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3 组合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6.2.3 组合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A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5-10 07:24: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高中数学 年级 高二 学期 春季
课题 《组合》
教科书 书 名:普通高中数学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3月
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组合的概念,掌握组合与排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 能够运用组合概念及计数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本节课内容选自普通高中数学教材人教A版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六章第二节《排列与组合》,共2个课时,《组合》是第二课时,本节课主要学习组合。 排列与组合的学习是在学习两个计数原理之后,由于排列、组合及二项式定理的研究都是以两个计数原理为基础,同时排列和组合又能进一步简化和优化计数问题。学生已经学习了排列的相关知识,对一些排列问题已经有所了解。组合的学习需要学生去发现与排列有何区别、联系,一方面,它们都是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另一方面,排列有顺序问题,组合没有。同时组合的学习也为后面推导组合数公式打下良好基础。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需要用数学的眼光看待排列与组合问题,能用数学思维解释具体问题,并尝试能去分析复杂问题,寻找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学习过程中蕴含着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素养。 教学重点: 1. 组合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1. 组合与排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 运用组合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学情
在学习两个计数原理的基础上,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常常对于结论与“顺序”的关系思考不清,因此很容易方向错误,这就是排列组合问题的特别之处。因此,学生在学习本节时要联系生活的同时也要区别常规的思考,对组合定义的理解要与排列定义进行区分与联系。学生在课堂愿意讨论,发表见解,同时也对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手段感兴趣。
教学方法和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新课讲授的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组合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思考探索中有收获有成就感,在其中引导学生边探索边学习新知识——组合。同时,通过对比发现到排列与组合的区别与联系,这就是发现-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整节课贯穿启发式教学原则,并由此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践行 “学会思考,体验过程,学会表达”的理念。 1.数学抽象:组合的概念; 2.逻辑推理:组合与排列的联系与区别; 3.数学运算:运用组合思维。
教学过程
引导语:在前面排列的学习中,我们遇到了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m≤n)的题目,取出时需要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排列。 如果不用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那么思考问题的方法还具有一致性吗? 下面,我们从具体的问题入手。 1.情景导入-问题探究(一) 情景:3月是“学雷锋志愿服务月”,为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践行奉献、友爱、互助的雷锋精神,学校将于3月5日组织同学们参加雷锋活动。 思考1:从甲乙丙三名同学中选两名去参加其中一项活动,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思考2:思考1与6.2.1节问题一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师生活动:先由学生尝试自主完成上面的问题,可以同桌进行讨论。 分析:在思考1中,从甲、乙、丙3名同选2名去参加一项活动,就只需考虑选出的2名同学作为一组,不需要考虑他们的顺序。于是,将选出的2名同学作为一组的选法就只有如下3种情况:甲乙、甲丙、乙丙。 对于思考2,在6.2.1节问题1的选法中,存在“甲上午,乙下午”和“甲上午,乙下午” 2种不同顺序的选法,我们可以将它看成先选出甲、乙两名同学,然后再分配上午和下午而得到的。同样,先选出甲、丙、或乙、丙,再分配上午和下午也各有2种方法。而从甲、乙、丙3名同选2名去参加一项活动,就只需考虑选出的2名同学作为一组,不需要考虑他们的顺序。即选取的元素相同,但一个要考虑顺序一个不需要。 追问:思考1的提问舍去问题背景如何简短概括?你能将它推广到一般情形吗?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总结。 分析:该问题实际就是从3个不同元素中取出2个元素作为一组一共有多少个不同的组?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入组合的直观概念,使学生认识组合问题不需要考虑顺序问题,能够使学生直观理解发现有关概念。 2.概念提炼发现 从思考1与思考2中我们可以知道,同样是从3个不同元素中取出2个元素,但结果不同。6.2.1节中问题一的选法为排列,而思考1中的选法为组合,区别在于是否考虑顺序问题。 能否根据排列的定义概括出组合的定义? 排列:一般地,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 组合:一般地,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作为一组,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组合。 相同组合:两个组合只要元素相同,不论元素的顺序如何,都是相同的。 设计意图:由具体实例抽象概括特征以形成数学概念,是数学抽象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3.问题探究(二) 思考3:你能说一说排列与组合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吗? 师生活动:学生根据排列与组合的概念对比发现。 分析提炼:从排列与组合的定义可以知道,两者都是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2)从中选3辆给3位同学,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师生活动:教师先作示范性分析,强调排列与组合的区别,主要考虑顺序对结果有无影响。接着,由学生独立完成。在学生完成本题以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核对。 解析:(1)与顺序无关,是组合问题; (2)选出3辆后将自行车分给3位同学需要考虑顺序,是排列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问题分清排列问题与组合问题,进一步巩固区别两类问题。 4.应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书本例5:平面内有A,B,C,D共4个点。
(1)以其中2个点为端点的有向线段共有多少条?
(2)以其中2个点为端点的线段共有多少条?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确定一条有向线段,不仅要确定两个端点,还要考虑他们的顺序(起点-终点),是排列问题;确定一条线段,只需确定两个端点,而不需要考虑它们的顺序,是组合问题。接着,由学生独立完成。在学生完成本题以后,教师给出完整的解题过程。 解析:(1)一条有向线段的两个端点,要分起点和终点,以平面内4个点中的2个为端点的有向线段条数,就是从4个不同元素中取出2个元素的排列数,即有向线段条数为=4×3=12。这12条有向线段分别为 , , , , , , (2)由于不考虑两个端点的顺序,因此将(1)中端点相同、方向不同的2条有向线段作为一条线段,就是以平面内4个点中的2个点为端点的线段的条数。 共有如下6条:AB,AC,AD,BC,BD,CD. 书本练习题:甲、乙、丙、丁4支足球队举行单循环赛。 1)列出所有各场比赛双方; 2)列出所有冠、亚军的可能情况。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单循环赛是指所有参赛队在比赛中均能相遇一次,4支足球队举行单循环赛,甲-乙与乙-甲为同一场比赛,因此不考虑顺序问题,为组合问题;而不同的队伍获得冠亚军是有区别的,为排列问题。接着,由学生独立完成,在学生完成本题以后,教师给出完整的解题过程。 解析:1)单循环赛是指所有参赛队在比赛中均能相遇一次,4支足球队举行单循环赛,不考虑前后选出顺序问题,为组合问题;共有6种情况,一一列出如下:甲乙、甲丙、甲丁、乙丙、乙丁、丙丁。 比赛后获得冠亚军队伍是有区别的,为排列问题,即从4个队伍选2个队伍分别获得冠亚军,就是从4个不同元素中取出2个元素的排列数,即情况有=4×3=12,列出如下: 冠军甲乙甲丙甲丁乙丙乙丁丙丁亚军乙甲丙甲丁甲丙乙丁乙丁丙
5.方法总结与课堂小结 区别排列问题与组合问题的方法: (1)考虑元素的顺序对结果有无影响; (2)与元素的顺序无关,是组合问题,与元素的顺序有关,是排列问题。 用排列组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方法: (1)考虑是排列问题还是组合问题; (2)排列问题利用排列数计算,组合问题可一一列出情况。 设计意图: 1.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思想方法。 2.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学习脉络,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反思
本节课需要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比较多,由于学生的数学思维较为薄弱,因此在课前要给学生提出确定的预习目标及内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预习任务,预习时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学生对组合概念的理解,并能区分出组合与排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耐心的引导学生思考,面向全体学生提问,通过典型的、学生比较熟悉的实例,经过概括得出组合的定义,鼓励每一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学生的发言及时给予正面的评价,形成一个好的回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发展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等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