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南白高中 2022-2023 学年高二年级下第一次联考
语 文
满分 150分 考试时间 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虽亦属于回忆记事散文之列,有着鲁迅散文小品
共同的思想艺术风格,它们都运用了叙述、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但它们既与一般的
杂文写作不同,也和《朝花夕拾》的风格不尽相同。
就整体来看,它们是以记述为主,中间穿插议论,如记述和刘和珍第一次见面时,作者评论
说:“(我)心中却暗自诧异。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
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在具体记述了三位女性
惨遭杀害时,随即发出了激烈的控诉与抨击:“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
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
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在记述柔石的为人时,作者插入了这样的
评语:“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在引述柔
石的信后,他批评了柔石的过于单纯的性格,实际上是借以揭露反动派的残酷,而发议论说:
“但他信里有些话是错误的,政治犯而上镣,并非从他们开始,但他向来看得官场还太高,以
为文明至今,到他们才开始了严酷。其实是不然的。”
这些议论,固然加强了揭露与控诉的逻辑力量,但是即使议论也蕴蓄着抒情,甚至许多地方
还用抒情点明了题意,而且不只记述、议论有抒情,忆物也渗透着抒情。如《为了忘却的记念》
中,写送白莽的彼得斐的诗集,柔石要洋铁碗,都有着浓重的抒情意味。可以说,全文是以抒情
的旋律贯串着记述、议论的基调。为了增强这种抒情的色彩,作者采取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
像写刘和珍等的牺牲,写柔石等的遇害,都有着巧妙的对比与反衬,把平直的记述引向曲折的
激流。有时又采用回环往复的重叠,如写要不要为刘和珍的牺牲写点什么,作者就曾在文章里
四次以同义稍加改变的文字,反复加以强调;写柔石等遇害的“沉重”的感受,使自己不得不拿
起笔,也运用了相同语句的重叠咏叹,有力地抒发着难以倾诉的内心的悲愤与哀痛。特别是在
修辞上,有比喻,有排比,有明写,有暗写,有寓意,有衍义,而用以强烈抒发感情的反语和警
句,更加比比皆是。音调铿锵,富于色彩。词与语都经过了缜密的选择与提炼,既生动,又精
确,易为人们所记诵。
如果要说,这两篇记事散文在抒情风格上各有什么独特之处的话,那么,从艺术表现上看,
《记念刘和珍君》,似侧重于直抒胸臆,以深沉的哲理的抒发,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
血。但这哲理既富有情致,又融合于意境之中,充分显示了发人深思、促人猛醒的艺术力量。而
《为了忘却的记念》则含蓄蕴藉,抒写着作者对烈士的深厚的情谊。文章的记述,是以白描手
法一点一滴地从记忆中搜寻他们的个性特征、做事为人、音容笑貌,哪怕是一件小事,一个物
语文试题 第1页(共8页)
品,凡是与他们有关的,都毫不遗漏地加以详细地叙述,具体地描绘,以雕塑这几个中国的“很
好的青年”的崇高形象。而当他们被捕以后,作者又以在逃亡中被抑压的患难与共的诚挚的情
谊,反复地抒写了对烈士们命运的悬挂与焦虑。
两篇文章都以反语写了“忘却”,而主题又是强烈地指责“忘却”的惰性,抒写“不能忘却”
的前赴后继的战斗精神,特别是《为了忘却的记念》,则更分明地寄寓着对一定会胜利的明天
的希望。
李泽厚同志在他的《美的历程》一书中,曾这样概括中国民族传统的美学特征:“这种情感
抒发大都在理性的渗透、制约和控制下,表现出一种情感中的理性的美。”我以为,到了中国现
代文学史上,在鲁迅笔下得到独创发展的“散文小品”,则是体现这种“情感中的理性的美”的
最突出文学形式——诗与政论的结合。《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虽属散文一
类,但它把记述、议论和抒情浑然融为一体,又贯串以革命抒情的主旋律,使读者对于这种“情
感中的理性的美”,有着深刻的感受,并激发了人们奋勇向前的昂扬斗志。
(选自李希凡《“为了忘却”,是不能忘却
——读〈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篇纪念性散文以记述为主,中间穿插议论,这些议论,固然加强了揭露与控诉的逻辑力
量,但是即使议论也蕴蓄着抒情。
B.为了增强抒彩,鲁迅采取多种艺术手法,如写柔石等的遇害,作者就曾在文章里四次
以同义稍加改变的文字反复强调。
C.从艺术表现上看,《记念刘和珍君》侧重于直抒胸臆,抒发哲理;而《为了忘却的记念》则
含蓄蕴藉,以白描手法记述人物。
D.两篇纪念性散文使读者对于“情感中的理性的美”,有了深刻的感受,并激发了人们奋勇向
前的昂扬斗志。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鲁迅采取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两篇文章都有巧妙的对比与反衬,所以增强了文章
抒情的色彩。
B.在两篇文章的修辞上,鲁迅采用了比喻、排比、明写、暗写、反语等,使得文章生动精确,
被人们所记诵。
C.《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忘却”实际是指“不能忘却”的战斗精神,并且包含着对明天必
定取得胜利的信心。
D.在鲁迅笔下得到了独创发展的“散文小品”是能够体现“情感中的理性的美”的最突出的一
种文学形式。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采用引用论证,旁征博引,文中出现的鲁迅作品的原文以及李泽厚的观点使得论证更
加严谨且有说服力。
B.从作者在论述中使用的大量关联词以及“不尽相同”“整体来看”“我以为”等词句可以看
出本文语言准确严谨。
C.从本文可知,《朝花夕拾》也运用了叙述、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但与《记念刘和
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风格完全不同。
D.本文从不同角度对比了《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其中最大的不同在于两篇
散文各自的抒情风格。
4.请简要梳理材料的论证思路。(4分)
5.请结合材料分析,《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是如何体现“情感中的理性的美”
的。(4 分)
语文试题 第2页(共8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九一八”致弟弟书
萧红
可弟:
小战士,你也做了战士了,这是我想不到的。
世事恍恍惚惚地就过了,记得这十年中只有那么一个短促的时间是与你相处的,现在想
起就像连你的面孔还没有来得及记住,而你就去了。
记得当我离开家的时候,那一天的早晨你还在大门外和一群孩子玩着,那时你才十三四
岁,你看着我离开家,向着那白银似的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奔去。你恋着玩,对于我的出
走,你连看我也不看。
而事隔六七年,你也就长大了,有时写信给我,因为我的漂流不定,信有时收到,有时
收不到。但我读了之后,竟看不见你,因为在那信里边你所说的话,都不像是你说的。比方
说一生活在这边,前途是没有希望的……
我看了非常的生疏,又非常的新鲜,但心里边都不表示什么同情,因为我总有一个印象,
你晓得什么,你小孩子。但是没有读过你的几封这样的信,我又走了,越走越离得你远了。
可弟,我们都是自幼没有见过海的孩子,海是生疏的,我们怕,但是也就上了海船,飘
飘荡荡的,前边没有什么一定的目的,也就往前走了。
不知多久,忽然又有信来,是来自东京的,说你是在那边念书了。恰巧那年我也要到东
京去看看。我一到东京就写信给你,约你第三天的下午六点在某某饭馆等我。
那天,我五点钟就等在那里,一直到了六点钟,没有人来,我又多等了一刻钟,我又多
等了半点钟,我想或者你有事情会来晚了的。到最后的几分钟,竟想到,大概你来过了,或
者已经不认识我。第二天,我想还是到你住的地方看一趟。有一个老婆婆,说你已经在月初
走了,离开了东京了。你那帘子里头静悄悄的,好像你在里边睡午觉的。
半年之后,我还没有回上海,你又来了信,说你已经到了上海,是到上海找我的。我想
这可糟了,又来了一个小吉卜赛。
这流浪的生活,怕你过不惯,也怕你受不住。
但你说:“你可以过得惯,为什么我过不惯?”
等我一回到上海,你每天到我的住处来。我看见了你的黑黑的人影,我的心里充满了慌
乱。我想这些流浪的年青人,都将流浪到哪里去,常常在街上碰到你们的一伙,你们都是年
轻的,都是北方的粗直的青年,内心充满了力量。你们是被逼着来到这人地生疏的地方,你
们都怀着万分的勇敢,只有向前,没有回头。但是你们都充满了饥饿,所以每天到处找工作。
你们是可怕的一群,在街上落叶似的被秋风卷着,弯着腰,抱着膀,那时你不知我心里的忧
郁,你总是早上来笑着,晚上来笑着。
不多时就“七七”事变,很快你就决定了,到西北去,做抗日军去。
你走的那天晚上,满天都是星,就像幼年我们在黄瓜架下捉着虫子的那样的夜,那样黑
黑的夜,那样飞着萤虫的夜。只觉得恍恍惚惚的,把过去的许多年的生活都翻了一个新,事
事都显得特别真切,又都显得特别模糊,真所谓有如梦寐了。
可弟,你从小就苍白,不健康,而今虽然长得很高了,精神是好的,体力仍旧是坏的。
我很怕你走到别的地方去,支持不住,可是我又不能劝你回家,因为你的心里充满了诱惑,
你的眼里充满了禁果。
语文试题 第3页(共8页)
恰巧在抗战不久,我也到山西去,有人告诉我你在洪洞的前线,离着我很近,我转给你
一封信,我想没有两天就可见到你了。那时我心里可开心极了,因为我看到不少和你那样年
轻的孩子们,他们快乐而活泼,他们跑着跑着,工作的时候嘴里唱着歌。这一群快乐的小战
士,胜利一定属于你们的,你们也拿枪,你们也担水,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虽然
我给你的信,你没有收到,我也没能看见你,但我不知为什么竟很放心,就像见到了你一样。
因为你也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于是我就把你忘了。
但是从那以后,你的音信一点也没有的。而至今已经四年了,你到底没有信来。我本来
不常想你,不过现在想起你来了,你为什么不来信。
于是我想,这都是我的不好,我在前边引诱了你。
今天又快到“九一八”了,写了以上这些,以遣胸中的忧闷。
愿你在远方快乐和健康。
1941 年 9 月
(有删改)
相关链接
1941 年 9 月,身患重病的萧红在病榻上写下给弟弟张秀珂的信,因无处投寄,在《大
公报》以《“九一八”致弟弟书》发表。数月之隔的 1942 年夏天,张秀珂无意间从报纸上
读到一篇悼念萧红的文章,这才得知自己在人间仅有的姐姐,已于战乱与贫病的困厄中,
殒命南国……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开头称呼“小战士”,既亲切又强调了弟弟身份、性格的变化,蕴含着作者对可弟成为
抗日战士的欣慰和骄傲。
B.作者读了可弟的来信,感觉不像是弟弟说的,是因为作者对弟弟的认知依然是六七年前的
印象,并没有真正理解弟弟。
C.作者写在日本和可弟相约不遇的经历时,通过对等待可弟和去住处寻找可弟的细节描写,
表达了“我”对可弟的热切思念。
D.本文多种情感交织,有多番离别的思念不舍,有前途未卜的慌乱担忧,有音信杳然的责备
埋怨,还有对可弟成长的开心认同。
7.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信中历述自己与弟弟分别、找寻、相聚、再离别等各种场景,思绪在现实与回忆中穿
梭,表达了对弟弟无尽的思念之情。
B.写一群为家国奔波忙碌、快乐活泼的小战士,与前文在上海时没有着落、饥寒流浪的青年
形成对比,也呼应了开头的“小战士”。
C.作者写可弟参军走的那天晚上,在回忆中回忆,“青年的我们”和“幼年的我们”在相同的
夜景下离别,烘托出深切的姐弟情。
D.本文是一篇书信体回忆性散文,作者记叙了十年间与弟弟聚少离多的经历,虽然如话家常,
却饱含了感人至深的姐弟情和爱国情。
8. 透过书信,我们看到一个逐渐觉醒成长的“弟弟”,请概述可弟的成长历程。(6分)
9. 这封家书将个人亲情与家国情怀融为一体,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语文试题 第4页(共8页)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题。
材料一: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
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
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上灯,与食。长
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长吉往往独
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
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 欻下榻叩头,言:“阿 ①老且病,贺不愿去。”绯
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
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勃勃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
黍许时,长吉竟死。
(节选自李商隐《李贺小传》)
材料二:
商隐,字义山。令狐楚奇其才,使游门下,授以文法,遇之甚厚。楚出,王茂元镇河阳,素
爱其才,表掌书记,以子妻之。除侍御史。茂元为李德裕党,士流嗤谪商隐,以为诡薄无行,共
排摈之。来京都,久不调。更依桂林总管郑亚府为判.官.,后随亚谪循州。三年始回。归,穷于宰
相绹(楚之子),绹恶其忘家恩,放利偷合,从小人之辟,谢绝,殊不展分。商隐工诗,为文瑰
迈奇古,辞难事隐。及从楚学,俪偶长短,而繁缛过之。每属缀,多检阅书册,左右鳞.次.,号
“獭祭鱼”。而旨能感人,人谓其横绝前后。初得大名,薄游长安,尚希识面,因投宿逆旅。有
众客方酣饮,赋《木兰花》诗,就呼与坐,不知为商隐也。后成一篇云:“洞庭波冷晓侵云,日
日征帆送远人。几度木兰船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客问姓名,大惊称罪。商隐文自成一格,
后学者重之,谓“西昆体”也。
(节选自《唐才子传·李商隐传》)
【注】① :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
了不能读/
B.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
了不能读/
C.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
了不能读/
D.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
了不能读/
语文试题 第5页(共8页)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恒从”中的“恒”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的“恒”含义完全相同。
B.差乐,“还算快乐”之意,其中“差”与现代汉语成语“差强人意”中的“差”含义不同。
C.判官,是封建社会时期的官名,从隋朝到清代均有设置,为地方长官的僚属,辅理政事。
D.“鳞次”,“像鱼鳞一样排列”之意,与成语“鳞次栉比”中的“鳞次”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简洁有力,传神地将李贺的为人、生活等特异事迹突出地呈显出来,给人以深刻的
印象。
B.文本一写李贺细瘦长指,活画出一个文弱书生的风貌;苦吟和疾书,又刻画其才华横溢的
形象。
C.文本二中讲到令狐楚父子先前与李商隐关系十分友好,后来鄙薄李商隐的为人,不愿意举
荐他为官。
D.文本二中叙述的李商隐在客店中因赋诗受到敬重的故事,反映出了唐代社会喜好诗歌、尊
重诗人的风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欻下榻叩头,言:“阿 老且病,贺不愿去。”
(2)王茂元镇河阳,素爱其才,表掌书记,以子妻之。
14.请结合两则材料分别概括李贺和李商隐的创作风格。(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 15~16题。
省试湘灵鼓瑟
钱起
善鼓云和①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②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①云和:地名,出产乐器。②冯夷:传说中的河神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是一首很经典的应试诗,也是一首精彩的“音乐诗”,写的是“湘灵鼓瑟”。
B.常常听说湘水神灵,善于弹奏云和之瑟。诗人在诗歌开头两句就概括了题旨。
C.乐曲使得冯夷起舞,远游的人却不愿听。河神能理解湘灵的哀怨楚客却不行。
D.曲终声寂未见女神,江烟消散露出青峰。乐曲在高潮中嘎然而止,呼应开头。
16.本诗与《李凭箜篌引》在音乐描写手法上有哪些相同之处?结合具体诗句分析。(6分)
语文试题 第6页(共8页)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过秦论》中,写秦国不费一点箭矢,九国联军就失败的句子是“ , ”。
(2)《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后唐庄宗恪遵父命,矢志报仇,用兵前请出三矢,然后“ ”,
背负着走在队伍前面,凯旋后归还三矢,恭敬收藏。
(3)《燕歌行》中对照写思妇征人,感人肺腑。写思妇在城南十分伤心,对应的写战士的句子
是“ ”。
(4)杜鹃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锦瑟》中含有这一意象的诗句是“ ”。
(5)《书愤》中用了檀道济的典故的一句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题。
中国书法评论中的“骨气”,是指书家的精神风貌和品格操守,与书家的“魂”融为一
体。与其他书法家洋洋洒洒的评论不同,柳公权的“心正则笔正”可谓 ① 。唐穆宗即位
后纵情享乐,荒废政事。有一次他请教柳公权如何运笔,柳公权借用书法的道理劝谏道:“运
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柳公权一心为国,不顾个人安危、不畏权贵的骨气,是对“心正则笔
正”的绝佳注脚。
中国文人在书法中不断追求遒劲有力的“骨气”之美。《祭侄文稿》是一篇祭文,作者是唐
代书法家颜真卿为了纪念侄儿颜季明在安史之乱中的牺牲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当时情绪极度
悲愤,故时见涂抹之迹,国耻家仇、民族大义流淌于 ② 。这幅作品线条浑厚圆劲,力透
纸外,结体俯仰变化很大,气势凛然。宋代书法家米芾评价颜真卿字“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
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我们从米芾的评论中可以读出颜真卿的 ③ 。
随着北宋以来儒学的复兴,书法评论家们越来越 ④ ,即书家人品为众人典范时,其书品
往往得到较高评价。由此可见,书法之骨气,实乃中国人修身养性、供者爱人、达兼穷善、自强
不息的代名词。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 分)
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
变原意。(4分)
20.请具体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4分)
语文试题 第7页(共8页)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21~22题。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21.画横线的句子是一个祈使句,试结合祈使句的特点及诗歌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4 分)
22.本诗共有两节,请你再创作一节(四行)诗,放在第一节之后,让诗歌变成三节。(4 分)
四、作文(60分)
23.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请结合你的学习与思考,以“革命精神的当代价值”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语文试题 第8页(共8页)遵义市南白高中 2022-2023 学年高二年级下第一次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1.B【解析】张冠李戴,原文表述是“如写要不要为刘和珍的牺牲写点什么,作者就曾
在文章里四次以同义稍加改变的文字”,并非是写柔石等的遇害。
2.C【解析】A 选项,原文的表述是“为了增强这种抒情的色彩,作者采取了多种多样的
艺术手法”,这是目的与行为的关系,不能等同于 A 项的因果关系。B 选项,鲁迅采用了比
喻、排比、明写、暗写、反语等,只能使文章生动,而不能使文章精确,原文表述为“词与
语都经过了缜密的选择与提炼,既生动,又精确,易为人们所记诵。”D选项,原文是“我以
为,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在鲁迅笔下得到独创发展的‘散文小品’,则是体现这种‘情
感中的理性的美’的最突出文学形式——诗与政论的结合”。选项去除了“了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这个限定以后,表述的意思与原文不尽相同。
3.C【解析】原文第一段是“不尽相同”,选项中“完全不同”错误。
4.本文采用总分总式论证结构。作者首先在开头提出了《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
的记念》相较鲁迅其他散文的特别之处;接着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抒情风格等不同角度
比较了两篇散文的异同;最后引用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的观点作结,指出在鲁迅笔下得
到独创发展的“散文小品”是体现这种“情感中的理性的美”的最突出文学形式。
5.①“情感中的理性的美”指的是情感抒发大都在理性的渗透、制约和控制下。②就整
体来看,两篇散文以记述为主,中间穿插议论,这些议论加强了揭露与控诉的逻辑力量。这
是理性的渗透、制约和控制。③但是即使议论也蕴蓄着抒情,可以说,全文是以抒情的旋律
贯串着记述、议论的基调。这是情感的抒发。(既要强调情感,也要强调理性,分开论述,
答到这两点给满分)
6.D【解析】“有音信杳然的责备埋怨”有误,倒数第四段虽三次提及可弟没有来信,但
并非责备埋怨。
7.C【解析】“在相同的夜景下离别”有误,此处回忆幼年时那样的夜晚并没有离别,由
第一段可知第一次离别是在一个下雪的早上。
8.①十三四岁的可弟,不懂离别,不谙世事,懵懂无知。②六七年后,可弟开始觉醒,
对所处的现状不满,意识到前途没有希望。③可弟为追求希望,勇敢离开家乡,辗转流浪,
充满迷惘却又坚强乐观。④七七事变后,可弟找到奋斗的方向,前往西北抗日,成长为一个
革命战士。(前两点各给 1分,后两点各给 2分。)
9.①本文标题提及“九一八”,将姐弟亲情置于民族危亡的历史大背景下,奠定了家国
同悲的感情基调,结尾又再次呼应。②姐弟二人都为探索人生道路、民族前途而走出家门,
他们的聚散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关。③写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都把弟弟放在中国的青年
群体中写,把对弟弟的情感推及中国的青年,并表示中国有这样的青年就不会亡,将个人情
感与家国情怀结合在一起。(每点 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0.D【解析】“忽”为副词“忽然”的意思,做状语修饰动词“见”,据此排除 AC;“者”
为句末助词,应在后面断开,据此排除 AB。
11.B【解析】都可解释为“尚”“还算”的意思。
12.C【解析】比对原文“归,穷于宰相绹,绹恶其忘家恩,放利偷合,从小人之辟,谢
绝,殊不展分”可知不愿意举荐李商隐为官的是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
13.(1)忽然下床来磕头说:“我母亲老了,而且生着病,我不愿去啊。”(“欻”,忽然;
“下榻”,下床;“阿弥”,母亲。各 1分,语句通顺 1分。)
(2)王茂元任河阳节度使(镇守河阳),一向喜爱李商隐的才华,就上表奏请李商隐为
掌书记,并把女儿嫁给他为妻。(“素”,一向、向来;“表”,上表奏请;“子”,古代指儿女,
此处专指女儿。各 1分,语句通顺 1分)
14.①李贺的创作风格:写诗善于捕捉灵感,随时记录所见所得,不拘泥规矩约束。(1
分)②李商隐创作风格:写文章瑰丽豪迈,奇伟古雅,用词难涩含蓄朦胧,注重骈俪对偶。
(2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李长吉身材纤瘦,双眉几乎相连,手指很长,能苦吟诗,能快速书写。长吉每
天早上出去与他们一同出游,从不曾先确立题目然后再写诗,如同他人那样凑合成篇,把符
合作诗的规范放在心里。他常常带着一个小书童,骑着弱驴,背着一个又古又破的锦帛制作
的袋子,碰到有心得感受的,就写下来投入囊中。等到晚上回来,他的母亲让婢女拿过锦囊
取出里面的诗稿,见所写的稿子很多,就说:“这个孩子要呕出心才罢休啊。”说完就点灯,
送上饭给长吉吃。长吉让婢女取出草稿,研好墨,铺好纸,把那些诗稿补成完整的诗,再投
入其他袋子,只要不是碰上大醉及吊丧的日子大都这样,过后也不再去看那些作品。长吉常
常独自骑驴来往于京城长安、洛阳,所到之处有时写了作品,也随意丢弃。李长吉快要死的
时候,忽然在大白天里看见一个穿着红色丝帛衣服的人,驾着红色的苍龙,拿着一块木板,
上面写着远古的篆体字或石鼓文,说是召唤长吉,长吉全都不认识,忽然下床来磕头说:“说:
“我母亲老了,而且生着病,我不愿意去啊。”红衣人笑着说:“天帝刚刚建成一座白玉楼,
马上召你去为楼写记。天上的生活还算快乐,不痛苦啊。”长吉独自哭泣,旁边的人都看见
了。一会儿,长吉气绝。他平时所住的房屋的窗子里,有烟气,袅袅向上空升腾,还听到行
车的声音和微微的奏乐声。长吉的母亲赶紧制止他人的哭声,等了如同煮熟五斗小米那么长
时间,长吉最终死了。
材料二:李商隐,字义山。令狐楚认为他的才能很特别,让他在自己的门下游学,教给
他文章作法,对他很好。令狐楚罢相出朝期间,王茂元镇守兴元,他一向喜爱李商隐的文才,
就上表奏请让他做掌书记,并把女儿嫁给他为妻。李商隐被授予侍御史的官职。因王茂元是
李德裕党人,文士们就嘲笑谴责李商隐,认为他欺诈无德,品行低劣,一起排斥他。李商隐
来到京城,很久未获官职。他就又投靠桂林总管郑亚,在幕府中任判官,后来又随着郑亚贬
官到了循州,三年后才回京。李商隐归朝后受到宰相令狐绹的追究,令狐绹恨他忘了令狐家
的恩情,见利忘义,苟且迎合,接受小人征辟,就拒绝与他见面,一点也不留余地。李商隐
善长写诗,写文章瑰丽豪迈奇崛拟古,用词难涩含蓄朦胧。等到他跟令狐楚学习后,诗句清
丽不足,繁缛太过。每当李商隐写文章时,总要查阅书籍,他把书籍排列左右,号称“獭祭
鱼”。而他的文章旨趣很能打动读者,人们称他的文笔空前绝后。当初李商隐获得盛名,便
衣常服来游长安,能认识他的人还很少,他就到旅馆投宿。旅馆里有一群客人正酣畅地喝酒,
轮流以《木兰花》为题作诗,他们叫李商隐入席就座,不知道来人就是李商隐。李商隐最后
写好一首诗,念道:“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几度木兰船上望,不知元是此花
身。”客人们问李商隐的姓名,听后大惊,连声告罪。李商隐的文章自成一格,后代学诗文
的人十分重视,称为“西昆体”。
15.C【解析】乐曲使得冯夷起舞,远游的人却不忍卒听。动人的瑟声首先引来了水神冯
夷,他激动地在湘灵面前伴乐狂舞,然而一个“空”字,说明冯夷并不理解湘灵的哀怨;倒
是人间那些被贬谪过湘水的“楚客”,领略了湘灵深藏在乐声里的哀怨心曲,禁不住悲从衷
来,不忍卒闻。
16.①侧面烘托。两位诗人都着力描写了音乐的感染力,本诗中瑟声哀婉悲苦,它能使
坚硬的金石为之凄楚;连安息在九嶷山上的舜帝之灵也为之感动;生长在苍梧一带的白芷,
在乐曲的感召之下,也吐出了更多的芬芳。《李凭箜篌引》中用神女、白云、紫皇、老鱼、
瘦蛟等听众的反应来衬托出音乐的美妙。
②想象奇特。两首诗歌想象丰富,本诗“苦调”四句,诗人张开了想象的翅膀,任思绪
在湘水两岸、苍梧之野、洞庭湖上往复盘旋,写出了一个神奇虚幻的世界。《李凭箜篌引》
选取的听众独特,比如吴刚、玉兔等仙界之物,诗人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
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
(本题在分析上有一定难度,因此答到两点,结合诗句分析就可得满分。如学生答到联
想、以形写声等,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17.(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2)盛以锦囊
(3)征人蓟北空回首
(4)望帝春心托杜鹃
(5)塞上长城空自许
18.①言简意赅 ②字里行间 ③铮铮铁骨 ④爱屋及乌
19.《祭侄文稿》是一篇祭文,作者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他为了纪念在安史之乱中牺
牲的侄儿颜季明写下了这篇文章。【解析】①句式杂糅:作者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颜真卿
(他)……写下了这篇文章。②搭配不当:纪念侄儿颜季明不是纪念牺牲。
20.①比喻。用“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等形象比喻颜真卿的字
的姿态。②排比。“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形成排比。③拟人。“昂然
有不可犯之色”赋予颜真卿的字以人格。(每点 2分,答出两点即可给满分)
21.本句表达的是劝慰的祈使语气。(1分)两个“不要”连用,易于记诵。(1分)用在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之后,具有直指人心的效果。(2分)
22.本题为开放式题目,学生可以模仿第一节,也可以自己写一节四句诗,但要能够保
持连贯。
23.审题要点:革命精神是写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强调的是革命精神的当代价值。
如果只是提炼革命者的精神,表达崇敬之心,而不能延伸到当代价值,很难进入一类卷。
评分参考表
书写:如果书写好,外加 2-3分;如果书写不好,可以扣 2-5分。
项目 说明 给分
入手分 基准分,严禁打成保险分 45
优秀拔尖作文 55—60
一类卷
各方面表达好的文章 50—54
合题有亮点 46—50
二类卷
合题,内容、表达、思想等方面稍差 40—45
沾题(非切题):文章中心不是材料中最显著、最
36—40
突出想传达的含义,与材料不十分贴切
三类卷
走题、跑题:原创,写的内容与材料内容、主题完
30—35
全无关
四类卷 严重残卷、抄袭卷 30 分以下
700-800 字,结构完整,扣题,只扣字数分 每 50 字 1 分
600-700 字,结构完整、扣题 36—40
500—600 字,结构完整、扣题 33—35
400-500 字,结构完整、扣题 30—32
350-400 字,结构完整、扣题 26—29
300-350 字,结构完整、扣题 21—25
字数 200-300 字,结构完整、扣题 16—20
150-200 字,结构完整、扣题 11—15
100-150 字,结构完整、扣题 6—10
100 以下字,结构完整、扣题 5 分以下
只有标题 2
结构不完整,即残卷
字数够,除了头尾,中间与题目无关,沾题卷 36 左右
缺标题、换标题 扣 2 分
错别字成篇等级降低 错几个字适当扣分如 2 分
没有政治问题、抄卷子的及其他有明确证据确定抄
其他 袭的文章,除开抄袭文字,剩下的有效文字,按照字 拿不准可提交异常卷
数档次来给分
全部抄袭 5 以下
文体特征不明确、“四不像” 45 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