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头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测试七生物学试题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务粪泽”是指适当施肥和灌溉,施肥能提高土壤中矿质元素含量,灌溉给与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这样有利于植物生长,A正确;“早锄”是指农田除草,草和农作物之间有竞争关系,锄草能降低农作物与杂草因生存空间和营养物质面产生的竞争,B正确;春天温度升高,细胞代谢旺盛,植物细胞内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升高,C错误;中耕松土使土壤含氧量升高,为根系吸收矿质元素提供更多的能量,利于植物的生长,D正确。
2、答案:C
解析:A、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分泌溶酶体存在于某些特殊细胞中,含有多种水解酶,据此推测,分泌型溶酶体有传统溶酶体胞内消化的功能,A正确; B、神经星形胶质细胞的分泌溶酶体能释放ATP来实现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故分泌溶酶体释放的ATP可作为信号分子传递信息,B正确; C、细胞因子能增强免疫效应,引起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泌溶酶体与细胞膜融合,释放导致靶细胞裂解的穿孔素,而不是在细胞毒性T细胞内释放内含物,C错误; D、控制Rab27a蛋白合成的基因突变会导致分泌溶酶体不能释放其内含物,使细胞毒性T细胞不能发挥作用,可能会导致免疫缺陷病的发生,D正确。
3、D 4、A 5、B 6、D 7、B 8、B
9、答案:C
解析:A.本实验采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暗反应阶段CO2中的碳的转移途径,A正确;降低温度,光合酶的活性降低,获得12种磷酸化糖类的取样间隔时间可能会延长,B正确;培养液中14CO2的量是足够的,提高14CO2的浓度,获得放射性氨基酸的间隔时间不会有明显变化,C错误;实验结果可初步判断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还包括氨基酸等,D正确。
10、答案:C
解析:A、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证明构成膜的蛋白质能侧向移动,A错误;B、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32P标记的是DNA,如果侵染,实验沉淀中放射性很高,B错误; C、含15N的细菌在含14NH4Cl的培养液中培养,由于DNA进行半保留复制,子一代的DNA均为15N-14N,子二代的DNA为15N-14N、14N-14N,子二代细菌的DNA离心会出现两条带(中带和轻带),C正确:D.、卡尔文等用14C标记CO2,探明了碳在光合作用中经14C,转化为糖类和再生为C3,D错误。
故选C。
11、A
12、A
13、B
14、B 15、BD
16.答案:CD
解析:A、将DNA与对青霉素敏感的R型细菌(非抗-R)共同培养,非抗-R型细菌被转化为抗-S型细菌并能稳定遗传,说明DNA是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能支持艾弗里的结论,A错误; B、该实验与艾弗里实验都证明了DNA是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但不是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B错误; C、根据题干信息,实验选用了抗青霉素这一性状作为观察指标,从而可以判断非抗-R型是否发生了转化,C正确; D、青霉素抗性与荚膜形成无关,证明细菌中一些与荚膜形成无关的性状也能发生转化,D正确。
故选:CD。
17.答案:ACD
解析:按照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化石记录下的生物进化应该是一个连续渐变的过程,A正确;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环境对生物表型有选择作用,B错误;“间断平衡论”认为进化过程是由一种在短时间内爆发式产生的进化与在长时间稳定状态下的一系列渐变进化之间交替进行的过程,能较好解释物种大爆发现象,C正确;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等,它们的综合作用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D正确。
18.BD
19.AD
20.(1)脂质和蛋白质 磷脂分子可以侧向自由移动 蛋白质大多也能运动 (2)氧和H+ NADPH+ 主动运输 (活跃的)化学能(3)能 (4)缺乏光系统I,不能产生氧气,既能解除光系统间对光吸收的竞争限制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光呼吸.
(每空1分,共7分)(1)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含碳有机物
14.5%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一年生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被淘汰 水平
等量的缓冲液 纤维素液 斐林试剂 若试管A溶液呈蓝色(不呈砖红色),试管B溶液呈砖红色,则表明该纤维素酶能耐受80℃高温;若试管A和B溶液均呈蓝色(不呈砖红色),则表明该纤维素酶不能耐受80℃高温。
22、(总分12分)答案:(1)所有生物;物种丰富度明显降低,群落结构变得简单(2分)
(2)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2分)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2分)E
(3)整体、协调、循环、自生;(合适的)种类和比例;既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确保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合理即可)
解析:(1)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Gatun湖的所有生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由于丽鱼的引入,原来很常见的6~8种鱼类现在已完全消失或极为少见,也间接导致了其他捕食性动物数量的减少,北梭鱼、黑燕鸥和鹭鸟等几乎不见踪迹,使Gatun湖的物种丰富度明显降低,群落结构变得简单。
(2)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丽鱼入侵最初几年的种群增长呈“丁”形,由于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故一段时间后,丽鱼种群呈“S”形增长。据图可知,北梭鱼、黑燕鸥直接或间接以E为食,成年丽鱼最初主要是捕食E,E的减少导致北梭鱼、黑燕鸥种群数量下降。
(3)生态学基本原理包括整体、协调、循环、自生,近些年来,当地人对该湖所做的生态恢复工作,应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2分)在恢复生态过程时,还需借助于排除入侵物种,引入和培植本地物种,考虑所要引人和培植的本地物种环境容纳量,种间关系,对环境的影响等因素,从而确定引入和培植生物的(合适的)种类和比例,以达到既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确保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合理即可)的目的。(2分)海头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测试七生物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14题,每题2分,共计2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氾胜之书》中记载到“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春冻解,地气始通,土一和解。夏至,天气始暑,阴气始盛,土复解。夏至后九十日,昼夜分,天地气和。以此时耕田,一而当五,名曰膏泽,皆得时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务粪泽”——适当施肥和灌溉能提高土壤中矿质元素含量,有利于植物生长
B.“早锄”——农田除草能降低农作物与杂草因生存空间和营养物质而产生的竞争
C.“春冻解,地气始通”——春天温度升高,植物细胞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下降
D.“以此时耕田”——中耕松土使土壤含氧量升高,有利于根系吸收矿质元素
2.分泌溶酶体存在于某些特殊细胞中,含有多种水解酶,并能在Rab27a蛋白的介导下与细胞膜融合,释放内含物。例如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泌溶酶体能释放导致靶细胞裂解的穿孔素,神经星形胶质细胞的分泌溶酶体能释放ATP来实现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分泌溶酶体既有胞内消化的功能,又有调节细胞分泌的功能
B.分泌溶酶体释放的ATP可作为信号分子传递信息
C.细胞因子能引起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泌溶酶体释放内含物
D.控制Rab27a蛋白合成的基因突变可能会导致免疫缺陷病的发生
3. 下列关于细胞代谢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蓝细菌在拟核区转录出信使RNA B. 水绵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C. 乳酸菌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乳酸 D. 酵母菌的高尔基体负责合成蛋白质
4.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分化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B. 目前解释细胞调亡机制的学说主要有自由基学说和端粒学说
C. 衰老细胞代谢速率明显降低但细胞内各种基因的表达水平不变
D. 细胞内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都发生突变是癌细胞形成的必要条件
5. 下列现象不能用孟德尔遗传规律解释的是
A. 父母正常但子代出现红绿色盲 B. 花形基因甲基化能抑制其表达
C. 杂交培育抗倒伏抗条锈病小 D. 黑羊和白羊的杂交后代均为白羊
6. 葡萄糖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其跨膜运输方式是研究热点。下图为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示意图,其中面向肠腔的一侧绒毛上有运输Na+和葡萄糖的共同载体(蛋白S),基底膜上有葡萄糖转运体(蛋白G)和Na+-K+泵,回答下列问题:
小肠腔内葡萄糖浓度高于小肠上皮细胞内
小肠腔内Na+浓度低于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内
蛋白S和G是转运葡萄糖的载体也可以转运Na+
通过Na+-K+泵消耗ATP可维持细胞内较低的Na+浓度
7.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及其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受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B. 血钠含量升高时,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
C. 重症中暑患者仅依赖生理性调节无法使体温恢复正常
D.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能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
8. 为探究异养培养条件下小球藻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 建立种群增 的数学模型,某同学进行了相关实验,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实验需要在光照充足、温度和培养液pH适宜等条件下进行
B. 为了使建立的数学模型更具说服力,该同学需进行 复实验
C. 该血细胞计数板专用盖玻片的规格为1mmx1mmx0.10mm
D . 在1 0 x目镜、4 0 x物镜下的一个视野中能观察到完整的计数室
9、某研究小组用小球藻(一种单细胞绿藻)做实验,在适宜温度和光照强度下向小球藻培养液中通入足量14CO2,在不同的时间间隔取出一定量的小球藻杀死,分析放射性物质种类及含量,结果如下表。下列有关实验分析不合理的是( )
取样时间(s) 放射性物质种类
2 大量3-磷酸甘油酸(三碳化合物)
15 12种磷酸化糖类
50 除上述12种磷酸化糖类外,还有氨基酸等
A.本实验可用于研究暗反应阶段CO2中碳的转移途径
B.降低温度,获得12种磷酸化糖类的取样间隔时间可能会延长
C.提高14CO2的浓度,获得放射性氨基酸的间隔时间将会明显缩短
D.实验结果可初步判断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还包括氨基酸等
10、标记技术在生物学实验中应用广泛。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证明构成膜的磷脂分子能侧向移动
B.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32P标记的一组侵染实验上清液中放射性很高
C.含15N的细菌在含14NH4Cl的培养液中培养,子二代细菌的DNA离心会出现两条带
D.卡尔文等用14C标记CO2,探明了碳在光合作用中经C5和C3转化为糖类
11、在真核细胞中,由细胞膜、核膜以及各种细胞器膜等共同构成生物膜系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参与分泌蛋白合成与加工的细胞器属于生物膜系统
细胞膜上参与主动运输的ATP酶是一种跨膜蛋白
溶酶体膜上有质子运输泵能将H+运输到溶酶体内
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分布着光合色素和蛋白质
12、酒精是生物实验常用的试剂之一,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卡诺氏液、根尖解离液、苯酚品红溶液中都含有酒精成分
用黑藻叶片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时,需用无水乙醇脱色
脂肪鉴定实验中,应使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洗去浮色
在植物组培实验中,常用95%的酒精对外植体进行消毒
13、如图所示电子显微镜照片展示了真核细胞中的某种生命活动过程。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图示过程为 mRNA 的合成过程 B.图示机制提高该生命活动效率
C.各核糖体最终合成的产物不同 D.该过程可发生在细胞核和线粒体中
14. 下列有关中学生物学实验中观察指标的描述,正确的是
二、多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题,每题3分,共计15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15.下图1为果蝇DNA的电镜照片,图中箭头所指处的泡状结构叫做DNA复制泡,是DNA上正在复制的部分。图2是其中 一个复制泡的放大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A. 果蝇DNA分子复制具有单向边解旋边复制的特点
B. DNA分子复制需要解旋酶、DNA聚合酶等多种酶
C. 图2中复制泡a端为子链的了’ 端,b端为5’ 端
D. 果蝇DNA分子有多个复制起点,有利于提高复制速率
16、关于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一些科学家认为“DNA可能只是在细胞表面起化学作用,形成英膜,而不是起遗传作用”。同时代的生物学家哈赤基斯从S 型肺炎链球菌中分离出了一种抗青霉素的突变型(抗-S,产生分解青霉素的酶),提取它的DNA,将DNA与对青霉素敏感的R型细菌(非抗-R)共同培养。结果发现,某些非抗-R型细菌被转化为抗-S型细菌并能稳定遗传,从而否定了一些科学家的错误认识。关于哈赤基斯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缺乏对照实验,所以不能支持艾弗里的结论 B.完美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C.实验巧妙地选用了抗青霉素这一性状作为观察指标 D.证明细菌中一些与荚膜形成无关的性状也能发生转化
17.目前科学家了解生物进化的主要依据是化石,但迄今的化石记录仍有许多“缺失”环节。“间断平衡论”能对该现象给出较合理解释:进化过程是由一种在短时间内爆发式产生的进化与在长时间稳定状态下的一系列渐变进化之间交替进行的过程。新物种可在地质史中忽略不计的短时间中突然产生,则在生物演化史中一些代表“连续环节”的“过渡物种”的缺失也就可以理解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按照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化石记录下的生物进化应该是一个连续渐变的过程
B.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环境对生物表型有选择作用
C.“间断平衡论”能较好解释物种大爆发现象
D.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等环节
18、下图是四种细胞器的电镜照片,关于这四种细胞器的说法正确的是
A.葡萄糖在①中氧化分解生成CO2和水,释放能量
B.①②④三种细胞器都参与了胰岛素的形成过程
C.③能合成ATP,为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直接提供能量
D.④与脂质合成有关,在性腺细胞中其含量非常丰富
19. 下列关于PCR 扩增DNA片段及电泳鉴定的叙述,正确的有
A. PCR 扩增过程中双链DNA解旋是通过加热实现的
B. 用于PCR扩增的Taq酶是一种耐高温的逆转录酶
C. PCR反应体系中需加入适量ATP溶液驱动子链延伸
D. PCR扩增产物一般可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来进行鉴定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7分)
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3题,共计57分。
20. (10分)下图1表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光反应过程中质子(H+)和电子(e-)的传递情况, 实线代表H+传递,虚线代表e-传递,PQ既可传递e-,又可传递H+。请回答问题:
(1)类囊体膜的主要成分有___________,该生物膜具有流动性,主要表现为_____和______ (2)少数处于特殊状态的叶绿素分子在光能激发下失去高能e- ,失去e-的叶绿素分子,能够从水分子中夺取e-,使水分解为___; e-经光系统II→PQ→细胞色素b6f→PC→光系统I 等最终传递给____,合成NADPH; 伴随着e-的传递,H+通过___方式从叶绿体基质转运至类囊体腔积累,形成 一定的H+梯度,驱动ATP合成,最终实现光能转换为___。 (3)当植物处于NADP+缺乏状态时将启动循环电子转运,该状态下叶绿体中__ (填 “能” 或“不能” )合成ATP。
(4)光呼吸是植物绿色组织在光下吸收氧气并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属于光合作用能量损耗的一个副反应。天然光合作用的效率较低,这与光呼吸消耗以及两个光系统间对光吸收的竞争限制有关。某科研团队将太阳能光伏电池与光合电子传递链相结合,明显提高了蓝细菌 固定CO,的效率 (如图2 )。
据图2分析,该项改造能有效提高蓝细菌光合效率的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弃耕农田多年后形成灌木丛,下图表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图
下表为该灌木丛第一、二、三营养级生物的能量分析表(单位为百万千焦),“?”表示能量暂时不详,但可以计算。
营养级 同化量 未利用量 分解者分解量 呼吸量
一 2.48×1011 2.0×1011 1.69×1010 2.8×1010
二 3.1×109 4.6×108 6.6×108 1.53×109
三 ? 8.0×107 4.0×107 2.3×108
(1)从碳循环角度分析:图中①②表示的过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碳在④中以_____________形式流动。
(2)据上表分析,第二、三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点)。
(3)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在灌木丛中,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能够________________。
(4)在草本与灌木混生阶段,农田内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其原因是___________。灌木群落在空间的配置情况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结构,提高了光能利用率。
22.(12分)图1为巴拿马运河区的Gatun湖食物网示意图。丽鱼是亚马逊河流域的一种本地鱼,曾偶然地被带入了巴拿马运河区的Gatun湖,随后生态学家对Gatun湖的生物生存状况和生态环境进行了长达数年的调查研究。
(1)Gatun湖的__________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丽鱼既是一种可食用鱼类,又是一个捕食者,它的存在对当地鱼类种群造成了灾难性影响,对群落结构的影响也非常大。原来很常见的6~8种鱼类现在已完全消失或极为少见,丽鱼取代北梭鱼成为一个顶位肉食物种,也间接导致了其他捕食性动物数量的减少,北梭鱼、黑燕鸥和鹭鸟等几乎不见踪迹。从群落角度分析,引入丽鱼后对Gatun湖的主要影响是__________。
(2)科研工作者对Gatun湖中丽鱼的生态位进行了持续研究,最终结果如图2所示。生态位是指__________。引入的丽鱼能更好地在新生境中定居下来并迅速增长,其入侵最初几年的种群增长呈“J”形。但一段时间后,种群呈“S”形增长,原因是__________。综合图1、图2推测,在Gatun湖中,成年丽鱼最初主要是捕食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造成北梭鱼、黑燕鸥种群数量下降。
(3)近些年来,当地人对该湖做了大量的恢复工作,这需要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条)等生态学基本原理。采取物种的重新引入和生境的恢复或重建等一系列的措施,以便能够再建一个结构和功能完整的自然群落或生态系统。在恢复生态过程时,还需借助于排除入侵物种,引入和培植本地物种,考虑所要引人和培植的本地物种环境容纳量,种间关系,对环境的影响等因素,从而确定引入和培植生物的__________,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 _____。
选做题:图表示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图,3 号和 7 号为患者。为了解后代的发病风险,两个家庭成员都自愿进行了相应的基因检测。甲病检测过程中用限制酶处理相关基因得到大小不同的片段后进行电泳,电泳结果中的条带表示检出的特定长度的酶切片段,数字表示碱基对的数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病家系中,II4不携带致病基因,不患待测遗传病
B. 甲病可能由正常基因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导致,替换后的序列可被 Mst II 识别
C. 乙病家系中,女儿II8将该致病基因传递给下一代的概率是1/3
D. 乙病家系中,若父母生育第三胎,小孩携带该致病基因的概率是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