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2
0
2
3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Human land relationship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五章
人类面临的主要
环 境 问 题
第一节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教学分析
课程标准
1
学习目标
2
核心素养
3
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结合案例,分析环境问题的类型及地区差异性。
结合案例,分析具体的环境问题。
综合思维:从空间和时间角度综合分析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人地协调:通过对环境问题的分析,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和人地协调观。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环境问题的概念
环境问题的类型
01
02
目录
Content
GO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03
主要环境问题
04
课堂检测
探究导入--寂静的春天
1962 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 L. Carson,1907—1964)撰写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使得环境保护问题摆到了各国政府的桌面上,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从而促使联合国于 1972 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签署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开启了环境保护事业。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探究导入--寂静的春天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寂静的春天》向社会公众深刻地揭露人类滥用杀虫剂而导致灾难的具体事件,人类滥用化学药物,在杀死昆虫的同时,必将危及地球其他生物乃至人类的生存,最终会导致春天里出现“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跳跃于水中”的毫无生机、死气沉沉的可怕景象。
探究一:春天本来是鲜花盛开、百鸟齐鸣的美好季节,而《寂静的春天》却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寂静世界。为什么会这样呢?
探究导入--寂静的春天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正是这本不寻常的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唤起人们的环境意识,同时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注意,促使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各国政府面前。
探究二:议一议,《寂静的春天》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轰动?
Part 1
环 境 问 题 的
概 念 与 类 型
GO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一般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失调,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环境问题类型
环境问题
类型
环境污染
由环境污染演化的问题
生态破坏
资源衰竭问题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环境问题产生一般机制
机制一: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资源短缺)
机制二: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课堂互动--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性
活动一:不同学者对环境问题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将下列环境问题按照所示范的形式,与其划分类型用线连接起来,并说明连接的理由?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课堂互动--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性
活动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各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进行说明?
发达国家环境问题较发展中国家轻,主要以臭氧层破坏、全球性气候变化、海洋污染,酸雨等环境污染问题为主,并将环境问题通过国际贸易、发展援助等方式转移给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发达国家严重,主要以森林退化、荒漠化等生态破坏问题为主。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课堂互动--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性
活动三:议一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发达国家因强大的“经济活动”产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目前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比较严重,其原因是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发展中国家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等。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性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表现 过度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 掠夺式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以及快速工业化导致的环境污染
原因 发达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较低,却消耗了世界大多数的自然资源,人均自然资源消耗量及污染物排放量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多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
环境承受着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
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也使得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
Part 2
主要环境问题
GO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资源短缺
概念:由于人类长期大规模开采与破坏,地球上某些自然资源数量锐减、质量下降,人均拥有的资源量大幅度减少,以致难以满足和保障人类对资源的需求。
表现: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短缺,森林资源短缺等。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资源短缺
思考&:据表分析我国资源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大多数自然资源总量丰富居世界前列,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需求不断提升以及长期的开发利用,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面临资源短缺的问题。尤其是水资源,能源资源等表现突出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活动一:想一想,人类对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的破坏主要有哪些表现形式?
对土地资源的破坏:肆意开采矿产资源、不合理灌溉、建筑用地、滥垦草地、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放牧、公共建设等。
对森林资源的破坏: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等。
课堂活动--资源短缺问题的探讨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活动二:讨论人口增长与自然资源减少的关系?
人口增长与自然资源的关系表现为以下几点:地球的空间是有限的,而世界人口在不断增长。随着人口急剧增长,人均土地面积减少,人均资源拥有量不断减少。环境容量是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承载量。环境对污染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当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时会出现严重环境问题。。
课堂活动--资源短缺问题的探讨
从土地资源来看,1 万年前,全球人口密度约为 0.029 人 / 千米2 ,2015 年则超过 56 人 / 千米 2 ,而世界人均耕地占有量 1975 年为 0.294 公顷,2015 年则减少到0.194 公顷,在 40 年内下降了 1/3。如果再加上土地资源退化、荒漠化所损失的耕地,人均耕地就更少了。从淡水资源来看,地球淡水储量仅为 0.35 亿立方千米,而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淡水只占 0.27%。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不足的问题日趋凸显。从能源资源来看,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世界能源消费量翻了两番。全球石油探明储量只有 1 000 多亿吨。尽管世界煤炭资源非常丰富,可供开采年限较长,但燃烧煤炭要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又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生态破坏
概念:人类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衍生的环境效应,导致了环境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生存发展以及环境本身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表现:水土流失、沙漠化、荒漠化、森林锐减、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生态破坏
经济利益驱动
人们长期砍伐森林和开垦草原
导致生态失衡,加剧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
生态恶化
生物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
物种灭绝
根因
过程
表现
后果
后果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常见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 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其中,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它既体现了生物之间及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体现了生物资源的丰富性。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活动一:哺乳动物和鸟类濒危或受威胁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据图可知,哺乳动物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和栖息地的丧失,两者的比重达63%。鸟类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的丧失,达60%。
课堂活动--生物多样性分析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活动二:议一议,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对人类会造成哪些不利的影响?
影响未来的食物来源和工农业生产资源;间接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水质遭到破坏;影响药物来源等。
课堂活动--生物多样性分析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常见生态破坏--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雨水不能就地消纳、顺势下流、冲刷土壤,造成水分和土壤同时流失的现象。
主要原因:是地面坡度大、土地利用不当、地面植被遭破坏、耕作技术不合理、土质松散、滥伐森林、过度放牧等。
危害表现:土壤耕作层被侵蚀、破坏,使土地肥力日趋衰竭;淤塞河流、渠道、水库,降低水利工程效益,甚至导致水旱灾害发生,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水土流失对山区农业生产及下游河道带来严重威胁。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常见生态破坏--水土流失
土地沙化:是指由于土壤侵蚀,表土失去细粒(粉粒、黏粒)而逐渐沙质化,或由于流沙(泥沙)入侵,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的现象。土地沙化多分布在干旱、半干旱脆弱生态环境地区,或者临近大沙漠地区及明沙地区。土地沙化的成因有气候等自然因素,也有过度放牧、滥砍滥伐森林、开荒、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人类活动的原因。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环境污染
概念: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物正常生存发展的现象。
表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常见环境污染--大气污染
概念:指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放的污染物导致大气质量下降的现象。
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一氧化碳以及可吸入颗粒物等。
危害: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危害植被,腐蚀材料,影响气候,降低能见度,引发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和酸雨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活动一:说一说 PM2.5 的主要来源及其危害?
主要有自然源和人为源两种。自然源包括土壤扬尘(含有氧化物矿物和其他成分)、海盐(颗粒物的第二大来源,其组成与海水的成分类似)、植物花粉、孢子、细菌等;人为源包括各种燃料燃烧源,如发电、冶金、石油、化学、纺织印染等各种工业过程以及供热、烹调过程中燃煤燃气或汽车燃油排放的烟尘。
危害: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疾病,对人体健康的伤害大。
课堂活动--大气污染问题探讨
PM2.5 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成部分,却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PM2.5 粒径小,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影响很大。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活动二:在图 5-8 中找出 PM2.5 平均值较高的地区,讨论其主要成因?
全球PM2.5最高的地区在北非和中国的华北、华东、华中全部。
北非:气候干旱高温,沙漠广布,导致地下化石燃料自燃、地下排气和多沙尘天气;地处欧亚地震带,多火山爆发;地处副热带高气压带,多下沉气流,污染物难以扩散。
中国的华北、华东、华中全部: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工业发达,排放粉尘多;经济发达,汽车拥有量大,汽车尾气排放量大。
课堂活动--大气污染问题探讨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活动三:针对PM2.5 所带来的污染,请提出合理的保护措施?
借鉴发达国家大气环境污染治理的经验和技术;严格立法与执法,提高大气质量标准;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积极发展煤炭的气化、液化技术;推广利用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植被覆盖率等。
课堂活动--大气污染问题探讨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常见环境污染--水污染
概念:水体因某些有害物质的大量进入而导致其物理、化学、生物等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污染物: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药、化肥以及畜禽粪便等。
危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常见环境污染--土壤污染
概念: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超过了土壤的容纳和自净能力,从而使土壤的性质、组成及形状等发生变化,并导致土壤自然功能失调、土壤质量下降的现象。
污染物:工矿企业排出的废水、烟尘、残渣中所含重金属元素和有机物。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常见环境污染--海洋污染
概念:指人类活动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导致损害海洋生物、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海洋活动、降低海洋环境质量的现象。
污染物:陆地污染物的排放,海上石油开采泄露,远洋运输等。
特点:污染源多、持续性强、扩散面广、难以控制等。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活动一:你认为,威胁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过度捕捞、海洋污染、海洋资源的无序开采。
课堂活动--环境污染问题探讨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活动二:石油及其制品进入海洋,会对海洋环境、生物、水产品造成严重的破坏。想一想,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控制海洋石油污染?
降低废水中的含油浓度:禁止船舶非法向海中排油;防止油船、海上输油管道和石油平台的溢油事故;消除或减轻已发生的油污染的后果;加强海洋油污染的常规监测和应急监视监测;利用物理方法和机械装置清除海面和海岸油污染。
课堂活动--环境污染问题探讨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活动三:说出土壤污染物质的主要来源?
固体废弃物,大气污染物,灌溉污水,农药、化肥、重金属等。
课堂活动--环境污染问题探讨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活动四:土壤具有容纳污染物质的能力和自我净化的能力,为什么还会被污染?
污染物超过土壤本身的自净能力。
课堂活动--环境污染问题探讨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活动五:描述土壤污染的主要过程,说一说土壤污染可能产生的危害有哪些?
过程: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弃物随意堆放和倾倒,过量施用农药、化肥,污水灌溉,导致有害物质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加上大气中的污染物及飘尘也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进而造成了土壤污染。
危害:当土壤中含有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通过植物、水间接被人体吸收,危害人体健康。
课堂活动--环境污染问题探讨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Part 4
课堂检测
GO
On-the-spot inspection
课堂检测
下图示意北半球和全球平均气温距平(相对于1971~2000年平均值)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时段内全球气温变化趋势是( )
A.波动上升 B.波动下降 C.持续上升 D.持续下降
2.图示时段内全球气温变化趋势反映的直接问题是( )
A.全球变暖 B.臭氧层破坏 C.水土流失 D.荒漠化
A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三章第一节
A
On-the-spot inspection
课堂检测
近期研制出利用玉米叶片加工、编织购物袋的技术,这种购物袋易分解且物美价廉。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该种购物袋的生产厂应接近( )
A.原料产地 B.销售市场 C.能源基地 D.研发基地
4.以该种购物袋替代目前广泛使用的同类用品,对环境保护的直接作用是( )
A.减轻大气污染 B.减轻“白色污染” C.促进生物多样性 D.减轻酸雨危害
5.该种购物袋的生产原料在我国的最大产地是( )
A.河南省 B.山东省 C.四川省 D.吉林省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三章第一节
A
B
D
On-the-spot inspection
课堂检测
2022年8月23日河南平顶山中央公园云禅湖水域出现“怪鱼”一来自北美洲的条长80厘米左右、尖嘴长牙的食肉鱼类鳄雀鳝,当地决定抽干湖水捕捉鳄雀鳝(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三章第一节
On-the-spot inspection
课堂检测
6.鳄雀鳝出现在该湖的途径最可能是( )
A.江河游入 B.人为投放 C.自然进化 D.走私贩养
7.当地穷尽办法捕捉鳄雀鳝主要原因是( )
A.避免伤人危险 B.科学研究需要 C.保护湖泊生态 D.人工繁育养殖
8.为保障我国生物安全,防止外来物种入侵,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①加强宣传提高防范意识②加强外来物种监督管理
③建设外来物种繁育基地④加强研发培育自然天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三章第一节
B
C
A
On-the-spot inspection
课堂检测
材料一:红树林的自然发生和大面积发育必须具备5个基本条件:热带型气候、细质冲积物、静浪的海岸、咸水和广阔的潮间带。红树林植物往往从枝干上长出众多树根,分为支撑根和呼吸根,盘根错节。在全球红树林面积逐年缩小之际,广东省湛江市红树林却实现逆势增长。
材料二:传统海堤一般为砌石陡墙,在防范海洋灾害同时,也造成沿海红树林的破坏。生态海堤自海向陆包括潜堤、堤前浅滩、海堤堤身三个系统,其中海堤堤身缓坡入海,堤顶、迎水面恢复植被。左图为红树林根系图,右图为生态海堤结构示意图。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三章第一节
On-the-spot inspection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三章第一节
(1)分析红树林根系形态形成的原因
(2)与传统海堤相比,简述生态海堤对保护原生红树林的作用
(3)从生态安全角度简述建立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土壤疏松深厚,适宜根系生长;海滩淤泥环境,且风浪较大,发达的根系可减小大风危害,抵御海浪侵袭;发达根系可以在被淹没时,帮助植物体进行气体交换
课堂检测
调节局部气候;减缓水流,增加泥沙淤积,巩固堤岸;抵御海浪侵蚀,保护海岸;净化空气和海水;维持生物多样性
为红树林提供静浪区域;利于红树种苗定植;利于扩大潮间带面积,扩大原生红树林生长空间;为红树林向陆地后退预留空间;改善红树林生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