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家国-2023年中考语文大单元主题作文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16 家国-2023年中考语文大单元主题作文训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09 20:44: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年中考语文大单元主题作文训练
16 家国
【课堂训练】
一、原题再现。
请以“改变”为题,写一篇字数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得套作、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人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二、题目解读。
本题为无导语的命题作文,题干没有关于思想内容等方面的提示和限制,给学生留下极为广阔的思考和创作空间。审题时,可从“解读题目”“分析重点”和“选材立意”三个角度切入。
首先,解读题目。“改变”的意思是事物发生显著的差别,即“改变”需突显事物前后不同的状况或结果,这是在写作时要着重描写和突出的内容。如果没有展现出前后变化,就不能称之为改变,也就偏离了题目和主题。
接着,分析重点。面对这样一个宽泛的命题,需要重点关注哪些内容呢?主体上,是谁发生了改变?契机上,为何会发生改变?过程中,如何改变?结果上,改变后的情形与原来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同时,受篇幅限制,在写作的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安排好详略,选择一到两点进行重点描写。
最后,选材立意。写作时,要放开思路,选择适合的内容进行写作:可以着眼于自己的学习生活,写出自己在求学之路上的改变;也可以围绕家庭生活,道出家庭的温馨故事,抒写亲情的温暖可贵;还可以着眼于社会国家,从大的视角来看社会的变迁,写出祖国的变化;等等。写作时,注意谋篇布局的完整和巧妙,精心锤炼语言,紧扣题目,突显主题,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范文点评。
改 变
那是一种走投无路的绝望。
视线所及正一点点被大片的土黄色湮没,宛若脚下的戈壁在肆无忌惮地生长。耳边的西北风助纣为虐,大块大块的沙砾被它的流言所蛊惑,不知又会奔向哪一片贫瘠的塬梁峁川?【将西北风和沙砾拟人化,形象地表明风沙之大、范围之广,“助纣为虐”“蛊惑”也透露出作者对沙尘暴的厌恶。】口中传来阵阵苦涩,原来早有砾石侵入口中,藏匿在唇齿间。大片的土黄占满视野,压在心头的只有纯粹的绝望。
“沙尘暴!沙尘暴!”耳边的呐喊唤醒绝望的我,那声音却毫无大难临头的惊慌,仿佛早已习惯了。村民们蜷缩在土房子里,四下是一片荒芜。
这便是我印象中的故乡-宁夏。
再回故乡,却已完全不同了。黄土坡上冒出了新芽,汩汩清泉从新挖的水井里淌出,翻过山峁,肆虐的西北风没有了呛人的沙尘气味,反而被饱满的果子酿成甜酒。【描写出故乡焕发新颜后的环境,直观地呈现出“改变”。风的味道由呛人变为果酒的香醇,这一描写极为精妙,既点出空气质量的改善,也暗含着丰收的意味。】
我不禁疑惑,是什么改变了故乡?
朝阳刚将夜空划开一道小口子,村民便舞起铁耙,一排排,深深浅浅踩进新开垦的泥地。一人一耙,他们在黄土地上高声唱着劳动号子,土地的疮疤被剖开又抚平,种下的种子名为希望。孩子们眼中的希望无视塬梁的崎岖,飞向土坡外的世界,那是村民共同的向往。孩子蹒跚地走在小泥路上,妇女把腰弯得很深,汗水从一张张通红的面颊上滚落,落地生花。这些守护着故乡的人们,这些一扫困顿的人们,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们,放声高歌,成就传奇。他们有梦想-黄土地也要摆脱苦难的桎梏,孕育希望的果实。他们忍着伤痛、贫困,躬耕田亩,终于,山河换了新颜,一穷二白的小山村也成为蜂蝶流连处。
于是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是故乡人民的精神在改变。【作者饱含热情地赞美了黄土地上辛勤劳动的人民,并点明他们才是改变故乡的根本因素,深化文章主题。】他们不再屈于沙尘的“暴政”,弯下腰、躬下身,用双手改变了黄土地的命运,“他们是在最崎岖处接引民族渡过苦海的纤夫”。
凭着这份“苦作舟”的精神,故乡改变了穷面貌,挣脱了桎梏,并向天空放歌:中华民族改变了没落的命运,终于走向伟大复兴!
【点评】①主题深刻,视野广阔。作者满怀真情描绘了故乡的改变,并透过这种改变,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和劳动的价值,领悟到是人民创造了故乡的新颜。结尾从故乡上升至人民,从人民上升至民族,逐级拔升,层次清晰。
②开篇奠基,引人入胜。文章首段渲染出悲凉气氛,奠定了情感基础,引出下文对黄沙卷地的荒芜景象的描写;设置悬念,让人好奇“那”是什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写作实践】
一、原题再现。
题目:常常想起这首歌
要求:(1)写一篇字数600字左右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信息;(3)不得抄袭。
二、题目解读。
本题是没有导语的命题作文。题目“常常想起这首歌”引发思考:想起哪一首歌?“歌”可以是听过的、熟悉的歌曲本身,也可以是运用比喻义将社会与时代具象化的“歌”;“常常想起”要求从叙事的角度出发,叙述相关事件,突出为什么会想起这首歌,什么情况下想起这首歌等。总而言之,由题目而引发的思考,如这首歌是什么、关联什么事情、产生什么影响等都可作为切入点,选择合适的角度立意即可。
写作时,素材选择的范围很大,但一定要积极向上,要传达出对真善美的感知、对生活的体悟。例如可以着眼于学业,抒写这首歌是如何鼓舞自己学习的;可以着眼于家庭,抒写这首歌如何解开自己和家人的隔阂;可以着眼于友情,抒写这首歌如何让这份友情更深刻;还可以着眼于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从而将文章主旨提升到更高的角度。
题目中的“想起”还暗示学生要写一部分回忆性内容,在写作时可将回忆与现实相结合,采用倒叙或插叙的写作手法,展现歌曲带来的影响之深;同时应注意歌曲只是发散思维的引线,构思文章时,需着重叙述歌曲背后发生的事件,以及由此带来的成长与思考。
路线上疾驰的列车,在驾驶室无暇欣赏万家灯火的一线司机,在每个夜晚争分夺秒的检修人员,在实验室中辛勤钻研的铁路科研工作者都不应被遗忘。正是他们奉献自己,才让我们能与家人团聚;也正是他们辛勤工作,才成就了中国铁路如今的辉煌。
三、范文点评。
常常想起这首歌
“2022年1月10日零时起,全国铁路将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调图后,全国铁路客货列车开行结构不断优化,客货运输能力进一步提升……”【开篇引用铁路新闻,素材选取独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为下文点明本文的写作对象做铺垫。】
看到这则新闻,我想起《起风了》中的那句“晚风吹起你鬓间的白发……”这次大调图,不少普速火车更换成新车头牵引,意味着又一批为铁路做出杰出贡献的“先辈们”光荣“退役”了。
还记得第一次与“先辈们”邂逅,是在一条早已被植被覆盖、锈迹斑斑的铁轨上。当我走到铁轨的尽头,抬头就看见眼前躺着一辆辆“退役”的火车头,外观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图案已褪色,各个部位有着不同程度的锈迹和损坏。锈迹斑斑的挂钩,记载着它们曾牵引客货车在铁路线上疾驰的历史,镌刻着它们曾载着无数旅客、无数货物奔赴各地的辛劳。它们用自己的身躯牵起了中国的经济腾飞,拉动了各地的紧密关联。
但是现在,它们只是静默无言地“躺”在那里。火车头上的车灯仿佛一双双饱经沧桑的眼睛,我试图从那里探寻到一丝悲凉和哀伤,然而并没有。【欲扬先抑,将火车头“退役”后的情形,与下文对它们的颂扬进行对比,使读者更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赞颂之情。】那些“先辈们”始终“眼神”平和,坦然遥望远方。那一刻,《起风了》第一次在我耳边盘旋:“晚风吹起你鬓间的白发,抚平回忆留下的疤……”
它们没有疾驰的速度,没有舒适的座位,也没有高铁的华丽外表,可它们曾陪伴我们度过了奔回父母身边的那些旅程。同样陪伴我们的,还有那些默默无闻的铁路工作者,他们不像获得金牌的运动员那样耀眼,不像书法家、舞蹈家那样可以带给我们视觉上的震撼,更不像“高、精、尖”的军备器械那样充满威力。但那些在铁路线上疾驰的列车,在驾驶室无暇欣赏万家灯火的一线司机,在每个夜晚争分夺秒的检修人员,在实验室中辛勤钻研的铁路科研工作者都不应被遗忘。正是他们奉献自己,才让我们能与家人团聚;也正是他们辛勤工作,才成就了中国铁路如今的辉煌。
常常想起这首歌,想起那一列列光荣“退役”的火车头“先辈”,想起那一群与我们作息相反、为铁路贡献一生的铁路人,铭记过去,心怀感激【以《起风了》为线索,引发感想,使整篇文章的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点评】①构思精巧,切入自然。开篇以作者看到铁路调图的新闻为切入点,自然引出《起风了》这首歌,再从这首歌联想到第一次看见火车头的情形,行文流畅,构思巧妙。
②内容充实,立意深刻。作者对铁路上的变化如数家珍,同时还表现出对为铁路事业默默付出的铁路人的关注,由物及人,深刻体现出作者的人文关怀。
【家国主题满分作文欣赏】
1.原题再现。
请以“真好,我在年少遇到你!”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2.题目解读。
本题是是命题作文。题目关键词“真好”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洋溢着喜悦、幸福与满足。“我在年少遇到”则规定了写作主体必须是“我”,不能是他人的经历。“在年少遇到”说明“我”和“你”的相识相遇是在“我”年少时发生的,且距离现在已经有一段时间,不是刚刚遇到的或者未来将会遇到的。“你”是文章的起点,更是文章的中心内容。“你”可以是具体的人,如老师、朋友、同学、陌生人,也可以是从书中了解到的人物;“你”可以是具体的事物,如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书,一支具有特殊含义的笔,或一处熟悉的风景;“你”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如一个从小就学习的特长或爱好,从小树立的远大的理想抱负……选择恰当的“你”之后,要进行构思和谋篇布局。写作中,可以考虑何时、何地、因何遇到“你”,遇到“你”之后带给“我”怎样的影响,重点突出为何“遇到你”是一件“真好”的事情。总之,要做到思想内容积极向上,紧扣题目,写出“我”遇到“你”时的真情实感。
3.满分作文点评。
真好,我在年少遇到你!
一位少年整衣敛容,前往天安门广场,他不会预料到你将成为他最特殊而难忘的回忆;一位少年庄严肃穆,守护在你身旁,他没有意识到你将塑造他的精神与思想。这少年,是我;而你,是那傲然屹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开门见山,点明写作对象。】
那日,晴空万里,作为当日首批站岗队员的我手持队旗,一步步登上台阶。随后站定,转身,执旗,肃立。【连用动词,仅四词八字,就营造出在纪念碑前站岗的庄重、严肃氛围,节奏明快,铿锵有力。】
身旁是你,正前方是天安门城楼,四下视野开阔,毫无遮挡,是个赏景的绝佳位置。中间的天安门广场上人头攒动,有人站在你身前合影,有人特意为我们拍照,我似乎也成了他们欣赏的“风景”之一。但我却不敢左顾右盼,脑海里反复浮现老师殷切的叮嘱:“站岗要站得直、站得正,要展现最饱满的精神状态,尤其是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你们代表的可是中国形象。”
太阳慢慢升高,滚烫的阳光狠命地钻入每一个毛孔,细细密密的汗珠一个接一个冒出,汇聚在一起直冲而下。站岗的新鲜感眼看着就要被无孔不人的热浪击得粉碎。好想伸手擦擦汗,好想痛快畅饮,好想坐下休息……可我知道,绝对不能!【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相结合,运用“狠命”“钻入”等词,精准地刻画出夏日的炎热;“细细密密”等词则充分表现了夏日站岗的不易。突显了“我”虽煎熬却坚定站岗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煎熬中,我看到不远处执勤的武警。我们刚到,他便站在那里,站姿从未改变,始终端正、挺拔,和你一样,屹立如松。渐渐地,我心中的煎熬化成一份自豪与坚定。双手越是潮湿打滑,手中的旗杆就被我握得越紧,我凝望远方的眼神愈加坚定。
天空宁静澄澈,你的身影依旧挺拔,你身上那一块块浮雕接连上演着虎门销烟、五四运动、南昌起义、胜利渡长江……一辈辈国人救亡图存、斗志昂扬的事迹不再是简单的历史故事。我不禁想起梁启超先生《少年中国说》中的话:“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如今站在这里的我,不正是肩负着今日责任的中国少年吗?一种感动在体内汹涌,我不由得站得更直了。。 . . . .
为你站岗只有数小时,但我却收获了坚毅,明白了责任。“少年强则国强”“为国家发展而接力奋斗”将成为我永恒的追求!真好,我在年少遇到你!【点明“真好”的原因,抒发少年奋斗之志。既点明主题,深化了标题内涵,又使文章更加引人深思。】
【点评】①选材新颖,内容充实。作者以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站少年先锋岗的独特经历为素材,融情于事,细腻地描写了站岗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展现了当代少年心系祖国、勇担重任的精神风貌,内容充实、立意昂扬。②中心明确,情感真挚。作者着重记叙了站岗过程中的所见所感,从严肃以待到备感煎熬再到自豪坚定,叙事十分集中,突出表现了当代少年有追求、敢担责、勇奋斗的主旨,中心明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