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2023届高考历史冲刺卷(一)(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2023届高考历史冲刺卷(一)(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10 22:50: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高考历史冲刺卷(一)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分)
1. 商代,青铜器铸造业代表了最先进的生产力水平,此外,其他行业也取得显著进步。陶器以白陶为代表,并开始使用敷釉技术,出现了最早的瓷器。玉器加工业十分发达,制作精美。骨器、漆器的制造也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说明商代(  )
A. 工商食官制度开始确立 B. 手工行业内部分工较细密
C. 农业和手工业实现结合 D. 手工业技术水平有所提高
2. 历史学者冯天瑜认为“均田制以土地国有、计口授田为原则,摧毁大族豪强的庄园经济,使大批自耕农和庶族地主得以产生,并参与分享文化和权力“。据此可知,均田制的实行(  )
A. 推动了选官制度转型 B. 解决了人口土地矛盾
C. 抑制了藩镇割据形成 D. 保证了两税法的推行
3. 观察如图《西夏文写本佛经卷首版画》与如图《西夏文铜马面具》,可基本确认西夏(  )
A. 经济发展带来文化繁荣 B. 战争与宗教成为活动中心
C. 深受中原地区文化影响 D. 文字成熟广泛运用于生活
4. 徽商作为明清时期最重要的商帮之一,其克勤克俭的生活作风、百折不挠的“徽骆驼”精神,以及“贾而好儒”的特质,热心公益的风范,是广为大众所熟知的。然而在明清小说中,文人们塑造的徽商形象,却摆脱了财富和权势带来的光芒,尽显吝啬之志、贪财之形。这一反差表明(  )
A. 商人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B. 明清时期徽商逐渐没落
C. 徽商形象取决于文学塑造 D. 传统思想观念影响深远
5. 民国初期,“各地货币‘两’的标准有170余种”,各省地方银行如直隶省银行、山西晋胜银行大量发行纸币,英、法、美、日、墨等国铸造的银元也流入中国市场,外国银行还有在中国发行纸币的特权。这一状况(  )
A. 阻隔了区域间商贸联系 B. 提高了商品贸易的成本
C. 促使军阀割据混乱局面形成 D. 便利了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
6. 1923年召开的中共三大通过了党史上的第一部《农民问题决议案》,表明我们党开始认识到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大意义。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写道:“至于农民当中国人口百分之七十以上,占非常重要地位,国民革命不得农民参与,也很难成功。”这表明中共三大(  )
A. 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 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C. 借鉴了新三民主义思想 D. 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7. 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被译成欧洲各种文字,使欧洲人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这(  )
A. 反映希腊哲学在欧洲影响巨大 B. 得益于欧洲商品经济发展
C. 说明阿拉伯扮演文化桥梁作用 D. 促进了欧洲实用哲学发展
8. 教皇英诺森三世上台后,发表了《宇宙的创造者》,声称:宇宙的创造者设立了两大尊位;较大的那个主管灵魂,较次的那个主管肉体。君王的权力从教皇的权力而取得威望。1309年,腓力四世把教廷从罗马迁到法国的阿维农城,史称“阿维农之囚”,使教皇成为法国国王的御用工具。以上事件反映了(  )
A. 宗教改革摆脱教会的精神控制 B. 专制教权阻碍人文主义发展
C. 民族意识增长与西欧王权强化 D. 中世纪政教合一的时代特征
9. 1500年至1800年间,最大的移民浪潮是非洲的奴隶被运往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还有一些欧洲移民来到美洲。19世纪,大部分欧洲移民去往西半球,也有一些去往南非、澳大利亚和太平洋的岛屿,而亚洲人大都移民到欧洲和美国。这可用来说明(  )
A. 移民加强了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 B. 物种交换改变了世界人口布局
C. 殖民活动造成了全球人口的锐减 D. 疫病流行造成土著人口的灭绝
10. 19世纪中后期,以英国为开端,欧洲各国兴起了建立公共图书馆浪潮。无论是城市还是偏远农村,地方政府纷纷设立公共图书馆。进入图书馆的读者没有性别、身份限制,除提供图书阅读服务外,读者还可以享受台球室、棋艺中心、咖啡屋等娱乐设施。公共图书馆运动的兴起(  )
A. 标志着社会保障制度建立 B. 是工业革命时代产物
C. 满足了精英群体文化诉求 D. 是基层政府自治体现
11. 赫鲁晓夫的儿子在回忆录中写到了赫鲁晓夫的担心,“父亲非常焦急,担心误了大事。他认为,不打开古巴这个突破点,无论是裁军谈判还是在总体上缓和世界紧张局势的努力都无法取得进展”。赫鲁晓夫的这一担心反映出(  )
A. 两极对峙格局中美国始终占居优势 B. 美国对古巴采取封锁政策
C. 苏联意在赢得美苏争霸的优势地位 D. 美苏冷战重心已移至美洲
12. 如图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徽标。其中上方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英文缩写,下方的横线寓意世界贸易在公平的基准上进行。中部呈“U”字型,是英文“联合体”的缩写。“U”字型由下往上逐渐解除,对这一设计理解正确的是(  )
A. 表达对世界分裂局面的担忧
B. 象征世界货币体系正在解体
C. 体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D. 寓意各国关税壁垒逐渐瓦解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5分)
材料一虽然“天可汗”没有号令整个游牧世界的权力,但至少在“南北兼跨”时代,“天可汗”称号确实有助于唐朝更有效地统治北方草原归附部落。太宗以皇帝身份兼有可汗号,这与传统以皇帝为核心的天下观念有所不同,体现出唐初延续了十六国以来逐渐形成的兼容胡汉的政治文化……唐朝作为一个统治地域兼跨农耕、游牧等不同文明形态的国家,其在组织形式上并非单一、匀质的,在一体化基础上又呈现为更加灵活的组织形态。
——刘子凡《“天可汗”称号与唐代国家建构》
材料二 1644年,在威斯特伐利亚的两个小城蒙斯特和奥斯纳布吕克开始了和平谈判。德意志各邦呼吁和平,呼呼求得一项最终的宗教解决办法,呼吁“改革”神圣罗马帝国。于是,成百名外交家和谈判者云集威斯特伐利亚,他们代表皇帝及帝国各邦、西班牙、法国、瑞典、荷兰、瑞士、葡萄牙、威尼斯、许多其他意大利城市和教皇。他们讨论国家、战争和权力范围等事务,……各方在1648年10月24日签订《奥斯纳布吕克条约》和《明斯特条约》,合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等著《现代世界的入口》
材料三今年我们将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胜利。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落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脱贫之后,要继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摘编自习近平《在贵州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时的讲话》(2021年2月3日至5日)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边疆治理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写出唐朝的边疆管理灵活的“组织形态”。
(2)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这次谈判的结果。并概要分析这次会议对国际关系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写出新中国成立后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简述这一制度的优势。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
材料一:明清政府除了在立法上支持农民社会保障事业,而且还注重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的调拔,鼓励民间和社会团体广泛捐赠,积极参与社会保障事业。对于能在救济灾荒、济贫、育幼和养老事业中有所作为的民间团体和组织,给予鼓励和奖赏,如对捐赠数额特别大者立坊牌旌表,如规模巨大的养济院、普济堂、栖流所、饭厂都得到过政府的经费支持。明清政府对待农村社会保障事业不仅强调供养,而且重视教化工作,如建立善人、善堂、善事和功过格等成为教化工作的有力工具。明清政府除了通过税收等形式增加财政收入和对社会保障的支出,而且多渠道扩大资金来源和保障资金增值,如民间劝募、买田收和增加利息、买店面收租生息等形式。
——摘编自刘红《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构建》
材料二:“光荣革命”后,英国社会事业的重点是救济贫困,组织形态以教会和慈善组织自发为主。18世纪20年代以后,教区相继建立济贫院,“济贫院体制”逐渐发展。到18世纪70年代,全国约有2000所这样的济贫院。19世纪30年代起,议会先后通过修订《济贫法》(1834年),颁布《公共卫生法》(1848年)《初等教育法》(1870年)等,要求政府承担更多扶助贫困和提供基础教育的责任,并增设济贫部(1847年)、地方事务部(1871年)、教育部(1899年)等政府机构,搭建起管理社会事业的基础框架。
——摘编自王藏《英国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历程、特点及启示》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特点及其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社会治理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社会保障和法律制度在国家治理中的共同价值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一:西周建立以后,周公旦在周人原有的礼仪文化的基础之上,积极吸收整合了夏商的礼仪文化,改造出有利于巩固周王朝统治的礼乐文化。它既是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加以系统化反映,也是周人具体实践的总结。《周礼》《仪礼》《礼记》等是反映先秦时期礼乐文化的典籍,尽管对于其成书时间等诸多问题有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典籍主要反映了西周时期的礼乐文化。西周时期的礼乐文化内容十分广泛,上到国家的立法行政、各级贵族的权利义务,下至衣食住行、婚嫁丧葬、迎来送往,几乎无所不包。进入春秋时期,王室衰落,礼崩乐坏,礼乐文化由此衰落。但它被孔子、孟子等诸子加以改造后,纳入儒家文化体系中,从而融入到中华文化血脉之中,在此后的两千五百多年里,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摘编自马庆伟《礼乐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及其对新时代意义》
材料二:先秦儒法之争并非“人治”与“法治”的对立。汉代新儒学融合百家,也终结了儒法之争。中华法系是礼法体制、礼法法系,并形成了帝制中国“礼法之治”的治理模式和志士仁人对“良法善治”的不懈追求。礼法仍存活在中国人的法文化血液深层之处,其中不乏有益于建构现代法治中国的元素和智慧。在法制和法文化领域,建立文化自信和接续、转化、弘扬传统,应从礼法传统入手,一味地从法家“法治”、儒家“德治”去分头寻找,可能本身就已陷于路径选择之误。
——摘编自俞荣根《超越儒法之争——礼法传统中的现代法治价值》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周时期礼乐文化的历史意义。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礼法传统”与“现代法治”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和解析
1.D
【解析】题干信息显示,商代青铜器、陶器、瓷器、玉器、骨器、漆器等制造均取得一定成就,说明手工业技术水平有所提高,故D正确;
AC题干均不能体现,排除;
题干没有涉及手工业业内部分工,故排除B。
故选:D。
2.A
【解析】根据“使大批自耕农和庶族地主得以产生,并参与分享文化和权力”可得出,均田制的实行催生了大批自耕农和庶族地主,动摇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使更多的平民阶层能够接受教育并参与考试选拔,从而推动了选官制度由九品中正制向科举制转变,A项正确;
“解决了人口土地矛盾”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
唐中后期,土地兼并成风,均田制遭到严重破坏,许多农民沦为佃户农奴,依附于大地主或成为军事武装的私兵,从而导致藩镇割据的形成,故应为“均田制的瓦解导致了藩镇割据的形成”,排除C项;
唐中后期,均田制无法维持,为了解决财政困难,从而实行两税法,排除D项。
故选:A。
3.B
【解析】《西夏文写本佛经卷首版画》显示宗教的影响,《西夏文铜马面具》体现对“马”的重视,马在古代游牧民族中战争的中拥有重要的地位,故B正确;
题干不能体现文化的繁荣,故排除A;
佛教并非中原本土文化,故排除C;
D项“广泛运用于生活”题干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B。
4.D
【解析】材料“然而在明清小说中......尽显吝啬之志”体现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D项正确;
小说的塑造不等于真实当中商人地位低下,排除A项;
根据材料“其克勤克俭的生活作风、百折不挠的‘徽骆驼’精神,以及‘贾而好儒’的特质,热心公益的风范”可知,明清徽商并没有没落而是得到发展,排除B项;
材料“其克勤克俭的生活作风、百折不挠的‘徽骆驼’精神,以及‘贾而好儒’的特质,热心公益的风范,是广为大众所熟知的。”说明徽商形象不取决于文学塑造,排除C项。
故选:D。
5.B
【解析】根据材料“各省地方银行如直隶省银行......外国银行还有在中国发行纸币的特权”可知,民国初期货币紊乱,增加了商品交换的时间,提高了商品贸易的成本,B项正确;
“阻隔了”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
军阀割据局面促使纸币紊乱,因果倒置,排除C项;
材料强调民国初期中国货币的混乱,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关系不大,排除D项。
故选:B。
6.B
【解析】材料“至于农民当中国人口百分之七十以上,占非常重要地位,国民革命不得农民参与,也很难成功”体现对农民力量的重视,扩展了革命发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故B正确;
题干与统一战线的建立关系不大,排除A;
1924年,新三民主义出现,故排除C;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农村革命根据地出现,故排除D。
故选:B。
7.C
【解析】
C.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历史上,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材料体现了阿拉伯扮演文化桥梁的作用,C项正确。
A.题干反映的是阿拉伯扮演了文化桥梁的作用,“反映希腊哲学在欧洲影响巨大”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
B.题干体现的是阿拉伯对文化的重要作用,无法体现“得益于欧洲商品经济发展”,排除B项。
D.题干体现的是阿拉伯扮演了文化桥梁的作用,没有展现实用哲学的发展,排除D项。
8.C
【解析】从材料“宇宙的创造者设立了两大尊位;较大的那个主管灵魂,较次的那个主管肉体。君王的权力从教皇的权力而取得威望。1309年,腓力四世把教廷从罗马迁到法国的阿维农城......使教皇成为法国国王的御用工具。”和所学知识可知,国王的权力冲击了教皇的权力,反映出西欧王权的强化,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是由于民族意识增长的结果,C正确;
ABD选项是对材料片面的理解,排除。
故选:C。
9.A
【解析】材料反映了1500年至1800年间各洲之间的人口移民现象,该现象有利于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A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移民,非物种交换,排除B项;
材料与人口锐减无关,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疫病对土著人口的影响,排除D项。
故选:A。
10.B
【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中后期......除提供图书阅读服务外,读者还可以享受台球室、棋艺中心、咖啡屋等娱乐设施”及所学知识可得知19世纪中后期在工业革命背景之下,图书馆的建立一方面为适应提高国民文化素养的需要,同时满足人们在工作之余休闲娱乐的需要,欧洲公共图书馆的修建,是工业时代社会发展的产物,B项正确;
公共图书馆的建立不能标志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排除A项;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整个公民群体,而不只是精英群体,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基层政府自治,排除D项。
故选:B。
11.C
【解析】根据材料“不打开古巴这个突破点......无法取得进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企图通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来反击美国的遏制政策,赢得美苏争霸的优势地位,C项正确;
两极对峙格局中,美苏的势力对比是分阶段的,美国始终占居优势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
美国对古巴采取封锁政策,没有讲清赫鲁晓夫担心反映出的问题实质,排除B项;
古巴导弹危机前后美苏争霸的重心一直在欧洲,排除D项。
故选:C。
12.D
【解析】根据材料“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英文缩写,下方的横线寓意世界贸易在公平的基准上进行。中部呈‘U’字型,是英文‘联合体’的缩写。‘U’字型由下往上逐渐解除”可知,“U”字型由下往上逐渐解除,结合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宗旨“促使成员国达成互利互惠,以求大幅度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以促进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扩大商品生产和交换,增加就业,提高生活水平。”,这一设计寓意各国关税壁垒逐渐瓦解,D项正确;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一个经济组织,其关注的非世界分裂局面,排除A项;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倡导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没有涉及货币体系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排除B项和C项。
故选:D。
13.【小题1】基本特点:兼容并包、灵活性(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大一统(一体化)。
组织形态: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小题2】结果:结束了欧洲的混战局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影响: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标志国际法的形成;有利于推动近代外交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小题3】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优势: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14.【小题1】特点:立法保障;与慈善事业紧密相连;政府救助和民间救助相结合;有相应的社会保障机构;政府给予财政支持,资金来源广泛等;供养与教化相结合。
影响:有利于改善贫民生活;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但给政府财政带来了巨大负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发展等。
【小题2】变化:设立救济机构,并逐渐制度化;立法保障;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具有渐进性的特点。
原因:英国近代社会转型导致失业问题严重、阶级矛盾突出;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工业革命的影响;民主政治的发展。
【小题3】共同价值:社会保障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与稳定,一定程度上保障人民权益;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有利于提高治理效率;推动经济的发展。
15.【小题1】意义:巩固周朝统治;传承中华文化;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儒学兴起。
【小题2】主题:礼法传统为现代法治提供有益借鉴。论述:礼法传统强调礼法结合,注重道德教化,这为当今推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提供了参考。礼法传统重视家庭价值,有利于政府推行德政,为现代法治中国提供了有益借鉴。总之,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推进现代法治文明建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