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二)考前重温要点
一、基因的传递规律
1.核心概念
(1)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必修2 P3)
(2)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子杂交,杂种F1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必修2 P4)
(3)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子杂交,杂种F1中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必修2 P4)
(4)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必修2 P4)
(5)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必修2 P5)
(6)杂合子: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必修2 P5)
(7)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必修2 P12)
(8)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必修2 P12)
(9)等位基因:在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必修2 P12)
(10)伴性遗传:由于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必修2 P33)
2.要语必备
(1)教材黑体字
①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必修2 P27)
②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大类。(必修2 P90)
(2)易混重难点
①豌豆是自花传粉而且是闭花受粉植物,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用其做人工杂交实验,结果既可靠,又容易分析。(必修2 P2)
②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摩尔根则通过假说—演绎法验证了这一推论。(必修2 P27~28)
③伴X染色体遗传男性相关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女儿,即存在交叉遗传特点。(必修2 P36)
④调查遗传病发病率宜选择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在广大人群中随机取样调查;调查遗传病患病方式宜在患者家系中进行。(必修2 P91)
⑤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可对遗传病进行监测和预防,产前诊断可包括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及基因诊断等手段。(必修2 P92)
⑥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的是测定人类基因组(22+X+Y)的全部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必修2 P92~93)
3.长句模板
(1)假说—演绎法的一般研究程序(必修2 P7)
发现问题→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2)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必修2 P11思考与讨论)
①选用豌豆作为遗传研究材料;
②科学地设计了实验研究程序,先研究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再到两对和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来处理实验数据;
③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和执着的研究精神。
(3)标准的遗传图解过程,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①亲代符号P,子代符号F(子一代用F1,由此类推);
②亲代基因型、表现型,雌雄符号,婚配符号“×”;
③亲本所产生的配子基因,箭头(指向两两配对形成的子代基因型);简单遗传图解写配子,复杂遗传图解此步可省略;
④子代的各种基因型(题目未要求,可不写)、表现型及其比例。
二、遗传的分子基础
1.核心概念
(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每个基因中可以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必修2 P57)
(2)转录:RNA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称为转录。(必修2 P63)
(3)翻译: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做翻译。(必修2 P64)
(4)密码子: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每3个这样的碱基称做1个密码子。(必修2 P64)
(5)反密码子:tRNA上的3个相邻碱基可以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叫做反密码子。(必修2 P66)
2.要语必备
(1)教材黑体字
①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必修2 P46)
②DNA分子是以4种脱氧核苷酸为单位连接而成的长链,这4种脱氧核苷酸分别含有A、T、C、G四种碱基。磷酸——脱氧核糖骨架安排在螺旋外部,碱基安排在螺旋内部的双链螺旋。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DNA中,A一定与T配对,G一定与C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必修2 P48~49)
③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必修2 P54)
④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必修2 P57)
⑤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豌豆的圆粒皱粒,人类的白化病)(必修2 P69)
⑥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人类囊性纤维病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必修2 P70)
(2)易混重难点
①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技术,通过32P、35S分别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了噬菌体中在前后代具有连续性的物质为DNA。(必修2 P45)
②核糖体是可以沿着mRNA移动的。(必修2 P66)
③中心法则全部内容包括1 DNA复制、2转录、3翻译、4 RNA复制及5逆转录,其中,几乎所有活细胞(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除外)都能进行2、3,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可完成1、2、3,4、5只有某些RNA病毒能完成,且需在寄主细胞中进行。(必修2 P68)
3.长句模板
(1)简述对噬菌体进行同位素标记的大致过程(必修2 P45)
先用含同位素标记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得到的细菌培养噬菌体,就能得到含相应同位素标记的噬菌体。
(2)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的设计思路(必修2 P46思考与讨论)
设法把DNA与蛋白质等其他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它们的作用。
(3)白化病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必修2 P69)
直接原因:酪氨酸酶不能合成;根本原因:控制酪氨酸酶的基因异常(注意:老年白发只是酪氨酸酶活性降低)。
(4)量子物理学的奠基人薛定谔在生物遗传学上的贡献(必修2 P56相关信息)
第一个把遗传物质设定为一种信息分子,提出遗传是遗传信息的复制、传递与表达的科学家。
(5)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的意义(必修2 P67)
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因此少量的mRNA分子就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
(6)简述基因与生物体性状的关系(必修2 P70)
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精细地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
三、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
1.核心概念
(1)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必修2 P81)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必修2 P83)
(3)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一组染色体。(必修2 P86)
(4)二倍体、多倍体与单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就叫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就叫多倍体。单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必修2 P87)
(5)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必修2 P99)
(6)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必修2 P100)
(7)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必修2 P115)
(8)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必修2 P119)
(9)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必修2 P124)
2.要语必备
(1)教材黑体字
①由于自然界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很多,基因突变还可以自发产生,因此,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必修2 P82)
②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而导致性状的变异。(必修2 P86)
③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必修2 P86)
(2)易混重难点
①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必修2 P82)
②基因重组也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必修2 P83)
③基因突变是染色体的某一个位点上基因的改变,不能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染色体变异则可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到。(必修2 P85)
④育种方法包括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及基因工程育种、细胞工程育种等,育种原理则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及染色体变异等。(必修2 P98)
⑤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及适者生存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四大要点,该学说强调物种形成均是渐变的结果。(必修2 P111)
⑥关于遗传的变异是怎样产生的,达尔文接受了拉马克关于器官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他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局限于个体水平;达尔文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必修2 P112)
⑦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关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必修2 P114~121)
⑧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包含四大要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必修2 P114~121)
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必修2 P121)
3.长句模板
(1)概述教材中出现的基因重组类型(必修2 P83)
基因重组主要发生在生物体的有性生殖的过程中,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联会时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另外肺炎双球菌转化和基因工程也是发生了基因重组。
(2)人工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理(必修2 P88)
低温或秋水仙素作用于细胞有丝分裂的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3)诱变育种的两个特点(必修2 P100)
①提高突变率,加速育种进程;
②盲目性大,优良变异少。
(4)通常选择植物萌发种子进行人工诱变的原因
萌发种子细胞分裂旺盛,DNA复制时稳定性降低,更易发生基因突变,人工诱变成功率高。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