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第一中学2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玉溪市第一中学2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09 17:29:42

文档简介

2024届高二下学期期中考
语文参考答案
1.D【解析】A.“影响洋流的主要驱动力量来自太阳的影响、地球自转以及大陆的阻碍”错误。原文说的是“主要的驱动力来自风;太阳的影响、地球由西向东自转,还有大陆的阻碍,则能对洋流起到调整的作用”,可见影响洋流的主要驱动力量来自风。
B.“显著的混合交换”错误。原文说的是“这类交换作用并不显著,而且大多会被更强劲许多的风吹流所掩没”,可见混合交换作用并不显著;且原文说的是“很可能因为这些差异而慢慢混合”,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C.“地球自转产生的偏向力导致洋流呈现旋涡状”“在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回旋”错误。根据原文“在这些及其他力量的联合作用之下……在北半球是向右转,也就是依顺时针方向旋转”,可见,是地球自转偏向力和其他力量的联合作用使洋流呈现旋涡状回旋,且在北半球是依顺时针方向旋转。
2.C【解析】C.“因流速快、水量大,力量惊人”错误,根据原文“显然都是湾流经过处强大旋涡雕塑出的奇景”“可以看出墨西哥湾流的旋涡是以规律的方式在这些地方旋绕”,可见海角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墨西哥湾流强大旋涡的刻蚀作用,选项归因不当。
3.A【解析】文章第2、3段的主要内容是探讨洋流产生的原因,中心论点是:产生洋流的“主要的驱动力来自风;太阳的影响、地球由西向东自转,还有大陆的阻碍,则能对洋流起到调整的作用”。B.论述墨西哥湾流强劲,在湾流中行船困难,不能说明洋流如何产生。C.描述刻蚀海角的形状,只能说明海角形成和洋流旋涡有关,不能说明洋流产生的原因。D.描述冷暖洋流交汇形成大雾,不能说明洋流产生的原因。A.西风漂流“诞生于世界第一的强风中”,能够证明风是洋流产生的主要驱动力。
4.参考答案:①用“信天翁三号”被困在墨西哥湾流浓雾中的亲身经历,引出写作对象——洋流。②然后探究洋流的形成原因和特点,主要以墨西哥湾流为例。③最后介绍墨西哥湾流浓雾形成的原因,首尾呼应。(第一、三点各1分,第二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文章第1段,“船上的我们则亲身体验到了强大洋流的力量……尽管我们与墨西哥湾流之间一直隔着至少100英里冰冷的大西洋海水,但是风不断从南方吹来……雾气飘浮,流光四散……这种经验绝对比直接遇上洋流更叫人印象深刻”,讲述亲身经历,通过对墨西哥湾流和浓雾的描述,引出写作对象——洋流。
文章第2、3两段,“这些宇宙力量都与强大的洋流关系密切,因此洋流也称为行星流”“产生洋流的力量并没有显著的变化。主要的驱动力来自风;太阳的影响、地球由西向东自转,还有大陆的阻碍,则能对洋流起到调整的作用”,介绍洋流的成因——主要驱动力来自风,其他力量如太阳、月亮、地球的自转和陆地的阻碍起调整作用。
文章第4~6段,“地球自转时会产生一股偏向力,影响风、水以及所有移动的物体,包括船只、子弹或飞鸟”“北赤道洋流因为遇到巴拿马地峡阻挡而转往东北方,再次进入大西洋,形成墨西哥湾流。这湾流从尤卡坦海峡向东流动,穿过佛罗里达海峡,积聚了惊人的力量”“每个海角的尖端处都指向大海,海角之间的海滩呈现长弧形,可以看出墨西哥湾流的旋涡是以规律的方式在这些地方旋绕”,分别介绍了这些因素对洋流的影响,其中主要以墨西哥湾流为例。
最后第7段,“这个地区有着世上数一数二的浓厚雾堤,就位于冰冷的拉布拉多洋流上方,这片覆盖在海面上的厚重白雾,是大气对于墨西哥湾流入侵冰冷的北方海域做出的回应”,又回到墨西哥湾流的浓雾上来,具体介绍浓雾的成因,呼应开篇,结构完整。
5.参考答案:①作者借波伊斯的诗句表达了本文的核心观点:洋流的形成和太阳、风有密切关系。提示正文内容,与正文相呼应。②作者在正文前引用波伊斯的诗句,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加科普文的文学色彩。(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从画线句所在的位置来看,这句话位于文章开头、正文之前,相当于题记,一般能起到激发读者好奇心和阅读兴趣的作用。
从语言特点来看,“千万年来”“四处流浪”“相会”等词语表明这是一句诗,语言简洁凝练,并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文学色彩浓郁,极具形象性,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让科普文更有吸引力。
从内容来看,“阳光”“海洋”“风”等意象和文章正文相关联,作者意在简明点出文章主要内容:洋流的形成和太阳、风有密切关系,和正文相呼应。
6.C【解析】原文是“今天月亮真好,天上真干净,像一块大水晶”,“大水晶”比喻的是天空,不是月亮。“活”拟声词描写流水声,这儿并没有运用通感修辞,未打通视听感官。
7.C【解析】文本二中并没有提到写人是写作的最高准则,过度推理
8.参考答案:
①丰满人物形象,表现出小吕警惕性高、感觉敏锐,清醒理智、镇定勇敢的特质;
②丰富情节内容,突出看水工作的不易;
③为下文“许多事都不像想象起来那么可怕”做了铺垫;
④推动情节发展,引出“无论如何,可不敢再睡觉了”的情节。
(答出以上任意一点得2分,答出3点,即可得6分)
9.参考答案:
①处描写的环境生机勃勃,体现出小吕在“大局仿佛已定,这一夜可以平安度过”的前提下悠闲惬意的心情,同时表现出他第一次看水还有些兴奋、激动的心情。
②处描写的环境暗淡、压抑,表现出小吕在清理了好大一堆渣积之后疲惫、困乏的处境和因疲倦而放松、松懈的心情。
③处环境描写写出了葡萄园的清凉润泽,表现出小吕看水成功,对浇灌果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后的自豪、满足。
(答出以上任意一点得2分,答出3点,即可得得6分)
10.G、I、N。
11.C【解析】文中是侦候、侦察之意。
1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他派使者贿赂阏氏,使得冒顿单于打开包围的一角”错误,原文为“冒顿与王黄期,而黄兵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乃解围之一角”,可知冒顿单于打开包围的一角的直接原因是他怀疑王黄与汉朝有密谋。
13(1)两国的军队相互攻击,本应炫耀显示自己的优势,现在我只见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矜”,夸耀;“徒”,只;关键词各1分,句意2分。)
(2)陛下如果能把公主嫁给单于做妻子,送给他丰厚的礼物,他一定爱慕她,立她为阏氏。(“诚”,如果;“奉遗”,赠送财物;关键词各1分,句意2分。)
14.①选择百姓在边塞定居。②在战略要塞建立城镇。③给边塞之民以实惠。
(答出1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可概括出,选择百姓在边塞定居。
结合“要害之处,调立城邑”可概括出,在战略要塞建立城镇。
结合“塞下之民,禄利不厚,不可使久居危难之地。胡人入驱而能止其所驱者,以其半予之”可概括出,给边塞之民以实惠。
15.C【解析】C.“以静衬动”分析错误,此处是以猿啼的声音,洗钵的动作来衬托此地的宁静,应为以动衬静,写出山中生活的宁静闲适。
16.答案示例一:同意。
①前三联写匡山优美的风景和闲适的生活让诗人无比留恋(诗人“将犬”为伴,“带樵”晚归,听“猿啼”,看“鹤飞”,心旷神怡,安闲舒适),表现出诗人的隐逸情怀。
②尾联写诗人想把自己的文韬武略奉献给清明的时代,体现出诗人入世的志向。因此这首诗表现了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
答案示例二:不同意。
①虽然匡山风景优美,生活闲适,但作者已无心留恋,决心离开匡山施展抱负,在隐逸和入世之间做出了选择。
②写匡山美景和闲适生活是为了衬托作者远大的志向和入世的决心。因此这首诗没有表现出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
【解析】对于“你是否同意”的解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选择一种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果同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首联“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天色初晓,作者走出门外远望匡山,只看到曙光中美景如画,山色斑斓,不禁心情舒畅。近处,藤蔓从树上垂下,随风摇曳,枝条轻轻拂过栏杆,令人心旷神怡。颔联“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山上野径交错,人们常常带着家犬一起走过。每逢夕阳西下,晚归的农人就背着柴薪走下山来。这一幅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画面,给人平静而悠远的感觉。颈联“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写诗人闲倚古树,心随浮云,不料山僧洗钵,群鹤惊飞,打断了诗人的遐思。此三联写出了匡山的美景,让诗人流连忘返,表现出诗人的隐逸情怀。
但尾联“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则是笔锋一转,描绘出一幅匡山虽美、无心留恋、决心奉献文才武艺的雄心壮志图。匡山虽美,我却要离开了。不是我不喜爱这里的美景,而是我已经决心走出大山,凭自己的文武才艺,开创一番伟大事业。
此诗的前两联描写了匡山的自然美景,雄奇、秀丽、清幽,可见其对家乡的深情与依恋。尾联则抒发了他欲为大唐盛世奉献出文才武艺的宏伟抱负。因此这首诗表现了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
如果不同意,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诗的前两联虽然写了匡山的美景,但作者写景并非为了表达自己隐逸的想法,而是为衬托后文做出入世抉择。表现出作者远大的志向和入世的决心。
其次,作者正处于大唐盛世,好男儿志在四方,立志报国,所以最终“无心恋清境”,离开家乡,“已将书剑许明时”,决心离开匡山施展抱负,展现出作者入世的决心。所以作者已经在隐逸和入世之间做出了选择。并不矛盾。
17(1)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3)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18.(4分)①掷地有声(感人至深)②微言大义③矢志不渝(移)④波澜壮阔(每处1分)
19.(4分)一封封红色的家书,记录着红色历史,播种着红色基因,虽然饱经岁月,却历久弥新。
【解析】原句存在两处错误:多项定语语序不当,关联词使用不当。
20.(3分)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生动地写出中国共产党永葆初心,为国杀敌,杀身成仁的精神。
21.(6分)示例:
①注意局部疾病的情况
②从有形物质转化为无形物质
③如果阴阳失衡
22.(3分)《内经》认为人体是一个通过经络将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而成的包括形体和精神两大要素的有机整体。
23.【材料解读】
立意行文时,要由“骨气”“立意”“用笔”这些绘画术语切入,去深入挖掘三个术语的内涵与外延,并由绘画艺术延伸到人生的道理,对“用笔”即功底(诸如学识、才艺、技能、本领等)、“立意”(诸追求、理想、志向、情怀等)、“骨气”(诸如风范、气质、修养、人格等)三者关系进行辩证思考,“立意”是“骨气”的前提,“立意”是内修,“骨气”是内修的外显,二者结合显示绘画精神内容层面的追求。而“笔法”是实现艺术追求的技能手段,保障“骨气”“立意的实现。可以立足“用笔”“立意”的关系,肯定它们由内而呈现“骨气”在外的重要性。
范文:
谁持彩练当空舞?点睛还待有缘人
中国绘画传统中有句话,叫“师造化,中得心源”。源于美学,而终于为人之道。画家要终于外部世界之真实,也要传达个人的本心体悟。扩而充之,画即是人,作画即是做人。新时代,星燧贸迁,青年更应承机遇之责,作好“人生之画”。
作“人生之画”关键在于何物?古人早已揭晓答案,曰“骨气,立意,用笔”,缺一不可。
作画先立意,做人先立志。
画家的境界和追求,可比于射箭之失,对准方向,才不偏不倚。唐代画家提出“以形写神”,这个神不止是画中人物之神,更是画家自我之“神”。原始见终,千年想要画出人生壮阔,必先心存“路线图”“指南针”,把人生追求与时代家国的崇高意义结合起来,才能走得对,走得好。
揆诸现今,“精神空荡荡”的一部分青年群体,追求散漫欢逸的生活,辜负先烈赤手淌血造就的海清河晏,动辄“生而为人,不如不生”。其实,见微知萌,这便是没有立好意,立好志的精神荒漠。试问若能“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把个人热情投身时代进步洪流,何患无为?
立意研浓墨,作画更梳毫。
投身大时代,不代表空谈抱负,不见作为。然而放眼看去,“骛于高远,忽于精微”的人不在少数。是极!壮志凌云也须脚踏实地,立意是做好画得必要条件,但不是聃于无为的借口,更不是成功的“万金油”。作画只用心不用脑是不够的,下笔才是关键。古人作画,讲究“九铅一墨”,意为作画前先用石铅打九遍底稿,最后才磨墨下笔。人生之画,绝不是一蹴而就。不断地尝试、磨炼,才是人生的底色。
瑞典插画家霍尔尼曾经在山洞中枯坐十几年。最终爆发出一股狂暴中极端的“镇定”。作画如此,做人更是,无穷的静物描画造就了“莫兰迪色”的经典不朽。蓝青矿料层层渲染,才成就《千里江山图》的壮阔不凡。古人称浓淡疏远的用墨手法,为“用笔”,本质即为画家的功底技艺。青年一代更应以奋斗人生路为宣纸,以有为和刻苦钻研为精绝“徽墨”,做好人生之画!
光立意用笔,还不够。龙要点睛,画要有气,人要有骨。
“兽是可以无骨的,狐狸无骨,是上好的皮;牛无骨,是美味的盛宴,但唯有人,不能无骨。”古人作画,宋始“不见本身,而以旁观见优”,为何?讲的是画得“骨气”,画的“精神”,而脱离了画的“皮肉”。做人亦是。“现代最后的圣人”曾国藩曾写“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心中憋着一股气,一股神,才能为画点睛。之于今天的青年,“骨气”就是“精气神”,就是“格”,就是生命能量的不止不竭。
面对冬日寒风,大军浩荡,毛泽东写下“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临危而无惧色,此为气,此为骨。此为伯格森所言“生命能量”。是胸襟,是达观,是开阔。
其实,若说立意攻于人生高度,用笔见于人生之长,骨气便指人生之深度,自我之本色。立笔定而用笔不止,且求且索,“咬定青山不放松”,则骨气自现,大业已成。
人生点睛须骨气,时代点睛靠个人。青年人,时代浩浩长卷,待你添笔。盼一日万条彩练排空,时代之龙腾飞,而青年前进不止!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汉高祖住在晋阳城,听说冒顿单于住在代谷,准备去攻打他。他派人去侦察匈奴,冒顿单于将匈奴强壮的士兵、肥壮的牛马都藏了起来,汉军使者只看到老弱的士兵和瘦弱的牲畜。派往匈奴的使者有十来批,都说匈奴可以攻打。高祖又派刘敬前往出使匈奴,还没等他回来,汉军就发动全部三十二万的兵力向北追击匈奴。刘敬回来报告说:“两国的军队相互攻击,本应炫耀显示自己的优势,现在我只见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我认为匈奴不可攻打。”这时汉军已经出发,高祖非常恼火,用刑具将刘敬押到广武城。正月,高祖先到了平城,但部队还没全部到达,冒顿出动四十万精练的骑兵,把高帝围困在白登山七天之久。高帝用陈平的秘计,派使者暗中用重金厚礼贿赂阏氏。阏氏对冒顿说:“两国的国君不应该相互围困。现在即使得到汉朝的土地,而单于您最终也不能居住在那里。况且汉朝的国君也有神灵保佑,希望单于您考虑吧。”冒顿与王黄约好会合的时间,而王黄的部队却没有来,冒顿怀疑他们与汉朝有密谋,便打开包围的一个角。正遇天有大雾,汉派使者来来往往,匈奴没有察觉。陈平请求高祖命令士兵用强弩再加两支箭面向敌军,从解围的一角直接冲出去。高祖出了包围圈。高祖到广武后赦免刘敬。匈奴屡次侵扰汉朝北部边境,高祖非常担忧。刘敬说:“天下刚刚安定下来,士兵因战争已很疲劳,因此不能用武力征服冒顿。冒顿杀父自己代立单于,凭借武力建立权威,是不能用仁义说服他的。只可用计策做长远打算。”高祖说:“怎么做呢 ”刘敬回答说:“陛下如果能把公主嫁给单于做妻子,送给他丰厚的礼物,他一定爱慕她,立她为阏氏。陛下按时节将汉朝多余而匈奴缺少的东西,经常慰问赠送他们,再顺便派能说善辩的人士用礼节奉劝他们。这样可以不用战争便使匈奴逐渐臣服。”皇帝说:“好。”冒顿去世后,他的儿子稽粥即位,皇帝派诸侯王的女儿做单于的阏氏。景帝的时候,御史大夫晁错上书说:“现在匈奴人经常在边塞放牧狩猎,侦察汉军在边塞戍卒的状况,汉军人少时就入侵。这样持续连年,中原贫困而百姓无法安宁。多亏陛下担忧边境的安全,派遣将领征发士兵治理边境,这是对边境百姓的最大恩惠。然而现在远方的戍卒守卫边塞,一年一轮换,不了解匈奴的作战能力。不如选一些人长期居住在那里成家立业,从事耕作,并且防备匈奴的入侵,利用地形建成高城深挖沟堑。在战略要塞,建立城镇,每个城规模不小于千户人家。边塞的百姓,如果不给他们优厚的待遇,就不可能使他们长久居住在危险困苦的边地。匈奴入侵时,有人能阻止他们入侵,(敢于从匈奴手中夺回所抢掠的财物),就将其中的一半给他,官府出钱赎回所掠夺的人口。像这样(边塞的百姓受到这种待遇)乡里之间就会相互救助,攻击匈奴时不避死亡。这样做不是对皇上感恩戴德,而是想保全亲戚保护财产。这样做,利益将传到后世,陛下将得到圣明的美名。”皇上采纳了晁错的建议。
材料二:
汉景帝继位后,任命晁错为内史。晁错多次请求皇帝单独与他谈论政事,景帝每每都听,宠幸他超过了九卿,晁错修改了不少的法令。晁错被提升为御史大夫,请求就诸侯的罪过相应地削减他们的封地,收回各诸侯国边境的郡城。奏章呈送上去,皇上命令公卿、列侯和皇族一起讨论,没有一个人敢非难晁错的建议。保密☆启用前
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
语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应将姓名、考号等信息准确填写、填涂在规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客观题填涂使用2B铅笔,主观题作答使用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
4.保持答题卡整洁,不可折叠、污损、弄破、弄皱,不得使用涂改液、修正带(贴)、胶带纸等,不得在答题卡上乱涂乱画或做标记。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千万年来,阳光、海洋和四处流浪的风时常相会。
——波伊斯
1949年的仲夏,“信天翁三号”整整有一个礼拜被困在乔治沙洲的大雾中,只能摸索着前进,而船上的我们则亲身体验到了强大洋流的力量。尽管我们与墨西哥湾流之间一直隔着至少100英里冰冷的大西洋海水,但是风不断从南方吹来,为乔治沙洲带来墨西哥湾流的温暖气息。暖空气与冰冷的海水结合,产生了永远不会消散的雾。日复一日,信天翁号好似航行在一个圆形的小房间里,房间的墙壁是柔软的灰色帷幔,地板则如玻璃般平滑。有时海燕像燕子般振翅飞过房间,有如变魔术一样穿墙进出。傍晚,夕阳在沉没前,犹如淡银色的圆盘悬挂在船的索具上,雾气飘浮,流光四散,看到眼前的景象,我们不禁想吟咏柯勒律治的诗句。我们可以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力量,但是却看不到力量的形貌,这股力量显然就在附近,只不过从未现形,这种经验绝对比直接遇上洋流更叫人印象深刻。
就某种程度而言,永恒存在的洋流可以说是海洋最壮观的景致。研究洋流时,我们的想象马上跳脱地球的范围,就好像是从另一个星球来观察地球的自转,探索风以何种方式有时深深扰乱地球表面,有时又只是轻柔地围绕着它,并且检视太阳及月亮的影响。这些宇宙力量都与强大的洋流关系密切,因此洋流也称为行星流,而在所有形容洋流的词语当中,我最喜欢的正是这个名称。
自地球生成至今,洋流的路径无疑已经改变许多次(例如,墨西哥湾流形成只有6000万年之久)。我若意欲描述如寒武纪、泥盆纪或侏罗纪时期的洋流模式,想法未免太过狂妄。不过,就人类的短暂历史而言,海洋环流的主要模式不可能有任何重要改变,而洋流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它们永不改变。这没什么好惊讶的,因为在漫长的地球时间里,产生洋流的力量并没有显著的变化。主要的驱动力来自风;太阳的影响、地球由西向东自转,还有大陆的阻碍,则能对洋流起到调整的作用。
在阳光的照射下,海面受热的情况并不平均。海水温度升高后,会膨胀变轻,而冰冷的海水则较重,密度也较高。极区和赤道附近的海水很可能因为这些差异而慢慢混合,赤道地区表层的温热海水往极区移动,极区的海水则是沿着海床潜行,流往赤道。不过,这类交换作用并不显著,而且大多会被更强劲许多的风吹流所掩没。最恒久不变的风就是信风,从东北和东南方斜向吹往赤道,推动赤道的洋流环绕地球。地球自转时会产生一股偏向力,影响风、水以及所有移动的物体,包括船只、子弹或飞鸟,在北半球会向右偏,在南半球则是向左偏。在这些及其他力量的联合作用之下,洋流呈现旋涡状缓慢地回旋,在北半球是向右转,也就是依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则是向左转,或说呈现逆时针方向旋转。
巴拿马的山脉于白垩纪晚期隆起后,北赤道洋流因为遇到巴拿马地峡阻挡而转往东北方,再次进入大西洋,形成墨西哥湾流。这湾流从尤卡坦海峡向东流动,穿过佛罗里达海峡,积聚了惊人的力量。假如按人们长久以来的想法把湾流看作海中的“河流”,那么这条河的宽度足足有95英里,河面到河床的深度可达1英里,流速将近3节,而水量则是密西西比河的好几百倍。
湾流往北方流动,沿着大陆坡的轮廓到达哈特勒斯角外,而后转朝外海的方向,远离陆地的边缘。但它已经在陆地上留下到此一游的印记。南大西洋沿岸四个拥有刻蚀美景的海角,也就是卡纳维拉尔角、菲尔角、卢考特角及哈特勒斯角,显然都是湾流经过处强大旋涡雕塑出的奇景。每个海角的尖端处都指向大海,海角之间的海滩呈现长弧形,可以看出墨西哥湾流的旋涡是以规律的方式在这些地方旋绕。
湾流在越过哈特勒斯角后离开大陆架,转往东北方,化为一道细长的洋流蜿蜒前进,一路上跟两旁海水都有明显的区隔。在大浅滩“尾端”的海面上,温暖的靛蓝色湾流遇上来自北极的深绿色寒流,也就是拉布拉多洋流,海水界线最是分明。在冬天,这条界线两边温差极大,假如有船只开进墨西哥湾流,有段时间船头处的海水温度会比船尾处的海水温度高20度,仿佛“冷墙”是实际存在的障碍,分隔着两个水体。这个地区有着世上数一数二的浓厚雾堤,就位于冰冷的拉布拉多洋流上方,这片覆盖在海面上的厚重白雾,是大气对于墨西哥湾流入侵冰冷的北方海域做出的回应。
(摘编自蕾切尔·卡森《海洋传》,方淑惠、余佳玲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影响洋流的主要驱动力量来自太阳的影响、地球自转以及大陆的阻碍。
B.海面受热不均导致海水温度和密度有差异,使海水产生显著的混合交换。
C.地球自转产生的偏向力导致洋流呈现旋涡状,在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回旋。
D.拉布拉多洋流上方的雾堤,是赤道暖流和北极寒流交汇产生的大气反应。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墨西哥湾流的形成历史只有6000万年,可见在地球史上洋流路径曾多次改变。
B.产生洋流的主要驱动力来自风,赤道洋流就是在信风的推动下环绕地球流动的。
C.墨西哥湾流因流速快、水量大,力量惊人,而在南大西洋沿岸冲刷出四个海角。
D.墨西哥湾流和拉布拉多洋流相遇时界线分明,冬天界线两边温差能达到20度。
3.下列选项,最能够支持第2、3段中心论点的一项是(3分)
A.西风漂流或说是环南极洋流,属极地循环洋流,诞生于世界第一的强风中。
B.在墨西哥湾航行的船只因湾流强劲,“虽然顺风,却无法前进,只能后退”。
C.南大西洋沿岸的四个刻蚀海角,尖端指向大海,海角之间的海滩呈现长弧形。
D.在日本海流和来自白令海的寒流交汇处,风势猛烈,到处弥漫着浓浓的白雾。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4分)
5.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一9题。
文本一:
看水(节选)
汪曾祺
不知不觉地,半夜过去了。水一直流得很稳,不但没有涨,反倒落了一点,那两个志子①都离开水面有一寸了。小吕觉得大局仿佛已定,这一夜可以平安度过。
他开始感觉有点疲倦了。爬上小石桥头的一棵四杈糖槭树上,半躺半坐下来。坐在树上就能看得见一根志子。
今天月亮真好,天上真干净,像一块大水晶。四周安静极了。远远听见大闸的水响,支渠的水温静地、生气勃勃地流着,“活——活——活”。小吕在心里想:“我在看水……”又在心里想道:“真好!”
小吕在树上坐了一阵,想起该到石桥底下一段渠上看看。这一段二里半长的渠,春天才挑过,渠岸又很结实,但是渠水要穿过兽医学校后墙的涵洞,洞口有一个铁篦子,可能会挂住一些顺水冲下来的枯枝乱草,叫水流得不畅快。小吕翻身跳下来,扛起铁铣,向桥下走去。
小吕一边走着,一边顺着渠水看过去。①他看小鱼秧子抢着往水上窜;看见泥鳅翻跟斗;看见岸上一个小圆洞里有一个知了爬上来,脊背上闪着金绿色的光,翅膀还没有伸展,还是湿的,软的,乳白色的。……
小吕一路迤逦行来,已经到了涵洞前面。铁篦子果然壅了一堆烂柴禾。小吕使铁铣推散,再一铣一铣地捞上来,好大一堆!渣积清理了,涵洞口旋起小小的漩涡。
没什么事了。小吕顺着玉米地里一条近便的田埂,走回小石桥。
②月光暗了,月亮好像灯尽油干,快要熄了似的。现在大概是夜里三点钟,大老张告诉他,这几天月亮都是这时候落。月亮落了,好像唿噜一下子掉下去。立刻,眼前一片昏黑。
小吕靠着糖槭树坐下来,头沉重起来,眼皮直往下搭拉。
忽然,他惊醒了!他觉得眼前有一道黑影子过去,他在迷糊之中异常敏锐明确地断定:——狼!小吕听说过,遇见狼不能怕,不能跑;狼怕光,怕手电。他想了想,就开着手电,尾随着它走。狼像一只大狗,深深地低着脑袋,搭拉着毛茸茸的挺长的尾巴。慢吞吞地,不慌不忙地,像一个心事重重、哀伤憔悴的人一样。赶上去,揍它?——小吕忖了忖手里的铁铣:算了!那可实在是很危险!
小吕在石桥顶上站了一会,又回到糖槭树下。无论如何,可不敢再睡觉了!
可他觉得身上很难受,而且,很冷。他迷迷糊糊地想:我要是会抽烟,这时候抽一支烟就好了!……
好容易,天模糊亮了。
小吕看着他看过一夜的水,水发清了,小多了,不到一个小时,这渠里的水就会流完了的。果园的地大概浇完了,这点水该够用了吧?……
远远看见果园的两个女工,陈素花和恽美兰来了。陈素花给他带来了两个闷得烂烂的,滚热的甜菜。她们催他赶快去睡觉,说是大老张嘱咐的:叫小吕天一亮就去睡,大闸不用管了,会有人来接。
小吕喝了两碗稀饭,爬到床上,就睡着了。睡了两个钟头,醒了。他看了挂在墙上的一个马蹄表,不睡了。他向果园走去。——他到果园去干什么?
似乎果园一夜之间有了一些什么重大的变化似的。满园一片浓绿,绿得过了量,绿得迫人。小吕穿过葡萄丛,四边看。③果园的地果然都浇了,到处都是湿湿的,一片清凉泽润、汪汪泱泱的水气直透他的脏腑。小吕挺一挺胸脯,深深地吸了两口气,舒服极了。小吕想:下回我就有经验了,可以单独地看水,顶一个大工来使了,果园就等于多了半个人。看水,没有什么。许多事都不像想象起来那么可怕……
走过一棵老葡萄架下,小吕想坐一坐。一坐下,就想躺下。躺下来,看着头顶的浓密的、鲜嫩清新的、半透明的绿叶。绿叶轻轻摇晃,变软,溶成一片,好像把小吕也溶到里面了。他眼皮一麻搭,不知不觉,睡着了。
一九六二年七月二十日改成
【注】①志子:称轻重或量长短、多少的简单器具。
文本二:
我追随沈先生多年,受到教益很多,印象最深的是两句话。
一句是“要贴到人物来写”。
根据我的理解,有这样几层意思:
第一,沈先生曾说过,对于兵士和农民“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作者对所写的人物要具有充满人道主义的温情,要有带抒情意味的同情心。
第二,作者要用自己的心贴近人物的心,以人物哀乐为自己的哀乐。把自己和人物融为一体,语之出自自己的肺腑,也是人物的肺腑。人物的身上没有作者为了外在的目的强加于他身上的东西。
第三,景物、环境,都得服从于人物,景物、环境都得具有人物的色彩,不能脱节,不能游离。一切景物、环境,声音、颜色、气味,都必须是人物所能感受到的。写景,就是写人,是写人物对于周围世界的感觉。
另外一句话是:“千万不要冷嘲。”
我在旧社会,因为生活的穷困和卑屈,对于现实不满而又找不到出路,对于生活形成一种带有悲观色彩的尖刻、嘲弄玩世不恭的态度。沈先生要求的是对生活充满热情,即使在严酷的现实的面前,也不能觉得“世事一无可取,也一无可为”。沈先生在下放咸宁干校时还写信给黄永玉,说“这里的荷花真好!”。
(选自《汪曾祺谈小说创作》)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吕看水时认真负责,细心谨慎,不辞辛劳,还能自觉运用别人介绍的经验保护自己,最终获得了成长。
B.小说开始写小吕在四杈糖槭树上“半躺半坐”说明其警惕,结尾“一坐下,就想躺下”表现其完全放松。
C.“像一块大水晶”用比喻写出月色明亮,“活……”用拟声词写出水流声音,视听结合,打通了感官。
D.小说对陈素花、恽美兰、大老张等人物着墨不多,但仍让人充分感受到这个集体的互敬互爱,合作友善。
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贴到人物来写”,指创作时作者对笔下人物要贴近,也指所写景物、环境与人物要贴合。
B.沈先生面对严酷的现实仍认为世事有可取、有可为的乐观态度影响着汪曾祺的生活与创作。
C.“人物身上没有作者为外在目的强加于他身上的东西”说明写作应把刻画人物作为最高准则。
D.写景要“写出人物对于周围世界的感觉”,“绿叶……把小吕也溶到里面了”实践了这一主张。
8.文本一中狼出现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6分)
9.文本二指出,“景物、环境都得具有人物的色彩”,即不同的景物、环境能反映人物不同的处境、心境,请结合这一观点对文本一三段中的画线句子进行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高祖居晋阳,闻冒顿单于居代谷,欲击之。使人觇匈奴,冒顿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复使刘敬往使匈奴,未还,汉悉兵三十二万北逐之。刘敬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徒见羸瘠老弱。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已业行,上怒,械系敬广武。正月,帝先至平城,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帝于白登七日。帝用陈平秘计,使使间厚遗阏氏。阏氏谓冒顿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主亦有神灵,单于察之。”冒顿与王黄期,而黄兵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乃解围之一角。会天大雾,汉使人往来,匈奴不觉。陈平请令强弩傅两矢外乡,从解角直出。帝出围。上至广武赦刘敬。匈奴数苦北边,上患之。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计久远。”上曰:“奈何?”对曰:“陛下诚能以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必慕以为阏氏。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可无战以渐臣也。”帝曰:“善。”冒顿死,子稽粥立,帝遣宗室女翁主为单于阏氏。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上言曰:“今胡人数转牧行猎于塞下,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今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以便为之高城深堑。要害之处,调立城邑,毋下千家。塞下之民,禄利不厚,不可使久居危难之地。胡人入驱而能止其所驱者,以其半予之,县官为赎其民。如是则邑里相救助,赴胡不避死。非以德上也,欲全亲戚而利其财也。如此,则利施后世,名称圣明。”上从其言。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匈奴和亲》)
材料二:
晁错者,颍川人也,为人峭直刻深。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
(节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3分)
错A常B数C请D间E言F事G辄H听I宠J幸K倾L九M卿N法0令P多Q所R更S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期,指约定,与《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期日中”的“期”字意思相同。
B.鲜,指缺少,与《陈情表》中“终鲜兄弟”的“鲜”字意思相同。
C.候,指问候,与《苏武传》中“朝夕遣人候问武”的“候”字意思相同。
D.难,指非难,与《答司马谏议书》中“难壬人”的“难”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汉朝建立以来,匈奴屡次侵犯,成为北方边患。景帝时,晁错提出一系列边疆防御策略,被皇帝采纳。
B. 冒顿单于藏匿强壮的士兵及肥壮的牛马,故意显示己方虚弱不堪,引诱汉军攻打。刘敬识破了这一诡计。
C. 高祖不听刘敬劝告,被围困在白登。他派使者贿赂阏氏,使得冒顿单于打开包围的一角,他趁雾逃跑。
D. 刘敬提出和亲、赠送财物、派辩士以礼规劝匈奴的长远策略,这样就可以不必通过战争而使匈奴臣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徒见羸瘠老弱。
(2 )陛下诚能以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必慕以为阏氏。
14.为巩固边防,防备匈奴入侵,晁错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别匡山①
李白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注】①匡山;指四川彭明县(今江油县)境内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在此读书学道。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远望色彩斑斓的匡山,近看随风摇曳的藤蔓,内心沉浸在美好的景色之中。
B.“来多”即“多来”,“归晚”即“晚归”,因诗歌的平仄与对仗需要而倒装。
C.诗人倚树听猿啼阵阵,看僧人洗钵,以静衬动,表现出匡山中浓郁的生活气息。
D.本诗语言风格清新隽永、灵动自然,与《蜀道难》的大气磅礴、雄奇浪漫不同。
16.有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你是否同意?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密在《陈情表》中描写自己孤独无依,只能和影子互相安慰的句子是“ , ”。
(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自己收集历史旧闻,反复考察历史事实,创作《史记》的目的是“ , ”,以此来成一家之言。
(3)在姜夔的《扬州慢》中,以拟人手法表现金兵进犯长江北岸之后,百姓因遭受战乱而不堪回首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翻开定格在历史画卷中的红色家书,李大钊在狱中向敌人宣布“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江诗咏在留给父母的遗书中告白“为大多数工农无产阶级谋利益”;谢士炎就义前挥笔写就“多少头颅多少血,续成民主自由诗”;刘绍南牺牲前慷慨高歌“刀放头上不胆寒”……革命先烈的话语虽朴实无华却 ① ,虽只言片语却 ② ,可以看出,战争年代共产党员坚守信仰 ③ ,再苦再难也永不改变。品读红色家书,仿佛置身于炮火纷飞的革命年代,目睹那段 ④ 的历史画卷。杀身成仁,恨不饮尽倭奴血;矢志为民,何能老去革命心。中国共产党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起中国革命的磅礴力量,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红色的一封封家书,记录着红色历史,播种着红色基因,即使饱经岁月,却历久弥新。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4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内经》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通过经络将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整体。形体和精神是人体的两大要素。神不能脱离形而单独存在,有形才能有神;神是形的生命体现,形没有神的依附就是躯壳。
《内经》从整体认识人的基本观念出发,要求医生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不仅要 ① ,还要重视整体对局部的影响;不仅要注意人体本身的变化,还要重视自然社会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内经》理论体系十分注意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生命活动。古代阴阳学说认为,人体阴阳对立,双方在矛盾运动中此消彼长,不断维持动态平衡。“阳化气,阴成形”, ② ,是“化气”的过程,是“阳”作用的结果;从无形物质转化为有形物质,是“成形”的过程,是“阴”作用的结果。 ③ ,就会产生病态。“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把文中画横线的几个句子改写成一个长句。不得改变原意,可适当增删词语,语意要连贯。(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骨气” “立意”“用笔”是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三个术语。中国传统的绘画理论常用是否有“骨气”来衡量作品的优劣,这里的“骨气”,就是精气神,而“骨气”取决于画家的思想境界、艺术追求,也就是画家的“立意”。当然,一幅画作的完成还要依靠画家的功底和技巧,也就是“用笔”。
以上材相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1第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