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11 07:57: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程标准:
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官学
汉朝:设立太学
太学
材料: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
特点:学在官府
1.主要形式:官学与私学
(一)古代中国的学校教育
国子监
西晋:设立国子监
私学
产生:
孔子讲学图
材料:“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司马迁 《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许百姓任立私学,欲其寄州县学受业者,亦听。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五月敕
特点:学在民间,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
进一步发展:
推动: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1.主要形式:官学与私学
(一)古代中国的学校教育
春秋时期
唐朝: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书院制度的建立,宋朝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
2.作用:
材料一:太学教育为适应封建社会治国者的需要,对太学课程的设置做了严格的规范。西汉时期太学的主要教材是经史,以儒家经典“五经”和“三传”作为基本教材。“五经” 具体指《诗经》、《尚书》、《礼记》 、《易经》 、《春秋》这五部经典。“三传”即 《春秋左氏传》 、《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的合称,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周丽霞《传统太学私塾》
材料二:士子们为了获取功名,一条路子是进官学为考科举作准备,但官学不但数量上不能满足需要,而且它长期处于衰落状态,人们不能不趋于私学。加之,科举后来重在诗文,官学只读经书,实际上不能满足需要。士子们转而投向名流学者。这样既可学到真本领,而且还可以得到大师的推荐与指引,对于取得功名是重要门径,因之名流学者更是士子们所景仰和投靠的,私学当然更加繁荣。
——孟东宪《中国古代学校制度史料》
(1)在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传承。
(2)科举考试的推行,有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古代中国的学校教育
国家 概况
古希腊
法国
德国
美国
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国民教育制度
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美国耶鲁大学
1840年前后的德意志柏林大学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二)欧洲学校教育
1912
北京大学
蔡元培任校长,新文化运动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京师大学堂:第一所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1898
1916
创办
清华学堂
更名
清华学校
国立清华大学
国学研究院导师
(从左至右: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
1911
1912
1928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三)近代中国学校教育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肆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P81【学思之窗】,阅读材料,蔡元培的观点是什么?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三)近代中国学校教育
观点:将大学定位于“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力图将大学由追逐高官厚禄的名利场转变为研究高深学问的殿堂
古代
日本向中国 派遣唐使, 如晁衡
出现留学 日本热潮, 如鲁迅
甲午战后
清政府派留 学生赴美, 如詹天佑
洋务运动 时期
留法勤工
俭学运动,
如邓小平
新文化运 动时期
“以俄为师”,留苏学习热潮
20世纪20
中期以后
日本遣唐使晁衡
留美幼童
1920年留法勤工俭学的邓小平
1957年毛主席对留苏学生的讲话
1902年鲁迅赴日留学
结合P61学思之窗,根据下列名录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留学教育对近代中国的作用。
①留学人才回国后,为了救亡图存,推动政治运动发展,促进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②为近代化各项事业培养优秀人才与中坚力量,促进了近代思想解放
③有利于华夏文化的传播与中外文化交流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恢复高考
科教
兴国
三个面向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49
1977
1983
1995
1978年春天,北京大学迎来恢复高考后录取的第一批新生
1977年高考考场,考生认真作答
邓小平书写“三个面向”
五六十年代年代: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四)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学校教育发展的意义
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978年、2012年、2015-2017年
大学在校生和净入学率
1978年、2012年、2015-2017年
学前教育在园幼儿率和毛入园率
1978年、2012年、2015-2017年
小学在校生和净入学率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四)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二、印刷书的诞生
印刷书产生及发展,【自主学习】填写表格
时间/国家/朝代 概况
约公元前30世纪埃及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公元前2世纪
东汉105年
唐朝
北宋
15世纪中叶德国
出现纸草书卷,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
书籍是用竹片或木板作书写材料的简策和用缣帛作书写材料的帛书。
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
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改进制成“蔡侯纸”,书写材料逐渐过渡为纸,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毕昇发明胶泥制的活字印刷术,这是印刷技术一次质的飞跃
已有雕版印刷品
古登堡采用金属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书籍”的印刷书,还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普及。
思考:“学思之窗”,印刷书为什么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
(1)技术层面:印刷书是基于将多项技术整合后的产物,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出版。
(2)受众面:
印刷书的诞生,之所以具有堪称具有革命性转变,是因为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这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和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古登堡为教皇印制赎罪券
培根说“知识即权力”,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看,掌握知识传播渠道的人才真正拥有权力,早在中世纪,教士的权力来自对《圣经》的解读权。然而谷登堡印刷术出现后,大众能够自行解读《圣经》,教士权力受到挑战。
活字印刷
三、图书馆的成长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83-84,梳理图书馆发展的历程。
时间 世界
古代
中世纪
近现代
起源:图书馆担负保存人类文化典籍职责,起源于对文字资料的收藏
BC7世纪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图书馆: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全
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出现了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
修道院、大教堂、大学图书馆、私人图书馆兴起
时间 中国
古代
近代
现代
官藏: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
私藏:随着私学的出现得到发展,明清尤其突出,如:明朝中期天一阁(宁波)
1909,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①新中国成立后,改名“北京图书馆”
②1998,改称“国家图书馆”
1916起,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收藏,国家图书馆职能开始体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各级各类图书馆
②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思考:概括图书馆的作用。
①保存了古籍和文化遗产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亚历山大博学园。缪斯宫后来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为第一个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博物馆重大发展,大英博物馆、法国罗浮宫都建立于此时。
1.世界
前290年前后
1683年
18世纪
亚历山大博学园
阿什莫林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
法国卢浮宫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成立上海自然博物馆
1905年张謇建立南通博物苑
1926国立历史博物馆后更名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
1959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2003年中国国家博物馆
1933年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后更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馆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2.中国
材料 目前,文化、城市与博物馆的关系正在开始变得紧密,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关注。……博物馆丰富精深的民族文化在线了本地的历史沿革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脉络,把最辉煌、最闪亮的史实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人们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人文谨慎和民俗风情……博物馆成为培养社会道德最理想的人文环境,对于增强人们对自己家乡、祖国的认知和热爱、眷恋之情,激发观众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等具有重要作用。
——单霁翔《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城市文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况博物馆的特征及意义。
提示:
(1)特征:
公众性、公益性、服务性、非盈利。
(2)意义:
①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②博物馆也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
③以博物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2013.12)
课堂小结
1.(2014·山东高考)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高考真题演练:
【解析】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故A项正确;兴办私学对教育的发展,与宗法制和分封制度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动摇周王室统治的基础应该是井田制破坏,故C项错误;儒家思想不适应于在战争年代统一的思想,故D项错误。
A
2.(2016·海南高考)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办法》,规定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  )
A.建立起高效的新闻宣传网络
B.实现信息传播业的结构性调整
C.便于及时通报国内国际形势
D.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
高考真题演练:
【解析】“规定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强调国家统一的重要性,没有建立宣传网络的意思,故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之初,公布《办法》并没有对其它媒体的要求,没有结构调整的意图,故B项错误;通报国际国内形势不必要规定只有新华社才能报道,与规定的意图不符,故C项错误;新中国成立之初,当务之急巩固统一,安定人心,避免其它混淆视听,而统一的新闻制度可以规避这些问题,故D项正确。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