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2-2023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2-2023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5-09 20:54: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指出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范围,并归纳总结该区域的地理位置特点。
2、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归纳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特征,能够初步分析自然环境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3、在感知东北三省富有特色的文化过程中,学会尊重不同地区的文化和传统。
【教学重点】
运用东北三省地形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类型和河流,并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及山河大势。
运用图文资料说出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探究东北三省气候冷湿的成因。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东北三省的气温和降水分布图,说出东北地区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归纳东北地区气候特征,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初步分析自然环境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读图分析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问题导学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东北三省的雪景视频+文字“如果说冬天也有故乡,那么它回家的路,应该是一直向北……” 开门见山,同时通过雪景让学生初步感知东北三省不一样的气候。
自主学习 东北三省的位置和范围: 1、知组成: 展示中国政区图,读图找出东北三省的组成——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 2、明位置: 位于我国东北部。 读中国政区图,找出东北三省的邻国——朝鲜、俄罗斯;邻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北;邻海——渤海、黄海。 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能够按照要求找出东北三省的位置和范围。
引导探究 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特征: 地形和地形区: 在“东北三省的地形”图上,找出大兴安岭、 小兴安岭、长白山脉、东北平原,并概况本区地形特征——以平原、山地为主。 同时从山脉排列的马蹄形分析山脉分布的特征——“山环”。 河流: 在“东北三省的地形”图上,找出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鸭绿江、松花江、嫩江、辽河,并分析河流分布特征——“水绕”。 山河大势: 观察山脉、河流和平原的分布特征,推出东北三省山河大势——“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气候: 读“东北三省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图,引导探究: 知气温: 读等温线,分析东北三省的气温分布规律 及影响因素。 读出图中同一纬度A、B、C三地的年平均气 温值并分析C地气温低于A地的原因。 结论:受纬度位置影响,从南向北气温降低。 同时地形也会影响气温分布。 明降水: 从降水量分布分析东北三省的降水分布 规律及原因。 分析辽东丘陵东部降水量较多的原因。 结论:受海陆位置影响,东北三省的降水自东 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同时地形也会影响降水多少。 探气候: 回顾所学知识,找出东北三省所处的温度带、干湿地区,分析其气候类型及气候特征,总结出东北三省气候冷湿的显著特征,同时分析东北三省气候冷湿的原因。 分析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特征,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生能在教师设问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并一步步分析推导出结论。
展示提升 认识东北三省的冷湿气候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展示东北三省传统民居图片,总结东北三省的传统民居具有房顶坡度大、墙体厚、窗户小等特点,分析气候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因为降雪多,房顶坡度大,避免雪在房顶积存;同时由于纬度高,气温低,墙体厚、窗户小,利于室内保温。 结合教材活动题和相关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认识东北传统民居特征,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自然环境对传统民居的影响。让学生初步感知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课堂小结 一、范围: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 二、自然环境 1、地形和地形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东北平原——“山环” 2、河流: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鸭绿江、松花江、嫩江、辽河——“水绕” 3、山河大势:“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4、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冷湿 三、自然环境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简明扼要总结归纳本课主要知识点。
作业设计 利用周末或假期调查家乡的自然环境特征,并说明自然条件对家乡人文环境特征或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地协调和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开放性调查类课外探究作业,并结合乡土地理,能展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变化和提升。
教学反思 本节微课在学生经过一年的初中地理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图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并且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掌握了一些关于中国领土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设计,采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思路引导分析,从东北三省的位置和范围、自然环境特征以及自然环境对传统民居的影响三个环节进行讲授,因为所处的位置和范围决定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又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影响,让学生认识人地协调和因地制宜的重要性,充分体现了课标思想。但因为时间有限,思考环节时间不够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