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市 2022-2023 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模块考试 (摘自朱光潜《谈美感教育》,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A.中国古代儒家早就认识到了美感教育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诗、乐可怡情养性,礼使行为仪表规范,前者重“美” ,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总分:150 分 后者重“善”。
B.一个受儒家教育的人在伦理和美感观点都要看得过去,要有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的生活。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C.儒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德育,与柏拉图等人观点不同的是,儒家认为美育是德育的必要前提。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3小题,9分)
D.一个正直有美感修养的人必定同时也有道德修养,我们赞赏行为上的光明磊落不是因为善,而是因为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重要我们的古代儒家是知道的。儒家教育特重诗,以为它可以兴、观、群、
A.文章第一段先提出“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的观点,然后引用儒家相关论述阐明诗、礼、乐三者在美感教
怨;又特重礼乐,以为“礼以制其宜,乐以导其和”。《论语》有一段话总述儒家教育宗旨说:“兴于诗,立于礼,
育中的作用。
成于乐。”诗、礼、乐三项可以说都属于美感教育。诗与乐相关,目的在怡情养性,养成内心的和谐;礼重仪节,
B.文章第二段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指出儒家和柏拉图等人对美育和德育关系的认知差异,认为儒家高于柏拉图和
目的在使行为仪表规范,养成生活上的秩序。蕴于其中的是性情,受诗与乐的陶冶而达到和谐;发于外的是行
托尔斯泰诸人。
为仪表,受礼的调节而进到秩序。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的生活,从伦理观点看,是最善的;从美感观点看,也
C.文章第三段指出了“美育”“道德”“仁爱”“同情”“想象”等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逻辑清晰,表述准确。
是最美的。儒家教育出来的人要在伦理和美感观点都可以看得过去。
D.文章第四段再次强调美育是德育的基础,美育的功用就是为德育服务,不然美育就没有任何价值。
这是儒家教育思想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点。他们的着重点无疑是在道德方面,德育是他们的最后鹄的,这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他们与西方哲学家、宗教家柏拉图和托尔斯泰诸人相同的。不过他们高于柏拉图和托尔斯泰诸人,因为柏拉图
A.《诗经》中称赞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认为君子“美如玉”,是说君子学问精湛,温柔敦厚,这就是“仁”
和托尔斯泰诸人误认美育可以妨碍德育,而儒家则认定美育为德育的必由之径。道德并非陈腐条文的遵守,而
的表现。
是至性真情的流露。所以德育从根本做起,必须怡情养性。美感教育的功用就在怡情养性,所以是德育的基础
B.《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可见她接受过诗礼乐教育,
功夫。严格地说,善与美不但不相冲突,而且到最高境界,根本是一回事,它们的必有条件同是和谐与秩序。
是一个既美且善的女子。
从伦理观点看,美是一种善;从美感观点看,善也是一种美。所以在古希腊文与近代德文中,美善只有一个字,
C.柏拉图说过:“美是真的光辉。”由此可知,柏拉图认为美和真是相通的,而美和善是矛盾的。
在中文和其他近代语文中,“善”与“美”二字虽分开,仍可互相替用。真正的善人对于生活不苟且,犹如艺术家对
D.阅读《祝福》,我们会深切地同情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原因之一是我们随着作者的讲述设身处地的想象到了
于作品不苟且一样。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文章求惬心贵当,生活也需求惬心贵当。我们嫌恶行为上的
她的种种痛苦。
卑鄙龌龊,不仅因其不善,也因其丑;我们赞赏行为上的光明磊落,不仅因其善,也因其美。一个真正有美感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3小题,12分)
修养的人必定同时也有道德修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育为德育的基础,道德起于仁爱,仁爱就是同情,同情起于想象。比如你哀怜一个乞丐,你必定先能设
材料一:
身处地想象他的痛苦。诗和艺术对于主观的情境必能“出乎其外”,对于客观的情境必能“入乎其中”,在想象中领
早在我们祖先居住洞穴的年代,门的雏形可能就产生了。大概有了家居意识,也就产生了门。山顶洞人住
略它,玩索它,所以能扩大想象,培养同情。这种看法也与儒家学说暗合。儒家在诸德中特重“仁”,“仁”近于耶
的山洞,在洞口挡些石块、树干之类的东西以作屏障,很可能就是原始人类的门。
稣教的“爱”、佛教的“慈悲”,是一种天性,也是一种修养。仁的修养就在诗。儒家有一句很简赅深刻的话:“温
门是居住的室内与外界的出入口,有房屋建筑就得有门,它是居住建筑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门具有防
柔敦厚,诗教也。”诗就是美育,温柔敦厚就是仁的表现。
卫的作用,是一种安全设施。掩上门,外人无法窥视室内;插上门,则能控制出入,保障居所的安全。
美育不但不妨害德育而且是德育的基础,如上所述。不过美育的价值还不仅在此。西方人有一句恒言说:“艺
门的另一种作用是界定空间。门内是内部空间,门外则是外部空间,以门为连接点,内外空间清晰明了,
术是解放的,给人自由的。”这句话最能见出艺术的功用,也最能见出美育的功用。
这在中国古典建筑中表现得最为精彩。中国的古典建筑采用的是平面上横向展开的群体空间组织方式,由单体
高一语文试卷 第 1 页 共 5 页
建筑组成院落,由院落组成建筑群,建筑群组成街坊,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在如此众多的建筑中,起界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定与连接作用的就是门。 A.山顶洞人在他们居住的洞口挡些石块和树之类的东西,这大概就是原始人类的门了,门的产生,大致反映了
原始人类的家意识。
(摘编自《中国古建筑“门”的艺术特性》) B.从造字法看,“門”属于象形字,它的字形很像门的样子;段玉裁对“门”的解释,偏重于其具有联系内外的功
材料二: 能。
垂花门是宅门中一道很讲究的门,它是内宅与外宅(前院)的分界线和唯一通道。旧时人们常说的“大门不 C.在古建筑中,垂花门将外宅与内宅分开,其设计带有一定的人性化,能为妇女在此行礼、道别等活动提供较
出,二门不迈”的“二门”,就是指宅门中的垂花门。垂花门用垂莲柱加深出檐不占地面很符合“二门”的功能需要。 大的空间。
妇女们在此寒暄、行礼、殷殷话别需要一定的空间,如果两根檐柱落了地,那门前能活动的地面就要受到很大 D.门簪指一种起固定整个门作用的木构件,封建等级地位不同,门簪数量不同;门铁是固定在门板下方起保护
的局限,用不落地的垂莲柱,地面就宽敞多了,上边有遮阳挡雨的屋顶,再加上华美的垂花门的衬托,环境、 作用的铁皮包装。
气氛均极恰当。 6、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我国古代建筑中的“门”有怎样的实用性、艺术性和伦理性。(6分)
(摘编《中国古建筑中的垂花门》) (三)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3小题,15分)
材料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建制中,门也可称为“门户”,将双扇称为门,单扇称为户,因此就有“门当户对”等说法。“门”一般 夜风
包括门楣、门簪、门铁、门墩等重要构件。门楣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也属于重点装饰部位,位于屋檐下方和门框 萧红
上方之间,常有“光耀门楣”的说法,奢华的门楣常运用雕刻、彩绘的手法装饰,而简单的门楣矮小且无装饰。门 老祖母几夜没有安睡,现在又是抖着她的小棉袄了!外面风声又起了:刷——刷——
簪专指一种形似妇女发簪起固定整个门作用的木构件,不同等级的门其门簪数量也各不相同。门铁是固定在门 祖母变得那样可怜,小棉袄在手里总是那样拿着。窗纸也响了!是远村的狗吠。祖母灭了烛,睡了。她的
板下方起保护作用的铁皮包装,一般位于“门”的底部正中位置。门墩又称抱鼓石,是放置在门槛两侧用以辅助大 小棉袄又放在被边,祖母几夜都是这样睡的。披着衣裳的五婶娘从里间走出来,用微而颤的声音说:“妈妈,
门转轴的石质构件。 远处许是来了马队,听,有马蹄响呢!”祖母的小棉袄又在手中颠倒了!她把袖子当了领来穿。她的腿早已不
(摘编自杨新兴《浅谈中国传统建筑中“门”的伦理》) 中用了。
材料四: 马蹄响近了,风声更恶,站在炮台上的男人们持着枪杆。不管哪一个房中都不敢点灯。在浩荡的天空下,
门是内部生活世界与外部生活世界联系的端口。“门,闻也”,按照段玉裁的解释:“闻者,谓外可闻于内, 南山坡口,游动着的马队蛇般地爬来了。二叔叔在炮台里想,灾难算是临头了。一定是来攻村子的。他跑向下
内可闻于外也”,故“门者,谓耳目也。耳目者,所以闻见也”。因此,关闭门分割了空间,开启门却能实现内与 房去,每个雇农给一支枪,雇农们欢喜着,他们想:“地主张二叔叔多么仁慈啊!把我们当作家人看待了!”
外、中心与边缘之间的有机联系,使门成为从封闭独立空间转变成开放连续空间的端口。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 往日地主苛待他们,就连他们最反对的减工资,现在也不恨了,都欢喜着提起枪跑进炮台去。尤其欢喜
人根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门的世界,“入地无门”描述的绝望人生境地,揭示的正是“门”的联系意义。 的是牧羊的那个童子——长青。他想,我有一支枪了,我也和地主的儿子们一样地拿着枪了。长青的衣裳太破,
(摘编自陈丛兰《由“门”管窥中国古代居宅伦理之堂奥》) 裤子上的一个小孔,在抢着上炮台时裂了个大洞。
4、根据材料,下列各图属于“垂花门”的一项是( ) 人马近了!长青在炮台的一角,把住他的枪。
人马绕路去了,数不尽的马的尾巴渐渐消失在月夜中。老祖母欢喜地喊着孙儿们:“不要尽在冷风里,你
们要进屋来暖暖,喝杯热茶。”
A. B. C. D. 地主和他们的儿子都转回屋去。长青仍蹲在炮台里,棉裤后身作了个大洞,他冷得几乎是不能耐,要想回
房去睡。但是他想起了地主张二叔叔平常的训话:为人要忠!你没看古来有忠臣孝子吗?长青觉得这正是尽忠
尽孝的时候,他捧着枪,做一个可佩服的模样。裤子在屁股间裂着一个大洞。
高一语文试卷 第 2 页 共 5 页
长青家的柴门开了,又关了!篱笆上的积雪被振动落下来。这人是谁呢?头发蓬着,下垂的头遮盖住。穷 李三,刘福,小秃……一些熟识的佃农。张二叔叔气得要动起他地主的怒来大骂。
困的妈妈听得外面有踏雪声,她想这是她的儿子吧!可是儿子十五天才可以回一次家,现在才十天。妈妈出去 兵们从东墙回转来,把张二叔叔的房舍包围了!开了枪。
把儿子接进来。长青腿软得支不住自己的身子,躺在炕上,脸儿青青地流着鼻涕。妈妈不晓得是发生了什么事, 这不是夜,没有风,这是光明的朝阳下,张二叔叔第一个倒地。在他一秒钟清明的时候,他看见了长青和
心痛地急问:“儿呀!你又牧失了羊吗?主人打了你吗?”长青闭着眼睛摇头,妈妈又问:“那是发生了什么 他的妈——李婆子也坐在爬犁上,在挥动着拳头。
事?对妈妈说吧!”“妈妈!前夜你没听着马队走过吗?张二叔叔说那些人是万恶之极的,专来杀小户人家。 一九三三年八月二七日 (有删改)
我举着枪在炮台里站了半夜,冻生病了。”长青抽着鼻子哭。妈妈的心碎了,她想丈夫死去三年,家里从没买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过一尺布,和一斤棉。她把儿子抱过来。豆油灯像在打寒战似的火苗哆嗦着。 A.小说标题为“夜风”,文中多处写到风声,风声既渲染了环境氛围,也有象征意味,暗示着革命风暴的到来。
张老太太又在抖着她的小棉袄了!张二叔叔走过来,看着妈妈抖得怪可怜的,他安慰着:“妈妈!这算不 B.小说描写在炮台的防御情景时,多次写到长青棉裤后身的大洞,表现了他的贫穷状况,也为后文写他生病做
了什么,我们的炮手都很能干呢!没有什么事!”张二叔叔同弟兄们坐在老太太的炕沿,老六开始说:“长青 铺垫。
那孩子怕不行,可以给他结账,有病不能干活计的孩子有什么用?”张老太太说:“长青是我叫他来的,就算 C.张二叔叔说革命军是“万恶之极”的,但革命军驻扎的村庄鸡犬不惊,这种反差反映了张地主家不了解真实情
我们行善,给他碗饭吃,他那样贫寒。”老太太觉得困了似的,合起眼睛抽她的长烟袋。 况。
长青的妈妈——洗衣裳的婆子来打门,温声地说:“老太太,上次给我吃的咳嗽药再给我点吃吧!”张老 D.“我们有办法的”“李婆子也坐在爬型上,在挥动着拳头”,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塑造了长青妈妈的形象。
太太也是温和着说:“给你这片吃了!今夜不会咳嗽的,再给你一片吧!”洗衣裳的婆子暗自感谢张老太太, 8、小说多次描写张老太太的那件小棉袄,作者着意安排这一细节有什么用意?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6分)
退回那间靠近草棚的黑屋子去睡了! 9、作为革命题材的小说,本文对革命和革命军的着墨却不多。有评论认为,作者采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请结
第二天天将黑的时候,在大院绳子上挂满了黑色的白色的,地主的小孩的衣裳。洗衣裳的婆子咳嗽着,她 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实不能再洗了!于是走到张老太太的房里。“张老太太,我真是废物呢!人穷又生病。”一面说一面咳嗽,“过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几天我一定来把所有余下的衣服洗完。”张老太太扭着她不是心思的嘴角问:“我说老李,一定要回去吗?明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小题,19分)
天不能再洗一天吗?”“老太太,我实在做不下去了!”长青妈说。“穷人的骨头想不到这样值钱!昨夜给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那药片,为着今夜你咳嗽来吃它。现在你可以回家去养着去了!把药片给我,那是很贵呢!不要白费了!” 太宗初即位,中书令房玄龄奏言:“秦府旧左右未得官者,并怨东.宫.及齐府左右处分之先己。”太宗曰:
老李每月要来给张地主洗五次衣服,每次都是给她一些萝卜,或土豆,这次都没给。 “古称至公者,盖谓平恕无私。丹朱、商均,子也,而尧、舜废之。管叔、蔡叔,兄弟也,而周公诛之。故知
两天过后风声又紧了!X军真的要杀小户人家吗?怎么都潜进破落村户去?李婆子家也曾住过那样的人。 君人者,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朕与公等衣食出于百姓,此则人力已奉于上,而上恩未被于下,今所以择贤
长青真的结了账!背着自己的小行李走在风雪的路上,好像一个流浪的、丧失了家的小狗,一进家屋他就 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用人但问堪否,岂以新故异情?才若不堪,亦岂以旧人而先用?今不论其能不能,而
哭着。吃饭妈妈是没有米的,他越想越没路可走,用哀惨的声音呼着他的妈妈。“妈妈,我们吊死在爹爹坟前 直言其嗟怨,岂是至公之道耶?”
的树上吧!”可是这次出乎意料的,妈妈没有哭,只是说:“孩子,不要胡说,我们有办法的。”奇怪,怎么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朕比见隋代遗老,咸称高颎善为相者,遂观其本传,可谓公平正直,尤
妈妈会变了呢?怎么变得和男人一样有主意呢? 识治体,隋室安危,系其存没。炀帝无道,枉见.诛夷,何尝不想见此人,废书钦叹!又汉、魏已来,诸葛亮为
前村消息传来,整个前村的人和 X军混成一团了!张二叔叔放探出去。回来报告是这样,“村民安静着, 丞相,亦甚平直,尝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
鸡犬不惊地不知在做些什么。”张二叔叔问:“你们看见些什么呢?”“我们是站在山坡往下看的,没有马槽, 寿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等岂可不企慕及
那些恶棍们和家人一样在院心搭着炉,自己做饭。”全家的人挤在老祖母的门里门外,好像窒息了似的。关闭 之?卿等若慕宰相之贤者,则荣名高位,可以长守。”玄龄对曰:“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今圣虑所尚诚
的大门外面有重车轮轴的声音。可不是吗,敌人来了!方才吓得像木雕一般的张老太太也扭走起来。 足以极政教之源尽至公之要囊括区宇化成天下”
张二叔叔和一群小地主们捧着枪不放,希望马队可以绕道过去。马队比上次的马匹更多。使张二叔叔纳闷 刑部尚书张亮坐.谋反下狱,百官多言亮当诛,惟殿中少监李道裕奏亮反形未具,明其无罪。太宗既盛怒,
的是,后半部的马队也夹杂着爬犁小车!并且车上也像有妇女们坐着。更近了!张二叔叔是千真万真看见了, 竟杀亮。俄而刑部侍郎有阙,令宰相妙择其人,累奏不可。太宗曰:“吾已得其人矣,往者李道裕议张亮云‘反
高一语文试卷 第 3 页 共 5 页
形未具’,可谓公平矣。当时虽不用其言,至今追悔。”遂授道裕刑部侍郎。 天寒远放雁为伴,日暮不收乌啄疮。
(节选自《贞观政要·公平第十六篇》) 谁家且养愿终惠,更试明年春草长。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注] ①此诗是杜甫贬官华州司功时所作。②硉(lù)兀:形容瘦骨嶙峋的模样。③欹(qī)侧:转侧不定。④六印带官
A.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至公之要/囊括区宇/化成天下/ 字:马身所印的六个印子,其中有一个“官”字印。
B.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至公之要/囊括区宇/化成天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至公之要/囊括区宇/化成天下/ A. 诗歌开篇点出马之“瘦”,接下来从形态和动作两个方面具体渲染了马的瘦弱。
B. 瘦马身上的“官”字印记以及众人对其来历的讲述,表明它拥有非同寻常的经历。
D.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至公之要/囊括区宇/化成天下/
C. “天寒”“日暮” 两句用环境描写渲染了瘦马被放逐和遭到乌鸦啄疮的处境。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诗歌最后两句运用虚写手法,表达了对瘦马得到惠养的期盼以及对其能否活到来年的担忧。
A.东宫,常指太子所居之宫,文中的“东宫”与《陈情表》中“当侍东宫”的“东宫”均代指太子。 15、瘦马为何“使我伤” 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6分)
B.见在古文中常表被动,文中“枉见诛夷”与《孔雀东南飞》中“君既若见录”的“见”含义相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每空 1分,6分)
C.表在文中指上表,与《念奴娇·过洞庭》中的“表里俱澄澈”的“表”含义不同。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D.坐在文中指犯了某种罪,与《蜀道难》中“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坐”含义不同。
(1)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 , ”描写兰亭集会时一仰一俯看到的景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面对房玄龄关于秦府旧部下未得官职而埋怨的上奏,举了尧废丹朱、舜废商均之事来说明君主要以天 (2)李密在《陈情表》中,用“ , ”这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下为公、不存偏私之心。 (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江山”作为一个富有审美意味的词语。在古诗词中
B.唐太宗认为用人要看是否有能力,而不能看关系的亲疏远近,如果只因旧部下有怨言,不看能力就加以委任, 也频繁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不公平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C.唐太宗借廖立、李严两人因诸葛亮去世而伤心病亡的故事,强调做官要坚守公平正直的品格,这样才能富有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小题,11分)
人格魅力,受人尊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D.唐太宗虽然当时没有采纳李道裕关于张亮谋反证据不足的上奏,却看到了李道裕对公平正直的坚守,后来任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趣味干燥呢.。
命其为刑部侍郎。 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无论你靠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枕儿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的秋虫的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
①卿等若慕宰相之贤者,则荣名高位,可以长守。 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本没有秋虫这东西。呵,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
②俄而刑部侍郎有阙,令宰相妙择其人,累奏不可。 屑留的地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令满耳是虫声了。白天与夜间一样地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之趣。嫩暖的阳光或者轻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或者徐缓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
瘦马行(节选)① 境界这时间唯一的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虫儿们的合奏。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曾
杜 甫 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其实他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
东郊瘦马使我伤,骨胳硉兀②如堵墙。 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
绊之欲动转欹侧③,此岂有意仍腾骧 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
细看六印带官字④,众道三军遗路旁。 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高一语文试卷 第 4 页 共 5 页
17、下列句子中的“呢”和文中加点字“呢”表达的语气相同的一项是(3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A.还有四五个月,什么事情做不好呢? 春天,万物复苏,冰雪消融的黑土地上,首先钻出地面的一抹新绿,最易吸引人的眼球;待到百草丛生,
B.你不信吗?院子里还有一棵更老的呢。 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晚春或盛夏,最先报春的那一抹绿,已然汇入绿色的海洋湮没无闻了。如果它想再被看见,
C.有什么好玩的等会儿再说,我看书呢。 除非开出与众不同的鲜艳花朵,或者干脆枯萎变黄。总之,它要增加“识别度”——或者卓然不群,或者另类
D.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怪异。当然,它也可以选择不被看见,只是做好自己,哪怕没有“存在感”。
18、同样是表达这里没有秋虫的意思,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不容留秋虫的地方!”和“秋虫所不屑留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需不需要有“识别度”?要不要有“存在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
的地方!”却有着不同意味。请简要说明。(4 分) 理解与思考。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4 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二)语言表达Ⅱ(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由于气候变化,“最热夏天”将更频繁地出现。热浪给城市带来了危险,而且城市热岛效应放大了
影响, ① :建造屋顶花园、种植树木、将街道刷成白色等。
② ,植被较少的城市地区更容易受到影响,因为所谓的城市热岛效应放大了热浪的影
响。这种影响造成了一个“覆盖城市的穹顶”,是因为碳排放、空气被困在高楼大厦中、缺乏开放空间
和绿化等因素造成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气候学院研究学者表示:“简单地说,这意味着城市中心比周
围农村更热。”
研究人员在近日发表于《地球的未来》杂志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不断恶化的极端炎热天气已是世界
最大的健康威胁之一。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称, ③ ,到本世纪末,全球高
温死亡的人数可能达到目前所有传染病死亡人数的总和。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这种影响造成的一个“覆盖城市的穹顶”,是因为碳排放、空气被困在高楼大厦中、缺乏开放
空间和绿化等因素造成的。
B.这种影响就像是一个“覆盖城市的穹顶”,由碳排放、空气被困在高楼大厦中、缺乏开放空间
和绿化等因素造成。
C.这种影响就像是一个“覆盖城市的穹顶”,是因为碳排放、空气被困在高楼大厦中、缺乏开放
空间和绿化等因素造成的。
D.这种影响造成的一个“覆盖城市的穹顶”,由碳排放、空气被困在高楼大厦中、缺乏开放空间
和绿化等因素造成。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 分)
四、写作(60分)
高一语文试卷 第 5 页 共 5 页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答案
1.B 2.D 3.C 4.A 5.D 7.C 10.D 11.B 12.C 14.D 17.B 20.B
解析
1 .B 2 .D 3 .C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前者重‘美’,后者重‘善’”于文无据,文本认为“内具和谐而外 具秩序的生活,从伦理观点看,是最善的;从美感观点看,也是最美的”, 即“美”和“善”是一体的;
C.“必要前提”不符文意,原文是“因为柏拉图和托尔斯泰诸人误认美 育可以妨碍德育,而儒家则认定美育为德育的必由之径”,可见“必由 之径”;
D.“不是因为善,而是因为美”理解有误,原文是“不仅因其善,也因 其美”。故选 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不然美育就没有任何价值”不符文意,原文是“不过美育的价值还 不仅在此”。故选 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而美和善是矛盾的”无中生有,原文“柏拉图和托尔斯泰诸人误认 美育可以妨碍德育”,不能说明柏拉图认为美与善矛盾。故选 C。
4 .A 5 .D
6.①实用性: 门具有防卫的作用,是一种安全设施;可以界定空间。
②艺术性:垂花门设计华美,有意境;门楣是门的重点装饰部位,奢华 的门楣常运用雕刻、彩绘的手法装饰;门簪形似妇女发簪,很有艺术感。
③伦理性: 门是内部生活世界与外部生活世界联系的端口。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
A.此图中门上有非常大的屋顶,而根据材料二“用不落地的垂莲柱,地 面就宽敞多了,上边有遮阳挡雨的屋顶,再加上华美的垂花门的衬托, 环境、气氛均极恰当”的描述,可判断该项正确。故选 A。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
D.“封建等级地位不同,门簪数量不同”错误,根据材料三“不同等级 的门其门簪数量也各不相同”中的“不同等级”指的是“门”本身大小 的等级,不是指封建等级地位。故选 D。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原文“门具有防卫的作用,是一种安全设施。掩上门,外人 无法窥视室内;插上门,则能控制出入,保障居所的安全”“门的另一 种作用是界定空间。门内是内部空间,门外则是外部空间,以门为连接 点,内外空间清晰明了,这在中国古典建筑中表现得最为精彩”可归纳 出:实用性: 门具有防卫的作用,是一种安全设施;可以界定空间。 根据材料二原文“垂花门用垂莲柱加深出檐不占地面很符合“二门”的 功能需要。妇女们在此寒暄、行礼、殷殷话别需要一定的空间,如果两 根檐柱落了地,那门前能活动的地面就要受到很大的局限,用不落地的 垂莲柱,地面就宽敞多了,上边有遮阳挡雨的屋顶,再加上华美的垂花 门的衬托,环境、气氛均极恰当”和材料三原文“门楣在中国传统建筑 中也属于重点装饰部位,位于屋檐下方和门框上方之间……奢华的门楣 常运用雕刻、彩绘的手法装饰”“门簪专指一种形似妇女发簪起固定整 个门作用的木构件,不同等级的门其门簪数量也各不相同”可归纳出: 艺术性:垂花门设计华美,有意境;门楣是门的重点装饰部位,奢华的 门楣常运用雕刻、彩绘的手法装饰; 门簪形似妇女发簪,很有艺术感。 根据材料四原文“因此,关闭门分割了空间,开启门却能实现内与外、 中心与边缘之间的有机联系,使门成为从封闭独立空间转变成开放连续 空间的端口”可归纳出:伦理性:门是内部生活世界与外部生活世界联 系的端口。
7.C
8.①表现人物特点。暗示张老太太封建土财主的身份,活画出其在革 命到来时的心虚与慌乱。
②烘托环境气氛。每当有革命军队临近的消息,张老太太就慌乱地穿她 的小棉袄,小棉袄成为紧张气氛的标志。
9.①实写地主家的慌乱景象,衬托革命风暴到来时的巨大威力和声势。 ②实写地主、炮手和觉醒农民的所见,多视角显示出革命军和群众鱼水 般的亲密关系。 ③实写佃户、长工投奔革命军的行动,侧面写出了革命军代表群众利益, 得到人民拥护。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C.“反映了张地主家不了解真实情况”曲解文意,应是“反映了张地主 家谎言诬蔑的丑恶”。故选 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小说特定细节作用的能力。
首先通读文本,梳理与小棉袄有关的内容;然后理解作者着意安排这一 细节的用意,从塑造人物形象、烘托环境氛围等角度分析;最后整合答 案,分点作答。
由“披着衣裳的五婶娘从里间走出来,用微而颤的声音说:‘妈妈,远 处许是来了马队,听,有马蹄响呢!’祖母的小棉袄又在手中颠倒了。 她把袖子当了领来穿。她的腿早已不中用了”分析可知,表现人物特点。 暗示张老太太封建土财主的身份,活画出其在革命到来时的心虚与慌乱。 由“祖母变得那样可怜,小棉袄在手里总那样拿着。窗纸也响了!是远 村的狗吠,祖母灭了烛,睡了。她的小棉袄又放在被边,祖母几夜都是 这样睡的”“张老太太又在抖着她的小棉袄了!张二叔叔走过来,看着 妈妈抖得怪可怜的,他安慰着:‘妈妈,这算不了什么,我们的炮手都 很能干呢!没有什么事!’”分析可知,烘托环境气氛。每当有革命军队 临近的消息,张老太太就慌乱地穿她的小棉袄,小棉袄成为紧张气氛的 标志。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小说表达技巧的能力。
由“披着衣裳的五婶娘从里间走出来,用微而颤的声音说……”“马蹄 响近了,风声更恶,站在炮台上的男人们持着枪杆。不管哪一个房中都 不敢点灯,在浩荡的天空下,南山坡口,游动着马队蛇般地爬来了。二 叔叔在炮台里想,灾难算是临头了”可知,在革命风暴到来时,张地主 家一夕数惊,实写其慌乱与恐惧,虚写了革命风暴到来时的巨大威力和 声势。
由“两天过后风声又紧了!X 军真的要杀小户人家吗?怎么都潜进破落 村户去?李婆子家也曾住过那样的人”“张二叔叔放探出去,回来报告 是这样:‘村民安静着,鸡犬不惊的不知在做些什么。’”“我们是站在山 坡往下看的,没有马槽,那些恶棍们和家人一样在院心搭着炉,自己做 饭”可知,文中仅有的几处写革命军情况的内容主要都是通过地主、炮 手、农民的眼睛看到的,这是实写,这样处理,侧面写出革命军与老百 姓打成一片的亲密关系。
由“张二叔叔和一群小地主们捧着枪不放,希望着马队可以绕道过去。 马队比上次的马匹更多。使张二叔叔纳闷的是,后半部的马队也夹杂着 爬犁小车!并且车上像有妇女们坐着。更近了!张二叔叔是千真万确了, 李三、刘福、小秃……一些熟识的佃农”可知,最后,佃户们毅然加入 革命军,走上革命的道路,侧面表现革命军的影响力。
10.D 11.B 12.C
13.①你们如果能够像丞相这样贤良的话,那么荣耀的名声和尊崇的地 位就能够长久保有了。
②不久,刑部侍郎空缺,唐太宗下令宰相精心选择称职的人选,可宰相 多次推荐的人选唐太宗都没有同意。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听说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公平正直,如今圣上推崇的治国原 则,确实体现了政教的根本,极尽至公的要义,可以用来囊括宇内,教 化天下。“所尚”,所字结构,意思是“推崇的治国原则”,其后断句, 排除AC;“政教”修饰“源”,“之”助词,“的”的意思,偏正结构, 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B。故选 D。 11.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见’含义相同”错误,含义不同。“枉见诛夷”中的“见”表被动; “君既若见录”的“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句意:却 被冤屈诛杀了。/既然承蒙你这样的记着我。
C.上表;与“里”相对。句意:他曾经上表把廖立、李严罢官放逐到南 中。/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
D.犯了……罪;徒,空。句意:刑部尚书张亮因谋反罪被关进监狱。/ 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徒长吁短叹。故选 B。
12.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C.“唐太宗借廖立、李严两人因诸葛亮去世而伤心病亡的故事”错误。 由原文“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可知, 后来廖立听到诸葛亮逝世,哭着说:‘我们大概要亡国了!’李严听到诸 葛亮逝世,也发病而死。由此可知,因诸葛亮去世而伤心病亡的是“李 严”,廖立没有伤心病亡。故选 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卿等”,你们;“高位”,尊崇的地位;“长守”,长久保有。 ②“俄而”,不久;“阙”,空缺;“妙”,精心;“累”,多次。 参考译文:
唐太宗刚即位时,中书令房玄龄上奏说:“秦王府的老部下没有做 上官的,他们都埋怨陛下,说前太子宫和齐王府的部下都比他们早先安 排了官职。”太宗说:“古时候所谓的大公无私,是指宽容公正而无私心。 丹朱、商均是尧、舜的儿子,而尧、舜却废黜了他们,管叔、蔡叔是周 公的兄弟,而周公却把他们杀掉。由此可知,作为治理百姓的君主,要 以天下为公,不存偏私之心。我们的衣食都出自百姓,这就是说,百姓 的人力已奉献给了朝廷,而我们的恩泽却没有遍及民间,如今朝廷之所 以要选择贤才,就是要安抚百姓。用人只问是否有能力胜任,怎能因亲 疏、新旧关系而区别对待呢?如果才能不堪胜任,怎能因为是旧的下属 而先任用?如今你们不谈论他们能不能胜任,而只说他们有怨言,这难 道是至公之道吗? ”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我近来见到隋代的旧臣遗老, 他们都称赞高颎是做宰相的人才,于是我就去翻阅他的本传,此人真可 说是公平正直,尤其了解治国之道,隋室的安危,跟他的生死关系密切。 可惜遇到隋炀帝这样的无道昏君,却被冤屈诛杀了,我何尝不想见到这 样的人呢?就连读书时也时常放下书嗟叹!诸葛亮做丞相,也非常公平 正直,他曾经上表把廖立、李严罢官放逐到南中。后来廖立听到诸葛亮 逝世,哭着说:‘我们大概要亡国了!’李严听到诸葛亮逝世,也发病而 死。所以陈寿称:‘诸葛亮执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国家,在当时 做了不少有益于国家的事,虽是仇人,该赏的也必须奖赏,对违犯法纪 玩忽职守的人,虽是最亲近的人也必须惩罚。’你们难道不仰慕学习他 们吗?你们如果能够像丞相这样贤良的话,那么荣耀的名声和尊崇的地 位就能够长久保有了。”房玄龄对答道:“我听说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 公平正直,如今圣上推崇的治国原则,确实体现了政教的根本,极尽至 公的要义,可以用来囊括宇内,教化天下。”
刑部尚书张亮因谋反罪被关进监狱,百官中许多人都说张亮应该杀
头,只有殿中少监李道裕上奏说张亮谋反的证据不足,应赦免其无罪。 但唐太宗当时正处在盛怒之下,最终把张亮给杀掉了。不久,刑部侍郎 空缺,唐太宗下令宰相精心选择称职的人选,可宰相多次推荐的人选唐 太宗都没有同意。太宗说:“我已找到合适的人了,先前李道裕在拟议 处置张亮的办法时说‘他谋反证据不足’,可见此人很公平。我当时没 有采用他的意见,至今仍追悔莫及。”于是就任命李道裕为刑部侍郎。 14.D “对其能否活到来年的担忧”分析错误。最后两句的意思是:有 谁能收养这匹瘦马,有始有终,赐予恩惠,让它在明年春草生长时再一显 身手呢
15.答案 ①瘦弱的形貌。②曾为战马而如今却遭遗弃的经历。③渴望 奔腾却被困于郊野的遭遇。④老病孤寂的处境。⑤联想到自己的坎坷遭 遇,内心抑郁不平。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 题要先审题,然后找到“瘦马使我伤”在诗中的位置(在诗歌首句),再通 过阅读诗歌内容,理解瘦马“使我伤”的原因。诗歌前四句描绘瘦马瘦 弱憔悴之状。“细看六印带官字,众道三军遗路旁”两句,写瘦马犹带官 印,叹其昔用而今弃也。“天寒远放雁为伴, 日暮不收乌啄疮”两句,写瘦 马被放逐,遭到乌鸦啄疮,极写瘦马之可哀,有叹其昔贵而今贱之意。最 后两句,写明年草长马肥,更试其才,必有可观,故希望有人能收养。杜甫 总是积极的,所以他笔下的马也是想立功的马。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可 知,此诗是杜甫贬官华州司功时所作,是一篇写实而兼抒情的作品,诗人 借马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通过以上分析,即可概括出瘦马“使我伤” 的原因。
16、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17.原文“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 ,鹁鸽未必这样趣味干燥呢”这 句中 的 “呢 ” ,正是在自问 自答中表达作者对 “趣味干燥 ”的强 调和确认 。这种情感意味 ,正与 B 项相同 。正确选 B
A 项表示反问语气; C 项表明动作正在继续; D 项句中表示停 顿。
18. 【参考答案】“不容留秋虫的地方”强调这个地方与自然 隔绝 ,缺少生机; “秋虫不屑留的地方”强调这个地方令人厌恶, 不值得留恋。
注意概念区别: “意思”与 “意味” 。 “意思”倾向于 “写 了什么 (实) ” , “意味”倾向于 “传递出什么 (虚) ”。
解析: “不容 留秋虫的地方! ”倾向于 “ 地方 …… 不容” , “秋虫所不屑 留的地方! ”倾向于 “秋虫…… 不屑 ” 。这两种语 言表达方式 ,蕴含了不 同的意味: “不容 留秋虫 的地方”强调这 个地方与自然隔绝 ,缺少生机; “ 秋虫不屑留 的地方”强调这个 地方令人厌恶 ,不值得 留恋 。 当然 ,对于本题的答案 ,考生如有 其他表述 , 只要能从言语形式和言语意味 的角度去说 明 , 只要言 之成理 ,就可以得分。
19. ①比喻:将秋虫比作神妙的乐师,生动形象地说明每一个 秋虫的演奏都非常精妙。
②反问: 以反问 的语气突 出强调秋虫的合奏确实属于人 间绝
响 ,其美妙无与伦比。
20.B
21.①许多城市纷纷采取措施 ②与植被较多的农村地区相
比 ③如果极端高温天气持续 (共 6 分 ,每处 2 分)
22.示例范文
青春当有识别度,时代呼唤存在感
最先报春的一抹新绿最易吸引人眼球,而到了乱花渐欲迷人眼 的晚春盛夏 ,已然汇入绿色海洋的它要想再被看见,那就或是开出 与众不同的花,或是枯萎变黄,当然它也可以选择放弃识别度与存 在感。我们新时代的青年若是那一抹新绿,该如何选择? 我认为我 们该追求识别度与存在感。
青春当有识别度 ,时代呼唤存在感 。枝头上那朵与众不同的花 朵让万绿丛中的一抹绿有了识别度,众人聚焦的 目光让它能收获存 在感 。新时代青年拥有青春朝气 , 自当卓尔不群,不负花样年华; 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自当追求获得国家和人民认可,获 得存在感 。背篓少年王发不甘埋没与大山,每天坚持挥拍七千次, 终于在世界青少年网球比赛中一举夺下桂冠 ,展现了 14 岁少年的 阳光自信 ,引人关注。倘若万千中国新青年都像王发一样追求实现 卓尔不群,终于开出与众不同且符合人们期待的花朵 ,受到赏识、 获得存在感 , 中国大业何愁不成? 中华民族何愁不能被世界识别、 在世界中获得存在感?
追求当有道 ,歧路不可走 。“存在感”的获得建立在“识别度” 的拥有的基础上,汇入绿色海洋的新绿要想增加自己的识别度,从 而收获存在感,可以努力开出与众不同的花,但不可以枯萎变黄 , 皆因卓尔不群才能不负青春与时代,枯萎变黄的躺平与摆烂只不过 是打着追求识别度的旗号去行自私之事,与家国无益,甚至最后“还 误了卿卿性命”。就像那些狂吃的网红吃播,不过是为了个人涨粉, 不仅浪费了食物 ,还损害了个人的身体;就像那些“娘炮”,不过 为个人炫目 ,辜负了阳刚之气,更难堪当大任 。真正能助我们获得 存在感的 ,是做出对时代与人民有益的、夺 目 的成果 ,获得大家的 眼光与认可。就像被时代与人民铭记的季羡林先生,靠的不是怪异 的举动,而是其卓尔不群的社会成就。
当今社会瞬息万变 ,大浪淘沙 ,如若我们的国家没有过硬的实 力,没有能拿得出手的独特成果,势必会被湮没在时代的洪流当中。 当一个国家没有了识别度,也就失去了存在感,那么也就会沦为被 欺凌的对象。如今我国需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获得世界 的关注,要被世界认可,就要努力增加自己的识别度,获得存在感。 而这关系每个国民前途命运的大事, 需要我们每个青年接续奋斗: 以正道增加识别度 , 以识别度获得存在感。
时代在呼唤 ,青春已扬帆 。让我们不负时代与青春 ,增识别度, 获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