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搭石说课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搭石说课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6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09 11:55: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搭 石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搭石
教学模式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课堂评价
教学得失
资源开发
说课流程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截取农村生活中
几个平凡镜头
令人感到
情致淳厚
朴素中闪烁着
美好的思想
平凡中
透出深意
搭石
人间真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
走搭石的情景中,
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
平凡的事物让我们
感受到的人性美。
过程与方法
一、教材分析
课时目标
知识与技能
情感态度
价值观
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学习仔细观察
生动描写的方法。
培养留心观察
用心感受的习惯。
感受乡亲们
默默无闻
无私奉献精神,
让学生从乡亲们
摆搭石、调搭石、
走搭石情景中,
并从中受到
感染和熏陶。
正确认读词语
理解“脱鞋挽裤”
“协调有序”
“人影绰绰” 词意。
二、学情分析
已学过相关的内容,难度不算大。
本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学生已有的人性美,促使他们有为他人奉献的愿望。
对本文写作特点比较陌生。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二、 学情分析
搭石
三、教学模式
读书指导法
三、教学模式
语文阅读课
通过播放课件
引导学生进入
文本的情境中。
情境教学法
提问教学法
拉近文本与学生
生活之间的距离。
通过多种朗读方式
感悟课文。
如自由读、齐读
同桌合作读等。
活跃学生的思维。
通过提问唤起
学生的注意。
促进学生
独立思考
积极探求。
四、教学设计
时间预设: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3′
二、初读课文,解决问题;6′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25′
四、联系生活,拓展升华;3′
五、品味写法,布置作业;1′
六、梳理内容,课堂小结。2 ′
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3′
【设计意图】:把学生带入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解决问题; 6′
【设计意图】:意在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学生对课题提出问题后,通过自读课文互相交流解答问题。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25′
【设计意图】:深入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内涵。
搭石,构成了
家乡的一道风景。
让学生从摆搭石、调搭石的画面中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搭石
让学生从走搭石的画面中感受乡亲们互相谦让、尊老敬老的美好品质。
抓住3—4自然段的重点词语“协调有序、人影绰绰、理所当然”来理解。
抓住第二自然段的重点词语“无论、只要、一定、直到、才……”来体会。
已学过相关的内容,难度不算大。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学生已有的人性美,促使他们有为他人奉献的愿望。
对本文写作特点比较陌生。
研读课文
合作探究
二、 学情分析
搭石
四、联系生活,拓展升华;3′
【设计意图】:意在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
“这个世界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美在身边,美是校园中弯腰捡垃圾。
美在身边,美是汽车上给老人让座。
美在身边,美是 。
美在身边,美是 。
五、品味写法,布置作业;1′
【设计意图】:本文作者是一位留心观察并善于运用细致、生动的方法写作的作家,小练笔能够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课后作业:
写一写平凡事物中的美。
六、梳理内容,课堂小结。2 ′
【设计意图】:梳理板书,回忆课文,揭示主题思想,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梳理板书,教师小结:
作者通过描绘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表达了对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一块块搭石就是一曲善良的歌;一块块搭石就是一段协调的舞;一块块搭石就是一首谦让的诗;一块块搭石就是一幅尊老的画。
五、板书设计
搭石
五、板书设计
为人着想
协调有序
互相谦让
尊老爱老
【设计意图】:意在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吸引他们的视线,注重内容和形式美的结合。
搭石
一道美丽的风景
六、课堂评价
六、课堂评价
搭石
理解能力
朗读能力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教学时要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朗读水平进行恰当的评价。
重视学生对本文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七、资源开发
生活经验
搭石
书籍
网络
七、资源开发
由于开发生活资源为学生创设了较真实的语境,应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个别学生表现不积极、闹而不实的情况。
在以后的教学当中积累经验,逐步完善小组合作学习制度和监督、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手段。
八、教学得失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在此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