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历史冲刺卷(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分)
1. 《明史》记载:“隆庆时,诏江西烧造瓷器十余万。万历十九年命造十五万九千,既而复增八万,至三十八年未毕工。”以上材料表明( )
A. 政府对瓷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B. 明朝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C. 江西瓷器大量远销海外市场 D. 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高
2. 《孟子》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这一土地制度( )
A. 实现了全国土地平均分配 B. 表明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 实质是奴隶制土地国有制 D. 得益于铁制农具的推广
3. 元丰元年(1078年),宋朝颁布禁令:“诸榷场除九经疏外,若卖余书与北客,及诸人私卖与化外人书者,并徒三年,引致者减一等,皆配邻州本城,情重者配千里。许人告捕,给赏”。元祐四年(1089年),出使辽国的苏辙却发现其兄苏轼的《眉山集》“已到此多时”。这表明在此时期( )
A. 限制文化交流存在一定阻碍 B. 宋辽边境贸易走向衰败
C. 出版行业受到政府严格监管 D. 宋辽和平局面即将终结
4. 徽商作为明清时期最重要的商帮之一,其克勤克俭的生活作风、百折不挠的“徽骆驼”精神,以及“贾而好儒”的特质,热心公益的风范,是广为大众所熟知的。然而在明清小说中,文人们塑造的徽商形象,却摆脱了财富和权势带来的光芒,尽显吝啬之志、贪财之形。这一反差表明( )
A. 商人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B. 明清时期徽商逐渐没落
C. 徽商形象取决于文学塑造 D. 传统思想观念影响深远
5. 每两白银可以兑换制钱比,直隶1839年为1679文,1840年为1644文,1841年为1547文;浙江1840年冬为1600文,1841年2月稳定在1570文。这说明当时( )
A. 各地银钱比价变化一致 B. 鸦片战争导致银贱钱贵
C. 政府统一南北银钱比价 D. 五口通商影响银钱比价
6. 1923年,北京大学校庆期间,有学生社团进行了一次民意测量,参加者有学生752人,还有记者、军人等255人。调查结果显示,信仰社会主义(包括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及马克思国际共产主义)者人数最多,信仰三民主义者次之。这说明,当时( )
A. 社会主义有一定的话语权 B. 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运动
C. 社会改造的方案趋于一致 D. 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社会制度
7. 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被译成欧洲各种文字,使欧洲人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这( )
A. 反映希腊哲学在欧洲影响巨大 B. 得益于欧洲商品经济发展
C. 说明阿拉伯扮演文化桥梁作用 D. 促进了欧洲实用哲学发展
8. 807年,查理曼签署了“维莱敕令”,以指导管家在查理曼的庄园里工作。“管家在庄园管理的职责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负责选任辖区各庄园里的庄头和其他管理人员;其二,负责辖区内各庄园的农耕、畜牧、养鱼、果蔬、手工业等方方面面的生产安排;其三,负责将辖区内庄园的农畜产品送交宫廷或者国王指定的其他地方供应国王的消费,或者庄园上接待国王;其四,负责在其辖区内庭审段诉,维护治安。”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
A. 庄园构成自给自足的经济和社会单位 B. 国王以敕令的形式强化对庄园的管理
C. 国王与管家属于封君封臣的契约关系 D. 管家拥有庄园内的司法审判和治安权
9. 1500年至1800年间,最大的移民浪潮是非洲的奴隶被运往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还有一些欧洲移民来到美洲。19世纪,大部分欧洲移民去往西半球,也有一些去往南非、澳大利亚和太平洋的岛屿,而亚洲人大都移民到欧洲和美国。这可用来说明( )
A. 移民加强了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 B. 物种交换改变了世界人口布局
C. 殖民活动造成了全球人口的锐减 D. 疫病流行造成土著人口的灭绝
10. 在中国,经济的贫困和文化的丰富是共存的,民族文化遗产大多留存在经济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1997年,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在贵州建立。随后数10年里,费州、广西、内蒙古和云南相继建立了苗、侗、瑶,壮等多座生态博物馆。少数民族生态博物馆的建设( )
A. 表明中心城市缺乏文化遗产资源 B. 利于推动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
C. 说明文化发展与经济繁荣不相容 D. 目的是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1. 2022年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成果,丰富了海上丝绸之路内涵。一艘20米长的南宋福船,船身断裂但结构仍较完整。这种福建造的木帆船,适合远洋航行,另一艘正待发掘。“如此完整的宋代沉船,国内少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梁岩华介绍。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瓷器(片)、漆木器、建筑构件等文物,瓷器绝大部分为龙泉窑产品,还有瓯窑褐彩瓷、建窑系黑釉瓷等。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 遗址直接证实了温州是宋朝海上丝绸之路主港口的事实
B. 遗址考古价值需要得到历史文献的佐证才能被恰当阐释
C. 海上丝绸之路须借由考古实物才能组成证据链加以验证
D. 遗址发现是一种证据,为践行“一带一路”提供历史注脚
12. 中国入世时,负责与中国谈判的美国高级代表卡西迪认为他的工作只帮助了大企业,而不是普通工人。“当你退休时,你会觉得自己取得了很多成就。”现年73岁的他说,“那时我连轴转的工作给美国带来了什么好处?我非常失望。”这表明( )
A. 美国没有获得预期的利益 B.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C. 卡西迪谈判存在重大失误 D. 中国入世导致美国工人失业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3. 有同学为研究二战后英国社会福利政策摘录了以下两段史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凡已就业而未达到退休年龄者均须参加国民保险,以备在年老、失业、伤残患病和鳏寡孤独等情况下享受资助。被保险人不论职位高低、收入多寡,均需缴纳同等数量的保险费,而后享受同等数量的保险金。
——《国民保险法》(194)
材料二:尽管过去40年出现了普遍的、巨大的繁荣,但与以往相比,有更多的人向纳税人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以维持他们家人的生活水平。……社会保障预算鼓励了反社会的行为(旨在减少贫困的、宽容的政策产生了反效果,反而增加了贫困),其中包括依赖福利。……依赖心理所带来的可怕的、自相矛盾的结果是,它在经济方面往往给与了人们很大的好处,促使他们过一种懒散、邋遢和绝望的生活。……政府应该通过消除或至少相应地减少这些诱惑以便给予他们帮助。
——《通往权力之路--撒切尔夫人自传》(1998年出版)
(1) 分别指出上述两则材料对研究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价值。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二战后英国实行福利制度的影响。
(3) 除上述材料外,研究英国社会福利制度还可以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7分)
材料一: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材料二: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摘自《诗经 周颂 我将》
材料三: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 秦始皇本纪》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哪些。概括这些机制的作用。
(2)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诗经 周颂 我将》所蕴含的主要意义,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祖逖( 266-321年),范阳道县(今河北浪水)人,史称他“梗概有大志”,留下了“闻鸡起舞”的佳话。西晋末年,洛阳被匈奴攻陷,祖逖遂率亲族乡党数百家南迁,“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奋之志,因而进说(司马睿)曰:‘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则郡国豪杰凶因风向赴,沉溺之士欣於来苏,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图之’。”司马睿乃任命祖逖为前锋都督出师北伐,但仅给千人给养和三千匹布。313年8月,祖逖“将本流徙部曲百馀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由此拉开了艰苦卓绝的北伐序幕。祖逖北伐的过程分为四步:屯兵淮阴,制造兵器,招募和训练士兵;占据谯城,立稳脚根;反复争夺,控制整个河南地区;练兵积谷,北渡黄河。史称祖逖“躬自俭约,劝督农桑,克己务施,不富资产,子弟耕耘,负担樵薪。”他善于招揽军民,长于御军抚民,故在严酷的战斗中实力越来越大,北伐因而取得了相当成效。321年,随着祖逖去世,轰轰烈烈的北伐事业从此中断。
——摘编自杨德炳《论祖逖与北伐》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祖逖北伐取得成效的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祖逖北伐产生的积极作用。
答案和解析
1.A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明朝官窑瓷器的数量不断增加,说明政府对瓷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故A项正确。
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主要用于皇室、贵族消费,不在市场上流通,故BC两项错误。
材料只是反映官窑瓷器的数量不断增加,没有体现工艺水平要求高,故D项错误。 故选:A。
2.C
【解析】由材料“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可知,此土地制度为西周实行的井田制,是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故C正确,排除B;
A项说法绝对,排除;
铁制农具的推广导致井田制瓦解,故排除D。 故选:C。
3.A
【解析】材料“诸榷场除九经疏外,若卖余书与北客,及诸人私卖与化外人书者,并徒三年,引致者减一等,皆配邻州本城,情重者配千里。许人告捕,给赏”表明北宋政府在边境榷场贸易中,除了少数固定书目外,严禁流出其他书籍,违者处以重罚,而在十余年后,仍出现苏轼的《眉山集》“已到辽境多时”的情况,这表明在此时期限制文化交流存在一定阻碍,A项正确;
材料未反映宋辽边境贸易的发展走向,排除B项;
材料未体现政府对出版行业的监管,排除C项;
在此时期,宋辽两国仍然存在边境贸易、使节往来等双向交流活动,并未打破长期和平局面,排除D项。 故选:A。
4.D
【解析】材料“然而在明清小说中......尽显吝啬之志”体现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D项正确;
小说的塑造不等于真实当中商人地位低下,排除A项;
根据材料“其克勤克俭的生活作风、百折不挠的‘徽骆驼’精神,以及‘贾而好儒’的特质,热心公益的风范”可知,明清徽商并没有没落而是得到发展,排除B项;
材料“其克勤克俭的生活作风、百折不挠的‘徽骆驼’精神,以及‘贾而好儒’的特质,热心公益的风范,是广为大众所熟知的。”说明徽商形象不取决于文学塑造,排除C项。
故选:D。
5.B
【解析】根据材料“每两白银可以兑换制钱比,直隶1839年为1679文,1840年为1644文,1841年为1547文;浙江1840年冬为1600文,1841年2月稳定在1570文”可知,直隶和浙江的每两白银可以兑换制钱比可知,出现了银贱钱贵的现象,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受到鸦片战争的影响,B项正确; 材料仅涉及直隶和浙江,“各地银钱比价变化一致”表述不正确,排除A项; 材料中银钱比价不统一,排除C项;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才实行五口通商,排除D项。 故选:B。
6.A
【解析】题干“调查结果显示,信仰社会主义(包括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及马克思国际共产主义)者人数最多,信仰三民主义者次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故A正确;
1924年国共合作实现,排除B; 题干主义众多,故排除C; D项说法片面,排除。 故选:A。
7.C
【解析】 C.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历史上,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材料体现了阿拉伯扮演文化桥梁的作用,C项正确。
A.题干反映的是阿拉伯扮演了文化桥梁的作用,“反映希腊哲学在欧洲影响巨大”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
B.题干体现的是阿拉伯对文化的重要作用,无法体现“得益于欧洲商品经济发展”,排除B项。
D.题干体现的是阿拉伯扮演了文化桥梁的作用,没有展现实用哲学的发展,排除D项。
8.C
【解析】中古时期查理曼签署的“维莱敕令”是用来指导管家在查理曼的庄园里工作的,详述了关键的职责,国王与管家并不属于封君封臣的关系,C项符合题意,C项正确;
据材料“负责将辖区内庄园的农畜产品送交宫廷或者国王指定的其他地方供应国王的消费,或者庄园上接待国王”可知庄园构成自给自足的经济和社会单位,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据材料“查理曼签署了‘维莱敕令’,以指导管家在查理曼的庄园里工”可知国王以敕令的形式强化对庄园的管理,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据材料“负责在其辖区内庭审段诉,维护治安”可知管家拥有庄园内的司法审判和治安权,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选:C。
9.A
【解析】材料反映了1500年至1800年间各洲之间的人口移民现象,该现象有利于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A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移民,非物种交换,排除B项; 材料与人口锐减无关,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疫病对土著人口的影响,排除D项。 故选:A。
10.B
【解析】少数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目的是推动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以及当利用当地
民族文化发展经济,是推动民族文化自我保护和传承的重要途径,故B 项正确;
AC两项说法本身有误; 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少数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客观作用,而非主观目的,D项错误。 故选:B。
11.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遗址作为实物史料,可以佐证海上丝绸之路的史实,丰富其内涵,以调查、发掘、研究与保护水下文化遗产为己任的水下考古工作者,全面深入调查发掘海上丝绸之路相关文化遗存,助推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D项正确;
材料仅显示在温州发现遗址,无法直接证实是主港口,需要其他史料的印证,另外结合所学史实,当时广州是主港,排除A项;
B项表述有误,遗址考古作为一手史料,可以作为直接证据,史学价值不用非得得到历史文献的佐证才能被恰当阐释,排除B项; 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 故选:D。
12.B
【解析】卡西迪通过谈判为美国企业赢得利益,他感觉很成功。但中国入世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由美国的市场逐渐变为竞争对手,他晚年又因此失望,即美国与相对落后国家贸易既可获利,也可能培育竞争对手,故B项正确;
材料是卡西迪不同时期对中国入世的看法,A、C、D三项仅适合他晚年的看法,不是由整个材料得出的结论,均排除。 故选:B。
13.【小题1】价值:材料一是战后初期英国颁布的法律文献,可直观地研究二战后英国福利制度的建立和推行。
材料二是英国前首相的回忆录,可用于研究英国福利制度的政策调整及其社会影响。
【小题2】影响:缓和社会矛盾;改善民众生活;促进二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国家财政负担;助长懒惰行为,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小题3】史料:文献史料:报刊、档案与文书、文集、笔记与书信;账簿等。
口述史料:回忆录、其他口述史记录(访谈史料)。
图像史料:图画、照片、雕塑等视觉艺术作品。
音像史料:录音、录像、纪实性影视作品等。
14.【小题1】机制: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作用:对当时:有利于扩大周朝疆域,加强统治,增强文化认同;诸侯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分裂割据势力。对后世:封建社会依然存在分封制,比如汉初、西晋、明初;是中国的姓氏起源;成为中国地名的简称。宗法制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形成政权与族权结合的统治模式;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小题2】意义: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的功德。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一体”;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管理松散;世卿世禄。
【小题3】原因:血缘关系逐渐疏远;宗法制遭到破坏;王室的衰落;礼崩乐坏。破解: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推行郡县制。
15.【小题1】原因:匈奴政权的侵扰不得民心;东晋政府的支持;民众的大力支持和响应;采取的正确战略方针:个人品质优秀、能力出众。
【小题2】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促进了东晋政权的巩固和政局稳定;有利于保存和延续先进的中原文化;有利于江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精神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