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大单元主题作文训练
09 亲情
【课堂训练】
一、原题再现。
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诗歌《这些美好不会消逝》中这样写道:“在人间传递温情,/尽你所能地去做:/别错失了唤醒爱的良机-/为人要坚定、正直、忠诚;/因此上方照耀着你的那道光芒就不会消失,/你将听到天使的声音在说-/这些美好不会消逝。”是的,有些美好非但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消逝,反而在时间河流的冲洗之下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请以“那不曾消逝的美好”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不得抄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③字数不少于700字。
二、题目解读。
本题为有导语的命题作文。导语引用狄更斯的诗歌,意在说明:学会传递温情,且要保有坚定、正直、忠诚的品质,这样就会收获不会消逝的美好。导语最后一句指出有些美好随着时间流逝反而愈加耀眼,鼓励学生去追随和成就那些不会消逝的美好。题目中的“那”和“这”相对,说明所指对象时空距离较远,“不曾消逝”说明与该对象相关的事件已经发生过,而且留下了深刻印象。题目关键词是“美好”,写作时应充分打开思路,回忆与美好有关的事情。这份美好可能是美好的情感,如温馨的亲情;可能是美好的经历和回忆,如一次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经历;可能是自己从小喜爱、坚持的爱好;也可能是美丽的风景,如高大巍峨的泰山;还可能是一种打动自己的植物,如惊艳绽放的昙花······
三、范文点评。
那不曾消逝的美好
又是一年端午节,妹妹一大早就跑来向我炫耀她的彩绳有多漂亮,香包有多好闻······我有些不耐烦,便找借口打发她出去了。
窗外悠远的天空上飘着几朵白云,鼻尖氤氲着粽叶的香气。恍惚间,我好像看到了儿时的我,那个戴着彩绳依偎在奶奶腿边的我。【营造出宁静温馨的氛围,为下文对往事的怀念奠定基调。】
“奶奶,这彩绳真好看!我还要一个!”我仰着头用双手晃着奶奶的手。“好,只要乖宝开心,要几个都行。”奶奶笑着摸摸我的头。
奶奶的手虽然粗糙,却很灵活。彩色的棉线绕在指尖,轻轻一转,就打好了一个麻花似的头结。接着左叠右放,旋转拉紧,五色彩线交织在一起,一个漂亮的彩绳就编好了。【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地刻画出奶奶编彩绳的过程,表现出奶奶编彩绳的熟练。】我拿着彩绳,高兴得手舞足蹈,一个劲儿地催促奶奶快给我戴上。奶奶被我滑稽的模样逗得前仰后合。我们的笑声充盈了整个小院,飘荡在仲夏的田野上。
不知何时,眼前的景象模糊了,手腕上空空的,心也空空的。人们总说彩绳是小孩戴的,可我现在好像已经不是小孩了。
“您好,有您的快递,麻烦签收一下。”门外站着一位快递员奇怪,我最近并没有买什么啊。接过小小的纸箱,发现上面写着我最熟悉的地址。【情节突转,“我”从回忆回到现实,为下文描写奶奶给“我”寄彩绳和照片做铺垫,吸引读者深入阅读。】“是奶奶!”心中的急切促使我动作都迅速起来,只想赶快拆开看看。
里面是一封信,一张照片和一盒彩绳。字迹是很熟悉的清秀小楷,一看就是奶奶写的:“乖宝,你一定又长高了吧?不过无论你长多高,都永远是奶奶的乖宝。戴彩绳啦!”照片下是一个打开的木盒子,盒子里放着十四条彩绳,有些已经褪色,黯淡的色彩昭示年代的久远。我愕然良久,竟是我十四年来戴过的彩绳,每年一根,奶奶居然一直为我保留着。
十四年的光阴啊,是奶奶用爱一点一点陪我长大。如今,我长大了,与奶奶分隔两地,可奶奶从不曾忘记我,这第十五根彩绳就见证着奶奶对我岁岁年年的牵挂。
距离不能打败亲情,奶奶将爱编织成彩绳,成为永不消逝的美好。【彩绳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起于彩绳,结于彩绳,感悟也由此而发,结构完整,主题明确。】
【点评】①一线串珠,结构明晰。作者先写妹妹手上戴的彩绳,再由彩绳联想到奶奶,最后写奶奶寄来了彩绳,用彩绳作为线索串联起了全文,结构完整,感悟深刻。②言辞真切,情感真挚。作者先写了回忆中与奶奶相处的场景,再写奶奶端午时送自己的礼物,将感情融入朴实的语言中,更显奶奶和“我”之间的深厚感情。
【写作实践】
一、原题再现。
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有一个身影让人难以释怀。《社戏》中平桥村孩子们在夜色中消失的身影让人留恋,《安塞腰鼓》中黄土高原上后生们元气淋漓的身影让人振奋,《小石潭记》中“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最终黯然离开的那个身影让人心酸······是否也有一个身影,让你感慨万千,难以忘怀。
请先将题目“你的身影,让我 ”补充完整,然后作文。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二、题目解读。
本题为有导语的半命题作文。导语从教材中的课文切入,勾连了小说、散文和文言文篇目,最后落脚到“身影”上,体现了命题人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文学作品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命题思路,也高度契合中考作文命题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生活的命题思路。
“你的身影,让我 ”这个题目,将学生写作的着眼点落在“你的身影”上,即以人物为起点和中心,围绕其人其事进行构思与选材。因此,选择恰当的人物是构思该题的首要任务和重中之重。人物的选择比较多元,既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也可以是历史人物、虚拟人物等。“身影”是一个具象化的形象,从扣题的角度来看,需要在文中用一些文字和篇幅来描写“身影”。更重要的是,“身影”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更多地指向人物的精神、思想、品格等。因此,在行文中应表现出所选对象该方面的特点。横线上可填写词语的范围比较宽泛,主要以动词为主,如震撼、怀念、难忘、触动、激动、振奋、深思、愧疚等。
不管填什么词,重点都要描绘出这个身影带给自己的独特感受,以及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突显出这个身影的特殊性。
写作时,还要注意题目对人称的限制——“你”,不要写成“他”的身影,以免偏离题目要求。
总体来看,该题要求选择适当的人物,补好题目,描绘出“身影”的独特性,抒写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三、范文点评。
你的身影,让我愧疚
我如同往日一般推醒了你,“妈,我要迟到了。”【开门见山,点明写作对象是妈妈。】
不同的是,今日你的身影略显疲惫。你说自己有些感冒,不是什么大事。我当然没有在意,只是不停地催促你,让你快一些送我去上学。
你看起来好像没有睡醒的样子。我蜷在车后座上,准备用睡眠来打发去学校这段无聊的时间。
在我阖上眼的一刹那,一声咳嗽惊醒了我。你不断地咳。揉着惺忪的睡眼,我看到你的身体随着剧烈的咳声向前蜷缩,上下抖动。【“向前蜷缩”和“上下抖动”的动作描写,表现出母亲身体的极度不适。】我完全没有办法睡下去,只好闭目养神。
然而你还在咳嗽。
我内心愈发地烦躁,希望你意识到我想睡觉。我开始在你每一声咳嗽后小声嘀咕着埋怨的话。你似乎也注意到了,收敛了一些,用手捂住嘴,窃窃地咳嗽。你的身子躬得更低了,好像贴在方向盘上似的。
我忽然产生了些许不适。看着你咳出的气体在玻璃上形成的湿热水雾,我担心起有关细菌感染、流感等传染病,心里不由得有些嫌弃。我打开窗户,冰冷的空气灌了进来,我故意表现出呼吸新鲜空气的样子。【“我”对母亲的嫌弃心理、打开车窗的行为,刻画出一个不懂体谅的孩子形象。】
出乎我的意料,你竟不咳嗽了。取而代之的,是你越躬越低的身影,和从喉咙深处发出的如破风箱一般的声音。
这声音听起来压抑而痛苦,使我想起自己生病时的场景,你照顾因发烧而肆意哭闹的我,耐心细致地为我擦拭鼻涕,不厌其烦地用冰毛巾为我降温······
冷风极具侵略性,猛烈地从车窗灌进来,愧疚感如潮水般漫上心头,为我之前的肆无忌惮、毫不体谅。我连忙关上了窗,心里隐隐期盼你能放松地咳出声,但你仍努力压着声音。【“期盼”写出“我”为自己的不体谅而愧疚;“仍”表现出母亲为打扰到“我”睡觉而愧疚。细节处见真情。】
到了学校,我下了车。在走进校门的那一刻,我回头望去,看到你已然趴在方向盘上,脆弱至极。一呼一吸之间,你瘦弱的身影使我无法再克制自己的情绪。
我快步向校园内走去,逃避似的不去看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泪水无声地沾湿了我的衣袖。【动作和细节表现出“我”的心理,不言愧疚而愧疚自现。】
【点评】①情感真挚,层层递进。文章选择妈妈送“我”上学的日常小事,具有真实感。“我”的心理变化又使文章别具一格,看着妈妈生病的样子,“我”从不在意到厌烦到自省,最终委婉地点出“愧疚”,情感含蓄内敛、真挚动人。②细节翔实,生动具体。妈妈面对“我”的抱怨不曾责备,只是压低咳嗽声、躬下身体、趴在方向盘上缓解等,作者运用真实细腻的细节描写,表现出母爱之深沉、包容和伟大。
【亲情主题满分作文欣赏】
1.原题再现。
“懂”是明白、理解的意思。与人相处,可能因为不懂彼此的想法而产生了隔阂、矛盾,后来终于理解对方,豁然开朗;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一直没有理解其中的意思,可能因为经验的增长,或是再次阅读,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妙处······
请以“我终于懂了”为题,写一篇650~700字的记叙文。
写作提示与要求:①明确“懂”之前的状态,交代清楚“懂”的原因。②充分表现“终于”的曲折过程,详略得当。③要注意过程发展的合理性,真诚表达情感。④符合生活常理,内容健康,文体明确。⑤勿抄袭、套作,勿出现真实人名、校名等信息。
2.题目解读。
本题是有导语的命题作文。导语首先给出了对“懂”的解释,随后举例,一个是人与人相处时,从不懂对方到相互理解,一个是阅读时,从不理解意思到明白其中妙处。“终于懂了”是一个从迷茫到清晰、从未知到理解、从误会到明白的过程。“我终于懂了”,明确规定了写作主体是“我”,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以第一人称进行写作,记叙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终于”表明之前是不明白、未理解的状态,经历一些事情后,才“懂”了。因此,写作时需突出自己由“不懂”到“懂了”的曲折过程。
“懂了”,可以是学习生活中的体验,例如,在学习中,解开了一个难题;也可以是与人相处的感悟,例如,和亲人相处时,明白他们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还可以是对社会的关注,如热点事件引发自己的思考······
总之,要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主,抒写自己由“不懂”到“懂了”的成长过程,真实表达自己的变化和收获。
3.满分作文点评。
我终于懂了
我一直不懂,她为什么这么做?【以问句开篇,设置悬念,调动读者的好奇心。】
我的奶奶一直和我的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这位老太太也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生活。
童年时,奶奶陪伴我的时间非常长:她送我去幼儿园、给我喂饭、哄我睡觉······我们之间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但也难免会发生一些不那么愉快的事情。
幼儿园时,因为我爱出汗,所以她常在我后背垫一块毛巾,天气炎热,运动后毛巾吸满汗液粘在后背,让我无法忍受。小学期间,她不厌其烦地每天送我上学,接我放学。六年,我没有一次是独自走回家的。这听起来似乎很幸福,可每次一见面,她的唠叨声便不绝于耳:今天又干了什么事?有没有好好学习?不要乱买外面的垃圾食品,家里的饭菜才是最好的······时间一长,我难免心生厌烦。我曾不止一次地抱怨过她话太多,对她说,也对父母说,但没有丝毫效果。这导致我和她的交流越来越少,我们之间仿佛隔了一层厚障壁。【欲扬先抑,为后文“我”的醒悟与转变蓄势,使情感表达更加自然。】
年龄渐长,我对她的态度越来越差,有时甚至忍不住对她大喊大叫。这到底是怎么了?我们为什么不像从前了?我甚至记不清上一次陪她去超市是什么时候,我对这样的自己感到害怕。
我开始反思,回忆和奶奶之间的点点滴滴:奶奶一直关心挂念着我,她会变着花样做我喜欢吃的菜,即使我不耐烦也还是小心翼翼地叮嘱我各种事······这一刻,我终于懂了:那一块毛巾里藏着的原来是她朴实深沉的体贴,那些絮叨里饱含着她对我成长的期许和身心健康的关怀!【在文章关键处点题,突出主旨。照应了前文所述曾令“我”无法忍受、心生厌烦的过往,又表现出“我”的理解与醒悟,突出“不懂”到“懂”的题旨。】我推开了一个多么爱我的人!我有些羞愧,跑出房间,默默给了正在做饭的奶奶一个拥抱。奶奶突然僵住了,也许是不喜欢这种亲密接触,又或许是因为我太久没给过她这样的爱······
转眼间,奶奶就要过70岁生日了。想到这位老太太陪伴我的日子愈来愈少,我恐慌无比。不行,从现在开始,我要弥补过去未能给她的爱。
感谢岁月,感谢成长,让我终于懂了。奶奶,我终于懂得了你。
【点评】①结构完整,详略得当。文章开篇设问,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中间略写与奶奶的相处,详写“我懂了”的过程;结尾呼应开头,升华主题,结构完整,详略合理。②选材真实,情感真挚。作者所写尽是和奶奶之间的琐碎小事,通过写“我”对奶奶的行为从“不懂”到“懂”的过程,传递出浓浓的祖孙亲情,营造出温馨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