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大象版(2017秋)五年级下册3.1《昼夜交替》参考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科学大象版(2017秋)五年级下册3.1《昼夜交替》参考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大象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5-08 23:55: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昼夜交替
【教学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已经非常熟悉对于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多多少少也有一些了解和想法但这些知识一般都来自于科普书籍或是视频中的介绍没有经历过严谨的探究和推理。本课引导学生从现象出发经历猜想假设、模拟实验、收集资料得出结论的完整探究过程,来研究昼夜交替现象,从找到证明地球自转的证据中得出正确结论。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昼夜交替现象了解昼夜的形成是因为太阳照射到了地球不同的表面,而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昼夜会不停地交替进行让学生作出假设:最后学生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实验和交流后学生会发现在模拟实验中很多种运动方式都能实现昼夜交替实验不足以证明自己的假设,所以要继续通过其他方式搜集证据最后基于证据和推理修正完善自己的观点,并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科学探究目标:学会设计模拟实验,对几种可能使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假设进行验证,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猜测;能设计实验,并根据现象分析推理。
3、科学态度目标: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教学重点】
1.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学会设计模拟实验,对几种可能使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假设进行验证,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猜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1.展示昼夜交替的教学图片,提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2.根据教学图片导入新课。 【板书】昼夜交替 通过图片形式导入新课,明确了课堂研究的方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提供猜想的思路。
猜想假设 1.谈话:白天过后总是夜晚,夜晚之后总是白天。日复一日,周而复始。为什么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呢?为了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古希腊的费罗劳斯、海西塔斯就提出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假说,而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却认为是太阳在绕地球旋转。 2.提问:关于昼夜交替,同学们认为谁说得对呢? 3.引导:让我们也向科学家一样来先作一些假设吧? 【板书】猜想与假设 可能是因为地球自己在不停地旋转。 可能是因为太阳围绕地球不停地旋转。 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并逐步完成科学探究的步骤。
事实证据 1.提问:大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猜测,但是科学仅仅靠猜测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老师给大家准备了手电筒、乒乓球等实验器材,怎么样设计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2.引导:既然大家已经提出了实验方案,那我们就开始分组实验吧,在实验我们需要注意使用手电筒进行实验时,不要让电筒发出的光直接照射自己或同学的眼睛,以免损伤视力。 3.提问: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 4.提问:我们的模拟实验能够完全证明我们的假设吗? 5.继续提问:是的,这并不能完全证明我们的假设,我们来看看假如乒乓球不动让手电筒转着圈去照射在乒乓球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6.追问:上面的实验并不能完全证明我们的假设,所以我们还需要更多的证据。那么,我们还能通过哪些方法收集证明地球自转是导致昼夜交替现象的证据呢? 7.讲述:对的,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查阅资料、请教老师和专家、参观科技馆等方式寻找更多的能够证明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现象的证据。 【板书】事实和证据 模拟实验、查阅资料、请教老师和专家、参观科技馆等。 8.讲述傅科摆的故事。 9.提问:这个傅科摆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10.播放视频--中国空间站拍摄的地球照片。 11.提问:这个视频又告诉了我们什么?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使学生意识到科学的严谨性。
得出结论 1.演示:根据上面的猜测、分析和视频,做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演示实验。 讲述:通过分析和实验,我们知道了地球在不停地自转,从而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自转一圈刚好是一天。 【板书】地球在不停地自转,从而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自转一圈刚好是一天。
拓展 活动 1.教师提出课外拓展活动主题:查找资料,寻找更多的能够证明地球自转的证据。 通过课后开展拓展活动巩固并延伸课堂知识。
【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的前概念参差不齐有的对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关系了解得十分透彻有的从未仔细思考过。在猜想假设环节中自信的同学的假设难以避免地会影响到其他同学甚至使有些同学不敢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而此处对科学中上不同学说的引人起到了鼓励和包容不同假设的作用,有了不同的假设,才能激发模拟实验后的认知冲突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