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责任-2023年中考语文大单元主题作文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04 责任-2023年中考语文大单元主题作文训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09 16:1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年中考语文大单元主题作文训练
04 责任
【课堂训练】
一、原题再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说:“这一年,还有很多难忘的中国声音、中国瞬间、中国故事。‘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深情告白;‘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运动健儿激情飞扬、奋勇争先;全国上下防控疫情坚决有力;受灾群众守望相助重建家园……”
回首三年的初中生活,你也一定有难忘的声音回荡耳边,难忘的故事萦绕心间。
请以“难忘的声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提示和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文中不要透露你的个人信息(包括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3)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二、题目解读。
本题为有导语的命题作文。导语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年贺词,命题落脚于“三年初中生活”,既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社会热点,也体现了命题人紧扣时代背景、回归生活本源、关注学生成长的命题思路。
“难忘”提示学生应当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声音作为写作对象,且要交代清楚难忘的原因,难忘的意义是什么,即“声音”是事件的起因和经过,“难忘的原因和意义”是事件的结果。选材虽然宽泛,但总体可以划分两类:一是具体的声音,即真实的声音,如身边人的叮咛关怀、英雄或模范人物的话语、学校里独特的铃声……二是抽象的声音,如内心的愿望和梦想、某事或某物带给自己的启发、大自然带给自己的感悟……只要这个“声音”有话可说,有感可发,就可以作为写作素材。
三、范文点评。
难忘的声音
我不喜欢新来的宿管。她矮小,老态,声音尖而刻薄。【欲扬先抑,描写新来的宿管的外貌和声音特点,一个严苛、声音尖锐的宿管形象浮现在眼前,与后文形成反差。】吹起床哨时总是十分用力,尖锐的哨声把耳膜震得嗡嗡作响,而后她又会一扇扇地撞开寝室的门,我在将醒未醒之际听着门撞在床栏上的声音,简直痛不欲生。
她总是严苛而古板。初三学业繁重,中午午休时,我们总要在床上写写作业。之前的宿管只是在门外温和地摆摆手示意我们躺下,而她一定要走进来,尖着声音质问:“不睡觉干什么?小心我扣光你的德育分!”她的口音让人觉得是“德育fin”,每次她这样训人的时候,我和同舍的同学们都只能不甘又无奈地收起作业。
又是一次,我没吃晚饭,回到宿舍时已是饥肠辘辘,打开箱子,翻出凉牛肉、凉牛奶就往嘴里灌。这时她刚好从门外走过,伸出一根手指头指点,依旧是尖锐的声音:“凉着吃,小心生病!”
“要你管?”我想着,嘴上支吾了几句。依旧啜着奶盒上的吸管。
是夜,腹中绞痛的感觉一阵明显过一阵,终于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我翻身起来,用枕头顶住腹部,额头上微微冒出了些冷汗。
她从门外走过,看见我坐着,低声质问:“不睡觉干什么?”我没有答话,毕竟之前“不听老人言”,太尴尬了。她仿佛看穿了我,低声说:“肚子疼了吧?穿上衣服下来。”
我穿上衣服,给父母打了电话。正是寒冬,夜风吹落树上零星的枯叶,我不禁缩了缩脖子,双臂裹紧外套。她领着我出了校门,又把红色的羽绒服脱下来给我。【运用环境描写、动作描写,表现天气的寒冷,侧面凸显宿管的贴心,使人物形象更立体。】
这件衣服太小了,不知是来自她的压迫感还是这件羽绒服带给我的温暖,竟觉得腹痛有所缓解。冬夜里她只穿着毛衣。我抬头望天,猎户座正贯穿着大半个天空,参宿三星熠熠生辉。
刚下晚自习时是看不到这么多星星的,只有夜深人静,灯火阑珊时,群星才在天鹅绒的背景上浮现。印象中,她的声音尖锐而严肃,平时是听不出温柔的。然而此刻,在冬日的寒夜中,抛却成见,她矮小的身影似乎也浮现了一层温暖的光辉。
星星一直都在,你看不到不是因为星星太暗,而是成见掩住了你的双眼。【由夜深人静才能看清群星,自然过渡到抛开成见看到宿管阿姨的光辉。顺势揭示文章的中心,富有哲理。】
我不再讨厌新来的宿管了,但她尖锐而严肃的声音仍旧难忘。
【点评】①主题突出,立意深刻。宿管表面严苛,实则外冷内热,尽职尽责,在此基础上,作者揭示了一个道理:“星星”一直都在,是成见掩住了人的双眼。②细节生动,形象鲜明。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开篇塑造严肃刻板的宿管形象,而后笔锋一转,通过生病一事,展现了宿管尽职负责等美好品质,使人物形象立体饱满。
【写作实践】
一、原题再现。
当你坐在中考的考场时,一定还清晰地记得上初中第一天的情境,三年的初中时间是怎样溜走的呢?再看看吧:你的个头不觉间已蹿出一大截,爸爸妈妈的黑发里不知何时夹进了几根白发,学校操场边的小树悄没声儿地变成大树……这些,都是时间走过的痕迹。
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以“时间的痕迹”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讲述你在成长中对“时间”的体验和理解,分享你独特的生活与感悟。
要求:①字数不少于600字,字要写得规范工整;②文中不要出现与考生有关的人名、校名;③不得抄袭。
二、题目解读。
本题是有导语的命题作文。题目“时间的痕迹”中有两个关键词“时间”“痕迹”,“时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本身是没有痕迹的。“痕迹”指事物经过后,留下的可察觉的形影或印迹。“时间的痕迹”要求写出某些人或事物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变化及自己对其产生的感悟。题干明确要求采用记叙文的文体,讲述自己在成长中对“时间”的体验和理解,分享自己独特的生活与感悟。
如何写出时间的痕迹,导语中给出了一些提示。一方面,可以回忆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体会父母的变化,观察周围生活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也可从学过的课文中寻找思路,如朱自清的《匆匆》抓住洗手、吃饭时时间溜走的细节,表达在人生的路上应勇敢赶路、不断追求光明和希望的思想;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讲述了岩石的侵蚀现象、水流和风的搬运作用等,形象展现出时间留下的脚印,也是大自然变迁的痕迹。写作时,必须通过抓住具体事物的变化并描写变化的过程来展现时间的痕迹,这样写作时才有抓手和落脚点。
写作时,应选择具体的人或事物的变化,写出时间流逝留下的痕迹,写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行文时要注意文章应做到立意高远,展现出当代青少年积极向上、奋斗不止的精神风貌。
三、范文点评。
时间的痕迹
时间的重担慢慢担在无数肩膀,却也进发出生命的能量。
——题记
三年前,我背着轻便的书包,在校园里,伴着晨钟看掠过的雀群;中午饭后,坐在新植的小树边晒太阳;在夕阳的余晖中,踏上回家的路。【运用伏笔,暗示本文的写作对象,与下文“我”看到小数长大时的情节互相照应。】随着年龄渐长,我从懵懂的孩童长成婷婷的少女;随着时间渐增,我的行囊里也添了不少书籍。
学业的压力,悄悄附着双眼,为我抹上浓重的黑眼圈,又藏人破烂不堪的书本,还从枕边脱落的头发旁钻进梦乡,如影随形。我的无忧净土被一点点蚕食,我以为是时间给了我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紊乱的作息,因而责怪它、怨恨它、妄图躲避它。也总在想:如果可以一直停留在小时候,不用长大,那该有多好……
一个平常的夜晚,我背着沉重的书包踱出校门,无意间瞥见-个陌生且高大的黑影。【将书包在三年前后呈现出的轻重进行对比,表现出“我”所承担的压力慢慢变大。】我放眼望去,在墨一般凝重的空气中,只有它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似的。突然刮过一阵浩荡的风,它竟极舒级地舞了起来。在嘈杂的脚步声与压抑的叹息声中,那一片浓重的墨绿竟穿过坚硬的黑夜,穿透脆弱的躯体,如风一般拂来,在触及心房的一瞬变得柔软,击碎心上的沉郁,拂去灰蒙蒙的压力,温暖地吹进内心最深的平原。仔细一看,这竟是三年前与我一同沐浴阳光的树苗。如今它竟长得这般高了,几乎可以俯视我。这何尝不是时间的痕迹?
我总是抱怨时间给我带来了压力,却忘记它带给了万千生命无尽的力量。时间让小树在这三年中经历了无数风雨,遭到了无数摧残。但这些磨难,渐渐为它刻出三圈深深的年轮,使它在无尽的黑夜中仍存有自己的光彩。原来时间早就给我平凡的生命增添了智慧与勇气,让我在数不尽的泪与汗中、在无数个黑夜里,积蓄、孕育着独属于自己的灿烂。【借景抒情,看到小树三年的变化,联想到自己,明白了时间给予生命的不只是压力,还积蓄着进步的能量。】而当时间再往前走,走到终于冲破那一层弥漫的云雾时,灿烂的色彩便会喷涌而出,如花,如鸟,如树,如蝶,让生命绽放、歌唱、茁壮、飞翔。
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点评】①详略得当,层次清晰。作者略写自己初入校园的经历,着重描写自己在学业压力下,看到小树长成大树时的感受和思考,重点突出,主旨鲜明。②选材切题,立意昂扬。作者选取小树的成长表现时间的痕迹,符合题目要求,在结尾处一扫沉郁心态,点明在时间中积蓄着进步的道理,体现出作者精神上的成长。
【责任主题满分作文欣赏】
一、原题再现。
《现代汉语词典》对“责任”一词有以下解释:①应尽的职责:尽责。[近]义务。②应该承担的过失:追究责任,承担责任。
生活中,有许多令人敬仰的人,他们用行动给我们诠释责任的内涵;周恩来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袁隆平为解决百姓的温饱,一生耕耘在杂交水稻的田野上……建党100周年庆典上,少青代表高诵“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成长的路上,你读懂责任了吗?
请以“此刻,我读懂了责任”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2)不得抄袭、套作。(3)字数不少于5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二、题目解读。
本题是有导语的命题作文,题目《此刻,我读懂了责任》符合新课标“立德树人”要求下的作文趋势,突出试题的思想性和育人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导语引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责任”一词的阐释,以周恩来、袁隆平、少青代表的事例引出题目。题目中最关键的词“责任”,可以是对自己、他人、家庭、国家等所承担的责任,如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袁隆平为解决百姓温饱问题,一生耕耘于田野……可见责任与每个人都有关。写作时,可围绕“分内之事”或“肩负社会责任”进行写作。
题目关键词还有“此刻”“读懂”,“此刻”对时间进行了限制,表示在一瞬间;“读懂”有明白、理解的意思,即在某人或某事的影响下,自己的想法或做法有了改变。要注意写清楚“读”的对象和“懂”的内容是“责任”,“读懂”的时间是“此刻”,而“读懂”则需要挖掘自己对“责任”超出以往的认知。另外,题目中的“我”暗示了要写自己的感受,并体现出真情实感。
综上可知,写作时,内容上应当以写人叙事为主,要以自己生活中的经历作为取材范围;表达方式上,应兼有描写和抒情;重在抒写自己对责任的认知过程和深刻感悟。
三、满分作文点评。
此刻,我读懂了责任1
“滋荣冬茹湿常早,涧泽春茶味更真。”【引用诗句,增加了文学性,也增添了语言的美感;开篇点题,点明文章中心,自然地引出下文的描写对象——“茶”。】
外婆的小屋连着万亩茶田,待到春风撩开了春的序幕,满园的茶渐渐吐绿,等到天气渐暖,茶山开始绿波翻涌,人影幢幢。老远就听到采茶人清脆的歌声,在唱着:“温泉泡开绿春蕊,翩翩起舞味道佳。淡淡茗香醉远客,浓浓深情敬爹妈。”
每到此时,外婆就拿出她的茶篓,迈着蹒跚的步子向茶园走去,嘴里念叨着:“茶芽绿了,责任来了,该去采茶喽。”
那乡音掷地有声,此刻,我读懂了责任:那是采茶人不变的坚守,无关年龄。
我背上茶篓,随外婆来到茶园。步入茶园,才真正感受到它的魅力。茶芽充分汲取了阳光雨露,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茶香。摘得一捧茶芽,有露水的湿凉,有指尖的温度,还有蕴含其中的生命力。看着那些手指翻飞的采茶人,此刻,我读懂了责任:那是勤劳而质朴的精神传承。
转眼间便到了炒茶日。外婆常说:“炒茶可不简单,茶不像人,它有着三重的生命。”说话间,外婆已将铁锅烧热,将茶倒入,顷刻间,香气弥漫,茶叶爆响。待到叶质柔软,起锅揉捻,搓卷成条,如此反复,茶条变得细秀卷曲。【运用细节描写,详细地描述外婆炒茶的过程,同时运用嗅觉和听觉描写。展现炒制茶叶时的景象,切实可感。】我抓起一小撮茶叶,放在玻璃杯里,开水冲下,茶叶在杯中升腾,看着那细秀卷曲的茶叶,感觉生命得到了升华。细啜轻品,入口甘甜,舌上滚动的茶香,慢慢顺喉而下。
一杯清茶下肚,人间百味了然。此刻,我读懂了责任:眼前的茶仅仅是茶吗?难道不是那三重奉献的珍宝?难道不是象征着劳动人民的勤劳?难道不是象征着那“诗写梅蓊月,茶煎谷雨春”的恬淡人生?想得更远些,那是身为华夏儿女的我们不忘根、不忘本的体现。努力学习上一辈传下来的技艺,不让它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是我们的义务与职责!【文章多次点明“读懂责任”这一主题,从外婆个人到采茶人团体再到中华儿女应尽的责任,层层深入,体现了作者对责任的深刻理解。】
任清风吹过发梢,任阳光倾洒一地,寄上一片情思,一方坚守,愿茶文化永存,这便是我的责任。此刻,我读懂了它!
如此坚守,相望,尽责,甚好!
【点评】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作者从跟随外婆采茶的经历入手,写自己从“采茶”“制茶”“喝茶”中领悟到传承茶文化是自己的责任这一道理。文章循序渐进,层次清晰,富有条理性。②中心明确,紧扣主旨。作者紧扣茶文化这一主题进行写作,在描写过程中多次点题,在每个环节中都强调传承茶文化是自己的责任这一主旨,重点突出,利于读者准确把握作者的中心思想。
此刻,我读懂了责任2
爷爷是一位老中医。
药香和檀木香交织的木柜前,有许许多多的抽屉,抽屉上整齐划一地贴着泛黄的标签。一把小秤、一个春桶、一纸药方,以及一双巧手,在药柜前来回穿梭。
夏日的阳光笼罩大地,蝉鸣不断。我坐在爷爷药铺前的木藤椅上,看着爷爷选药、捣药、熬药。浓郁的药香味飘散在空气中,熏得人眼泪直流,我总忍不住抱怨。可爷爷却不顾药熏,小扇轻摇,慢慢熬药,往往一坐就是一个多小时。【巧用对比,用熬药时“我”的抱怨和爷爷不顾药熏慢慢熬药的情景作对比,突出爷爷熬药时的耐心和负责。】
爷爷总会提前为病人熬好药,从不让人久等。就算是只需抓药的病人,他也总是会快速地分拣好,放在柜台前,等他们来拿。
每天清晨,爷爷都会早早地到铺里,抓药、熬药。戴上老花镜,打开药方,选一样,划掉一样,有次有序,不紧不慢。
有时我在木藤椅上看书,他便叫我过去,帮他捣制木罐里的药。待把药捣好,倒入熬药的罐中,爷爷便佝偻着腰,拿着蒲扇守在药罐前,扇啊扇,罐上泛起灼灼红光,爷爷一边擦拭额上的汗,一边挥去罐上笼罩着的白烟,待到一个多小时后,药便熬好了。【动作描写,爷爷熬药时“佝偻着腰”“擦拭着汗”“挥去笼罩的烟”,描写爷爷熬药时的情景,刻画出爷爷不辞辛苦、尽职尽责的医者形象。】
爷爷还是个热心肠的人,如果村里人找他开药,他总会爽快答应,并且在傍晚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小心地将熬好的中药装好,骑上车出门送药。
偶尔闲暇时,爷爷会拿出他珍藏已久的药典,与我一起翻读,在爷爷的教导下,我知道了很多药材的名称-白芍、玉竹……
在爷爷眼中,一棵草,是药;一块木,亦是药。他用自己的一双手,几十年如一日地为病人抓药、熬药。看着在药柜前忙碌的爷爷,此刻,我读懂了责任,一位老中医的责任。爷爷将一草一木,将中药融入自己的灵魂里,使其在他的精神世界里,生生不息。
一把小秤、一个春桶、一纸药方,以及一双巧手,在药柜前不停地穿梭……
【首尾照应,对爷爷履行中医的责任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升华了文章主旨。】
【点评】①选材独特,情感真挚。作者将“中医”“爷爷”“责任”几个词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塑造了一位在平凡生活中坚守职责、乐于奉献的医者形象,选材角度较为新颖,情感真挚,读完令人印象深刻。②语言优美,内容丰富。文章精心选取与爷爷相关的几件典型事例,详略有致地进行叙述,并运用对比修辞、细节刻画等多种方法,突出表现了爷爷的认真负责,使爷爷的形象鲜明突出、真实可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