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3 “解剖”原子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3 “解剖”原子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6.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2-09 13:10:13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3 “解剖”原子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2八下·靖西期末)按照人们探索微观世界形成的认识,下列微观粒子尺度最小的是(  )
A.分子 B.原子 C.原子核 D.电子
【答案】D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而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转动,电子比原子核小,微观粒子尺度最小的是电子,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物体由分子组成,分子分为原子核和电子;电子很小。
2.(2022八下·涡阳期末)分子很小,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现象来认识分子。对于分子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固体分子间有引力
B.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C.塑料吸盘能“吸”在墙壁上,说明分子间存在吸引力
D.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也说明了分子间有空隙
【答案】D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A.固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固体分子之间存在斥力,A不符合题意;
B.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B不符合题意。
C.塑料吸盘能“吸”在墙壁上,是利用大气压把吸盘压在墙壁上的,C不符合题意;
D.由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存在间隙,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才会发生扩散现象,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分子之间存在斥力;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塑料吸盘利用了大气压;由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存在间隙,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才会发生扩散现象。
3.(2022八下·邹城期末)关于物质的组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首先发现电子的科学家是汤姆孙
B.分子是微观粒子中最小微粒
C.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核外电子绕原子核高速旋转
D.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内
【答案】B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A.1897年,英国的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阴极射线是由速度很高的带负电的粒子组成,这种粒子就是电子,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原子比分子小,B错误,符合题意;
C.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核外电子绕原子核高速旋转,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内,电子的质量相对于原子核来说很小,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汤姆孙发现了电子;分子不是组成物体的最小的微粒;原子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4.(2022八下·浚县期末)在人类对物质结构与物质运动规律的认识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通过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物理学家是(  )
A.道尔顿 B.卢瑟福 C.汤姆孙 D.阿伏加德罗
【答案】B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A.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发现了原子的 “实心球”模型,A不符合题意;
B.卢瑟福通过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B符合题意;
C.汤姆孙发现了原子中存在的电子,提出了枣糕模型,C不符合题意;
D.阿伏加德罗提出了他的“分子学说”,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5.(2022八下·东莞期末)物质是由大量分子、原子构成的,如图所示是原子内部结构的示意图,下列选项中,按尺度从大到小排序的是(  )
A.原子 夸克 原子核
B.电子 原子 原子核
C.原子 原子核 夸克
D.夸克 原子 核原子
【答案】C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由分子动理论可知: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和中子也不是最小的微粒,还有比它更小的粒子,比如夸克;ABD不符合,C符合。
故答案为:C。
【分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分为质子和中子。
6.(2022八下·高邮期末)下列关于物理学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卢瑟福首先发现了电子
B.物理学家马德堡第一个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C.阿基米德发现了浮力原理
D.伽利略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得出了惯性定律
【答案】C
【知识点】惯性及其现象;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阿基米德原理;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A.汤姆逊首先发现了电子,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A不符合题意;
B.德国马德堡市市长奥托·格里克第一个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B不符合题意;
C.阿基米德结合生活现象及实验,发现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这个规律叫阿基米德原理,即浮力原理,C符合题意;
D.牛顿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总结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汤姆逊首先发现了电子;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阿基米德探究了浮力原理;牛顿总结了牛顿第一定律,就是惯性定律。
7.(2022八下·罗庄期末)新冠疫情尚未结束,防控决不能掉以轻心,每个人都要有自我防控意识。通过查询,了解到“新冠病毒”的直径约1×10﹣7m,则下列微粒中,按照尺度的数量级由大到小排列的是(  )
A.新冠病毒、原子、质子、夸克 B.新冠病毒、原子、夸克、质子
C.质子、新冠病毒、原子、夸克 D.原子、质子、夸克、新冠病毒
【答案】A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夸克组成,由此可见病毒的数量级最大,原子、质子、夸克依次变小,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夸克组成。
8.(2022八下·连城期末)提出原子核式结构的科学家是(  )
A.卢瑟福 B.牛顿 C.阿基米德 D.汤姆孙
【答案】A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A.卢瑟福通过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A符合题意;
B.牛顿发现了牛顿第一定律,B不符合题意;
C.阿基米德发现了阿基米德原理,C不符合题意;
D.汤姆孙发现了电子,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9.(2022八下·南平期末)原子中带负电的粒子是(  )
A.原子核 B.质子 C.电子 D.中子
【答案】C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原子是由带负电的核外电子和原子核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原子是由带负电的,核外电子和带正电原子核构成的。
10.(2022八下·滨海期中)以下微观粒子按空间尺度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
A.原子核;电子;原子 B.原子;电子;质子
C.电子;质子;原子 D.原子;原子核;中子
【答案】D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所以原子比原子核大、比核外电子大,而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所以原子核比质子大、比中子大。并且原子核的质量和体积都远大于核外电子。
故答案为:D。
【分析】原子分为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分为质子和中子。
11.(2022八下·南京期中)在探索微小粒子的历程中,科学家们用一系列高能物理实验证实了大量微小粒子的存在。下微粒按空间尺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是(  )
A.原子、原子核、分子 B.原子、原子核、质子
C.质子、原子核、原子 D.质子、电子、原子核
【答案】B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A.物体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故微粒按空间尺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是分子、原子、原子核,A不符合题意;
BC.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故微粒按空间尺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是原子、原子核、质子,B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
D.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尺寸小于质子尺寸,故微粒按空间尺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是原子核、质子、电子,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原子和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原子核分为质子和中子。
12.()如图所示,关于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道尔顿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B.原子的中心为原子核,它不带电
C.绕核高速运动的为核外电子,电子带正电
D.中子和质子组成原子核
【答案】D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A不符合题意;原子的中心为原子核,它带正电,B不符合题意;绕核高速运动的为核外电子,电子带负电,C不符合题意;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D符合题意。
【分析】原子的中心为原子核,绕核运动的是电子,原子核是质子和中子构成。
13.()经过不懈地探索,发现了原子的科学家是(  )
A.阿伏加德罗 B.卢瑟福 C.汤姆孙 D.道尔顿
【答案】D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阿伏加德罗提出了分子的概念,并创立了分子学说;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理论;汤姆孙发现了电子;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
14.()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以下是科学家及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如图所示),其中符合原子结构模型建立先后顺序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答案】B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1904年汤姆生提出了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1913年玻尔提出了轨道式原子模型(即分层结构模型),所以先后顺序为③→②→①,B符合题意。
【分析】根据对原子的认识顺序,结合时间先后解答。
15.(2022八下·盐都月考)关于氢原子的模型示意图如图所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氢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核外电子比较小,原子核比较大,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二、填空题
16.(2022八下·百色期末)原子核由   和中子组成;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   (选填“引”或“斥”)力。
【答案】质子;斥
【知识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原子核是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
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分析】原子核是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分子间存在斥力。
17.(2022八下·南丹期末)哥白尼的“日心说”认为地球绕太阳旋转。根据实验现象,卢瑟福提出如图的   结构模型,其中电子带   电荷。
【答案】核式;负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核式原子结构是1911年由卢瑟福提出的一种原子结构模型,他认为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上,带负电的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做圆周运动。
【分析】核式原子结构是1911年由卢瑟福提出的一种原子结构模型,带负电的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做圆周运动。
18.(2022八下·芜湖期末)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汤姆生在1889年发现电子,认识到   是可分的,进而提出原子结构的“枣糕”模型(如图甲);1911年,   通过实验发现原子核的存在,进而建立类似行星绕日结构(如图乙)的   结构模型。
【答案】原子;卢瑟福;核式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原子可分为原子核、电子,则汤姆生发现电子,认识到原子是可分的。
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发现原子核,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分析】原子分为原子核和电子;卢瑟福发现了原子核的存在,其结构是核式结构。
19.(2022八下·惠州期末)如题图是用来说明原子结构的示意图。由图可知:原子是由   和   组成,原子内部结构中最小的微粒是   。
【答案】原子核;电子;夸克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观察该图,可看到原子里面有电子和原子核,可知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观察该图,原子核可以再分,分为质子和中子,质子和中子还可以再分,里面有夸克,故原子内部结构中最小的微粒是夸克。
【分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内部结构中最小的微粒是夸克。
20.(2022八下·惠城期末)小丽和同学们一起坐在惠州西湖游船上游玩,他们闻到了阵阵花香,从物理学角度来看,这属于   现象;大亚湾核电站是利用原子核裂变释放出的能量进行发电的,原子核由   和   构成。
【答案】扩散;质子;中子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闻到了阵阵花香,是花的香气分子无规则运动,属于扩散现象。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有质子和中子构成。
【分析】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有质子和中子构成。
21.(2022八下·霍邱期末)1897年,英国科学家   发现了原子内有带负电的电子,而原子是电中性的,由此推测,原子内还有带正电的物质。卢瑟福基于ɑ 粒子散射实验,提岀了原子   模型。
【答案】汤姆生;核式结构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证明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从而开始揭示原子内部的奥秘。1909年,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发现带负电的电子在不同的轨道上绕原子核运动,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分析】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卢瑟福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22.(2022八下·西山期末)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带    电的核外电子组成。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大气压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如果利用托里拆利实验装置分别在上海和昆明进行实验,则玻璃管内外汞面高度差较小的地方是    。
【答案】负;昆明
【知识点】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昆明的海拔高度比上海要高,根据大气压强的特点可知,昆明的大气压低于上海的大气压,而托里拆利实验中,玻璃管内外汞面的高度差越小,表面测量地点的大气压强越小,故玻璃管内外汞面高度差较小的地方是昆明。
【分析】电子带负电;海拔越低,大气压越小。
23.(2022八下·锡山期末)物理学史上,汤姆生发现   ,说明原子还可以再分;   首先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首先用实验测定大气压的值。
【答案】电子;卢瑟福;托里拆利
【知识点】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19世纪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1879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却发现了比原子更小的单位——电子,说明原子还可以再分。
1911年由卢瑟福首先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直径很小的核心区域,叫原子核,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作轨道运动。
1643年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首先用实验测定大气压的值,他利用大气压支持管内水银柱不会落下,大气压的数值等于这段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的原理,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出来大气压强。
【分析】汤姆生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以再分;卢瑟福首先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托里拆利首先用实验测定大气压的值。
三、实验探究题
24.(2019八下·南通月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永无止境。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道尔顿最早提出原子的概念并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汤姆生认为原子是“嵌着葡萄干的面包”,如今发现这些观点均是   (填“正确”或“错误”)的。
(2)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如图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原子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一个______。
A.建立模型的过程 B.得出结论的过程
C.提出问题的过程 D.验证证据的过程
(3)卢瑟福在α散射实验中(α粒子带正电荷),断定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他的依据是:   。
【答案】(1)错误
(2)A
(3)α粒子中的绝大多数通过金箔并按原来方向运动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解:(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而非“嵌着葡萄干的面包”或“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2)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这种研究方法属于建立模型的过程;(3)从现象可知绝大多数α粒子通过金箔时没有受到阻碍,说明了原子里面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只有极少数与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发生了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了大的偏转;
故答案为:(1)错误;(2)A;(3)α粒子中的绝大多数通过金箔并按原来方向运动。
【分析】(1)现代原子理论认为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2)根据研究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3)根据a散射实验现象分析解答.
四、简答题
25.如图为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核式结构的模型示意图,请用语言描述原子核式结构的大概内容。
【答案】答: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着核旋转。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分析】牢记
原子核式结构的内容,解答即可.
26.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发现了原子中间有一个很小的核,并由此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右面平面示意图中的四条线表示α粒子(相当于氦原子核)运动的可能轨迹,在图中完成中间两条α粒子的运动轨迹.
【答案】解: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并由此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该实验的现象为:绝大多数α粒子几乎不发生偏转,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角度偏转,极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角度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被反弹回来),据此可画出α粒子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
故答案为:α粒子散射,α粒子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分析】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推翻了原子“枣糕模型”,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明确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及结论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3 “解剖”原子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2八下·靖西期末)按照人们探索微观世界形成的认识,下列微观粒子尺度最小的是(  )
A.分子 B.原子 C.原子核 D.电子
2.(2022八下·涡阳期末)分子很小,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现象来认识分子。对于分子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固体分子间有引力
B.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C.塑料吸盘能“吸”在墙壁上,说明分子间存在吸引力
D.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也说明了分子间有空隙
3.(2022八下·邹城期末)关于物质的组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首先发现电子的科学家是汤姆孙
B.分子是微观粒子中最小微粒
C.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核外电子绕原子核高速旋转
D.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内
4.(2022八下·浚县期末)在人类对物质结构与物质运动规律的认识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通过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物理学家是(  )
A.道尔顿 B.卢瑟福 C.汤姆孙 D.阿伏加德罗
5.(2022八下·东莞期末)物质是由大量分子、原子构成的,如图所示是原子内部结构的示意图,下列选项中,按尺度从大到小排序的是(  )
A.原子 夸克 原子核
B.电子 原子 原子核
C.原子 原子核 夸克
D.夸克 原子 核原子
6.(2022八下·高邮期末)下列关于物理学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卢瑟福首先发现了电子
B.物理学家马德堡第一个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C.阿基米德发现了浮力原理
D.伽利略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得出了惯性定律
7.(2022八下·罗庄期末)新冠疫情尚未结束,防控决不能掉以轻心,每个人都要有自我防控意识。通过查询,了解到“新冠病毒”的直径约1×10﹣7m,则下列微粒中,按照尺度的数量级由大到小排列的是(  )
A.新冠病毒、原子、质子、夸克 B.新冠病毒、原子、夸克、质子
C.质子、新冠病毒、原子、夸克 D.原子、质子、夸克、新冠病毒
8.(2022八下·连城期末)提出原子核式结构的科学家是(  )
A.卢瑟福 B.牛顿 C.阿基米德 D.汤姆孙
9.(2022八下·南平期末)原子中带负电的粒子是(  )
A.原子核 B.质子 C.电子 D.中子
10.(2022八下·滨海期中)以下微观粒子按空间尺度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
A.原子核;电子;原子 B.原子;电子;质子
C.电子;质子;原子 D.原子;原子核;中子
11.(2022八下·南京期中)在探索微小粒子的历程中,科学家们用一系列高能物理实验证实了大量微小粒子的存在。下微粒按空间尺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是(  )
A.原子、原子核、分子 B.原子、原子核、质子
C.质子、原子核、原子 D.质子、电子、原子核
12.()如图所示,关于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道尔顿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B.原子的中心为原子核,它不带电
C.绕核高速运动的为核外电子,电子带正电
D.中子和质子组成原子核
13.()经过不懈地探索,发现了原子的科学家是(  )
A.阿伏加德罗 B.卢瑟福 C.汤姆孙 D.道尔顿
14.()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以下是科学家及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如图所示),其中符合原子结构模型建立先后顺序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15.(2022八下·盐都月考)关于氢原子的模型示意图如图所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
16.(2022八下·百色期末)原子核由   和中子组成;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   (选填“引”或“斥”)力。
17.(2022八下·南丹期末)哥白尼的“日心说”认为地球绕太阳旋转。根据实验现象,卢瑟福提出如图的   结构模型,其中电子带   电荷。
18.(2022八下·芜湖期末)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汤姆生在1889年发现电子,认识到   是可分的,进而提出原子结构的“枣糕”模型(如图甲);1911年,   通过实验发现原子核的存在,进而建立类似行星绕日结构(如图乙)的   结构模型。
19.(2022八下·惠州期末)如题图是用来说明原子结构的示意图。由图可知:原子是由   和   组成,原子内部结构中最小的微粒是   。
20.(2022八下·惠城期末)小丽和同学们一起坐在惠州西湖游船上游玩,他们闻到了阵阵花香,从物理学角度来看,这属于   现象;大亚湾核电站是利用原子核裂变释放出的能量进行发电的,原子核由   和   构成。
21.(2022八下·霍邱期末)1897年,英国科学家   发现了原子内有带负电的电子,而原子是电中性的,由此推测,原子内还有带正电的物质。卢瑟福基于ɑ 粒子散射实验,提岀了原子   模型。
22.(2022八下·西山期末)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带    电的核外电子组成。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大气压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如果利用托里拆利实验装置分别在上海和昆明进行实验,则玻璃管内外汞面高度差较小的地方是    。
23.(2022八下·锡山期末)物理学史上,汤姆生发现   ,说明原子还可以再分;   首先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首先用实验测定大气压的值。
三、实验探究题
24.(2019八下·南通月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永无止境。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道尔顿最早提出原子的概念并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汤姆生认为原子是“嵌着葡萄干的面包”,如今发现这些观点均是   (填“正确”或“错误”)的。
(2)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如图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原子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一个______。
A.建立模型的过程 B.得出结论的过程
C.提出问题的过程 D.验证证据的过程
(3)卢瑟福在α散射实验中(α粒子带正电荷),断定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他的依据是:   。
四、简答题
25.如图为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核式结构的模型示意图,请用语言描述原子核式结构的大概内容。
26.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发现了原子中间有一个很小的核,并由此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右面平面示意图中的四条线表示α粒子(相当于氦原子核)运动的可能轨迹,在图中完成中间两条α粒子的运动轨迹.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而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转动,电子比原子核小,微观粒子尺度最小的是电子,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物体由分子组成,分子分为原子核和电子;电子很小。
2.【答案】D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A.固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固体分子之间存在斥力,A不符合题意;
B.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B不符合题意。
C.塑料吸盘能“吸”在墙壁上,是利用大气压把吸盘压在墙壁上的,C不符合题意;
D.由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存在间隙,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才会发生扩散现象,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分子之间存在斥力;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塑料吸盘利用了大气压;由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存在间隙,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才会发生扩散现象。
3.【答案】B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A.1897年,英国的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阴极射线是由速度很高的带负电的粒子组成,这种粒子就是电子,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原子比分子小,B错误,符合题意;
C.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核外电子绕原子核高速旋转,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内,电子的质量相对于原子核来说很小,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汤姆孙发现了电子;分子不是组成物体的最小的微粒;原子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4.【答案】B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A.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发现了原子的 “实心球”模型,A不符合题意;
B.卢瑟福通过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B符合题意;
C.汤姆孙发现了原子中存在的电子,提出了枣糕模型,C不符合题意;
D.阿伏加德罗提出了他的“分子学说”,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5.【答案】C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由分子动理论可知: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和中子也不是最小的微粒,还有比它更小的粒子,比如夸克;ABD不符合,C符合。
故答案为:C。
【分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分为质子和中子。
6.【答案】C
【知识点】惯性及其现象;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阿基米德原理;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A.汤姆逊首先发现了电子,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A不符合题意;
B.德国马德堡市市长奥托·格里克第一个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B不符合题意;
C.阿基米德结合生活现象及实验,发现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这个规律叫阿基米德原理,即浮力原理,C符合题意;
D.牛顿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总结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汤姆逊首先发现了电子;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阿基米德探究了浮力原理;牛顿总结了牛顿第一定律,就是惯性定律。
7.【答案】A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夸克组成,由此可见病毒的数量级最大,原子、质子、夸克依次变小,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夸克组成。
8.【答案】A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A.卢瑟福通过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A符合题意;
B.牛顿发现了牛顿第一定律,B不符合题意;
C.阿基米德发现了阿基米德原理,C不符合题意;
D.汤姆孙发现了电子,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9.【答案】C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原子是由带负电的核外电子和原子核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原子是由带负电的,核外电子和带正电原子核构成的。
10.【答案】D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所以原子比原子核大、比核外电子大,而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所以原子核比质子大、比中子大。并且原子核的质量和体积都远大于核外电子。
故答案为:D。
【分析】原子分为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分为质子和中子。
11.【答案】B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A.物体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故微粒按空间尺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是分子、原子、原子核,A不符合题意;
BC.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故微粒按空间尺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是原子、原子核、质子,B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
D.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尺寸小于质子尺寸,故微粒按空间尺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是原子核、质子、电子,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原子和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原子核分为质子和中子。
12.【答案】D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A不符合题意;原子的中心为原子核,它带正电,B不符合题意;绕核高速运动的为核外电子,电子带负电,C不符合题意;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D符合题意。
【分析】原子的中心为原子核,绕核运动的是电子,原子核是质子和中子构成。
13.【答案】D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阿伏加德罗提出了分子的概念,并创立了分子学说;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理论;汤姆孙发现了电子;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
14.【答案】B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1904年汤姆生提出了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1913年玻尔提出了轨道式原子模型(即分层结构模型),所以先后顺序为③→②→①,B符合题意。
【分析】根据对原子的认识顺序,结合时间先后解答。
15.【答案】D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氢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核外电子比较小,原子核比较大,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16.【答案】质子;斥
【知识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原子核是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
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分析】原子核是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分子间存在斥力。
17.【答案】核式;负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核式原子结构是1911年由卢瑟福提出的一种原子结构模型,他认为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上,带负电的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做圆周运动。
【分析】核式原子结构是1911年由卢瑟福提出的一种原子结构模型,带负电的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做圆周运动。
18.【答案】原子;卢瑟福;核式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原子可分为原子核、电子,则汤姆生发现电子,认识到原子是可分的。
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发现原子核,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分析】原子分为原子核和电子;卢瑟福发现了原子核的存在,其结构是核式结构。
19.【答案】原子核;电子;夸克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观察该图,可看到原子里面有电子和原子核,可知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观察该图,原子核可以再分,分为质子和中子,质子和中子还可以再分,里面有夸克,故原子内部结构中最小的微粒是夸克。
【分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内部结构中最小的微粒是夸克。
20.【答案】扩散;质子;中子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闻到了阵阵花香,是花的香气分子无规则运动,属于扩散现象。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有质子和中子构成。
【分析】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有质子和中子构成。
21.【答案】汤姆生;核式结构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证明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从而开始揭示原子内部的奥秘。1909年,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发现带负电的电子在不同的轨道上绕原子核运动,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分析】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卢瑟福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22.【答案】负;昆明
【知识点】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昆明的海拔高度比上海要高,根据大气压强的特点可知,昆明的大气压低于上海的大气压,而托里拆利实验中,玻璃管内外汞面的高度差越小,表面测量地点的大气压强越小,故玻璃管内外汞面高度差较小的地方是昆明。
【分析】电子带负电;海拔越低,大气压越小。
23.【答案】电子;卢瑟福;托里拆利
【知识点】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19世纪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1879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却发现了比原子更小的单位——电子,说明原子还可以再分。
1911年由卢瑟福首先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直径很小的核心区域,叫原子核,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作轨道运动。
1643年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首先用实验测定大气压的值,他利用大气压支持管内水银柱不会落下,大气压的数值等于这段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的原理,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出来大气压强。
【分析】汤姆生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以再分;卢瑟福首先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托里拆利首先用实验测定大气压的值。
24.【答案】(1)错误
(2)A
(3)α粒子中的绝大多数通过金箔并按原来方向运动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解答】解:(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而非“嵌着葡萄干的面包”或“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2)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这种研究方法属于建立模型的过程;(3)从现象可知绝大多数α粒子通过金箔时没有受到阻碍,说明了原子里面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只有极少数与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发生了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了大的偏转;
故答案为:(1)错误;(2)A;(3)α粒子中的绝大多数通过金箔并按原来方向运动。
【分析】(1)现代原子理论认为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2)根据研究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3)根据a散射实验现象分析解答.
25.【答案】答: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着核旋转。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分析】牢记
原子核式结构的内容,解答即可.
26.【答案】解: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并由此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该实验的现象为:绝大多数α粒子几乎不发生偏转,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角度偏转,极少数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偏转角度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被反弹回来),据此可画出α粒子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
故答案为:α粒子散射,α粒子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
【知识点】原子结构
【解析】【分析】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推翻了原子“枣糕模型”,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明确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及结论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