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1(云南,安徽,黑龙江,山西,吉林五省通用)(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1(云南,安徽,黑龙江,山西,吉林五省通用)(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10 16:03: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历史-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1(云南,安徽,黑龙江,山西,吉林五省通用)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甲骨文合集》收录了有关疾病的甲骨320片,甲骨文中的“疒”,左边是“爿”,一张床板,右边是人的侧面形象,有的还要在旁边加上小点表示病人出虚汗。胡厚宣据此写有专著《殷人疾病考》。由此可知( )
A.中国古文字研究历史悠久 B.研究视角影响史料价值
C.传统医学起源于殷商时代 D.疾病发生促成文字产生
2.秦征服南郡后,南郡居民仍保留楚地风俗,包括热衷商贾、崇奢靡等,秦律在南郡始终未能推行和落实。对此,公元前227年,南郡守腾发布《语书》,要求各县、道啬夫“凡法律令者,以教导民,去其淫僻,除其恶俗”,通过传播法令的方式教化百姓。南郡守腾这一做法( )
A.有利于建构国家认同 B.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
C.引导了民间舆论方向 D.反映了国家统一推动法律落实
3.考古工作者在新疆焉耆县境内发掘出一座唐代屯戍城堡。在城堡的窖藏里,发现小米、高粱、面粉和胡麻等。同时发现下石碾、铁犁、镰柄等生产工具,铁犁的铧头较长,套进犁底的部分凹入,比较进步。这反映了( )
A.曲辕犁已经传入新疆 B.唐代开始实施屯戍政策
C.胡汉民族的差别消失 D.边疆地区农耕经济发展
4.唐都长安的街道多为严整的方格网状,而宋都汴京街道大都成“丁”字形、“井”字形或“之”字形布局,还有不工整的所谓的“斜街”。这一变化,反映了宋朝城市( )
A.经济职能增强 B.布局趋于优化 C.管理更加严格 D.交通更加便捷
5.晚清初期“夷务”一词主要是指通商、贸易、朝贡、理藩之类的活动。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一词将西方的工业、航运、铸币,以及兵政、商法等方面延纳进自己的内政外交结构中。这说明当时( )
A.中国外交已步人近代化轨道 B.洋务运动突破“中体”框架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发展 D.中国正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
6.1949—1958年,中国集中出版了一批介绍苏联科学技术知识的通俗科普图书,如《苏联大众科学丛书》《苏联大众无线电丛书》等,此外还有农业畜牧类、医药卫生类、少年儿童科普类读物等。这些书的出版( )
A.推动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C.宣传了计划经济体制优势 D.提升了全体国人的科学素养
7.位于地中海南岸的尼罗河三角洲气候炎热,服饰以亚麻为主;而居地中海北岸的古希腊气候较冷,羊毛服饰占据主流。亚历山大东征后,埃及的妇女也穿羊毛披肩,希腊人的穿戴中波斯、埃及的服饰元素也较为普遍。这说明( )
A.地中海阳隔导致南北两岸文化差异 B.碰撞促进了区域间文化的交流
C.亚历山大东征促进埃及文明的进步 D.亚历山大推行希腊化成效突出
8.12 世纪,自治城市政府成为北部意大利的典型,众多城市不再依附某些主教、贵族等保护人,而是变成了它们自己的“主人”,甚至“感觉创造城市”。人们觉得自己是市民,他们就是城市的主人。类似的现象在欧洲其他地方日益扩散。这一现象的出现( )
A.是由于基督教会削弱了王权 B.直接孕育了资产阶级革命
C.标志着欧洲特权阶层的衰败州 D.有助于权利意识的增强
9.在莎士比亚(1564-1616)的某历史剧中,臣子们对战报的描述体现出的中心思想是:一切胜利都是君王的荣耀。从时代背景考虑,此种剧情设计表现了莎士比亚( )
A.弱化神权的政治思想 B.敢于牺牲的斗争精神
C.神化英雄的创作手法 D.中央集权的国家意识
10.亚当·斯密指出,重商主义者倡导的限制输入和奖励输出的方法妨碍了国民财富的增长,自由竞争适合经济的自然规律和人的本性,通过自由竞争,可以达到个人利益和社会福利之间的和谐。由此可知,该主张( )
A.适应资本原始积累的需求 B.符合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C.揭示了资本主义扩张本质 D.借自由之名实为贸易保护
11.有学者就一战期间各国媒体的宣传指出:整个战争中一个最惊人的事情就是一个政府很容易用近代技术使人民相信谎话,尽管这个民族是有理智的,是有自由主义和民主化背景的。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战争摧毁了民主和自由主义 B.近代技术助推了歪曲的宣传
C.群众意志决定了战争的进程 D.媒体宣传促进民族主义兴起
12.1990年4月,美国国防部向国会提交的《亚太区战略框架报告》中以“维持均势”、防止任何“地区性霸权”作为未来战略取向;1990年8月,美国总统布什也首次强调“地区威胁”的问题。此后,美国更加注重对地区威胁的应对。美国此举表明( )
A.苏联的威胁仍然存在 B.亚太地区和平稳定
C.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 D.两极格局土崩瓦解
二、材料分析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唐时期因“关中三面距险……雍州山原皆从西北来,西北最多,羌虏据之”,“边陲之戍,用保封疆”,故而西北边疆历来是国家治理的重心。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唐代以各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以西北边疆地区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完善了边疆治理体系;为解决戍边部队的军资粮秣,“凡边防镇守,转运不给,则设屯田,以益军储”。虽然汉唐时期对边疆“其地不可耕而食,其民不可臣而畜”看法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但汲取边疆资源以补国用的传统促使中原王朝与西北诸族广开互市,带动了西北边疆地区经济发展,史载当地“禾菽弥望”,“众庶富乐,编户安业”。
——节编自黎镜明《汉唐西北边疆治理刍议》
材料二 1871年俄国占领伊犁并意图进一步吞并新疆。左宗棠在1877年《遵旨统筹全局折》中,一方面强调新疆为防卫蒙古诸部以及陕、甘地区的战略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注重欧洲的国际形势,“虑俄之蚕食其地,于英有所不利,俄方争土耳其,与英相持,我收复旧疆,兵以义动,彼将何以难之 ”1879年之后,中俄在新疆问题上主要通过外交途径进行交涉。1884年新疆设立行省,从根本上改变了藩属体系下“分而治之”的行政体制,更便于清廷直接参与新疆地方事务管理。1901年清末新政之后,满洲大臣提出“化除满汉畛域、各族混成一体”,西北边疆逐渐形成与内地行省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节编自李阿慧《“西北藩属”与“东方问题”》
材料三 新中国确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之一,为实现政治安边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建国之初组建了“劳武结合”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赓续了汉唐治理西北边疆注重实用、认可多元、与时俱进的传统。兵团成立初期,新疆经济以农牧业为主体,时至今日,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新疆作为“一带一路”核心区的地位逐步明晰,新疆在对外开放格局中由“末梢”转为“前沿”。
——黎镜明《汉唐西北边疆治理当议》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到晚清时期政府对西北边疆治理的主要认识,并说明这一时期西北边疆治理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新中国成立后西北边疆治理的变化。
三、论述题
14.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不同时期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
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
时期 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
古希腊时期 荷马史诗记叙的特洛伊战争预示了东西方的分野。希波战争后,希腊人逐渐把以波斯为象征的东方想像成了典型的“蛮族”。埃斯库罗斯在悲剧《波斯人》中把希腊的自由、民主、胜利和波斯的专制、奴性、失败对立起来。
14-16世纪 欧洲人的东方认识延伸到了中国和日本。马可·波罗向欧洲描绘了一个金碧辉煌的东方,金银满地、富庶无比的中国。
17-18世纪 欧洲刮起了一股中国风,中国的园林建筑、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风靡欧洲。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治久安。中国社会是和平理性的理想社会。
18 世纪下半叶-19 世纪上半叶 在欧洲人的认识中,西方与东方不再仅仅是地理的概念,而且是一种新的文化表述。西方理性、科学、进步,一片光明,东方非理性、愚昧、停滞,黑暗一片,有待于西方人用理性之光来照耀。从此历史有了标准,世界有了隔断。
——据黄洋 《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 “东方”想像》和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注:希波战争是对公元前499年至公元前449年波斯帝国入侵希腊城邦所引发的一系列战争的统称,结果希腊联军获胜。战后,雅典民主政治走向繁荣,波斯帝国从此一蹶不振。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至少源自两段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四、材料分析题
15.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格,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渐推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统购统销制度,提高粮食和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至1985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对减贫扶贫做出巨大贡献。1986年,中央组建了专门的贫困治理机构,各级地方政府也随之成立扶贫机构。1994年通过划定贫困县缩小扶贫瞄准目标,使扶贫资源能够向贫困地区倾斜。1986—2000年,中央对贫困县投入专项资金累计达144.25亿元。到200年,贫困人口下降为46224 万,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到2253.4元。2013年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的方略,到2021年中国宣布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农村989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据刘伟,韩喜艳《建党百年来的中国扶贫:历程、机制与成效》等
(1)根据材料概括1978年以来我国扶贫工作的特点。
(2)根据材料说明1978年以来我国扶贫工作的意义。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根据甲骨文对疾病记录的甲片,胡厚宣编写成《殷人疾病考》,可见,研究视角影响到研究成果及史料价值,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对古文字研究的时间,排除A项; 战国大概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及研究的建立时代,排除C项;疾病发生与文字产生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南郡守腾通过传播法令的方式教化百姓,有利于形成共同的风俗习惯,增强民众对法律的认同,从而建构国家认同,A项正确;郡县制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排除B项;材料强调南郡守腾通过传播法令的方式教化百姓,并没有涉及民间舆论的走向,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强调国家统一与法律落实的关系,不能得出国家统一推动法律落实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在城堡的窖藏里发现各种农产品和农业生产工具,并且铁犁比较先进,说明边疆地区农耕经济得到发展,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曲辕犁又称江东犁,它增加了犁评,可调节深浅,犁壁与犁铧面不连续,可以起到碎土和翻土的作用,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曲辕犁,排除A项;“开始”表述不准确,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差别消失”表述太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4.A
【详解】根据材料“宋都汴京街道大都成‘丁’字形、‘井’字形或‘之’字形布局,还有不工整的所谓的‘斜街’。”可知,宋朝时期,为适应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状况,宋都汴京街道与唐朝长安相比出现不规则的变化,说明宋朝城市经济职能增强,A项正确;汴京街道大都成“丁”字形、“井”字形或“之”字形布局,还有不工整的所谓的“斜街”,对于都城来讲这并非是布局优化的表现,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宋朝与唐朝街道的变化,无法判定是否管理更加严格,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宋朝与唐朝街道的变化,无法判定是否交通更加便捷,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中“夷务”到“洋务”内涵的变化,工业、航运、铸币、兵政、商法等方面开始与世界接轨,足见晚清政府外交观念和实践内容的巨大变化,表明中国外交在19世纪60年代已步入近代化轨道,A项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洋务运动突破“中体”框架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洋务运动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但从材料中无法得出这一结论,排除C项;材料强调晚清政府前后对外国事务的叫法与沿用范围不同,此时中国正在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根据材料“1949—1958年,中国集中出版了一批介绍苏联科学技术知识的通俗科普图书,如《苏联大众科学丛书》《苏联大众无线电丛书》等,此外还有农业畜牧类、医药卫生类、少年儿童科普类读物等。”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国正在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而苏联科普图书在中国的出版,正适应了这一客观需求,B项正确;三大改造在内容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不够完整全面,排除A项;这些科普书的内容并未涉及计划经济体制,排除C项;苏联书籍的出版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一部分国人的科学素养,但“全体”一词过于绝对和夸大,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334~公元前324年(马其顿国王)。根据材料“亚历山大东征后,埃及的妇女也穿羊毛披肩,希腊人的穿戴中波斯、埃及的服饰元素也较为普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东征后,埃及和希腊的文化开始相互借鉴、融合,战争冲突与文明传播并行,这说明战争带来的碰撞客观上促进了区域间文化的交流,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战争带来的文化交流而不是文化差异,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关于亚历山大东征促进埃及文明进步的相关论述,排除C项;仅凭材料无法断定亚历山大推行希腊化成效突出,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自治城市的发展,摆脱对封建贵族的依附,显示了市民自主意识的增强,产生了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权利意识对近代民主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D项正确;自治城市的出现源于经济发展,材料中说主教、贵族都不再是依附的对象,排除A项;几个世纪后,欧洲才出现资产阶级革命,“直接”的说法不妥,排除B项;当时,特权阶层的力量仍然强大,在一段时间里封建专制还有所加强,获得自治权的只是部分城市,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历史剧中人物对战争的评价是创作者政治伦理观的重要反映,在当时神学垄断一切的背景下,此种剧情设计体现了莎士比亚政治伦理中弱化神权、强化王权的意识,A项正确;材料针对的是弱化神权,而不是敢于牺牲的精神,排除B项;材料没有神化英雄,而是提升王权,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央集权”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根据材料“重商主义者倡导的限制输入和奖励输出的方法妨碍了国民财富的增长,自由竞争适合经济的自然规律和人的本性,通过自由竞争,可以达到个人利益和社会福利之间的和谐”和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以后,资产阶级希望进一步解除封建束缚,要求自由经营、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符合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B项正确;资本原始积累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通过暴力等非正当手段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使生产资料聚集在少数人手里的过程。而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确立,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资本主义扩张本质是追求财富和寻求原料、市场,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经济自由主义是一种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主张自由竞争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材料未体现贸易保护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期间(世界)。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一战期间,政府通过近代技术手段,让人们相信歪曲事实的谎言,所以理解最恰当的是近代技术推动了歪曲的宣传,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并没有摧毁了民主和自由主义,排除A项;决定战争进程的是国家的综合实力,并非群众意志,排除C项;材料中只强调了科学技术助推歪曲的宣传,但没有涉及具体宣传的内容,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主义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就已经兴起,并非在一战期间,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根据材料“1990年4月,美国国防部向国会提交的《亚太区战略框架报告》......1990年8月,美国总统布什也首次强调‘地区威胁’的问题。此后,美国更加注重对地区威胁的应对。”可知,二战后,美国谋求全球霸权,但是随着地区政治经济的发展,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阻碍了美国全球霸权战略,致使美国更加注重对地区威胁的应对,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多极化趋势对美国的影响,没有体现美苏问题,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多极化趋势对美国的影响,亚太地区只是一个方面,而且美国更加注重对地区威胁的应对,也无法判定亚太地区是否和平稳定,排除B项;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土崩瓦解,而1990年苏联尚未解体,排除D项。故选C项。
13.(1)主要认识:认识到西北边疆的地缘特点,对维护政权统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认识到西北边疆的民族和韶落分布特点,适宜采取“因俗而治”的方式;认识到西北边疆与内地的经济差异和军补作用;认为西北边疆“地不可耕,民不可臣”,带有对西北边疆治理的偏见,晚清时期逐渐把西北边疆治理置于国际形势中进行考量,清朝更注重西北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发展。
历史意义:有利于促进西北边疆的开发,加强了西北边疆与内地的经济、政治联系:有利于促进西北边疆和内地的“一体化”发展格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有利于丰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文化发展格局;有利于加强国防安全建设,保障国家发展。
(2)变化:政治制度发生变化,在尊重少数民族的基础上,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奠定了西北边疆治理的政治前提:管理方式发生变化,组建了新疆生产是设兵团,对新疆地区进行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对西北边疆的经济定位发生变化,请定了新疆地区在“一带一路”中的核心地位和对外开放中的“前沿”地位。
【详解】(1)主要认识:根据材料一“关中三面距险……雍州山原皆从西北来,西北最多,羌虏据之”可推出认识到西北边疆的地缘特点,对维护政权统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根据材料一“ ‘边陲之戍,用保封疆’,故而西北边疆历来是国家治理的重心。”并结合所学可推出认识到西北边疆的民族和韶落分布特点,适宜采取“因俗而治”的方式;根据材料一“虽然汉唐时期对边疆‘其地不可耕而食,其民不可臣而畜’看法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但汲取边疆资源以补国用的传统促使中原王朝与西北诸族广开互市,带动了西北边疆地区经济发展”并结合所学可推出认识到西北边疆与内地的经济差异和军补作用以及认为西北边疆“地不可耕,民不可臣”,带有对西北边疆治理的偏见,晚清时期逐渐把西北边疆治理置于国际形势中进行考量,清朝更注重西北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发展。历史意义:可从对西北边疆地区的开发、经济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等角度进行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促进西北边疆的开发,加强了西北边疆与内地的经济、政治联系:有利于促进西北边疆和内地的“一体化”发展格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有利于丰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文化发展格局;有利于加强国防安全建设,保障国家发展。
(2)变化:根据材料三“新中国确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之一,为实现政治安边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可推出政治制度发生变化,在尊重少数民族的基础上,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奠定了西北边疆治理的政治前提;根据材料三“建国之初组建了‘劳武结合’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赓续了汉唐治理西北边疆注重实用、认可多元、与时俱进的传统。”可推出管理方式发生变化,组建了新疆生产是设兵团,对新疆地区进行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根据材料三“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新疆作为‘一带一路‘核心区的地位逐步明晰,新疆在对外开放格局中由‘末梢‘转为‘前沿’。”可推出对西北边疆的经济定位发生变化,请定了新疆地区在“一带一路”中的核心地位和对外开放中的“前沿”地位。
14.示例1:
现象: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存在偏差
阐述:在不同时期,西方对东方的认识都存在一定的偏差。在新航路开辟前后,欧洲人的东方认识延伸到了中国。马可·波罗向欧洲描绘了一个金碧辉煌的东方,富庶无比的中国。这些描述存在夸大的成分。但这种夸大迎合了欧洲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强烈追求黄金财富的需求,从而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到了17-18 世纪,随着中学西传,欧洲刮起了一股中国风,中国的政教文明被许多启蒙思想家赞颂。这些赞颂又存在不少美化的成分。这本质上是启蒙思想家借助中国这一理想化的对象反衬欧洲的封建专制,从而促进启蒙运动的开展。
结论:综上,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之所以出现偏差是源于自身不同时期的发展需求。我们认识历史要通过现象看本质。这也提醒我们要跳出自身局限,以客观理性的态度来认识他者文明。
参考
示例2:
阐述:近代早期,由于欧洲在整体上还落后于中国,所以无论是旅行家马可·波罗还是启蒙思想家伏尔泰都肯定中国,前者表达了对中国物质财富的向往,后者赞美中国的政教文明。尽管这些赞美有夸大和理想化的成分,但它们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的反响,本质上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下人们追求财富和解放思想的需求。这时对东方的肯定助推了新航路开辟和启蒙运动,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发展。但是,到了18 世纪下半叶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开展,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从肯定转变为否定,认为西方理性、科学、进步,一片光明,东方非理性、愚昧、停滞,黑暗一片,有待于西方人用理性之光来照耀。这种认识反映了欧洲的自我膨胀并为其殖民扩张提供所谓“合法”辩护的需求。
结论:综上,近代以来,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从肯定转为否定源自自身不同时期的发展程度与需求。我们认识历史要通过现象看本质。这也提醒我们要跳出自身局限,以客观理性的态度来认识他者文明。
参考
示例3:
现象:欧洲人以二元对立的思维来认识东方(或者表述为欧洲人把东方和西方对立起来)
阐述:早在古希腊时期,荷马史诗记叙的特洛伊战争已经预示了东西方的分野。希波战争后,希腊人把东西方的对立明确起来,波斯是专制和奴性的,希腊是自由和民主的,通过贬斥东方的“野蛮”来凸显希腊的“文明”。这种对立增强了希腊人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到了近代,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完成和工业革命的开展,欧洲人再次强化了东西方的对立,以为西方理性、科学、进步,一片光明,东方非理性、愚昧、停滞,黑暗一片,有待于西方人用理性之光来照耀。西方与东方从地理概念上升为一种新的文化表述。从此,欧洲人以自身历史为标准来认识世界,为其殖民扩张提供了“合法”辩护,导致了世界的分裂和隔断。
结论:欧洲人以二元对立的思维来认识东方,本质上是借助东方“他者”来构建欧洲“我者”。这种构建一方面强化了欧洲人的自我认同,推动其历史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为其对外扩张提供了理论依据,导致世界的分裂,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我们要警惕这种东西二元对立的思维,倡导合作共赢,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古希腊时期、14-19世纪上半叶(世界)。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由于没有较多基础知识做依托,需要考生根据题目所创设的情境和提供的图文信息进行现场学习和思维构建,考查考生再学习的能力。首先需要阐述历史现象,根据材料“14-16世纪”“欧洲人的东方认识延伸到了中国和日本。马可·波罗向欧洲描绘了一个金碧辉煌的东方,金银满地、富庶无比的中国”“17-18世纪”“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可知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存在偏差。然后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启蒙运动相关知识进行阐述:在不同时期,西方对东方的认识都存在一定的偏差。在新航路开辟前后,欧洲人的东方认识延伸到了中国。马可·波罗向欧洲描绘了一个金碧辉煌的东方,富庶无比的中国。这些描述存在夸大的成分。但这种夸大迎合了欧洲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强烈追求黄金财富的需求,从而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到了17-18 世纪,随着中学西传,欧洲刮起了一股中国风,中国的政教文明被许多启蒙思想家赞颂。这些赞颂又存在不少美化的成分。这本质上是启蒙思想家借助中国这一理想化的对象反衬欧洲的封建专制,从而促进启蒙运动的开展。最后总结升华,得出结论:综上,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之所以出现偏差是源于自身不同时期的发展需求。我们认识历史要通过现象看本质。这也提醒我们要跳出自身局限,以客观理性的态度来认识他者文明。
15.(1)特点:①改革经济体制促增长。②以乡村工业化和城镇化驱动减贫。③党和国家高度重视。④建立自上而下的组织体系。⑤注重效率针对性强。⑥经济和行政手段相结合。⑦具有阶段性与渐进性。⑧扶贫工作进程快,成效显著。
(2)意义:①大量减少贫困人口,改善民生。②为消灭贫困,促进共同富裕奠定基础。③完善国家治理体系。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扶贫。
特点:根据材料“推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统购统销制度,提高粮食和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可知,改革经济体制促增长;根据材料“至1985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对减贫扶贫做出巨大贡献。”可知,以乡村工业化和城镇化驱动减贫;根据材料“1986年,中央组建了专门的贫困治理机构,各级地方政府也随之成立扶贫机构。”可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建立自上而下的组织体系;根据材料“1994年通过划定贫困县缩小扶贫瞄准目标,使扶贫资源能够向贫困地区倾斜。”可知,注重效率针对性强;根据材料“1986—2000年,中央对贫困县投入专项资金累计达144.25亿元。”可知,经济和行政手段相结合;根据材料“到200年,贫困人口下降为46224 万,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到2253.4元。2013年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的方略,到2021年中国宣布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可知,具有阶段性与渐进性;根据材料“2013年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的方略,到2021年中国宣布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农村989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可知,扶贫工作进程快,成效显著。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扶贫。
意义:根据材料“到200年,贫困人口下降为46224 万,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到2253.4元。2013年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的方略,到2021年中国宣布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农村989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量减少贫困人口,改善民生,为消灭贫困,促进共同富裕奠定基础,同时有利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