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中考历史热点专练 热点七 民族关系与祖国统一 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中考历史热点专练 热点七 民族关系与祖国统一 试卷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10 11:35: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热点七 民族关系与祖国统一
1.历朝历代都注重加强对西北边疆地区的管辖。西汉时期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是( )
A.汉明帝时,班超出使西城 B.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置
C.汉明帝时,甘英出使大秦 D.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2.汉族传统的坐姿是“席地而坐”,所谓“坐”,其实犹如今日的“跪”,东汉时,胡床自西北传入中原,坐胡床形成的“垂足而坐”姿势,显然更舒服,依据胡床的形制,人们还创制出椅子、方凳等新式坐具和桌子。这段话强调了( )
A.区域贸易的频繁 B.游牧文明的落后 C.中原文化的先进 D.民族交融的深入
3.某学者提出,少数民族那种尚武勇健、粗犷豪放之气遍布中原,改变了魏晋以来的清谈柔媚之风,成就了隋唐的激越豪放之气。该学者的论述意在说明( )
A.经济繁荣推动思想文化改变 B.制度创新源于少数民族文化
C.对外交流促进社会风气转型 D.民族交融对隋唐盛世的影响
4.初唐画家阎立本擅长人物画,他画的人物形态各异、形神兼备。其中,《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这幅画有助于我们了解的历史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C.文成公主入藏 D.金城公主入藏
5.“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这是古代史书中对榷场的描述,北宋与辽、西夏对峙, 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榷场的存在( )
A.使民族间长期争战不休 B.使民族间完全消除隔阂
C.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 D.消除了民族间经济差距
6.下图文物可用于研究( )
宣政院印
A.元朝平定西北边疆的叛乱 B.元朝设置机构管理海外贸易
C.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D.西藏地区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7.如表内容反映了清朝政府( )
·设立台湾府 ·平定噶尔丹叛乱 ·设置驻藏大臣 ·设置伊犁将军
A.巩固皇权的军事手段 B.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
C.主动对外交流的表现 D.加强边疆管理的措施
8.文物遗址见证历史。下列文物遗址见证了( )
A.清代我国民族的团结 B.清代边疆管理机构的设置
C.清代我国边境的危机 D.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9.清朝前期,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清朝政府对下图①区域采取的措施是( )
A.册封宗教首领 B.设置西域都护 C.派遣公主和亲 D.武力平定叛乱
10.“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诗中描写的历史事件是( )
A.曾国藩镇压太平军 B.左宝贵英勇抗敌
C.冯子材镇南关大捷 D.左宗棠收复新疆
11.建国初,西藏昌都百户头人之一的甲本次成找到人民解放军,控诉藏军的横征暴敛以及帝国主义的累累罪行,并带领村民把仅有的糌(za)粑和园根(食用植物)摆在路上供人民解放军食用。这反映西藏和平解放( )
A.受境外反动势力干预 B.物资补给是重要保障
C.实现祖国大陆的统一 D.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12.民族团结进步是当代中国光耀世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更是中国对世界作出的重大贡献。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 )
A.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B.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C.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D.西藏摆脱了殖民统治
13.某年春节联欢晚会现场公布了这样一对春联,“上联,二十四个节气,乾坤竞秀。下联,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共存。横批,天人合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为实现“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共存”而采取的措施有:( )
①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②少数民族的发展问题完全由本民族自己解决
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④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资本主义制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4.人民币右上角用五种不同文字注明为“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货币(下图)。五种文字为:汉语拼音、蒙文、藏文、维文、壮文。这一设计( )
A.体现了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团结 B.体现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传统
C.说明了中国各民族发展差异 D.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结果
15.国家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整理工作取得大批成果。2006年,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材料表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的( )
A.经济建设 B.文化传承 C.科技发展 D.文旅开发
16.邓小平在谈到香港问题时曾说:“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就是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香港问题……只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和平的方式,另一种是非和平方式”。中国政府最终解决香港问题的时间和方式是( )
A.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 B.1997年一国两制
C.1999年一国两制 D.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
17.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有一首歌家喻户晓,中国人唱着这首歌,迎来了一个被外国租占的领土的回归。这首歌的歌词应该是( )
A.雄赳起,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B.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C.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 D.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18.“台湾任何党派、团体、个人,无论过去主张过什么,只要承认‘九二共识’,认同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其交往。”“九二共识”指的是( )
A.两岸就开展经济、文教科技交流达成共识
B.两党就双方领导人以适当身份互访达成共识
C.两岸就“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达成共识
D.两岸就直接实现通邮、通航、通商达成共识
19.利用表格对历史知识进行整理,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历史。据下表可以得出的历史认识是( )
时间 内容
明末清初 郑成功收复台湾
《马关条约》签订后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从未停止
改革开放后 党和政府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2015年 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A.中国人民为维护祖国统一而不懈努力
B.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C.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洗雪了百年国耻
D.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20.近年来,海峡两岸交流日益频繁。据统计,改革开放后的十几年间,大陆出版界出版台湾图书达千余种,印数近亿册,其中文艺作品较多。同时,台湾出版界出版的大陆图书也有几千种,其中也是文艺作品较多。这种现象充分说明海峡两岸( )
A.统一阻力完全消除 B.文化交流频繁
C.相互交流仅限于文化领域 D.“一国两制”构想成功实践
21.各民族间的不断交融以及历代统治者的励精图治,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以巩固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迁都后,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话,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于是,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材料三 清军入关后,虽然建立了对全国的统治,但还没有完成全国真正统一的任务。康煕皇帝经过极大的努力,平定“三藩”,统一台湾,粉碎准噶尔部的分裂活动,终于建立起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一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的作用。
(2)材料二反映出唐朝怎样的社会风气?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康熙帝为“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新疆、西藏分别做了哪些“努力”?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22.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材料二: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斌自治法》
材料三:
材料四:海峡两岸交往年代尺
材料五:北京冬奥会是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一件大事,是全体中华儿女的一件大事,台湾同胞不应块席,也不会块席。由数百名小朋友手持和平鸽模型灯笼表演的《闪亮的雪花》,成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节目之一。表演中,一只“小鸽子”掉队了,被一只稍微大的“鸽子”拉回鸽群,共同汇成一个完整的心形。“一鸽都不能少”传递的是亲情、温暖与善意,这是大陆同胞的般切期盼,是台湾同胞的福祉所在,更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必然。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藏和平解放有什么历史意义?
(2)依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末,中央为少数民族地区加速发展创造了巨大历史机遇的举措是什么?
(3)材料三两幅图片反映的重大历史史实分别是什么?这些史实是哪一构想的成功运用?
(4)把材料四年代尺A处内容补充完整。
(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中国力量。依据材料回答,开幕式节目:《闪亮的雪花》传递了怎样的情感?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材料二 新中国的成立,为实现各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走向繁荣创造了前提。在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一批重点建设工程都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
材料三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格局。建设共有精神家园、铸牢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共同的责任。……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各民族更要守望相助,铸牢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建构一个共有的精神家园,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中华民族精神共同体的价值基石,是各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纽带。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制定了怎样的民族制度?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请试举两例“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重点工程。
(3)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后,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我国提出了什么战略 取得了哪些成就 请试举一例。
(4)根据材料三,你认为我们要树立怎样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一”。
——郑成功
材料二:第八条“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反分裂国家法》
(1)材料一中郑成功确认“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其历史依据是什么 “余既来索”的结果如何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朝为加强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采取了什么措施 有何重大意义
(3)在《反分裂国家法》中提出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哪两种方案 你认为实行哪种方案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为什么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故B项正确;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长期留守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排除A;东汉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排除C;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是汉高祖刘邦,当时没有对西域进行管理,排除D。故选:B。
2.答案:D
解析:汉族传统的坐姿是“席地而坐”,所谓“坐”,其实犹如今日的“跪”,东汉时,胡床自西北传入中原,坐胡床形成的“垂足而坐”姿势,显然更舒服,依据胡床的形制,人们还创制出椅子、方凳等新式坐具和桌子。这段话强调了民族交融的深入。汉族人学习借鉴少数民族的家具,并创制出椅子、方凳等新式坐具和桌子。故选:D。
3.答案:D
解析:A.材料与儒学无关,故A项错误;B.汉族制度变化和创新的思想渊源并非来自于少数民族文化,故B项错误;C.材料并没有涉及到对外交流,而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故C项错误;D.根据“少数民族那种尚武勇健、粗犷豪放之气遍布中原,汉民族受到极大的影响,使得魏晋以来的清谈柔媚之风一变而为悲凉慷慨、激越豪放之气”可得出少数民族的尚武勇健、粗犷豪放之气影响到隋唐盛世的悲凉慷慨、激越豪放之气,该学者意在说明民族交融对盛唐盛世的影响,故D项正确。故选:D。
4.答案:C
解析:《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这幅画有助于我们了解的历史是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他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并派专使护送文成公主远行。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A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5.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宋时期榷场的影响。从材料中的“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可知,榷场是宋朝在辽和西夏边界地区设立的交易场所,榷场的存在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C项正确;榷场不是民族间征战的原因,A项排除;榷场并不能完全消除民族隔阂和民族间的经济差距,B,D项排除。
6.答案:D
解析:根据图片文字“宣政院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宣政院是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置的管理机构,因此图片所示内容能用来研究西藏地区与中央政府的关系,D项正确;西北、海外贸易、人口流动都与宣政院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7.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台湾、西藏和新疆都是我国的边疆地区,设立台湾府、平定噶尔丹叛乱、设置驻藏大臣、设置伊犁将军都是清朝政府加强边疆管理的措施,D项正确;清朝巩固皇权的军事手段是设立军机处和实行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排除A项;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指的是两次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排除B项;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主动对外交流的说法错误,且题干措施不属于对外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D
解析:三个文物分别为达赖金印、新疆伊犁将军府遗址和雅克萨反击战中使用的铜炮,这些文物均与巩固少数民族地区统治有关,D项正确;材料虽与少数民族有关,但不涉及民族团结层面,排除A项;材料并非都是边疆管理机构,排除B项;材料与边境危机无关,排除C项。故选:D。
9.答案:A
解析: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①区域是西藏地区;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顺治皇帝接见五世达赖,授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接见五世班禅,授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确立了历代达赖和班禅都要经过中央册封的制度。1727年,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长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清朝对西藏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乾隆皇帝还制定“金瓶挚签”制度。A符合题意。B西汉措施;C唐朝史实;D元朝措施。故选:A。
10.答案:D
解析: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入新疆,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在当地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下打败阿古柏。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19世纪80年代初,中俄两国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地区。随后,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左宗棠的建议,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歌颂了左宗棠率领湖南战士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伟大业绩。故选D。
11.答案:D
解析:据“……找到人民解放军,控诉藏军的横征暴敛以及帝国主义的累累罪行,并带领村民把仅有的糌(za)粑和园根(食用植物)摆在路上供人民解放军食用”可知,这反映西藏和平解放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得到西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C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选项B与题干意思不符,排除。故选:D。
12.答案:B
解析: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和中央人民政府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故选:B。
13.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为实现“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共存。”而采取的措施有:实行民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故选:C。
14.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五种文字为:汉语拼音、蒙文、藏文、维文、壮文”可见,这五种文字并重,这体现了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团结,A项正确;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传统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旨在说明人民币上有五种不同的文字,这体现了各民族的平等团结,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各少数民族在最高国家机关统一领导下,在其聚居地区设立自治机关,行使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重要政治制度,材料与这一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国家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整理工作取得大批成果,表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B项正确。题干材料未涉及经济建设、科技发展、文旅开发,排除A、C、D三项。故选B。
16.答案:B
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带来综合国力的提高。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这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针对台湾问题,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这一政策在解决台湾问题之前,成功的运用到了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上,促进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1997年7月1日零点,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正式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17.答案:D
解析:“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1999年,一个叫容韵琳的澳门女孩将这首《七子之歌》唱进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中国于1999年12月20日,正式收回澳门,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是这首歌的歌词,D符合题意。故选:D。
18.答案:C
1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台湾问题。根据表格内容可知,表格内容反映的是中国围绕台湾的统一而进行的斗争,中国人民为维护祖国统一而不懈努力,A正确。B、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2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发展。根据所学和材料“大陆出版界出版台湾图书达千余种,印数近亿册……台湾出版界出版的大陆图书也有几千种,其中也是文艺作品较多”可知,这体现的是文化交流频繁,故B项正确。“统一阻力完全消除”与事实不符,排除A项;“文艺作品较多”并不是限于文化,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一国两制”构想,排除D项。故选B。
21.答案:(1)汉化措施。这一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2)开放或兼容并包。
(3)新疆:三次率军索征,平定准噶尔部首领喝尔丹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的局势。西藏:1713年,册封格鲁派一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答派清军入藏平定分裂势力,稳定西藏局势也可)
(4)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孝文帝改革。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话,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可得出是汉化措施;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中“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可得出促进了民族交融,结合所学知识可回答出增强了北魏实力。
(2)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社会风气。 根据材料中“胡麻饼样学京都”“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可得出唐朝接纳外来文化,体现出其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
(3)本题主要考查清朝民族关系。作答时,要注意题干要求,从“新疆、西藏”的角度作答,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回答出平定准喝尔部首领噶尔丹叛乱、册封“班禅额尔德尼”封号等内容。
(4)本题主要考查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 围绕着为中华民族增加活力、丰富华夏文明、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等方面来阐述,言之合理即可。
22.答案:(1)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2)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西部大开发;
(3)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或香港回归祖国、澳门回归祖国;一国两制。
(4)九二共识
(5)渴望祖国统一或渴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大家庭等,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西藏的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所以,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意义是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可知,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开发,西部大开发极大地带动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因此,为少数民族地区加速发展创造了巨大历史机遇的举措是实施西部大开发。
(3)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幅图分别是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反映的史实分别是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或香港回归祖国、澳门回归祖国;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港澳回归得益于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由此确立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海峡两岸交往发展过程中,1992年,“海基会”与“海协会”就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达成了“海峡两岸只有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即“九二共识”。所以,与1992对应的A处应是“九二共识”。
(5)根据材料可知,“台湾同胞不应块席,也不会块席。”“一鸽都不能少”说明了《闪亮的雪花》传递了全体中华儿女渴望祖国统一或渴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大家庭等强烈愿望等,言之有理即可。
23.答案:(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川藏公路、新藏公路、青藏公路等(举出两例即可)。
(3)西部大开发战略。青藏铁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4)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相尊重,维护段族团结,文化上兼收并蓄;各民族要守望相助,共同发展,牢牢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解析:(1)主要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据材料很容易判断出来。
(2)(3)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问题,结合所学作答即可。
(4)结合所学知识谈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24、答案:(1)元代设立澎湖巡检司。收回台湾。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地当归我”可知,郑成功收回台湾。
(2)设立台湾府。加强了对台湾的管理,巩固了祖国海防,台湾的发展也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3)和平统一、非和平方式统一。前者,中国综合国力强大、中华民族共同愿望;或后者,台独势力阻碍,国际反华势力破坏。
解析:(1)根据所学可知,元代设立澎湖巡检司,台湾归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一部分。
(2)根据所学可知,清朝为加强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设立了台湾府,它加强了对台湾的管理,巩固了祖国海防,台湾的发展也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3)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可知,第一问,和平统一,非和平方式统一。第二问,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如同意前者,这是因为中国综合国力强大,中华民族共同愿望;如同意后者,这是因为台独势力阻碍,国际反华势力破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