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09 22:19:04

文档简介

滨城高中联盟 2022—2023 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参考答案
1.D A 选项中诗歌中的意象“在独立时”都只是再现的想象。B选项中范围扩大,“许多人不能创造艺术就因为没
有这副本领” ,“诗有时也只要有分想作用就可以作成” 。C 选项逻辑关系错误,“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 。
2.B B 选项歪曲文意,原文中说的是不可以解说出来的部分才全赖读者意会。
3.A “比”“兴”属于类似联想。
4.①第一至三段先引出“想象”的概念,介绍其特点。
②第四至八段再论述想象的类型,其中第四段略写再现想象,第五至八段详细论述创造想象。
5.①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外物并不能单靠它们自己就成为美的。
②美的观赏都带有几分创造性。“象”不能离开“见”的活动,有“见”的活动,“象”才呈现出来。
(其它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6.D “不能再开口”是“因为利莎受到伤害”错,应该是因为秦家凤的死去,“不能再写下去”是因为“我”内
心的悲痛。
7.B “情节由此逐步展开”错,本文的线索应该是还魂草的故事;互诉心曲体现不明显。
8.①积极乐观,向往光明的理想世界;②崇尚奉献,珍视友情,希望传统美德代代相传;③心地善良,呵护童心,
让孩子对未来充满希望。 (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9.①创造新的叙事焦点:关注普通小人物,从他们身上探索民族力量的源泉。
②选择观察战时社会的视角:讲述小人小事,凸显战争状态下普通民众的真实遭际与体验。
③调整叙事方式:面对复仇的火种、斗争的火光,作者着力控制以往火热的主观情绪,开始追求冷静客观的叙事效
果。
④塑造新的形象:普通小女孩不仅有纯洁、善良、友爱的美好品质,更有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拯救他人的英雄心灵。
⑤表达时代主题:写小人物的悲惨遭遇,揭示民族的苦难,表达对侵略者的愤怒控诉和对光明的向往。
⑥坚定民众信念:小人物的悲惨遭遇,更易唤起大众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反抗之心,坚定抗战的信念。
(答出任意三条给满分)
10. C 句意:李公简生平不沉迷于名声利益,不悲伤于穷苦简约,对于遇到的事物能够安然处之并且终身以此为
乐,几乎具有陶渊明的率真。
“于声利”是“不眩”的状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利”后面断开;
“终身”是“乐之”的状语,而“者”表示停顿,所以应在“者”后面断开。
11.D “谢家来贵门”中的“谢”应该是辞别,告别。
12.D 苏轼未将孔孟与陶渊明对比。
13.(1)李简夫的仕途虽然比不上白乐天,但开始和结局都和白乐天相似,还有什么值得追求的呢?(逮,比得上;
始终,开始和结局;类,相似)
(2)陶渊明想要做官就去追求,而不认为追求仕途就令人生厌;想要归隐就归隐,而不认为归隐就显得清高。 (嫌,
令人厌恶;高,显得清高)
14.苏辙认为李简夫如白居易一样,为官则为国效力,归隐则身无忧患,作诗则名满天下,这样的人生无憾。
苏轼认为李简夫像陶渊明一样率真自然。(写对一条两分,两条三分)
参考译文:
李简夫少卿诗集引
[宋]苏辙
熙宁初年,我跟随张安道教授陈地的读书人和官吏。那时候,朝廷指定府县完成徭役、农田水利的任务,陈地
虽然没有多少任务,但官吏奔走忙碌,为不能完成为忧。只有我凭借诗词文章讽谏议论在其中无所事事领取俸禄,
虽然庆幸能从公文中脱身,但没有可以与之交往的朋友,所以也没有什么快乐。
当时太常少乡李简夫妇告老还乡,在当地居住已经十五年了,间或与他来往交游。他的生活起居简约而不粗陋,
丰盛而不多余。听他的言语,从来不涉及世俗之事;(我)慢慢吟诵他所写的诗,(他的诗)旷达闲适,常常不拘束
于法度,有物我两忘的情思。问他和谁交往,大多是庆历年间的名士,晏殊非常了解他。探求他生平志向,他说:
“白乐天,我将他当作自己的老师。我仰慕他的为人,所以学习他的诗歌,担心不能比得上他罢了。”我回来后询
问他的同乡人,同乡说:“他少年好学,精通为吏的方法,所以曾经出使到朝廷各部。还没有年老却患疾病,没有
到不能理事的地步却辞去官职。他的家四壁空空,稀粥都不能供给,但是他身处其间安然自得。他的儿子李君武,
辞去官职谋求财富以赡养父母,在乡里劳碌,不辞辛苦,没过多久家里就因为丰衣足食而广为人知了。”陈地的百
姓喜爱种花,和洛阳一样。每年的春夏季节,游览的人整月接连不断。他带着酒壶和朋友,没有一天不在花间,嘴
里从来不谈及家事。晚年,他的诗作更加高妙,神似白乐天。我当时正因为宦游在外而感到劳累,认为读书人即使
没有通达的际遇,就像白乐天一样,入仕就作了君王的近臣,凭借直言讽谏名声显赫,被贬为州郡的长官,凭借奉
公守法而闻名,老年归隐山水间,忧患不能够加诸其身,文章诗歌足以扬名后世,可以老死而没有遗憾了。李简的
仕途虽然比不上白乐天,但开始和结局都和白乐天相似,还有什么值得追求的呢?
而我还没有离开陈地他就亡故了。之后过了十七年,元祐六年,我凭借幸运的际遇而参与国政,俸禄比以前多,
但声名却不被人知晓。快到暮龄了,国家的恩德还没有报答,不敢说要挂冠到归田。大概是曾经担心力不从心吧。
李简的孙子宣德郎李公辅拿着他的诗集来央告我,希望得到我的文章放在诗集的前面。我向来仰慕李简夫的品行,
赞赏他的知止知足,却怕(自己)不能践行,所以全部道出往昔的心意来授予他人(知晓)。李简夫一共有古诗若
干篇,分为二十卷。
书李简夫诗集后
[宋]苏轼
众人认为微生高直爽、坦率,孔子认为他不符合这种修养。孟子不认同于陵仲子穷不苟求,不食不义之食,厌
恶他们不情愿。陶渊明想要做官就去追求,而不认为追求仕途就令人生厌;想要归隐就归隐,而不认为归隐就显得
清高。陶渊明饥饿的时候就敲开别人家的家门乞求食物,能够充饥的时候就拿出鸡和小米邀请客人,是古代的贤人,
可贵之处在于率真。李公简从天圣年间以来凭借文学和政绩闻名,而在嘉佑末年、熙宁初年辞去官职隐居。李公简
生平不沉迷于名声利益,不悲伤于穷苦简约,对于遇到的事物能够安然处之并且终身以此为乐,几乎具有陶渊明的
率真。熙宁三年,苏轼我经过陈地,想要请求拜见陈公简,但是李公简生病了。二十年之后,从他的孙子李公辅手
中得到他亲手记录的七十篇诗文。读了之后,叹息着说:“君子就应是这样的人,现在已经没有这样的人了!” 元
祐六年十二月初四日。
15.C “以此表达对汉将的崇拜之情”错。颔联中“才堪”意为“才能只合”,“不数”意为“数不上”,即卫
青、霍去病和李广利那样的名将、英雄也无法与唐朝的大将相比。
16.①充满少年般的爱国热情与激情。不图荣华、才干超凡的大将与来自四面八方的壮卒猛士一起开赴边疆为国杀
敌。②少年般的英雄气概。绣着麒麟的锦带上佩戴着精致的吴钩,迅疾的青骊马跳跃过紫骝马,充满雄姿飒爽、勇
往直前的情态。③少年般的豪迈壮阔的气概和浪漫主义气息。诗作写于诗人二十一岁时,恰是意气风发少年时,诗
人使用用典以及夸张想象的手法,使诗歌洋溢着年轻人特有的浪漫气息。
17.(1)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2)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3)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18.①脍炙人口②前所未有③苦心孤诣(其他合理都可给分)
19.近日播出的第二季首期节目,又在方式上消弭古今时空之别,将《永乐大典》这样的旷世巨著与祖国民族命运
紧密相连,凸显了优秀文化直击心魄、令人震撼、催人奋进的永恒价值和当代意义。 (一个分句一分)
20.连用两个“小众”,突出强调了《尚书》这样的古籍因为内容高少有人知的特点。(2分)
连用两个“大众”,凸显了古籍创造性转化的效果,让艰深难懂的古籍走入民间,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2分)
21.①花粉过敏原有三大类 ②空气污染会加重过敏症状 ③也要防患于未然
22.近年来由于部分地区空气污染,季节性花粉过敏症和常年性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有些人甚至会两种病叠加。
23.参考立意:
做人做事兼取众长,成就更好的自己。
做人做事追求独特的个性和风格,成就更好的自己。
做人做事既兼取众长又展示个性,成就更好的自己。
其他言之成理也可。
附:作文评分标准
1.基础等级
基础等级分内容和表达两项,基础等级的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
内容项(20 分)--题意、内容
其重点是题意、内容。对于内容要综合考虑,对于材料的把握虽然符合题意,但文章不好、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单
薄、感情基本真实的,可以在三等上打分。
考生的考卷中所述论据的真实性要特别注意,如果是编造,或者有明显错误,或者不能佐证文章观点的,要适当扣
分。
表达项(20 分)--语言、文体和结构、卷面
其重点是作文的结构、语言、文体、卷面等,但也要综合考量。
1、根据表达项的细则,在“内容”评等的基础上,除了在相应的等级上评分外,还可以考虑在上一等或下一等打
分。
2、在“内容”等级判分的基础上,表达项原则上不跨等给分,如内容判三等,表达不能在一等给分,只能在三等
或二等或四等给分。
2.发展等级(20 分)
基础等级分要与发展等级分相匹配,发展等级分不能跨越基础等级的得分等级。
1、发展等级分原则上随内容或表达的等次给分,如内容二等,表达三等,发展等级一般可在二等给分。
2、发展等级一般不在内容或表达的下一等给分,如内容一等,表达二等,发展等级一般在一等或二等给分。
3、发展等级在内容给分的基础上,一般不跨等给分,如内容三等,发展等级不能在一等给分。
4、内容在四等的,“发展等级”可以给 1 到 2 分;确为抄袭的,“发展等级”不给分。
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 项 16 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看本质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足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⑾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⑿见解新颖⒀材料新鲜⒁构思精巧⒂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⒃有个性特征
3.关于作文的其他项评定
扣分项评定
出现错别字,1 个错别字扣 1分,重复不计,扣完 5 分为止;标点符号出现 3 处以上错误的酌情扣分;不足字数者,
每少 50 字扣 1 分;无标题扣 2分。
残篇评定
400 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 50 个字扣 1分)
400 字以下的文章,20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200 字以下的文章,10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只写一两句话的,给 1 分或 2分,不评 0 分。
只写标题的,给 1 分或 2分,不评 0 分。
完全空白的,评 0 分。滨城高中联盟2022一2023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艺术是意造空中楼阁来慰情遣兴,而这种楼阁是如何建筑起来的?
②先拿艺术作品做实例。如王昌龄的《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
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不曾留下他作诗时心理历程的记载,但
我们借助心理学的知识来从文字上分析,也可以想见大概。
③他必定使用想象。想象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如看到寒鸦,心中就印下寒鸦的影
子,知道它像什么样,这种心镜从外物摄来的影子就是“意象”。意象在脑中留有痕迹,
看不见寒鸦时仍可想到寒鸦像什么样,甚至于从来没有见过寒鸦,别人描写给你听,你
也可凑合已有意象推知大概。
④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一般的想象大半是再现的。原来从知觉得来的意象如
此,回想起来的意象仍是如此。比如我昨天看见一只鸦,今天回想它的形状,丝毫不用
自己的意思去改变它,就是只用再现的想象。艺术作品不能不用再现的想象。比如这首
诗里“奉帚”“金殿”“玉颜”“寒鸦”“日影”“团扇”“徘徊”等等,在独立时都只是再
现的想象。
⑤但只有再现的想象决不能创造艺术。艺术既是创造的,就要用创造的想象。创造
的想象也并非从无中生有,它仍用已有意象,不过把它们加以新配合。王昌龄的《长信
怨》精彩全在后两句,这后两句就是用创造的想象作成的。人人都见过“寒鸦”和“日
影”,却从来没有人想到班婕妤的“怨”可以见于带昭阳日影的寒鸦。但这话一经王昌龄
说出,我们就觉得它实在是至情至理。从这个实例看,创造的定义就是:平常的旧材料
之不平常的新综合。
⑥从理智方面看,创造的想象可以分析为两种心理作用:一是分想作用,一是联想
作用。“分想作用”就是把某一个意象和与它相关的许多意象分开而单提出它来。这种分
想作用是选择的基础。许多人不能创造艺术就因为没有这副本领。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
择,只是选择有时就已经是创造。画家在一片荒林中描出一幅风景画来,就是在混乱的
情境中把用得着的成分单提出来,把用不着的成分丢开,来造成一个完美的形象。诗有
时也只要有分想作用就可以作成。例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名句就是从混乱
高二语文试卷第1页共12页
的自然中划出美的意象来,全无机杼的痕迹。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艺术不能离开
知觉和想象,就不能离开联想。联想可分为“接近”和“类似”两类。比如这首诗里所
用的“团扇”这个意象,班婕妤第一次用它时,是起于类似联想,因为她见到自己色衰
失宠类似秋天的弃扇;王昌龄用它时则起于接近联想,因为他读过班婕好的《怨歌行》,
提起班婕妤就因经验接近而想到团扇的典故。
⑦“怀古”“忆旧”的作品:大半起于接近联想,例如看到赤壁就想起曹操和苏东坡。
《诗经》中“比”“兴”两体都是根据类似联想。比如《关雎》就是拿雎鸠的挚爱比夫妇
的情谊。因为类似联想的结果,物可变成人,人也可变成物。
⑧这两种都属于象征。象征的定义可以说是:“寓理于象。”《长信怨》一诗中的“昭
阳日影”便是“象”,象征皇帝的恩宠;“皇帝的恩宠”是“理”,但如果我们一定要把它
明白指为“皇帝的恩宠”的象征,又未免以迹象绳玄渺了。诗有不可以解说出来的地方,
不可以言传的全赖读者意会。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
材料二:
柳宗元有个十分重要的命题:“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遵右军,则清湍
修竹,芜没于空山矣。”这段话提出了一个思想,自然景物要成为审美对象,要成为“美”
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必须要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去“唤醒”它,去“照亮”
它,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外物是不依赖于欣
赏者而存在的,但美并不在外物。或者说,外物并不能单靠了它们自己就成为美的。美
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
一般人之所以容易接受美是客观的观点,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看到物是客观的,因
此他们觉得物的美当然也是客观的。这座山是客观的,那么这座山的美当然也是客观的。
这里的错误是把“象”与“物”混淆起来了。在审美活动中,我们所面对的不是“物”,
而是“象”,“物”的有用性以及它的自然科学属性是不被注意的。审美观赏者注意的是
“象”。在审美观赏者面前,“象”不等于“物”。一座山,它作为“物”,相对来说是不
变的,但是在不同的时候和不同的人面前,它的“象”却在变化。“物”是实在的世界,
“象”是知觉的世界。竹子是“物”,眼中之竹则是“象”。“象”是“物”向人的知觉的
显现,也是人对“物”的形式和意蕴的揭示。当人把自己的生命存在灌注到实在中去时,
实在就有可能升华为非实在的形式一象。这种非实在的形式是不能离开人的意识的。
这正是朱光潜一贯强调的观点。朱光潜谈美,总是一再强调指出,把美看作天生自
在的物,乃是一种常识的错误。他指出,“象”不能离开“见”的活动,有“见”的活动,
“象”才呈现出来,所以美的观赏都带有几分创造性。
(摘编自叶朗《美在意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般的想象大半是再现的,诗歌中的意象都只是再现的想象。
高二语文试卷第2页共1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