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9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11 10:28: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张家口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对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突然袭击,制造了九一八事变。这一事变
A. 推动了日本东方会议的召开 B. 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C. 意味着中国全面抗战的爆发 D. 激起了十九路军的奋力反抗
2. 下表为西安事变发生后各方势力的表态或行动,这
各方势力 表态或行动
宋美龄 12月14日,派蒋介石的英籍顾问、同时也做过张学良顾问的澳大利亚人端纳飞往西安
张学良 12月16日晚,托蒋百里见蒋介石,请蒋介石致函南京方面,“勿即攻陕,(蒋)不久当可出来”
中国共产党 12日17日,周恩来奔赴西安并与各方势力接触
A. 有利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 表明各方势力均希望联合抗日
C. 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D. 践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3. 1937年8月,毛泽东提出政府必须和人民团结起来,恢复孙中山先生的全部革命精神,实现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争取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毛泽东的这一主张
A.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
B. 旨在消除国共两党思想上的分歧
C. 是对新三民主义的重新阐述与解释
D. 明确提出了对日持久作战的方针
4. 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朝废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1939年9月,日本扶植的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在张家口成立;1940年3月,在日本扶植下,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这表明日本侵略者推行
A. “以战养战”的政策 B. “以华制华”的方针
C. “治安强化运动” D. “囚笼政策”
5. 电影《八佰》讲述的是中国军队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该片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该会战
A. 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企图 B. 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C. 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D. 是华北战场规模最大的战役
6. 1941-1942年,由于日军的残酷“扫荡”和国民党的包围封锁,抗日根据地出现了严重的困难。为解决财政经济困难,中共中央
A. 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B. 开展大生产运动
C. 推行“三三制”原则 D. 进行反“扫荡”斗争
7. 某位同学在笔记本中记录的学习主题提纲如下。该同学学习的主题是
(1)中国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 (2)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日本的主要兵力 (3)中国军队协助和配合盟军作战,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A. 正面战场的抗战 B. 东方主战场
C. 敌后战场的抗战 D. 抗战的胜利
8. 1945年8月,蒋介石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多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举行和平谈判。但国民政府根本没有认真做过谈判的准备,也没有谈判的具体计划。这反映出国民党
A. 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 B. 试图建立一党专制统治
C. 企图抢夺抗战胜利果实 D. 极力否决《双十协定》
9. 下图为解放战争示意图(局部)。孟良崮战役发生在图中
A. a B. b C. c D. d
10. 1948年8月,国民政府规定以金圆券取代法币,强令普通商业行庄公司向中央银行申报库存金银外币。其主要目的是
A. 应对西方国家经济危机的冲击 B. 改革币值以防止白银大量外流
C. 压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 加强金融管理以挽救统治危机
11. 1949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南方和北方的情况是不同的,党的工作任务也就必须有所区别。这体现了
A. 党的工作任务是恢复发展生产 B. 党的工作重心尚未发生转移
C. 党坚持和践行实事求是的思想 D. 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取得胜利
12. 1949年7月30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提到,中华民国政府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援助不够,他们是自己瓦解的,中国的人心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援助是无意义的。这可以用来说明
A. 美国不支持国民党的反共政策 B. 美援断绝是国民党失败的根源
C. 民心向背影响政权的兴衰更替 D. 美国对共产党的态度发生改变
13. 1949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人民民主专政这一科学理论。这一理论
A. 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政策基础
B. 明确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C. 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和施政方针
D. 成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指导方针
14. 1950年3月3日,中央政府统一全国物资调度,逐步建立起了将全国财政经济由中央统一管理的体制。这
A. 推动了“银元之战”的胜利 B. 消除了通货膨胀的风险
C. 得益于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D. 有利于人民政权的稳固
15.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后,国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爱国运动,我国工业、农业、商业、交通等各条战线都兴起了生产竞赛和增产节约运动。抗美援朝爱国运动
A. 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B.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C.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D. 推动了“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
16. 为减少粮食供应,国家计划到1963年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人,减少职工人数1000万人。这一计划的推行
A. 提高了粮食产量 B. 落实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 践行了“八字方针” D. 体现了“四个现代化”的要求
17. 下列图片为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这些模范人物体现出的时代精神是
A. 教书育人、敢为人先 B. 艰苦奋斗、奋发图强
C. 不怕艰难、救国救民 D. 刻苦钻研、勇于改革
18. 某学者认为,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新阶段。该学者此观点的依据是,中共十四大
A. 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B.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C. 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D. 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大幅度降低了5300多种商品的进口关税。这一举措
A. 助推“走出去”战略的制定 B. 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潮流
C. 推动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 D. 体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20. 下表为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些数据。这些数据总体上展现了我国
国内生产总值 脱贫攻坚 全社会科研经费 经济结构 基础设施
十年增加近70万亿元 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提高到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 5% 新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7%以上 高铁运营里程增加到4. 2万千米
A.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 文化事业迅速发展
C. 科技创新不断进步 D.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21. 推动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从迁徙生活逐渐转变为定居生活的主要因素是
A. 采集和渔猎的出现 B. 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C. 土地私有制兴起与发展 D. 粮食作物的培植和传播
22. 人类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于西亚、北非、南亚、东亚以及巴尔干半岛地区,这些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这体现了古代文明具有
A. 统一特征 B. 多元特征 C. 包容性 D. 传承性
23. 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指示拉尔萨地区总督辛·伊丁那姆调查一件行贿案,如果属实,将赃款、赃物、受贿者及知情人押送到王宫。由此可知,汉谟拉比时代
A. 完善了封建官僚体系 B. 国家关注经济与民生发展
C. 注重维护奴隶主利益 D. 建立起了君主集权的制度
24. 据载,公元前6-2世纪的印度,有的婆罗门用男奴隶耕田,用女奴隶磨面;有的婆罗门父子二人下田耕作,却使奴隶负责送饭。这反映出当时印度
A. 伦理道德得到推崇 B. 奴隶制经济逐渐兴起
C. 种姓制度受到冲击 D. 婆罗门地位不断下降
25. 有学者认为,波斯帝国的兴起打断了西亚、北非原有古代文明独立发展的进程,灭亡波斯帝国的亚历山大帝国又从波斯帝国的传统中吸收了不少东西,开启希腊化时代。该学者意在强调
A. 帝国兴衰的历史周期规律 B. 波斯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C. 西亚北非文明的传承路径 D. 亚历山大帝国的历史影响
26. 罗马实行公民兵制。在公元前6世纪,凡17至60岁的有产公民,皆有自备武装和给养服兵役的义务。但到公元前4世纪,罗马开始实行军饷制,与此同时,罗马军队也逐渐统一和改进武器装备。这一变革
A. 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军事开支 B. 推动了奴隶制的兴起与发展
C. 适应了罗马对外扩张的需要 D. 加剧了罗马平民和贵族矛盾
27. 公元前6世纪早期,雅典政治家梭伦前往埃及。在埃及人面前,梭伦自豪地谈到雅典的历史与文明,但当地神庙的祭司们却提醒他:“你们希腊人不过是孩子”。祭司们的言论反映出
A. 埃及文明远胜雅典民主制度 B. 雅典民主是埃及文明的延续
C. 希腊文明起源晚于埃及文明 D. 希腊文明受到埃及文明影响
28. 公元6世纪的西欧,日耳曼君主统治的合法性往往依托于基督教教会的认可,再者日耳曼法律产生于人类古老的习俗,而不是统治者的意志,所以法律总是超越王权。由此可见,西欧封建社会初期
A. 法律至上 B. 社会环境稳定
C. 王权软弱 D. 宗教影响显现
29. 基辅罗斯贸易的对象主要是波罗的海地区和拜占庭,其斯拉夫字母是对希腊字母的继承与改造,而宗教则是拜占庭的东正教。据此可知,基辅罗斯
A. 致力于推广希腊文化 B. 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
C. 深受东罗马帝国影响 D. 推动了东西方文化融合
30. 10世纪后的日本,随着武士力量的发展,1185年,关东源赖朝击败其他竞争者,控制了中央政府,1192年,他当上了“征夷大将军”。该事件表明日本
A. 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 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显现
C. 建立了幕府政治体制 D. 封建等级制度逐步废除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第一条 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第二条 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
——1947年7月《中国土地法大纲》
材料二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收效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土地法大纲》颁行的历史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担心”和“不必要担心”的内涵。(6分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由于中国历史上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往来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新中国仍然尽量利用历史关系积极发展对外贸,以促进国内经济的恢复。“内外交流”是新中国的基本经济政策,中国对西方的大门并没有关闭,中国不愿意在立足未稳的时候,在国际上树敌。
——摘编自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小丛书: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材料二 后来的援越抗法和抗美援朝政策尽管都包含着维护国家主权的目的,但也成为一些周边亚洲国家对新中国恐惧的一个重要原因。……1951年朝鲜战争局部化的趋势出现后,中国领导人在2月间认为,经济建设成为中国的“中心任务”,经过22个月的准备,着手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在此形势下,过于突出意识形态的外交政策调整势在必行。
——摘编自牛军《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历史含义》
(1)根据材料一,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内外交流”基本经济政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年后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主要目的和具体表现。(6分)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公元500-1500年,当欧洲文明处于“黑暗时代”时,亚洲伊斯兰文明作为东方儒家文明与欧洲基督教文明交流的桥梁,其本身的辉煌成就与东方儒家文明一起主导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摘编自[美]斯图亚特·戈登《极简亚洲千年史》
材料二 11-12世纪,西欧文明赖以存在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个变化的基本特征是,以活跃的货物交换为基础的经济逐步恢复,以及随之而来的货币流通量的增加。这些新现象对中世纪文明的各方面——政治、文化、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摘编自李腾《秩序重构下的11-12世纪欧洲政教之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古时期亚洲伊斯兰文明的代表国家。(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1-12世纪西欧出现的新变化的表现及其主要影响。(8分)
张家口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A A B A B B A D D C C A D A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B D B D B B D C B C D C C C
1. B 解析:本题考查九一八事变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故选B项。A项中的东方会议的召开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背景。C项属于七七事变,D项是1932年一二八事变所引起,发生在上海。
2. A 解析:本题通过材料中各方势力的表态或行动,展示了各方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态度,故选A项。B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在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民众抗日救亡运动兴起,C项与材料时间不符。当时只有中国共产党践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D项错误。
3. A 解析:这一主张主要是强调政府和人民的团结,实现全面抗战路线,故选A项。B项旨在团结抗日,而不是消除思想上分歧,C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材料并未提及持久作战方针,D项错误。
4. B 解析:材料中所罗列的均为日本在华扶植的伪政权,体现其“以华制华”的方针,故选B项。其他选项均属日军侵华政策,但与材料不相关。
5. A 解析: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企图,故选A项;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B项不正确。广州武汉沦陷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C项不正确。D项是指太原会战。
6.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根据地的建设,经济建设方面主要是大生产运动,属于知识记忆,故选B项。7. B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是抗战时期最早,长期牵制和抗击日军主要兵力,并协助盟军作战,这些都反映了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故选B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
8. A 解析:本题通过材料中国民党未认真准备谈判的史实揭露国民党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故选A项。国民党1927年就建立了一党专政统治,B项错误。C项并不是对材料的准确反映,《双十协定》签订于1945年10月,D项错误。
9. D 解析:针对国民党军队在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故选D项。
10. D 解析:本题围绕国民党政权在解放战争时期所推行的金融政策,体现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故选D项。A、B项是对于法币改革的描述,从时间来讲不对,C项是对于这种政策影响的表述。
11. C 解析:材料主要表述了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工作任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故选C项。A项不符合材料,B、D两项表述错误。
12. C 解析:材料通过美国国务卿对国民政府评价,来展示国民党政策丧失民心进而导致其政权垮台,故选C项。A项材料中未提,表述也错误。B项不符合材料。D项不符合历史事实。
13. A 解析:《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故选A项。新中国建国纲领和施政方针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项是由1954年宪法所体现,D项指“双百”方针。
14.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民政权巩固措施中的统一财经,故选D项。A项“银元之战”是政策颁布的背景。B项表述过于绝对,C项国民经济的恢复是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
15. A 解析:抗美援朝爱国运动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故选A项。此时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B项错误。提高了新中国国际地位是外交层面,抗美援朝运动是国内的一场爱国运动,C项错误。推动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是指“一化三改造”,D项错误。
16. C 解析:材料中20世纪60年代初减少城镇人口属于八字方针实施产生的结果,是对前期“左”的建设方针的调整,故选C项。A项材料中未提及,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D项四个现代化是在1964提出,时间不符合。
17.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故选B项。
18.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中共十四大的理解,故选D项。A、B、C三项分别表述的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二大和中共十三大。
19. B 解析:材料主要表述的是我国降低进口关税,是积极参与全球化的一种表现,故选B项。降低关税有利于外国商品进口,A项错误,这是经济措施,与政治和外交国际关系不相关,故C、D项错误。
20. D 解析:通过材料中的数据不难发现,我国取得的成就是全方位的,由此可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故选D项。
21. B 解析:材料主要展现的是第一次社会分工的影响和结果,即农业和畜牧业分工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故选B项。A项时间更早不正确,C项应为原始社会末期,D项属于社会分工的影响。
22. B 解析:世界古代各文明独立发展具有多元特征,故选B项。
23. D 解析:材料主要描述了汉谟拉比能对国家进行有效管理,体现了古巴比伦君主集权的特征,故选D项。古巴比伦是奴隶制国家,A项错误,B项未体现材料主旨。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24. C 解析:从史料可以看出,婆罗门原来是社会最高等级主掌祭祀,但是这一时期,婆罗门中部分人也从事农业或者亲自耕作,反映了社会分化,种姓制度受到冲击的情况,故选C项。A项材料没有反映,B项奴隶制经济已经兴起,D项婆罗门仍然是社会最高等级。
25. B 解析:材料主要体现了波斯帝国一方面继承了西亚和北非的文化,另一方面又将之传承于亚历山大帝国,故选B项。
26. C 解析:材料主要体现了罗马公民兵制,由自备给养到政府提供给养,提升了罗马军队的战斗力,适应了对外扩张的需要,故选C项。A项应该是扩大了国家支出,B项与材料无关,D项材料中不涉及。
27. D 解析:材料中埃及祭司们的言论主要是指埃及文明辐射到希腊,对希腊文明产生了影响,故选D项。A项对材料理解错误。B项对历史知识理解错误,C项表述不准确。
28. C 解析:两段材料分别从中世纪二元政治制度和日耳曼习惯法的角度阐述了王权软弱的原因,故选C项。其他选项表述均不准确。
29. C 解析:材料分别从贸易、文字以及宗教角度叙述了基辅罗斯与拜占庭帝国之间的关系,故选C项。A、B项只是对某一方面的表述,不准确,基辅罗斯并没有推动东西文化的融合,D项错误。
30. C 解析:源赖朝获封征夷大将军,建立幕府统治,称“镰仓幕府”,故选C项;大化改新建立中央集权,幕府统治削弱了中央集权,A项不正确;B、D两项表述不正确。
31. 答案:(1)历史意义: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调动了农民革命与生产的积极性,保障了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做了铺垫。(每点2分,共8分)
(2)担心的内涵:包产到户会影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2分)
不必要担心的内涵:包产到户不改变土地集体公有制性质;只是改变土地的经营方式。(每点2分,共4分)
32. 答案:(1)原因: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建立的人民政权不愿意过多树敌;为国家建设努力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为了发展对外贸易和恢复经济的需要。(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2)主要目的:服务于大规模经济建设。(2分)
表现:出席日内瓦会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万隆会议,倡导“求同存异”方针。(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
33. 答案:(1)代表国家:阿拉伯帝国、德里苏丹国、奥斯曼帝国。(每个国家2分,共6分)
(2)新变化: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城市自治运动;兴办大学;世俗王权得到加强。(6分,每点
2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主要影响:推动欧洲向近代社会过渡。(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