听者的感受。
(3)在《赤壁赋》中,苏轼写了夜游赤壁的欢乐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月亮升起前江面波平浪静,清风拂面,让人感到无比惬意。
(4)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侧面写出箫声的魅力。
(5)苏轼在《赤壁赋》中写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能听到即为音乐,能看到即为美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可以认为它们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可以被人们共同享用。
(6)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容箫声美妙动听,如缕缕细丝般回旋不止,给人以美的感受。
(7)苏轼在《赤壁赋》开端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其中写月亮正升起时的美妙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2)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3)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4)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5)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6)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7)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后赤壁赋
苏 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B.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C.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D.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A [通过对比选项,用排除法解题最为快捷。“四顾寂寥”,意为“向四周望去,寂静空旷”,中间不能断开;“寂寥适有孤鹤横江”,无论从语法、语感上都讲不通,据此,排除B项。从句式来看,“赋”以四、六句为主,追求骈偶,据此,排除C、D两项。]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赤壁,是著名的古战场,东汉建安十三年,刘备与孙权联合,大破曹操于此,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遗址。
B.望,即“望日”,指阴历小月十五、大月十六。既望就是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朔望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七。
C.冯夷,即河伯,是古代汉族神话中的黄河水神,“冯夷”也作“冰夷”。在《抱朴子·释鬼篇》里说他过河时淹死了,就被天帝任命为河伯管理河川。
D.道士,通常指崇奉道教而又从事教务的人。或者是修佛道之士的略称,魏晋时指和尚。也作有德之士的解释。
B [B项,“朔望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七”错,朔望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以记叙、描写为主,写奇景以抒怀。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初秋之景。
C.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舍舟登山,游山后又返舟而游。
D.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一语双关,暗指道士为孤鹤所化。这是作者佛家思想的反映,作者有此幻想又觉其虚无,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D [D项,这里反映的是苏轼的道家思想。]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才过了多久呀,以前的江景山色竟也认不出来了。
(2)昨天晚上,一边叫一边从我头上飞过的,不就是你吗?
12.《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在内容、写景、境界方面有何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赤壁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赤壁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②《赤壁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赤壁赋》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③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赤壁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后赤壁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都给人以壮阔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参考译文】
这一年的十月十五日晚上,我从雪堂步行出发,准备回到临皋去。有两位客人陪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降,树叶已完全脱落,我们的身影映在地上,抬头一望,看到皎洁的月亮,看看这四周的景色很是愉快,于是一边走一边吟诗,互相唱和。
过了一会儿,我不禁叹惜,说:“有客没有酒,有酒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怎样度过这美好的夜晚呢?”一位客人说:“刚才黄昏时,我撒网捕到了一条鱼,嘴巴很大,鱼鳞小小的,样子好像松江的鲈鱼。只是从哪里能弄到酒呢?”我回家去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好酒,保存了好久了,就是为你的临时需要准备的。”
就这样,我们带了酒和鱼,再次到赤壁下面坐船游玩。长江水流得哗哗响,陡峭的江岸有百丈高;山峰高耸,月亮显得小了,水位低了,原来没在水里的石头也露出来了。才过了多久呀,以前的江景山色竟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提起衣襟走上岸去,踩着高峻的山岩,拨开茂密的野草,坐在像虎豹的山石上,爬上枝条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最高处我攀到鹘鸟的高巢,最低处我低头看到水神冯夷的深宫。那两位客人竟不能跟上来。我发出长长的清脆的声音,草木似乎都被这种声音震动了,高山也发出共鸣,深谷也响起回声,风也刮起来,江水也汹涌了。(在这种情境中,)我也默默地感到悲愁,不禁恐惧而屏息静默,觉得这里再也不能停留了。回到江边上了船,把船撑到江心,听任它漂到哪儿就在哪儿休息。这时快到半夜了,向周围望去,冷冷清清。恰巧有一只白鹤,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飞来。展开的双翅像车轮,好像穿着白衣黑裙,发出长长的尖利的叫声,擦过我的小船向西飞去。
一会儿,客人走了,我也睡了。我梦见一个道士,穿着羽毛做的衣服轻快地走来,走到临皋亭,向我拱手行礼,说:“这次赤壁游玩很痛快吧?”我问他的姓名,他低着头不回答。“哎呀!我知道了。昨天晚上,一边叫一边从我头上飞过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对我笑了,我也惊醒了。打开房门一看,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
6/6文本对应练(二十六)
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D.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劝请)客
纵(放任)一苇之所如
B.苏子愀(容色改变)然
正襟危(危险)坐
C.舞(使……起舞)幽壑之潜蛟
泣(使……哭泣)孤舟之嫠妇
D.则天地曾(竟,简直)不能以一瞬
相与(交错)枕藉乎舟中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B.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C.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D.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活用情况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6.下列句子中,和其他句子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月出于东山之上 B.游于赤壁之下
C.而今安在哉 D.徘徊于斗牛之间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形容洞箫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通过音乐引起想象,运用比喻来描写听者的感受。
(3)在《赤壁赋》中,苏轼写了夜游赤壁的欢乐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月亮升起前江面波平浪静,清风拂面,让人感到无比惬意。
(4)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侧面写出箫声的魅力。
(5)苏轼在《赤壁赋》中写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能听到即为音乐,能看到即为美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可以认为它们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可以被人们共同享用。
(6)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容箫声美妙动听,如缕缕细丝般回旋不止,给人以美的感受。
(7)苏轼在《赤壁赋》开端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其中写月亮正升起时的美妙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后赤壁赋
苏 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B.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C.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D.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赤壁,是著名的古战场,东汉建安十三年,刘备与孙权联合,大破曹操于此,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遗址。
B.望,即“望日”,指阴历小月十五、大月十六。既望就是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朔望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七。
C.冯夷,即河伯,是古代汉族神话中的黄河水神,“冯夷”也作“冰夷”。在《抱朴子·释鬼篇》里说他过河时淹死了,就被天帝任命为河伯管理河川。
D.道士,通常指崇奉道教而又从事教务的人。或者是修佛道之士的略称,魏晋时指和尚。也作有德之士的解释。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以记叙、描写为主,写奇景以抒怀。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初秋之景。
C.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舍舟登山,游山后又返舟而游。
D.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一语双关,暗指道士为孤鹤所化。这是作者佛家思想的反映,作者有此幻想又觉其虚无,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昨天晚上,一边叫一边从我头上飞过的,不就是你吗?
12.《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在内容、写景、境界方面有何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6文本对应练(二十七)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崖限当道者(界限)
B.极天云一线异色(天边)
C.越长城之限(界限)
D.僻不当道者(偏僻)
A [限:门槛。]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自”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B.两个“自”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C.两个“自”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D.两个“自”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C [自:介词,从。“以入”的“以”是连词,“以西峰”的“以”是介词。]
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上”字相同,两个“西”字也相同。
B.两个“上”字不同,两个“西”字相同。
C.两个“上”字相同,两个“西”字不同。
D.两个“上”字不同,两个“西”字也不同。
D [“日上”的“上”是“上升”;“及既上”的“上”是“登上”。“西流”的“西”是“向西”;“西峰”的“西”是“西边”。]
4.下列各句从句式上看,与其他三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C.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D.或曰,此东海也
B [A、C、D三项为判断句。]
5.下列句子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B.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C.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D.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A [A项为拟人,其余为比喻。]
6.下列关于古代日期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戊申晦,五鼓 晦:农历每月初一
B.在丁卯三月之望 望:农历每月十五
C.淳熙丙申至日 至日:夏至日
D.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重阳:农历八月十五
B [A项应为: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C项应为:冬至;D项应为:农历九月九日。]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泰山记》中能表明作者与友人登泰山是在冬季这一特征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等。
(2)《登泰山记》中写等待日出时,从日出前的风、雪、云写起,与上文“________________”相照应,章法严谨。
(3)《登泰山记》中,作者登上山巅,俯瞰泰安城,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登泰山记》中写作者待日出时自日观亭向东望去,“________________”,山谷中云雾弥漫,即所谓“云海”。
(5)《登泰山记》中作者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骰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从对面落笔写出日观亭位于最高处,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衬托出日观峰的高大雄伟。
(6)《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展示了日出前风扬积雪、云雾布满的环境。
[答案] (1)自京师乘风雪 苍山负雪 大风扬积雪击面 (2)苍山负雪 (3)望晚日照城郭 汶水、徂徕如画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4)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5)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 山也 (6)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8.某中学举行高三毕业典礼,特邀请家长、各界朋友参加。下面是该校邀请函的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改正。
亲爱的家长、各界朋友:
你好!春秋鼎盛,寒窗三载,在这凤凰花开的六月,青春的骊歌响起。毕业在即,我校高三毕业生即将迎来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为了欢送他们,我校为他们准备了最神圣的欢送仪式,为此我们衷心地邀请您能莅临现场,参加毕业典礼。感谢您在学子们的漫漫人生长路上的鼎力支持,相信您的到来将会是典礼上最温暖的风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要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并且注意表达意思是否完整、明确。“你”不符合谦敬要求,改为“您”;“春秋鼎盛”比喻正当壮年,不能用于学生,改为“春华秋实”;“衷心”用于下对上或平辈之间,改为“诚恳”;“莅临”用于长辈、上级到来,改为“亲临”;“鼎力支持”敬辞,多用于感谢别人对自己的帮助,改为“支持”。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 ①“你”改为“您”;②“春秋鼎盛”改为“春华秋实”;③“衷心”改为“诚恳”;④“莅临”改为“亲临”;⑤“鼎力支持”改为“支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游太和山日记
从南天门宫左趋雷公洞。洞在悬崖间。余欲返紫霄,由太子岩历不二庵,抵五龙。舆者轿夫谓迂曲不便,不若由南岩下竹笆桥,可览滴水岩、仙侣岩诸胜。乃从北天门下,一径阴森,滴水、仙侣二岩,俱在路左,飞崖上突,泉滴沥于中,中可容室,皆祠真武。至竹笆桥,始有流泉声,然不随涧行。乃依山越岭,一路多突石危岩,间错于乱蒨丛翠中,时时放榔梅花,映耀远近。
过白云、仙龟诸岩,共二十余里,循级直下涧底,则青羊桥也。涧即竹笆桥下流,两崖蓊葱蔽日,清流延回,桥跨其上,不知流之所云。仰视碧落,宛若瓮口。度桥,直上攒天岭。五里,抵五龙宫,规制与紫霄南岩相伯仲。殿后登山里许,转入坞中,得自然庵。已还至殿右,折下坞中,二里,得凌虚岩。岩倚重峦,临绝壑,面对桃源洞诸山,嘉木尤深密,紫翠之色互映如图画,为希夷①习静处。前有传经台,孤瞰壑中,可与飞升作匹。还过殿左,登榔梅台,即下山至草店。
华山四面皆石壁,故峰麓无乔枝异干;直至峰顶,则松柏多合三人围者;松悉五鬣,实大如莲,间有未堕者,采食之,鲜香殊绝。太和则四山环抱,百里内密树森罗,蔽日参天;至近山数十里内,则异杉老柏合三人抱者,连络山坞,盖国禁也。嵩、少之间,平麓上至绝顶,樵伐无遗,独三将军树巍然杰出耳。山谷川原,候同气异。余出嵩、少,始见麦畦青;至陕州,杏始花,柳色依依向人;入潼关,则驿路既平,垂杨夹道,梨李参差矣;及转入泓峪,而层冰积雪,犹满涧谷,真春风所不度也。过坞底岔复见杏花出龙驹寨桃雨柳烟所在都有忽忆日已清明不胜景物悴忧伤情。遂自草店,越二十四日,浴佛后一日抵家。以太和榔梅为老母寿。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 ①希夷:唐末隐士陈抟,号希夷先生。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过坞底岔/复见杏花出龙驹寨/桃雨柳烟所在/都有忽忆日已清明/不胜景物/悴忧伤情
B.过坞底岔/复见杏花/出龙驹寨/桃雨柳烟/所在都有/忽忆日已清明/不胜景物/悴忧伤情
C.过坞底岔复见杏花/出龙驹寨桃雨柳烟/所在都有/忽忆日已清/明不胜景物/悴忧伤情
D.过坞底岔/复见杏花/出龙驹寨桃雨柳烟/所在都有忽忆/日已清明/不胜景物/悴忧伤情
B [这段话以游踪为线索描写景物,“过坞底岔”“出龙驹寨”两个动作之前要断开;“不胜……悴忧伤情”前要断开。故选B。]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庵,圆形草屋,小庙。庵本义是不对外开放的房屋。特指女性修行者居住的寺庙。
B.祠,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这点与庙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
C.殿,古代泛指高大的房屋,后专指供奉神佛的地方。
D.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亦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
C [后专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事的大厅。]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霞客打算由太子岩经过不二庵,到达五龙宫,然后返回紫霄岩,但这一路线迂回绕路不方便,被轿夫们否定了。
B.徐霞客经过白云岩、仙龟岩之后,沿着石阶一直走到涧底,见到了青羊桥。山涧两岸山崖上草木繁盛,树荫蔽日,长长的清流弯弯曲曲,一座桥横跨其上。
C.太和山四周群山环抱,百里以内茂盛的林木丛密分布,大树遮天蔽日,高耸入云。这与华山不同,华山四周都是石壁,山脚没有什么高大奇特的树木。
D.太和山上奇景迭出,有诸多奇异的岩石,还有竹笆桥、榔梅花、青羊桥、攒天岭、五龙宫、自然庵、凌虚岩、传经台、榔梅台、五针松等景物。
D [五针松属于华山景物。]
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依山越岭,一路多突石危岩,间错于乱蒨丛翠中,时时放榔梅花,映耀远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近山数十里内,则异杉老柏合三人抱者,连络山坞,盖国禁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于是靠着山走,翻越山岭,一路上多是突起的石头、高高的岩石,杂乱地分布在繁茂的草木丛中,不时有开放的榔梅花,绚丽的色彩映照远近。
(2)靠近太和山的数十里范围内,三人围抱粗的奇异杉树和老柏树,连绵不断地长满山坞,这大概是朝廷禁止砍伐的缘故。
13.文章结尾为什么写杏花美景、桃雨柳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结尾处对杏花美景、桃雨柳烟的再现,显示出一种对名山仙道赞美向往的美好情感。
【参考译文】
从南天门宫往左直奔雷公洞。洞在悬崖中间。我想返回紫霄岩,由太子岩经过不二庵,到达五龙宫。抬轿的人说迂回绕路不方便,不如从南岩向下走到竹笆桥,可以观赏滴水岩、仙侣岩等胜景。于是从北天门往下走,经过一条阴森的小路,滴水岩、仙侣岩都在小路左侧,悬崖向上飞突,泉水滴沥崖中,悬崖中能容下静室,供奉的都是真武帝。下到竹笆桥,开始听到泉水流淌的声音,但山路没有随着山涧一路蜿蜒。于是靠着山走,翻越山岭,一路上多是突起的石头、高高的岩石,杂乱地分布在繁茂的草木丛中,不时有开放的榔梅花,绚丽的色彩映照远近。
经过白云岩、仙龟岩等处,一共走了二十多里,顺着石阶一直往下到涧底,就是青羊桥。涧水就是竹笆桥水的下游,两岸山崖上草木繁茂,树荫蔽日,长长的清流弯弯曲曲,一座桥横跨在上面,不知道涧水流到什么地方。抬头仰望天空,形状如同瓮口一般。过了桥,径直登上攒天岭。走了五里,抵达五龙宫,宫殿的规模和格式与紫霄宫、南岩相仿。从宫殿背后登山,走了大约一里路,转进山坞,到自然庵。不久返回五龙宫殿右面,转下坞中,走两里,到凌虚岩。凌虚岩背靠重重山峦,面临极深的沟壑,正对桃源洞众山峰,满山嘉树特别茂密,紫色翠色互相辉映,犹如图画,是希夷先生修炼的地方。前面有传经台,孤零零地俯视深壑,可以和飞升台相媲美。返回时经过五龙宫殿左面,攀登榔梅台,于是下山到达草店。
华山四周都是石壁,所以山脚没有高大奇特的树木;一直上到峰顶,松柏大多有三人围抱那么粗;松树全是五针松,松子如莲子一般大小,间或遇到没掉落的松果,摘下来吃,鲜味、香味都特别好。太和山则是四周群山环抱,百里以内茂盛的林木丛密分布,大树遮天蔽日,高耸入云;靠近太和山的数十里范围内,三人围抱粗的奇异杉树和老柏树,连绵不断地长满山坞,这大概是朝廷禁止砍伐的缘故。嵩山、少室山之间,从平缓的山脚到达绝顶,树木被砍伐得所剩无几,只有三棵将军树巍然耸立着。山峰、峡谷、河川、平原各种地势,季节相同而天气物象不一样。我从嵩山、少室山出来时,才看到田里麦苗青青;到了陕州,杏树刚刚开花,嫩绿的柳枝随风摇摆,十分动人;进入潼关,大路平坦,高大的杨树立在道路两旁,梨树、李树高低不齐;等到转到泓峪,却是层层的冰冻积雪遍布山谷沟涧,真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啊。经过坞底岔时,又看到杏花开放;从龙驹寨出去,桃红柳绿,所到之处一片春色。忽然想起已到清明时节,不由触景生情。于是从草店起程,经过二十四天,在浴佛节第二天到家。用太和山的榔梅为老母亲祝寿。
7/7文本对应练(二十七)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崖限当道者(界限)
B.极天云一线异色(天边)
C.越长城之限(界限)
D.僻不当道者(偏僻)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自”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B.两个“自”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C.两个“自”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D.两个“自”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上”字相同,两个“西”字也相同。
B.两个“上”字不同,两个“西”字相同。
C.两个“上”字相同,两个“西”字不同。
D.两个“上”字不同,两个“西”字也不同。
4.下列各句从句式上看,与其他三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C.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D.或曰,此东海也
5.下列句子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B.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C.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D.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6.下列关于古代日期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戊申晦,五鼓 晦:农历每月初一
B.在丁卯三月之望 望:农历每月十五
C.淳熙丙申至日 至日:夏至日
D.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重阳:农历八月十五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泰山记》中能表明作者与友人登泰山是在冬季这一特征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等。
(2)《登泰山记》中写等待日出时,从日出前的风、雪、云写起,与上文“________________”相照应,章法严谨。
(3)《登泰山记》中,作者登上山巅,俯瞰泰安城,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登泰山记》中写作者待日出时自日观亭向东望去,“________________”,山谷中云雾弥漫,即所谓“云海”。
(5)《登泰山记》中作者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骰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从对面落笔写出日观亭位于最高处,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衬托出日观峰的高大雄伟。
(6)《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展示了日出前风扬积雪、云雾布满的环境。
8.某中学举行高三毕业典礼,特邀请家长、各界朋友参加。下面是该校邀请函的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改正。
亲爱的家长、各界朋友:
你好!春秋鼎盛,寒窗三载,在这凤凰花开的六月,青春的骊歌响起。毕业在即,我校高三毕业生即将迎来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为了欢送他们,我校为他们准备了最神圣的欢送仪式,为此我们衷心地邀请您能莅临现场,参加毕业典礼。感谢您在学子们的漫漫人生长路上的鼎力支持,相信您的到来将会是典礼上最温暖的风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游太和山日记
从南天门宫左趋雷公洞。洞在悬崖间。余欲返紫霄,由太子岩历不二庵,抵五龙。舆者轿夫谓迂曲不便,不若由南岩下竹笆桥,可览滴水岩、仙侣岩诸胜。乃从北天门下,一径阴森,滴水、仙侣二岩,俱在路左,飞崖上突,泉滴沥于中,中可容室,皆祠真武。至竹笆桥,始有流泉声,然不随涧行。乃依山越岭,一路多突石危岩,间错于乱蒨丛翠中,时时放榔梅花,映耀远近。
过白云、仙龟诸岩,共二十余里,循级直下涧底,则青羊桥也。涧即竹笆桥下流,两崖蓊葱蔽日,清流延回,桥跨其上,不知流之所云。仰视碧落,宛若瓮口。度桥,直上攒天岭。五里,抵五龙宫,规制与紫霄南岩相伯仲。殿后登山里许,转入坞中,得自然庵。已还至殿右,折下坞中,二里,得凌虚岩。岩倚重峦,临绝壑,面对桃源洞诸山,嘉木尤深密,紫翠之色互映如图画,为希夷①习静处。前有传经台,孤瞰壑中,可与飞升作匹。还过殿左,登榔梅台,即下山至草店。
华山四面皆石壁,故峰麓无乔枝异干;直至峰顶,则松柏多合三人围者;松悉五鬣,实大如莲,间有未堕者,采食之,鲜香殊绝。太和则四山环抱,百里内密树森罗,蔽日参天;至近山数十里内,则异杉老柏合三人抱者,连络山坞,盖国禁也。嵩、少之间,平麓上至绝顶,樵伐无遗,独三将军树巍然杰出耳。山谷川原,候同气异。余出嵩、少,始见麦畦青;至陕州,杏始花,柳色依依向人;入潼关,则驿路既平,垂杨夹道,梨李参差矣;及转入泓峪,而层冰积雪,犹满涧谷,真春风所不度也。过坞底岔复见杏花出龙驹寨桃雨柳烟所在都有忽忆日已清明不胜景物悴忧伤情。遂自草店,越二十四日,浴佛后一日抵家。以太和榔梅为老母寿。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 ①希夷:唐末隐士陈抟,号希夷先生。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过坞底岔/复见杏花出龙驹寨/桃雨柳烟所在/都有忽忆日已清明/不胜景物/悴忧伤情
B.过坞底岔/复见杏花/出龙驹寨/桃雨柳烟/所在都有/忽忆日已清明/不胜景物/悴忧伤情
C.过坞底岔复见杏花/出龙驹寨桃雨柳烟/所在都有/忽忆日已清/明不胜景物/悴忧伤情
D.过坞底岔/复见杏花/出龙驹寨桃雨柳烟/所在都有忽忆/日已清明/不胜景物/悴忧伤情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庵,圆形草屋,小庙。庵本义是不对外开放的房屋。特指女性修行者居住的寺庙。
B.祠,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这点与庙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
C.殿,古代泛指高大的房屋,后专指供奉神佛的地方。
D.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亦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霞客打算由太子岩经过不二庵,到达五龙宫,然后返回紫霄岩,但这一路线迂回绕路不方便,被轿夫们否定了。
B.徐霞客经过白云岩、仙龟岩之后,沿着石阶一直走到涧底,见到了青羊桥。山涧两岸山崖上草木繁盛,树荫蔽日,长长的清流弯弯曲曲,一座桥横跨其上。
C.太和山四周群山环抱,百里以内茂盛的林木丛密分布,大树遮天蔽日,高耸入云。这与华山不同,华山四周都是石壁,山脚没有什么高大奇特的树木。
D.太和山上奇景迭出,有诸多奇异的岩石,还有竹笆桥、榔梅花、青羊桥、攒天岭、五龙宫、自然庵、凌虚岩、传经台、榔梅台、五针松等景物。
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依山越岭,一路多突石危岩,间错于乱蒨丛翠中,时时放榔梅花,映耀远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近山数十里内,则异杉老柏合三人抱者,连络山坞,盖国禁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章结尾为什么写杏花美景、桃雨柳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