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的统一
第三单元
2024年高考一轮通史复习
辽宋夏金元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
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北宋与辽、西夏对峙
②南宋 与金、西夏的并立
③元朝的统一
目录
第八讲 辽宋夏金元的政治、军事
第九讲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第十讲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第八讲
辽宋夏金元的政治、军事
考情分析
课程标准 考题
①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②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 2022 ·全国乙卷· 3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2022·江苏卷·4 地方监察制的改善
2022·海南卷·4 经济措施体现文化认同
2021·福建卷·4 宋代募役法实施的基础
2021 ·全国|卷· 26 宋代科举制
2020·海南卷 元代恢复科举制的目的
主干梳理
916
1234
960
1206
1141
1127
1125
1115
1038
1227
1260
1271
1276
1368
北宋
南宋
元朝
辽
西夏
蒙古
金
时空定位
政权 民族 起止时间 建立者
辽
北宋
西夏
金
南宋
元
契丹族
汉族
党项族
女真族
汉族
蒙古族
916--1125年
960--1127年
1038--1227年
1115--1234年
1127--1276年
1271--1368年
耶律阿保机
赵匡胤
元昊
完颜阿骨打
赵构
忽必烈
Contents
目录
一、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二、辽夏金元的统治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三)王安石变法
(四)南宋的偏安
辽、西夏、金的建立以及与宋的和战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一、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宋太祖)上问:“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破局
1.建立 时间:960年,
建立者:后周大将赵匡胤
国号:宋,史称北宋
都城:开封
问题:唐末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
赵普对曰:“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割据)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症结:藩镇权力太重,君弱臣强
办法:夺权、收兵、制钱谷
政治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
设通判监督;
节度使逐渐演变为虚衔;
经济 设诸路转运司综理地方财政,
保证各州税收绝大部分上交朝廷;
军事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分别拱卫京师和镇守地方,定期更换;
(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2)分散机构权力
----分化事权,繁复低效
(3)崇文抑武,抑制武将势力膨胀
罢免宿将兵权 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大力提倡文治 扩大科举规模,
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2.巩固统治的措施
----崇文抑武,文官主政
北宋:二府三司
行 政
军 事
盐 铁
度 支
户 部
中书门下
(政事堂)
同平章事
(宰相)
参知政事
(执政)
枢密使
枢密副使
三 司
二 府
形成政事堂主管政治、枢密院主管军事,三司主管财政的局面,三权分离,一切都要通过皇帝。与此同时提高监察机关的权利和地位,可以纠察、弹劾各级官员,迫使宰相不得不屈从于作为皇帝耳目的台谏官。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唐·三省六部制
1.思考:唐宋分散相权的方式有何区别
唐:程序性分工
宋:事权性分工
枢密院
【深化拓展】
财 政
台谏
御史中丞
监 察
知谏院
2.分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利弊得失
利:
弊:
材料: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摘编自朱熹《朱子语类》卷128
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
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① “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官僚队伍不断膨胀,国家财政负担日益恶化。
②束缚了人的积极性、创造性。
③过度崇文抑武导致军备废驰,国势积弱。
问题探究 P53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困局
冗兵
冗官
冗费
① 边防压力:北宋始终面临着辽和西夏的威胁,北宋与辽、西夏和之间争战不断。屡战屡败。
②不抑兼并,导致阶级矛盾严重:北宋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纵容地主阶级兼并农民的土地。
③财政危机:“岁币”“岁赐”带来沉重负担,军队数量庞大,官僚队伍膨胀,财政状况恶化。
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问题
范仲淹
(989-1052)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向宋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开启庆历新政。
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遭到强烈阻挠。1045年初,范仲淹等改革派被贬,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新政失败。
“庆历新政”的失败,为之后的王安石变法拉开了序幕。
1.庆历新政
(三)王安石变法
时间:1069年,
人物: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目的: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王安石
(1021-1086)
3.王安石变法
内容 措施 作用
富国之法 均输法、市易法、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减轻人民负担,发展生产,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强兵之法 将兵法、保甲法、将马法、 节省政府开支,提高军队战斗力,增强武器装备
育才之法 改革科举制度,改革学校制度 选拔人才,培养人才
原则:加强国家管理和控制,实现富国强兵
分析:新法是否能达到了“富国强兵”之预期目的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募役法 青苗法
能
只是部分达到。
哪些措施能达到?
据变法内容,说说哪些条款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材料一 熙宁、元丰(宋神宗年号)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宋史》
材料二 北宋熙宁年间,在王安石支持下,宋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王韶率军进攻吐蕃,收复河(甘肃临夏)、岷(今甘肃岷县)等五州,拓地2000余里,受抚羌族30万帐,建立起进攻西夏地区的有利战线。
军事实力增强
粮食产量增加,农业发展
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结果:
【深化拓展】
全面认识王安石变法
2.进步性
(1)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3)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中错综复杂的积弊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1.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
3.局限性
(1)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
(2)没有解决土地问题,没有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3)用人不当,出现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
2.绍兴和议
内容:南宋向金称臣,
每年向金缴“岁贡”,
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时间:绍兴十一年(1141年)
背景: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有望收复中原之时
影响:宋金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结束了长达10余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时间:1127年
开国皇帝:赵构
(宋徽宗第九子,宋钦宗弟弟)
国号:宋(史称南宋)
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
(四)南宋的偏安
1.南宋建立
1.选官制度
①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取士不问家世”,
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选》1 P31
2.监察制度
《选》1 P32
中央:御史台
长官:御史大夫、谏官
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
“台谏合一”
御史拥有谏官的议事权,
谏官拥有御史的监察权。
地方:划路作为监察区
《选择性必修》
②北宋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
《纲要》上 P63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3.宋元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朝代 法 律 教 化
宋朝
多以唐律为蓝本,
制定《宋刑统》、《天圣令》
特点:理学渗入基层
表现:①朱熹贡献编订《家礼》和《小学》成为规范家庭和幼童的行为。
②以乡约教化乡里。
4.户籍制度
户籍分为主户(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与客户(没有土地的佃户)
二、辽夏金元的统治
民族政权 辽 西夏 金
民族及 活动区域
政权的建 立与发展
政治制度
与两宋的关系 战争
议和
灭亡
契丹族
辽河上游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契丹国,定都上京
“藩汉分治”制度
为夺回幽云十六州,北宋多次与辽用兵
“澶渊之盟”
1125年金灭辽
党项族
陕北、宁夏一带
1038年元昊建大夏,定都兴庆(银川)
制度基本模仿北宋
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与北宋多次交战,
互有胜负
西夏向北宋称臣,
北宋赐“岁币”
1227年亡于蒙古
女真族
黑龙江、松花江流域
1114年完顔阿骨打建金,定都会宁(阿城)
基本沿袭唐宋制度
猛安谋克制( 兵农合一)
1127年灭北宋
南宋岳飞抗金
1141年“绍兴和议”
1234年亡于蒙古
思考: 辽西夏金政治制度有何共同特点?
① “藩汉分治”
②都较多地吸收了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
宋夏不到10年
长时段的并存 基本保持和平
战争时间?
辽209年
夏189年
金119年
宋辽历时25年
宋金历时16年
政权时间?
空间背后的信息
农耕畜牧兼具
制度因俗而治
时间背后的信息
和议 时间
澶渊之盟 1004年
庆历和议 1044年
绍兴和议 1141年
可取:维持了边境长期和平,创造了经济发展的有利环境,
客观上促进经济发展;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
促进民族融合。是明智的选择。
思考点
两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不可取:加重人民负担,加剧财政困难。
两宋与周边部分少数民族政权部分和议
【深化拓展】
1.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①推动了中国政治中心的北移,使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进上步分离。
②征服战争与和平交往,加强了边疆与中原联系,初步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
③促进了边疆的开发,推动了民族交融,推动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
④因俗而治兼顾不同民族的统治制度、政策,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⑤“海内一家”的政治理念。少数民族统治者以“中国之主”自居,拓展了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的内涵。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1206年,漠北蒙古铁木真建蒙古汗国,被尊为“成吉思汗”,此后半个世纪,先后灭西辽、西夏和金,收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等地区。
第一次西征(成吉思汗)
第二次西征(拔都)
第三次西征(旭烈兀)
1219年,以复仇为名西征,灭花剌子模国,军队直抵黑海北岸
灭金后不久,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等地,军队打至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
13C中叶,以西亚为目标,攻占巴格达
元朝——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
1271年忽必烈建元,1279年元灭南宋,完成统一。
民族:蒙古族
人物:忽必烈
时间:1271年
都城:大都
国号:元
元
(1271-1368)
1.设立驿站(运输官府物资)
2.设急递铺(传递公文)
3.行省制度
中央:中书省
地方:行省制、
宣政院、
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
澎湖巡检司
4.民族:四等人制
1.元的建立
2.元的统治
行省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以省官(中书省官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
——【元】许有壬《至正集》
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
——【元】赵天麟《太平金镜策》
行省制度:地方行政管理的创举
犬牙交错
②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相结合
地方大而难独---中央有效控制
范围大!身份高!职权广!
【深化拓展】
派出机构
★行省制度的特点
①具有双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
中书省辖地:腹里
大都与周边地区
主体:十个大行省
中书省派出管理
边疆民族地区有效管辖的新格局
崖山之后无中国?
多元一体大中国!
(6)对外交往:元朝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畅通。
(1)地方行政制度:
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形成了省、路、府、州、县(五级)多级行政制度。
(2)官员选拔与管理
①选官:元朝的官员选拔,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
后恢复科举制,但时断时续,科举录取人数不多
②管理:元朝的监察机构严密,中央设有御史台,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3)民族关系: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外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
元朝对西藏地方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还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
(4)赋税制度:元朝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在北方征丁税、地税,在南方征夏税、秋粮。
元朝在税粮外又有前朝没有过的“科差”,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
[选择性必修]1
P6
P32
P62
P93
(5)户籍制度:按职业定户籍,如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诸色户计”,
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交通:
①元朝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
②元朝的京杭大运河。
蒙古西征:
①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但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
②蒙古西征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使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西征的蒙古军队与当地居民融合。
③大批移民自西东迁,进入中国中原地区。
④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
[选择性必修2]
[选择性必修3]
【深化拓展】
③民族交融出现高潮。尽管元朝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分化政策,但这一时期各族人民互迁和相互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民族交融出现又一次高峰,是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
①结束了分裂割据和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重新实现了国家统一。元朝统一后的有效管辖措施,使其疆域空前广阔。修筑四通八达的驿道,设驿站,负责传递公文。
②首创行省制度。这是历史上从中央到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又是强化中央集权的一项新的举措,对后世乃至今天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1、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历史地位
④经济繁荣,漕运、海运规模空前,对外贸易发达。大都成为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
916
1234
960
1206
1141
1127
1125
1115
1038
1227
1260
1271
1276
1368
北宋
南宋
元朝
辽
西夏
蒙古
金
辽宋夏金元的阶段特征
政治: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趋向统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行省制度影响深远;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民族关系:多个政权并立,民族战争频繁;民族交融是主流,边民内迁。
高考研析
1.(2020·山东高考,4)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答案】C
2.(2021.海南卷.5). 元延祐元年(1314年)恢复开科取士,规定凡考经问或明经的人,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课本,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参考书。由此,科举再次成为思想与权力之间的制度化链接。此举意在
A. 尊重前朝传统文化信仰 B. 争取汉族士人的政治认同
C. 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 恢复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答案】B
【考点】王安石变法
【考点】加强汉族士人对元朝的政治认同,从而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3.(2022.全国乙卷.3).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
【答案】A
4.(2022.1.浙江卷.7).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城广大、民族众多、推进了新的民族融合。下列关于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叙述正确的是
A. 首次设立枢密院主管军事
B. 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C. 确定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道、州、县
D. 设理藩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答案】B
【考点】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考点】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