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题目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本课通过三个子目(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赋税制度)说明汉唐间制度发生的变化,认识从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的特点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科举制的创立、三省六部制的确立、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和两税法的特点 难点:理解科举制的进步意义,认识三省六部制的特点,理解汉唐之间赋税制度的变化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材料教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教学设计意图
导入:在《贞观政要》中,唐太宗对如何治理国家进行了精要的概括:“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也就是说,一切政权都是由人组成的;而一切制度,最终都要靠人去实行。因此,政治的基础就是选拔人才。 选官制度的创新 选官制度的演变 商周——世官制 战国——军功爵制 汉朝——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及以后——科举制 (二)九品中正制 1.含义 由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依此授予官职的制度 2.标准 家世、道德、才能→家世 九品中正制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后来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控,以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3.影响:初期选拔大量人才,但后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引导学生认识隋唐面临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任务,而关键首先在于选拔人才。 帮助学生理清选官制度演变的历史脉络,引出九品中正制。 引导学生论从史出,得出结论,了解九品中正制的含义和影响
二、科举制 (一)科举制产生的背景 1.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实行。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建康令王复,性既儒雅,未尝乘骑,见马嘶喷陆梁,莫不震慑,乃谓人曰:“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其风俗至此。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隋唐加强统治的需要。 隋唐大一统政权的形成需要大量职业化官僚阶层来治理国家,必然要改变重军功、轻文教的旧的选举制度,改变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要加强大一统的皇权,就必须削弱士族的力量。 ——金滢坤《中国科举制度通史》 (二)科举制形成的过程 隋文帝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唐太宗 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三)科举制的影响 材料:“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衣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 积极:①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②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③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①忽视实用性学问,抑制了其他学科、知识、科技的发展;②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中央官制的创新 (一)三省六部制形成的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二)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发展 展示三省六部制的结构示意图 特点:①相权三分,相互牵制 ②职责明确,分工合作 ③共同协商,集思广益 ④节制君权,减少失误 ⑤家国分治,更为理性 影响:对唐朝:①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提高了办事效率;②将相权一分为三,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③一定程度上对皇权形成制约 。 对后世: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三、赋税制度的创新 古代民众的义务:“税”+“役” (一)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1.均田制(北魏——唐前期) 创立:北魏孝文帝 (
培养学生从史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主要内容:国家将大量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受田农民向国家缴纳赋税和服役。 材料 诸子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 ——《魏书·食货志》 2.租调制(魏晋)→租庸调制(唐初) 创新之处:庸 租庸调制的影响:保证农时和政府赋税收入。 租(田亩税):粮食 调:(人头税)帛或布 庸:用帛或布代徭 (二)两税法 1.背景: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下降 2.内容 炎建议作两税法……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司马光《资治通鉴》 征税对象——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 征税标准——以财产为主 征税次数——夏、秋两季 征税项目——按资产缴纳户税和按田亩缴纳地税 3.影响 材料一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翰苑集》 材料二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 ——白居易《重赋》 影响:两税法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但地主千方百计地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使农民的负担更加沉重。 征税标准:放松了人身控制 征税项目:简化了税收名目 征税对象:扩大了收税对象 征税次数:固定了收税时间 板书设计 选官制度的创新 中央官制的创新 赋税制度的创新 (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唯物史观和历史思维
)小结:唐朝的制度创新 选官制度的创新 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中央官制的创新 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 赋税制度的创新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古代国家治理体系不断创新!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基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利! 学生通过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和论从史出的意识。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通过史料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举制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通过结构示意图让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三省六部各自的职责以及三省的运作形式。从而得出三省六部制度的特点。进而辩证的看待三省六部制的影响,涵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随堂测验 1.两汉实行州都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B.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C.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D.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2.唐朝元和年间,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镈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给事中崔佑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佑的意见。崔佑所属的部门应是(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参知政事 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敞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问题探究 当今中国,高考改革是社会焦点问题之一。有人认为,高考改革势在必行,要改变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更加侧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另一些人则担心,高考改革会演变为“权贵阶层”垄断社会上升通道的幌子。对于高考改革,请问你的看法如何?请查阅相关资料,写一篇200字以上的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