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莱钢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济南市莱钢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09 06:45:35

文档简介

莱钢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
语 文 试 题
一、基础知识(共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哂笑(xī) 喟然(kuì) 饥馑(jǐn) 万乘之国(shèng)
B.衅钟(xìn) 怵然(chù) 忖度(dù) 庠序之教(xiáng)
C.便嬖(pián) 庖丁(páo) 莅临(lì) 技经肯綮(qìng)
D.缒城(zhuì) 飨宴(xiǎng) 刀俎(zǔ) 门当户对(dàng)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影片《你好,李焕英》喜剧咖集结,他们游刃有余的发挥令整部电影的笑点自然且均衡。
B.来自社会的适龄青年带着踌躇满志的报国情,胸怀崇高理想,立志献身应急救援事业。
C.美国再度搬出过时的“301”,将贸易保护的大棒挥向中国,不过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D.脱离生态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离开经济发展抓生态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莫春者,春服既成 B.善哉!技盖至此乎?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阙秦以利晋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拔剑而啖之 啖:吃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没有
C.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恶:嫌弃
D.因之以饥馑 因:接续
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B.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C.范增说项羽曰 秦伯说,与郑人盟
D.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6.下列句中的“因”字与例句的“因”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座
A.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B.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批大却,道大窾,因其固然 D.不如因善遇之
7.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大王来何操
A.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B.邻之厚,君之薄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重要的经典,被列为“四书”之一。
B.司马迁的《史记》开编年体史书之先河,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我们熟悉的《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均出自《史记 项羽本纪》。
C.古人特别重视《春秋》,在汉代被列为“五经”之一。阐述《春秋》最著名的有《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D.《庄子》是继《老子》之后体现道家学说的一部极其重要的作品。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是一部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散文集。
二、课内阅读(共4个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1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周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封地均称国。如本文“晋侯”“秦伯”。
B.敢,自言冒昧的谦辞,译作冒昧。执事,办事人员或随从,后用作对自己的谦称。
C.东道主,典故出自本文,本指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后泛指接待或宴请宾客的主人。
D.行李是个古词,本义为外交使者。武,即武德,指使用武力时应遵守的道德准则。
10.最后一段中的“公”与“夫人”各指代什么人?(3分)
A.“公”指代晋文公;“夫人”泛指那个人。
B.“公”指代秦穆公;“夫人”指代晋文公。
C.“公”指代晋文公;“夫人”指代秦穆公。
D.“公”指代秦穆公;“夫人”泛指那个人。
1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兵理由的一项是(3分)
A.灭掉郑国增加晋国疆土,会使晋国更强大。
B.在东方保存郑国有利于秦晋之间外交往来。
C.晋国曾经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贪得无厌。
D.晋国灭掉郑国后,必将向西侵略秦国土地。
12.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莫春者,春服既成,浴乎沂,风乎舞雩。
(2)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三、课外阅读(本题共4个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
晋灵公不君。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境乃免。”
注:①晋灵公:晋国国君,名夷皋,谥号“灵”,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不君:不行君道。②赵盾:晋国正卿,谥号宣子。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B.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C.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D.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稽首是古代一种跪拜礼。施礼者屈膝跪地,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
B.谥号是古人死后,后世按其生平事迹给予褒扬评价的称号,始于西周。如本文“宣子”即赵盾的谥号。
C.箪食,原指装在箪笥里的饭食。箪是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后也用来“箪食”指用饭菜犒劳军队。
D.大史同“太史”,古官名,西周、春秋时掌管起草文书,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有一项是(3分)
A.晋灵公台上弹人、虐杀厨子、拒谏且使人杀谏臣等行径,充分暴露其不行君道。
B.鉏麑去杀赵盾时,赵盾穿好朝服等候,还假装睡觉,表明赵盾识破晋灵公阴谋。
C.文章运用插叙,交代赵盾首山救灵辄的事,对赵宣子成功逃脱有解释说明作用。
D.文章记叙赵宣子忠心直谏,却遭到晋灵公谋杀的事,情节跌宕多姿,扣人心弦。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2)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17.简要概括赵盾的形象特点。(3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 18~19 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注释:
(1)我报路长嗟日暮:路长,隐括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隐括屈原《离骎》“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2)学诗谩有惊人句:隐括杜甫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谩有:空有。(3)九万里:《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
1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诗又一题为“记梦”,作者以述梦的方式凸现心中块垒,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特色。古诗词中常用这种记梦的形式来表现作者复杂的情感,《梦游天姥吟留别》亦是此类名篇。
B.“星河欲转千帆舞”一句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星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这一描写虚实相映,既富有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
C.“殷勤问我归何处”一句中,“殷勤”一词表达一种平等友好的关系,塑造了一位态度温和、关心民生疾苦的天帝形象。
D. 这首词音调豪迈,气势恢宏,格调雄奇。梁启超评价“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词》中语”“苏辛”为北宋豪放词人代表苏轼和辛弃疾:《漱玉词》为南唐后主李煜所著。
19.本词表现了词人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五、名句默写题(本题共4个小题,8分)
20.(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问志时,采用温和自谦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弟子们营造一个平等、轻松的环境。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下,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
(3)孟子理想的王道境界是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4)孟子重视教化百姓知孝悌之义,即“ , ”,这样的话,老者就会得到尊敬和帮助,最终达到和谐社会。
六、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21-24题。
蛐蛐
汪曾祺
宣德年间,宫里兴起了斗蛐蛐。蛐蛐都是从民间征来的。这玩意陕西本不出。有那么一位华阴县令,想拍拍上官的马屁,进了一只,供到了宫里。打这儿起,传下旨意,责令华阴县每年往宫里送,县令把这项差事交给里正。里正哪里弄到蛐蛐 只有花钱买。上面要一只蛐蛐,常常害得几户人家倾家荡产。蛐蛐难找里正难当。
有个叫成名的,是个童生,多年没有考上秀才,为人很迂,不会讲话。衙役看他老实,就把他报充了里正。成名托人情,也不得脱身。不到一年的功夫,成名的几亩薄产都赔尽去了。一出暑伏,按每年惯例,该征蛐蛐了,成名不敢摊派,自己又实在变卖不出这笔钱。每天烦闷忧愁,只得听从老伴的话,提了竹筒,拿着蛐蛐罩,到处翻找。清早出门,半夜回家,都无济于事。县令追逼,交不上蛐蛐,二十个板子。十多天下来,成名挨了百十板,两条腿脓血淋漓。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除了自尽,别无他法。
迷迷糊糊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座庙,庙后小山上怪石乱卧,有一只“青麻头”伏着。醒来想想:这是什么地方 猛然醒悟:这不是村东头的大佛阁么 于是挣扎着起来,拄着拐杖,往村东去。到了大佛阁一看,就跟梦里所见的一样。于是在蒿菜草莽之间,轻手轻脚,拨开草丛,发现一只蛐蛐在刺棘丛里伏着,快扑!蛐蛐蹦,成名追,罩住了,细看看:个头大,尾巴长,青脖子,金翅膀。一阵狂欢喜,提着蛐蛐笼,快步回家,举家欢庆。静等期限,好见官交差。
成名有个儿子,小名黑子,九岁了,非常淘气,上树掏鸟蛋,下河捉水蛇,飞砖打恶狗,爱捅马蜂窝。性子倔,爱打架,打起架来像拼命一样。三天两头,有街坊邻居来告状。成名得了个这只救命蛐蛐, 再三告诫黑子:“不许看,千万!千万!”
不说还好,说了,黑子还非看看不可,他瞅着父亲不在家,偷偷揭开蛐蛐罐。腾!一蛐蛐蹦出罐外,黑子伸手一扑,用力过猛,蛐蛐大腿折了,肚子破了——死了 ,黑子知道闯了大祸,哭着告诉妈妈,妈妈一听,脸色煞白:“你个孽障!你甭想活了,你爹回来,看他怎么跟你算帐!”黑子哭着走了。成名回来,老伴把事情一说,成名掉在冰窟窿里了。半天,说:“他在哪儿 ”找。到处找遍了,没有。做妈的忽然心里一震:莫非是跳了井 扶着井栏一看,有个孩子,请街坊邻居帮忙,把黑子捞上来,已经死了,这时候顾不上生气,只觉得悲痛。夫妻二人,傻了一样,傻坐着,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找不到一句话。这天他们家烟筒没冒烟,哪有心思吃饭呢,天黑了,把儿子抱起来,准备用一张草席卷卷埋了。摸摸胸口,还有点温和,探探鼻子,还有气。先放到床上再说吧,半夜里,黑子醒来了,睁开了眼,夫妻二人稍得安慰,只是眼神发呆,睁眼片刻,又合上眼,昏昏沉沉地睡了。
蛐蛐死了,儿子这样,成名瞪着眼睛到天亮。
天亮了,忽然,听到门外蛐蛐叫,成名跳了起来,远远的一看,是一只蛐蛐,心里高兴,捉他!蛐蛐叫了一声跳走了。追,用手掌一捂,好像什么也没有。四面看看,蛐蛐伏在墙上。成名看它小,瞧不上眼,但墙上的小蛐蛐,忽然落在他袖口上。细看看,小虽小,好像不赖。带回家里,心想拿他去交差,又怕县令看不中。村里有个小伙子,是个玩家、他养着一只蛐蛐,自命“蟹壳青”,每天找一些少年子弟斗,百战百胜。他把这只“蟹壳青”居为奇货,索价很高,也没人能买得起。听说成名得了一只蛐蛐,这小子就到成家拜访,一看,捂着嘴笑了:这也叫蛐蛐!于是打开自己的蛐蛐罐,把蛐蛐赶进“过笼”里,放进斗盆。成名一看,这只蛐蛐大得像个油葫芦,就含糊了,不敢把自己的拿出来。小伙子存心看个笑话,再三说:“玩玩嘛,咱又不赌输赢。”成名把黑蛐蛐放进斗盆。小蛐蛐趴着不动,蔫哩吧唧,小伙子又大笑。使猪鬃撩它,再撩它!黑蛐蛐忽然暴怒,后腿一挺,直窜过来。俩蛐蛐这就斗开了,冲、撞、腾、击、劈里啪啦直响。忽见小蛐蛐跳起来,伸开须须,跷起尾巴,张开大牙,一下子钳住大蛐蛐的脖子。大蛐蛐脖子破了,直流水:小伙子赶紧把自已的蛐蛐装进过笼,说:“这小家伙真玩命呀!”成名也没想到。他和小伙子正在端详这只黑红黑红的小蛐蛐,他们家一只大公鸡斜着眼睛过来,上去就是一嘴,蛐蛐蹦出了一尺多远。公鸡一啄不中,撒腿紧追,眨眼之间,蛐蛐已经在鸡爪子底下了。成名急得不知怎么好,只是跺脚,再一看,公鸡伸长了脖子乱甩。走近一看,只见蛐蛐叮在鸡冠上,死死叮着不放,公鸡羽毛扎散,双脚挣蹦。成名惊喜,把蛐蛐捏起来,放进笼里。
第二天,上堂交差。县太爷一看,大怒:“这么小,你不是糊弄我吗!”成名细说这只蛐蛐怎么怎么好,县令不信,叫衙役弄几只蛐蛐来试试。果然都不是对手。又抱一只公鸡来,一斗,公鸡也败了。县令吩咐,专人送到巡抚衙门。巡抚大为高兴,打了一只金笼子,又命师爷连夜写了一通奏折,详详细细表述了蛐蛐的能耐,把蛐蛐献到宫中,宫里的蛐蛐都是各省进贡来的,黑蛐蛐跟这些“名将”斗了一圈,没有一只能经得三个回合,全都不死即伤望风而逃。皇上龙颜大悦,下御诏,赐给巡抚名马衣缎。巡抚考核给华阴县评了一个“卓异”,县令就免了成名里正的差役;又嘱咐县学的教谕,让成名进了学,成了秀才;又赏了成名几十两银子,让他把赔累进去的薄产赎回来,成名夫妻,说不尽的欢喜。
只是他们的几子一直是昏昏沉沉地躺着,不言不语,不吃不喝,不死不活,这可怎么了呢
树叶黄了,树叶落了,秋深了。
一天夜里,成名夫妻做了一个同样的梦,梦见他们的儿子黑子。黑子说:
“我是黑子。就是那只黑蛐蛐。蛐蛐就是我。我变的。
“我拍死了‘青麻头’,闯了祸。我就想:不如我变一只蛐蛐吧。我就变成了一只蛐蛐。
“我爱打架。打架总要打赢。打贏了,爹就可以不当里正,不挨板子了。我九岁了,懂事了。
我跟别的蛐蛐打,我想:我一定要贏,为了我爹,我妈。我拼命。蛐蛐也怕蛐蛐拼命。
它们就都怕。
“我打败了所有的蛐蛐!我很厉害!
“我想变回来。变不回来了。
“那也好,我活了一秋。我贏了。
“明天就是霜降,我的时候到了。
“我走了,你们不要想我。——没用。”
第二天一早,黑子死了。
一个消息从宫里传到省里,省里传到县里,那只黑蛐蛐死了。
(节选自汪曾祺《聊斋新义》,有删改)
2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从宫廷好斗蛐蛐之乐写起,每年从民间征收一只蛐蛐常常害得几户人家弃家荡产,为人物命运交代了社会背景。
B.衙役看成名老实,就把他报充了里正,成名不得脱身,不到一年的功夫赔尽几亩薄产,点出成名因“征蛐蛐”而遭受的苦难,同时表现出他迂讷、忠厚的性格。
C.黑子因毙一蛐蛐而投井自杀的悲剧,充分反映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制度对百姓的戕害,也表现了父母的太重的功利心,给孩子带来的灾难之深。
D.小说写到“墙上的小蛐蛐,忽然落在他袖口上”,黑蛐蛐对成名似乎有感情,表现了黑蛐蛐的异乎寻常,暗示这是由黑子化成的蛐蛐。
2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蛐蛐”为线索,征虫—梦虫—觅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主人公的命运围绕“虫”而展开,跌宕起伏,曲折有致。
B.小说巧设伏笔,层层推进。成名夫妻获虫的喜悦和对虫的特别珍爱,为黑子的误毙蛐蛐作了铺垫,母亲的“你甭想活了”一语,暗扣后文的“把黑子从井里捞上来”。
C.作者采用了衬托与对比的手法叙写黑蛐蛐的善斗,格外生动。“蟹壳青”与黑蛐蛐,从外形到战绩对比鲜明;小伙子前后表现也形成对比,突显了他自高自大、无知可笑。
D.小说语言特色鲜明。如“成名掉在冰窟窿里了。半天,说:‘他在哪儿 ’找。到处找遍了,没有。”叙事干净利落,语言简洁精炼,多用口语,平淡无奇却又意境深远。
23.小说细写小蛐蛐斗胜强敌“蟹壳青”与鸡口脱险的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分)
24.小说是从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促织》改编创作而成,情节大体相同,结局不同:原著的结尾是“儿子从蛐蛐变回人、父亲被加官受爵”的大团圆结局,新作的结尾改成了“儿子变成蛐蛐,帮助父亲解脱困境后最终死去”的悲剧性结局,你认为哪一个结局更好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七、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刘向)
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李白)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张载)
幸福永远存在于人类不安的追求中,而不存在于和谐与稳定之中。(鲁迅)
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莱钢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
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共24分)
1.C 2.B(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不合语境)
3.D( A 项莫同"暮", B 盖同"盍", C 项共同"供") 4.C
5.D( A 项"如",第一个动词,及,第二个动词,到...去: B 项"言",第一个动词,说,第二个名词,话; C 项"说",第一个动词,劝说,第二个形容词,喜悦: D 项"军",均为动词,驻军)
6.D( A 项动词,接续:;B 项动词,依靠;C 项介词、顺着; D 项与例句均为副词,趁机)
7.C( A 项主谓倒装句, B 项判断句, C 项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 D 项介词结构后置句)8.B(《史记》开纪传体史书之先河)
二、课内阅读(共15分)
9.B(执事,办事人员或随从,后用作对对方的敬称) 10.C
11.B(秦晋均在郑国西面,"有利于秦晋之间外交往来"理解有误》
12.略
三、课外阅读(共18分)
13.D
14.B(谥号是古人死后,后世按其生平事迹给予或褒或贬进行评价的称号)
15.B(赵盾并不知晓晋灵公谋杀自己;穿好朝服等待上朝,天色尚早,故不脱衣冠睡觉﹣假寐)
16.(1)人有谁能不犯错误!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什么比这更好了。(得分点:过、莫、焉各1分:共3分)
(2)您身为正卿,逃亡而不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叛贼,不是您杀了国君又是谁呢。(得分点:子为正卿、亡、反各1分:共3分)
17.敢于直谏:体贴下情:怀恋祖国。(共3分)
译文:
晋灵公不行君道,大量征收赋税来满足奢侈的生活。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观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他就把厨师杀了,放在筐里,让宫女们用车载经过朝廷。大臣赵盾和士季看见露出的死人手,便询问他被杀的原因,并为晋灵公的无道而忧虑。赵盾准备规劝晋灵公,士季说:“如果您去进谏而国君不听,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让我先去规劝,他不接受,您就接着去劝谏。”士季去见晋灵公时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晋灵公假装没有看见他),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抬头看他,并说:“我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了,打算改正。”士季叩头回答说:“谁能没有过失呢?有了过失而能够改正,那就没有比这再好的了。
可是晋灵公仍然没有改正。赵盾又多次劝谏,使晋灵公感到厌烦,晋灵公便派鉏麑去刺杀赵盾。鉏麑一大早就去了赵盾的家,只见卧室的门开着,赵盾穿戴好礼服准备上朝,时间还早,他和衣坐着打盹儿。鉏麑退了出来,感叹地说:“时刻不忘记恭敬国君(指按时上朝),真是百姓的靠山啊。杀害百姓的靠山,这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这是失信。不忠不信中有一样违背了,还不如去死!”于是,鉏麑一头撞在槐树上死了。
秋天九月,晋灵公请赵盾喝酒,事先埋伏下武士,准备杀掉赵盾。赵盾的骖乘提弥明发现了这个阴谋,快步走上殿堂,说:“臣下陪君王宴饮,酒过三巡还不告退,就不合礼仪了。”于是他扶起赵盾走下殿堂。晋灵公唤出了猛犬来咬赵盾。提弥明徒手上前搏斗,打死了猛犬。赵盾说:“不用人而用狗,即使凶猛,又有什么用!”他们两人与埋伏的武士边打边退。结果,提弥明为赵盾战死了。
当初,赵盾到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他看见有个叫灵辄的人晕倒了,便去问他的病情。灵辄说:“我已经多日没吃东西了。”赵盾给他东西吃,他留下了一半。赵盾询问原因,灵辄说:“我在外当奴仆已经多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着。现在离家近了,请允许我把这一半留给她。”赵盾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给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放在口袋里给他。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士,他在搏杀中把武器倒过来抵挡晋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以脱险。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饿汉。”赵盾再问他的姓名和住处,他没有回答就退走了。赵盾自己也逃亡了。
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掉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走出国境的山界,听到灵公被杀便回来了。晋国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弑杀了他的国君。”他还把这个说法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 “不是这样。”董狐说:“您身为正卿,逃亡而不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叛贼,不是您杀了国君又是谁呢?”赵盾说:“哎!《诗经》中说:‘由于我怀念祖国,反而自己找来了忧患。’这话大概说的是我吧。”
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记载史事的原则是直言不讳。赵宣子是古代的好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蒙受了弑君的恶名。 可惜啊,如果他出了国境,就会避免弑君之名了。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8.D辛弃疾为南宋词人《漱玉词》为南宋词人李清照所著。
19.(1)世路艰难,人生不幸之感。与天帝问答这一情节描述,抒发了作者对流离人生的慨叹,“路长日暮”可理解为作者晚年孤寂凄凉生活的写照。
(2)空有才华,知音难遇之叹。"谩有”是“空有”的意思:“学诗谩有惊人句”化用杜甫典故,抒发自己虽富有诗才却生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
(3)不满现实,有大鹏高飞之志。“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两句,运用比喻和典故,表面上写出作者希望乘万里风高飞远举,让风不要停止,将她的小船吹送到仙山去,实则表现作者对黑暗现实不满与失望,对自由生活无比向往之情。(每点2分,有看法,有分析。其余角度言之成理也可。三点为满分)
五、名句默写(本题共4个小题,8分)
20.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莫春者,春服既成
(3)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4)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六、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21.C【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以客观题的形式来考查,四个选项涉及的角度有:人物性格品质的归纳整理、相关词句或段的作用、理解词语的内涵、情节安排的赏析等等。对照文本和自己读文本的理解感悟逐一进行分析,找出错误点即可。做这类题除了理解能力还要耐心细心专心。C项。“表现了父母的太重的功利心”错误。根据原文所言,成名父母是善良仁义的,并没有表现出功利心,迫于官吏逼迫才间接地害了儿子,实质还是那个官员贪污皇帝只知享乐的黑暗社会造成的悲剧,可见选项表述无中生有,曲解文意,并非主观上的功利心,而是客观生活逼迫,父母也是受害者。所以选C项。
22.D【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能力。选项内容涉及情节设置、修辞手法、语言特色等。从小说组织情节的手法考虑:(1)扬抑:使情节曲折多变、跌宕起伏;有利于突出人物特点、品质;突出主题。(2)对比:形成反差;突出人物、环境、主题。(3)衬托:情节更加生动;突出人物、主题。(4)突转:产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突出人物、主题。(5)戛然而止:留下想象的空间;使读者回味、思考。注:手法角度的作用都要联系人物、主题。D项。“多用口语,平淡无奇却又意境深远”错误。情节跌宕起伏悬念环也是语言表达之功效,可见平淡无奇不当;“多用口语,平淡无奇意境深远”,错,原文中“成名掉在冰窟窿里了”这里使用了形象的比喻,本体为成名内心恐惧害怕气愤等各种复杂的情绪综合为凉、冷的感觉,喻体为“冰窟窿”,可见语言上也具有文学色彩,并非平淡无奇;口语化表意的特点是直白的,比喻的特点是化深奥复杂为简单、浅显而至通俗易懂,本文画面感强,描写具体形象,能让读者身临其境,但意境并不深远,可以说成思想主旨耐人寻味启迪深刻。所以选D项。
23.从三方面来解答:首先内容表现而言,写小蛐蛐都强敌,表现了小蛐蛐的厉害,神奇、不凡的本领让人诧异、惊喜。其次从情节本身而言,这是情节发展的高潮部分,彰显了本文跌宕起伏险象环生的构思特点。最后从语言表达而言,抓细节,具有现场感,让人身历其境如在目前,使用对比衬托夸张等艺术手法,增强可读性和感染力,吸引读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情节的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属于结构思路方面的题型。线索、伏笔、照应、铺垫都带有很强的结构意义,所以遇到这样的情节题,我们就必须从结构的角度对其作用进行分析。可以考虑的角度有(1)线索:贯穿全篇;突出人物、主题;使情节紧凑、简洁。(2)伏笔:情节发展更加自然、合理,令人信服。(3)照应:情节发展连贯,自然,合理;结构严谨。(4)铺垫:为高潮的到来,做好准备,积蓄气势;突出人物、主题。题干为“小说细写小蛐蛐斗胜强敌“蟹壳青”与鸡口脱险的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
从以下三方面来解答:
首先内容表现而言,写小蛐蛐勇斗强敌,表现了小蛐蛐的厉害,神奇、不凡的本领,让人诧异、惊喜。比如:黑蛐蛐忽然暴怒,后腿一挺,直窜过来。俩蛐蛐这就斗开了,冲、撞、腾、击、劈里啪啦直响。忽见小蛐蛐跳起来,伸开须须,跷起尾巴,张开大牙,一下子钳住大蛐蛐的脖子。大蛐蛐脖子破了,直流水:小伙子赶紧把自已的蛐蛐装进过笼,说:“这小家伙真玩命呀!”成名也没想到。
其次从情节本身而言,这是情节发展的高潮部分,彰显了本文跌宕起伏、险象环生的构思特点。比如:他和小伙子正在端详这只黑红黑红的小蛐蛐,他们家一只大公鸡斜着眼睛过来,上去就是一嘴,蛐蛐蹦出了一尺多远。公鸡一啄不中,撒腿紧追,眨眼之间,蛐蛐已经在鸡爪子底下了。成名急得不知怎么好,只是跺脚,再一看,公鸡伸长了脖子乱甩。走近一看,只见蛐蛐叮在鸡冠上,死死叮着不放,公鸡羽毛扎散,双脚挣蹦。
最后从语言表达而言,抓细节,具有现场感,让人身历其境、如在目前,使用对比衬托夸张等艺术手法,增强可读性和感染力,吸引读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比如:这只蛐蛐大得像个油葫芦,就含糊了,不敢把自己的拿出来。小伙子存心看个笑话,再三说:“玩玩嘛,咱又不赌输赢。”成名把黑蛐蛐放进斗盆。小蛐蛐趴着不动,蔫哩吧唧,小伙子又大笑。使猪鬃撩它,再撩它!
24.我认为汪曾祺笔下的悲剧结尾更好。蒲松龄笔下《促织》大团圆的结局虽然不符合黑暗现实,以及读者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心愿,但不利于表现批判社会现实的中心思想。而汪曾祺改编的小说《蝈蝈》结尾部分设置了悲剧结局,更符合现实生活,更能突出中心表现主题思想,用血淋淋的事实揭露社会的黑暗,批评统治阶层安于享乐却不关心百姓生活甚至草菅人命的冷酷无情。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一有价值一无价值,一毁一撕,可见功力高低,表现、剖析之深浅。
【解析】本题考查对结尾段情节安排的探究思考能力。除了理解分析文本内容还需要个性化、创新性解读。题干为“小说是从蒲松龄的的文言短篇小说《促织》改编创作而成,情节大体相同,结局不同:原著的结尾是‘儿子从蛐蛐变回人、父亲被加官受爵’的大团圆结局,新作的结尾改成了‘儿子变成蛐蛐,帮助父亲解脱困境后最终死去’的悲剧性结局,你认为哪一个结局更好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这道题首先把它理解成赏析结尾段的作用题,从三方面来思考: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本文的结尾段主要涉及内容主旨和表达效果。
解答这道题首先明确观点立场:我认为汪曾祺笔下《蛐蛐》安排孩子小黑死掉这个悲剧结尾更好。
先概括内容手法:蒲松龄笔下《促织》让孩子活下来,设置了一个大团圆的美好结局。而汪曾祺改编的小说《蝈蝈》的结尾部分设置了,让黑子死亡的悲剧——“我打败了所有的蛐蛐!我很厉害!“我想变回来。变不回来了。“那也好,我活了一秋。我贏了。“明天就是霜降,我的时候到了。“我走了,你们不要想我。——没用。”第二天一早,黑子死了。一个消息从宫里传到省里,省里传到县里,那只黑蛐蛐死了。”
再从写法上分析:蒲松龄运用的是浪漫主义写法,汪曾祺使用了现实主义手法。
最后再从效果和情感、主旨表达上总结归纳:蒲松林的喜剧结尾,好当然好了,能满足人追求大团圆生活圆满的理想心愿,但不符合现实生活,这种超越现实的浪漫主义写法自然不利于表现批判社会奢侈腐朽荒淫无度层层盘剥民不聊生的阴暗面。汪曾祺悲剧结局,一方面符合现实生活,百姓生活困苦,朝不保夕,统治者掌握生杀予夺的大权,更能突出揭露社会批判当权者的中心表现,更好地表现作者想要批判统治阶层安于享乐却不关心百姓生活甚至草菅人命的冷酷无情这个主题思想,作者意在用血淋淋的事实揭露社会的黑暗,更能唤起读者的共鸣,以生悲天悯人思想。最后联系鲁迅先生名言: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优劣便显而易见:一有价值一无价值,一毁一撕,可见功力高低,表现、剖析之深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