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汕头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10 21:25: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阅读图1和图2
图1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图2 中国城市群空间分布示意图
形成上面两幅图中人类活动状况的共同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 B.自然气候条件 C.风俗习惯 D.政治局势
2.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3.古代文献中有很多诸如“汉及后魏赎罪皆用黄金,后魏以金难得,合金一两收绢十匹”“(北宋时期)出内藏库绢三十万,下并州市籴军储”的记载,由这些记载可知
A.黄金供不应求 B.农民承担沉重的赋税
C.专制统治极其残暴 D.绢曾具有货币的职能
4.敦煌出土的唐代契约、遗嘱文书中,有很多对破坏约定的行为进行警示的内容,如“若是…违逆,世世堕于六趣(地狱、饿鬼、畜生等)”“吾若死后,不许相诤。如若不听母言教……他生莫见佛面,长在地狱,兼受畜生”等。由此可见当时
A.社会秩序动荡不安 B.佛教影响了社会观念
C.儒家思想丧失正统地位 D.尚未形成健全的法律
5.明清时期,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日渐广泛。明代松江府地区超过50%的垦田用来种植棉花。清前期,大量产自河南的棉花被贩运到纺织业发达的江南地区。这反映了当时
A. 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瓦解 B. 自由雇佣劳动现象十分普遍
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D. 手工业是最重要的生产部门
6.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并以“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急应加意讲求”为由,修订商律。这一措施
A. 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 B. 摆脱了外国资本的控制
C. 促进了洋务企业的壮大 D. 突破了重农抑商的束缚
7.博览会是观察社会生活发展演变的窗口,又是汇聚物品和传播知识的平台。表1可以看出近代中国
表1 武汉劝业奖进会和西湖博览会征集展品类别对比
武汉劝业奖进会(1909年) 西湖博览会(1929年)
征集 展品 类别 天然产品(饮食或制造之原料),工艺品、美术品、教育品、古物品 染织工艺类、工艺品类、机电工业类、化学工业类、矿产品、医药用品类、教育用品类、文艺品类、农产类、饮食制类、动物类、革命纪念品类、外国参考品
A.物质文化生活变迁 B.工业体系已经形成
C.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D.现代科学知识普及
8.图3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某一经济状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抗战胜利后政府获得大量经济赔偿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货币发行
C.货币大量增发给民族工业巨大压力
D.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中国货币需求
图3
9.中国共产党的某次会议要求全党同志立即开始着手建设事业,必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并将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生产作为中心任务。由此可知,这次会议决定
A. 转移党的工作重心 B. 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C. 争取抗战最后胜利 D. 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10.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革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11.19世纪前,人们认为古希腊信史始于公元前776年即古代第一届奥林匹亚赛会。19世纪后期以来,随着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的发现,古希腊文明史被上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古代西亚、古代埃及和古代印度文明的研究也经历过类似过程。这说明
历史资料的多元性推动历史认知的进步
B.文字记载的主观性限定解读历史的边界
C.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体现历史进程的样态
D.历史记忆的传承性塑造族群身份的认同
12.图4所列为12世纪前期法兰西卡佩王朝路易六世在位期间的若干举措。这些举措旨在
图4
A.推动城市崛起 B.加强国王权力 C.建立民族国家 D.发展庄园经济
13.有观点认为:英国1688年革命是一场由地主贵族发动并坚持的阶级运动;议会虽然勇于反对国王,坚持自己的权力,但同时又把大部分人民拒之门外。该观点意在强调英国革命的
A. 保守性 B. 主权在民理念
C. 进步性 D. 三权分立理念
14.图5是一张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宣传海报的配图。据此判断,下列标题中最适合于这份海报的是
A.“超越时空的梦想”
B.“探索与发现:海王星”
C.“普朗克的假说与验证”
D.“比萨斜塔——亚里士多德力学学说的终结”
15.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16.二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为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这一措施是
A.推行马歇尔计划 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二、非选择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4分,共52分。
17.(12分)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稷);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阁);三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张晋落《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材料二
(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
洪武三十年(1397年)申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张晋落《中国法制通史》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中国封建时代法律的本质特征。(4分)
(2)材料二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8分)
18.(14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能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之计较方能于世有济者。”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止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
(1)材料一反映出这时候某些清朝官员对外持怎样的态度?并简要分析这种态度形成的原因(6分)
(2)概括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不同时期的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8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茶这个字在中国不同方言中写法一样,但读音不同:在今天的普通话中,它读作chá,但在沿海省份所使用的闽南语中,这个字读作te。全世界关于“茶”的发音,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cha”系列发音,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开来的,像波斯语中的“chay”,乌尔都语中的“chay”,阿拉伯语中的“shay”,俄语中的“chay”,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斯瓦西里语中的“chai”。一类是“te”的发音,是被荷兰贸易商带到欧洲的,像荷兰语中的thee,英语中的tea,法语中的“thé”,德语中的“Tee”,西班牙语中的“té”,南非荷兰语中的“tee”。图6为茶读音在世界各地传播的路线图:
图6
结合所学知识,以茶读音在世界各地传播的路线为主题,提炼观点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逻辑清晰)
20.(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工厂法上的第一个条例,它规定,车间的墙壁和天花板应该每年用石灰刷白两次;每个学徒都应该得到两套整齐的衣服;工厂必须为男女两性儿童分别安排宿舍,并有足够数量的床铺;工作时间决不允许超过十二小时;在学徒的头四年中,教育是必须要做的事;视察员发现工厂有传染病的话,他们有向保安审判官所属郡法院提出报告的任务……
这项法令创立了一个在英国19世纪期间起了很大作用的制度,而且各文明国家都采用了这个制度,即对工厂的监督。必须承认,这项法令的实施效果几乎等于零,即使认真实行,也只不过提供一些微乎其微的补救而已。
——据保尔·芒图《十八世界产业革命》
材料二 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规定在济贫院,受救济者必须劳动才能得到生活必需品。这是一种带有劳动改造性质的规定。其目的是培养受救济者的劳动习惯,使他们走出济贫院后能靠劳动谋生。院内的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劳动极其繁重,贫民望而却步,被称之为“巴士底狱”
——据吴于廑《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史》;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马克思指出:“随着工业的发展、资本的积累、城市的扩展和‘美化’,灾祸越来越严重,以致在1847年到1864年间,仅仅由于害怕那些对‘上流人士’也决不留情的传染病,议会就制定了不下十项卫生警察法令,在某些城市,如利物浦、格拉斯哥等地,吓破了胆的资产阶级还通过他们的市政当局来进行干涉。不过,西蒙医生在他的1865年报告中仍然大声疾呼:‘一般说来,这些灾祸在英国还没控制住’。”
——王珏《世界经济通史》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英国工人工作和生活状况的哪些信息?(不得摘抄原文)(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分析英国政府制定1802年工厂法条例和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的原因。(4分)
(3)根据上述材料,评价英国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为。(4分)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1—10:BCDBC DACAD 11—16:ABABC A
17.(1)内容:对危害统治的行为给予严惩。本质特征:维护君主专制统治。(4分)
(2)加强市场管理;实行“海禁”。(4分)市场立法规范了商品市场,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实施“海禁”不利于开拓海外市场,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4分)
18.(1)态度:畏惧西方列强,对外态度软弱,不敢为维护民族利益而抗争。(2分)
原因: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在外交上处于不利地位;某些清朝官员已感到中国的实力不如西方国家,不惜放弃民族利益以维护清王朝统治。(4分)
晚清:屈辱外交:中国不断遭受列强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分)
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华民族获得独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升。(4分)
19.示例
论点:茶的不同发音系统的形成与茶叶贸易路线有密切关系。
论述:中国古代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商贸互通和文化往来。图中的茶叶从中国长安等地出发,经陆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中亚和西亚,又转销到东欧和东非地区。汉语中“cha”的发音也随之传入这些地区。新航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沿海和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世界范围内的商贸联系和文化交流大大加强。17世纪的荷兰是欧洲和亚洲之间主要的茶商,从中国福建等沿海省份进口茶叶,于是茶的闽南语中“te”的发音伴随西欧商人和殖民者的脚步传南非、西非和西欧地区。
源于中国的茶的两个不同读音,随着不同时代茶贸易发展路线的不同,而向世界不同地方传播,形成了茶的两个主要发音系统,反映了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20.(1)卫生状况差;传染病流行;居住条件差。工作时间长;学徒和童工受教育机会少;失业情况严重。(每点2分,任答3点给6分)
(2)工业革命在促进城市化的进程中产生了很多问题,如劳资矛盾加剧,失业情况严重等;工人阶级不断斗争;政府为缓和社会矛盾采取相应措施。(每点2分,任答2点给4分)
(3) 英国政府出台各项法令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工人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并未得到实际保障,其他社会问题也未得到有效解决。(4分)
高二历史期中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