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大象版(2017秋)五年级下册1.5《阳光里的色彩》参考教案(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科学大象版(2017秋)五年级下册1.5《阳光里的色彩》参考教案( 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大象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5-08 23:50: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阳光里的色彩
【教学分析】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太阳光中包含不同颜色的光的现象。教师先以生活中的彩虹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彩虹提出猜想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制造彩虹。但对于解释为什么会形成彩虹这个问题学生如果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是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的。因此教材在这里设计了查阅资料的环节引出牛顿的三棱镜色散实验,帮助学生了解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构成的,这也为解释彩虹的成因提供了“理论”支撑。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知道棱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了解物体呈现色彩与物体反射的光的颜色有关。我们平时能看到不同颜色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只反射或透射了某些颜色的光。
2、科学探究目标:初步学会用不同的方法研究阳光的分解;通过动手操作了解彩虹现象。
3、科学态度目标: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人类的好奇心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教学重点】
能用三棱镜分解太阳光,知道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提问:雨后天晴,天空有时会出现什么? 2.提问: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彩虹?它们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3.聚焦主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彩虹的秘密。 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出现彩虹的场景,激发学生探究彩虹的兴趣,为下个环节的猜想假设做铺垫。
猜想假设 1.出示图片,提问:结合生活中出现彩虹的场景,想一想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2.根据学生的分析,提出猜想:彩虹的形成可能与水雾和阳光有关。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有依据的提出科学假设。
制定计划 1.谈话:我们来制作人工彩虹,请同学们分组商议实验方案。 2.引导:用什么制造水雾?在什么环境下观察?如何观察?什么角度观察最好? 3.组织学生汇报实验计划。 4.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完善。 在科学实践中证明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实验探究 1.谈话:过一会儿我们就去操场制作人工彩虹。 2.讲解操作方法,出示图片,提问:那种操作方法能刚好看到彩虹? 3.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做实验。(也可以播放视频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课后实践) 4.组织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5.讨论:通过上面的实验,说明彩虹的形成与什么有关? 6.小结:只要空气中有水滴,而阳光在观察者的背后以低角度照射,便可能产生可以观察到的彩虹。 进一步了解实验的步骤及注意事项,帮助学生更好的开展实验,提高课堂效率。
搜集证据 1.提问:为什么没有颜色的阳光经过水雾后会出现很多颜色呢 2.播放视频《光和颜色》,提问:观看视频,说一说怎样发现光的秘密? 3.过渡:我们也来利用三棱镜探究光的秘密。 4.分发材料,组织学生分组开展实验。 5.组织学生汇报自己小组实验现象。 6.小结: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的。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会被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 7.提问:根据三棱镜实验,解释彩虹的形成原理。 8.小结:雨后或者瀑布附近,天空悬浮着大量的微小水滴,每个水滴都类似于一个三棱镜,当太阳光照射到空气中的小水滴时,它被分解成绚丽的七彩光,形成了彩虹。 9.提问:为什么我们能看到不同颜色的物体? 10.讲述:我们平时能看到不同颜色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只反射或透射了某些颜色的光。 通过查阅资料和色散实验,帮助学生掌握彩虹的形成原理。并了解为什么我们能看到不同颜色的物体。
拓展活动 1.播放视频,讲述制作七彩陀螺的方法。 2.发放实验材料,组织学生分组制作七彩陀螺。 3.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4.提问:你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5.教师小结:不同色光混合后形成白光。 通过实验探究发现不同色光混合后可以形成白光。
【教学反思】
三棱镜色散实验看似简单其实要求的实验条件较高,既要设法获得阳光光束,又要具有较暗的能够观察投射光线的环境。因此实验时要选好靠窗的有阳光照射的地方最好有窗帘,能控制光束的多少和投光环境的明暗,此实验可以让学生分组完成如果条件有限也可以集体演示,将分解后的彩色光带投射在教室白墙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