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二历史段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25分)
1. 西周时期,“和”与“序”是两种重要的价值追求,《礼记》中说:“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由此可见,西周时期对“和”“序”的追求
A. 推动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 促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架构
C. 有助于秩序构建和社会和谐 D. 反映出官僚政治的基本特点
2. 从2004年美国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马里兰大学成立,美国孔子学院数量目前已增加到六十多所,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引起重视。这表明
A. 人类社会的文化最终将走向一致 B. 中国的和平堀起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C. 优秀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其世界性 D. 儒家学说需要重新解读其现代意义
3. 美洲位于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远离欧亚大陆。印第安文明长期处于独立形成、独立发展阶段,与外界尤其是与文明发展较早的欧亚大陆缺乏交流。美洲三大文明之间也几乎没有交流。这种状况导致的后果是
A. 印第安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 B. 不可避免地遭受外来的侵扰
C. 印第安人遭到了种族灭绝 D. 印第安文明发展相对缓慢
4. 早在殖民者入侵前,印第安人就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但印第安文明大多起源于交通不便的峡谷盆地和高原地区,内部交流较少,发展相对缓慢,在近代以前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美洲各区域间没有交流 B. 美洲内部间战争频繁
C. 地理环境影响社会进程 D. 美洲文明落后于世界
5. 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在算术、天文学和历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然而他们的知识传播范围只面向贵族阶层和祭司阶层。当欧洲征服者消灭了贵族阶层和祭司阶层后,当地人很快失去了自己的知识与文化。这说明()
A. 葡萄牙征服者破坏了美洲文明 B. 美洲无法创造出辉煌的文明
C. 两个文明本身具有严重封闭性 D. 文明的传承需要多阶层参与
6. 在建筑和绘画里,埃及人不考虑有抽象而严格规则的透视法,而古希腊人重视的是一种主观的透视法,希腊画家发明前缩法,不理会审美的客观标准:盾牌本来有其完美的圆形,而观看者看东西是平透视,这圆形就可以随观看者的视点调整。这说明()
A. 古埃及与古希腊文明缺少互动 B. 激进民主导致了个人主义泛滥
C. 夸张变形的现代美术逐渐兴起 D. 艺术审美上富有人文价值取向
7. 图左侧为公元前7到前6世纪的希腊雕刻,右侧为古代埃及公元前三千纪后期的雕刻,两者在表情和站立姿势等多方面存在明显的相似之处,这可以说明
A. 古希腊雕刻完全模仿古埃及 B. 古代雕刻艺术发展非常缓慢
C. 古希腊与古埃及的文化雷同 D. 早期文明之间存在一定交流
8. 在建筑和绘画里,埃及人不考虑有抽象而严格规则的透视法,而古希腊人重视的是一种主观的透视法,希腊画家发明前缩法,不理会审美的客观标准:盾牌本来有其完美的圆形,而观看者看东西是平透视,这圆形就可以随观看者的视点调整。这说明( )
A. 古埃及与古希腊文明缺少互动 B. 激进民主导致了个人主义泛滥
C. 夸张变形的现代美术逐渐兴起 D. 艺术审美上富有人文价值取向
9. 下图是一幅从意大利古城庞贝出土的马赛克镶嵌画,创作于公元前1世纪,描绘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与学生讨论哲学的情景。它反映了( )
A. 柏拉图学园开设的主要是哲学课 B. 文艺复兴借助古希腊文化展现
C. 古代希腊文化在古代罗马的传承 D. 人文主义精神在古罗马的起源
10. 据《曼多撒手抄本》记载,阿兹特克人的学前教育在家中完成,十岁到十五岁进入公共学堂学习,由氏族酋长监督;学校种类多样,主要有平民学堂、女子学堂、贵族神学院、音乐学院以及神庙的修道室等。据此可知阿兹特克人的教育( )
A. 以维持社会正常运行为目的 B. 注重民主、平等意识的灌输
C. 鼓励人们全面多元发展 D. 形成了全民参加的体系
11. 9世纪始,日本形成的大和绘是专供贵族鉴赏和在上层社会中盛行的一种带有浓厚装饰性的艺术;而17世纪开始兴起的浮世绘则是表现民间日常生活和情趣的一种艺术形式。日本绘画艺术的这一发展历程实质上反映了( )
A. 市民阶层文化的高涨 B. 资产阶级的艺术追求
C. 唐朝文化的深远影响 D. 文明开化的社会变迁
12. 根据考古发现,在韩国庆州雁鸭池遗址出土了刻有“调露二年”字样的砖铭,在庆州月城附近的望星里瓦窑遗址中出土了“仪凤四年皆土”的铭文板瓦,在庆尚南道蔚山郡的川前里“摩崖石刻”周围发现了“上元二年铭”和“上元四年铭”。这些都是频繁更替的唐高宗年号。这反映出( )
A. 新罗尚没有自己的纪年方式 B. 唐与新罗有着友好往来的历史
C. 新罗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 D. 唐朝与新罗形成明确的宗藩关系
13. 2005年所有迁移者中有75%的租住者分布在28个国家,少于1990年的30个国家。1990年所有迁移者中的15%在美国,而2005年这个数字是20%。1990年至2005年,17个国家的新入人口增长数占了总数的75%。其中美国最多,增加了1500万人,其次是德国和西班牙,各增加了400万人以上。这一现象表明( )
A. 发达国家可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B. 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人才流失现象
C. 国际性劳动市场分工日益合理化 D. 国际人口迁移流向发生巨大变化
14. 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人群体中新移民的数量迅速增长,“海归派”“海鸥族”等成为热词。中国政府鼓励和吸引海外华侨华人人才以多种形式报效祖国。1992年,中国将强调留学人员“回国服务”扩展为“为国服务”。这一变化主要表明( )
A. 国内技术人才增长较快 B. 新移民的爱国热情高涨
C. 跨国移民潮流发展迅速 D. 政府人才政策出现转折
15. 《中英北京条约》规定: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该规定导致的后果是()
A. 清政府维护了国人的利益 B. 饱含血泪的苦力贸易形成
C. 华人获得海外发展的自由 D. 英国信守条约规定的承诺
16. 《世界通史》中写道:“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新兴的资本主义由海道向全球扩散,突破了亚欧大陆农耕世界自然经济的闭塞性。从此开始了大航海和人口迁移、民族交融的移民大潮时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全球确立 B. 农耕经济在全球不复存在
C. 世界各民族特征、界限消失殆尽 D. 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开启
17. 史学家齐世荣说,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他意在强调( )
A. 帝国扩张推动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 B. 战争成为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C. 和平交往是人类交往的主流 D. 新航路开辟促进文明的传播
18. 据《英国饮食五百年》记载,在18世纪英国的米德尔塞克斯和萨里郡,如果在用餐时间,一脚踏进穷人家的村屋,就会发现:茶不分早晚是唯一的饮料,而且总是在晚餐时大量饮用。这表明茶叶的传播( )
A. 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生活习惯 B. 淡化了英国社会的阶级差别
C. 存在着地域间分布的不平衡 D. 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蕴
19. 17世纪以来,日本兴起了“兰学”(荷兰学),英国则兴起了对印度的梵文研究。这体现了( )
A. 世界贸易促进了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 B. 军事侵略带动了对殖民地的文化侵略
C. 西方启蒙运动受到了东方文化的影响 D. 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文化近代化进程
20. 如表为1946—1998年世界大事年表(部分)。对表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1946年 美国准予菲律宾独立
1947年 英国结束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将该地划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
1954年 法国从印度支那(中南半岛)撤军,越南出现北部和南部两个政权
1955年 亚非29国代表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开会,确立在冷战中“不结盟”的立场
1959—1961年 菲德尔 卡斯特罗在古巴建立共产主义政权
1974年 印度发展核武器,首次进行核试验
1998年 巴基斯坦成功进行了核试验
A. 冷战扩大,超出了亚洲范围 B. 国际政治格局发生根本变化
C. 亚洲区域集团化特征明显 D. 世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21.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联合国主要机构的会员国数量大幅增加,联合国大会的作用显著提高,美国代表指责这是“多数暴政”,甚至宣称愿意看到联合国会址从美国搬走。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
A. 民族独立国家的兴起 B. 世界多极化的形成
C. 经济全球化的冲击 D. 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22. 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用鲜血覆盖了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在过去几年中…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该观点的是()
A. 中国的辛亥革命 B.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兴起
C. 阿尔及利亚独立 D. 东欧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23. 1954年召开的全国中学教育会议上,中央领导指出,“学生都想当干部,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1955年,全国文化教育工作会议决定“有步骤地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 ”。这表明当时()
A. 劳动价值观念受到了轻视 B. 社会主义建设影响教育方针
C. “科教兴国”战略开始实施 D. 人才培养目标脱离生产实际
24. 下图为某国际公约标志。下列对该公约和标志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公约规定各缔约国必要时可利用国际的援助和合作
B. 公约象征着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
C. 公约要求设立世界遗产中心,负责公约实施的日常工作
D. 整个图案既象征全人类,也象征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保护
25. 从河南二里头和时间稍后的四川三星堆遗址中,考古发现两地有一些共同特征的器物,都有陶盉(酒器)、龙形牙璋(礼器)、镶嵌绿松石铜牌、海贝等。但三星堆独特的青铜神像、金杖、面具和神树等,显示其特殊的祭祀行为。解读最准确的是()
A. 夏人礼仪在古蜀文明中传承 B. 古蜀文明兼收并蓄、个性鲜明
C. 两地的区外贸易都相当发达 D. 两地文明之间存在着交流互鉴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俄罗斯一直处于东西方文化的中间地带。处于两个大陆和两种文明类型之间,俄罗斯始终努力追赶西方,主动吸收西方文化,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又使得它无法阻挡来自亚洲的东方文化。欧洲文化与亚洲文化在俄罗斯占据的欧亚地缘空间发生碰撞,历经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欧亚文化。
——摘编自李英玉《俄罗斯文化的欧亚属性分析》
材料二: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大批遗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
——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材料三:人类学家博厄斯认为:“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临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一个社会群体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群体;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他们不能从临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俄罗斯文化的特点并分析成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隋唐以前和隋唐时期中日交流在形式上和主要内容上的变化。
(3)联系美洲印第安文化的特点,谈谈你对文化交流重要性的认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早在春秋时期,即已出现“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的现象黄帝也被建构为“华夏”祖先。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华夏”建构谱系化,影响了魏晋时期“五胡”基于“入主中国”的政治目的而对黄帝的攀附。这样就使得“夷狄入中国而主天下”之后,不自觉地继承此前的“华夏”共同体意识。……五代之后,主导中国疆域形成的力量由“夏”转“夷”。“夷”接受“华夏-汉”的“天下”观和政治经验,模仿“中国”的国家政治体制,加以补充、丰富、扩大,“中国”开始由狭义的、单一文化定义上的“中国”,转向国土意义上的、文化多元的“中国”。“华夏”的扩大,为现代中国疆城奠定了前现代基础。
——摘编自吴启讷《族群政治型态的流变与中国历史的近代转型》
材料二1492年之前,北美大陆生活着多样化的土著美洲人族群,使用250多种语言。16世纪初至17世纪末,西欧移民和非洲奴隶大量涌入。到1776年北美宣布独立时,形成了以欧裔白人“盎格鲁-萨克逊”文化为主流的“多族化"。一战时,大量南欧、北欧移民,甚至东欧的波兰人、俄罗斯人等为逃避战乱,不断涌入美国,打破了以西欧为主的移民格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民权运动和族裔政治行动唤起了美国族群争取“少数权利”的觉醒,到70年代,拉美裔和亚裔移民的涌入改变着以白人为主的移民结构。2010年,“多族化”结构转向拉美裔、非裔、亚裔的混合化模式,族群社区构成了独具生命力的文化群。值得关注的是,这种以族群和文化差异为基础的“多族化”发展,促就了多元文化主义观念的广泛传播,为美国族群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如今,美国“多族化”问题凸显,消解着美利坚民族的公共文化和共同价值,使美国日益陷于族群冲突和社会失序的境地。
——摘编自张飞《论美国“多族化”与族群政治的互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族群交流的特点,并简析其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相比,美国族群关系走向有何不同之处,试分析其原因。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美苏战后支配世界,无论苏联还是美国,都不愿旧的殖民体系继续存在。为了争霸世界,苏联时常以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来扩大自己的影响,抗衡美国和西方。美国也想争取新独立国家站在美国和西方阵营一边。
二战中,原先占有广大殖民地的英、法、日等国遭到打击。尽管邱吉尔扬言“不愿成为为英帝国敲丧钟的首相”,但大英帝国还是崩溃了。宗主国的统治者看到,继续维持殖民统治既不可能,也成本太高,不如采用合作的方式更为有利。因此,一些殖民地通过和平交权的方式获得独立。这种方式被称为“非殖民化”。“非殖民化”是民族解放运动的力量壮大但尚未足够强大,殖民主义力量削弱但又非完全衰弱这一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当然,有相当多的国家与地区的独立是经过武装斗争获得的,因为这些国家与地区的殖民统治者不愿意放弃殖民统治。
——摘编自王红生《二十世纪世界史》
材料二
——刘文涛陈海宏主编《高校世界历史配套教材现代史卷》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2)读材料二地图,简要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兴民族国家的独立进程。
(3)结合所学,简要说明新中国的建立和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做的贡献。
答案
1.C2.C3.D4.C5.D6.D7.D8.D9.C10.C11.A12.B13.D14.C15.B16.D17.C18.A19.A20.D
21.A22.B23.B24.C25.B
26.(1)特点:主动性;开放性;融汇东西方文化(融合欧亚文化);尤其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
原因:地处欧亚大陆,特殊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多种文化间的交流;曾受蒙古的统治;统治阶层的努力,重视对拜占庭精髓文化的继承。
(2)形式上: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隋唐时期中日互派使节来往。内容上:隋唐以前中国向日本传播生产工具和技术,隋唐时期日本以学习中国制度文化为主。
(3)认识:美洲大陆由于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导致了美洲文明的发展较为滞缓,后因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因此隔绝、封闭的文化必然导致衰败或毁灭,文化在交流中进步,文明的交流也促进文明的多样性发展。
27.(1)特点:历史悠久;形成以华夏文化为中心的格局;注重文化认同;涉及领域深入而全面;呈现出交融的趋势。
影响:推动了民族交融;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巩固并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推动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为现代中国疆域奠定了基础。
(2)不同:聚集了世界不同区域的族群;族群格局变动频繁;文化差异与分化明显;种族歧视严重,缺乏交融。
原因:近代美洲深受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影响,族群矛盾尖锐;美国历史短暂,缺乏文化底蕴;资本主义制度弊端重重,局限性明显;多元文化主义的广泛传播;民权运动的推动。
28.(1)从有利于民族独立运动的因素来看:第一,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美苏两强一方面与旧的殖民体系没有密切的利益关联;另一方面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和影响,压制争霸的另一方,都力图争取第三世界国家而不支持旧的殖民体系。第二,拥有大片殖民地的老牌殖民国家在二次大战中受到了极大的削弱,继续维护旧的殖民体系力不从心,也无利可图。
从第三世界国家获得独立的方式和过程来看:一种方式是殖民国家被迫放弃过去的殖民统治方式,允许殖民地独立,这种妥协性的方式保留了一些殖民势力的残余影响。一种方式是通过武装斗争驱逐殖民势力,赢得独立。
(2)20世纪60年代之前亚洲国家基本赢得独立;20世纪60年代,多数非洲国家赢得独立;20世纪80年代以后,绝大多数殖民地国家独立,殖民体系崩溃。
(3)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摆脱半殖民地地位,改变国际力量对比,极大的影响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1955年亚非独立国家会议,中国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