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认识信息 教学设计 教案 2022—2023学年人教_中图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1.1.2 认识信息 教学设计 教案 2022—2023学年人教_中图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中图版(2019)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23-05-09 22:50: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认识信息
张啸
一、教学内容分析
“认识信息”是人教/中图版必修1《数据与计算》第1章“认识数据与大数据”、第一节“1.1数据、信息与知识”的内容,这是第二小节“认识信息”。
第一节内容包括第一小节“感知数据”、第二小节“认识信息”和第三小节“理解知识”三部分。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第一小节“1.1.1感知数据”,初步感知和认识了数据,教师在第一小节的内容中也提及到了信息,学生对信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的概念、信息的特征和信息的意义。
得益于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本节课内容应运而生。学生在学习过本课内容之后,能对信息有一个更全面和深刻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们对信息社会的适应度和对信息的利用度。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
2.能够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
3.能够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不同途径迅速获取信息.
2.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新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
2.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3.感受信息文化,培养信息素养.
教学重点
信息的定义和特征.
教学难点:
1.举例说明信息的特征
2.能够通过不同途径获取信息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2.高中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善于动脑思考,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相互探讨学习的风气较浓厚,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热情不高,教师应当设置合理情境,引用生活实例,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实践、探索,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3.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之前,已经学习过数据,对信息也有大致的了解,所以具有一定的起点水平,他们对本节课的内容也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加深学生们的兴趣,利用学生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由于本节课概念性更强,实践性偏弱,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讲授法和讨论法,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交流中领会偏理论性的知识。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教师教的资源:
希沃课件、交互式白板、图片文本材料
2.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工具
智慧教室环境、多媒体教学资源、特定的参考资料、认知工具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手段应用 及设计意图
超燃视频导入, 吸引学生注意 同学们,大家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老师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一起感悟日新月异的中国。 (播放一段超燃的信息技术最新发展的视频)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支撑。而身为新时代的青年,要想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我们必须要增强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使用放大镜工具,放大“增强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观看视频 通过超燃的视频导入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注意力转移到课程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融入课堂。
学生自由讨论, 探讨什么是信息 那么,什么是信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熟悉的朋友。 (蒙版工具擦出“信息”)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信息的定义。 (蒙版工具擦出“定义”) 请同学们自由讨论,说一说,什么是信息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最好举个例子。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 讨论教师布置的问题 利用讨论法,让学生自己思考和讨论生活中的信息,激发学生思考,从而加深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印象。
总结归纳信息的一般定义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都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也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比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 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依附字符、图像和音频等载体,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传播,能够帮助获取者了解情况、形成判断或做出决策的内容。信息可以是以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多种方式进行传播的内容。 观看课件,认真听教师讲课 及时的表扬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同时,教师适时的总结归纳,让学生对信息的定义有一个更深刻、系统和全面地掌握。
承上启下,引出信息的特征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是相同的本质。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信息的本质,找出它们共同的特征。 (蒙版工具擦出“特征”)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列举一些其他的现象。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网络中的信息依附于互联网。 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思考信息的本质。 利用讨论法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强调引导,强化重点 师:在你们讨论的过程中,着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 (蒙版工具擦出“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 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 利用讨论法和归纳法,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存在”。
讲述信息的第一个特征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 师:(课件演示) (使用“板中板”工具,写下“载体依附性”) 1、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观看教师课件,认真倾听教师讲课 承上启下的话语能够让学生有一个自然过渡的过程,从而将知识做一个比较好的衔接。
讲述信息的第二个特征 师:老师讲课中传授的信息能增长同学们的知识,广播传出的音乐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下课的铃声能给大家带来兴奋。还有很多的信息,他们的存在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作用呢 讲到这儿,相比同学们都知道了,信息的存在具有一定的价值性。 (蒙版工具擦出“信息的存在具有一定的价值性”) 师:(课件演示) (使用“板中板”工具,写下“价值性”) 2.信息的价值性。 (1)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2)信息可以增值; (3)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 那么,“信息可以增值”,这句话要怎么理解呢 其实,人们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重组、分析等多种方式的处理,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使原有的信息增值。比如,商场上某种产品供不应求,而产家知道信息后他们会大量生产该产品,说明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这就是信息可以增殖。 (蒙版工具擦出“人们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重组、分析等多种方式的处理,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使原有的信息增值”)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思考问题。 教师适时的引导和提问能够帮助学生领会信息的价值性。
讲述信息的第三个特征 师:台风“维达”给我们带来的伤痕依然存在,有关台风“维达”的天气预报当时对我们十分有用,但是现在对我们还有用吗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有关“维达”的天气预报对现在来说,已经失去了价值。也就是说,信息的价值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再比如,今天的报纸总比昨日的报纸好卖,…… 讲到这儿,相比有同学会有这样一个疑问,书本中的科学知识会随时间的流失而变得贬值吗 答案是不会。理论知识几乎不会贬值,但技术知识会随时间而变化,但所花的时间会比一般的信息长很多。 师:(课件演示) (使用“板中板”工具,写下“时效性”) 3.信息的时效性 (1)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长或短)。 (2)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 师:(补充)因为信息如果不被人们利用就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那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时效性。也就是说信息的时效性是通过价值性来体现的。 (蒙版工具擦出“信息的时效性是通过价值性来体现的”) 学生随教师的思路思考问题并记忆知识点。 列举事例帮助学生理解信息的时效性。
讲述信息的第四个特征 师:老师讲课的声音只是一位同学听到吗 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只会被一位观众知道吗 肯定不是。 师:其实,我们身边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共享的,除非它不为人所知。 师:(课件演示) (使用“板中板”工具,写下“共享性”) 4.信息可以共享 (1)信息资源共享。 (2)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 (3)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思考。 教师适时的引导和提问能够帮助学生领会信息的共享性。
巩固提高 我们一起来做几道题,练一练吧! (第一个游戏使用“倒计时”工具,督促学生) (使用课堂互动工具,设置游戏巩固提高) 展开练习。 教师设置练习题,学生能有一个及时的复习,记忆更深刻。
总结归纳 那么,我们今天都学习了什么呢?一起来总结一下吧! 1.信息的定义:信息是依附字符、图像和音频等载体,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传播,能够帮助获取者了解情况、形成判断或做出决策的内容。 2.信息的特征: 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 (出示“板中板”工具) 那么,我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了,同学们再见! 思考并下课。 总结归纳,帮助学生理清课堂思路和授课内容。
七、教学评价设计
利用课后练习练习开展分层评价、用评价量规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或作品,用学生自评表帮助学生反思总结。
课堂自我评价表
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
优(5分) 良(4分) 中(3分)
我认真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发言
我主动举手回答问题
我发言时声音洪亮
我积极参与小组合作
我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点
我得到同学或老师的表扬
我不会时向其他人求教
我认真完成课堂任务
我能展开丰富想象理解课堂内容
我学习中感到快乐
最欣赏哪个同学的表现? 为什么?
我还有关于这节课的什么问题需要问老师?
本节课我的得分
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
八、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讨论活动,教师引导来达到教学目标。通过分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的内容主要讲解信息及其特征,若直接从概念入手,学生感觉枯燥,不易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交流、讨论等形式,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始终把自己的鱼色定位在启发者和引导者。
1.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树立自信,发挥才能,使他们从感性认识中去了解信息概念及其特征,使抽象的理论浅显化。
2.因为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活动,科学地探究和构建自己的知识与事实。在小组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促使学生逐步理解信息技术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有利于养成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