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9张PPT)
第三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二)
9.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学习目标 情境任务
1.诵读这三首词,把握朗读节奏,并背诵这三首词。[语言建构与运用]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它们的表达技巧。[审美鉴赏与创造] 宋词,透过历史的沧桑,穿越时空的隧道,走入了我们的心间。长长短短间,淋漓尽致地进行了一次次心灵的会话。宋词有一种外在的魅力和内在的韵味,不管是婉约派还是豪放派,无论是蕴藉含蓄还是酣畅淋漓,都会使我们着迷,让我们感动,令我们遐想。让我们走进宋词,感受其中的羁旅之思、离恨之苦、国破之恨、家亡之仇,体会其中高超的表达技巧。
预习·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文化传承与理解
探究·思维发展与提升
延伸·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 白 对 译
预习·语言建构与运用
1.作者作品
旷达的文豪——苏轼
[简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宋嘉祐二年进士,曾任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他一生坎坷,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诗“讪谤朝政”,被人构陷入狱,出狱后贬黄州。此后几经起落,再贬惠州、琼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州市),从此随缘自适,过着读书作画的晚年生活。直到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第二年病死于常州。
课前预习
[作品] 文集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东坡志林》。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评价] 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诗词开豪放一派,散文成就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书法上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人中之杰,词中之龙——辛弃疾
[简历]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参加耿京抗金队伍,为掌书记。次年南下,历任承务郎、建康通判及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孝宗淳熙八年(1181)被罢官。隐居江西上饶、铅山等地达二十余年,其间两度被起用,但都不长。宁宗嘉泰三年(1203)又被起用,次年被派往镇江任知府,为北伐做准备,因反对韩侂胄立即出兵的计划,又被罢官。开禧元年(1205)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
[作品] 代表词集《稼轩长短句》。代表作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评价]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半生阳光半生冷——李清照
[简历] 李清照(1084—约 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最高。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婚后,
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公元1127年,北方金兵攻破汴京,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赵明诚死于建康(南京),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她的词作被称为“易安体”。
[作品] 代表词集《漱玉词》。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夏日绝句》《醉花阴》《武陵春》等。
[评价] 南宋杰出女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2.背景探寻
(1)《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当时苏轼由于王安石变法,被新派官僚罗织罪名,贬到黄州当团练副使,很苦闷,经常游山玩水以排遣。这首词就是他游黄州的赤鼻矶所作。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作于词人镇江知府任上。当时,执政的韩侂胄意欲以北伐巩固自己的地位,起用辛弃疾任镇江知府。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为北伐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但不同意韩侂胄立即北伐的主张。韩听不进他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从某种意义上说,等于是给韩的一封“谏书”。词的上片借歌颂孙权、刘裕,表明作者抗金救国的雄图大略,下片以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北伐而导致失败的史实警告当权者不要急于用兵,显示了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
(3)李清照写《声声慢》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成为婉约派的代表作。
1.字音识记
浪淘尽( ) 纶巾( )
樯橹( )( ) 公瑾( )
寻觅( ) 乍暖还寒( )
憔悴( )( ) 暗香盈袖( )
孙仲谋( ) 舞榭歌台( )
佛狸祠( ) 狼居胥( )
基础梳理
táo
ɡuān
qiánɡ
lǔ
jǐn
mì
zhà
qiáo
cuì
yínɡ
zhònɡ
xiè
cí
xū
2.通假字
一尊还酹江月( )
3.古今异义
(1)大江东去( )
(2)千古风流人物(
)
(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4)怎一个愁字了得(
)
“尊”通“樽”,酒杯。
古义:长江。 今义:大的河流。
古义:杰出的。今义:①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②有才学而不拘礼法;③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④轻浮放荡。
古义:光景,状况。今义:次序;一个挨一个地。
古义:囊括得了。今义:①用在惊讶、反诘或责备等语气的句子末尾,表示情况严重,无法收拾;②不平常,很突出。
动词,勃发
名词,头发
动词,出发
动词,发射
形容词,旧的
名词,缘故
副词,故意
连词,所以
副词,又
副词,再
动词,更换
动词,抵得过
名词,敌人
动词,攻击
5.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大江东去( )
②樯橹灰飞烟灭 ( )
③赢得仓皇北顾( )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
(3) 名词作动词
①遥岑远目( )
②尚能饭否( )
向东
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向北
回暖
望
吃饭
6.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
即“故国神游,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
7.名句积累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从视觉、听觉角度,同时运用比喻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通过一个过渡句把全词连接起来,以“____________”对上片的景物描写进行概括,又以“________________”引出下文对周瑜的赞颂。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赤壁战场上,表现周瑜从容娴雅、沉着应战、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形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4)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从神游故国跌入现实后,表达自嘲自伤情绪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无奈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词)文与酒结缘,似乎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传统。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借酒抒怀;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借酒抒发思乡之情。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一尊还酹江月
浊酒一杯家万里
(7)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中,辛弃疾登高望远,追怀英雄豪杰,暗寓南宋统治集团没有像孙权那样的英雄豪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9)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追忆当年南归,蕴含着对已逝岁月的慨叹。
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10)李清照的《声声慢》词中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写凄凉晚年的凄苦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词人满心都是愁,自觉酒力压不住心愁,酒味淡了,真可谓酒入愁肠愁更愁。
(12)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子是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的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中,只能看着菊花一朵朵、一瓣瓣地枯萎凋落,对花自怜,不由又黯然神伤。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13)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子,作者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写出自己不能自抑的凄苦。
(14)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词句是说凄苦的哀愁浸满了作者心灵。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积累·文化传承与理解
1.豪放派
豪放派,形成于中国宋代的汉族词学流派之一。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这则故事,表明两种不同词风的对比。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2.婉约派
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婉约”一词,早见于先秦古籍《国语·吴语》的“故婉约其辞”,分别言之:“婉”为柔美、婉曲;“约”的本意是为缠束,引申为精练、隐约、微妙。故“婉约”与“烦滥”相对立。其内容主要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流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其特点主要是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张先、晏殊、晏几道、欧阳修、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等(一般也包括晚唐五代时期的温庭筠和李煜)。
3.咏史怀古诗词
(1)形式标志。一是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古迹有怀”“古人名+咏”等,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杜甫的《咏怀古迹》等;二是内容为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如李商隐的《马嵬》、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
(2)内容情感。这类诗词多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通过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其主题思想主要有评判历史、借古伤己、借古讽今三个角度。
(3)常用技法。在艺术特征上此类诗歌表现为“咏史”与“言志”(抒怀)相结合的特点,常常运用借景抒情、对比、化用典故、衬托、抑扬等表现手法。
国学经典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论语》)
[明理知义]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言语正直,行为正直;国家政治黑暗,行为也要正直,但言语应谦逊谨慎。”
[成长启示]当国家动荡、社会不安的时候,我们的行为要端正,但在言语上,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要谦虚谨慎,要有分寸。
探究·思维发展与提升
图文导航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写景,描绘了万里长江极其壮美的景象;下片怀古,追忆了功业非凡的英俊豪杰周瑜。抒发了词人热爱祖国山河,羡慕古代英杰,感慨自己华发已生却未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上片借歌颂孙权、刘裕表明作者的抗金救国的雄图大略;下片显示了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抒发了报国无门的苦闷心情。
3.《声声慢》这首词写的是无与言比的“愁”,主要通过清冷的秋景来渲染愁情,表现词人因国破、家亡、夫死而只身流落江南时的孤苦无依的凄苦心境。
主旨探微
(一)领读课文
1.《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上、下片各写了哪些内容?
提示: 上片写景,描绘了长江壮美雄阔的景象;下片怀古,追忆了功业非凡的青年俊杰周瑜。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上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提示: 这首词的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作者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
任务探究
3.《声声慢》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一个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示: “愁”。抒发了作者因国破、家亡、夫死而只身流落江南时的孤苦无依的凄苦之愁。
活动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景物描写的豪放:词人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采用纵横驰骋、游刃有余的描写,为读者呈现出一派广阔的景象,显示出宏大的气魄。
周瑜形象的豪放:词人选取了婚姻美满、风度儒雅、指挥才能卓越三个方面,把周瑜叱咤风云的儒将风采写得形象生动。这个年少得志、在赤壁之战中建立奇功的英雄身上,正寄托着词人的人生理想。
情感的豪放:生不逢时,空有一腔抱负,无法施展,只能仰望古人。不过,“风流人物”也是要被历史长河淘尽的,不如在江月、江风中举杯逍遥吧!词人在失落中得到了暂时的解脱。
任务一
感受三首词不同的风格特点。
(二)精研课文
活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下片用了哪些典故?各有什么作用?由此看出辛词用典有何特点?
提示: 词的下片用了三个典故:刘义隆北伐、拓跋焘建行宫、廉颇思赵。
用刘义隆北伐惨败的典故,是对当时韩侂冑急于立功,主张出兵,不做充分准备的警告。
用拓跋焘的典故,指责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记收复失地,是作者的悲愤之词。
用廉颇的典故,是作者以廉颇自比,表示仍然希望能为朝廷效力。
辛弃疾用典总是很恰切,善于用简短的语句涵盖极丰富的内容。就本词来说,他的生活经历和现实处境、思想主张和内心情感,都是通过历史典故诉说出来的。
活动 李清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请你结合《声声慢》谈谈你对婉约词派风格的认识。
提示: (1)以“愁”字为中心,通过描写表情、动作、生活细节,以生动形象的画面来传达内心的情感。“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和“怎一个愁字了得”等句,反映出词人内心愁情是何等的深刻!词人强烈的内心郁闷之感,远非一个“愁”字所能表达,所能概括。(2)以“景”寄情、赋“情”于景,直抒胸臆。《声声慢》中,词作者使用令人伤感的残秋景物触发愁结,寄托相思,情与景密不可分,曲折尽意。晚风、雁阵、黄花、梧桐、细雨等残秋凄清的景物,寄托着作者多么凝重的感情,倾诉着作者饱经忧患和乱离流浪的生活哀愁,其中沉郁苍凉之情,感人至极。
(3)语言新颖奇巧,巧用叠字,加强感情渲染,更能表达难以排遣的愁闷。开篇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反映出作者内心十分空虚,郁闷难排。“冷冷清清”既写秋天环境气氛,又写作者内心感受,残秋黄昏自然冷清。但作者夫亡家破、流离他乡,内心世界的冷清是不言而喻的。“凄凄惨惨戚戚”由轻入重,突出地描写了充塞于作者内心的愁情。
活动 《念奴娇·赤壁怀古》前三句的景物描写是如何体现苏轼词的豪放风格的?
提示: 开头三句借景抒情,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并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气势恢宏,风格豪放。
任务二
体会三首词不同的表达技巧。
活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使用了哪些典故?用典的意图各是什么?请结合课文注释填写下面表格。
典故(原句) 意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借刘裕表抗敌救国、北伐决心
借刘义隆元嘉年间草率出兵终得失败的故事,讽喻当朝要做好充分准备,不可重蹈覆辙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以廉颇自比,表达自己人虽老,雄心犹在,报国之志不变的情怀
借孙权创立大业抒发自己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志向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用佛狸祠的情形警示当朝,要坚定北伐的信念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活动 《声声慢》中作者怎样用秋景来衬托自己的孤独和凄凉?
提示: 在上片词中,作者写出了整个冷冷清清的秋景来衬托自己的孤独和凄凉,但是由于作者深沉的感情所感受到的不幸又那么深刻,愤懑的情绪当然就不能于此平息下来。于是由空间的描写转到眼前的景物描写:“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南渡以后,李清照所感受到的已不是“寂寞深闺”中的闲愁,也不是“离情别恨”,而是社会加给她的苦难。社会的动乱,山河的破碎,丈夫的去世,使她的人和心也相继憔悴不堪。在这种百感交集的心境之下,一个人孤单单地“守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更何况淅沥的秋雨又下个不停,飘打在窗外的梧桐树上。
“到黄昏”还在“点点滴滴”,发出凄楚的声响。自然界的秋雨不过是打在梧桐树上,而有一种比秋雨更令人心寒的无影而又无情的风雨吹打在她的心上。这“点点滴滴”更是蕴涵家国之恨的沉痛之泪,它煎熬着作者的心。在这一连串的情形之下,当然就远不是一个“愁”字所能概括得尽的了。
文 白 对 译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教材原文
[①大江:长江。②淘:冲洗。③故垒:古时军队营垒的遗迹。④三国:东汉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代。⑤周郎:周瑜,字公瑾,孙权军中指挥赤壁大战的将领。24岁时即出任孙策的中郎将,军中皆呼之为“周郎”。⑥赤壁:苏轼这里所说“赤壁”实为黄州(今湖北黄冈) 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处。⑦涛:巨浪。⑧拍岸:拍打江岸。⑨雪:比喻浪花。]
段解:状写赤壁之景。
[①遥想:远想。②小乔:乔公的小女儿,嫁给了周瑜。“乔”,史书里作“桥”。③雄姿英发:姿容雄伟,英气勃发。④羽扇纶巾:(手持)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儒者的装束,形容周瑜有儒将风度。纶巾,佩有青丝带的头巾。⑤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⑥故国:旧地,这里指当年的赤壁战场。⑦华发:花白的头发。⑧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⑨江月:倒映在水中的月亮。]
段解:借怀古抒人生感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①千古江山:即江山千古,意为千百年来江山依然如旧。②风流:英雄业绩。③总:都。④去:离开。⑤寻常:平常。⑥巷陌:街道。⑦金戈铁马:精锐的部队。⑧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段解: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
[①草草:轻率。②赢得:剩得,落得。③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④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段解: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
声 声 慢
李清照
[①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②将息:休养调理。③敌他:对付,抵挡。]
段解:形象地将词人孤苦无依的凄凉心境写出来。似曾相识的大雁则更添无限伤感。
[①怎生:怎样的。②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
段解:明写菊花,暗写自己。梧桐落叶,秋色添愁。以反问结尾,意蕴无穷。
延伸·审美鉴赏与创造
1.课内素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寻觅的是什么呢?其中之一就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而是“欲将血泪寄山河”。在这点上她与同时代的岳飞、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是相通的。但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的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
素材积累
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但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将就。她的词一如她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之中有执着坚韧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在做着真实的自己,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适用话题】“人生价值”“爱国情怀”“追寻”等。
2.课外素材
位卑未敢忘忧国
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但是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真的勇者,穿越红尘的喧嚣,回归至真至善的心灵,历经世间一切苦难,而那份坚持依旧岿然不动。辛弃疾为国而生,为国而战,为国而死。他一生报国无门,却矢志不渝,写了大量爱国词文,在已收录的宋词中,他是词作量最多的词人之一。
【适用话题】“责任”“爱国”“苦与乐”“谈幸福”等。
辛弃疾求批评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一生佳作不断,广为后人传颂。其能在文坛取得如此成就绝对不是偶然,是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结果。
1204年3月,辛弃疾到镇江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却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写下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写完之后,立刻被当时的文人奉为神作,更有人把这篇作品谱上曲子吟唱。
人物速写
同年8月辛弃疾邀请友人吃饭,席间歌女就弹唱了这首词,在座者无不拍手称赞,认为完美无缺。辛弃疾没有骄傲自满,而是站起来说:“只要是作品就有缺陷,我希望大家给我的作品挑一挑毛病,这样才有利于我进步。”大家因为碍于情面都不肯说,只是一味称赞这是千古一词,辛弃疾一看大家都不批评,就说:“如果谁给我挑毛病,我就敬酒三杯,赠给他100两纹银。”这时候,岳飞的孙子岳珂站起来了,他说:“那我就斗胆提一个小意见,我认为你在词中用的典故太多,知道的人还好,不知道者对这首词理解起来很是吃力。”辛弃疾一想真是,这首词里借用的有杜甫的《登高》《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等典故,确实让人费解。
辛弃疾十分高兴地给岳珂鞠了一躬,继而兑现承诺。从此以后,辛弃疾的词用典故就很少了,读起来通俗易懂,更加精妙。
映衬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这里塑造周瑜形象的手法就是映衬。词中有两种映衬:一种是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实景是赤壁的险要形势,是作者亲眼所见,虚景则是火烧曹军,是作者的想象,二者相互衬托,是谓虚实相济;另一种是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这首词波澜起伏而章法严整,跟作者巧妙地运用映衬的表现技巧有关。
学以致用
用映衬的手法写一个作文片段,300字左右。
【示例】那天,我语文考了个满分。走在回家的路上,我高兴得心花怒放。路旁的柳树好像在祝贺我,它微笑着,笑弯了腰。鸟儿也在我头上飞来飞去,好像在给我唱欢乐颂。我觉得夏日的燥热一下子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凉爽、畅快。花坛里百花齐放,娇艳多姿,不时闻到醉人的香气。小草生机盎然。我的脚下似乎踩着大风轮,没过多久,我已经飞到了家门口。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诗歌以表情达意为最终目的,在鉴赏诗歌时,无论是对其表达技巧、形象还是语言的鉴赏,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解读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
聚焦高考
鉴赏诗歌思想感情
题干要求 审题重点
(2019·天津卷)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2018·江苏卷)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017·天津卷)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题干中有“情感”一词,要求“分析”;或问表达了“什么情感”
(2020·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④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⑤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 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题规范】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虽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说明作者和好友皮日休曾经相“期”春日聚会,饮酒一醉,但是一个“失”字,让这些愿望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诗”一句是说未能作诗之憾,所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本诗是一首“奉和”友人的诗歌,好友皮日休因“抱疾”而闭门谢客,然而他却给作者寄去一封信告知病情,作者得知好友抱病,当然要送上安慰,“但医沈约重瞳健”一句则是宽慰友人,希望友人眼睛恢复健康,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不怕江花不满枝”一句则用美好的景物对以后美好生活做了展望。
【参考答案】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步骤一:整体感知,关注诗歌中的意象,确定诗歌题材,如怀古咏史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
步骤二:分析诗句,具体分析所涉及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是“××句(联)写了×××”,答题时不要简单罗列意象,也不要以译代析。
步骤三:概括情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表达的主旨或情感。“抒发了什么”或“揭露了什么”或“寄寓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