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热点十 三次工业(科技)革命
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写道“实际上,可以说,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与其说是以其他任何一种手段或力量为基础,不如说是以蒸汽机为基础。”作者强调( )
A.技术革新增强了欧洲的实力 B.工业革命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C.机械化生产使欧洲支配世界 D.蒸汽机的出现改变了世界格局
2.《大国崛起》中说到:瓦特驯服了地下之火,使之转化为机械能……爱迪生则以天上之火的形式,用于照明和动力。材料主要想表达的是( )
A.工业革命的发明来源于工匠的实践
B.两次工业革命都出了新能源
C.第二次工业革命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D.两次工业革命领先的国家分别是英国和美国
3.下图是近代以来陆上交通工具的演变,体现出( )
A.科技进步改变人们生活方式 B.科技进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C.信息传递影响人民思想观念 D.科技发展优化国家经济结构
4.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19世纪初,德国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1802年,法国通过法律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可见,德、法建立学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增长的需要
B.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C.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D.提高大众文化水平
5.读下表,该表反映了工业革命的哪一影响( )
1770-1840年 英国工人生产率20倍
1800-1840年 英国原棉消耗量从5200万磅增加到4.59亿磅
1700-1836年 英国煤产量从260万吨增加到3000万吨
A.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 B.促进了城市人口的剧增
C.造成了大气污染等严重社会问题 D.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6.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此著作的标题最有可能是( )
A.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B.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C.晚清政府的挣扎与徘徊 D.东西方的冲突与隔绝
7.1800年,苏格兰90%以上的成年人识字,法国有2/3的成年人识字;到1850年,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60%以上的成年人能够读书写字。这说明了,工业革命( )
A.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B.推动大众教育的发展
C.促使农村人口大增 D.加剧城市环境的恶化
8.生活在19世纪末的人可能做到的是( )
①电话问候朋友 ②电脑处理文件 ③开汽车上班 ④电灯下看资料 ⑤坐飞机旅行
A.①③④⑤ B.①④ C.①③④ D.①④⑤
9.史实就是历史事实,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下列选项属于史论的是( )
A.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B.德国人本茨制造出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D.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现代炸药
10.造成下图所示煤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资产阶级革命的推进 B.棉纺织业技术的革新
C.蒸汽机的广泛运用 D.石油的开采与炼制
11.185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钻出第一口油井。1870年,全世界生产的石油只有80万吨,到1900年猛增至2000万吨。石油产量的增加得益于( )
A.蒸汽机的改良与应用 B.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C.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 D.垄断组织的出现
12.1861年,英国还没有一个女护士,也没有一个女职员;到1891年,女护士已达53000多名,女职员也有17000多名。这说明了工业革命 ( )
A.促进了妇女社会角色的变化 B.使男女不平等加剧
C.使贫富分化加剧 D.促进了教育普及
13.下图为英国1750—1870年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比例变化示意图。从图中可知英国( )
A.农村人口呈上升趋势 B.城市人口居世界首位
C.城市数量不断增加 D.城市化不断推进
14.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进步......19世纪英国城市的环境问题的确非常严重,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和空气污染,由此造成多种传染病的流行及早期公害的发生。”对这段话的解读最全面的是( )
A.工业化导致了环境污染 B.城市化造成传染病流行
C.工业革命是一把双刃剑 D.当时英国经济非常落后
15.科学改变了世界面貌,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一部反映19世纪后期美国人生活的电影中有如下情景,你认为可能会被人们质疑的是( )
A.莱特兄弟向观众介绍世界上第一架飞机
B.男主角驾驶汽车游纽约
C.女主角在白炽灯下完成绘画作品
D.男主角妹妹竞聘电话机接线员职位
16.科技的进步,不断为人类经济发展开拓广阔的前景,同时也不断催生新职业。以下按职业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A.汽车司机—铁路工人—计算机教师—网络工程师
B.火车司机—电力工人—网络工程师—石油工人
C.石油工人—宇航员—轮船修理工—生物专家
D.火车司机—汽车司机—飞行员—网络工程师
17.近年来雾霾天主要是人们在工业化、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大量使用机器,排放迅速增加而造成的结果,这种现象告诉我们( )
A.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发展 B.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C.减少机器使用控制污染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8.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拥有庞大的核武器,并形成了“互相确保摧毁”的态势。有学者因此认为“理智地运用核武器”的战略无法实现。对该学者的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两个超级大国始终保持核力量的均势 B.美苏两国在处理相互关系时缺乏理智
C.核武器使新的世界大战爆发无法避免 D.核武器的毁灭性意味着核战争无赢家
19.1992年尼尔斯蒂芬森在科幻小说《雪崩》中提出“元宇宙”的概念,向人们展示出一个沉浸式的、连接的共享虚拟世界。用户能够在这个虚拟世界中互动、协作和创造。随着5G、VR、区块链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看到这种科幻“未来”到来的可能。以上技术反映了( )
A.新材料技术的应用 B.生物技术的突破
C.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D.航天技术的进步
20.“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都是高科技产业创造的.1996年.高科技产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德国占58.6%,美国占55.3%.日本占53%。”材料反映了 20世纪90年代( )
A.德国实力世界第一 B.资本主义三足鼎立
C.政治多极化趋势凸显 D.知识经济悄然而至
21.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呈现了航天员升入太空从事科研的场景,涉及载人航天技术。下列各项成就与这一技术密切相关的是( )
A.中国制成第一架飞机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D.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往返
22.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期间,各国学生通过“网课”“直播课”“线上教学”等方式居家学习,上班族在线上班、商家线上营销、开会采用视频会议等现象也大面积出现。这说明( )
A.传统教学方式受到了互联网冲击
B.科技的作用在特殊时期得到了彰显
C.互联网成为信息交流的唯一渠道
D.人类开始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
23.我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她的突出贡献是提取了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角度看,她研究的领域应属于( )
A.原子能技术 B.航天技术 C.生物工程技术 D.电子计算机技术
24.为抢救大自然中的濒危物种并使之得以繁衍,人类首要利用的科技成果是( )
A.航天技术 B.信息技术 C.电子技术 D.克隆技术
25.有学者认为,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材料强调科技革命( )
A.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生态环境 B.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C.使人类生活更加方便舒适 D.密切了国与国的关系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过去100多年里,人类发明了电话、电报、电视、原子弹、电子计算机、人造卫星。1969年问世,1993年才对公众开放的因特网迅速发展,2010年全球使用因特网的人数已经突破20亿,计算机网络已经把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
材料二 科技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据统计,以科技为核心的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世纪初为5%至20%,而目前这一比例已上升到80%至90%。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新发现和新发明得到应用后所创造的价值,要超过科技投入的10倍以上。
材料三 1945年8月6日,美国向日本广岛投掷了一枚原子弹,当日死者计8.8万余人,负伤和失踪的为5.1万余人;全市7.6万幢建筑物全被毁坏的有4.8万幢,严重毁坏的有2.2万幢。
材料四 高科技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是科技发展也带来了很多的负面效应,人类不止一次打开“潘多拉的盒子”: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受损、土地沙漠化加剧、核武器威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科技革命兴起的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三次科技革命与前两次工业革命相比具有的优点。针对新的科技革命,我国实施了什么战略
(3)根据材料三,分析现代战争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技作用的认识。
27.“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农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惟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焉。
——摘自【宋】赵汝适《诸蕃志》
材料二 德国的工业化进程落后于英国,但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走上了现代化道路。全民教育为德国培养了高素质的国民,大学给德国带来了创造和发明,智力成为这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凭借这一资源,19世纪的德国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站在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
——摘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三次工业(科技)革命比较表
项目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兴起时间 18世纪六十年代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主要标志 A 电力的使用和内燃机的发明等 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
进入时代 “蒸汽时代” B “信息时代”
材料四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推进,科技同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深入协同发展,对人类文明演进和全球治理体系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以科技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成为破解各国关心的一些重要全球性问题的必由之路。
——摘自习近平2019年10月16日向首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所致的贺信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哪一项发明成就。简述这项发明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崛起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三中AB两处空白补充完整。写出飞机使用的动力机是什么。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学技术对我国发展的重要作用。
28.科技是民族、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项目 兴起时间 主要标志 进入时代 走在前列的国家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 A 蒸汽时代 C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70年代 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应用 B 美国、德国
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科技就有前途,创新就有希望。
(1)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表中3个英文字母处的内容。
(2)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成为现代社会的基础设施,意味着人类进入什么时代 计算机网络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生活空间,使得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进一步呈现什么趋势
(3)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对科技的高度重视.请列举建国以来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至少两例)
29.科技创新推动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断扩大的生产需求成了瓦特等人进行蒸汽机改进的动力。1800—1850年,性能不断提升的蒸汽机被运用到英国的各种动力机械中。
——摘编自[荷兰]R.J.弗伯斯、E.J.狄克斯特霍伊斯《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1900年,电力工业开始成为美国现代体系中的重要部门。1910年,美国电话增加到700万台,出现了无线电广播,无线电发展到电子管时代。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最早的电影院。
——摘编自刘绪贻、杨生茂《美国通史》
材料三 今天,网络计算机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广阔和便利的交流空间,人们能够在瞬间弄清楚自己需要的东西在哪里,自己生产的东西哪里有需求。一个地球村出现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交流空前密切。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找出推动瓦特等人进行技术创新的原因。持续的技术创新使英国的社会生产进入了什么时代 这一时代,英国的斯蒂芬森在交通工具方面有什么重要发明
(2)根据材料二回答,1900年前后美国的工业生产中出现了什么新能源 人类社会又进入了什么时代 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一个发明与创造成就突出的美国科学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网络计算机是哪一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一个地球村出现了”反映了怎样的经济发展趋势
(4)综合本题所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对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30.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大,人民生活赖之以美好。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出于国家防 御的目的……成立了一批精英聚集的研究机 构,比如中国科学院(CAS)。六七十年代,中国 在核技术、空间技术等方面的重大进步证实了 这种制度成功的一面。 ——[美]罗斯基编《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 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 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 的飞天之旅……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 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 现了太空行走。 ——摘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列举材料一中“核技术、空间技术”方面的“重大进步”各一例。归纳神舟系列飞船能够遨游太空的原因。
材料二 人民军队由单一军种的军队发展成为诸军兵种联合、基本实现机械化、加快迈向信息化的强大军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潜心砺剑,火箭军已成为核常兼备、全域慑战的战略军种……此次受阅的装备全部为中国制造,40%为首次亮相。它们是支撑强国梦、强军梦的坚强实力,是维护和平、捍卫和平的坚强盾牌。
——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解说词(节选)
(2)从材料二中你可以得到哪些认识
材料三 问卷调查“科技与生活—一百姓关注的生活现象”部分内容
共享单牟、共享汽车的设置点疫情期间钉钉课堂网络教学三甲医院“健康山西”网络挂号超市无人货架扫码购买商品汽车单双号限行防范网络电信诈骗
(3)阅读调查报告,说明科技对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材料中提到“以蒸汽机为基础”,可知蒸汽机的发明,促进了交通运输、机器制造等行业的发展和工厂生产的发展,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增强了资产阶级的力量,增强了欧洲的实力。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生活方式的转变,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机械化生产,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世界格局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B
3.答案:A
4.答案:C
5.答案:A
解析:据题干表格内容,结合所学可知,该表反映了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英国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创造巨大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故选:A。
6.答案:A
7.答案:B
8.答案:C
9.答案:C
解析:根据“史实就是历史事实,史论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是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评价,属于史论,C项正确;ABD项都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属于史实,排除ABD项。故选:C。
10.答案:C
11.答案:B
12.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1861年,英国还没有一个女护士,也没有一个女职员;到1891年,女护士已达53000多名,女职员也有17000多名”可知,此内容说明了工业革命促进了妇女社会角色的变化,故A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工业革命使男女不平等加剧、使贫富分化加剧、促进了教育普及,故BCD排除。故选:A。
1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由图片可以看出,从1750年到1870年,英国农村人口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英国城市人口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多,由此可知,英国的城市化不断推进,故D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农村人口呈下降趋势,A错误;材料没有把英国城市人口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人口进行比较,排除B;材料说的是城市人口,没有说城市数量,排除C。故选D。
1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A、B项,工业化时期受技术制约,无法有效解决环境问题以及传染病的流行,符合史实,但没有涵盖题干材料的全部内容。故A、B项错误。C项,题干材料既肯定了“工业革命与城市化出现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进步”也指出了工业革命产生的问题,这段话可以体现出工业革命是一把双刃剑。故C项正确。D项,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15.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一部反映19世纪后期的美国人生活的电影”可知,可能会被人们吐槽的是莱特兄弟向观众介绍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因为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885年(19世纪后期)德国人卡尔·本茨利用内燃机试制汽车成功。1879年(19世纪后期),美国科学家爱迪生研制成功耐用碳丝灯泡,为世界带来了光明。1876年(19世纪后期),贝尔发明了有线电话,通过送话机与实验室的助手沃森首次通话成功。某部19世纪后期的莱特兄弟向观众介绍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可能会被吐槽。故选:A。
16.答案:D
1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据“近年来雾霾天主要是人们在工业化、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大量使用机器,排放迅速增加而造成的结果”可知,机器推动了工业化、城市化,也带来了环境的污染,这种现象告诉我们,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故B正确。A、C、D都表述片面,排除。故选B。
18.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拥有庞大的核武器,并形成了‘互相确保摧毁’ 的态势”,可见作者认为美苏双方均有摧毁对方的核能力,因此核武器的毁灭性意味着核战争无赢家,D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苏联曾在核武器数量方面超过美国,排除A项;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的和平解决是美苏双方理智克制的表现,排除B项;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核武器和核战争的毁灭性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排除C项。故选D项。
19.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元宇宙”、“一个沉浸式的、连接的共享虚拟世界”、“随着5G、VR、区块链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建立起来。计算机网络将世界各地连成一个整体,创造了人类新的生活模式和文化观念,因此这种科幻“未来”到来的可能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C项正确;新材料技术的应用、生物技术的突破、航天技术的进步与题干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
20.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90年代,美国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新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全球化,材料反映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主要由高科技产业带动,1996年,高科技产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德国达58.6%,美国占55.3%,日本占53%,知识经济悄然而至。故选D。
2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2003年10月,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完成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往返开启了中国的载入航天时 代。故选D。
22.答案:B
23.答案:C
2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三次科技革命的的相关知识点。依据已学知识可知,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克隆技术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就,对抢救大自然中的濒危物种并使之得以繁衍起重要作用。因此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科技革命的影响。据材料“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并结合所学 可知,人类通过科技革命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但同时造成了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故选A。B、C、D内容材料没有涉及,均排除。
26.答案:(1)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科学技术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如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社会的需要,如二战期间和战后各国对科学技术的迫切需要。
(2)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学与技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科教兴国。
(3)战争推动了科技的发展,而新的科技成果在战争中的使用,将对战争的胜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大量新式武器的运用,使得战争的破坏性越来越大,给人类造成的灾难越来越深重。
(4)科技的发展,在带来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但人们不可能停止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只有合理地开发利用,形成良性循环,人类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7.答案:(1)指南针;大大促进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
(2)发展全民教育,培养人才。
(3)A:蒸汽机的广泛应用;B:电气时代;内燃机;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后起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
(4)对人类文明演进和全球治理体系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科技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科技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等。
28.答案:(1)A.蒸汽机的广泛使用;B.电气时代;C.英国
(2)信息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
(3)成功研制“两弹一星”;神州系列飞船升空;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屠呦呦研制成功青蒿素
29.答案:(1)不断扩大的生产需求;蒸汽时代;发明了蒸汽机车。
(2)电力;电气时代;爱迪生。
(3)第三次科技革命;世界经济全球化。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反过来推动了科技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找出”说明答案在材料中。后两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电力工业开始成为……重要部门”可得出答案。后两小问联系所学回答即可。
(3)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缩小”了地球上的时空距离,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因而整个地球就如同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小村落。地球村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4)辩证回答科技与经济的关系。
30.答案:(1)成果: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原因:改革开放后国力的增强;党和政府的重视;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科学家们的钻研与探索创新;制定“863计划”等高科技发展计划;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国家鼓励科技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等。
(2)我国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科技能强军,科技能强国;我国的自 主研发创新能力增强;强大的军队是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和平的坚强盾牌等。
(3)积极: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科技给人类出行、购物、就医等带来方便;互联网+教育拓宽了学习的途径。消极:科技也有负面影响,如交通堵塞、网络犯罪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