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重温要点: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 & 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

文档属性

名称 考前重温要点: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 & 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7.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5-10 09:51: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生物(选择性必修一&选择性必修二)
考前重温要点
一、生命活动的调节
1.核心概念
(1)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必修3 P2)
(2)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必修3 P3)
(3)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必修3 P8)
(4)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必修3 P16)
(5)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必修3 P16)
(6)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必修3 P24)
(7)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必修3 P27)
(8)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必修3 P35)
(9)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必修3 P48)
2.要语必备
(1)教材黑体字
①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必修3 P9)
②人的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必修3 P20)
③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必修3 P28)
④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针对外来抗原)、监控和清除(针对自身抗原)(必修3 P36、P38)
⑤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必修3 P50)
⑥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必修3 P54)
(2)易混重难点
①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后者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被称为内环境。(必修3 P2)
②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必修3 P5)
③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必修3 P7)
④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必修3 P9)
⑤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必修3 P9)
⑥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一旦遭到破坏,必将引起代谢紊乱。(必修3 P9)
⑦反射活动需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必修3 P16)
⑧静息电位的形成主要与K+外流(协助扩散)有关,动作电位的形成主要与Na+内流(协助扩散)有关。(必修3 P18)
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在动物体内的反射弧中兴奋传导只能是单向的。(必修3 P19)
⑩与神经调节相比,激素调节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较长。(必修3 P31)
由浆细胞产生抗体对付胞外抗原属体液免疫,由效应T细胞攻击被病原体入侵的靶细胞属细胞免疫。(必修3 P37)
自身免疫病、过敏反应均属免疫异常强大,免疫缺陷病则属免疫异常弱小所致。(必修3 P38)
3.长句模板
(1)兴奋单向传递的原因(必修3 P19)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2)可抽取血样检测内分泌系统疾病的原因(必修3 P28)
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因此可根据血液中激素成分的含量,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
(3)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的根本原因
控制合成促甲状腺激素对应的受体蛋白的基因,只在甲状腺细胞中表达。
(4)渴感形成的具体过程(必修3 P32)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渴觉中枢→产生渴感。
(5)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在合成部位上的主要区别(必修3 P48知识链接)
动物激素是由专门的腺体分泌的,植物体内没有分泌激素的腺体。
(6)植物出现顶端优势的原因(必修3 P50)
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在侧芽处积累,侧芽对生长素浓度较敏感,致使侧芽生长受到抑制。
(7)在正式实验前开展预实验的意义(必修3 P51)
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二、生物与环境
1.核心概念
(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必修2 P114)
(2)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必修3 P62)
(3)迁入率和迁出率: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必修3 P62)
(4)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大致可以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必修3 P63)
(5)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必修3 P63)
(6)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必修3 P67)
(7)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必修3 P71)
(8)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必修3 P72)
(9)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必修3 P73)
(10)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相同的资源和空间等。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必修3 P73)
(11)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必修3 P73)
(1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必修3 P73)
(13)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必修3 P78)
(14)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必修3 P80)
(15)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必修3 P80)
(16)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必修3 P88)
(17)食物网: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必修3 P91)
(18)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必修3 P93)
(19)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必修3 P101)
(20)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必修3 P109)
(21)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必修3 P110)
(22)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必修3 P110)
(23)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必修3 P124)
2.要语必备
(1)教材黑体字
①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必修3 P60)
②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必修3 P66)
③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必修3 P67)
④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必修3 P107)
⑤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必修3 P109)
⑥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必修3 P123)
⑦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潜在价值、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间接价值(也叫做生态功能,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直接价值。(必修3 P125)
⑧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必修3 P128)
(2)易混重难点
①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前者适用于植物及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后者适用于身体较大、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必修3 P60、P62)
②种群密度的直接决定因素是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出生率而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则可通过影响出生率、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必修3 P62~63)
③理想状态下无环境阻力,种群增长可呈“J”型曲线模式,无K值;现实状态下,种群可呈“S”型曲线增长,有K值,且在K/2处,增长速率最快。(必修3 P67)
④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食物链、食物网。(必修3 P89、P91)
⑤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一般来说,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只有10%~20%。(必修3 P95~96)
⑥“桑基鱼塘”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除草除虫”能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必修3 P96)
⑦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易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例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这是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必修3 P126)
⑧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保护生物多样性,还要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必修3 P127)
3.长句模板
(1)种群密度的决定和影响因素(必修3 P62~63)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注意:如果是主要决定因素则只答前两者)。
(2)简述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种群的空间特征(必修3 P74~75、P63)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上大多数群落表现出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上常呈镶嵌分布。种群的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主要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三种类型。
(3)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复杂的意义(必修3 P74)
植物的种类多并且有较为复杂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也能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4)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原因(必修3 P95~96)
①单向流动
能量沿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原因有:
a.食物链中,相邻营养级生物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逆转,因此能量不能倒流,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各营养级的能量总有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这些能量是无法再利用的。
②逐级递减
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原因:
a.各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相当一部分能量(ATP、热能)。
b.各营养级总有一部分生物或生物的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生物所利用,还有少部分能量随着残枝败叶或遗体等直接传递给分解者。
(5)生态农业延长腐生食物链的重要意义
使能量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并减少了环境污染。
(6)减缓温室效应的两项主要措施(必修3 P101)
①大力植树造林;②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的清洁能源)。 
(7)种植挺水植物能抑制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挺水植物遮盖水面,降低水中的光照强度,抑制藻类的光合作用;挺水植物与藻类竞争,吸收了水体中大部分的无机盐,限制藻类生长。
(8)人工生态系统往往需要不断有物质投入的原因:人工生态系统不断会有产品输出,带走了部分元素,根据物质循环原理,需要不断投入物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