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大单元主题作文训练
19 演讲稿
【课堂训练】
一、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文字,从以下任务中任选一项,自拟题目,完成作文。
2022年3月4日晚,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上,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扬帆管乐团的视力残疾学生奏响了国际残奥会会歌。在没有乐队指挥、面前没有乐谱、室外温度为零下1摄氏度的情况下,44名盲童完全靠默记下来的乐谱,用17种乐器,耗时1分58秒完美演绎出了74个小节的乐曲。
那一晚,整个世界看到了这支重庆盲童管乐团的演奏之美、仪态之美、梦想之美。
任务一:请你给扬帆管乐团写一封信,表达你的感动和敬意,和他们分享关于成长的感悟和思考。
任务二:请你以初二学生的身份,以“梦想远航,青春绽放”为题目,准备一份给全校师生的国旗下讲话稿。
二、题目解读。
本题为情境型任务作文。导语中给出了在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上进行了完美表演的扬帆管乐团的事例,表达了对他们不畏困难、不惧艰苦的精神的赞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优秀的榜样,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任务一明确了写作内容与材料直接关联,即需要表达对扬帆管乐团的感动与敬意,要求从自身的角度分享“成长的感悟和思考”。针对“成长的感悟和思考”,写作时,可以畅谈对青春的热爱,也可以分享青春的迷茫与感伤。另外,成长的感悟和思考,可以是关于上述青春的话题,也可以是关于“学习”“奋斗”等的话题。
任务二要求以“梦想远航,青春绽放”为题目,写一篇讲话稿。该题目已经对讲话稿的主题进行了规定,其关键词是“梦想”“青春”。内容上,并未要求必须与扬帆管乐团有关联,故可以看作是对材料的思考及延伸。写作时,一方面,要注意文体格式;另一方面,不要被格式所局限。书信体、讲话稿实质是各类文体以及表达方式的变体。一般来说,虽然这两种应用文的格式是固定的,但实质上,内容既可记叙,也可议论,还可抒情。除此之外,写作时还要注意以下三点:(1)虽然两篇都是应用文,但文章都需要有突出的主题和明确的观点;(2)两篇文章针对的对象是不同的,任务一的写作对象是扬帆管乐团,任务二的写作对象是全校师生,因此,在表达时要注意根据不同的对象以及场合采用得体的语言、语气等;(3)无论是书信还是讲话稿,都要表达真情实感,才能真正感染和打动写作对象。
三、范文点评。
梦想远航,青春绽放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我经常会听到有人问,青春是什么?这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要我说,青春是花朵变为果实的过程,是风筝线被松开的一刹那,是心比天高、梦比海宽、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狂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青春比作花朵变为果实的过程、风筝线被松开的一刹那,化平淡为生动,表达了作者对青春的认知。】正因为有了这份“狂妄”,我们的青春才更有价值。
吴天一说,梦想就是在高原上守望一条路,开辟一条路,所以他在高原上创造了生命奇迹;顾诵芬说,梦想就是“保卫中国的蓝天,哪怕穷尽一生”,所以他像静水深流,静水里暗藏涌动着报国的激流。他们用自己的人生诠释了梦想的真谛:奉献自己的青春、追逐自己的梦想、点亮生命的星空。我们正是新时代的火炬,正是新时代为人生理想拼搏的种子,而梦想与恒心,就是我们的土壤与养料。
以梦为马,方不负超华,身为青年的我们,或许会认为自己无法聚沙成塔,或许会认为填海之志太过于远大,或许会被平凡的生活消磨意志,这个世界繁忙、浮华,但请不要被其表面的风沙模糊了筑梦的双眼,这个世界是一颗蒙尘的珍珠,只有紧握梦想的扫帚,才能扫去灰尘,看见它的晶莹。
坚守初心,方可得始终。同学们,逐梦的道路上,有尖锐的荆棘、湍急的洪流、陡峭的山峰,而一颗恒心,能让我们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水滴石穿,铁杵磨针,靠的都是持之以恒的毅力。“两弹”元邓稼先把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奉献给了国家,兢兢业业地工作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袁隆平在稻田间奔波数十载,用日复一日的试验,抒写了“粒粒皆辛苦”的真谛。是他们,用自己的恒心实现了人生的梦想,创造了非凡的奇迹,构筑了世人的幸福。【运用举例论证,列举为国贡献青春与热血的邓稼先、袁隆平等人的事例,强化“坚守初心,方可得始终”的分论点,使发言有力深刻。】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要把自我的价值融人国家发展,甚至人类幸福的事业中去。
不负春光,不负韶华,让我们用梦想和恒心,展现青春独有的姿态,实现青春特有的价值,以青春之姿,让梦想远航;以坚守之心,让青春绽放。【文末总结全文,点明主题,即青年应有梦想和恒心,在青春中实现自己的价值。采用呼告式结尾,易引起读者共鸣,更具艺术表现力。】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点评】①结构严谨,论证有力。作者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写作,在开头提出论点,接着以有梦想和有恒心两个分论点论证,最后在结尾发出呼吁。论证过程中运用多种论证方法,结构清晰,论证有力。
②文体鲜明,富有个性。作者把握住发言稿的特点,重视文体特征和发言对象,语言简明,通俗易懂,文章多处点出发言对象,能够引导听众的思路。
【写作实践】
一、原题再现。
面对人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有的人选择阔别家人,站岗戍边;有的人选择隐姓埋名、以身许国;可也有人选择“躺平”过活,最终碌碌无为。选择或许是一时的人生,但人生是永恒的选择,因此,面对人生的“选择题”,前进还是后退,尝试还是抱怨,都应该慎重思考,谨慎作答。
学校拟举行关于“国旗下讲话”的演讲活动,请你结合对上述材料的阅读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①按文体要求作文,字数不少于600字;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④文章要贴合情境。
二、题目解读。
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情境作文。材料限定了写作的内容和方向。第一句列举了不同人面对人生的不同选择,即有的人选择创造价值,而有的人选择“躺平”,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思考应做出什么样的人生选择。第二句首先说明人生每时每刻都在做选择,选择是不能逃避的;其次,面对人生的“选择题”,会有“前进”“后退”“尝试”“抱怨”几类选择,学生“应该慎重思考,谨慎作答”,因为无论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必须承担相应的结果。
因此,在内容上,可以写自己会做出的选择,如“坚定执着”“勇于尝试”“突破自我”等;可以写了解到的一些可歌可泣的英雄做出的选择带给自己的影响;还可以写自己对“选择”本身的认识,分析不同的选择会带来不同的结果,以及自己对这些选择的看法等,如对积极的、正面的选择的赞同和认可,对消极的、“躺平”的选择的批评和指责,以此表达自己对人生选择的认识和思考。
无论选择什么样的内容进行写作,文章都要符合演讲稿的特点,要具有宣传、号召和教育等作用。同时要有真情实感,能引起听众的共鸣。
三、范文点评。
选择改变人生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人生漫漫,我们总是被时光推着往前走,但又会在每一个十字路口稍作停留,行使选择的权利。【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具体。】微毫之差,我们的人生可能就会大相径庭。
提及鲁迅,我们可能会想到被“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所支配的恐惧,【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引入主题,能够引起听众的注意,同时调节演讲节奏,营造出轻松的氛围。】也可能会想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严肃面孔。文学家的名头几乎让我们忘了他曾是一名志愿救死扶伤的医学生。面对纪录片中日本人杀害国人时现场麻木的看客,面对日本同学对中国未来灭亡的蔑谈,鲁迅在老师的劝阻与内心的挣扎中做出了让人意外的选择-弃医从文。在有些人眼中,此举几乎是在自毁前途;但在鲁迅心里,这是他为祖国、为百姓做出的最佳选择。自此,他将人生附着于笔杆之上,用文字启蒙民众,用文字向蒙昧发起挑战,用文字唤醒民族精神,用文字撑起思想文化发展的大梁……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事实上,他的思想切实影响了我们的昨天,这种影响直到今天依旧没有消失,也将会继续影响我们的明天。【引用名言总结上文,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使演讲的主题得到有力的证明,使听众在联想和印证中得到深刻启示。】鲁迅的选择,不仅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也改变了国家的命运。
可能对于我们来说,这样伟大的选择似乎有些遥远,但选择改变人生从来不是个例。
华坪女高的张桂梅校长,选择留在大山,帮助女孩们继续读书,鼓励学生努力学习,让1800多个女孩和她们的家庭就此改变了命运。因口齿不清被停职的陈景润,没有选择自暴自弃,而是选择潜心学问,而后在1966年发表了著名的“1+2”证明,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
雄鹰选择高远,断崖一搏,从此天高海阔;梅花选择独处凌寒开放,为此暗香自来。选择改变人生,可前方的道路盘根错节,需要我们埋头耕耘,用心找准自己的“坐标系”。
希望大家在人生之路上都能带着勇敢与坚持、智慧与理性去面对每一个改变人生的选择题。不负韶华,不负国!【运用对偶和拟人的修辞,用优美的语言总结全文、强调观点,同时为文章增添文采。提出希望,发出号召,鼓舞听众振奋精神。】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点评】①观点鲜明,感情真挚。全文紧紧围绕“选择”展开论证,观点鲜明而突出,同时也蕴含着作者真挚的感情,既有冷静的分析,又有热情的鼓动,给人以可信性和可靠感。②衔接自然,深入浅出。文章中间运用过渡句,使得前后衔接自然。作者在前文主要论证“伟大的选择改变国家”,说服力强,结尾将演讲对象回归学生,易引起听众共鸣。
【演讲稿主题满分作文欣赏】
1.原题再现。
近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要通过语文课弘扬革命文化,建立文化自信。革命文化在语文课中主要表现为红色作品,一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英雄人物的代表作品及反映他们生平事迹的作品,二是反映我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历程的作品。如《纪念白求恩》《回忆我的母亲》《红星照耀中国》《红岩》《消息二则》《邓稼先》《太空一日》《一着惊海天》等等。遗憾的是,对于红色作品,不少同学觉得枯燥乏味、缺乏实用价值,不感兴趣。
写作对象 写作目的 文体 构思参考
任务一 全班同学 推荐自己敬仰的某位中国革命人物 发言稿 如何了解到该革命人物,该革命人物的感人事迹,给自己的启迪、影响……
任务二 不愿读红色作品的小渝同学 说服小渝同学读红色作品 书信 读红色作品的价值、乐趣、方法……
根据以上背景,从上面两个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作文。
要求:①字数不少于500字;②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③不得抄袭。
2.题目解读。
本题是情境任务型作文。导语强调了阅读红色作品、弘扬革命文化的重要性,同时也列举了有些同学不愿阅读红色作品的现状。由此引出两个任务,即发言稿和书信。任务一的写作对象为全班同学,写作时需顾及该群体的性格、心理等。该发言稿意在“推荐”,“推荐”往往是因为一个事物给自己带来了好的影响、作用或者体验。因此,想要将其传递给其他人,希望他人接受。“推荐”的方式可以是说理,也可以是“情绪的传递”“经验的分享”。内容上,任务一的构思参考提示可以使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叙写一位自己敬仰的中国革命人物,再辅以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抒发该人物的品质对自己的启迪,以及自己对这位革命人物的敬仰之情。任务二的写作对象为不愿读红色作品的小渝同学,行文过程中需要注意人称一般为特指,内容应更有针对性。此任务的目的重在“说服”,“说服”是用理由充分的话使对方心服。“说服”不能仅仅是情绪的感染,还必须注重论证和说理,通过富有逻辑的表述促使对方相信和接受。任务二的构思参考提示学生注重“读红色作品的价值、乐趣、方法”,故采取议论的表达方式更适合,比如可以把“红色作品可助我们了解革命文化”“红色作品可助我们建立文化自信”作为两个基础的分论点,然后再据此进行论证。最后,无论是发言稿还是书信,都要情感真挚,有感染力,这样才能达到写作目的。
3.满分作文点评。
永驻红岩精神,弘扬革命文化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永驻红岩精神,弘扬革命文化”。
说起《红岩》,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这本书真实地记述了一段发生在重庆的革命斗争故事,书中写了许多革命英雄人物,如江姐、小萝卜头等,相信诸位也都耳熟能详。今天,我要推荐的这位先烈,正是我所敬仰的、妇孺皆知的江姐。【先总后分,简要介绍著作总体概况,再引出要推荐的人物,便于听众理解。】
江姐本名江竹筠,是一名共产党员,但不幸被出卖,被捕入狱。渣滓洞的特务们把魔爪伸向了她,妄图从她口中套出一些信息,哪怕只是一两个人名。
但他们失败了。
那些特务们没日没夜地拷打逼供,丧心病狂地将竹签用铁锤钉入她的十指,让她痛得一次又一次昏过去,可她却始终用微弱而坚定的声音重复着唯一的答案——“不知道!”
最终,她英勇就义了。那天清晨,她淡然一笑,换上那件鲜血浸润过的红线衫,微笑着拭去狱友的泪水,迈着虚浮的步子走上刑场,英勇地踏出了一片胜利的曙光。
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因她而热泪盈眶。想到她坚毅顽强的面孔,我更是暗自惭愧:走在革命烈士用鲜血熔铸的道路上,面对人生路上的种种挑战,我有什么理由懦弱与退缩!【描写“我”的心理,融入自身阅读感受,激发听众对被推荐的革命人物及其故事的兴趣。】
于是,我开始改变,开始勇敢面对以前不敢面对的,坚持曾经不愿坚持的,为了往昔错过的而拼搏。而这一切的改变,都源自江姐的激励,她坚韧顽强的品质和对理想信念的无畏追求,震撼、感染了我。有人为了理想和信仰不惜付出生命,我为何不能为了理想勇敢面对失败、坚守初心、奋力一搏呢?
《红岩》中塑造了许多如江姐一般不畏牺牲的革命英雄,如英勇斗敌、舍己为人的许云峰,出身豪门,却怀着赤子之心投身革命的刘思扬……
这些革命英雄的精神不仅照亮了那个不见光明的年代,也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这些革命英雄所追寻的光明不仅是他们那一代人的理想,也是我们不断追寻的未来。红岩精神是血,是泪,是无言的感动,永远闪耀着红色光芒。【总结全文,升华主题,赞美了革命英雄的伟大精神,语言极富感召力,给人昂扬向上之感。】
让我们一起走进红色经典,学习英雄品质,弘扬革命文化,让红岩精神永驻!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点评】①层层递进,逻辑严密。该发言稿从红色作品及作品中的革命人物、该革命人物的感人事迹、对自己的启迪等角度层层推进,逻辑严谨缜密,说理性很强。
②详略得当,感召力强。作者对作品情节进行简要概括,对英雄就义前的状态则做了细致描绘,恰当的详略安排更能打动人心。同时多处语句激情澎湃,感染力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