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导学案
一、元杂剧常识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 1 )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 2 )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 bó )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 3 )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 4 )题目正名:元杂剧结尾有 “ 题目正名 ” ,用两句或四句对偶句总结全剧内容,交待剧名。它不是情节的组成部分,其功能在于广告宣传,可能在演出结束时由演员在下场前念出和写于戏报上。一般取末句作为剧的全名,取末句中最能代表戏剧内容的几个字作为剧的简名。如关汉卿《窦娥冤》的题目为 “ 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 ” ,末句为全名,最后三字即简名。
二、作者简介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 “ 元曲四大家 ” 。
关汉卿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 “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1838 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 1958 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 · 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关于关汉卿的为人和个性,元人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对此,他本人的《南吕一枝花 · 不伏老》套数中有更透彻的自白。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杂剧的语言历来有“文采派”和“本色派”之分,关汉卿是本色派的代表。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当行本色,这是关汉卿独特的语言风格,也是《窦娥冤》的语言特色。关汉卿杂剧的语言,是在人民大众口语基础上提炼加工的文学语言,清新质朴,通俗自然,明白如话,大量地使用方言、俗语、谚语、成语,“不工而工”,很少典故的堆砌和字句的雕琢,适合于舞台演出,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窦娥冤》的语言,说白对话多而独白少,曲词重于叙事说理,很少有景物描写,本折曲词“激厉而少蕴藉” (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 ) 。作者不是间接委婉地抒发人物的内心世界,而是直截了当慷慨激昂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使人物的思想性格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这是作品内容决定的,也体现了关汉卿的独特风格。
三、《窦娥冤》剧情简介
全剧四折一楔子。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练、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窦娥冤》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由蔡婆婆独白开始。四折的内容分别构成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第三折,写窦娥被押赴刑场遭杀害的悲惨情景,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
四、预习并思考:
1. 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哪些是“科”?哪些是“白”?这篇戏曲的唱词、科和白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2. 反复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疏通文意,掌握剧情。
3. 分析、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
4. 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5. 她的三桩誓愿与第一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6. 作者塑造窦娥这一形象有何用意?
《窦娥冤》教后思
覃 萍
在接到通知要上一节公开课之后,我就琢磨上什么课好。算了算,应该会上到戏剧单元, 戏剧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样式,产生过许多激动人心、影响深远的作品。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在第三册学习诗歌、散文,第四册学习小说、现代戏剧的基础上,在第四册的第四单元设计了一个“中国古代戏曲”单元。其中《窦娥冤》、《长亭送别》是元杂剧,《闺塾》、《哀江南》是明清传奇。
初步决定把《窦娥冤》作为这次公开课的上课内容,我先作了学情调查。结果很“残酷”,绝大部分学生对第三、第四单元的戏剧根本不感兴趣,平时也几乎没有阅读欣赏剧本的经历,想让他们与那个自愿被怨杀的窦娥同哭同苦简直就是“痴心妄想”。为此,我萌生了将课题改为《作文素材的“一材多用”》的念头,感谢 2 班的廖宇翔给了我希望,她告诉我她会唱昆曲版的《窦娥冤》,还建议说,兴趣为先,老师不如投大家所好,以流行音乐来引起同学们的兴趣。这真是个不错的主意!后来,我让她推荐了一些,最后我选用了王力宏的《盖世英雄》、周杰伦的《霍元甲》和陶喆的《 Susan 说》,还弄成了“串烧”的形式,以缩短导入时间。
接下来就是充实自己的吸取知识储备。征得韩真老师的同意,我听了她的两节关于戏剧基本知识的常规课,初步了解了戏剧的基本知识。适逢科研室邓主任在推销他的当当网优惠卡,我选购了几本书:《元杂剧史》(李修生,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的悲剧——中国戏曲文学史论纲》(平海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中国古典名剧鉴赏辞典》(徐培均、范民声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艺术创作的深度表现》(张建生青海人民出版社)。虽然指导把公开课上完,我也没能完完整整地将这几本书读完,但从文艺理论和美学层面入手,无疑可以帮助对剧本作更深层次的解读。这点做法,以后一定要坚持!
接下来就是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和教学目标的确定。说起来有点羞愧,这是我第一次耐着性子将《窦娥冤》的整本剧作读完。结合之前对戏剧知识的了解,虑及 《窦娥冤》作为古代戏曲单元的第一课,除了常规的戏剧人物形象、戏剧冲突、主题等方面需要下功夫以外,对中国古代戏曲常识的了解,对戏剧文学载体 —— 剧本的研读,以及对戏曲鉴赏的基本方法的把握,都会对本单元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主要考虑到 《窦娥冤》是一部已经从悲伤上升到了悲壮层面的悲剧文学作品。学习这篇作品的意义并不只是让学生知道窦娥有多“冤”,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戏曲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了解作品的悲剧美,了解如何鉴赏给我们带来美感的悲剧作品。 我 将目标确定为1 . 通过了解元杂剧常识和关汉卿的艺术地位,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戏曲的学习兴趣。2 . 认识窦娥形象的悲剧性。
定下目标后要做的就是理清上课思路。鲁迅关于悲剧的言论启发了我,让我设想:能不能通过一些其他的关于悲剧的经典言论作为启发点,引导学生把握戏剧的重要元素——戏剧冲突。结果,上网一点击,关于悲剧的论断相当的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真是给我们带来了说不清的便利。我最初选取了七点关于戏剧冲突的著名论断,结果优化来优化去,只剩下了两条。
还要考虑的两个问题:一是对文本阅读的问题;二是文学作品的教学,应当有诵读、析读、品读等不同层次的阅读认真体会关汉卿“本色派”的语言特征。我把初步阅读的工作放在了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可惜的是,我将第二个问题忽略了(其实导学案里跟学生交代过关汉卿戏剧的“本色”特点的)。这或许是教学敏锐性和教学智慧的缺乏导致的吧!直到上完公开课,杨副校长和唐耀萍老师中肯地点评并提出修改意见,我才如梦方醒。唉,姜还是老的辣!
写好教案后就是演练,师父黄老师悉心帮我优化了教学过程,给予了微观细部的指点、推敲与帮助。
应该说,我还是非常细致地完成了准备工作。但仍然是缺乏强大的教学勇气和随机应变的智慧,加上 自己顾忌太多,总想着上不好的话学校领导同事如何看我。所以整个上课过程显得有些仓促,甚至搞错了下课时间,提前了五分钟下课,后背心还是凉的。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教学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只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遗憾少一些!
笃行之!《窦娥冤》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了解元杂剧常识和关汉卿的艺术地位,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戏曲的学习兴趣。
2. 借助中国和外国部分关于悲剧的经典 言论认 识窦娥形象的悲剧性。
一、课前激趣
音频播放王力宏《盖世英雄》、周杰伦《霍元甲》以及陶喆《 Susan 说》等借鉴中国传统戏曲元素的流行歌曲的 MV 当中中国传统戏曲片段,让学生竞猜其歌名、歌手名以及所借鉴的戏曲种类,直观感知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
二、课题导入
我们的偶像明星们,在向中国古代戏曲吸取营养。他们只是从中国传统戏曲的长河中舀出了一勺,就足以使歌迷心醉神驰,这说明中国传统戏曲在张扬着时尚与个性的今天,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无穷魅力。因而提高我们的戏曲欣赏水平,无疑也会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代戏曲。
学习古代戏曲,我们不能绕过关汉卿,而学习关汉卿,必然提及《窦娥冤》。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位戏曲大师的代表作品《窦娥冤》。
[PPT] 课题
[PPT] 明确学习目标。
三、在进入文本探究之前,我们先一起检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抢答形式,给学习小组计分。)
四、文本探究
(一)走近窦娥
1. 同学们回忆一下,就主题的性质而言,戏剧可以分成——喜剧,悲剧和正剧。
2. 《窦娥冤》应该属于哪一种类型
悲剧。
3 .鲁迅先生曾说 [PPT] 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我们就一起走近窦娥,看看窦娥身上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或者说窦娥身上的美德、优点有哪些?
第三首曲子【倘秀才】中“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死无冤”体现出窦娥的孝顺;宾白中“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一句表现了窦娥的善良;第五支曲子中“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看出窦娥很勤劳。第六支曲子中“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也体现了窦娥的孝顺。【滚绣球】中的窦娥对上天的指斥:做得个欺软怕硬,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表现了窦娥具有反抗精神;
板书 “善良”、“勤劳”、 “孝顺” 、“反抗性”。
4. 品读背诵【滚绣球】
( 1 )这首曲子体现出窦娥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在古人眼中,天地鬼神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是一种超自然的东西,操纵了人类的命运。
窦娥在这里表现出了什么样的情感?责问天地鬼神,控诉天地鬼神的不公平;她对鬼神的不满,也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愤懑;
从“唉,只落得两泪涟涟”可以看出还有无奈。
( 2 )这是两段唱词,演唱者会如何诠释这种情感呢 我们一边听一边记。
( 3 )有没有同学愿意试着背或唱?
(二)揭示矛盾冲突
1 .窦娥的情感表现最强烈的是在这里吗?最强烈的在哪里
明确:三桩誓愿。 我们可以简洁地概括为—— “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2. 窦娥许下三桩誓言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证明自己的清白,证明自己是冤枉的。
3. “血溅白练”和“六月飞雪”当场应验已经可以证明窦娥的冤情,她为什么还要发出“亢旱三年”这个三年才能应验的誓愿
明确:从“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可以看出,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还将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
别林斯基曾说 [PPT] 悲剧的实质,在于冲突,即在于人心的自然
欲望与不可克服的障碍之间的冲突。
从窦娥的性格来看,勤劳、善良、孝顺的窦娥内心最大的最自然 的欲望是什么?是孝敬婆婆,好好生活。但是这个愿望能实现么? 不能!横亘在愿望面前的不可克服的障碍有哪些?张驴儿父子、把
窦娥屈打成招的桃杌、以桃杌为代表的官府、黑暗的吏治黑暗的社 会现实。这便有了矛盾冲突。矛盾冲突的一方也就是窦娥具有朴素的自然欲望,具有坚强不屈的意志;而另一方则是强大的黑暗现实,矛盾斗争的性质决定了悲剧冲突是激烈的,你死我活的,而斗争的结局只能是以主人公的毁灭告终。这就是悲剧所以撼动人心的重要因素。
4. 剧情发展到这里,细心地同学就有疑问了,窦娥先是指天骂地,当为了证明她的清白时,她又依靠天地。窦娥的“斥天”与“靠天”是否矛盾
高尔基曾说 [PPT] 悲剧的戏剧性,一方面来自于性格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来自于性格内部的冲突。在黑暗的吏制下,窦娥反抗着,又无奈着,挣扎着,又找不到出路,这是普通劳苦民众在黑暗封建社会里必然的悲惨结局。
在这里,我们看到窦娥自己是矛盾的,其实,这也是关汉卿的矛盾。[PPT] (社会背景)
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三)明确窦娥形象的悲剧性 关汉卿为什么把勤劳、善良、孝顺等等这些被民族群体认可的美德集中赋予窦娥 又让如此美好的窦娥在这两组矛盾冲突中被毁灭?就是为了给人以深刻的伦理感动,使人受到精神道德的熏陶。而这就是悲剧艺术中最高的悲壮境界。
(四)明确《窦娥冤》的创作手法。
窦娥的三桩誓愿实现了吗? 有两桩当场实现,第三桩三年实现,最后连冤情也得到昭雪,这种将现实生活中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美好结局通过艺术作品来实现,是什么创作手法
明确:浪漫主义手法。代表了作者的良好愿望,更能激起观众对剧中人物强烈的爱和憎,而这正是悲剧所要达到的戏剧效果。
四、总结:
700 多年来,关汉卿的优秀剧作依然活跃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
PPT 显示不同剧种的《窦娥冤》剧照,关汉卿研究专著图片。
关汉卿的作品不只是活在纸上的戏剧作品,而且是活在舞台上的,属于全人类的,有着永久生命力的宝贵的人类艺术遗产。
课文只是节选,要真正感受关汉卿的艺术成就,真正把握住窦娥的悲剧形象,我们最好能够阅读完整的剧本。同学们可以结合全剧继续讨论,提出自己的意见,让我们将戏剧的欣赏和学习延续下去。希望大家在中国戏曲的园地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提升自己的品位。
五、布置作业:
1. 有人对窦娥的第三桩誓愿提出批评意见,认为“亢旱三年”受苦的是百姓。如七娃的《窦娥冤,还是楚州百姓冤 》王龙的《窦娥该当何罪 》;也有人持支持意见。如张燕瑾的《 < 窦娥冤 > 的悲剧价值》和赵小红的《窦娥冤,仅仅是一己之冤 》。你怎么看?
2. 有人认为三桩誓言的实现,削弱了《窦娥冤》的悲剧效果,你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