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 测试题(含解析) 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化学鲁科版(2019)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 测试题(含解析) 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化学鲁科版(2019)必修第一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5-09 16:26: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章《元素与物质世界》测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碳酸钙和盐酸反应:CO+2H+=H2O+CO2↑
B.向氢氧化钡溶液中加硫酸:Ba2++SO=BaSO4↓
C.向稀盐酸中加铁:3Fe+6H+=3Fe3++3H2↑
D.向硝酸银溶液中加盐酸:Ag++Cl-=AgCl↓
2.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A.稀豆浆、淀粉溶液均为胶体 B.、均为酸性氧化物
C.冰醋酸、干冰均为电解质 D.玻璃、水晶均为无机硅酸盐材料
3.下列各组分类中,错误的是
A.氯气:单质 B.液氯:纯净物
C.氯气:非金属 D.氯水:化合物
4.下列有关反应事实对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用稀硫酸、双氧水溶解铜:
B.向NaOH溶液中通入过量的:
C.溶液中加入少量溶液:
D.盛放溶液的试剂瓶不能用磨口玻璃塞的原因:
5.对物质进行合理分类有助于化学的学习。下列消毒剂的有效成分属于盐的是
A.双氧水 B.高锰酸钾溶液 C.二氧化氯 D.医用酒精
6.消毒剂在生产生活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开发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的杀菌剂和消毒剂是今后发展的趋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等物质的量的四种消毒剂、、(还原产物为)、(转化为和)消毒效率最高的是
B.作氧化剂时产物没有污染性,故有“绿色氧化剂”的美称
C.漂白剂亚氯酸钠()在酸性条件下转化为亚氯酸,易发生反应:(未配平)。在该反应中,当有生成时转移的电子数约为
D.“84”消毒液和洁厕剂不能混用,原因是
7.歌曲《青花瓷》,唱道“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其中的“铜绿”即是铜锈,它的化学成分是Cu2(OH)2CO3 (碱式碳酸铜)。铜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的化学反应为。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CO2是酸性氧化物 B.该反应中氧元素和碳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C.该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D.该反应中Cu2(OH)2CO3是碱
8.A、B两种溶液分别含有下列十种离子中的各不相同的五种:H+、Al3+、Na+、Cu2+、、OH-、、、、Cl-。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若A溶液为无色溶液,则A溶液中可能含有:H+、Al3+、Cl-、、
B.若A溶液有强还原性,则B溶液中可能含有:H+、Cu2+、Al3+、Cl-、
C.若B溶液呈强碱性,则A溶液中可能含有:H+、Al3+、Na+、Cu2+、
D.若B溶液有强氧化性且各离子浓度相同,则B溶液可能含有:H+、Al3+、Cu2+、、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1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 L
B.H2O+CH2+CO既属于置换反应又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C.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D.做焰色试验前,铂丝用稀盐酸清洗后,在外焰上灼烧至原火焰颜色相同
10.2020年9月,研究人员在金星大气中探测到了磷化氢(PH3)气体。PH3常作为一种熏蒸剂,在贮粮中用于防治害虫,一种制备PH3的流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流程中,每一步均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B.次磷酸的分子式为H3PO2,在上述反应中只表现出氧化性
C.白磷与浓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P4+3NaOH(浓)+3H2OPH3↑+3NaH2PO2
D.理论上,1分子的白磷可生产2分子的PH3
11.下列电离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
A.AlCl3在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为AlCl3=Al3++Cl-
B.CaCl2在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为CaCl2=Ca2++2Cl-
C.NaHSO4在熔融状态下的电离方程式为NaHSO4(熔融)=Na++
D.CH3COONH4的电离方程式为CH3COONH4=+CH3COO-
12.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向氯化亚铁溶液中通入氯气:Fe2++Cl2=Fe3++2Cl-
B.向NaAlO2溶液中通入过量CO2:2AlO2-+CO2+3H2O=2Al(OH)3↓+CO32-
C.碳酸氢钠溶液与硫酸氢钠溶液反应:HCO3-+H+=CO2↑+H2O
D.硫酸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 Al3++3OH-=Al(OH)3↓
13.某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辨析:①漂白粉和酸雨都是混合物;②煤和石油都是可再生能源;③不锈钢和目前流通的硬币都是合金;④硫酸、纯碱、醋酸钠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⑤蛋白质溶液、淀粉溶液和雾都是胶体。上述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二、填空题
14.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在水处理等方面有广泛应用的高效安全消毒剂,而且与Cl2相比不会产生对人体有潜在危害的有机氯代物。制备ClO2有下列两种方法:
方法一:2NaClO3+4HCl=2ClO2↑+Cl2↑+2NaCl+2H2O
方法二:2NaClO3+H2O2+H2SO4 =2ClO2↑+O2↑+2Na2SO4+2H2O
①方法一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方法二中被氧化的物质是___________,若反应中有0.1mol电子转移,则产生的ClO2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__________L,在下面的化学方程式上用双线桥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2NaClO3+H2O2+H2SO4 =2ClO2↑+O2↑+2Na2SO4+2H2O___________
③某温度下,将Cl2通入NaOH溶液中,反应得到NaCl、NaClO、NaClO3的混合液,经测定ClO-与ClO3- 的浓度之比为1:1,则Cl2与NaOH溶液反应时被还原的氯元素与被氧化的氯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_;
(2)现用98%的浓H2SO4(密度为1.84g/cm3)来配制480mL 0.2mol/L的稀H2SO4。
有关操作为:①计算所需浓硫酸的体积 ②量取一定体积的浓硫酸 ③稀释、冷却 ④转移、洗涤 ⑤定容 ⑥摇匀。回答下列问题
①应量取的浓硫酸体积是__________,实验中所用的玻璃仪器除烧杯、玻璃棒、量筒、胶头滴管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
②将所配制的稀H2SO4进行测定,发现实际浓度大于0.2mol/L。请你分析下列哪些操作会引起所配浓度偏大(填写字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用量筒量取浓硫酸时,仰视量筒的刻度
B.容量瓶未干燥即用来配制溶液
C.浓硫酸在烧杯中稀释后,未冷却就立即转移到容量瓶中,并进行定容
D.往容量瓶转移时,有少量液体溅出
E. 烧杯未进行洗涤
F. 在容量瓶中定容时俯视容量瓶刻度线
G. 定容后塞上瓶塞反复摇匀,静置后,液面不到刻度线,再加水至刻度线。
15.离子反应是中学化学中重要的反应类型。回答下列问题:
(1)在发生离子反应的反应物或生成物中,一定存在有_______
①单质 ②氧化物 ③电解质 ④盐 ⑤化合物
(2)请写出一个既属于离子反应、置换反应又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
(3)离子方程式是重要的化学用语。下列是有关离子方程式的一些错误观点,请在下列表格中用相应的“离子方程式”否定这些观点_______。
16.甘肃马家窑遗址(今临洮县)出土的青铜刀,是我国最早冶炼的青铜器,由于时间久远,其表面有一层“绿锈”,“绿锈”俗称“铜绿”,是铜和空气中的水蒸气、CO2、O2作用产生的,其化学式为Cu2(OH)2CO3,“铜绿”能跟酸反应生成铜盐、CO2和H2O。
(1)CO2属于_______氧化物。(填“酸性”或“碱性”)
(2)从物质分类标准看,“铜绿”属于哪类物质_______。(填选项)
A.酸 B.碱 C.盐 D.氧化物
(3)铜器表面有时会生成“铜绿”,这层“铜绿”可用化学方法除去,写出盐酸去除“铜绿”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4)古代人们高温灼烧孔雀石[Cu(OH)2·CuCO3]和木炭的混合物得到一种紫红色的金属铜,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CuO+C2Cu+CO2↑,该反应属于_______。
A.化合反应 B.复分解反应 C.氧化还原反应 D.离子反应
(5)现代工业以黄铜矿为原料,在炼铜的过程中发生了多个反应,其中有如下两个反应:反应I:2Cu2S+3O22Cu2O +2SO2 ,反应II:Cu2S+2Cu2O6Cu+SO2↑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反应I中,氧化产物是_______,用单线桥标出反应I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_;
②反应 II 中,Cu2O的作用是_______。(填“氧化剂”“还原剂”或“氧化剂和还原剂”)
17.常见的分类法有交叉分类法、树状分类法等。无机化合物可根据其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
(1)如图所示的物质分类方法名称是___。
(2)以Na、H、O、N、C中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合适的物质,分别填在下表①④⑦处。
物质类别 酸 碱 盐 氧化物
化学式 ①___ ②HNO3 ③NH3 H2O ④___ ⑤Na2CO3 ⑥NaNO3 ⑦___ ⑧CO2 ⑨Na2O2
(3)过量⑧通入④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②与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4)15.9g⑤溶于水配制成250mL溶液,CO的粒子数为__,c(Na+)=__。
18.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1)按如图所示操作,充分反应后:
①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②Ⅱ中铜丝上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
③结合Ⅰ、Ⅱ实验现象可知、、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__。
(2)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永远值得炎黄子孙骄傲。黑火药在发生爆炸时,发生如下反应:。其中氧化产物是_______。
(3)人体内的铁元素是以和的形式存在。易被人体吸收,服用维生素C,可使转化成,有利于人体吸收,说明维生素C具有_______(填“氧化性”或“还原性”)。
19.现有以下物质:①NaOH溶液;②液氨;③BaCO3固体;④熔融KHSO4;⑤Fe(OH)3胶体;⑥铜;⑦CO2;⑧CH3COOH;⑨蔗糖;⑩冰水混合物
(1)以上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以上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填序号);以上纯净物中能导电的是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2)写出制备物质⑤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在小烧杯中加入20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滴入几滴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______色,即制得Fe(OH)3胶体。用最筒单的方法判断是否成功制备出胶体是________________。
(3)写出⑧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4)在少量①的水溶液中加入足量⑦,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0.饮用水中的对人类健康会产生危害,为了降低饮用水中的浓度,可以在碱性条件下用铝粉将还原为N2,其化学方程式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反应中,被氧化的元素___________,还原产物是___________。
(2)用“双线桥法”表示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_____。
(3)反应中每生成1个N2,转移___________个电子。
(4)请配平下列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5)已知I-、Fe2+、SO2、Cl-、H2O2均有还原性,它们在酸性溶液中还原性的强弱顺序为:,则下列反应不能发生的是___________。
A. B.
C. D.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A.CaCO3不能拆成离子形式,正确的写法是:CaCO3+2H+=Ca2++H2O+CO2↑,故A错误;
B.向氢氧化钡溶液中加硫酸,除了生成硫酸钡沉淀外还生成水,正确的写法是:Ba2++2OH-+2H++SO=BaSO4↓+2H2O,故B错误;
C.选项中的离子方程式不符合客观事实,正确的写法是Fe+2H+=Fe2++H2↑,故C错误;
D.向硝酸银溶液中加盐酸,Ag+和Cl-生成AgCl沉淀,故D正确;
故选D。
2.A
【详解】A.稀豆浆、淀粉溶液均为胶体均会产生丁达尔效应,A正确;
B.既不和酸反应也不和碱反应,不是酸性氧化物,B错误;
C.干冰为二氧化碳属于酸性氧化物为非电解质,不是电解质,C错误;
D.水晶的成分是二氧化硅,不是硅酸盐,D错误;
答案选A。
3.D
【分析】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详解】A.氯气是由氯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A正确;
B.液氯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B正确;
C.氯气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故C正确;
D.氯水中含有氯气、HCl、HClO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D错误;
答案选D。
4.A
【详解】A.用稀硫酸、双氧水溶解铜生成硫酸铜和水:,A正确;
B.向NaOH溶液中通入过量的生成亚硫酸氢钠:,B错误;
C.溶液中加入少量溶液生成硫酸钡和氢氧化镁:,C错误;
D.盛放溶液的试剂瓶不能用磨口玻璃塞的原因是因为生成硅酸钠:,D错误;
答案选A。
5.B
【详解】A.双氧水的有效成分为,属于过氧化物,故A不选;
B.高锰酸钾溶液的有效成分为高锰酸钾,属于盐类,故B选;
C.二氧化氯属于氧化物,故C不选;
D.酒精属于有机物,不属于盐,故D不选;
故选:B。
6.A
【详解】A.1mol氯气生成Cl-时转移2mol电子,1molClO2生成Cl-时转移5mol电子,1molO3转化为1mol O2和1mol H2O转移2mol电子,1mol双氧水生成水时转移2mol电子,所以转移电子最多的是ClO2,消毒效率最高的是ClO2,故A错误;
B.过氧化氢中氧元素化合价为-1价,易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为水,对环境没有污染,故B正确;
C.该反应中,当有1mol ClO2生成时转移的电子个数约为1mol×(4-3)×6.02×1023=6.02×1023,故C正确;
D.不能混用的原因是ClO-与浓盐酸中的Cl-会发生反应生成有毒的Cl2 ,故D正确;
故选A。
7.A
【详解】A.CO2能碱反应生成盐和水,2NaOH+CO2=Na2CO3+H2O,故该反应中CO2是酸性氧化物,A正确;
B.由反应可知,该反应中氧元素和铜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碳元素的化合价未改变,B错误;
C.由B项分析可知,该反应前后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故该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C错误;
D.根据酸碱盐的定义可知,该反应中Cu2(OH)2CO3是盐,碱式盐,D错误;
故答案为:A。
8.B
【详解】A. 若A溶液为无色溶液且含有H+、Al3+、Cl-、、,则B溶液中一定含有Cu2+、OH-、等,Cu2+与OH-、反应,不能大量共存,A项错误;
B. 若A溶液有强还原性,则A溶液中含有,与H+、Cu2+、Al3+、(H+)不共存,这些离子都存在于B溶液中,B项正确;
C. 若A溶液中含有H+、Al3+、Na+、Cu2+、五种离子,由于A、B溶液中含有各不相同的五种离子,则B溶液中没有阳离子,C项错误;
D. B溶液中正电荷数目比负电荷数目多,溶液不显电中性,D项错误;
答案选B。
9.A
【详解】A.常温常压下,气体摩尔体积大于22.4L/mol,所以1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大于22.4 L,A不正确;
B.对于反应H2O+CH2+CO,从基本反应类型分析,属于置换反应,从元素的价态变化分析,属于氧化还原反应,B正确;
C.燃烧是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但不一定需要氧气参与,C正确;
D.做焰色试验前,常用稀盐酸清洗铂丝,将杂质转化为易挥发的金属氯化物,然后在外焰上灼烧至与原火焰颜色相同,表明金属氯化物已完全挥发,D正确;
故选A。
10.C
【分析】白磷与浓NaOH溶波反应生成PH3和次磷酸钠,根据原子守恒和化合价升降守恒可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P4+ 3NaOH+3H2OPH3↑+3NaH2PO2,次磷酸钠与硫酸反应生成次磷酸,反应化学方程式为:NaH2PO2+H2SO4=NaHSO4 +H3PO2,次磷酸分解生成磷酸和磷化氢,根据原子守恒和化合价升降守恒,可得方程式为:2H3PO2=PH3↑+H3PO4,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根据分析,次磷酸钠与硫酸反应生成次磷酸,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NaH2PO2+H2SO4=NaHSO4 +H3PO2,无化合价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A错误;
B.H3PO2分解变成PH3化合价降低,表现氧化性;H3PO2分解变成H3PO4,化合价升高,表现还原性,B错误;
C.白磷与浓NaOH溶液反应生成PH3和次磷酸钠,根据原子守恒和化合价升降守恒可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P4+ 3NaOH+3H2OPH3↑+3NaH2PO2,故C正确;
D.根据分析可知有关系式:P4~PH3~3NaH2PO2~3H3PO2~1.5PH3 ,则起始时有1mol P4参加反应可生产1.5mol PH3,D错误;
故选C。
11.A
【详解】A.AlCl3是盐,在溶液中完全电离出铝离子和氯离子,电离方程式为AlCl3=Al3++3Cl-,故A错误;
B.CaCl2是盐,在溶液中完全电离出钙离子和氯离子,电离方程式为CaCl2=Ca2++2Cl-,故B正确;
C.NaHSO4是盐,在熔融状态下电离出钠离子和硫酸氢根离子,电离方程式为NaHSO4(熔融)=Na++,故C正确;
D.CH3COONH4是盐,在溶液中完全电离出铵根子和醋酸根离子,电离方程式为CH3COONH4=+CH3COO-,故D正确;
故选A。
12.C
【详解】A.离子方程式中电子、电荷不守恒,A错误;
B.反应中CO2过量,反应产生HCO3-,B错误;
C.反应符合事实,遵循离子方程式的物质拆分原则,C正确;
D.氨水中的电解质NH3·H2O是弱电解质,不能写成离子形式,应该写化学式,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C。
13.A
【详解】①漂白粉是氯化钙、次氯酸钙的混合物,酸雨是硫酸、硝酸等酸的混合溶液,故①正确;
②煤和石油是化石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②错误;
③不锈钢是铁和其他金属形成的合金属于混合物,目前流通的硬币也是不同金属形成的合金属于混合物,故③正确;
④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属于盐类不是碱,故④错误;
⑤蛋白质溶液、淀粉溶液和雾都是胶体中的液溶胶和气溶胶,故⑤正确;
故选A。
14. 2ClO3- +4H+ +2Cl- =2ClO2↑+Cl2↑+2H2O H2O2 2.24 3:1 5.4mL 500mL容量瓶 ACF
【详解】(1)①方法一的离子方程式为2ClO3- +4H+ +2Cl- =2ClO2↑+Cl2↑+2H2O.
②方法二H2O2中-1价O化合价升高到0价,所以被氧化的物质是H2O2,电子转移的数目为2e-。若反应中有0.1mol电子转移,则产生的ClO2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1mol,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L,用双线桥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为:
③某温度下,将Cl2通入NaOH溶液中,反应得到NaCl、NaClO、NaClO3的混合液,经测定ClO-与ClO3- 的浓度之比为1:1。由ClO-与ClO3- 中氯元素的化合价可知,氯元素分别升高了1和5,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守恒可知,Cl2与NaOH溶液反应时被还原的氯元素与被氧化的氯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5):(1+1)=3:1;
(2)98%的浓H2SO4(密度为1.84g/cm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8.4mol/L。现用这种浓H2SO4来配制480mL 0.2mol/L的稀H2SO4。由于实验室没有480mL的容量瓶,应选择500mL的容量瓶,并按此规格进行计算,由溶液的稀释定律可得,V(浓硫酸)=5.4mL。
①应量取的浓硫酸体积是5.4mL,实验中所用的玻璃仪器除烧杯、玻璃棒、量筒、胶头滴管外,还有500mL容量瓶;
②将所配制的稀H2SO4进行测定,发现实际浓度大于0.2mol/L。A. 用量筒量取浓硫酸时,仰视量筒的刻度,则所量取的浓硫酸体积偏大,所配溶液浓度会偏大;B. 容量瓶未干燥即用来配制溶液,没有影响;C. 浓硫酸在烧杯中稀释后,未冷却就立即转移到容量瓶中,并进行定容,则所配溶液体积偏小、浓度偏大;D. 往容量瓶转移时,有少量液体溅出,则所配溶液浓度会偏小;E. 烧杯未进行洗涤,则所配溶液浓度偏小;F. 在容量瓶中定容时俯视容量瓶刻度线,溶液体积偏小、浓度偏大;G. 定容后塞上瓶塞反复摇匀,静置后,液面不到刻度线,再加水至刻度线,则所配溶液体积偏大、浓度偏小。综上所述,会引起所配浓度偏大操作的ACF。
15.(1)③⑤
(2)Zn+CuSO4=Cu+ZnSO4
(3)2H ++Ba +2OH =BaSO4↓+2H O
【解析】(1)
离子反应是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发生的条件是化合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必须电离出能反应的离子,则必须是电解质发生电离,所以在发生离子反应的反应物或生成物中,一定存在电解质,电解质属于化合物,答案选③⑤;
(2)
可以是锌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反应方程式为:Zn+CuSO4=Cu+ZnSO4;
(3)
氢氧化钡和硫酸的反应就不能这样表示,其离子方程式为:2H ++Ba +2OH =BaSO4↓+2H O。
16.(1)酸性
(2)C
(3)Cu2(OH)2CO3+4HCl=2CuCl2+3H2O+CO2↑
(4)C
(5) SO2 氧化剂
【详解】(1)CO2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CO2属于酸性氧化物;
(2)从物质分类标准看, “铜绿”Cu2(OH)2CO3含有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属于盐,选C;
(3)盐酸和Cu2(OH)2CO3反应生成氯化铜、CO2和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OH)2CO3+4HCl=2CuCl2+3H2O+CO2↑;
(4)2CuO+C2Cu+CO2↑,Cu元素、C元素化合价改变,该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选C。
(5)①2Cu2S+3O22Cu2O +2SO2反应中,S元素化合价升由-2价升高为+4价,O元素化合价由0降低为-2,氧化产物是SO2,用单线桥标出反应I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②Cu2S+2Cu2O6Cu+SO2↑反应中,Cu2O中Cu元素化合价降低,Cu2O的作用是氧化剂。
17. 树状分类法 H2CO3 NaOH NaNO2 CO2+OH-=HCO 9.03×1022 1.2mol/L
【详解】(1)交叉分类法就是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把物质分成若干类的方法,如碳酸钠既是碳酸盐又是钠盐;树状分类法是一种很形象的分类法,按照层次,一层一层来分,图示的方法是树状分类法;
(2)电离出的阳离子全是H+的化合物是酸,包括HNO3和H2CO3。电离出的阴离子全是OH-的化合物为碱,包括NaOH和NH3 H2O。电离出的阳离子为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阴离子为酸根离子的化合物为盐,包括Na2CO3、NaNO3、NaNO2;
(3)过量的CO2与NaOH反应生成NaHCO3,离子方程式为:CO2+OH-=HCO,HNO3与Na2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15.9gNa2CO3的物质的量为15.9g÷106g mol-1=0.15mol,N(CO)=0.15NA=9.03×1022,n(Na+)=0.3mol,c(Na+)=0.3mol÷0.25L=1.2mol/L 。
18.(1) Fe+Cu2+=Fe2++Cu 铜的表面上有白色固体生成,同时溶液显蓝色 Ag+>Cu2+>Fe2+
(2)CO2
(3)还原性
【详解】(1)①铁的金属活动性大于铜,可以将铜置换出来,离子方程式为:Fe+Cu2+=Fe2++Cu;
②铜的金属活动性大于银,可以将银置换出来,同时生成CuSO4,发生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u+2Ag+=Cu2++2Ag,因而在铜的表面上有白色固体生成,同时溶液显蓝色;
③由Fe+Cu2+=Fe2++Cu可知氧化性的大小:Cu2+>Fe2+,由Cu+2Ag+=Cu2++2Ag可知氧化性大小:Ag+>Cu2+,所以三种粒子氧化性大小顺序为:Ag+>Cu2+>Fe2+;
(2)2KNO3+3C+S===K2S+N2↑+3CO2↑中C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故氧化产物为CO2;
(3)维生素C可使Fe3+转化成Fe2+,说明Fe3+被还原,则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
19. ①⑤ ③④⑧⑩ ④⑥⑩ FeCl3+3H2OFe(OH)3 (胶体) +3HCl 红褐 丁达尔效应 CH3COOH CH3COO-+H+ CO2+OH-=HCO
【分析】(1)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存在自由移动的带电微粒的物质能够导电,据此分析判断;
(2)制备Fe(OH)3胶体是在沸水中加入饱和氯化铁溶液加热到红褐色结合胶体的特性分析解答;
(3)醋酸是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部分电离;
(4)二氧化碳足量,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据此书写反应的方程式。
【详解】(1)①NaOH溶液是混合物,能导电,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②液氨是纯净物,不导电,不能电离属于非电解质;
③BaCO3固体不能导电,属于纯净物,熔融状态导电属于电解质;
④熔融KHSO4导电属于电解质,是纯净物;
⑤Fe(OH)3 胶体能导电,是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⑥铜能导电,为金属单质,属于纯净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⑦CO2不能导电,为纯净物,不能电离属于非电解质;
⑧CH3COOH不能导电,为纯净物,溶液中导电属于电解质;
⑨蔗糖不能导电,为纯净物,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都不导电属于非电解质;
⑩冰水混合物导电,是纯净物,属于电解质;
以上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①⑤,属于电解质的是③④⑧⑩,以上纯净物中能导电的是④⑥⑩,故答案为:①⑤;③④⑧⑩;④⑥⑩;
(2)制备物质⑤Fe(OH)3 胶体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3+3H2OFe(OH)3(胶体)+3HCl;在小烧杯中加入20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滴入几滴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即制得Fe(OH)3胶体;胶体具有的丁达尔效应,溶液不产生丁达尔效应,因此判断是否成功制备出胶体的方法为:用一束光线照射,能产生一条光亮的通路(丁达尔效应),故答案为:FeCl3+3H2OFe(OH)3 (胶体)+3HCl;红褐;丁达尔效应;
(3) ⑧醋酸是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部分电离,所以其电离方程式为:CH3COOH H++CH3COO-,故答案为:CH3COOH H++CH3COO-;
(4) 在少量①NaOH溶液的水溶液中加入足量⑦CO2,二氧化碳足量,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O2+OH-=HCO,故答案为:CO2+OH-=HCO。
20.(1) Al N2
(2)
(3)10
(4)3Fe2+++4H+=3Fe3++NO↑+2H2O
(5)C
【详解】(1)在该反应中,Al元素化合价由反应前Al单质的0价变为反应后NaAlO2中的+3价,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被氧化,因此被氧化的元素是Al;N元素的化合价由反应前中的+5价变为反应后N2中的0价,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被还原,所以NaNO3为氧化剂,N2为还原产物;
(2)在反应中,Al元素化合价由反应前Al单质的0价变为反应后NaAlO2中的+3价,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3e-,被氧化,10个Al失去电子10×3e-;N元素的化合价由反应前中的+5价变为反应后N2中的0价,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5e-,6个得到电子为6×5e-,因此用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为;
(3)在该反应中N元素的化合价由反应前中的+5价变为反应后N2中的0价,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5e-,则每反应产生1 mol N2,化合价升高10价,转移10个电子;
(4)在该反应中Fe元素化合价由反应前Fe2+的+2价变为反应后Fe3+的+3价,化合价升高1价,N元素的化合价由反应前中的+5价变为反应后NO中的+2价,化合价降低3价,化合价升降最小公倍数是3,所以Fe2+、Fe3+的系数是3,、NO的系数是1,根据电荷守恒可知H+的系数是4,最后根据原子守恒,可知H2O的系数是2,则配平后的离子方程式为:3Fe2+++4H+=3Fe3++NO↑+2H2O;
(5)根据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分析判断。
A.若反应能够发生,可得还原性:SO2>Fe2+;这与题干已知信息相符合,A正确;
B.若反应能够发生,可得还原性:SO2>I-;这与题干已知信息相符合,B正确;
C.若反应能够发生,可得还原性:H2O2>SO2,这与题干已知信息物质的还原性:SO2>H2O2不符合,说明该反应不能发生,C错误;
D.若反应能够发生,可得还原性:I->Fe2+,这与题干已知信息相符合,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C。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