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4课《"诺曼底号"遇难记》阅读理解题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
“诺曼底号”遇难记(节选)
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当。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
船上没有封舱用的防漏隔墙。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
实际上一共有六十一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的拟人句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_,突出了当时的形势非常________。
3.选文中加点的“吼喝”换成“喊道”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选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哈尔威船长也有点慌,一时忘了船上的确切人数。
B.灾难刚降临,哈尔威船长就已经做好了与船共存亡的准备。
C.天黑,船上一片混乱,哈尔威船长无法清点人数,60人只是他的估计。
D.由于船上一片混乱、嘈杂,哈尔威船长情急之中真的把自己给忘了。
二、阅读下面选段,完成练习。
矢志寻蒿人
①屠呦呦是我国第一位获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数十年来,她致力于中医药学研究,带领团队发现了青蒿素,挽救了全世界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2018 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锋”称号。
②20世纪60年代,39岁的屠呦呦接受国家任命,开始着手治疟中药的研发。当时疟疾疫情难以控制,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完成使命!屠呦呦和课题组成员一头扎进了文献堆,寻遍古方,从中医古籍中寻求灵感。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在实验室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次一次地试验,一次一次地失败,经过反复琢磨,终于在经历数百次试验后,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③研究中,屠呦呦甘于奉献,面对危险无所畏惧。在进行动物试验时,她从个别动物的病理切片中,发现青蒿素有疑似毒副作用。到底是动物本身的问题,还是药物所致?屠呦呦决定以身试药。当青蒿提取物放到她手里的时候,她没有丝毫迟疑,一口吞服而下。提取物的剂量从 0.35 克开始,依次递增至0.5克、1克、2克、3克、4克、5 克。数日之后,从实验室里传来了鼓舞人心的消息--药物安全!不久,青蒿素被广泛用于疟疾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④凭借青蒿素的发现,屠呦呦获得了很多荣誉,但她仍然衣着朴素,过着平淡宁静的生活。她没有把名利看在眼里、揽在身上。面对赞誉,她总是淡淡一笑:“没有大家的无私合作,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将青蒿素贡献给世界。”屠呦呦名字源自《诗经》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青蒿是鹿儿所食的一种普通野草。屠呦呦正像那一株青蒿,如蒿叶般平凡,蒿花般淡泊。
⑤屠呦呦,这位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优秀代表,攻坚克难,矢志寻蒿,完美地诠释了改革先锋的精神内涵。
5.文中画“——”的句子,第一句是对人物______的描写,第二句是对人物____的描写。从第____句中我能读出屠呦呦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品质。
6.屠呦呦和她的团队为研发出青蒿素,都做了哪些努力?根据短文内容,概括出两个小标题。
(1)_________(2)_________
7.关于短文的题目,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题目点明了科学家屠呦呦的精神品质是“矢志不渝,专心研究青蒿素”,与短文最后一段相呼应。
B.题目没有直接点出寻蒿人的名字,表述不够明确。
C.题目富有文采,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D.通过题目,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寻蒿人精神品质的赞颂。
8.读完短文,屠呦呦身上的哪种精神品质最打动你?请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并用“﹏﹏﹏”在文中标画出相关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船上的人因为意外而惊慌失措时,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地指挥救援。 2. 火炉里倒灌的海水很多 危急 3.不好。 “吼喝”指发怒或情绪激动时大声叫喊,哈尔威船长吼喝是为了控制混乱的场面,这体现了他的沉着镇定,如果换成“喊道”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了。 4.B
【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主要内容。
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①段意合并法。②要素串连法。③问题概括法。④标题追溯法。⑤内容借助法。通读全文,从“惊恐万状,一片混乱”和哈尔威船长的语言可知,短文主要写了当船上的人们因为意外而惊慌失措时,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地安排好所有人。
2.本题考修辞手法的作用。
拟人句就是把某件东西比喻成有人的动作,而不是像童话形式。所写事物必须具有人的特点;不能出现表示人物的词语。文中的拟人句“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写出了轮机火炉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轮机火炉里倒灌的海水很多,被海水浸得快熄灭的状态,表现了当时情况的紧急。
3.本题考查分析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吼喝:吼叫,呼喝。
叫道:意思是高声地说。
“吼喝“”指发怒或情绪激动时大声叫喊,哈尔威船长吼喝是为了控制混乱的场面,这体现了他的沉着镇定,如果换成“叫道”就没有这样的效果了。所以不能更换。
4.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分析。
“实际上一共有六十一人,但是他把自己忘记了。”不是哈尔威船长真的把自己忘记了,而是船长认真负责,他根本就没想要离开,表现他要和船一起共存亡的英雄气概,也表现了他舍己为人的高度的责任心。
A.理解错误。“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说明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哈尔威船长并没有慌,也没有忘了船上的确切人数。
B.正确。
C.理解错误。“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说明船长记得船上的确切人数。
D.理解错误。“实际上一共六十一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这句话没有说明哈尔威船长情急之中真的把自己给忘了,而是他根本就没想要离开,灾难刚降临,哈尔威船长就已经作好了与船共存亡的准备。
5. 动作 神态、语言 ② 淡泊名利 6. 反复试验 以身试药 7.B 8.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在实验室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次一次地试验,一次一次地失败,经过反复琢磨,终于在经历数百次试验后,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屠呦呦身上的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品质最打动我。
【解析】5.本题考查描写手法的理解。
“当青蒿提取物放到她手里的时候,她没有丝毫迟疑,一口吞服而下”中“吞服”是对人物的动作描写,写出了屠呦呦以身试药的行为,体现了屠呦呦面对危险毫不畏惧,甘于奉献的品质。
“淡淡一笑”是对人物的神态描写,“没有大家的无私合作,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将青蒿素贡献给世界。”是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写出了屠呦呦面对名利非常的谦虚,体现了屠呦呦谦虚诚恳、淡泊名利的品质。
6.本题考查概括小标题。
文章第②段写了屠呦呦反复试验,在经历数百次试验后,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可概括小标题为“反复试验”。第③段写了屠呦呦以身试药,证实药物安全,不久,青蒿素被广泛用于疟疾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可概括小标题为“以身试药”。
7.本题考查文章题目的理解。
文章题目为“矢志寻蒿人”,意思是立下誓愿和志向寻找青蒿素的人物,点明了科学家屠呦呦的精神品质是“矢志不渝,专心研究青蒿素”,与“屠呦呦,这位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优秀代表,攻坚克难,矢志寻蒿,完美地诠释了改革先锋的精神内涵”相呼应。“矢志寻蒿人”富有文采,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矢志”的意思是立下誓愿和志向,以表决心,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寻蒿人矢志不渝精神品质的赞颂。故ACD正确。
B.有误。题目没有直接点出寻蒿人的名字,并不是表达不够准确,而是用人物的精神品质来作为标题,更能表现出对“寻蒿人”——屠呦呦的称赞。
8.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完成使命!”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体现了屠呦呦矢志不渝的品质。“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在实验室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次一次地试验,一次一次地失败,经过反复琢磨,终于在经历数百次试验后,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中“十几个小时”“一次一次”“反复”“数百次”等词语都体现了屠呦呦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品质。“凭借青蒿素的发现,屠呦呦获得了很多荣誉,但她仍然衣着朴素,过着平淡宁静的生活。她没有把名利看在眼里、揽在身上”体现了屠呦呦淡泊名利的品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