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可逆反应若只改变下列一种条件,一定能使化学反应反应速率加快的是( )
辽源市第五高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A.增大反应物的量 B.升高温度 C.增大压强 D.改变浓度
6.1L 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N2(g) 3H2(g) 2NH3(g) ,2min 内N2 的物质的量由 2mol减小到 0.8mol,
化学试卷
则用H2 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mol / (L min)]为( )
本试卷共 33 题,满分 100 分,共 8 页。考试用时 90 分钟。
A.2.4 B.1.8 C.1.2 D.0.6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粘贴到条形码区域内。 催化剂
7.在恒温恒容条件下,反应 2SO2 (g)+O2 (g) 2SO3 (g) 达到化学平衡时,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Δ
2.选择题必须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 0.5mm 黑色中性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纸、 A.反应停止 B.SO2与 S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一定相等
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C.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 D.SO2的消耗速率与 SO3的生成速率相等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1
一、单选题(共 30 小题,每题 2 分,共 60 分) A.0.1mol L 盐酸和 0.1mol L
-1硫酸分别与 2mol L-1NaOH 溶液反应,其反应速率相同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B.相同质量的大理石块与大理石粉分别与 0.1mol L
-1盐酸反应,反应速率相同
-1
A.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来表示 C.Mg、Al 在相同条件下分别与 0.1mol L 盐酸反应,反应速率相同
B.化学反应速率是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D.0.1mol L
-1HCl 和 0.1mol L-1HNO3分别与相同形状和大小的大理石块反应,反应速率相同
C.用不同物质的浓度变化表示同一时间内、同一反应的速率时,其数值之比等于反应方程式中对应物 9.对于反应 2A(g) + B(s) = C(g) + 4D(g),下列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A.v(A) = 0.015 mol·L
1·s 1 B.v(B) = 0.6 mol·L 1·min 1
1 1 1 1
D.若某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为 0.5mol/(L s),就是指在 1s 内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变化都为 0.5mol/L C.v(C) = 0.3 mol·L ·min D.v(D) = 2.0 mol·L ·min
2.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是( ) 10.一定条件下,密闭容器中进行合成氨反应: N2 g 3H2 g 2NH3 g 。当正、逆反应速率相
①温度 ②压强 ③催化剂 ④浓度 ⑤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等且不等于零时,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⑤ C.①④ D.①②③④
A.反应已达平衡状态 B.N2、H2、NH3 三者共存
3.可逆反应 A(g)+3B(g) 2C(g),在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速率如下,其中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C. N2、H2、NH3 的浓度不再变化 D.N2、H2、NH3 的浓度之比为 1:3:2
A.v(A)=0.8mol/(L min) B.v(B)=1.2mol/(L min)
C.v(C)=0.4mol/(L min) D.v(C)=0.02mol/(L min) 11.在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可逆反应为A s 3B g 3C g 。下列叙述中不能表明可逆反
4.一定条件下,在一密闭容器中用 N2和 H2反应合成氨,方程式为 N2 g 3H 2 g 2NH3 g 反应进 应一定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1
行到 2s 时测得 NH3的浓度为 0.8mol·L ,则用氨气表示该反应的反应速率为( )
A.B 的生成与分解速率相等 B.容器内压强不再发生变化
-1 -1 -1 -1
A.0.2mol·(L·s) B.0.4mol·(L·s) C.0.6mol·(L·s) D.0.8mol·(L·s) C.C 的浓度不再变化 D.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第 1页 共 8页 ◎ 第 2页 共 8页
12.下列过程中,化学反应速率的增大对人类有益的是( ) 19.化学与环境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属的腐蚀 B.食物的腐败 A.光化学烟雾是因为向大气中排放了 SO2 B.酸雨是 pH 小于 7 的雨水
C.塑料的老化 D.氨的合成 C.CO2、NO2或 SO2都会导致酸雨的形成 D.大气中 CO2含量的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
20.下列关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说法不正确的是( )
13.一定温度下,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CH4 g CO2 g 2CO g 2H2 g 。当CH4 、CO2、 ...
A.浓硫酸与蔗糖反应,观察到蔗糖变黑,体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
CO、H2 的浓度不再改变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硝酸见光受热易分解,一般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放置在阴凉处
A.该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B.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且等于零
C.燃油发动机产生的 NO2 、 NO 与CO反应能生成 N2 和CO2,因此可以直接排放
C.CH4 和CO2全部转化为 CO 和H2 D.CH4 、CO2、CO、H2 的浓度一定相等
D.铝制餐具不宜用来蒸煮或长时间存放酸性或者碱性食物
14.下列反应中,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21.下列物质不具有漂白性的是( )
A.乙醇燃烧 B.氧化钙溶于水
A.O3 B.SO2
C.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混合并搅拌 D.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
C.HClO D.NaOH
15.氮化硅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2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硅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第三周期第ⅥA 族
A.硫是一种淡黄色的能溶于CS2 的晶体
B.氮化硅的摩尔质量:42 (相对原子质量 N:14 Si:28)
B.硫的化合物常存在于火山喷出物中
C.原子半径:N>Si
C.化石燃料直接燃烧会产生对大气有严重污染的SO2气体
D.硅单质可应用于电脑芯片
SO SO
16.物质的俗称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有的与物质的颜色有关,如蓝矾是CuSO 5H
D.硫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是 2,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是
4
3
2O 的俗称,呈蓝色;
2+ 2+ 2
有的与产地有关,如大理石;有的与其性质有关,如金刚石得名于其硬度大;有的与英文名音译有关, 23.为了除去粗盐中的 Ca 、Mg 、SO4 和泥沙,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下列五项操作,正确的操
如福尔马林,甲醛的水溶液,是 formalin 的音译。下列物质的俗称正确的是( ) 作顺序是( )
A.CaSO4 2H2O 熟石灰 B.FeSO 7H O 绿矾 ①过滤 ②加过量 NaOH 溶液 ③加适量盐酸 ④加过量 Na2CO3溶液 ⑤加过量 BaCl 溶液4 2 2
A.①④②⑤③ B.②⑤④③①
C.Na 2SiO3 水玻璃 D.BaSO4 明矾
C.②④⑤①③ D.⑤②④①③
17.下列不是传统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是( )
24.下列关于硫的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玻璃 B.水泥 C.碳纳米管 D.陶瓷
A.SO2是电解质,因此其水溶液能导电
18.下列反应不属于“氮的固定”的是( )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因此可以用来干燥 NH3
A.工业上利用 N2 和H2合成 NH3 B.工业上将 NH3催化氧化为 NO C.SO2具有氧化性,因此可以将其加入葡萄酒中作抗氧化剂
C.雷雨天空气中的 N2 和O 反应生成 NO D.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将空气中的 N 转化为氨 D.常温下,铝遇浓硫酸会钝化,因此铝罐可以用来储存和运输浓硫酸2 2
第 3页 共 8页 ◎ 第 4页 共 8页
25.下列关于硅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可用 NaOH 溶液雕刻玻璃,生产磨砂玻璃 30.如图为 1mol H2 和 1mol Cl2 反应生成 2mol HCl 的能量变化图(已知:物质具有的键能越大越稳定。
B.二氧化硅导电性好,可用于生产光导纤维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硅在自然界主要以硅酸盐和氧化物的形式存在
D.透明陶瓷、超导陶瓷等新型陶瓷属于硅酸盐产品
26.化学无处不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酒酿制过程中添加适量二氧化硫可以起到杀菌和抗氧化的作用
B.氧化亚铁和三氧化二铁都可用作红色颜料
C.84 消毒液与洁厕灵混用消毒效果更好
D.氧化钠可用作呼吸面具和潜水艇里的氧气供给
27.下列关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每生成 1molHCl,放出 183kJ 的热量
A.碳和浓硫酸反应可生成CO2 B.实验室用氯化铵分解制氨气
B.该反应生成液态 HCl 比生成气态 HCl 释放的能量多
C.Al 可溶于 NaOH 溶液生成偏铝酸钠 D.高温下碳可还原SiO2 生成硅 C.氯气分子中的化学键比氢气分子中的化学键更稳定
28.下列变化可用同一原理解释的是( ) D.由图知 H 原子和 Cl 原子形成 1mol HCl 分子会吸收 431kJ 的能量
A.氯水和 SO2可使品红褪色 二、填空题(共 3 小题,每空 2 分,共 40 分)
B.氯水和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
31.某兴趣小组为研究原电池原理,将锌、铜通过导线相连,置于稀硫酸中。
C.浓硫酸和浓盐酸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浓度降低
D.氢氧化钠溶液和石灰水暴露在空气中变质
29.化学电源应用广泛。某原电池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2
(1)电子由_______极经导线流向_______极,溶液中SO4 向_______极移动,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硫
酸的浓度将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锌片上的现象是_______,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
A.锌电极发生氧化反应 B.H 向锌电极移动 (3)若反应过程中锌片溶解了 32.5 g,理论上生成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______。
C.电子由铜电极经导线流向锌电极 D.原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溶液的 c(H )不变 (相对原子质量 H:1 O:16 S:32 Zn:65)
第 5页 共 8页 ◎ 第 6页 共 8页
32.填空: (2)如图表示 1molH2 与 1molCl2 反应生成 2molHCl 的能量变化的理论分析示意图。
(1)某温度时,在 2L 的密闭容器中,X、Y、Z 三种物质的量随 X 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①X 的转化率是___________; ①化学键断裂需要_______(填“释放”或“吸收”)能量。
②由图中所给数据进行分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②图中共释放的能量为_______kJ。
(2)在 400℃时,将一定量的 SO2和 14molO2压入一个盛有催化剂的 10L 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 ③该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能量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所以该反应是
2SO2 O 2 2SO3 ,已知 2min 后,容器中剩余 2molSO2和 12mo1O ,则: _______反应。2
①生成了___________molSO3,SO2的起始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___。
②2min 内平均反应速率: υ(O2 ) = ___________。
33.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做如下实验,以检验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①在实验中发现反应后(a)中温度升高,由此可以判断(a)中反应是_______热反应,(b)中温度降低,由
此可以判断(b)中反应是_______热反应。
②写出铝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③根据能量守恒定律,(b)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应该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其生成物的总能量。
第 7页 共 8页 ◎ 第 8页 共 8页
高一**试题 第*页(共*页) 高一**试题 第*页(共*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A.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均取正
值)来表示,A 正确;
B.化学反应有快有慢化学反应速率是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程度的一个物理量,B 正确;
C.用不同物质的浓度变化表示同一时间内、同一反应的速率时,其数值之比等于反应方程
式中对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C 正确;
D.若某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为 0.5mol/(L s),是指用某一物质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与其它
物质的速率不一定相等,D 错误;
故选 D。
2.B
【详解】不同的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千差万别,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是反应物的性质,
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均为影响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
故选 B。
3.A
【分析】根据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将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转化为同一物
质、相同单位的反应速率,再进行比较。
【详解】A.v(A)=0.8 mol/(L·min);
B.v(A):v(B)=1:3,v(B)=1.2 mol/(L·min)则 v(A)=0.4 mol/(L·min);
C.v(A):v(C)=1:2,v(C)=0.4 mol/(L·min),则 v(A)=0.2 mol/(L·min);
D.v(A):v(C)=1:2,v(C)=0.02mol/((L·min),则 v(A)=0.01 mol/(L·min);
综上所述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A;
故选 A。
4.B
c
【分析】根据速率公式 v 分析解答。
t
c 0.8 mol L-1
【详解】氨气的反应速率为: v =0.4mol·(L·s)-1,答案选 B。
t 2s
5.B
【详解】A.若增大固体反应物的量,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故不选 A;
B.升高温度,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反应速率一定加快,故选 B;
答案第 1页,共 10页
C.对于没有气体参与的化学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不变,故不选 C;
D.增大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加快、降低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减慢,改变浓度不一定能使化
学反应反应速率加快,故不选 D;
选 B。
6.B
【详解】在 1L 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 N2(g) 3H2(g) 2NH3(g) , 2min 内 N2 的物质的量
c
由 2mol 减小到 0.8mol,则用N2 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 v(N2)= = t
2mol-0.8mol
1L =0.6mol/(L min),v(N2):v(H2)=1:3,所以 v(H2)=3×0.6mol/(L min)=1.8mol/(L min)。
2min
答案选 B。
7.C
【详解】A.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反应仍然在进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因此反应并未停止,A 错误;
B.反应处于平衡状态时,SO2 与 SO3的物质的量浓度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B 错误;
C.在恒温恒容条件下,容器的容积不变,该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改变的反应,若
反应未达到平衡状态,气体的物质的量发生改变,气体的压强就会发生变化,则当容器内压
强不再变化时,气体物质的量不变,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 正确;
D.SO2 是反应物,SO3表示生成物,在任何时刻都存在 SO2 的消耗速率与 SO3的生成速率
相等,因此不能据此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D 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 C。
8.D
【详解】A.相同浓度的盐酸和硫酸氢离子浓度不同,故反应速率不同,A 错误;
B.固体反应物表面积不同,则反应物间接触面积不同,故反应速率不同,B 错误;
C.反应物的性质不同,反应速率不同,C 错误;
D.氢离子浓度相同,反应物间接触面积相同,故反应速率相同,D 正确;
故选 D。
9.D
【详解】A. (A) = 0.015 mol·L 1·s 1 = 0.9 mol·L 1·min 1;
B.物质是固体,不能计算反应速率;
答案第 2页,共 10页
C.转化为 A 物质表示的速率为 (A) = 0.6 mol·L 1·min 1;
D.转化为 A 物质表示的速率为 (A) = 1.0 mol·L 1·min 1;
故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D,答案选 D。
10.D
【详解】A.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已达平衡状态,故 A 正确;
B.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 N2、H2、NH3 三者共存,故 B 正确;
C.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N2、H2、NH3 的浓度不再变化,故 C 正确;
D.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N2、H2、NH3 的浓度不再变化,N2、H2、NH3
的浓度之比不一定为 1:3:2,故 D 错误;
故选 D。
11.B
【详解】A.B 的生成与分解速率相等,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状态,故 A 不符
合题意;
B.反应为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反应,压强不是变量,故容器内压强不再发生变化不能说明达
到平衡状态,故 B 符合题意;
C.C 的浓度不再变化,说明平衡不再移动,达到平衡状态,故 C 不符合题意;
D.容器体积始终不变,气体质量是个变量,则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说明反应已达平衡,
故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12.D
【详解】A.金属的腐蚀越慢越好,故增大速率对人类无益,A 错误;
B.食物的腐败越慢越好,故增大速率对人类无益,B 错误;
C.塑料的老化越慢越好,故增大速率对人类无益,C 错误;
D.氨的合成越快越好,缩短生产周期,故增大速率对人类有益,D 正确;
故选 D。
13.A
【详解】A.当 H2O、CO、CO2、H2 的浓度不再变化时,是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说明正逆
反应速率相等,反应已达化学平衡状态,故 A 正确;
B.化学平衡状态是动态平衡,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且大于零,故 B 错误;
答案第 3页,共 10页
C.可逆反应不可能完全反应,则 H2O 和 CO 反应不可能全部转化为 CO2 和 H2,故 C 错误;
D.平衡状态时 H2O、CO、CO2、H2的浓度不变,不一定相等,故 D 错误;
答案选 A。
14.C
【详解】A.乙醇燃烧是放热反应,故 A 不符合题意;
B.氧化钙溶于水是放热反应,故 B 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混合并搅拌,是吸热反应,故 C 符合题意;
D.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是放热反应,故 D 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 C。
15.D
【详解】A.硅为 14 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为 2、8、4,则硅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第三
周期第 IVA 族,故 A 错误;
B.氮化硅的摩尔质量:42 g mol 1,故 B 错误;
C.根据层多径大,则原子半径:N<Si,故 C 错误;
D.硅单质是半导体,常应用于电脑芯片,故 D 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 D。
16.B
【详解】A.CaSO4 2H2O俗称生石膏,熟石灰为氢氧化钙,故 A 错误;
B.FeSO4 7H2O俗称绿矾,故 B 正确;
C. Na 2SiO3 水溶液俗称水玻璃,故 C 错误;
D.BaSO4俗称重晶石,十二水合硫酸铝钾俗称明矾,故 D 错误;
故选:B。
17.C
【详解】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是指主要成分为硅酸盐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包括:玻璃、陶瓷、
水泥等,碳纳米管不属于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故选:C。
18.B
【分析】氮的固定是指游离态的氮气变为化合态。
【详解】A.工业上利用N2 和H2 在高温高压催化剂作用下合成NH3,游离态的氮变为化合
答案第 4页,共 10页
态的氮,属于氮的固定,故 A 不符合题意;
B.工业上将 NH3催化氧化为 NO,都是化合态,不属于氮的固定,故 B 符合题意;
C.雷雨天空气中的 N2 和O2反应生成 NO,游离态的氮变为化合态的氮,属于氮的固定,
故 C 不符合题意;
D.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将空气中的 N2 转化为氨,游离态的氮变为化合态的氮,属于氮的固
定,故 D 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 B。
19.D
【详解】A.光化学烟雾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氮氧化合物及碳氢化合物有关,不是因为向大气
中排放了 SO2,A 错误;
B.正常雨水的 pH 值为 5.6,pH 值小于 5.6 的雨水是酸雨,B 错误;
C.NO2或 SO2都会导致酸雨的形成,但 CO2不会,C 错误;
D.大气中 CO2含量的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D 正确;
故选 D。
20.C
【详解】A.浓硫酸与蔗糖反应,观察到蔗糖变黑变为碳,体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A 正确;
B.硝酸见光受热易分解为二氧化氮和氧气,一般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放置在阴凉处,B
正确;
C. NO2 、 NO 与CO反应需要在催化剂作用下转化为无毒的气体,因此需要催化转化后排
放,C 错误;
D.铝与酸、碱均会反应,故铝制餐具不宜用来蒸煮或长时间存放酸性或者碱性食物,D 正
确;
故选 C。
21.D
【详解】A.O3 有强氧化性,具有漂白性,A 错误;
B.SO2 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可与色素结合,具有漂白性,B 错误;
C.HClO 有强氧化性,具有漂白性,C 错误;
D.NaOH 为强碱,不具备漂白性,D 正确;
答案第 5页,共 10页
故选 D。
22.D
【详解】A.硫是一种不溶于水但能溶于 CS2 的淡黄色粉末,故 A 正确;
B.在火山喷出的气体中和矿泉水里常含有硫的化合物,故 B 正确;
C.化石燃料中含有硫,在点燃的条件下硫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故 C 正确;
D.硫在空气和纯氧中燃烧产物都是SO2,与氧气的浓度无关,二氧化硫只有在催化氧化时
才能生成SO3,故 D 错误;
故答案选 D。
23.D
2
【详解】沉淀 Ca2+、Mg2+、SO4 分别用碳酸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为了除
尽杂质,都需要加入过量的溶液,由于加入过量的试剂,后面加入的试剂还需要将前面加入
的过量试剂除掉以免有的新的杂质引入,因此加入的碳酸钠溶液还有一个作用是将多余的氯
化钡除掉,因此碳酸钠加在氯化钡后面,而氢氧化钠溶液在除杂的任意位置都可以加入,之
后过滤除去沉淀再加盐酸,因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⑤②④①③或⑤④②①③或②⑤④①③,
故 D 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 D。
24.D
【详解】A. SO2 的水溶液含亚硫酸能导电,但二氧化硫自身不能电离,二氧化硫属于非电
解质,A 错误;
B. 浓硫酸能与氨气反应生成铵盐,因此不能用来干燥 NH3,B 错误;
C. SO2具有还原性,因此可以将其加入葡萄酒中作抗氧化剂,C 错误;
D. 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使铝遇冷的浓硫酸发生钝化,因此铝罐可以用来储存和运输浓
硫酸,D 正确;
答案选 D。
25.C
【详解】A.可用 HF 溶液雕刻玻璃,生产磨砂玻璃,A 错误;
B.二氧化硅光学性能好,可用于生产光导纤维,B 错误;
C.硅在自然界主要以硅酸盐和氧化物的形式存在,C 正确;
D.透明陶瓷、超导陶瓷等属于新型无机材料,主要为氮、碳化物及金属氧化物等,不属于
答案第 6页,共 10页
硅酸盐产品,D 错误;
故选 C。
26.A
【详解】A.葡萄酒酿制过程中添加适量二氧化硫可以起到杀菌和抗氧化的作用,故 A 正确;
B.氧化亚铁是黑色,三氧化二铁是红棕色粉末,氧化铁可用作红色颜料,故 B 错误;
C.84 消毒液与洁厕灵混用会产生有毒气体,故 C 错误;
D.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不会有氧气生成,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氧气,因此
过氧化钠可用作呼吸面具和潜水艇里的氧气供给,故 D 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 A。
27.B
【详解】A.浓硫酸具有强还原性,加热条件下可以和 C 反应:
C+2H2SO(4 浓) 2SO2 +CO +2H O,A 项正确;2 2
B.NH4Cl 受热分解产生 HCl 和 NH3 会迅速结合成 NH4Cl,所以不能选用 NH4Cl 分解制氨
气,B 项错误;
C.Al 具有两性,能与强碱发生反应:2NaOH+2Al+2H2O=NaAlO2+3H2↑,C 项正确;
D.高温下 C 能将 SiO2 还原为 Si,D 项正确;
故选 B。
28.D
【详解】A.氯水中含有 HClO,HClO 具有强氧化性,能将有色物质氧化,二氧化硫与品红
溶液结合成无色物质,它们原理不同,故 A 错误;
B.氯水中含有 HClO,HClO 具有强氧化性,能将有色物质氧化,属于化学变化,活性炭吸
附色素,属于物理变化,它们原理不同,故 B 错误;
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使浓度降低,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溶质减少使
浓度降低,原理不同,故 C 错误;
D.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而变质,石灰水是 Ca(OH)2的水溶液,
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钙而变质,二者原理相同,故 D 正确;
答案为 D。
29.A
【分析】锌的活泼性比铜的活泼性大,电解质溶液为稀硫酸溶液,锌为负极,铜为正极。
答案第 7页,共 10页
【详解】A.锌电极为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故 A 正确;
B.根据原电池“同性相吸”,则H 向正极即 Cu 电极移动,故 B 错误;
C.电子由负极(Zn)电极经导线流向正极(Cu)电极,故 C 错误;
D.正极是氢离子得到电子变为氢气,因此原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溶液的 c(H )减小,故 D
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 A。
30.B
【详解】A.根据产生的热量=反应物键能总和-生成物键能总和
436 243 2 431 kJ 183kJ ,所以该反应每生成 2mol HCl,放出 183kJ 的热量,A 错
误;
B.气态变为液态会放出能量,因此生成液态 HCl 比生成气态 HCl 释放的能量多,B 正确;
C.物质具有的键能越大,越稳定,因此氢气分子中的化学键比氯气分子中的化学键更稳定,
C 错误;
D.由图可知 H 原子和 Cl 原子形成 1mol HCl 分子会放出 431kJ 的能量,D 错误;
选 B。
31.(1) 锌 铜 锌 变小
(2) 锌片溶解 Zn-2e-=Zn2+
(3)11.2L
【分析】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是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经导线传递到正极,
所以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锌、铜和稀硫酸构成原电
池,锌作负极、铜作正极,结合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分析解答。
【详解】(1)由分析可知,锌、铜和稀硫酸构成原电池中,锌作负极、铜作正极,电子由锌
2
极经导线流向铜极,溶液中SO4 向锌极,锌极电极方程式为:Zn-2e-=Zn2+,铜极电极方程
式为:2H++2e-=H2 ,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硫酸的浓度将变小。
(2)锌极电极方程式为:Zn-2e-=Zn2+,锌片上的现象是:锌片溶解。
32.5 g
(3)若反应过程中锌片溶解了 32.5 g,物质的量为 =0.5mol65g/mol ,转移 1mol 电子,则
生成 0.5mol H2,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11.2L。
答案第 8页,共 10页
32.(1) 30% 3X+Y 2Z
(2) 4 0.6mol L 1 0.1mol L 1 min 1
【详解】(1)①根据图中信息开始 X 的物质的量为 1.0mol,达到平衡时 X 物质的量为 0.7mol,
0.3mol
改变量为 0.3mol,则 X 的转化率是 100% 30% ;故答案为:30%。
1mol
②由图中所给数据进行分析,X、Y 为反应物,Z 为生成物,X、Y、Z 改变量分别为 0.3mol、
0.1mol、0.2mol,根据改变量之比等于计量系数之比,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X+Y 2Z;
故答案为:3X+Y 2Z。
(2)①根据前面数据得到氧气改变量为 2mol,再根据反应方程式得到生成了 4molSO3,二
氧化硫的改变量为 4mol,因此 SO2的起始物质的量 2mol+4mol=6mol,其物质的量浓度是
6mol =0.6mol L 1;故答案为:4;
10L 0.6mol L
1。
n 2mol
②2min 内平均反应速率: υ(O2 )= =0.1mol L
1 min 1;故答案为:
V t 10L 2min
0.1mol L 1 min 1 。
33.(1) 放 吸 2Al 6H 2Al3 3H2 低于
(2) 低于 862 大于 放热
【详解】(1)①在实验中发现反应后(a)中温度升高,说明有热量释放出来,由此可以判断(a)
中反应是放热反应,(b)中温度降低,说明吸收了外界的热量,由此可以判断(b)中反应是吸
热反应;故答案为:放;吸。
②铝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Al 6H 2Al3 3H2 ;故答
案为: 2Al 6H 2Al3 3H2 。
③根据能量守恒定律,(b)是吸热反应,吸收了外界的热量,因此反应物的总能量应该低于
其生成物的总能量;故答案为:低于。
(2)①化学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故答案为:吸收。
②图中共释放的能量为 431kJ×2=862kJ;故答案为:862。
③改反应断键吸收热量为 436kJ+243kJ=679kJ,而形成化学键释放了 862kJ 热量,放出的热
量大于吸收的热量,因此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即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答案第 9页,共 10页
故答案为:大于;放热。
答案第 10页,共 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