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云南,安徽,黑龙江,山西,吉林五省通用)(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云南,安徽,黑龙江,山西,吉林五省通用)(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0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10 16:02: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历史-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云南,安徽,黑龙江,山西,吉林五省通用)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礼记》规定周朝“王太子、王子、群后之太子、卿大夫元士之适子”都可以进入“国学”学习,而在出土的商代甲骨卜辞中就已经出现“大学”“右学”之称。这表明西周教育的特点是( )
A.等级森严 B.承袭商制 C.去宗教化 D.体系完备
2.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饮酒二十首》是东晋陶渊明创作的一组五言诗。其中一首写到:“有客常同止,取舍邀异境。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规规一何恳,兀做差若颖。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这些诗句从侧面集中反映了魏晋时期( )
A.门阀士族的发展 B.崇尚清谈和玄学
C.现实社会的黑暗 D.社会生活的奢靡
3.有学者认为,宋代的山水画展现的题材、主题、思想感情与六朝以至唐代的人物画有较大不同。如下图: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描绘了几位衣着艳丽的贵族妇人赏花游园,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中描绘了运载货物的商旅行进在山径中。这反映了宋代( )
A.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 B.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C.世俗文化的发展趋势 D.开放包容的时代气息
4.据史料记载,清初的广州“凡矶围堤岸,皆种荔枝、龙眼,或有弃稻田以种者。田每亩,荔枝可二十本,龙眼倍之”……与其他珍奇特产,大量输往外地。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小农经济已经瓦解 B.农业技术取得突破
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商品经济日益发展
5.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提出道德是有阶级性的,认为“离开众庶,则无英雄”。他又说:“真正的解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三面,把我们解放出来,而是要靠自己的力量,抗拒冲决,把它打破,从那黑暗的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李大钊的这一思想( )
A.强调伦理道德和社会革命同等重要 B.表明新文化运动性质发生变化
C.认同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D.符合当时社会形势发展的要求
6.1958年2月,全国外贸局长会议提出“大力加强对日贸易,积极开展对亚非国家的易货平衡贸易,打开加拿大市场并开展对拉丁美洲的贸易,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应区别对待;开好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材料说明我国( )
A.积极探索自身建设道路 B.努力开展全方位对外交往
C.持续推进区域经济合作 D.不断缓和与欧美国家关系
7.罗马帝国征服埃及后,把它变成了“帝国粮仓”,大量埃及粮食的涌入导致罗马城的粮价急速下跌,罗马本土的贵族们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在自己的庄园里大量种植经济作物。这说明罗马帝国( )
A.经济结构出现显著调整 B.贵族庄园经济逐渐瓦解
C.对殖民地的依赖性加大 D.内部区域经济联系加强
8.在英国国王加冕典礼上,新国王加冕宣誓是重要环节。英国埃塞尔雷德二世(979——1016年在位)的宣誓内容包括:“确保基督教会的安全”,“维护国内和平与安全,仁慈施政”“在司法审判中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等。这说明,当时英国( )
A.王权有较大程度的加强 B.加冕仪式赋予王权合法性
C.基督教与王权相互依赖 D.封建王权受到一定的制约
9.在中世纪的欧洲,蔗糖是一种身份的象征。16世纪以来,蔗糖逐渐走进了普通百姓之家,这主要得益于蔗糖生产规模的扩大。下图为16世纪制糖厂中黑人奴隶劳作的场景,此类制糖厂主要位于( )
A.欧洲的亚平宁半岛 B.中美洲西印度群岛
C.中部非洲刚果盆地 D.北美洲的纽芬兰岛
10.玻利瓦尔说道:“我们试过了太阳底下的一切办法,没有一个管用。墨西哥完了,危地马拉毁了,智利出了新麻烦。玻利维亚两年换了三个总统,其中两个死于谋杀。”拉美地区的这些状况表明( )
A.西方列强殖民统治残暴 B.武装斗争成为必然选择
C.新兴国家之间矛盾尖锐 D.民族民主革命任务艰巨
11.1963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拒绝了美国的“多边核力量”计划和美苏倡导的《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稍后,苏联漫画家创作《法国正为季节性的供暖做准备》(如下图),戴高乐抱着大量导弹向共和国的房子走去,烟囱里冒出如同核爆炸般的蘑菇云。这反映了( )
A.资本主义阵营走向瓦解 B.苏联与西方关系的缓和
C.战后国际秩序受到冲击 D.法国奉行民族利己主义
12.2022年6月8日,联合国秘书长全球危机应对小组(GCRG)发布第二份关于粮食、能源和金融系统的最新报告,称在新冠疫情和气候危机及俄乌冲突下,全球食品、能源和化肥市场遭受的价格冲击正不断升级。报告称,估计94个国家的16亿人至少面临其中一项危机局面。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能源危机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障碍
B.全球化加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C.逆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流
D.全球化使传统社会问题呈现全球共性
二、材料分析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隋唐)科举特重进士科,此科既不考试经术,志在进士的人们自然不肯诵习。其次则为明经科,此科虽试经术,而出题范围又只限于《五经正义》。……且考试时又有“墨义”及“帖经”等方式,一般学子平日多半研究括帖,忽视实学,于是“死记经文,默诵注疏”成为当时特有的教育。限制这样的死,束缚这样的严,聪明才智之士自然群趋于文艺与佛学两途……则儒术怎样有成绩。
——陈青之《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 范仲淹对进士科的考试办法,规定为考三场,先策、次论、再次诗赋。把考试策问放在首位,以便考察考生们的真才实学。庆历的改革对端正当时的士风、学风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北宋末年有人赞道:“教养人才,士风丕变,故至今论学校者,称庆历之风。”而且庆历改革,废除帖经、墨义,改试“大义”,对新儒学-义理之学的兴起起到了激活作用,“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著名的“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等就是在庆历年间或稍后进行新儒学探索的。
——郭齐家《中国古代考试制度》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唐开创科举制的社会背景。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科举考试科目的侧重及考试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范仲淹进行科举制度改革的目的,并说明“新儒学”探索的价值追求。
三、论述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统称“一带一路”),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许多国家纷纷表示愿意支持和参加“一带一路”建设。但也受到了许多争议,有人把“一带一路”被看作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认为中国和美国一样想要争霸世界。这实际上是对“一带一路”的误读,不论是从出发点还是秉承的理念、实施方式看,“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都有着本质的区别。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两个合适角度论述“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的不同之处。(要求角度合适,论述符合事实。)
四、材料分析题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是英国农业发展的“黄金时代”,种植业、畜牧业等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园艺业等新兴农业都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这一时期,英国农业人口数量相对稳定,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农产品产量日益增加,品种也呈现繁多的趋势。圈地运动进入了议会圈地的阶段,打破了农业在公共领域发展的障碍当时农业体制的变化、农业技术的革新以及与农业相关行业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英国农业的繁荣。
——摘编自张梦醒《论19世纪中期英国农业的繁荣》
材料二 下图是新中国工业化初期阶段农业发展情况。
——摘编自《新中国农业60年统计资料》
材料三 “三农”问题是关乎国家发展命运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要保持强农惠农富农的力度,保持认识高度、重视程度的良好势头,始终将“三农”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并贯彻落实。
——摘编自李奕颖《习近平新时代“三农”观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农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化初期中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我国新时代农业发展谈谈你的认识。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西周的教育。根据材料“礼记》规定周朝‘王太子、王子、群后之太子、卿大夫元士之适子’都可以进入‘国学’学习,而在出土的商代甲骨卜辞中就已经出现‘大学’‘右学’之称。”可知,商代甲骨卜辞中已出现“大学”“右学”之类的称呼,而周朝的“国学”与此类似,具有继承性,B项正确;材料中提及的“王太子、王子、群后之太子、卿大夫元士之适子”在入学方面没有体现出明显差异,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周朝“国学”的教育内容,无法得出是否去宗教化,排除C项;材料也未体现教育制度、内容的成体系化程度,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魏晋时期。据材料“《饮酒二十首》是东晋陶渊明创作的一组五言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通过寄情山水来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C项正确;仅从诗句当中,无法得出士族的发展状况,排除A项;魏晋时期崇尚清谈和玄学,也是在反映社会的黑暗,排除B项;仅从诗中,可以看出一士一夫洒脱不羁,无法得出社会生活的奢靡,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助推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其中《簪花仕女图》到《溪山行旅图》的人物形象变化说明了世俗文化的发展趋势,C项正确;中国古代封建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以人为本强调以人为中心,材料未涉及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排除B项;材料描绘的市民生活,非开放包容的时代气息,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皆种荔枝、龙眼,或有弃稻田以种者。田每亩,荔枝可二十本,龙眼倍之”“大量输往外地”可知,清朝初期广州地区经济作物种植比较广泛,而且大量输往外地,说明商品经济日益发展,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才逐渐解体,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农业种植的种类,并未提到农业技术,排除B项;清代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松动,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李大钊提出“道德是有阶级性”的主张,认为”离开众庶,无英雄”,说明其认识到劳工阶级是社会革命和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和道德体系的创造者。李大钊将民族解放和个性解放结合起来,指出个性解放的出路在于改天换地的社会革命,李大钊的这一思想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社会的进步,在当时是符合中国社会形势发展要求的,D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对伦理道德和社会革命的比较,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性质没有发生转变,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李大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1958年2月,全国外贸局长会议提出‘大力加强对日贸易,积极开展对亚非国家的易货平衡贸易,打开加拿大市场并开展对拉丁美洲的贸易,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应区别对待;开好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及所学可知,反映出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重视对外贸易的信息,这说明我国在努力探索自身的建设道路,A项正确;“努力开展全方位对外交往”属于改革开放后对外交往的特征,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国持续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的信息,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新中国不断缓和与欧美国家的关系,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罗马帝国征服埃及后,将其变为“帝国粮仓”,大量埃及粮食的涌入导致罗马城的粮价急速下跌和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反映了罗马帝国内部区域经济联系加强,D项正确;贵族们在自己的庄园里大量种植经济作物,体现了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而不是经济结构出现显著调整,排除A项;此时贵族庄园经济依然发展,没有瓦解的现象,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大量埃及粮食的涌入导致罗马城的粮价急速下跌和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不能看出罗马帝国对殖民地的依赖性加大,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新国王加冕宣誓是重要环节”“确保基督教会的安全”和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国王加冕需要教皇的祝福,并对教皇宣誓效忠,反映了封建王权受到一定的制约,D项正确;材料说明当时英国封建王权受到一定的制约,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加冕仪式赋予王权合法性恰好说明封建王权受到教权的制约,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中世纪的封建王权受到教权的制约,但基督教不依赖王权,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根据材料“下图为16世纪制糖厂中黑人奴隶劳作的场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用黑人奴隶为劳动力的在美洲,集中出现于早期殖民扩张时期的中美洲地区,B项正确;图片中制糖厂中劳作的是黑人奴隶,此场景不会出现在欧洲,排除A项;非洲是当时黑人奴隶的主要来源,主要运往美洲种植园,排除C项;根据甘蔗的生长习性,制糖产业多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纽芬兰岛气候寒冷,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依据材料“我们试过了太阳底下的一切办法,没有一个管用。墨西哥完了,危地马拉毁了,智利出了新麻烦。玻利维亚两年换了三个总统,其中两个死于谋杀。”,可以看出墨西哥,智利等拉美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均告失败,突出反映拉美面临着艰巨的民族民主任务,D项正确;西方的殖民统治,仅仅说明了外部侵略,但没有提及国内问题,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任务的艰巨,并未提及斗争的方式,排除B项;民族民主革命任务的艰巨,无法得出新兴国家之间的矛盾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二战结束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法国戴高乐拒绝美国和苏联的计划、条约,反映法国外交独立自主的意识,是对两极格局的冲击,C项正确;资本主义阵营逐渐分化,而非瓦解,排除A项;20世纪六十年代,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关系紧张,而且材料中并未提到苏联和西方的关系,排除B项;法国的做法是为了摆脱美苏的影响,维护本国利益,这不属于民族利己主义,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根据材料“在新冠疫情和气候危机及俄乌冲突下,全球食品,能源和化肥市场遭受的价格冲击正不断升级。报告称,估计94个国家的16亿人至少面临其中一项危机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新冠疫情气候危机及俄乌冲突下西方对俄实施的全面制裁,这些因素使得二战以来通过协调与合作促进经贸自由发展的机制遭遇挑战,食品、能源和市场价格冲击这些传统社会问题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一国家或者地区,而演变成了全球的共性问题,D项正确;A项“能源危机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障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全球化加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流,排除C项。故选D项。
13.(1)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为适应这一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隋唐统治者开创了以科举制选拔官员的新制度。
(2)一方面,进士科考对时事和政治的看法(“时务策”)等,有利于选拔治国安民之人才。另一方面,明经科及帖经等方式,引导了忽视实学的教风和学风:致使儒学衰落。同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等的发展。
(3)目的:范仲淹等知识分子希望通过科举制改革,培养和选拔具备品德修养和治理国家能力的真才实学的人,以挽救宋朝的政治危机。
价值追求: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详解】(1)科举制的产生与社会阶层的变化有关。结合所学,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隋唐统治者为了扩大统治基础,巩固统治,开创了以科举制选拔官员的新制度。
(2)侧重:由材料“科举特重进士科,此科既不考试经术”,可分析得出进士科考对时事和政治的看法,有利于选拔治国安民之人才;影响:由材料“明经科,此科虽试经术,而出题范围又只限于《五经正义》……忽视实学”,可分析得出明经科及帖经等方式,引导了忽视实学的教风和学风;结合所学,唐代科举制“以诗取士”,促进了文学艺术等的发展。
(3)目的:由材料“把考试策问放在首位,以便考察考生们的真才实学”,结合北宋中期面临严重社会危机,可分析得出,培养和选拔具备品德修养和治理国家能力的真才实学的人,以挽救宋朝的政治危机。价值追求:由材料“对新儒学---义理之学的兴起起到了激活作用”“诸儒发明经旨”,可分析得出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14.示例一:角度一:设计构想不同
美国在战后提出马歇尔计划,帮助战后欧洲各国恢复经济,想通过马歇尔计划笼络欧洲各国抗衡苏联,为称箱目的做好铺垫。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是希望通过它实现我国与周边各国互利共赢,走和平发展之路。
角度二:本质目标不同
美国选择在二战后出台马歇尔计划,拉拢西欧各国,通过有附加条件的帮助进而加以控制,为以后的称霸目标打好基础。我国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做出过杰出贡献。现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是在新形势下对丝绸之路的新发展与新推动,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的有力一步。
示例二:角度一:时代背景不同
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战争是时代的主题,当时欧洲各国经济遭到重创,美国希望借此机会拉拢西欧各国,以此对抗苏联。我国的“一带一路”是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提出,其目的是为了将自身的优势与周边国家进行分享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层次。
角度二:辐射国家成分不同
马歇尔计划的构成国是美国及西欧各国,均为资本主义国家,且都属于第一世界或第二世界。“一带一路”的包含范围则比较广阔,沿途不仅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有资本主义国家,也有社会主义国家,有助于推动各类国家优势互补,实现沿途国家的新发展。
【详解】根据题目要求,首先需要看清需要论述的观点“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的不同之处,其次要选好角度找准两个不同点:最后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即可。如角度一:设计构想不同美国在战后提出马歇尔计划,帮助战后欧洲各国恢复经济,想通过马歇尔计划笼络欧洲各国抗衡苏联,为称箱目的做好铺垫。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是希望通过它实现我国与周边各国互利共赢,走和平发展之路。角度二:本质目标不同美国选择在二战后出台马歇尔计划,拉拢西欧各国,通过有附加条件的帮助进而加以控制,为以后的称霸目标打好基础。我国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做出过杰出贡献。现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是在新形势下对丝绸之路的新发展与新推动,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的有力一步。示例二:角度一:时代背景不同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战争是时代的主题,当时欧洲各国经济遭到重创,美国希望借此机会拉拢西欧各国,以此对抗苏联。我国的“一带一路”是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提出,其目的是为了将自身的优势与周边国家进行分享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层次。角度二:辐射国家成分不同马歇尔计划的构成国是美国及西欧各国,均为资本主义国家,且都属于第一世界或第二世界。“一带一路”的包含范围则比较广阔,沿途不仅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有资本主义国家,也有社会主义国家,有助于推动各类国家优势互补,实现沿途国家的新发展。
15.(1)原因:农业技术的革新、农业体制的变化;工业革命的推动;政府鼓励并从法律和政策上给于支持;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大规模议会圈地运动的推动。影响: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料;为英国工业化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和资本;促进农业科学的发展,推动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2)特点:农业总产值增速相对较快,符合我国以农业带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国情;农业财政支出占比偏低,未超过20%。原因:受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影响;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受国家农业哺育工业政策影响。
(3)认识: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重视城乡统筹发展;重视农业技术的革新;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当时农业体制的变化、农业技术的革新以及与农业相关行业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英国农业的繁荣。”可推出农业技术的革新、农业体制的变化;根据材料一中的时间信息“ 19世纪中期”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的推动或者工业化的推动;根据材料一“圈地运动进入了议会圈地的阶段”可推出大规模议会圈地运动的推动。并结合所学可从政府的政策、交通领域的进步等角度进行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政府鼓励并从法律和政策上给于支持;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影响:根据材料一“这一时期,英国农业人口数量相对稳定,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农产品产量日益增加,品种也呈现繁多的趋势。”并结合所学可从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促进工业发展、推动工业化等角度进行分析。
(2)特点:根据材料中的数据信息,可知农业总产值增速相对较快,符合我国以农业带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国情;但农业财政支出占比偏低,未超过20%或表述为农业投资维持在相对低的水平上。原因:可从土改、三大改造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受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影响;结合所学可知,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受国家农业哺育工业政策的影响。
(3)认识:根据材料三“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要保持强农惠农富农的力度,保持认识高度、重视程度的良好势头,始终将‘三农’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并贯彻落实。”可推出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并结合所学可知,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重视城乡统筹发展;重视农业技术的革新;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