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思考-2023年中考语文大单元主题作文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13 思考-2023年中考语文大单元主题作文训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09 20:45: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年中考语文大单元主题作文训练
13 思考
【课堂训练】
一、原题再现。
如果觉得弹琴这件事本身就很美好,那么你会专心学习演奏技巧,并且很愿意为此投入精力和时间,也不会害怕练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如果觉得滑雪这件事本身就很美好,那么你会努力提高运动水平,你会愿意不断挑战新的难关,而不会在意一时的得失。
将追求美好作为人生目标,能让我们拥有美好人生。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字数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需要出现自己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二、题目解读。
本题为材料作文。材料的一、二两段以弹琴和滑雪为例,说明追求美好能让人更专注、更坚韧、愿意投入、敢于挑战、直面挫折、不计较一时得失……第三段点明了材料的整体语意,明确了写作方向。立意时应紧扣将追求美好作为人生目标,会带来人的能力、意志等多方面的成长,会带来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变化,会让人拥有更加美好的人生。
写作时需注意三个关键词:①追求美好。“美好”可以是事、物、人、理、情,“追求”有尽力寻找、探求的意思,所以要写出所追求的事、物、人、理、情的美之所在。②人生目标。人生目标不是具体目标,应该高于或大于具体目标,意义更深远。③美好人生。要突出在追求美好的过程中自身发生的变化、有了哪些收获或感悟到哪些道理,讲清“追求美好”带来的“真实美好”。
三、范文点评。
追求美好,便能收获美好
午后的阳光懒洋洋地洒下,穿过层层摇曳的树叶,透过玻璃窗,落在我脸颊。轻嗅着微风送来的泥土清香,我尽情享受着草木之美。
我从小便热爱花草树木,更陶醉于种下种子,看它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过程。在我心里,种植本身,是件再美好不过的事了。【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此段紧承上文“享受着草木之美”,引出下文对追求过程的叙写。】
初学种植,专业书厚重,书上小字密密麻麻,翻不过几页便已头昏脑涨。可对亲手实践和种出花草的无限渴望,汇聚成潮水,汹涌澎湃,不断撞击我的心房并发出督促:专心学习!
蓝笔画出步骤,黑笔勾勒所需工具,红笔圈出应急处理措施,几支笔轮番上岗,或圈或点。渐渐地,我越学越觉得有趣,嘴角不觉上扬。【三种颜色的笔对应三类学习内容,这一细节突出了学习态度和所学内容之“专业”,辅以“嘴角不觉上扬”的细节,虽未直言热爱,但热爱之情尽显。】
真正实践时,埋下种子、盖上土层、压实、浇水,前期看似简单,但之后挑战无数:种子存活率太低、根茎歪斜、难以预料与控制的温度……无数次的失败令我挫败消沉。
可看着那些幸存下来的,虽然身子歪斜,却依然茁壮成长着的花草,成就感犹如携带泥沙的河流,先是奔涌着流经四肢百骸,而后渐渐在心田沉淀下泥沙,最终化身平静澄澈的湖。这份美妙的情感体验,让我决心不计得失、悲喜,只专心于照料。我细致地记录每一天的温度与花草生长情况,查阅资料,寻找规律,制订措施。我会根据不同时间太阳的朝向来调整花盆位置,时而背阳,时而向阳,忙得不亦乐乎。
花草生长的过程是漫长的,照顾它们是件费时费力的苦活。但热爱可抵一切,令我孜孜不倦追求。一放学,我总是第一时间给它们输送营养液、浇水、检查蛀虫、修剪枝丫……枯燥与乏味早就被自豪与成就感打败。花草身上不止有生机,还盛放着我内心的宁静和喜悦。
追求美好,我过上了与花草为伴的生活。种植花草的过程,我不仅收获了满园春色与清香,还收获了享受与成长-不计得失不断坚持。这磨砺了我的心性,让我感受到生命之美,也让我以后无论身处哪种境地,都能克服万难,终获满园芬芳。【由浅到深,从种植花草的直接收获引申到对品格的培养、对生命的认识,升华了文章主旨。】
【点评】①选材真实,层次分明。学习种植、埋下种子、长期维护、终有所获,作者将自己追求花草种植之美好的过程按序呈现,可见平时对生活观察之细致,积累之深入。②立意清晰,中心突出。作者在追求美好的过程中享受乐趣、感受生命成长之美,收获成功的喜悦,结尾扣题,道出追求美好能够让自己拥有美好人生的真谛。
【写作实践】
一、原题再现。
“懂”是明白、理解的意思。与人相处,可能因为不懂彼此的想法而产生了隔阂、矛盾,后来终于理解对方,豁然开朗;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一直没有理解其中的意思,可能因为经验的增长,或是再次阅读,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妙处……
请以“我终于懂了”为题,写一篇650-700字的记叙文。
写作提示与要求:①明确“懂”之前的状态,交代清楚“懂”的原因。②充分表现“终于”的曲折过程,详略得当。③要注意过程发展的合理性,真诚表达情感。④符合生活常理,内容健康,文体明确。⑤勿抄袭、套作,勿出现真实人名、校名等信息。
二、题目解读。
本题是有导语的命题作文。导语首先给出了对“懂”的解释,随后举例,一个是人与人相处时,从不懂对方到相互理解,一个是阅读时,从不理解意思到明白其中妙处。“终于懂了”是一个从迷茫到清晰、从未知到理解、从误会到明白的过程。“我终于懂了”,明确规定了写作主体是“我”,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以第一人称进行写作,记叙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终于”表明之前是不明白、未理解的状态,经历一些事情后,才“懂”了。因此,写作时需突出自己由“不懂”到“懂了”的曲折过程。
“懂了”,可以是学习生活中的体验,例如,在学习中,解开了一个难题;也可以是与人相处的感悟,例如,和亲人相处时,明白他们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还可以是对社会的关注,如热点事件引发自己的思考……
总之,要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主,抒写自己由“不懂”到“懂了”的成长过程,真实表达自己的变化和收获。
三、范文点评。
我终于懂了
“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实践,去观察。”有句谚语如是说,宋代朱熹亦云“学贵有疑”。【引用谚语、名言,言简意赅,既增加了文采,增强表现力,又使得所要说明的道理更有说服力。】将疑问探究清楚,找到答案,那豁然开朗、拨云见日的感觉,以及所获得的道理,弥足珍贵。
有篇课文叫《河中石兽》,讲石兽落在水中,最后竟“逆流而上”,在上游被发现的故事。初看时,只为僧人们想当然的固化思维暗暗发笑,对老河兵的经验感到敬佩。然而,学完这篇课文后,一个疑问却在我心里萌发:下游的石兽究竟为什么会跑到上游去?即使有老河兵的解释,但原文只寥寥数语便将整个过程讲完了,并不能让我彻底理解。于是我拿着书去问语文老师,她思索了一会儿,也不能给出令我满意的解释。我有些失望,但并未放弃。
谁料第二天,老师竟然准备了一个视频,里面用生动的动画将石兽逆流而上的过程呈现了出来,全班同学都看得津津有味。看完后,我在满足的同时,又不免生出一点遗憾,如果说课本想传授的道理是实践得真知的话,那只看了一个视频就认为探寻到答案的我,不正是那个纸上谈兵的讲学家,正在“据理臆断”吗?【作者乐学善思,将自己类比为“据理臆断”的“讲学家”,并用反问句加强语气,表现出“我”善于学习和思考的品质。】但也确实不可能按原文所写,在一条河里放一座石兽后等上几年吧。
直到我去了科技馆,里面有一个有趣的装置:一个小球竟然能“无视”重力,从轨道的低处滑往高处,令我不由得赞叹科学的神奇。突然,一个想法掠过我的脑海:重力与重心,这不正是《河中石兽》中石兽能够逆流而上最本质的原因吗?我终于懂了!这两个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事物,内在的道理竟是一致的。
我终于懂了,懂的不仅是一篇课文所描述的物理现象,更是明白了实践的重要性,以及“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做到“既知其一,也知其二”,在生活中拨开疑问的雾霭,见到真理的阳光。【升华主旨,作者的“懂”不仅表现在懂得课本知识,更在于探寻过程本身。】
【点评】①文笔流畅,主题深刻。作者围绕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展开记叙,讲述从生疑到解惑的全过程,行文舒展,毫无滞涩感,文章最后的概括之语,含义深远,耐人寻味。
②条理清晰,构思巧妙。文章条理清晰,不落俗套,真实还原了一次从“不懂”到“懂”的经历,并从中感悟到实践的重要性。
【思考主题满分作文欣赏】
1.原题再现。
周恩来因为从小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所以在成长过程中勤奋刻苦,最终为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立下不朽功勋;中国共产党为了帮助人民当家作主,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所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始终秉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尼采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请以“我为什么 ”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2.题目解读。
本题是有导语的半命题作文。导语中提到的周恩来及中国共产党,都因胸怀天下,而保持积极正确的价值观。这些个人及集体,都是从国家及人民的利益出发,因为清楚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奋斗,所以才能取得伟大成就。写作时,不论是小到谈爱好与生活,还是大到谈作为新时代青年的爱国情怀与人生意义,都必须注重主旨的正面价值。导语最后一句引用尼采的话,提示学生可以在文章中探讨“结果”与“过程”的因果关系,思考行为对结果所产生的直接及间接影响。题目将主语限定在“我”身上,关键词是“为什么”,即要求写作时应把立意点放在自己身上,从自身的角度去思考学习、生活,以及各种人际关系和人生的价值。新课标中提出语文学习总目标的第一点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还强调要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因此,写作时,需要展现出积极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展现自身思考的深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补全题目时,横线上可填写的内容十分广泛,可以是关于自身成长励志的话题,也可以是人际关系中的闪光片段及温暖瞬间,等等。
3.满分作文点评。
我为什么向往看日出
“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我工作到深夜,窗户敞开,不穿外衣,在寂静的书房里……”福楼拜如是说。【开篇引用福楼拜的话,点出本文的写作对象,为下文对向往看日出的描述做铺垫。】在欣赏文豪朴实而又精练的语言时,我被“按时看日出”这五个字华丽地“绊倒”了。
我在想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每天清晨伴随你的,是壮丽华美的火烧云!那第一声清脆的鸟鸣,那草叶上充满了哲学意味的露珠,那充满泥土味的清香的空气,那刚伸展的枝丫,还有那山间的薄雾,嗅得出来的阳光……这样的时刻,人敞开了自己的襟怀,全心全意跟初升的太阳问好。灵魂一定干干净净,宛若远处山林中潺湲而出的清溪!
当所有人还蜷缩在被子里,混沌地打着数不清的呼噜时,已经有人悄悄站在发亮的微风里,给自己一天的生命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在我看来,这个人一定怀有对自然、对生命发自内心的尊重,他的生活一定干净出尘。
所以,我向往看日出,向往这样的生活。【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看日出的赞颂,引出下文自己的思考。】
我不愿自己像一只曳尾涂中的乌龟一样生活。相比于此,我更愿自己如雪地里的白狐,爱惜自己洁白的皮毛,即使成为猎人利用的弱点,也毫无怨言。像诗人说的,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每天看看日出,像一只小小的蜗牛一样,伸出触角探究遥远的微光,在低沉的钟声里,做场虔诚的祈祷。
爱默生说:“实际上,很少有成年人真正看到自然,多数人不会仔细观察太阳,至多他们只是一掠而过。太阳只会照亮成年人的眼睛,但却会通过眼睛照进孩子的心灵。一个真正热爱自然的人,是那种内外感觉都协调一致的人,是那种直至成年依然童心未泯的人。”【再次引用名言进行抒情,强化自己的情感表达,突出尊重自然、生命的主旨。】
即使现在的我没有足够的条件和充沛的精力来满足每天看日出的渴望,但我已经学会了珍惜上学出门时明亮纯澈的光线,嗅得到路旁桂花树遗落下来的芬芳。当我真正面临一场盛大的日出时,不管是在高山之巅,还是在大海之滨,我想我都会静静地观礼,在发亮的微风里,给自己这一天的生命庄严地升旗。【言有尽而意无穷,以想象看日出作结,契合文章主题,又留有回味余地。】
【点评】①选材新颖,中心突出。作者别出心裁,选取看日出作为写作对象,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围绕自己为什么向往看日出进行写作,中心突出,引人深思。
②构思巧妙,条理清晰。文章开头想象看日出的情景,又以想象结尾,引导读者跟随作者的思绪进行想象和思考,行文环环相扣,一脉贯通,颇具匠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