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大单元主题作文训练
15 思辨
【课堂训练】
一、原题再现。
请以“或许,这才是正确答案”为题,写一篇字数6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1)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2)不得抄袭。
二、题目解读。
本题为无导语的命题作文。题目“或许,这才是正确答案”由两个小分句组成,前一个分句“或许”表示推测,也表示受到某种启发后产生的想法;第二个分句中的“这”为指示代词,即自己在受到触动和启发后的想法或行动;副词“才”,表明这种想法或行动在之前没有,是在受到触动和启发之后才产生的。此外,要注意“答案”前的修饰词“正确”,即表明自己的想法或行动一定是积极正面的。“或许”表明后面的“正确答案”与自己一贯的认知或与大众的认知有出入,因此,选材时要选择有话可说,或是有争论性的话题。而像“遇到困难应选择坚持不懈”这类素材就不符合题目的基本要求,因为这种选择本来就是正确的,谈不上“或许”。写作时,要重点关注“才”,它表明“正确答案”的得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番波折或是受到了外物的触动。因此,行文中要注意体现“正确答案”得出的过程,以及在得到“正确答案”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和思想变化,即自己的“答案”和以前印象中的“答案”并不一致,于是经历了一个“怀疑一思考一肯定”的心理变化过程。
总之,写作时,学生要关注两个分句之间的关联,关注副词“才”,选择合适的素材,写出自己的成长经历,表现自己心灵的成长。
三、范文点评。
或许,这才是正确答案
众人所说的就一定是正确答案吗?正确答案真的唯一吗?
上《范进中举》一课时,老师抛出了一个问题:“你对中举后尽显丑态的范进持怎样的态度?”
同学们讨论的声音传入我的耳中。
“那还用说,灵魂被功名利禄腐蚀,绝对是作者重点批判的对象。”
“就是啊,不就是热衷科举、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吗?”【语言描写,作者精心选取有代表性的发言,表现了大部分同学的思考不够深入,同时也引出了下文“我”的独特思考。】
同学们纷纷开始讨论。在嘈杂声中,我的思绪却飘向了那次博物馆之旅。
那次参观博物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书斋”。榫卯结构的椅子方方正正,白纸黑凳,烛火月光,案上数编书。
原来这便是那个时代的书房啊。书生整日“泡”在书房里,与纸墨为伴。在那个时代,连考二十余次都名落孙山的老童生,又何止范进一个?不是所有读书人都能像王冕那样不随俗流。像范进这样,因迷恋举业而被动失去自我才是大多数书生的写照吧。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或许也有辛酸和悲哀,我似乎找到了另一个答案。
来到另一个展区,那里展出的居然是“古代书生小抄”。只见那极小的纸上,字乌泱泱一片,紧密到了极致-大概是为了多抄点。
看着这些,我不免陷入沉思。他们这样挖空心思是为了什么?还不是因为当时人们对“举业”的恶性追求,很多书生人格意识扭曲、堕落。【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掷地有声地表达了“我”思考的结果,见解有一定深度】记得孟郊金榜题名后叹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更不用说范进“噫,我中了”的痴语。这便是那个时代的书生啊,在那样一个讲究身份地位的社会中,他们是多么希望依靠“举业”改变命运。他们被封建科举制度“同化”,又何尝不是在命运面前进行辛酸的选择呢?
范进何尝不是可悲可悯的呢?或许,我不应该一味地鄙夷他的世俗功利。或许,我应该借范进这个小小的缩影一窥旧时书生的人生。
面对问题,不应简单地贴标签,而应变换维度横向思考,不断探索纵向挖深,这样或许才能得到正确答案吧。【点题凝练,契合文章主题。】
想到这里,我勇敢地举起了手:“老师,我有自己的看法!”
【点评】①选材贴切,紧扣题目。作者以语文课上的一个问题作为写作素材,贴近学生生活,真实典型。作者对课堂问题经过深入思考后,得出了自己的答案,很好地扣住了题目中的关键词。
②立意独特,富有理趣。文章的写作重点是作者的思考过程。行文中,不仅体现了作者善于思考的可贵品质,结尾处也揭示了“全面思考问题”的生活哲理,有一定的思辨性。
【写作实践】
一、原题再现。
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有一个身影让人难以释怀。《社戏》中平桥村孩子们在夜色中消失的身影让人留恋,《安塞腰鼓》中黄土高原上后生们元气淋漓的身影让人振奋,《小石潭记》中“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最终黯然离开的那个身影让人心酸……是否也有一个身影,让你感慨万千,难以忘怀。
请先将题目“你的身影,让我 ”补充完整,然后作文。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二、题目解读。
本题为有导语的半命题作文。导语从教材中的课文切入,勾连了小说、散文和文言文篇目,最后落脚到“身影”上,体现了命题人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文学作品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命题思路,也高度契合中考作文命题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生活的命题思路。
“你的身影,让我 ”这个题目,将学生写作的着眼点落在“你的身影”上,即以人物为起点和中心,围绕其人其事进行构思与选材。因此,选择恰当的人物是构思该题的首要任务和重中之重。人物的选择比较多元,既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也可以是历史人物、虚拟人物等。“身影”是一个具象化的形象,从扣题的角度来看,需要在文中用一些文字和篇幅来描写“身影”。更重要的是,“身影”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更多地指向人物的精神、思想、品格等。因此,在行文中应表现出所选对象该方面的特点。横线上可填写词语的范围比较宽泛,主要以动词为主,如震撼、怀念、难忘、触动、激动、振奋、深思、愧疚等。
不管填什么词,重点都要描绘出这个身影带给自己的独特感受,以及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突显出这个身影的特殊性。
写作时,还要注意题目对人称的限制——“你”,不要写成“他”的身影,以免偏离题目要求。
总体来看,该题要求选择适当的人物,补好题目,描绘出“身影”的独特性,抒写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三、范文点评。
你的身影,让我敬佩
春天,本该是“草长莺飞二月天”,本该是“忙趁东风放纸鸢”,本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本该是“等闲识得东风面”的季节。
可2020年的春天,与以往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春天相比,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正在老家弯着眼、咧着嘴、勾着笑收红包的我,和正准备与家人团聚的十四万万同胞们被告知了一个噩耗武汉突发新冠肺炎疫情。【简要概括社会背景,将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展现出作者关注社会的大视野。】
迅速封城、居家隔离、修建医院、收治病人,武汉丝毫不敢懈怠,因为武汉和他的儿女们都清楚:这关乎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安全!
可即使武汉反应十分迅速,却还是控制不住确诊病例一天天增加的情况,每一个增加的数字都像刀子一样,刺痛每个中国人的心。
情况紧急如此,没有谁能高枕安卧,更有一群人,不顾自身安危,舍下小家团圆,勇敢地站了出来!你毅然奔赴的身影,至今让我难以忘怀,让我敬佩。
李锐签下了“战书”,据他的妻子回忆:“那天他对我说,能多看我一眼是一眼,结果却陪我值了一夜的班……”顾玲耀按下了红手印,他的父亲宽慰母亲:“儿子是去保护祖国,我们干嘛哭哭啼啼的,应该替儿子骄傲,我们是他坚强的后盾,要让他安心工作。”他母亲回忆道:“他父亲表面坚强,实际那天送别儿子回家后,也躲在厕所里偷偷抹眼泪呢。”余腊梅把要去支援武汉这件事告诉了家人,向家人道别时,餐桌上一片寂静,父母放下了碗筷沉默不语,小儿子也放下碗躲到卧室里,只有丈夫安慰大家:“既然祖国养育了我们,我们就应该尽自己所能回报祖国,我们应该支持腊梅!”【勾勒了李锐、顾玲耀、余腊梅三位医护人员与家人对话的场景,镜头组合,以点带面,描绘出广大医护人员既平凡又伟大的形象。】
互联网上,模糊不清的照片和视频记录下了你告别家人时不舍而又坚定的身影。你的身影看上去是那么模糊,信念却又是那么清晰、坚定。
如同《繁星·春水》中所写:“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底下细小的泥沙。”【家人的动作、语言符合人物身份,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也表现出他们深明大义的品格。】你,就是那一粒粒细小的泥沙。
我的心中升起无限的敬佩。
【点评】①引用恰当,妙用诗句。开篇借用诗句,将春的美好与疫情的残酷作对比;结尾引用《繁星·春水》中“泥沙”这一物象,歌颂千千万万个医护人员用自己弱小的身躯创造出的伟大奇迹。
②以小见大,情感真实。作者列举三个医护代表的事例,从妻子、父母等不同视角进行描写,侧面体现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文章虽只在结尾点题,但通篇无处不表达对疫情之下勇往直前的人们的敬意。
【思辨主题满分作文欣赏】
1.原题再现。
2021年11月27日,世乒赛进入八分之一决赛。在一场决胜局中,中国选手梁靖崑以8:4领先。眼看他即将获胜,场外几位观众情绪格外激动,不停地冲他高声喊叫,企图干扰他的发挥。梁靖崑却不为所动,专心思考比赛战术,最终取得了比赛的胜利。向目标前行的路上,难免会有试图干扰我们的“杂音”。不过,只要拥有无视“杂音”的定力,“杂音”便无法影响我们前进。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字数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自己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2.题目解读。
本题是材料作文,材料由时事热点入手,将命题的视角放在具体事件上,体现了“由“社会热点”到“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命题思路。
审题时,要将材料事件和材料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探究。“向目标前行的路上”,即为梁靖崑以获胜为目的而参加的比赛;“杂音”就是几位观众发出的企图干扰其发挥的喊叫;“定力”便是梁靖崑不为所动,专心思考比赛战术;“无法影响我们前进”即梁靖崑最终取得胜利。需要展开联想的是,提示语中的“杂音”不是只指某种不和谐的声音,而应引申为阻碍前进的一切障碍。
由此可见,题干的深层含义并不是关注“杂音”本身,而是怎样克服“杂音”的干扰,向既定的目标前进,即如何战胜阻碍,达成目标。由材料中的“不为所动”“专心思考”“无视”“定力”等词可以分析出克服“杂音”的方法是多样的,如“坚定自己的信念”“保持专注力”“内心强大”“矢志不渝”等。
除此之外,学生可以发散思维,联系克服“杂音”的其他途径,可以是靠自己的努力,如坚持不懈、积极进取等,也可以是借助外界的帮助,如寻求指导、借鉴经验等,只要紧紧围绕“克服阻碍,才能达成目标”这一中心即可。
由题干可知,可以写记叙文,记叙自己或他人克服阻碍,达成目标的具体事件。也可以写议论文,论述“阻碍”与“目标”之间的关系,揭示“克服阻碍,才能达成目标”的道理。
3.满分作文点评。
不为“杂音”所动
《龟兔赛跑》的故事中,乌龟面对刺耳的“杂音”-他人的嘲笑,能不为所动,一路坚持,终获胜利。人生亦是如此,在奋斗之路上,只要能从容地面对“杂音”,保持定力,那么前进也将势不可挡。【以寓言故事引出人生话题,以小见大,既通俗易懂又有深意,引人深思。】
不为“杂音”所动,他,又一次突破自我。
东京奥运会上,苏炳添可谓大放异彩。可在这次比赛之前,曾有无数“杂音”弥漫在他的周围:有人说,三十多岁的运动员早该退役了;有人说,中国运动员的短跑速度已经到达极限了;还有人说,苏炳添得的奖够多了……面对纷纷扰扰的“杂音”,苏炳添不为所动,刻苦训练,专心钻研,不断调整、改进跑步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最终,他在奥运会上又一次打破亚洲纪录,突破了自我。面对“杂音”,持之以恒的努力就是最好的回击。
不为“杂音”所动,她,给山里的孩子打开一扇通往美好未来的门。
如今,华坪女子高中闻名全国,校长张桂梅也因此广受赞誉。但在此之前,无数“杂音”曾裹挟着她。有人说她是骗子,有人说她不怀好意。面对外界的种种质疑,张桂梅既不争辩,也不为所动,继续努力办好学校,倾尽全力帮助被迫辍学的女孩……如今,在张桂梅校长日复一日的努力下,无数女孩走出大山,向更广阔的天地前进。她的行为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而那些“杂音”也在不知不觉中销声匿迹了。那些努力奋斗终被铭记,而那些质疑的“杂音”终会消逝。
不为“杂音”所动,党,成为中国人民的信仰。【巧用排比,三个排比段层层深入,从个人、集体、国家层面展开论述,层次清晰,论点鲜明。】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秉持其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在筹备阶段,也曾遭遇各种“杂音”的冲击。形势的严峻,条件的艰苦……这些“杂音”始终烦扰着党,但党不为所动,一直坚定不移地以人民幸福为目标,不断造福人民。在时间长河的检验中,党证明了自己。现在,人民坚定不移地拥护着党。可见真理经得起任何检验。
不为“杂音”所动,是一种智慧。愿我们都懂得:跨越一切阻碍,坚定不移地勇往直前,终会收获更好的成果!【结尾总结、升华主题,表达了追梦路上,不为“杂音”所动,终获成功的题旨。】
【点评】①层次鲜明,逻辑清晰。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开篇点题,接着分三部分进行论证,由个人到集体再到国家,始终围绕主题,既一脉相承,又层层深入。
②言简意赅,思想深入。文章语言简练、质朴,用词精雕细琢,用凝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言辞恳切,思想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