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的影长
【教学分析】
本课从生活现象出发观察一天中气温和物体影长的变化引导学生通过示意图等方法将物体影长与阳光照射的角度联系起来猜测其中可能存在的关系。之后设计实验研究光线照射角度与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最后将实验数据绘制成折线图得出光线照射角度与温度之间关系的结论,并利用实验结论解释一天内气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知道阳光照射角度的变化引起了一天中物体影长的变化,也引起了气温的变化;知道一天中物体影长的变化规律。
2、科学探究目标:能通过实验探究光线照射角度与温度变化的关系,并解释一天内气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能用折线图等方式处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
3、科学态度目标:对探寻自然现象,解密自然规律,保持好奇心和探究兴趣;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事物的变化都是有规律,且能够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
重点:探究光线照射角度与温度变化的关系,解释一天内气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难点:用折线图等方式处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导入 出示不同时间影子的图片,提问:你关注过影长的变化吗?一天中影子的变化是什么样的? 2.聚焦主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变化的影长”。 【板书】3.影长的变化 3.提问:如果我们想要观察上午、中午、下午的物体影长和气温的变化,我们应该怎么做? 3.讲述活动要求:①固定一个测量的物体。 ②测量时,物体要与地面垂直,不要倾斜; ③记录影长的数值取整数,精确到厘米。 4.出示观察记录表,布置课后观察记录。 5.过渡:观察活动放在课后进行,现在我们一起来通过生活中的经验回顾一天中影长的变化规律。 6.提问: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 7.追问: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又是怎样变化的? 8.视频展示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 9.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10.小结:早上和傍晚阳光斜射过来,所以影子长,中午阳光几乎从头顶上直射过来,所以影子很短。 11.追问:一天中气温的变化又是如何变化的吗? 1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一天中气温的变化也和物体的影长有关系吗? 直接聚焦主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影长的变化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通过观察与交流,探究一天中物体影长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提出“物体影长和气温是否有关系?”这一问题。
猜想假设 提问:一天中的气温变化跟物体影长有关系吗?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做出假设性解释。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提出阳光照射角度的变化引起了气温的变化的假设。 【板书】假设:温度和太阳光照的角度有关。 引导学生有依据地提出假设,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实验探究 提问:我们如何验证我们的假设呢? 出示材料(手电筒、白炽灯泡、黑色纸袋、温度计、铁架台),提出任务:请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实验研究光线照射角度与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实验步骤。 【板书】实验示意图 提问:实验中还需要注意什么? 讲述实验注意事项:①灯泡与测试袋的距离、测试袋的大小应保持不变。②注意用电安全;不要触摸灯泡,以免烫伤。 组织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组织学生分享汇报实验数据。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在实验中验证自己的假设,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处理信息 1.过渡:我们得到了实验数据后,可以将实验数据绘制成折线图。 2.讲述绘制折线图的方法。 3.组织学生将实验数据绘制成折线图。 4.组织学生汇报实验分析结果。 5.提问:根据光线照射角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解释一天内气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6.小结并板书:阳光照射角度的变化引起了一天中物体影长的变化,也引起了气温的变化。上午,阳光照射角度逐渐变大,影长逐渐变短,气温逐渐上升。一般在午后两小时左右气温达到最高。之后随着阳光照射角度持续变小,影长逐渐变长,气温开始降低。夜里没有阳光照射,气温继续降低。 引导学生学会用折线图等方式处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 提高学生科学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3.变化的影长
假设:一天中的温度与太阳光照的角度有关。
实验:
结论:
阳光照射角度的变化引起了一天中物体影长的变化,也引起了气温的变化。
上午,阳光照射角度逐渐变大,影长逐渐变短,气温逐渐上升。一般在午后两小时左右气温达到最高。之后随着阳光照射角度持续变小,影长逐渐变长,气温开始降低。
【教学反思】
本课的实验需要时间较长约20分钟,所以要给学生充是的探究时间,在观察中体会光线照射角度对温度的影响并学会对比三种不同照射角度下的温度变化。而在数据处理上。本课让学生手绘折线图绘制图表的过程也是外理数据的过程有没有错误数据、变化趋势是什么样的都会在绘制折线图的过程中慢慢浮现这样能更好地让学生学习和运用折线统计图这种直观的处理数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