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素养检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现今,在互联网引领的时代下,各种思想意识对人们的认识活动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单一或相对简单的中华民族精神表现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社会环境下时代的发展。口述历史就是通过收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式。进一步说,它是由准备完善的访谈者,以笔录、录音、影像等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的一种研究历史的方式。
就其基本的科学属性而言,口述历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就其科学性质来讲,口述历史首先是一种科学方法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口述历史是以普通人为主体的,不同以往的历史学论著更多的是关于权力精英的声音。口述历史不仅以真实的历史方式再现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而且为历史研究本身开辟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使得有关历史的“声音”日趋多元和逼真。口述历史的载体也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日益多样化。20世纪40年代随着电子音像技术的进步,在搁置了几千年之后,口述历史复兴于20世纪中期。此外,口述历史功能作用是多元性的。实际上,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对民间、社会资料的发掘。这也是各种研究最基本的需要,这说明了口述历史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的斗争,这反映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如何运用新的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主题。
口述历史最为显著的作用就是“保存了即将逝去的过去的声音”。历史上有许多事件,由于各方面的局限性,我们不能留下书面记录,人们需要了解历史真相,必须对当事人或知情人进行口头调查,并收集口头凭证。比如在党的早期的许多重要的会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以及党在白区的斗争活动等,由于当时斗争的严峻形势,或出于安全原因,没有留下书面材料。今天,那段历史对我们的历史研究和民族精神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当事人或知情者对那段历史的口述回忆就显得十分重要。在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客观要求下,就必须大力加强对口述历史的研究。
(摘编自赵彬彬、张慧峰《以口述
历史形式彰显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二:许多人对“口述历史是否值得相信”这一问题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这源于诸多影响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因素不能被完全忽视或消除,因此研究者们应该尽力去完善和细化口述历史的研究过程。
对于那些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尽管他们亲身参与到了事件的进程中,但也犹如盲人摸象一般,容易将他们看到或经历过的视为历史事实的全部,事实上谁都没有把握说自己可以掌握历史完整的真相。很多口述访谈的被访者以普通平民居多,他们的文化知识有限。一个人的知识储备会影响他对一个事件的理解深度。因此,平民的身份导致了认知能力的受限,且单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来看,他所能接触到的信息也是单一而有限的。尤其是在交通闭塞、通信初步发展的时期,普通民众能够接收到信息的渠道只有报纸、广播或电报,更遑论那些只能够通过信件才可以勉强进行信息交换的古老年代。历史是多元且复杂的,而当人们无法获取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作为参考,只能基于自身的眼界去判断某个事物的时候,他的位置就决定了他的立场和角度,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并且降低历史真相的可信度。
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基于这一点,口述者愿意并且可以陈述的回忆也是有限且具有选择性的。经历过相同历史事件的人,如果在这个事件中他们所记忆的片段是相同或相似的,那么这段口述历史的可信度自然而然就提升了。但是,如果他们在脑海中所提取的记忆有限,忽略了某些细节之处,甚至是他们有意而为之,从而导致不同的口述者陈述相同事件时发生偏差,那么这也会极大地影响到口述历史的可信度。
访谈者在获得口述历史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访谈者的业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一段口述历史的成功与否。所以,对于访谈者来说,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是非常必要的,以免在访谈过程中因为自身背景知识的缺乏而误读了口述者所表达的内容。
(摘编自黄心怡《借用新闻访谈技巧
提升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实践探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口述历史属于历史学的范畴,但它是通过收集和使用普通人口述的史料来研究历史,与那些历史学论著有很大不同。
B.口述历史这种形式能够开辟历史研究的新领域有多种原因,其中电子音像等科学技术的进步,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
C.在革命战争年代,有些历史事件的文字资料因为形势特殊而不能留下来,要了解真相就应该对相关人员做口头调查。
D.过去交通闭塞,接收信息的渠道有限,这就决定了被访者的认知是有限的,不能还原历史事实的全部真相。
【解析】 曲解文意,表述过于绝对化。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平民的身份导致了认知能力的受限”可知,导致被访者的认知有限的原因是“平民的身份”而非“交通闭塞,接收信息的渠道有限”;“不能还原历史事实的全部真相”表述过于绝对化,根据原文“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并且降低历史真相的可信度”可知,不能还原历史事实的全部真相的有限制条件的,即“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口述历史的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B.口述历史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历史形式,仍然存在很多环节需要努力加以完善。
C.口述历史能不能做到真实可信,访谈者的业务能力高低也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D.在访谈节目中,能否谨慎地选择访谈对象,有时也会影响口述历史的可信度。
【解析】 “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历史形式”错误,根据原文“在搁置了几千年之后,口述历史复兴于20世纪中期”可知,“口述历史”并非是一种新的研究历史形式。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相关观点的一项是(3分)( D )
A.雷蒙·阿隆《历史哲学》:“历史总是为生活服务的,它提供范例,评价过去。”
B.科林伍德《自传》:“历史著作有开始也有结束,但它们描写的事件却并不如此。”
C.胡也频认为:“历史永远是陈旧的,新的生活不能把历史作为根据。”
D.布罗代尔说:“历史应该是一首能够用多种声部唱出的、听得见的歌曲。”
【解析】 材料二的中心论点是口述历史值得相信,研究者们应该尽力完善和细化其研究过程。A.雷蒙·阿隆《历史哲学》重在说历史的作用;B.科林伍德《自传》重在说明历史著作的特点;C.胡也频的观点割裂了过去与现在的关系;D.布罗代尔认为“历史应该是一首能够用多种声部唱出的、听得见的歌曲”强调“口述历史”的重要性。可以作为材料二的观点。
4.在新的形势下,口述历史这种形式有何重要的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4分)
答:①填补了历史空白,丰富了治史的方法。②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形式。
5.假设你是一位亲历某历史事件的普通人,一个月后要参加某电视台的访谈节目,为确保口述历史的真实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应该如何去做。(4分)
答:①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不断扩大知识储备,尽量多了解与历史事件真相相关的信息。②口述历史过程:努力克服有选择性地回忆,更不会故意忽略关键的细节,力争做到客观全面。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①刚下过一场雨,蒙自的老街湿漉漉的。一线阳光就在这时划过来,南湖上又是一片光鲜。如果没有穿梭往来的汽车,会让人想起多少年前的5月,同现在差不多的天气,南湖边霎时出现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男的衣衫整洁,女的裙裾飘摇。一下子涌来这么多文化人,让人有一种震惊和欣喜,来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啊。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讲坛也在南湖边开启。主讲者有陈寅恪、冯友兰、钱穆、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
②1938年,在北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书桌的情况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大,由于昆明校舍不敷,边城蒙自便暂时接纳了联大的文学院、法学院。政府尽心,绅士尽力,把联大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边,让他们住进最好的房子。蒙自海关、法国领事馆、哥胪士洋行和周柏斋的“颐楼”,成了分校的教室和住地。领事馆敞亮气派,高树挺拔。哥胪士洋行是整个蒙自最豪华的西式建筑,海关大院则像一座花园。
③这样,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每天,师生上下课经过南湖东堤,课余在湖边读书、唱歌、诵诗,在湖里畅游,在亭上探讨,青春的气息弥漫水中。鱼翔浅底,鸟儿扑飞,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南湖,一时成了联大师生感情的依托、诗情的沃土。想起诗人周定一的《南湖短歌》,这首诗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
你问我的家吗?
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我走得有点累,
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
让湖风吹散我的梦,
让落花堆满我的胸,
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
……
我在这小城里学着异乡话,
你问我的家吗?
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④蒙自武庙街的颐楼,是十分有特色的民居,做了联大女生的宿舍。楼高势险,古榕成荫,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入夜,山风刮来,呜呜嘘嘘,如怨如诉,女生们总是长久不能成眠。家乡、亲人、故都,无不随风而来,于是,她们将颐楼叫成了听风楼。听风楼,听的是“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吗?听的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吗?
⑤虽然美丽的南湖给了师生们暂时的宁静,但是在那个烽火连三月的年代,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开学第一天,分校师生即在南湖北岸的省立蒙自中学礼堂集会。会上,北京大学同学会发出《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唤醒国人,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存。他们还走上街头,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战。有的同学竟就参加了飞虎队,奔向抗日的战场。
⑥现在,我正在一面弧形的标识墙前驻足,上面镌刻着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我不由想起冯友兰先生1938年8月在蒙自为清华第十级毕业生题词中的话:“第十级诸同学由北平而长沙衡山,由长沙衡山而昆明蒙自,屡经艰苦,其所不能,增益盖已多矣。”朱自清先生的题词中也说:“诸君又走了这么多的路,更多地认识了我们的内地,我们的农村,我们的国家。诸君一定会不负所学,各尽所能,来报效我们的民族,以完成抗战建国的大业的。”
⑦我慢慢进到楼内,走上楼梯,轻轻推开一扇门,竟然是闻一多先生的宿舍。先生把蒙自比作了“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下楼活动。历史教授郑天挺见他如此“怒读救国”,恐对身体不好,就劝他说:“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楼呢?”于是闻先生便得了“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现在这个楼门上方,就挂着“一下楼”的匾牌。走进不大的卧室,一股书香仿佛立时灌了满怀。先生,久仰了!屋内摆设依旧,只是先生擎着他的《红烛》下楼远去了。
⑧漫步湖边,前面走着的是陈寅恪教授吗?他边走边感慨:“风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桥边鬓影还明灭,楼外歌声杂醉酲……”钱穆教授则每天都会来到湖上的茶亭中,伴着一壶茶,沉思久坐。朱自清教授在这里同样看到了荷塘月色,为此他又有了散文新作,新作里说,“一站到堤上就禁不住想到北平的什刹海”。蒙自是哈尼族、彝族聚居区,火把节期间,人们在家门口燃起一堆堆火载歌载舞,朱自清也融入这热烈之中:“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年。在这抗战时期,需要鼓舞精神的时期,它的意义更是深厚。”
⑨不少教授是带着家眷来的,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后来回忆说:“南湖的水颇丰满,柳岸河堤,可以一观;有时父母携我们到湖边散步。那时父亲是四十三岁,半部黑髯,一袭长衫,飘然而行。……在抗战八年艰苦的日子里,蒙自数月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想起来,总觉得这小城亲切又充满诗意。”
⑩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个月,却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优雅的乐章,南湖的音符在其间跳荡。“当小火车缓慢地从蒙自站驶出时,我们对于这所谓‘边陲小邑’大有依依不舍的情绪。”这是陈岱孙先生的心声,也代表了蒙自分校师生的心情。他们坐着窄窄的小火车来,又乘着窄窄的小火车走了,留下长长的铁轨长长的思念。多少年后,有人毕业直接回来这里工作,有人情意绵绵故地重游。又多少年后,北大、清华、南开的后生们循着先贤的脚步来,来看这一湖波光潋滟的水。
我仍然沿着湖走,湖边生长着一些茂盛的合欢树,还有各种各样的花草藤蔓,婆婆娑娑延续了不知多少岁月。
(取材于王剑冰同名散文)
6.下列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冯友兰的题词用“屡经艰苦”,简洁地写出了西南联大学生所经受的“苦其心志,劳其筋苦,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等种种磨砺。
B.“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的“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汉乐府《江南曲》有“莲叶何田田”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用过这个词。
C.文中引用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句,出自相传为刘邦所作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广为流传。
D.文中的成语“世外桃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闻一多以此比喻蒙自是如桃花源般与世隔绝、安居乐业的理想世界。
【解析】 “闻一多以此比喻蒙自是如桃花源般与世隔绝、安居乐业的理想世界”错误。原文为“先生把蒙自比作了一个‘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见下楼活动”,并不是安居乐业;再联系时代背景,是逃离北平避难于此,国难当头阶段。
7.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D )
A.作者借追怀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在蒙自南湖的一段不同寻常的生活,展现了他们 “刚毅坚卓”的精神风貌。
B.“听风楼”的“听风”二字寓意丰富,既指倾听自然山风,也指风声唤起了家国之思,激发了抵御外侮的豪情。
C.第⑦段结尾处,以虚拟之笔描写闻一多先生手擎《红烛》远去的情形,饱含作者对闻先生的崇敬与追思。
D.后生学子循着先贤的足迹造访南湖,以欣赏湖光山色,感受蒙自的风土人情,寻找亲切而充满诗意的生活。
【解析】 “以欣赏湖光山色,感受蒙自的风土人情,寻找亲切而充满诗意的生活”错误,依据第四段“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个月,却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优雅的乐章,南湖的音符在其间跳荡”“又多少年后北大、清华、南开的后生们循着先贤的脚步而来,来看这一湖波光潋滟的水”可知,“后生学子”造访南湖,主要是因为南湖是西南联大曾经的校址,大师们曾经在此求学研究。
8.作者说《南湖短歌》“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请根据文意,从艺术手法及情感的角度对此诗的特点简要赏析。(6分)
答:《南湖短歌》运用反复、排比、首尾呼应等手法,借对蒙自南湖风光的欣赏和赞美,强烈抒发对南湖给予西南联大师生学习环境和精神慰藉的感激之情,也饱含了国难时期颠沛流离的痛苦和对遥远家乡的浓烈思念。
9.蒙自南湖,见证了西南联大一段特殊的岁月,它“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在“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6分)
答: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联大师生在蒙自南湖边度过了一段宁静的读书生活;在宁静的读书生活中,联大师生满怀唤醒国人、抵御外侮、收复河山的爱国激情,积极抗日救国。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帝【注】常愤广明以来中国日蹙,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会秦州民夷有诣大梁献策请恢复旧疆者,帝善之,纳其言。帝以大梁城中迫隘,夏,四月,乙卯,诏展外城,先立标帜,俟今冬农隙兴板筑,东作动则罢之,更俟次年,以渐成之。
上谓宰相曰:“朕每思致治之方未得其要寝食不忘又自唐晋以来吴蜀幽并皆阻声教未能混壹宜命近臣著论策各一篇朕将览焉。”比部郎中王朴献策,以为:“中国之失吴、蜀、幽、并,皆由失道。今必先观所以失之之原,然后知所以取之之术。夫进贤退不肖,所以收其才也;恩荫诚信,所以结其心也;赏功罚罪,所以尽其力也;去奢节用,所以丰其财也;时使薄敛,所以阜其民也。俟群才既集,政事既治,财用既充,士民既附,然后举而用之,功无不成矣!”上欣然纳之。时群臣多守常偷安,所对少有可取者,惟朴神峻气劲,有谋能断。凡所规画,皆称上意,上由是重其器识。
初,帝在澶州,美掌州之金谷隶三司者,帝或私有所求,美曲为供副。太祖闻之怒,恐伤帝意,但徙美为濮州马步都虞候。美治财精敏,当时鲜及,故帝以利权授之。帝征伐四方,用度不乏,美之力也,然思其在澶州所为,终不以公忠待之。
帝以县官久不铸钱,而民间多销钱为器皿及佛像,钱益少。九月,丙寅朔,敕始立监采铜铸钱,自非县官法物、军器及寺观钟磐钹铎之类听留外,自余民间铜器、佛像,五十日内悉令输官,给其直;过期隐匿不输,五斤以上其罪死,不及者论刑有差。上谓侍臣曰:“卿辈勿以毁佛为疑。夫佛以善道化人,苟志于善,斯奉佛矣。彼铜像岂所谓佛邪!且吾闻佛志在利人,虽头目犹舍以布施,若朕身可以济民,亦非所惜也。”
臣光曰:若周世宗,可谓仁矣!不爱其身而爱民;若周世宗,可谓明矣!不以无益废有益。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周纪》)
【注】 帝,后周世宗柴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朕每思致治之方/未得/其要寝食不忘/又自唐/晋以来/吴/蜀/幽/并皆阻/声教未能混壹/宜命近臣著论策各一篇/朕将览焉
B.朕每思致治之/方未得其要/寝食不忘/又自唐/晋以来/吴/蜀/幽/并皆阻/声教未能混壹/宜命近臣著论策各一篇/朕将览焉
C.朕每思致治之/方未得/其要寝食不忘/又自唐/晋以来/吴/蜀/幽/并皆阻声教/未能混壹/宜命近臣著论策各一篇/朕将览焉
D.朕每思致治之方/未得其要/寝食不忘/又自唐/晋以来/吴/蜀/幽/并皆阻声教/未能混壹/宜命近臣著论策各一篇/朕将览焉
【解析】 “致治之方”属于偏正短语,作“思”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C;“其要”是“未得”的宾语,“未得其要”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
B.东作,古代指秋收生产,泛指农事。有时也用以指秋季作物。
C.三司,古代地位或职能相近的三个官署的合称。文中指盐铁、户部、度支。
D.“苟志于善”和“苟以天下之大”(《六国论》)中的“苟”含义相同。
【解析】 “古代指秋收生产”“有时也用以指秋季作物”错误,应为“古代指春耕生产”,“有时也用以指春季作物”。原文为“俟今冬农隙兴板筑,东作动则罢之,更俟次年……”,等待今年冬天农闲再兴土木,(第二年)农事(春耕)开始就停止,所以应指冬季之后的春季。古语有“岁起于东,而始就耕,谓之东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后周世宗有一统天下的雄心,所以在有人献上恢复旧有疆域的建议时,他欣然采纳。
B.王朴分析国家分裂是由于没有正确的治理方法,他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收揽人才。
C.世宗对张美量才为用,但因张美在澶州的作为,终究不将他当作公正忠诚的人对待。
D.为推进官府铸钱改革,后周世宗下令收缴民间的铜器、佛像,并制定了严厉的刑罚制度。
【解析】 “他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收揽人才”错误,王朴给出了“进贤退不肖”“恩荫诚信”“赏功罚罪”“去奢节用”“时使薄敛”等一系列建议,“收揽人才”只是其中之一,并无关键一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凡所规画,皆称上意,上由是重其器识。(4分)
译文:凡是有所规划建议,都符合世宗的心意,世宗因此看重王朴的度量与见识。
(2)自余民间铜器、佛像,五十日内悉令输官,给其直。(4分)
译文:其余民间的铜器、佛像,五十天内全部让共送交官府,付给等值的钱。
14.司马光由后周世宗的哪些事例对他做出了“仁”“明”的评价?(3分)
答:①趁农闲修造国都大梁,保障春耕生产不受影响。②善于听纳建议,重用正直果断的王朴,远离精明阿谀的张美。③收缴民间铜像,智慧看待奉佛,愿为济民牺牲自己。
参考译文:
后周世宗经常为唐僖宗广明以来中原日益缩小而愤慨,慨然萌生削平各国统一天下的志向。正好秦州各族百姓有个到大梁进献计策请求恢复旧日大唐疆域的人,世宗认为他提得好,采纳了他的意见。后周世宗因为大梁城中局促狭窄,夏季,四月,乙卯日,下诏拓展外城,先设立标记,等待今年冬天农闲再兴土木,农事开始就停止,等来年再开工,以此逐渐完成。
世宗对宰相说:“朕经常思考达到大治的方略,没有得到其中的要领,睡觉吃饭都不能忘记。又自从后唐、后晋以来,吴地、蜀地、幽州、并州都被隔断了政令教化,不能统一,应该命令左右大臣撰写论策各一篇,朕将一一阅览。”比部郎中王朴进献策文,认为:“中原朝廷丧失吴地、蜀地、幽州、并州,都是由于丧失了治国之道。如今一定要首先考察丧失土地的根本原因,然后才能知晓收取失地的方法。进用贤人斥退品行不好的人,是收罗人才的办法;布施恩泽讲究信用,是团结人心的办法;奖赏功劳惩罚罪过,是鼓励大家贡献力量的办法;革除奢侈节约费用,是增加财富的办法;按时使用民力减少赋税,是使百姓富足的办法。等到群贤毕集,政事理顺,财用充足,士民归附,然后起兵而使用他们,千秋功业没有不成功的了!”后周世宗欣然接受。当时群臣大多墨守常规,苟且偷安,所对策略很少有可取的,只有王朴神情峻逸、气势刚劲,有智谋能决断。凡是有所规划建议,都符合世宗的心意,世宗因此看重王朴的度量与见识。
当初,世宗在澶州时,张美掌管州中隶属于三司的钱粮,世宗有时私下有所索求,张美千方百计为他提供。后周太祖听说此事很生气,又恐怕伤害世宗的感情,只是调任张美为濮州马步军都虞候。张美治理财政很精明,当时很少有人能及,所以世宗将财政收入的大权授给他。世宗征伐天下,财务用度不致匮乏,是张美的功劳,然而想到他在澶州的作为,终究不将他当作公正忠诚的人来对待。
世宗因为朝廷长久没有铸造铜钱,而民间许多人销毁钱币做成器皿以及佛像,铜钱越来越少。九月,丙寅朔(初一),敕令开始设立机构采集铜来铸造钱币,除了朝廷的礼器、兵器以及寺庙道观的钟磬、钹镲、铃铎之类准许保留外,其余民间的铜器、佛像,五十天内全部让其送交官府,付给等值的钱;超过期限隐藏不交,重量在五斤以上的判死罪,不到五斤的量刑判处不同的罪。世宗对侍从大臣说:“你们不要为毁佛而疑虑。佛用善道来教化人,假如立志行善,这就是信奉佛了。那些铜像岂是所说的佛呢!况且我听说佛的宗旨是在于利人,即使是脑袋、眼睛也都可以舍弃布施给需要的人,倘若朕的身子可用来普济百姓,我也是不会吝惜的。”
臣司马光说:像周世宗,可以称得上仁爱了!不吝惜自身而爱护百姓;像周世宗,可以称得上英明了,不为无益的东西来废弃有益的东西。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15~16题。
上洛桥①
李益
金谷园②中柳,春来似舞腰。
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山坡羊·洛阳怀古
张养浩
天津桥上,凭栏遥望,春陵王气③都凋丧。
树苍苍,水茫茫,云台不见中兴将。
千古转头归灭亡。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
【注】 ①洛桥:即天津桥,在唐代河南府河南县(今河南洛阳市)。当大唐盛世,阳春时节,这里是贵达士女云集游春的繁华胜地。但在安史之乱后,已无往日盛况。②金谷园:西晋门阀豪富石崇的别庐,在洛阳桥上北望,约略可见。③春陵王气:东汉刘秀的王者之气。
15.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上洛桥》先写目中景,然后写心中情。作者从春风拂柳的轻快画面入手,以独上洛桥的失落与感伤作结。
B.《山坡羊·洛阳怀古》紧扣“怀古”二字,即景抒怀。作者在天津桥上凭栏远望,追念建立东汉王朝的刘秀以及他的功臣们。
C.《山坡羊·洛阳怀古》中,作者自认为拥有帝王之气,面对眼前的苍茂树木和茫茫之水,回忆过往繁华。
D.与《山坡羊·洛阳怀古》不同,《上洛桥》巧妙地用消失了的历史豪奢比照正在消逝的今日繁华。
【解析】 “作者自认为拥有帝王之气”错误,由“天津桥上,凭栏遥望,春陵王气凋丧”可知,是作者认为东汉刘秀的王者之气都已经凋零殆尽。
16.这两首诗词都登桥咏怀,感慨历史兴衰,请比较其在内容情感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6分)
答:①内容情感上:两诗都感慨了历史兴衰;李诗主要是感伤好景不长、繁华消逝,张曲则发出更深沉的感叹,王侯将相、功名利禄转瞬即逝,终将幻灭,成为历史。②艺术手法上:两诗都借景抒情,都用“桥”这一意象表达怀古伤今之情;李诗用衬托的手法,用乐景写哀情,以金谷园引出洛阳桥,张曲虚实结合,由沉郁苍茫之景联想到消失的王气和云台功勋。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针对唐太宗当时的实际状态,从历史兴替出发,引古论今,以“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一组六字整句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
(2)《六国论》中进行事理的对比,用“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与“侵之愈急”进行对比,说明正是赂秦导致“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3)《阿房宫赋》篇末“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暗寓讽谏之意,含蓄地告诫当世及后代君主:如不以历史为鉴,还会重蹈覆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可谓源远流长,其根底之牢固、蕴藏之丰富、规模之宏大、影响之深远,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资源。
中华文明的__①__和代代传承,演绎了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到“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和滋养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根脉和文化精神,并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以其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存在形态,支撑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创造和历史选择。
建党一百多年来,党领导人民__②__,不懈奋斗,成功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向世界生动呈现了中华文明__③__的万千气象。中华文明不啻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文化来源,仿佛一条神奇的精神纽带,凝聚了人民追求,汇聚了民族力量,形塑了民族共同体,形成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伟力。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①生生不息____②披荆斩棘____③欣欣向荣(或:日新月异)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因果关系复句,并且对原因予以强调,允许增删少量字词但不得改变原意。(2分)
答:我国的人类史、文化史、文明史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资源,因为它们分别有着百万年、一万年和五千多年源远流长的历史,根底牢固、蕴藏丰富、规模宏大、影响深远。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答:①比喻:将“中华文明”比喻成“纽带”,化抽象为具象,形象地揭示了中华文明在维系民族共同体中的重要作用。②排比:用“凝聚了”“汇聚了”“形塑了”三个较为整齐的句式表达中华文明的作用,从三个角度阐述,使内容更充实,气势更恢宏,感情上更充沛。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我的故乡山东沂蒙山区,乡亲们有早晨喝茶的习惯,尤其上了年纪的人,这是必须的。“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茶水融合着亲情友情,待客敬茶成为沂蒙山区城乡人家的礼仪风尚。
原来乡下生活条件差,乡亲们喝大碗茶,后来兴起搪瓷茶缸,有的直接放到火炉上烧。后来条件好了,____①____,好多人家用上当年比较时尚的“快壶”烧水泡茶。
快壶,是沂蒙山区农村的一种烧水工具,如今基本见不到它了。可用木柴、树根、树枝或庄稼秸秆作燃料,点上火从上而下放进烟筒,一会就能听到水的响声和沸腾声。____②____,先倒掉壶嘴里不开的那截水,再倒入暖瓶,然后冲进放好茶叶的茶壶,闷上几分钟,就能倒出茶香扑鼻的茶水。
我们村东、北、西三面有山,尤其东侧的南北山云雾缭绕,这里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适合长茶。村四周全是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茶园,迈出家门就能看到翠绿养眼的茶树丛。
无论回到故乡还是身在外地,不管是忙于工作还是闲读写作,不论是春日清晨还是夏日黄昏,我养成每天都喝一杯地道家乡茶的习惯。____③____,如云雾翻滚,那味道满室飘散,清甜醇香。茶水入口的瞬间,顿感与故乡血脉相通、根脉相连,身心一时澄澈清明起来。
21.下列句子中的“它”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它”,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
A.到了华山脚下,它的高大陡峭令我望而生畏。
B.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C.好累啊,今天美美地吃它一顿!
D.讲武储粮图再举,它年六国一齐休。
【解析】 文中画横线处的“它”,称代人以外的事物,此处指快壶。A.代词,称代人以外的事物,此处指山,与例句用法相同;B.代词,表示指称,相当于“别的、其他的”;C.代词,虚指;D.代词,表示指称,相当于“别的、其他的”。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示例:①喝茶也讲究起来__②水烧开后__③沸腾的茶水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85年前的今天,日军诡称一名士兵失踪,悍然向卢沟桥和宛平城发起猛烈进攻,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用生命铸就民族复兴的丰碑。
85年过去,今日的中国已不再是从前的中国。历史不仅关乎过去,更是关乎现在和未来。防止历史悲剧重演,自当理直气壮地谴责一切否认历史的言行,但最根本的还是要从历史中凝聚力量,奋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2022年7月7日是“七七事变”爆发85周年纪念日。
作为生长在和平时期的有为青年站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上,沉思历史,展望未来,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七七事变”爆发85周年纪念日为背景,回顾了抗日战争爆发的历史,指出千千万万爱国将士用生命铸就了民族复兴丰碑。材料更着眼于当下,思辨历史与过去、当下和未来的关系,引导我们思考如何面对历史,防止悲剧重演;如何继承并发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将其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材料有如下关键点:①“历史不仅关乎过去,更是关乎现在和未来。”这句话强调纪念历史、反思过去对现在和未来的指导意义。②“生长在和平时期的有为青年”,这句话强调写作者的身份,启发我们思考“和平时期”如何看待过去苦斗奋争的历史,作为“有为青年”我们应当有时代担当的精神。③“站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上”,则要求学生写作时照应写作情境——“七七事变”爆发85周年纪念日。④“沉思历史,展望未来”,则要求学生用历史与发展的眼光,写一篇思辨“纪念历史”与“开创未来”关系的作文。
综上,这篇作文要求学生既要思考“历史的因”,又要思考“现在和未来的果”,同时还要强调“时代有为青年的责任和担当精神”,三点缺一不可。写作时可从“七七事变”入手,回顾抗日战争的血泪历史,表达对英雄们的崇敬,歌颂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接着着眼于当下,结合现实分析抗战精神在新中国建设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也反思某些罔顾历史肆意破坏民族感情的丑陋事件;最后可以写作为青年,如何看待这段屈辱历史,思考如何继承并发扬抗战精神,如何正视历史、面向未来。
立意:
①不忘历史,踔厉奋发。②历史是一面镜子,反思方能前行。③铭记历史,发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1第八单元素养检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现今,在互联网引领的时代下,各种思想意识对人们的认识活动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单一或相对简单的中华民族精神表现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社会环境下时代的发展。口述历史就是通过收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式。进一步说,它是由准备完善的访谈者,以笔录、录音、影像等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的一种研究历史的方式。
就其基本的科学属性而言,口述历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就其科学性质来讲,口述历史首先是一种科学方法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口述历史是以普通人为主体的,不同以往的历史学论著更多的是关于权力精英的声音。口述历史不仅以真实的历史方式再现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而且为历史研究本身开辟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使得有关历史的“声音”日趋多元和逼真。口述历史的载体也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日益多样化。20世纪40年代随着电子音像技术的进步,在搁置了几千年之后,口述历史复兴于20世纪中期。此外,口述历史功能作用是多元性的。实际上,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对民间、社会资料的发掘。这也是各种研究最基本的需要,这说明了口述历史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的斗争,这反映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如何运用新的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主题。
口述历史最为显著的作用就是“保存了即将逝去的过去的声音”。历史上有许多事件,由于各方面的局限性,我们不能留下书面记录,人们需要了解历史真相,必须对当事人或知情人进行口头调查,并收集口头凭证。比如在党的早期的许多重要的会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以及党在白区的斗争活动等,由于当时斗争的严峻形势,或出于安全原因,没有留下书面材料。今天,那段历史对我们的历史研究和民族精神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当事人或知情者对那段历史的口述回忆就显得十分重要。在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客观要求下,就必须大力加强对口述历史的研究。
(摘编自赵彬彬、张慧峰《以口述
历史形式彰显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二:许多人对“口述历史是否值得相信”这一问题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这源于诸多影响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因素不能被完全忽视或消除,因此研究者们应该尽力去完善和细化口述历史的研究过程。
对于那些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尽管他们亲身参与到了事件的进程中,但也犹如盲人摸象一般,容易将他们看到或经历过的视为历史事实的全部,事实上谁都没有把握说自己可以掌握历史完整的真相。很多口述访谈的被访者以普通平民居多,他们的文化知识有限。一个人的知识储备会影响他对一个事件的理解深度。因此,平民的身份导致了认知能力的受限,且单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来看,他所能接触到的信息也是单一而有限的。尤其是在交通闭塞、通信初步发展的时期,普通民众能够接收到信息的渠道只有报纸、广播或电报,更遑论那些只能够通过信件才可以勉强进行信息交换的古老年代。历史是多元且复杂的,而当人们无法获取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作为参考,只能基于自身的眼界去判断某个事物的时候,他的位置就决定了他的立场和角度,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并且降低历史真相的可信度。
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基于这一点,口述者愿意并且可以陈述的回忆也是有限且具有选择性的。经历过相同历史事件的人,如果在这个事件中他们所记忆的片段是相同或相似的,那么这段口述历史的可信度自然而然就提升了。但是,如果他们在脑海中所提取的记忆有限,忽略了某些细节之处,甚至是他们有意而为之,从而导致不同的口述者陈述相同事件时发生偏差,那么这也会极大地影响到口述历史的可信度。
访谈者在获得口述历史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访谈者的业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一段口述历史的成功与否。所以,对于访谈者来说,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是非常必要的,以免在访谈过程中因为自身背景知识的缺乏而误读了口述者所表达的内容。
(摘编自黄心怡《借用新闻访谈技巧
提升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实践探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口述历史属于历史学的范畴,但它是通过收集和使用普通人口述的史料来研究历史,与那些历史学论著有很大不同。
B.口述历史这种形式能够开辟历史研究的新领域有多种原因,其中电子音像等科学技术的进步,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
C.在革命战争年代,有些历史事件的文字资料因为形势特殊而不能留下来,要了解真相就应该对相关人员做口头调查。
D.过去交通闭塞,接收信息的渠道有限,这就决定了被访者的认知是有限的,不能还原历史事实的全部真相。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口述历史的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B.口述历史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历史形式,仍然存在很多环节需要努力加以完善。
C.口述历史能不能做到真实可信,访谈者的业务能力高低也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D.在访谈节目中,能否谨慎地选择访谈对象,有时也会影响口述历史的可信度。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相关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雷蒙·阿隆《历史哲学》:“历史总是为生活服务的,它提供范例,评价过去。”
B.科林伍德《自传》:“历史著作有开始也有结束,但它们描写的事件却并不如此。”
C.胡也频认为:“历史永远是陈旧的,新的生活不能把历史作为根据。”
D.布罗代尔说:“历史应该是一首能够用多种声部唱出的、听得见的歌曲。”
4.在新的形势下,口述历史这种形式有何重要的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假设你是一位亲历某历史事件的普通人,一个月后要参加某电视台的访谈节目,为确保口述历史的真实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应该如何去做。(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①刚下过一场雨,蒙自的老街湿漉漉的。一线阳光就在这时划过来,南湖上又是一片光鲜。如果没有穿梭往来的汽车,会让人想起多少年前的5月,同现在差不多的天气,南湖边霎时出现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男的衣衫整洁,女的裙裾飘摇。一下子涌来这么多文化人,让人有一种震惊和欣喜,来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啊。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讲坛也在南湖边开启。主讲者有陈寅恪、冯友兰、钱穆、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
②1938年,在北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书桌的情况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大,由于昆明校舍不敷,边城蒙自便暂时接纳了联大的文学院、法学院。政府尽心,绅士尽力,把联大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边,让他们住进最好的房子。蒙自海关、法国领事馆、哥胪士洋行和周柏斋的“颐楼”,成了分校的教室和住地。领事馆敞亮气派,高树挺拔。哥胪士洋行是整个蒙自最豪华的西式建筑,海关大院则像一座花园。
③这样,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每天,师生上下课经过南湖东堤,课余在湖边读书、唱歌、诵诗,在湖里畅游,在亭上探讨,青春的气息弥漫水中。鱼翔浅底,鸟儿扑飞,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南湖,一时成了联大师生感情的依托、诗情的沃土。想起诗人周定一的《南湖短歌》,这首诗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
你问我的家吗?
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我走得有点累,
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
让湖风吹散我的梦,
让落花堆满我的胸,
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
……
我在这小城里学着异乡话,
你问我的家吗?
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④蒙自武庙街的颐楼,是十分有特色的民居,做了联大女生的宿舍。楼高势险,古榕成荫,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入夜,山风刮来,呜呜嘘嘘,如怨如诉,女生们总是长久不能成眠。家乡、亲人、故都,无不随风而来,于是,她们将颐楼叫成了听风楼。听风楼,听的是“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吗?听的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吗?
⑤虽然美丽的南湖给了师生们暂时的宁静,但是在那个烽火连三月的年代,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开学第一天,分校师生即在南湖北岸的省立蒙自中学礼堂集会。会上,北京大学同学会发出《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唤醒国人,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存。他们还走上街头,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战。有的同学竟就参加了飞虎队,奔向抗日的战场。
⑥现在,我正在一面弧形的标识墙前驻足,上面镌刻着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我不由想起冯友兰先生1938年8月在蒙自为清华第十级毕业生题词中的话:“第十级诸同学由北平而长沙衡山,由长沙衡山而昆明蒙自,屡经艰苦,其所不能,增益盖已多矣。”朱自清先生的题词中也说:“诸君又走了这么多的路,更多地认识了我们的内地,我们的农村,我们的国家。诸君一定会不负所学,各尽所能,来报效我们的民族,以完成抗战建国的大业的。”
⑦我慢慢进到楼内,走上楼梯,轻轻推开一扇门,竟然是闻一多先生的宿舍。先生把蒙自比作了“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下楼活动。历史教授郑天挺见他如此“怒读救国”,恐对身体不好,就劝他说:“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楼呢?”于是闻先生便得了“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现在这个楼门上方,就挂着“一下楼”的匾牌。走进不大的卧室,一股书香仿佛立时灌了满怀。先生,久仰了!屋内摆设依旧,只是先生擎着他的《红烛》下楼远去了。
⑧漫步湖边,前面走着的是陈寅恪教授吗?他边走边感慨:“风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桥边鬓影还明灭,楼外歌声杂醉酲……”钱穆教授则每天都会来到湖上的茶亭中,伴着一壶茶,沉思久坐。朱自清教授在这里同样看到了荷塘月色,为此他又有了散文新作,新作里说,“一站到堤上就禁不住想到北平的什刹海”。蒙自是哈尼族、彝族聚居区,火把节期间,人们在家门口燃起一堆堆火载歌载舞,朱自清也融入这热烈之中:“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年。在这抗战时期,需要鼓舞精神的时期,它的意义更是深厚。”
⑨不少教授是带着家眷来的,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后来回忆说:“南湖的水颇丰满,柳岸河堤,可以一观;有时父母携我们到湖边散步。那时父亲是四十三岁,半部黑髯,一袭长衫,飘然而行。……在抗战八年艰苦的日子里,蒙自数月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想起来,总觉得这小城亲切又充满诗意。”
⑩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个月,却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优雅的乐章,南湖的音符在其间跳荡。“当小火车缓慢地从蒙自站驶出时,我们对于这所谓‘边陲小邑’大有依依不舍的情绪。”这是陈岱孙先生的心声,也代表了蒙自分校师生的心情。他们坐着窄窄的小火车来,又乘着窄窄的小火车走了,留下长长的铁轨长长的思念。多少年后,有人毕业直接回来这里工作,有人情意绵绵故地重游。又多少年后,北大、清华、南开的后生们循着先贤的脚步来,来看这一湖波光潋滟的水。
我仍然沿着湖走,湖边生长着一些茂盛的合欢树,还有各种各样的花草藤蔓,婆婆娑娑延续了不知多少岁月。
(取材于王剑冰同名散文)
6.下列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冯友兰的题词用“屡经艰苦”,简洁地写出了西南联大学生所经受的“苦其心志,劳其筋苦,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等种种磨砺。
B.“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的“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汉乐府《江南曲》有“莲叶何田田”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用过这个词。
C.文中引用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句,出自相传为刘邦所作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广为流传。
D.文中的成语“世外桃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闻一多以此比喻蒙自是如桃花源般与世隔绝、安居乐业的理想世界。
7.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借追怀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在蒙自南湖的一段不同寻常的生活,展现了他们 “刚毅坚卓”的精神风貌。
B.“听风楼”的“听风”二字寓意丰富,既指倾听自然山风,也指风声唤起了家国之思,激发了抵御外侮的豪情。
C.第⑦段结尾处,以虚拟之笔描写闻一多先生手擎《红烛》远去的情形,饱含作者对闻先生的崇敬与追思。
D.后生学子循着先贤的足迹造访南湖,以欣赏湖光山色,感受蒙自的风土人情,寻找亲切而充满诗意的生活。
8.作者说《南湖短歌》“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请根据文意,从艺术手法及情感的角度对此诗的特点简要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蒙自南湖,见证了西南联大一段特殊的岁月,它“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在“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帝【注】常愤广明以来中国日蹙,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会秦州民夷有诣大梁献策请恢复旧疆者,帝善之,纳其言。帝以大梁城中迫隘,夏,四月,乙卯,诏展外城,先立标帜,俟今冬农隙兴板筑,东作动则罢之,更俟次年,以渐成之。
上谓宰相曰:“朕每思致治之方未得其要寝食不忘又自唐晋以来吴蜀幽并皆阻声教未能混壹宜命近臣著论策各一篇朕将览焉。”比部郎中王朴献策,以为:“中国之失吴、蜀、幽、并,皆由失道。今必先观所以失之之原,然后知所以取之之术。夫进贤退不肖,所以收其才也;恩荫诚信,所以结其心也;赏功罚罪,所以尽其力也;去奢节用,所以丰其财也;时使薄敛,所以阜其民也。俟群才既集,政事既治,财用既充,士民既附,然后举而用之,功无不成矣!”上欣然纳之。时群臣多守常偷安,所对少有可取者,惟朴神峻气劲,有谋能断。凡所规画,皆称上意,上由是重其器识。
初,帝在澶州,美掌州之金谷隶三司者,帝或私有所求,美曲为供副。太祖闻之怒,恐伤帝意,但徙美为濮州马步都虞候。美治财精敏,当时鲜及,故帝以利权授之。帝征伐四方,用度不乏,美之力也,然思其在澶州所为,终不以公忠待之。
帝以县官久不铸钱,而民间多销钱为器皿及佛像,钱益少。九月,丙寅朔,敕始立监采铜铸钱,自非县官法物、军器及寺观钟磐钹铎之类听留外,自余民间铜器、佛像,五十日内悉令输官,给其直;过期隐匿不输,五斤以上其罪死,不及者论刑有差。上谓侍臣曰:“卿辈勿以毁佛为疑。夫佛以善道化人,苟志于善,斯奉佛矣。彼铜像岂所谓佛邪!且吾闻佛志在利人,虽头目犹舍以布施,若朕身可以济民,亦非所惜也。”
臣光曰:若周世宗,可谓仁矣!不爱其身而爱民;若周世宗,可谓明矣!不以无益废有益。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周纪》)
【注】 帝,后周世宗柴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朕每思致治之方/未得/其要寝食不忘/又自唐/晋以来/吴/蜀/幽/并皆阻/声教未能混壹/宜命近臣著论策各一篇/朕将览焉
B.朕每思致治之/方未得其要/寝食不忘/又自唐/晋以来/吴/蜀/幽/并皆阻/声教未能混壹/宜命近臣著论策各一篇/朕将览焉
C.朕每思致治之/方未得/其要寝食不忘/又自唐/晋以来/吴/蜀/幽/并皆阻声教/未能混壹/宜命近臣著论策各一篇/朕将览焉
D.朕每思致治之方/未得其要/寝食不忘/又自唐/晋以来/吴/蜀/幽/并皆阻声教/未能混壹/宜命近臣著论策各一篇/朕将览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
B.东作,古代指秋收生产,泛指农事。有时也用以指秋季作物。
C.三司,古代地位或职能相近的三个官署的合称。文中指盐铁、户部、度支。
D.“苟志于善”和“苟以天下之大”(《六国论》)中的“苟”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后周世宗有一统天下的雄心,所以在有人献上恢复旧有疆域的建议时,他欣然采纳。
B.王朴分析国家分裂是由于没有正确的治理方法,他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收揽人才。
C.世宗对张美量才为用,但因张美在澶州的作为,终究不将他当作公正忠诚的人对待。
D.为推进官府铸钱改革,后周世宗下令收缴民间的铜器、佛像,并制定了严厉的刑罚制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凡所规画,皆称上意,上由是重其器识。(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余民间铜器、佛像,五十日内悉令输官,给其直。(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司马光由后周世宗的哪些事例对他做出了“仁”“明”的评价?(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15~16题。
上洛桥①
李益
金谷园②中柳,春来似舞腰。
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山坡羊·洛阳怀古
张养浩
天津桥上,凭栏遥望,春陵王气③都凋丧。
树苍苍,水茫茫,云台不见中兴将。
千古转头归灭亡。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
【注】 ①洛桥:即天津桥,在唐代河南府河南县(今河南洛阳市)。当大唐盛世,阳春时节,这里是贵达士女云集游春的繁华胜地。但在安史之乱后,已无往日盛况。②金谷园:西晋门阀豪富石崇的别庐,在洛阳桥上北望,约略可见。③春陵王气:东汉刘秀的王者之气。
15.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洛桥》先写目中景,然后写心中情。作者从春风拂柳的轻快画面入手,以独上洛桥的失落与感伤作结。
B.《山坡羊·洛阳怀古》紧扣“怀古”二字,即景抒怀。作者在天津桥上凭栏远望,追念建立东汉王朝的刘秀以及他的功臣们。
C.《山坡羊·洛阳怀古》中,作者自认为拥有帝王之气,面对眼前的苍茂树木和茫茫之水,回忆过往繁华。
D.与《山坡羊·洛阳怀古》不同,《上洛桥》巧妙地用消失了的历史豪奢比照正在消逝的今日繁华。
16.这两首诗词都登桥咏怀,感慨历史兴衰,请比较其在内容情感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针对唐太宗当时的实际状态,从历史兴替出发,引古论今,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组六字整句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
(2)《六国论》中进行事理的对比,用“诸侯之地有限”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侵之愈急”进行对比,说明正是赂秦导致“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3)《阿房宫赋》篇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暗寓讽谏之意,含蓄地告诫当世及后代君主:如不以历史为鉴,还会重蹈覆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可谓源远流长,其根底之牢固、蕴藏之丰富、规模之宏大、影响之深远,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资源。
中华文明的__①__和代代传承,演绎了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到“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和滋养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根脉和文化精神,并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以其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存在形态,支撑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创造和历史选择。
建党一百多年来,党领导人民__②__,不懈奋斗,成功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向世界生动呈现了中华文明__③__的万千气象。中华文明不啻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文化来源,仿佛一条神奇的精神纽带,凝聚了人民追求,汇聚了民族力量,形塑了民族共同体,形成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伟力。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因果关系复句,并且对原因予以强调,允许增删少量字词但不得改变原意。(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我的故乡山东沂蒙山区,乡亲们有早晨喝茶的习惯,尤其上了年纪的人,这是必须的。“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茶水融合着亲情友情,待客敬茶成为沂蒙山区城乡人家的礼仪风尚。
原来乡下生活条件差,乡亲们喝大碗茶,后来兴起搪瓷茶缸,有的直接放到火炉上烧。后来条件好了,____①____,好多人家用上当年比较时尚的“快壶”烧水泡茶。
快壶,是沂蒙山区农村的一种烧水工具,如今基本见不到它了。可用木柴、树根、树枝或庄稼秸秆作燃料,点上火从上而下放进烟筒,一会就能听到水的响声和沸腾声。____②____,先倒掉壶嘴里不开的那截水,再倒入暖瓶,然后冲进放好茶叶的茶壶,闷上几分钟,就能倒出茶香扑鼻的茶水。
我们村东、北、西三面有山,尤其东侧的南北山云雾缭绕,这里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适合长茶。村四周全是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茶园,迈出家门就能看到翠绿养眼的茶树丛。
无论回到故乡还是身在外地,不管是忙于工作还是闲读写作,不论是春日清晨还是夏日黄昏,我养成每天都喝一杯地道家乡茶的习惯。____③____,如云雾翻滚,那味道满室飘散,清甜醇香。茶水入口的瞬间,顿感与故乡血脉相通、根脉相连,身心一时澄澈清明起来。
21.下列句子中的“它”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它”,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到了华山脚下,它的高大陡峭令我望而生畏。
B.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C.好累啊,今天美美地吃它一顿!
D.讲武储粮图再举,它年六国一齐休。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85年前的今天,日军诡称一名士兵失踪,悍然向卢沟桥和宛平城发起猛烈进攻,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用生命铸就民族复兴的丰碑。
85年过去,今日的中国已不再是从前的中国。历史不仅关乎过去,更是关乎现在和未来。防止历史悲剧重演,自当理直气壮地谴责一切否认历史的言行,但最根本的还是要从历史中凝聚力量,奋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2022年7月7日是“七七事变”爆发85周年纪念日。
作为生长在和平时期的有为青年站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上,沉思历史,展望未来,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1