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教版七下科学第三单元运动和力综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教版七下科学第三单元运动和力综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5-06 20:17:12

文档简介

浙教版七下科学第三单元运动和力综合练习
一、单选题
1.(2020七下·丽水期中)五一期间,爸爸带着小科驾车去温州游玩。小科记录了某段时间内汽车的行驶速度,并绘制成如图的“速度一时间”坐标图,其中表示匀速直线运动的线段有几段(  )
A.1段 B.2段 C.3段 D.4段
【答案】A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图像分析各个阶段汽车速度的变化规律即可。
【解答】AB段和DE段,汽车的速度逐渐增大;BC段汽车的速度保持不变,做匀速运动;CD段汽车的速度逐渐减小,那么表示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有1段,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2.(2022七下·新昌期末)如图所示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相同时间内的运动过程。在下列v-t图像中,与两辆汽车的运动情况可能符合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公式分析甲和乙的速度变化即可。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甲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距离也相等,根据可知,甲的速度保持不变。而乙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距离逐渐增大,根据可知,乙车的速度不断增大,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3.(2022七下·杭州期末)如图所示,我国宇航员在太空舱中开展空中课堂的场景。此时,太空舱中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完全失重是物体的视重为零),空中教师王亚平将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吉样物“冰墩墩”抛向对面的叶光富手中,下列有关描述中合理的是(  )
A.由于在太空中处于失重状态,所以抛“冰墩墩”时不需要用力
B.被抛出后,“冰墩墩”还能继续向前是因为受到惯性的作用
C.以运动的“冰墩墩”为参照物,王亚平是静止的
D.“冰墩墩”在被叶光富接住前几乎不受力,处于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D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力与运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惯性是一种性质,而不是力的作用;
(3)根据参照物的知识判断;
(4)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判断。
【解答】A.冰墩墩原来为静止状态,要使其变为运动状态,即使它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就必须施加力的作用,故A错误;
B.被抛出后,“冰墩墩”还能继续向前是它有惯性,故B错误;
C.以运动的“冰墩墩”为参照物,王亚平的位置不断改变,因此她是运动的,故C错误;
D.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当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故D正确。
故选D。
4.(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3.1 机械运动 同步测试(3))甲、乙同学在同一地点沿平直路面同向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前4分钟乙同学的速度比甲同学的速度大
B.甲同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0.5米/秒
C.乙同学第4分钟后仍做匀速直线运动
D.甲、乙同学相遇时距起点240米
【答案】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s-t图线表示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线上的每一个点对应着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由图中可以读出相关的数据判断选项。
【解答】A、前4分钟乙同学的速度比甲同学的速度大,前4分钟乙同学通过路程240米,甲同学通过路程120米。相同时间路程大的速度大,所以乙同学速度大,说法正确,A错误;
B、甲同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0.5米/秒,由甲图线可知,相同时间甲通过路程相同,所以甲做匀速直线运动,甲在10分钟时间内通过了300米,所以甲的速度v=s/t=300米/600秒=0.5米/秒,说法正确,B错误;
C、乙同学第4分钟后仍做匀速直线运动,在乙图线中,4分钟后,随时间变化乙的路程不变,所以4分钟后乙保持静止,说法错误,C正确;
D、甲、乙同学相遇时距起点240米,由图可知,甲、乙同学在240米处相遇,说法正确,D错误。
故选C
5.(华师大版八上科学单元同步训练卷十(第十单元运动和力综合))下列有关运动和力的关系中,正确说法是(  )
A.子弹从枪膛射出后能继续前进是因为子弹的惯性大于阻力
B.小张沿水平方向用力推地面上的桌子没推动,是因为推力小于桌子受到的摩擦力
C.茶杯静止在水平桌面上茶杯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D.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受到的是平衡力作用
【答案】C
【知识点】力与运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利用对应的物理知识,逐个分析选择项中提到的物理情景,从而可以判断选择项的正误。此题最易出错的地方在选择项B上,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可知,没有推动是用的力小,如果推力大一些,就可以推动,由此得出了推力小于摩擦力的错误结论。在此过程中的摩擦力是一种静摩擦力,其大小是变化的,只要是没推动,摩擦力的大小是随着推力的变化而变化的,且其大小始终等于推力。
【解答】A、子弹离开枪膛后,不受到高压气体的推力,但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高速向前飞行。惯性是物体本身具有的一种性质,阻力是一种作用,无法比较两者大小关系,故A错误;
B、桌子没动,即为静止状态,即平衡状态,所以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推力和摩擦力是一对是平衡力.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知,这两个力是相等的,而不是推力小于摩擦力,故B错误;
C、茶杯对桌面的压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茶杯,受力物体是桌面;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桌面,受力物体是茶杯。这两个力不共物,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故正确;
D、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受到的是非平衡力作用,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6.(2021七下·嵊州期末)如图所示,A、B为两个弹簧秤,每个钩码重5牛顿,若不计滑轮摩擦和绳重,当钩码静止时A、B弹簧秤的读数分别为(  )
A.5牛顿 0牛顿 B.5牛顿 5牛顿
C.0牛顿 5牛顿 D.5牛顿 10牛顿
【答案】B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当测力计保持静止状态时,它的示数等于挂钩上受到的拉力。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当两个测力计都保持静止状态时,它们挂钩上的拉力都等于测力计的示数。因为挂钩上的拉力都由砝码的重力产生,因此两个测力计的示数都等于砝码的重力5N,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7.如图的实验器材,长木板B放在水平桌面上,木块A放在B上.三位同学用该组器材分别进行了下面操作:甲同学用水平力拉木块A在B上匀速运动,B静止不动;乙同学用水平力拉木块A在B上加速运动,B静止不动;丙同学用水平力拉木板B,使A、B一起匀速运动.三位同学的操作中A与B之间的摩擦力大小分别为f甲、f乙、f丙,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甲=f乙=f丙 B.f甲=f乙,f丙=0
C.f甲=f丙<f乙 D.f甲<f乙,f丙=0
【答案】B
【知识点】摩擦力的存在
【解析】【解答】解: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两个因素有关,即: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而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接触面积无关.
根据题干信息:甲同学拉木块A在长木板B上匀速运动;乙同学拉A在B上加速运动;都是物体A与物体B发生了相对运动,产生了滑动摩擦;而在两种情况下,压力大小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未变,故摩擦力不变即摩擦力相等;即f甲=f乙;
当丙同学拉B,使AB一起匀速运动时,物体A与物体B相对静止,即A与B未发生相对运动,也没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故它们之间没有摩擦力的存在,即摩擦力等于零;f丙=0;
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分析】抓住三种条件下A与B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就可判断摩擦力的大小;另外还有考虑产生摩擦力的条件﹣﹣发生相对运动.
8.(2019七下·嘉兴月考)如图所示,同体积、同材料的正方体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不计空气阻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速度一定大于乙的速度
B.甲的重力一定大于乙的重力
C.将甲、乙放在同一水平桌面上,若要使它们都在水平桌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则对甲的水平推力可能等于对乙的水平推力
D.把甲、乙分别放在水平桌面上时,甲对桌面的压强与乙对桌面的压强一定相等
【答案】B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解析】【分析】(1)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它受到的是平衡力,与运动速度无关;
(2)根据二力平衡计算出物体重力,然后比较大小;
(3)首先根据重力的大小判断对地面压力的大小,进而确定所受摩擦力的大小,最后根据二力平衡确定水平推力的大小关系;
(4)根据重力大小比较对地面压力大小,然后根据比较对地面的压强。
【解答】A.甲在竖直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它的重力G甲=F甲=10N;乙在竖直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它的重力G乙=F乙=8N,这些都与运动速度无关,因此甲的速度不一定大于乙的速度,故A错误;
B.根据上面的描述,甲的重力肯定大于乙的重力,故B正确;
C.将甲、乙放在同一水平桌面上,若要使它们都在水平桌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它们受到的摩擦力都等于水平推力;因为G甲>G乙,所以f甲>F乙,那么F甲>F乙,故C错误;
D.因为G甲>G乙,所以它们对地面的压力F压甲>F压乙,根据公式可知,当二者的受力面积S相等时,对地面的压强p甲>P乙,故D错误。
故选B。
9.(2020七下·越城期末)在探究弹簧长度与力的关系时,选取甲、乙、丙、丁完全相同的四根弹簧,将甲、乙弹簧左端固定在墙上,用大小为F的力拉甲的右端,用大小为F的力压乙的右端,在丙弹簧左右两端施加大小为F的拉力,在丁弹簧左右两端施加大小为F的压力,四根弹簧都水平静止,如图,此时四根弹簧的长度分别是L甲、L乙、L丙、L丁,则(  )
A.L甲=L乙=L丙=L丁 B.L乙=L丁<L甲=L丙
C.L甲=L乙<L丙=L丁 D.L丁<L乙<L甲<L丙
【答案】B
【知识点】弹力
【解析】【分析】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即拉力越大,伸长的长度越大,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甲和丙中,弹簧都处于静止状态,它的伸长情况只与向右的拉力大小有关,与是否连接在墙壁上无关,所以甲和丙弹簧的伸长相同,即弹簧的长度相同;
乙和丁中,弹簧都处于静止状态,它的伸长情况只与向右的拉力大小有关,与是否连接在墙壁上无关,所以乙和丁弹簧的伸长相同,即弹簧的长度相同; 甲和丙,弹簧都是受到拉力,那么它们的长度都是增大的;
乙和丁,弹簧都是受到压力,那么它们的长度都是缩小的,因此甲和丙中弹簧的长度肯定大于乙和丁中弹簧的长度;
那么弹簧长度的大小关系:L乙=L丁<L甲=L丙。
故选B。
10.(力的测量)如图所示,某同学在用已校零的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个物体的重力时,误将弹簧测力计上下拿反,把物体挂在了拉环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4.0N,则该物体所受的重力(  )
A.一定等于4.0N B.一定大于4.0N
C.一定小于4.0N D.无法判断
【答案】C
【知识点】力的测量
【解析】【分析】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等于弹簧相连的挂钩受到的力的大小;将弹簧测力计倒置过来后,再提着挂钩时,挂钩受到的力应该是物体重力和弹簧测力计本身重力之和.本题考查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解题的关键是要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实质.
【解答】解:当将弹簧测力计倒置过来后,把物体挂在提环上,因为弹簧测力计本身有重力,挂钩显示的示数等于弹簧测力计自身的重力和物体的重力之和,即4.0N的示数是物重和弹簧测力计重力之和,所以此时物体的重力要小于测力计示数4.0N.
故选C.
11.(2020七下·吴兴期末)如图是我们常见的图象,这种图象如果在横、纵坐标加上适当的物理量及单位,可以用来描述各种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以下选项与此图不符的是(  )
A.粗糙程度一定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的关系
B.弹性限度内,弹簧的长度与弹簧所受拉力的关系
C.光在真空中传播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D.匀速直线运动中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弹力;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在物理学中,如果两个物理量的变化图像是一条通过坐标原点的直线,那么这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粗糙程度一定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成正比,故A不合题意;
B.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弹簧所受拉力成正比,而弹簧的长度与受到的拉力不成正比,故B符合题意;
C.根据公式s=vt可知,当光速一定时,光在真空中传播距离与时间成正比,故C不合题意;
D.根据公式s=vt可知,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不变,那么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12.(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3.2 力的存在 同步测试(1))如图所示,下列选项中对各图解释错误的是 (  )
A.甲图是脚踢球使球飞出去,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乙图是球拍对球的作用力改变了球的运动方向
C.丙图是瓶对海绵的压力使海绵发生形变
D.丁图是鱼线的拉力使钓鱼竿发生形变
【答案】A
【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
【解析】【分析】力的作用效果有:一、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二、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运动速度大小的改变和速度方向的改变。
【解答】A、甲图是脚踢球使球飞出去,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球飞出后球不再受到脚的作用,使球继续飞行的原因是球具有惯性,解释错误,A正确;
B、乙图是球拍对球的作用力改变了球的运动方向,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解释正确,B错误;
C、丙图是瓶对海绵的压力使海绵发生形变,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解释正确,C错误;
D、丁图是鱼线的拉力使钓鱼竿发生形变,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解释正确,D错误。
故选A
13.(2019七下·上虞期中)如图所示,运动员利用跳板起跳过程中涉及到的科学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运动员能被弹起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跳板被压弯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C.运动员对跳板的压力和跳板对运动员的支持力始终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D.运动员受到的重力和跳板对运动员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答案】D
【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平衡力的辨别
【解析】【分析】(1)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平衡力的四个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和同一物体上;
(3)相互作用力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和接触的两个物体上。
【解答】A.运动员能被弹起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跳板被压弯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故B正确不合题意;
C.运动员对跳板的压力和跳板对运动员的支持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和两个物体上,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C正确不合题意;
D.运动员受到的重力和跳板对运动员的支持力二者大小不同,不是平衡力,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4.构建思维导图是整理知识的重要方法。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复习力学知识时构建的思维导图,图中4个举例最合适的是(  )
A.举例1:用力踢足球,足球被踢飞
B.举例2:用力捏气球,气球被捏扁
C.举例3:用力推铅球,铅球被推出
D.举例4:用力击排球,手有痛感
【答案】D
【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的现象包含的物理规律即可。
【解答】A.举例1:用力踢足球,足球被踢飞,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与题意不符,故A错误;
B.举例2:用力捏气球,气球被捏扁,说明力改变物体的形状,与题意不符,故B错误;
C.举例3:用力推铅球,铅球被推出,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与题意不符,故C错误;
D.举例4:用力击排球,手有痛感,说明排球对手有反作用力,故D正确。
故选D。
15.(2020七下·上虞期末)两个用同一种材料制成且完全相同的密闭圆台形容器一正一反放置在同一水平桌面上,容器内装有质量和深度均相同的不同液体,如上图所示,若它们分别在水平方向拉力F1和F2的作用下沿水平桌面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分别为v和2v,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分别为p1和p2。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
A.p1>p2 F1=F2 B.p1=p2 F1=F2
C.p1>p2 F1<F2 D.p1<p2 F1>F2
【答案】A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1)首先根据比较两种液体密度的大小,再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液gh比较容器底部受到压强的大小;
(2)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比较两个拉力的大小。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容器1内的液体体积小于容器2内的液体体积,但二者质量相等,根据公式可知,液体1的密度大于液体2的密度。两种液体的深度h相等,根据公式p=ρ液gh可知,液体1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大于液体2的压强,即p1>p2;
(2)两个容器重力相等,两种液体重力相等,根据F=G总=G容器+G液体可知,两个容器对桌面的压力相等。由于两个容器与桌面的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因此它们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相等。当两个容器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它们受到摩擦力与拉力相互平衡,即摩擦力等于拉力,所以它们受到的拉力相等,即F1=F2。
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6.(2022七下·诸暨期末)小敏利用海绵、小方桌和砝码进行了如图所示探究活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探究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B.探究的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C.探究过程的分析:通过观察海绵凹陷面积大小判断压力的作用效果
D.探究的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答案】C
【知识点】压力的作用效果
【解析】【分析】根据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的实验的过程、现象、方法分析判断。
【解答】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时,控制压力相等;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时,应控制受力面积相等,故A、B、D正确不合题意;
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海绵凹陷程度的大小判断压力的作用效果,故C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C。
17.(+ 密度的大小比较)如图所示,均匀圆柱体甲和盛有液体乙的圆柱形容器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甲、乙质量相等.现有物体丙分别放在物体甲上和浸没在液体乙中(液体没有溢出),甲对地面压强的增加量大于乙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增加量.若甲、乙和丙的密度分别是ρ甲、ρ乙、ρ丙,则(  )
A.ρ甲可能等于ρ乙 B.ρ丙一定大于ρ乙
C.ρ丙可能小于ρ甲 D.ρ丙一定小于ρ乙
【答案】B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解析】【分析】(1)已知甲乙的质量相等,根据密度公式ρ= ,可以确定甲乙的密度关系;(2)物体丙放在甲上面时,根据增加的压力与丙的重力相等,F=G丙,增加的压强为p甲= = = 表示;物体放入乙液体中时,排开液体的体积与丙的体积相同,可表示出增加的液体的重力G乙=ρ乙gV丙,增加的压强p乙= = = ;又知甲对地面压强的增加量大于乙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增加量,可比较出物体丙和液体乙的密度关系.
【解答】解:(1)如图所示,V甲>V乙,m甲=m乙,由ρ= 可知,所以ρ甲<ρ乙,故ρ甲不可能等于ρ乙,A选项错误;(2)物体丙放在甲上面时,增加的压力与丙的重力相等,即F=G丙,
增加的压强为p甲= = = ;
物体丙浸没在乙液体中时,排开液体的体积与丙的体积相同,由G=mg,ρ= 得,容器中增加的液体的重力G乙=ρ乙gV乙=ρ乙gV丙,增加的压强p乙= = = ;
又知甲对地面压强的增加量大于乙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增加量,
所以: > ,
即 > ,
从图中可以看出S甲>S乙,所以ρ丙>ρ乙.
又因为ρ甲<ρ乙,所以ρ丙>ρ乙>ρ甲.
故B正确,CD错误;
故选B.
18.( 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探究实验 30)如图所示是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实验装置,下列有关此探究活动的设计和结论的各种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每次实验时,应使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
B.运动的物体若不受阻力,将一直运动下去
C.水平面越粗糙,小车在水平面上前进的距离越近
D.由于惯性,小车到达粗糙的水平面后继续向前运动,摩擦力逐渐减小到零
【答案】D
【知识点】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根据机械能的转化可知: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当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时,其重力势能相等,到达水平面时的动能相等,速度相同;(2)小车在滑行中受到阻力的作用,阻力越小,滑行的距离越远;(3)小车停下来的原因是小车受到了摩擦阻力,实验中通过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改变阻力的大小,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如果小车不受力它将会保持恒定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或做匀速直线运动,反映了力与运动的关系.
【解答】解:A、每次实验时,应使小车滑到水平面时的初速度相等,是通过控制小车在斜面上的高度实现的,故A正确;
B、实验表明,运动的物体若不受阻力,将一直运动下去,故B正确;
C、水平表面越粗糙,小车的速度减小得越快,小车滑行的距离越短,故C正确;
D、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时,由于惯性,小车到达水平面后继续向前运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速度大小无关,故摩擦力不改变,故D错误.
故选D.
19.(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运动与力单元检测卷)在甲、乙两艘遮蔽门窗的船上,分别观察到小球的运动情况如图所示(小球原静止在光滑水平桌面中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船向左做匀速运动,乙船静止
B.甲船向右做匀速运动,乙船静止
C.甲船可能静止也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
D.乙船可能静止也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D
【知识点】惯性
【解析】【分析】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根据小球的运动情况利用惯性知识分析解答.
【解答】解:根据小球原静止在光滑水平桌面中央,由此可知小球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的作用,因此由图中,甲船:小球向右运动,根据惯性知识可知,甲船可能向左加速或向右减速;
乙船:小球静止,说明乙船可能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因此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20.(2021七下·拱墅期末)如图所示为2022年杭州亚运会的部分体育图标,其中与其他三个力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不同的是(  )
A.①用力拉弓,弓弦弯了
B.②用力蹬脚踏板,自行车加速前进
C.③用力垫球,球飞出去
D.④用力划水,人加速前进
【答案】A
【知识点】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
【解析】【分析】力的作用效果: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②力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①用力拉弓,弓弦弯了,即力改变物体的形状;
②用力蹬脚踏板,自行车加速前进,即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③用力垫球,球飞出去,即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④用力划水,人加速前进,即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其中与其它三个力的作用效果不同的是①。
故选A。
二、填空题
21.(2021七下·柯桥月考)绍兴某大桥于今年5月1日通车,大桥全长36㎞(如右图)。爸爸驾车带小明去感受大桥的风采,如果小车以72㎞/h的速度匀速通过大桥,所需的时间是   h。爸爸问小明:“为什么我看到桥两边的路灯都往后退呢?”小明说:“这是因为你选择了   为参照物。”
【答案】0.5;小车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公式计算小车行驶的时间;
(2)如果物体是运动的,那么它相对参照物的位置不断改变;否则,它相对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
【解答】(1)所需的时间为:;
(2)小明的爸爸认为路灯在运动,则他相对参照物的位置不断改变。因为他相对小车的位置不断改变,所以他选择的参照物为小车。
22.(七下阶段性测试(七))冬冬同学用手握着一个重为5N的玻璃杯静止在空中,玻璃杯口竖直向上,手的握力为10N,则玻璃杯受到的摩擦力为    N;若使手的握力增大到15N,则玻璃杯受到的摩擦力为   N。
【答案】5;5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分析解答。
【解答】玻璃杯在手中保持静止状态,则它受到的静摩擦力与重力相互平衡,那么静摩擦力f=G=5N。玻璃杯受到的静摩擦力的大小只与杯子的重力有关,与杯子受到的握力无关,因此即使握力增大到15N,它受到的摩擦力也不变,还是5N。
2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3.7 压强 同步测试(1))如图所示,用100牛的力把重为80牛的物体压在竖直的墙壁上,物体与墙壁的接触面积为200厘米2,则墙壁受到的压力是   牛,墙受到的压强为   帕。
【答案】100;5000
【知识点】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解析】【分析】墙对物体的力与物体对墙的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物体受到两个力,墙对物体的力与100牛的力在水平方向上保持静止,所以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由此可得出墙壁受到的压力。
由公式P=F/S,根据墙受到的压力与物体与墙壁的接触面积可计算出压强。
【解答】墙对物体的力与物体对墙的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物体受到两个力,墙对物体的力与100牛的力在水平方向上保持静止,所以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所以墙壁受到的压力为100牛。
P=F/S=100牛/200×10-4米2=5000帕。
故答案为:100;5000
24.(2022七下·定海期末)物体A挂于弹簧测力计下,分别做图甲、乙、丙所示的匀速直线运动,已知运动的速度V1>V2>V3。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三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甲、F乙、F丙 大小的关系为   。
(2)当物体A竖直向上做加速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答案】(1)F甲=F乙=F丙
(2)大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力与运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比较;
(2)当物体受到的合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加速运动;当物体受到合力为零时,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合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时,物体做减速运动。
【解答】(1)根据题目描述可知,在甲和乙中,物体A在竖直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在丙中,物体在竖直方向上保持静止状态,即三种情况下都处于平衡状态,即它受到测力计的拉力都等于自身重力,那么三个测力计的示数相等,即F甲=F乙=F丙。
(2)当物体A竖直向上做加速运动时,它受到的合力向上,即F-G>0,也就是F>G,即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变大。
25.(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 运动和力 测试卷) 2017年4月20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升空,22日与“天宫二号”太空舱顺利对接。如图甲所示,对接过程中,“天舟一号”多处向外“喷气”,调节运行姿态,此过程利用的力学知识:   ,也可以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据悉我国的“嫦娥工程三期”工程将发射一颗月球无人软着陆器,这个软着陆器不仅要采集月壤和岩石的样本,还要搭乘返回舱重返地球,若在某段时间内该软着陆器沿斜向上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如图乙所示。则在这段时间内,在月球表面上观察到着陆器的发动机的喷气方向应该是   。
【答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运动状态;竖直向下
【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解析】【分析】(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但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分析着陆器的受力情况,根据二力平衡判断发动机喷气的方向。
【解答】对接过程中,“天舟一号”多处向外“喷气”,调节运行姿态,此过程用的力学知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也可以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软着陆器沿斜向上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它处于平衡状态,那么在竖直方向上重力和支持力相互平衡,因此它受到支持力是竖直向上的;因为喷气对发动机的支持力与发动机对喷气的压力是相互作用力,所以发动机喷气方向应该竖直向下。
故答案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运动状态;竖直向下。
三、实验探究题
26.(2020七下·吴兴期末)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实验中应该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在木板上滑动,这样做的依据是   ,从而测出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
(2)在实验过程中,小江同学记录了开始拉动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与弹簧测力计移动距离的关系,并根据测量数据作出了如图丁所示的图象。在进行实验丙的探究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与弹簧测力计移动距离的关系可以用图像中曲线   (选填“A”、“B”或“C”)来表示。图像中“d”点表示此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类型是   。
(3)通过实验,同学们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而另一组的小华得出的结论则不同,小华设计的是将图甲中的木块沿竖直方向截去一半后,测得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变为原来一半。他由此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受力面积的减小而减小。你认为小华的结论正确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
【答案】(1)二力平衡(物体匀速运动时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拉力与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
(2)A;静摩擦力
(3)不正确,出现了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两个变量
【知识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1)只有当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它受到的拉力和摩擦力相互平衡,即F=f;
(2)根据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对实验中摩擦力的大小进行比较,再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确定三个测力计示数的大小,进而进行判断。将d点的拉力与a点进行比较,确定此时A是否在运动,如果在运动,那么受到的就是滑动摩擦力;如果没有运动,那么受到的就是静摩擦力。
(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
【解答】(1)实验中应该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在木板上滑动,这样做的依据是二力平衡,从而测出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
(2)丙图和乙图比较,压力相同,丙的接触面更粗糙,所以摩擦力f丙>f乙;乙图和甲图比较,接触面相同,乙中的压力大,所以摩擦力f乙>f甲;那么摩擦力的排序为:f丙>f乙>f甲,因此图像中的曲线A表示丙图。图像中的“d”点的测力计示数小于f丙,那么此时物体A处于静止状态,受到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
(3)要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必须控制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再改变接触面的大小,而小华的实验中出现了压力和受力面积两个变量,因此不正确。
27.(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3.2 力的存在(第1课时) 同步练习)用绳子拉着一个小球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做圆周运动,绳子拉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小明认为与小球的运动速度有关。于是他用一根橡皮筋连接一个小球,让小球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以一定速度做圆周运动(如图所示)。改变小球的运动速度,多做几次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
小球质量(克) 小球速度 橡皮筋长度(厘米)
15 慢 10
15 较快 15
15 很快 18
(1)小球在桌面做圆周运动时,其运动状态   (填“可能”“一定”或“一定不”)改变。
(2)从表格的数据可以看出:小球的运动速度越大,橡皮筋的伸长就越   。
(3)小明用橡皮筋替代绳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
(4)小玲查阅资料后知道做圆周运动的小球受到的拉力与小球的运动速度、小球的质量以及圆周的半径有关。据此,小玲认为用橡皮筋替代绳子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请说出理由:   。
【答案】(1)一定
(2)越长
(3)通过橡皮筋的伸长来体现拉力的大小
(4)实验中存在两个不同变量(或橡皮筋伸长造成圆周半径也发生改变;速度和圆周半径都在发生改变)。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弹力
【解析】【分析】(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2)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橡皮筋的伸长与小球运动速度的关系;(3)橡皮筋的伸长程度能反映拉力的大小;(4)该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使用时不能存在两个不同变量。
【解答】(1)小球在桌面做圆周运动时,由运动方向时刻改变,所以其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2)从表格的数据可以看出:小球的运动速度越大,橡皮筋的伸长就越长;
(3)小明用橡皮筋替代绳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橡皮筋的伸长来比较拉力的大小;
(4)根据实验设计方案可知该实验要采用控制变量法,小球受到的拉力与小球的运动速度、小球的质量以及圆周的半径有关;小明使用橡皮筋研究拉力与速度的关系时,由于实验中存在两个不同变量(小球速度和圆周半径都在发生改变),所以用橡皮筋替代绳子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故答案为:(1)一定;(2)越长;(3)通过橡皮筋的伸长来体现拉力的大小;(4)实验中存在两个不同变量(或橡皮筋伸长造成圆周半径也发生改变;速度和圆周半径都在发生改变)。
28.(2022七下·丽水期末)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中:
(1)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实验目的是探究小车在水平方向上所受两个拉力F1与F2的关系。实验中,小车应该处于   状态;
(2)保持F1与F2相等,用手将小车扭转到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松手后瞬间,小车不能保持平衡状态。实验中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    (填“物体”或“直线”) 上, 物体才能平衡;
(3)小车在桌面上受到    (填“1”、“2”、“3”或“4")对平 衡力的作用;
(4)实验时,使用小车而不使用木块,是因为小车与桌面间的   更小,从而减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答案】(1)静止
(2)直线
(3)2
(4)摩擦力
【知识点】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解析】【分析】(1)当小车处于静止状态时,它受到的左右两个拉力相互平衡,即二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和同一物体上;
(2)根据题目的描述分析哪个条件发生改变即可;
(3)从竖直和水平两个方向对木块进行分析。
(4)木块与桌面之间为滑动摩擦,而小车与桌面之间为滚动摩擦,而滚动摩擦远远小于滑动摩擦,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实验目的是探究小车在水平方向上所受两个拉力F1与F2的关系。实验中,小车应该处于静止状态;
(2)根据图乙可知,其中的小车发生扭转,则左右两个拉力就不能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了,因此:验中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物体才能平衡;
(3)在竖直方向上,小车受到的重力与支持力相互平衡;在水平方向上,小车受到的两个拉力相互平衡,因此小车受到2对平衡力的作用。
(4)实验时,使用小车而不使用木块,是因为小车与桌面间的摩擦力更小,从而减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9. 在“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芳猜想:液体的压强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深度等因素有关.
(1)要探究液体的压强与某个因素的关系,需要先控制其他几个因素不变,这种实验探究方法称作    法.
(2)如图是小芳同学设计的用压强计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因素的三个实验装置:
①要探究液体密度相同时,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是否有关,应选取装置甲和装置    (选填“乙”或“丙”)来进行研究.
②要探究液体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是否有关,应选取装置乙和装置    (选填“甲”或“丙”)来进行研究.
【答案】(1)控制变量 
(2)乙 ;丙 
【知识点】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实验
【解析】【解答】解:(1)影响液体的压强的因素有多个,要研究液体的压强与某个因素的关系,需要先控制其他几个因素不变,这种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2)①要探究液体密度相同时,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是否有关,保持密度相同,橡皮膜的方向相同,改变深度,由实验可知甲和乙适合;
②要探究液体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是否有关,保持液体的深度相同,橡皮膜的方向相同,改变液体的密度,由实验可知乙丙合适.
故答案为:(1)控制变量;(2)乙;丙.
【分析】(1)影响液体的压强的因素有多个,要研究液体的压强与某个因素的关系,需要先控制其他几个因素不变,这种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2)探究液体压强跟密度的关系时,保持液体的深度、方向相同,改变密度;探究液体压强跟深度关系时,保持液体的密度、方向相同;改变深度;
四、解答题
30.(2021七下·台州期末)亲子小红车方便了携子出行的家长。已知一家长质量为50 千克,小孩质量为 10 千克。单车质量为10千克,前后轮和地面的总接触面称为20平方厘米。该家长在平直的公路上以4 米/秒的速度携子匀速行驶了25分钟,阻力恒为总重的 0.1 倍。求:
(1)此次她们骑行的距离是多少?
(2)该车前进的动力大小为多少?
(3)此时地面受到的压强为多大?
【答案】(1)此次她们骑行的距离是s=vt=4m/s×(60s×25)=600m;
(2)该车受到的阻力f=0.1G总=0.1×(50kg+10kg+10kg)×10N/kg=70N;
该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受到的牵引力与阻力相互平衡,则牵引力F=f=70N。
(3)此时对地面的压力F=G总=(50kg+10kg+10kg)×10N/kg=700N;
地面受到的压强。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解析】【分析】(1)已知速度和时间,根据公式s=vt计算出她们骑行的距离;
(2)首先根据f=0.1G总计算该车受到的阻力,再根据二力平衡计算出该车的牵引力。
(3)首先根据F=G总计算出车对地面的压力,再根据计算地面受到的压强。
31.(2021七下·越城期末)高速公路上为避免发生汽车追尾事故,有关部门在路边竖立有距离确认牌,从确认牌开始,沿路分别竖立50米、100米、200米标志牌。小明为了估测所乘汽车的速度,他用手表测出汽车从50米到200米标志牌的时间为5秒。如表是该车部分技术参数。
整车质量(kg) 4000
百公里油耗(L) ≤25
载重(kg) 4000
车轮数量 4
最高车速(km/h) 140
(1)该车空车的重力为多少?
(2)根据小明的测量,估测出汽车的平均速度为多少千米/时?
(3)已知每只轮胎与地面接触的总面积为0.1m2,求满载的车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
【答案】(1)解:G=mg=4000kg×10N/kg=40000N
(2)解:s=200m-50m=150m
v===30m/s=108km/h
(3)解:F=G′=(4000kg+4000kg)×10N/kg=8×104N
S=4×0.1m2=0.4m2
p===2×105Pa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重力的大小;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公式G=mg计算空车的重力;
(2)首先将两个标识牌上的距离相减得到汽车通过的路程,再根据公式计算该车的速度;
(3)首先将整车质量和载重相加得到满载时的总质量,再根据F=G'=m'g计算出该车对地面的压力,接下来用每只轮胎的触地面积×4计算出该车与地面的总接触面积,最后根据公式计算出该车对地面的压强。
1 / 1浙教版七下科学第三单元运动和力综合练习
一、单选题
1.(2020七下·丽水期中)五一期间,爸爸带着小科驾车去温州游玩。小科记录了某段时间内汽车的行驶速度,并绘制成如图的“速度一时间”坐标图,其中表示匀速直线运动的线段有几段(  )
A.1段 B.2段 C.3段 D.4段
2.(2022七下·新昌期末)如图所示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相同时间内的运动过程。在下列v-t图像中,与两辆汽车的运动情况可能符合的是(  )
A. B.
C. D.
3.(2022七下·杭州期末)如图所示,我国宇航员在太空舱中开展空中课堂的场景。此时,太空舱中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完全失重是物体的视重为零),空中教师王亚平将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吉样物“冰墩墩”抛向对面的叶光富手中,下列有关描述中合理的是(  )
A.由于在太空中处于失重状态,所以抛“冰墩墩”时不需要用力
B.被抛出后,“冰墩墩”还能继续向前是因为受到惯性的作用
C.以运动的“冰墩墩”为参照物,王亚平是静止的
D.“冰墩墩”在被叶光富接住前几乎不受力,处于匀速直线运动
4.(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3.1 机械运动 同步测试(3))甲、乙同学在同一地点沿平直路面同向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前4分钟乙同学的速度比甲同学的速度大
B.甲同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0.5米/秒
C.乙同学第4分钟后仍做匀速直线运动
D.甲、乙同学相遇时距起点240米
5.(华师大版八上科学单元同步训练卷十(第十单元运动和力综合))下列有关运动和力的关系中,正确说法是(  )
A.子弹从枪膛射出后能继续前进是因为子弹的惯性大于阻力
B.小张沿水平方向用力推地面上的桌子没推动,是因为推力小于桌子受到的摩擦力
C.茶杯静止在水平桌面上茶杯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D.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受到的是平衡力作用
6.(2021七下·嵊州期末)如图所示,A、B为两个弹簧秤,每个钩码重5牛顿,若不计滑轮摩擦和绳重,当钩码静止时A、B弹簧秤的读数分别为(  )
A.5牛顿 0牛顿 B.5牛顿 5牛顿
C.0牛顿 5牛顿 D.5牛顿 10牛顿
7.如图的实验器材,长木板B放在水平桌面上,木块A放在B上.三位同学用该组器材分别进行了下面操作:甲同学用水平力拉木块A在B上匀速运动,B静止不动;乙同学用水平力拉木块A在B上加速运动,B静止不动;丙同学用水平力拉木板B,使A、B一起匀速运动.三位同学的操作中A与B之间的摩擦力大小分别为f甲、f乙、f丙,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甲=f乙=f丙 B.f甲=f乙,f丙=0
C.f甲=f丙<f乙 D.f甲<f乙,f丙=0
8.(2019七下·嘉兴月考)如图所示,同体积、同材料的正方体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不计空气阻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速度一定大于乙的速度
B.甲的重力一定大于乙的重力
C.将甲、乙放在同一水平桌面上,若要使它们都在水平桌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则对甲的水平推力可能等于对乙的水平推力
D.把甲、乙分别放在水平桌面上时,甲对桌面的压强与乙对桌面的压强一定相等
9.(2020七下·越城期末)在探究弹簧长度与力的关系时,选取甲、乙、丙、丁完全相同的四根弹簧,将甲、乙弹簧左端固定在墙上,用大小为F的力拉甲的右端,用大小为F的力压乙的右端,在丙弹簧左右两端施加大小为F的拉力,在丁弹簧左右两端施加大小为F的压力,四根弹簧都水平静止,如图,此时四根弹簧的长度分别是L甲、L乙、L丙、L丁,则(  )
A.L甲=L乙=L丙=L丁 B.L乙=L丁<L甲=L丙
C.L甲=L乙<L丙=L丁 D.L丁<L乙<L甲<L丙
10.(力的测量)如图所示,某同学在用已校零的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个物体的重力时,误将弹簧测力计上下拿反,把物体挂在了拉环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4.0N,则该物体所受的重力(  )
A.一定等于4.0N B.一定大于4.0N
C.一定小于4.0N D.无法判断
11.(2020七下·吴兴期末)如图是我们常见的图象,这种图象如果在横、纵坐标加上适当的物理量及单位,可以用来描述各种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以下选项与此图不符的是(  )
A.粗糙程度一定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的关系
B.弹性限度内,弹簧的长度与弹簧所受拉力的关系
C.光在真空中传播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D.匀速直线运动中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12.(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3.2 力的存在 同步测试(1))如图所示,下列选项中对各图解释错误的是 (  )
A.甲图是脚踢球使球飞出去,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乙图是球拍对球的作用力改变了球的运动方向
C.丙图是瓶对海绵的压力使海绵发生形变
D.丁图是鱼线的拉力使钓鱼竿发生形变
13.(2019七下·上虞期中)如图所示,运动员利用跳板起跳过程中涉及到的科学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运动员能被弹起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跳板被压弯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C.运动员对跳板的压力和跳板对运动员的支持力始终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D.运动员受到的重力和跳板对运动员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14.构建思维导图是整理知识的重要方法。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复习力学知识时构建的思维导图,图中4个举例最合适的是(  )
A.举例1:用力踢足球,足球被踢飞
B.举例2:用力捏气球,气球被捏扁
C.举例3:用力推铅球,铅球被推出
D.举例4:用力击排球,手有痛感
15.(2020七下·上虞期末)两个用同一种材料制成且完全相同的密闭圆台形容器一正一反放置在同一水平桌面上,容器内装有质量和深度均相同的不同液体,如上图所示,若它们分别在水平方向拉力F1和F2的作用下沿水平桌面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分别为v和2v,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分别为p1和p2。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
A.p1>p2 F1=F2 B.p1=p2 F1=F2
C.p1>p2 F1<F2 D.p1<p2 F1>F2
16.(2022七下·诸暨期末)小敏利用海绵、小方桌和砝码进行了如图所示探究活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探究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B.探究的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C.探究过程的分析:通过观察海绵凹陷面积大小判断压力的作用效果
D.探究的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17.(+ 密度的大小比较)如图所示,均匀圆柱体甲和盛有液体乙的圆柱形容器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甲、乙质量相等.现有物体丙分别放在物体甲上和浸没在液体乙中(液体没有溢出),甲对地面压强的增加量大于乙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增加量.若甲、乙和丙的密度分别是ρ甲、ρ乙、ρ丙,则(  )
A.ρ甲可能等于ρ乙 B.ρ丙一定大于ρ乙
C.ρ丙可能小于ρ甲 D.ρ丙一定小于ρ乙
18.( 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探究实验 30)如图所示是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实验装置,下列有关此探究活动的设计和结论的各种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每次实验时,应使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
B.运动的物体若不受阻力,将一直运动下去
C.水平面越粗糙,小车在水平面上前进的距离越近
D.由于惯性,小车到达粗糙的水平面后继续向前运动,摩擦力逐渐减小到零
19.(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运动与力单元检测卷)在甲、乙两艘遮蔽门窗的船上,分别观察到小球的运动情况如图所示(小球原静止在光滑水平桌面中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船向左做匀速运动,乙船静止
B.甲船向右做匀速运动,乙船静止
C.甲船可能静止也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
D.乙船可能静止也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
20.(2021七下·拱墅期末)如图所示为2022年杭州亚运会的部分体育图标,其中与其他三个力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不同的是(  )
A.①用力拉弓,弓弦弯了
B.②用力蹬脚踏板,自行车加速前进
C.③用力垫球,球飞出去
D.④用力划水,人加速前进
二、填空题
21.(2021七下·柯桥月考)绍兴某大桥于今年5月1日通车,大桥全长36㎞(如右图)。爸爸驾车带小明去感受大桥的风采,如果小车以72㎞/h的速度匀速通过大桥,所需的时间是   h。爸爸问小明:“为什么我看到桥两边的路灯都往后退呢?”小明说:“这是因为你选择了   为参照物。”
22.(七下阶段性测试(七))冬冬同学用手握着一个重为5N的玻璃杯静止在空中,玻璃杯口竖直向上,手的握力为10N,则玻璃杯受到的摩擦力为    N;若使手的握力增大到15N,则玻璃杯受到的摩擦力为   N。
2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3.7 压强 同步测试(1))如图所示,用100牛的力把重为80牛的物体压在竖直的墙壁上,物体与墙壁的接触面积为200厘米2,则墙壁受到的压力是   牛,墙受到的压强为   帕。
24.(2022七下·定海期末)物体A挂于弹簧测力计下,分别做图甲、乙、丙所示的匀速直线运动,已知运动的速度V1>V2>V3。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三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甲、F乙、F丙 大小的关系为   。
(2)当物体A竖直向上做加速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25.(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 运动和力 测试卷) 2017年4月20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升空,22日与“天宫二号”太空舱顺利对接。如图甲所示,对接过程中,“天舟一号”多处向外“喷气”,调节运行姿态,此过程利用的力学知识:   ,也可以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据悉我国的“嫦娥工程三期”工程将发射一颗月球无人软着陆器,这个软着陆器不仅要采集月壤和岩石的样本,还要搭乘返回舱重返地球,若在某段时间内该软着陆器沿斜向上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如图乙所示。则在这段时间内,在月球表面上观察到着陆器的发动机的喷气方向应该是   。
三、实验探究题
26.(2020七下·吴兴期末)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实验中应该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在木板上滑动,这样做的依据是   ,从而测出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
(2)在实验过程中,小江同学记录了开始拉动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与弹簧测力计移动距离的关系,并根据测量数据作出了如图丁所示的图象。在进行实验丙的探究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与弹簧测力计移动距离的关系可以用图像中曲线   (选填“A”、“B”或“C”)来表示。图像中“d”点表示此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类型是   。
(3)通过实验,同学们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而另一组的小华得出的结论则不同,小华设计的是将图甲中的木块沿竖直方向截去一半后,测得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变为原来一半。他由此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受力面积的减小而减小。你认为小华的结论正确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
27.(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学期 3.2 力的存在(第1课时) 同步练习)用绳子拉着一个小球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做圆周运动,绳子拉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小明认为与小球的运动速度有关。于是他用一根橡皮筋连接一个小球,让小球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以一定速度做圆周运动(如图所示)。改变小球的运动速度,多做几次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
小球质量(克) 小球速度 橡皮筋长度(厘米)
15 慢 10
15 较快 15
15 很快 18
(1)小球在桌面做圆周运动时,其运动状态   (填“可能”“一定”或“一定不”)改变。
(2)从表格的数据可以看出:小球的运动速度越大,橡皮筋的伸长就越   。
(3)小明用橡皮筋替代绳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
(4)小玲查阅资料后知道做圆周运动的小球受到的拉力与小球的运动速度、小球的质量以及圆周的半径有关。据此,小玲认为用橡皮筋替代绳子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请说出理由:   。
28.(2022七下·丽水期末)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中:
(1)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实验目的是探究小车在水平方向上所受两个拉力F1与F2的关系。实验中,小车应该处于   状态;
(2)保持F1与F2相等,用手将小车扭转到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松手后瞬间,小车不能保持平衡状态。实验中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    (填“物体”或“直线”) 上, 物体才能平衡;
(3)小车在桌面上受到    (填“1”、“2”、“3”或“4")对平 衡力的作用;
(4)实验时,使用小车而不使用木块,是因为小车与桌面间的   更小,从而减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9. 在“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芳猜想:液体的压强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深度等因素有关.
(1)要探究液体的压强与某个因素的关系,需要先控制其他几个因素不变,这种实验探究方法称作    法.
(2)如图是小芳同学设计的用压强计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因素的三个实验装置:
①要探究液体密度相同时,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是否有关,应选取装置甲和装置    (选填“乙”或“丙”)来进行研究.
②要探究液体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是否有关,应选取装置乙和装置    (选填“甲”或“丙”)来进行研究.
四、解答题
30.(2021七下·台州期末)亲子小红车方便了携子出行的家长。已知一家长质量为50 千克,小孩质量为 10 千克。单车质量为10千克,前后轮和地面的总接触面称为20平方厘米。该家长在平直的公路上以4 米/秒的速度携子匀速行驶了25分钟,阻力恒为总重的 0.1 倍。求:
(1)此次她们骑行的距离是多少?
(2)该车前进的动力大小为多少?
(3)此时地面受到的压强为多大?
31.(2021七下·越城期末)高速公路上为避免发生汽车追尾事故,有关部门在路边竖立有距离确认牌,从确认牌开始,沿路分别竖立50米、100米、200米标志牌。小明为了估测所乘汽车的速度,他用手表测出汽车从50米到200米标志牌的时间为5秒。如表是该车部分技术参数。
整车质量(kg) 4000
百公里油耗(L) ≤25
载重(kg) 4000
车轮数量 4
最高车速(km/h) 140
(1)该车空车的重力为多少?
(2)根据小明的测量,估测出汽车的平均速度为多少千米/时?
(3)已知每只轮胎与地面接触的总面积为0.1m2,求满载的车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图像分析各个阶段汽车速度的变化规律即可。
【解答】AB段和DE段,汽车的速度逐渐增大;BC段汽车的速度保持不变,做匀速运动;CD段汽车的速度逐渐减小,那么表示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有1段,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2.【答案】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公式分析甲和乙的速度变化即可。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甲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距离也相等,根据可知,甲的速度保持不变。而乙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距离逐渐增大,根据可知,乙车的速度不断增大,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3.【答案】D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力与运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惯性是一种性质,而不是力的作用;
(3)根据参照物的知识判断;
(4)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判断。
【解答】A.冰墩墩原来为静止状态,要使其变为运动状态,即使它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就必须施加力的作用,故A错误;
B.被抛出后,“冰墩墩”还能继续向前是它有惯性,故B错误;
C.以运动的“冰墩墩”为参照物,王亚平的位置不断改变,因此她是运动的,故C错误;
D.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当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故D正确。
故选D。
4.【答案】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s-t图线表示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线上的每一个点对应着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由图中可以读出相关的数据判断选项。
【解答】A、前4分钟乙同学的速度比甲同学的速度大,前4分钟乙同学通过路程240米,甲同学通过路程120米。相同时间路程大的速度大,所以乙同学速度大,说法正确,A错误;
B、甲同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0.5米/秒,由甲图线可知,相同时间甲通过路程相同,所以甲做匀速直线运动,甲在10分钟时间内通过了300米,所以甲的速度v=s/t=300米/600秒=0.5米/秒,说法正确,B错误;
C、乙同学第4分钟后仍做匀速直线运动,在乙图线中,4分钟后,随时间变化乙的路程不变,所以4分钟后乙保持静止,说法错误,C正确;
D、甲、乙同学相遇时距起点240米,由图可知,甲、乙同学在240米处相遇,说法正确,D错误。
故选C
5.【答案】C
【知识点】力与运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利用对应的物理知识,逐个分析选择项中提到的物理情景,从而可以判断选择项的正误。此题最易出错的地方在选择项B上,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可知,没有推动是用的力小,如果推力大一些,就可以推动,由此得出了推力小于摩擦力的错误结论。在此过程中的摩擦力是一种静摩擦力,其大小是变化的,只要是没推动,摩擦力的大小是随着推力的变化而变化的,且其大小始终等于推力。
【解答】A、子弹离开枪膛后,不受到高压气体的推力,但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高速向前飞行。惯性是物体本身具有的一种性质,阻力是一种作用,无法比较两者大小关系,故A错误;
B、桌子没动,即为静止状态,即平衡状态,所以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推力和摩擦力是一对是平衡力.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知,这两个力是相等的,而不是推力小于摩擦力,故B错误;
C、茶杯对桌面的压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茶杯,受力物体是桌面;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桌面,受力物体是茶杯。这两个力不共物,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故正确;
D、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受到的是非平衡力作用,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6.【答案】B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当测力计保持静止状态时,它的示数等于挂钩上受到的拉力。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当两个测力计都保持静止状态时,它们挂钩上的拉力都等于测力计的示数。因为挂钩上的拉力都由砝码的重力产生,因此两个测力计的示数都等于砝码的重力5N,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7.【答案】B
【知识点】摩擦力的存在
【解析】【解答】解: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两个因素有关,即: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而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接触面积无关.
根据题干信息:甲同学拉木块A在长木板B上匀速运动;乙同学拉A在B上加速运动;都是物体A与物体B发生了相对运动,产生了滑动摩擦;而在两种情况下,压力大小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未变,故摩擦力不变即摩擦力相等;即f甲=f乙;
当丙同学拉B,使AB一起匀速运动时,物体A与物体B相对静止,即A与B未发生相对运动,也没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故它们之间没有摩擦力的存在,即摩擦力等于零;f丙=0;
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分析】抓住三种条件下A与B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就可判断摩擦力的大小;另外还有考虑产生摩擦力的条件﹣﹣发生相对运动.
8.【答案】B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解析】【分析】(1)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它受到的是平衡力,与运动速度无关;
(2)根据二力平衡计算出物体重力,然后比较大小;
(3)首先根据重力的大小判断对地面压力的大小,进而确定所受摩擦力的大小,最后根据二力平衡确定水平推力的大小关系;
(4)根据重力大小比较对地面压力大小,然后根据比较对地面的压强。
【解答】A.甲在竖直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它的重力G甲=F甲=10N;乙在竖直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它的重力G乙=F乙=8N,这些都与运动速度无关,因此甲的速度不一定大于乙的速度,故A错误;
B.根据上面的描述,甲的重力肯定大于乙的重力,故B正确;
C.将甲、乙放在同一水平桌面上,若要使它们都在水平桌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它们受到的摩擦力都等于水平推力;因为G甲>G乙,所以f甲>F乙,那么F甲>F乙,故C错误;
D.因为G甲>G乙,所以它们对地面的压力F压甲>F压乙,根据公式可知,当二者的受力面积S相等时,对地面的压强p甲>P乙,故D错误。
故选B。
9.【答案】B
【知识点】弹力
【解析】【分析】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即拉力越大,伸长的长度越大,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甲和丙中,弹簧都处于静止状态,它的伸长情况只与向右的拉力大小有关,与是否连接在墙壁上无关,所以甲和丙弹簧的伸长相同,即弹簧的长度相同;
乙和丁中,弹簧都处于静止状态,它的伸长情况只与向右的拉力大小有关,与是否连接在墙壁上无关,所以乙和丁弹簧的伸长相同,即弹簧的长度相同; 甲和丙,弹簧都是受到拉力,那么它们的长度都是增大的;
乙和丁,弹簧都是受到压力,那么它们的长度都是缩小的,因此甲和丙中弹簧的长度肯定大于乙和丁中弹簧的长度;
那么弹簧长度的大小关系:L乙=L丁<L甲=L丙。
故选B。
10.【答案】C
【知识点】力的测量
【解析】【分析】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等于弹簧相连的挂钩受到的力的大小;将弹簧测力计倒置过来后,再提着挂钩时,挂钩受到的力应该是物体重力和弹簧测力计本身重力之和.本题考查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解题的关键是要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实质.
【解答】解:当将弹簧测力计倒置过来后,把物体挂在提环上,因为弹簧测力计本身有重力,挂钩显示的示数等于弹簧测力计自身的重力和物体的重力之和,即4.0N的示数是物重和弹簧测力计重力之和,所以此时物体的重力要小于测力计示数4.0N.
故选C.
11.【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弹力;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在物理学中,如果两个物理量的变化图像是一条通过坐标原点的直线,那么这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粗糙程度一定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成正比,故A不合题意;
B.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弹簧所受拉力成正比,而弹簧的长度与受到的拉力不成正比,故B符合题意;
C.根据公式s=vt可知,当光速一定时,光在真空中传播距离与时间成正比,故C不合题意;
D.根据公式s=vt可知,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不变,那么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12.【答案】A
【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
【解析】【分析】力的作用效果有:一、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二、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运动速度大小的改变和速度方向的改变。
【解答】A、甲图是脚踢球使球飞出去,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球飞出后球不再受到脚的作用,使球继续飞行的原因是球具有惯性,解释错误,A正确;
B、乙图是球拍对球的作用力改变了球的运动方向,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解释正确,B错误;
C、丙图是瓶对海绵的压力使海绵发生形变,说明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解释正确,C错误;
D、丁图是鱼线的拉力使钓鱼竿发生形变,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解释正确,D错误。
故选A
13.【答案】D
【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平衡力的辨别
【解析】【分析】(1)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平衡力的四个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和同一物体上;
(3)相互作用力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和接触的两个物体上。
【解答】A.运动员能被弹起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跳板被压弯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故B正确不合题意;
C.运动员对跳板的压力和跳板对运动员的支持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和两个物体上,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故C正确不合题意;
D.运动员受到的重力和跳板对运动员的支持力二者大小不同,不是平衡力,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4.【答案】D
【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的现象包含的物理规律即可。
【解答】A.举例1:用力踢足球,足球被踢飞,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与题意不符,故A错误;
B.举例2:用力捏气球,气球被捏扁,说明力改变物体的形状,与题意不符,故B错误;
C.举例3:用力推铅球,铅球被推出,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与题意不符,故C错误;
D.举例4:用力击排球,手有痛感,说明排球对手有反作用力,故D正确。
故选D。
15.【答案】A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1)首先根据比较两种液体密度的大小,再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液gh比较容器底部受到压强的大小;
(2)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比较两个拉力的大小。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容器1内的液体体积小于容器2内的液体体积,但二者质量相等,根据公式可知,液体1的密度大于液体2的密度。两种液体的深度h相等,根据公式p=ρ液gh可知,液体1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大于液体2的压强,即p1>p2;
(2)两个容器重力相等,两种液体重力相等,根据F=G总=G容器+G液体可知,两个容器对桌面的压力相等。由于两个容器与桌面的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因此它们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相等。当两个容器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它们受到摩擦力与拉力相互平衡,即摩擦力等于拉力,所以它们受到的拉力相等,即F1=F2。
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6.【答案】C
【知识点】压力的作用效果
【解析】【分析】根据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的实验的过程、现象、方法分析判断。
【解答】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时,控制压力相等;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时,应控制受力面积相等,故A、B、D正确不合题意;
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海绵凹陷程度的大小判断压力的作用效果,故C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C。
17.【答案】B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解析】【分析】(1)已知甲乙的质量相等,根据密度公式ρ= ,可以确定甲乙的密度关系;(2)物体丙放在甲上面时,根据增加的压力与丙的重力相等,F=G丙,增加的压强为p甲= = = 表示;物体放入乙液体中时,排开液体的体积与丙的体积相同,可表示出增加的液体的重力G乙=ρ乙gV丙,增加的压强p乙= = = ;又知甲对地面压强的增加量大于乙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增加量,可比较出物体丙和液体乙的密度关系.
【解答】解:(1)如图所示,V甲>V乙,m甲=m乙,由ρ= 可知,所以ρ甲<ρ乙,故ρ甲不可能等于ρ乙,A选项错误;(2)物体丙放在甲上面时,增加的压力与丙的重力相等,即F=G丙,
增加的压强为p甲= = = ;
物体丙浸没在乙液体中时,排开液体的体积与丙的体积相同,由G=mg,ρ= 得,容器中增加的液体的重力G乙=ρ乙gV乙=ρ乙gV丙,增加的压强p乙= = = ;
又知甲对地面压强的增加量大于乙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增加量,
所以: > ,
即 > ,
从图中可以看出S甲>S乙,所以ρ丙>ρ乙.
又因为ρ甲<ρ乙,所以ρ丙>ρ乙>ρ甲.
故B正确,CD错误;
故选B.
18.【答案】D
【知识点】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根据机械能的转化可知: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当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时,其重力势能相等,到达水平面时的动能相等,速度相同;(2)小车在滑行中受到阻力的作用,阻力越小,滑行的距离越远;(3)小车停下来的原因是小车受到了摩擦阻力,实验中通过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改变阻力的大小,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如果小车不受力它将会保持恒定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或做匀速直线运动,反映了力与运动的关系.
【解答】解:A、每次实验时,应使小车滑到水平面时的初速度相等,是通过控制小车在斜面上的高度实现的,故A正确;
B、实验表明,运动的物体若不受阻力,将一直运动下去,故B正确;
C、水平表面越粗糙,小车的速度减小得越快,小车滑行的距离越短,故C正确;
D、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时,由于惯性,小车到达水平面后继续向前运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速度大小无关,故摩擦力不改变,故D错误.
故选D.
19.【答案】D
【知识点】惯性
【解析】【分析】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根据小球的运动情况利用惯性知识分析解答.
【解答】解:根据小球原静止在光滑水平桌面中央,由此可知小球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的作用,因此由图中,甲船:小球向右运动,根据惯性知识可知,甲船可能向左加速或向右减速;
乙船:小球静止,说明乙船可能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因此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20.【答案】A
【知识点】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
【解析】【分析】力的作用效果: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②力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①用力拉弓,弓弦弯了,即力改变物体的形状;
②用力蹬脚踏板,自行车加速前进,即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③用力垫球,球飞出去,即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④用力划水,人加速前进,即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其中与其它三个力的作用效果不同的是①。
故选A。
21.【答案】0.5;小车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公式计算小车行驶的时间;
(2)如果物体是运动的,那么它相对参照物的位置不断改变;否则,它相对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
【解答】(1)所需的时间为:;
(2)小明的爸爸认为路灯在运动,则他相对参照物的位置不断改变。因为他相对小车的位置不断改变,所以他选择的参照物为小车。
22.【答案】5;5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分析解答。
【解答】玻璃杯在手中保持静止状态,则它受到的静摩擦力与重力相互平衡,那么静摩擦力f=G=5N。玻璃杯受到的静摩擦力的大小只与杯子的重力有关,与杯子受到的握力无关,因此即使握力增大到15N,它受到的摩擦力也不变,还是5N。
23.【答案】100;5000
【知识点】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解析】【分析】墙对物体的力与物体对墙的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物体受到两个力,墙对物体的力与100牛的力在水平方向上保持静止,所以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由此可得出墙壁受到的压力。
由公式P=F/S,根据墙受到的压力与物体与墙壁的接触面积可计算出压强。
【解答】墙对物体的力与物体对墙的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物体受到两个力,墙对物体的力与100牛的力在水平方向上保持静止,所以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所以墙壁受到的压力为100牛。
P=F/S=100牛/200×10-4米2=5000帕。
故答案为:100;5000
24.【答案】(1)F甲=F乙=F丙
(2)大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力与运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比较;
(2)当物体受到的合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加速运动;当物体受到合力为零时,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合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时,物体做减速运动。
【解答】(1)根据题目描述可知,在甲和乙中,物体A在竖直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在丙中,物体在竖直方向上保持静止状态,即三种情况下都处于平衡状态,即它受到测力计的拉力都等于自身重力,那么三个测力计的示数相等,即F甲=F乙=F丙。
(2)当物体A竖直向上做加速运动时,它受到的合力向上,即F-G>0,也就是F>G,即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变大。
25.【答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运动状态;竖直向下
【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解析】【分析】(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但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分析着陆器的受力情况,根据二力平衡判断发动机喷气的方向。
【解答】对接过程中,“天舟一号”多处向外“喷气”,调节运行姿态,此过程用的力学知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也可以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软着陆器沿斜向上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它处于平衡状态,那么在竖直方向上重力和支持力相互平衡,因此它受到支持力是竖直向上的;因为喷气对发动机的支持力与发动机对喷气的压力是相互作用力,所以发动机喷气方向应该竖直向下。
故答案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运动状态;竖直向下。
26.【答案】(1)二力平衡(物体匀速运动时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拉力与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
(2)A;静摩擦力
(3)不正确,出现了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两个变量
【知识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1)只有当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它受到的拉力和摩擦力相互平衡,即F=f;
(2)根据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对实验中摩擦力的大小进行比较,再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确定三个测力计示数的大小,进而进行判断。将d点的拉力与a点进行比较,确定此时A是否在运动,如果在运动,那么受到的就是滑动摩擦力;如果没有运动,那么受到的就是静摩擦力。
(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
【解答】(1)实验中应该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在木板上滑动,这样做的依据是二力平衡,从而测出木块所受摩擦力大小。
(2)丙图和乙图比较,压力相同,丙的接触面更粗糙,所以摩擦力f丙>f乙;乙图和甲图比较,接触面相同,乙中的压力大,所以摩擦力f乙>f甲;那么摩擦力的排序为:f丙>f乙>f甲,因此图像中的曲线A表示丙图。图像中的“d”点的测力计示数小于f丙,那么此时物体A处于静止状态,受到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
(3)要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必须控制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再改变接触面的大小,而小华的实验中出现了压力和受力面积两个变量,因此不正确。
27.【答案】(1)一定
(2)越长
(3)通过橡皮筋的伸长来体现拉力的大小
(4)实验中存在两个不同变量(或橡皮筋伸长造成圆周半径也发生改变;速度和圆周半径都在发生改变)。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弹力
【解析】【分析】(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2)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橡皮筋的伸长与小球运动速度的关系;(3)橡皮筋的伸长程度能反映拉力的大小;(4)该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使用时不能存在两个不同变量。
【解答】(1)小球在桌面做圆周运动时,由运动方向时刻改变,所以其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2)从表格的数据可以看出:小球的运动速度越大,橡皮筋的伸长就越长;
(3)小明用橡皮筋替代绳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橡皮筋的伸长来比较拉力的大小;
(4)根据实验设计方案可知该实验要采用控制变量法,小球受到的拉力与小球的运动速度、小球的质量以及圆周的半径有关;小明使用橡皮筋研究拉力与速度的关系时,由于实验中存在两个不同变量(小球速度和圆周半径都在发生改变),所以用橡皮筋替代绳子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故答案为:(1)一定;(2)越长;(3)通过橡皮筋的伸长来体现拉力的大小;(4)实验中存在两个不同变量(或橡皮筋伸长造成圆周半径也发生改变;速度和圆周半径都在发生改变)。
28.【答案】(1)静止
(2)直线
(3)2
(4)摩擦力
【知识点】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解析】【分析】(1)当小车处于静止状态时,它受到的左右两个拉力相互平衡,即二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和同一物体上;
(2)根据题目的描述分析哪个条件发生改变即可;
(3)从竖直和水平两个方向对木块进行分析。
(4)木块与桌面之间为滑动摩擦,而小车与桌面之间为滚动摩擦,而滚动摩擦远远小于滑动摩擦,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实验目的是探究小车在水平方向上所受两个拉力F1与F2的关系。实验中,小车应该处于静止状态;
(2)根据图乙可知,其中的小车发生扭转,则左右两个拉力就不能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了,因此:验中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物体才能平衡;
(3)在竖直方向上,小车受到的重力与支持力相互平衡;在水平方向上,小车受到的两个拉力相互平衡,因此小车受到2对平衡力的作用。
(4)实验时,使用小车而不使用木块,是因为小车与桌面间的摩擦力更小,从而减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9.【答案】(1)控制变量 
(2)乙 ;丙 
【知识点】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实验
【解析】【解答】解:(1)影响液体的压强的因素有多个,要研究液体的压强与某个因素的关系,需要先控制其他几个因素不变,这种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2)①要探究液体密度相同时,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是否有关,保持密度相同,橡皮膜的方向相同,改变深度,由实验可知甲和乙适合;
②要探究液体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是否有关,保持液体的深度相同,橡皮膜的方向相同,改变液体的密度,由实验可知乙丙合适.
故答案为:(1)控制变量;(2)乙;丙.
【分析】(1)影响液体的压强的因素有多个,要研究液体的压强与某个因素的关系,需要先控制其他几个因素不变,这种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2)探究液体压强跟密度的关系时,保持液体的深度、方向相同,改变密度;探究液体压强跟深度关系时,保持液体的密度、方向相同;改变深度;
30.【答案】(1)此次她们骑行的距离是s=vt=4m/s×(60s×25)=600m;
(2)该车受到的阻力f=0.1G总=0.1×(50kg+10kg+10kg)×10N/kg=70N;
该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受到的牵引力与阻力相互平衡,则牵引力F=f=70N。
(3)此时对地面的压力F=G总=(50kg+10kg+10kg)×10N/kg=700N;
地面受到的压强。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解析】【分析】(1)已知速度和时间,根据公式s=vt计算出她们骑行的距离;
(2)首先根据f=0.1G总计算该车受到的阻力,再根据二力平衡计算出该车的牵引力。
(3)首先根据F=G总计算出车对地面的压力,再根据计算地面受到的压强。
31.【答案】(1)解:G=mg=4000kg×10N/kg=40000N
(2)解:s=200m-50m=150m
v===30m/s=108km/h
(3)解:F=G′=(4000kg+4000kg)×10N/kg=8×104N
S=4×0.1m2=0.4m2
p===2×105Pa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重力的大小;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公式G=mg计算空车的重力;
(2)首先将两个标识牌上的距离相减得到汽车通过的路程,再根据公式计算该车的速度;
(3)首先将整车质量和载重相加得到满载时的总质量,再根据F=G'=m'g计算出该车对地面的压力,接下来用每只轮胎的触地面积×4计算出该车与地面的总接触面积,最后根据公式计算出该车对地面的压强。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