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导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蜡烛》导学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7-11 19:10: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私奉献的精神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重逢情谊与温馨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借蜡烛描写惜别
……蜡烛西蒙诺夫 1.把握记叙的要素,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2.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学习目标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这是一篇通讯。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
通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
课文叙述的是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的动人故事。 2.作者简介:西蒙诺夫(1915-1980),苏联作家。《我城一少年》、 《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1959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三部曲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zxxkw3.背景介绍:二战——苏德战事简介
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双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胜利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准备的德国士兵。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败,90000多名德国士兵成为俘虏。虽然战争仍然持续两年,但这是纳粹党末日的开端。同年,苏联红军迫使德军退回边境,最后把他们逼到柏林。接着在1944年6月,随着同盟军度过地中海,攻入意大利,期待已久的“第二战场”终于开辟。1945年5月,德国投降。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非常惨重。国民受到德军残酷对待,约有几百万平民伤亡。预习检查 一、小组内一对一检查批改。
二、交还自己修改。
三、小组长总结预习作业完成情况。zxxkw预习检查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烧灼zhuó 桥头堡bǎo 地窖jiào 匍pú匐fú 腋yè下 拂fú晓 瓦砾lì 颤巍巍wēi育乞qǐ西 契qì柯kē拉耶yē夫 舀yǎo 鞠jū躬gōng
烧灼:烧,烫,使受伤。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竭:尽。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
颤巍巍: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
肃穆:恭敬庄严地站立着。
永垂不朽: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
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 2.下面两个句子中,填入空白处的最恰当的词语是(A)。
①一枝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   着柔和的光芒。
②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要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    。
A.闪耀、闪烁 B.闪耀、闪耀
C.闪烁、闪烁 D.闪烁、闪耀 3.本文将事件的前因后果叙述了出来。记叙的六要素在文中体现非常明确。阅读课文,概括出六要素。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及其主旨。
(1)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1944年9月19-20日;贝尔格莱德萨伐河上的一座桥附近;老妇人以及一些红军;攻桥时一位红军战士牺牲了;老妇人埋葬并用自己的蜡烛来基点这些何为战士;红军战士发现真相,赞颂了军民的深厚情谊。】
(2)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   之苦的老妇人,   的动人事迹,赞美了     ,讴歌了     的深厚感情。[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冒着生命危险掩埋烈士;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自主学习 1.诵读课文,思考:文中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找一找,分析一下为何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反复的描写?
2.课文的最后一段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文中有没有对老妇人进行语言描写?那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进行人物刻画的呢请同学生们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并说说通过这些片段你觉得文中的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4.文章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①起立安静、迅速。
②声音不要太大,以组内能听清为宜。
③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重要处作好记录。
④先一对一合作解决。没完成的再在小组内解决。小组仍未解决的问题由副组长在展示的最后环节提出来。合作探究【温馨提示】
1.别人发言时,要认真倾听、记录;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
2.组内成员在班级交流时,有不完整或者遗漏的地方,当他回答完毕时要作补充;
3.点评别人的发言,一定要有礼貌,先肯定别人的有点,再委婉指出其不足。然后对不足的地方作补充。
4.欢迎把独到的见解,在班上交流(注意语言的使用。比如:我们组讨论认为……;但我还觉得……)交流展示展示准备1.诵读课文,思考:文中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找一找,分析一下为何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反复的描写?(第1、3、5、7、9组)
2.课文的最后一段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第2、4组)
3.文中有没有对老妇人进行语言描写?那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进行人物刻画的呢?请同学生们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并说说通过这些片段你觉得文中的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老人?(第6、8组)
4.文章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第10-12组)展示交流1.诵读课文,思考:文中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找一找,分析一下为何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反复的描写?(第1、3、5、7、9组,组长安排发言)
2.课文的最后一段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第2、4组,组长安排)
3.文中有没有对老妇人进行语言描写?那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进行人物刻画的呢?请同学生们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并说说通过这些片段你觉得文中的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老人?(第6、8组,组长安排)
4.文章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第10-12组,组长安排)1234一、诵读: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
二、这些诗句中的 “蜡烛”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了蜡烛的不同意义。说说,表达了怎样的意义?课文中蜡烛呢?具有怎样的意义呢?总结反馈 阅读“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绕过那一段没有倒下的铁栏杆,回到地窖里去了。”回答问题。(单独完成)
1.为什么要对蜡烛的来历作补充说明?
2.这里的“黑色围巾”有何特殊意味?
3.这几段文字描写了老妇人的哪些细节?
4.试揣摩文中描写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学习反馈 阅读延伸 生死攸关的烛光
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⑵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方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的搜查。
⑶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松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⑷轻松没有持续多久,中尉又把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
⑸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此时此刻,那烛光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⑹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⑺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书面作业 揣摩语句,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3.“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怎样理解这句话 1.文中对一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找一找,分析一下为何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反复的描写?(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炮火(11)
老妇人的黑色围巾(5)
老妇人的动作“跪”、“爬”(各3)
闪烁的蜡烛(6)
……1.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①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②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③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④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⑤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⑥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1.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⑦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⑧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⑨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⑩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 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2.对蜡烛的六次描写
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②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③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④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⑤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⑥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3.对黑围巾的四次交代
①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②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
③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④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4.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1)三次写“爬”
①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②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③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
(2)三次写“跪”
①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②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③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 5.对蜡烛的六次描写
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②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③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④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5.对蜡烛的六次描写
⑤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⑥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 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2.课文的最后一段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讴歌了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份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份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3.文中有没有对老妇人进行语言描写?(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那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进行人物刻画的呢?(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同学生们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并说说通过这些片段你觉得文中的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无所畏惧,不怕艰难,安葬烈士,并把结婚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陪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4.文章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首先作者着力描写了感人的因素。感人的因素有四点。
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不顾个人生死;
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异常吃力,烈士牺牲的精神是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三是对待烈士如亲人,表现出母子亲情;
四是老妇人献出一生中的最爱,悼念红军战士。
其次,突出蜡烛,突出烛光,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结尾“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像抒情诗,赞美烛光,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反馈延伸
阅读“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绕过那一段没有倒下的铁栏杆,回到地窖里去了。”回答问题。
1.为什么要对蜡烛的来历作补充说明?
2.这里的“黑色围巾”有何特殊意味?
3.这几段文字描写了老妇人的哪些细节?
4.试揣摩文中描写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1.表明蜡烛是老妇人的心爱之物,突出她对战士的爱。2、表示对死者的哀悼,显得庄严肃穆。3.插蜡烛、点蜡烛、做屏障。4.老妇人的心理:对战士的哀痛,对敌人的仇恨。】揣摩语句,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战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夫人的哀悼之情。】
3.“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怎样理解这句话?【“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