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11 08:01: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造成的文化断裂;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材料二: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 ……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1.【史料实证】阅读教材和材料,归纳民族民族意识觉醒的背景;
材料三:民族自决权就是政治上的独立权,即在政治上同压迫民族自由分离的权利 ……人类只有经过一切被压迫民族完全解放 的过渡时期,才能达到各民族的必然融合。 ——列宁《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
材料一: 进入20世纪后,除了欧洲国家某些民族的归属问题,如阿尔萨斯—洛林……没有得到解决外,英国统治下的爱尔兰,奥地利、俄国控制下的中东欧诸民族, ……都存在着摆脱殖民统治和建立独立民族国家的任务。—《一战前欧洲民族自决原则的理论及实践》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1)一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经有民族独立愿望和行动;
(2)一战中,客观上传播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
(3)一战后,民族自决的原则成为指导民族独立斗争的武器。
民族自决含义:民族自决原则是指处于外国奴役和殖民统治下的被压迫民族有自由决定自己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权利。
◎一战前的欧洲
◎一战后的欧洲
P73学思之窗:察上述两幅地图,谈一谈其变化?
①摧毁四大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奥斯曼帝国
②建立新的民族独立国家: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匈牙利、塞维利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
1.【史料实证】阅读教材和材料,归纳民族民族意识觉醒的背景;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4)一战摧毁了四大帝国,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
2.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表现 (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
亚洲 中国
法属印度支那
印度
五四运动; 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共成立,并一直领导中国革命的进程;
胡志明转向以民族解放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
①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②尼赫鲁:提出了要求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目标
胡志明
尼赫鲁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非洲 埃及
埃塞俄比亚
拉丁美洲 尼加拉瓜
墨西哥
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推进民主的进步运动;(如: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尼加拉瓜桑地诺抗美斗争;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纲要下))
2.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表现 (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尼加拉瓜桑地诺抗美斗争
智利左派及其他社会阶层成立反法西斯民族阵线联合政府
阿根廷共产党领导工人罢工
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反对英法占领的斗争
摩洛哥里夫人民起义
埃及华夫脱运动
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五四运动、中共诞生
越南反法斗争
印尼反对荷兰的民族大起义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特点:
(1)在地区上具有普遍性;
(2)运动领导具有更高的层次性:由民族主义政党或共产党领导;
(3)参加者具有广泛性;
(4)民族自决原则成为各国斗争的普遍所求;
(5)运动具有持续性;
(6)呈现不平衡性。
影响:
(1)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
(2)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所代表的殖民主义势力不断遭到冲击,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3.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影响及特点
【思考点】P75页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经济政治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交战各国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使这些地区的民族工商业获得相对有利的环境,得以较快地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随之壮大,更加强烈地要求摆脱殖民主义和本国的封建统治。列强的互相残杀,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参战经历,使他们扩大了眼界,感受到了新思想的影响。十月革命还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传播到亚非拉各国,鼓舞了那里的先进分子,他们开始用新的世界观来观察世界和本国的命运,寻求新的解放道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欧洲列强的普遍衰弱,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使世界殖民主义体系与反殖民主义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民族解放运动有了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
——摘编自黄正柏主编《世界通史》
1.加深了帝国主义和被压迫民族的矛盾。(矛盾激化)
2.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
3.使殖民主义列强的力量大为削弱。(宗主国衰落)
4.客观上促进了自由、民主、民族独立与民族自决思想的传播。(思想解放)
5.俄国十月革命爆发,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成功案例)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材料一:经过 20 世纪上半叶的严重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的消耗,原来作为资本主义中心区域的西欧创伤累累,实力大为削弱,在原有基础上已不可能继续主导世界体系,也无力继续维持庞大的海外殖民帝国。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1941年8月英美两国首脑签订的《大西洋宪章》,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议上通过的《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1945年6月通过的《联合国宪章》。
材料三:各殖民地的人民,在反法西斯侵略的斗争中,极大地增强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主义意识,这种觉醒了的民族主义在打败法西斯后自然地转化为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武器。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结合课本思考: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背景是什么?
(2)二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
(3)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更为广泛的传播。
(1)二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实力;
2.结合课本和所学知识,归纳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表现
材料:雅尔塔体系重新绘制了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归属和边界。包括将“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徐蓝《第二次世界大战研究的新进展》
(1)日本战败,朝鲜获得独立,中国收回台湾。
独立的代价——印巴分治
1947年7月18日英国议会正式通过了《印度独立法案》即《蒙巴顿方案》。其主要内容是:①印度分为两个独立的自治领:印度教徒占多数的印度斯坦国家和伊斯兰教徒(穆斯林)占多数的巴基斯坦国家;巴基斯坦由东西两部分组成。
②8500万人组成的562个土邦有权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抑或两者都不加入,保持原来与英国的关系,但不能自治。
(2)1947年印巴分治;1956年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印度独立;英国首相丘吉尔极力维护英帝国,但英帝国还是很快解体。(英帝国迅速解体)
1962年3月18日,由阿尔及利亚共和国临时政府和法国政府代表在法国埃维昂城签订《埃维昂协议》,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民族独立和拥有全面主权,法国从阿尔及利亚撤军,但阿尔及利亚承认法国有开采撒哈拉石油和使用米尔斯克比尔军事基地等权力。
(3)二战结束后,法国总统戴高乐不得不签署《埃维昂协议》,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到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的独立国家已达到41个
锡兰 1948
马来亚 1957
老挝 1945
菲律宾 1946
印度尼西亚 1949
缅甸 1948
柬埔寨 1953
新加坡 1965
古巴
1959 推翻美国傀儡政权
1961 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1999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表现
1945年至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以惊人的速度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构建了几个世纪之久的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退出了历史舞台。
3.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影响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1.背景:
2.表现:
(1)文明古国新生(印度、埃及)
国家 文化特征 表现
印度
官方语言
现代化文化呈现多样化
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采取宗教与政治分离政策
印地语和英语
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宗教信仰
政治文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形成了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保留独特的传统服饰
(1)文明古国新生(印度、埃及)
国家 文化特征 表现
埃及
宗教信仰
官方语言
文化遗产
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和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
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也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
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广泛使用
古埃及留下的诸多名胜古迹成为埃及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对现代埃及的建筑和艺术等也有很大影响
(2)东西文化交汇(新加坡、韩国)
国家 文化特征 表现
新加坡韩国
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
①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诸如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
②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如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率作风等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2.表现: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认为新加坡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的影响。他在回忆录中写道: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离不了家庭、大家庭、朋友以至整个社会,而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
埃及盲人作家塔哈·侯赛因被誉为“阿拉伯文学之柱”他的自传体小说《日子》描绘了 19 世纪末20世纪初埃及的社会生活,体现了当时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要求进步与改革的强烈愿望,也标志着埃及现代新文学的诞生。侯赛因也成为埃及要求民族复兴的新兴力量的代表。
【思考点】P75:怎样理解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
1.国家独立是文化复习的前提,
2.新兴民族国家主动发展自己的文化并使之复兴,是国家主权的表现;
3.由于受历史传统的影响,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往往呈现出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相结合的特征;
4.复兴的民族文化是推动国家振兴的重要动力。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人类有史以来,战争频繁、烽火不断。每个时代的战争起因并不相同。……在这些战争过程中,被征服、被压迫者争取解放的斗争艰苦卓绝。战争给人类深重的灾难,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汇、传播,人们在认知外来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阵痛中,或被动或主动地对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完善。
课堂感悟:热爱和平,远离战争
一战与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一战与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二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原因
表现
原因
表现
韩国、新加坡
印度、埃及
本课小结
1.二战后印度接受西方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注重发展传统文化,种姓因素依旧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生活。新加坡、韩国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同时吸收西方文化,努力创造现代东方文化。这体现出,新兴民族国家
A.认同社会主义思想 B.逐步走上现代化道路
C.构建现代多元文化 D.发展过程中留有隐患
【答案】C【详解】印度、新加坡、韩国都是二战后的新兴民族国家,他们吸收、融合外来文化,促进本国文化发展,形成了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多元的新文化,C项正确;吸收社会主义思想的因素,并非认同社会主义思想,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新兴民族国家是否走上现代化道路,排除B项;新兴民族国家广泛吸收外来文化,丰富了本民族文化,D项“留有隐患”表述错误,排除。故选C项。
【课堂训练】
2.一位法国官员评论道:“参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17.5万非洲士兵,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据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
A.参战的士兵主要来自非洲和亚洲的殖民地
B.导致非洲和亚洲的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C.唤醒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意识
D.导致法国在战后的分赃中受到不公平待遇
【答案】C【详解】一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和民族独立等思想传播给参战的士兵,进而影响到北非和亚洲,故C项正确;
【课堂训练】
3.(2021·湖北·统考高考真题)1960 年,尼日利亚作家阿契贝发表小说《动荡》。小说主人公奥比在伦敦街头遇到可以用本部族语言交流的尼日利亚人时感到高兴,为与不同部族的尼日利亚人只能用宗主国语言英语交流而感到羞耻。作者通过该情节表达了对于
A.民族文化认同的忧虑 B.殖民经济霸权的批判
C.国家日渐开放的欣慰 D.大国政治对抗的不满
【答案】A【详解】据题意可知,尼日利亚作家阿契贝在小说中表达的主张是以使用民族语言为荣,以使用非本民族的英语为耻,这体现了阿契贝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表达了民族文化认同的忧虑,A项正确;作者主要表达了民族文化情绪,并不是在批判殖民经济霸权和对大国政治对抗不满,排除BD项;根据“在伦敦街头”等可知表达的不是国家日渐开放,排除C项。故选A项。
【真题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